作者的話
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我的小孩學校裡發生的真實事件,其中一件,我知道什麼是「壞東西」;而另外一件,我一直不清楚。身為家長和學校志工,我親眼目睹孩子們對這些麻煩事的反應天差地遠。我也明白,因為不同的反應會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法,書裡呈現的只是一個學校處理仇恨言論的案例。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我發現藝術創作是處理強烈情緒的有效方式。在這本書的最後,孩子們變得更和善,也更能體諒他人,但我希望不只是這樣。在課堂上教導孩子善良當然必要,若要做得更多,大人就得教育自己,承擔倡導尊重兒童、重視兒童的計畫和政策等艱難的工作。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更多好事發生在我們的家、學校與社區裡。
推薦序
擔任校長二十餘年來,看到這本繪本頓時內心澎湃洶湧——好多畫面浮現眼前,好多場景像跑馬燈一般不停轉著。學校是孩子生活與學習的場域,發生任何事都檢視著教育現場的大人們,能不能用智慧與愛心讓一切的「好事發生」!
作者瑪西.坎貝爾表示這故事是發生在自己孩子學校的真實案例,她用「藝術創作」呈現出老師及學校面對仇恨言論時,陪伴孩子並解決問題的歷程。而繪者柯芮娜.路肯透過色鉛筆和水彩,讓書中的人物、情節更加立體、鮮明。
每個讀者對於「壞東西」的認知和經驗可能不同,就如同書中的孩子面對被詢問、面對家長、校長的態度……都有著不同的感受;事件一開始發生,作者描繪了孩子心中的許多疑慮、猜忌、懷疑、不安,因為不方便,導致人與人彼此間的信任崩盤、瓦解……原先的安定、和樂、友善慢慢不見了。
書中的校長(繪者把她畫成女校長,真好)當機立斷的召集大家宣示三個重點:對於壞東西零容忍、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只是偶爾會忘記、要大家記住自己本來的樣子。真的非常有智慧!迅速讓校園恢復平靜,而導師帶領孩子透過藝術創作畫出心中的懷疑、擔憂……再用詩一般的句子表達希望和祝福。校長也支持這個創舉,最後,好事發生,善念被留下來,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往好的方向改變,變得更和善,也更能體諒、包容、鼓勵他人!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108課綱明確的揭示三大核心素養——自發、互動與共好。世界改變的速度飛快,但我們的心要更加堅定,學校環境中偶爾會出現霸凌、性別歧視,或是出現對立的仇恨言論……等等。當我們的孩子面對這些挑戰時,我們可以教孩子什麼呢?我們的環境要具備什麼呢?真的要大聲疾呼對這些「壞東西」零容忍!鼓勵孩子勇敢站出來,表達、呼救,或是請求大人的協助!透過演戲、角色扮演、遊戲、桌遊,或是實踐生活方案、藝術展演……等,讓孩子記住這些美好!書中有段話:「我們問吉伯特老師『壞東西』是不是還在?他說沒錯,雖然被藏得很深,可是還在裡面。但我們已經改變它了,我們用很多『好東西』蓋住那面牆。」
如果我們無法阻止壞東西的存在,希望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與愛,教會孩子用善念及美好的行動去改變它,「讓好事發生」!
——邢小萍(臺北市古亭國小校長)
到底什麼是「壞東西」?我看了很多次,才發現本書作者自始至終都沒有說出「壞東西」是什麼!
為什麼呢?
身為一個喜歡透過作品和作者隔空對話的我,開始積極想像到底作者所指的壞東西到底是什麼!一旦開始了閱讀後的想像和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開始有了不同的趣味和意義。這不只是設計理念,更是作者的創作哲學:作者讓位、讓讀者主動進入思考,用讀者的疑問和想法來豐富此議題!
但這本書也不是只停留在思考層面,故事裡面的行動,也讓「壞東西」的力量開始變得薄弱,也就是說一旦人們開始積極與壞東西對話,直視其惡,那麼好東西好風氣才有機會順勢開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一份子!
雖然我認為本書透過思考和實作,雙軌並進,邀請讀者參與其中,實在是精巧的設計!但本書的故事和圖畫也是精彩好看的作品,並不因為作者的設計而減損了繪本的閱讀本質!
感謝「壞東西」帶來的好東西!
——陳培瑜(立法委員、兒童文學工作者)
在學校裡,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各種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到學業、情緒、行為或社交技能等多個方面。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些問題並克服困難,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特別的校園兒童繪本。
《讓好事發生》是一本富有故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它開放式引人思考的故事情節和精美的插圖能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最特別的是,故事中用一個開放式的劇情讓我們可以和孩子深入探討了一些常見的學校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包括人際焦慮、校園霸凌、情緒表達或自我控制等等。
故事中,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壞東西可能是什麼呢?當我們發現壞東西時會有什麼反應?人和人之間怎麼被影響?繪本中用圖像有許多生動的描繪,特別的是故事中沒有真的點出來,什麼是壞東西,讓我們在閱讀中可以有更多機會探索與發想。在陪伴孩子閱讀時,因此也能邀請孩子自由討論自己的學校生活經驗。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距離與空間,在虛實之間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面對與討論每一個人心中的「壞東西」或是壞經驗,更讓大人們有機會可以看見、聽見孩子的獨特的內在世界,增進大人和孩子間的連結。
故事情節中我特別喜歡老師運用創作來帶領學生一起面對問題的部分,身為藝術治療師,我常在工作中運用創作協助孩子發展與探索自己、發展面對情緒與生活問題的調適能力。當壞事情發生,不論大人小孩都是害怕的、也可能是無力面對的,有時候甚至一時之間也沒有解決辦法的。面對這種無力狀態,創作可以讓我們找回內在的安全感與控制感,在藝術創作中,我們可以自由表達我們的感受、創造或改寫自己的故事。
總體來說,《讓好事發生》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不僅能啟發孩子的思考和創造力,還能幫助他們面對校園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同時,它也將給予家長、老師們一些有用的創意討論空間,相信它將成為我們在校園教育中的一個寶貴資源。
——黃暄文(藝術治療師)
有時候,沒有任何原因,壞事就這麼發生了,有人受到傷害,有人驚惶不安,有人不明所以的竊笑,就像《讓好事發生》裡一樣,平順柔和的團體氣氛染上了刺眼的顏色,色彩隨著流言渲染開來,大家開始彼此猜忌,不再那麼確定,我們是否站在同一邊?
書中一直沒有揭曉,到底廁所牆上被塗抹了什麼「壞東西」,但我們可以猜測或許關乎性別、種族或其他不容被挑戰的基本人權價值。現實生活裡,校園霸凌問題一直是家長最害怕、老師最頭痛的問題,不斷進化與嚴重化的霸凌樣態,讓我們看到現有校園人力專業不足,行政規定或教育宣導都無法有效遏止霸凌案件的發生。
《讓好事發生》提醒我們,霸凌是教育議題,不是犯罪議題,壞事很難就此消失無蹤,但我們能以關懷的角度,打造平等的生活環境。故事結尾,全校學生一起在牆上抹上新的圖畫,書頁上那刺目又傷人的紅,變成了溫暖明亮的黃。我喜歡作者不否定「壞東西」依然存在,她讓善去覆蓋惡,也同時讓孩子記得,「壞東西」造成的傷害與錯誤,並不會因此被忽視或遺忘,新的圖畫越吸引人,越會讓孩子經過時想起:善比惡更好,好比壞更多,愛比恨更有力量。
要讓好事發生,我相信就從成人對待兒童的方式開始,成人不踐踏孩子的自尊,不負面評價,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就像書中校長對待學生始終平靜而堅定,家長給孩子的是擁抱而非質疑。孩子被對待的方式,會是他們學習處事的底線,我們所做的一切為孩子設定了一條界線,明白因為自己被愛著,所以暴力零容忍。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來自一個大家都不願看到的景象,卻也是不願說出口的事件所引發的危機處理,原本隱惡揚善是上一代傳給我們的美德,但在目前我們身處的社會裡經常需要發聲作怪才被注意,漸漸演變成造惡隱善,說謊造業的人不斷得逞,得到關注與鎂光燈,好人越來越安靜,沉默低調的人不願花時間澄清的話只會更委屈。這不只在臺灣發生,在全世界都是進行式。然而作者身為教育者,她認為自己有使命用寫作與讀者重新拾起隱惡揚善的力量。當發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時,如何「零容忍」這些事件,是身為公民職責,而學校正是公民教育的起點,教師責無旁貸,引導學生以見義勇為的態度消弭不公不義的現象,以正視聽。
作者瑪西.坎貝爾在故事結束後分享了創作靈感,這個故事來自多次的校園經驗,有時候不明白真正困擾學生的真相,可能是歧視、霸凌、造謠、同儕壓力等製造了對立和恐慌;有時候事件是清楚的,可以針對當事人處理。多數時候,教師與家長的即時切合聯手才是孩童們最需要的支柱。結集眾人才智在面對不當言論與行為時,讓是非分明;當孩子們得以確認受到成人世界的正義公理所保護時,才能持續好教育的意義。否則原本的良善核心價值將受到挑戰,持續被扭曲。
繪者柯芮娜.路肯使用了不透明水彩、色鉛筆、墨水在紙上作業,她選擇了重複折返界定邊線的技巧,視覺上不斷出現塗抹的痕跡,呼應現實生活裡花花霧霧的不確定,所有黑白之間的邊際都在彼此遮蓋。她尤其細膩的描繪了孩童們的眼神,搭配髮型、膚色、眉宇嘴角的弧度和肢體動作,不費一個字也能記錄學生活動、時代和人群結構。讀者從角色設定的外貌可以猜想這個學校是有資源的,孩子面容整齊,他們一起笑鬧,也同時好奇,驚惶失措,也共同合作;是個社會縮影。
而當校園生活如同一面明鏡為我們反映出社會縮影時,成人正好檢視自我行為是否影響了正在學習長大的孩子們;如果成人說到做到,並言行一致,無論發生什麼問題,都會客觀有解。本書實為提醒社會上有肩膀負責任的大人們,與孩子們一起演練面對問題、導正觀感的態度。正如同校長、老師所提供的呼籲與協助。雖然這是一本從教育觀點出發的書,卻琢磨得晶瑩剔透、不留痕跡,加上圖像美感,引導讀者同理,大人小孩沒有相互指謫,他們攜手面對問題,即使曾經有不好的事故,最後也會延續更美好的發生。
——賴嘉綾(作家、繪本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