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風物彩繪筆記:細緻描繪18至19世紀中國風俗的彩繪圖集

中華風物彩繪筆記:細緻描繪18至19世紀中國風俗的彩繪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奎
图书标签:
  • 中国风俗
  • 清代
  • 彩绘
  • 风物志
  • 绘画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图录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記錄18至19世紀北京、廣州兩地的風俗,
涉及皇室、朝官、街頭藝人、佛教道教,
五行八作、各行各業的風俗、人物,
包括許多已經消失的風俗。
 
  ▍廣州女樂師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清代廣州21位女樂師的彩繪記錄,大致繪於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即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初期。這套圖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繪畫內容為女樂師演奏傳統戲曲樂器:古七絃琴、腰鼓、銅鈸、喇叭、簫、雲鑼、十面鑼、揚琴、乳鈸、絃琴、木魚、嗩吶、手鼓、鑼、二胡、笙、銅鑼、阮、竹板等。其中多數樂器目前仍在使用,或者今人還能見到,只不過使用場合或用途與當年已大有不同。
 
  ▍廣州的街頭行業──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18、19世紀的廣州,是西方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廣州口岸的市井風情給那些來訪廣州的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世紀美國人亨特(William Hunter)就曾經記述了他居住在廣州時,在廣州夷館廣場見到的社會眾生相,包括賣鹹橄欖的、賣花生的、賣糕點的、賣茶水的及賣其他吃的喝的東西的小商販。還有賣滑稽曲本的、變戲法的,以及鞋匠、裁縫,翻修油紙傘的、編織細籐條的等各種各類的人。
 
  ▍亨利·梅森《中國服裝》──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
  亨利·梅森的60幅廣州各行各業點雕圖,採用了明暗、透視等西式寫實技法,其中又融入了中國的線描彩繪手法,有一種獨特的東方趣味。畫面描繪的主題是清代中國廣州市井風情、各種行業人物以及他們的服飾。
 
  ▍北京的市井風情──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選編自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清國京城市景風俗圖》(Les Rues de Pékin)一書。作者為法國無名氏,繪製時間為清朝中期,所繪人物涉及王公貴胄、公主命婦、滿漢官員、兵弁雜役,和街頭巷尾的把式藝人,內容涵蓋社交禮儀和北京的風土人情,其畫刻畫生動、逼真,忠實地反映了清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細節,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具有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
 
  本書匯集了四套藏於英國、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院,描繪中國18至19世紀北京、廣州兩地風俗、風物的彩繪圖集。200多年前,英法使團、傳教士將西洋繪畫技法傳到中國,中外畫師借鑑西洋畫法繪製中國風俗,這些彩繪作品外銷到歐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後流轉到英法國家圖書館、博物館收藏。
 
好評推薦
 
  「這是一套容易讓我們產生迷幻感的遙遠中國的彩色記憶,令人驚詫不已。我們當今中國人和古典中國人的差別,遠大於跟現代西方人的差別。除了他們的思想,即便是從色彩服飾到優雅的舉止這些外在的東西,我們都拋棄了太多。」——余世存
 
  「這是完全不同於中國史傳傳統的歷史敘事。它們所表達的,其實是宮廷、朝堂、書齋、林泉之外的另一種生活。它們的存在,構成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最生動、最豐富的生活內涵。」——解璽璋
 
  「之前只知道清代有郎世寧等宮廷畫家中西合璧風格的作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中國民間早就有這種借鑑了西洋畫法的作品,它有點像日本的浮世繪,浮世繪是吸收了中國畫法,廣州的外銷畫描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色彩靚麗,親切感人,北京風俗畫充滿諧趣,像現在的時尚手繪作品,難怪至今仍受人們喜愛。」——薩蘇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涉及您提供书名的图书简介: 《古法新生:宋代瓷器修复与传承的当代实践》 卷首语:器之魂,文之脉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瓷器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它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历史的载体、审美的缩影和匠心精神的体现。从远古的陶土到成熟的青瓷,再到宋代五大名窑的巅峰,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千年的时光与技艺。然而,岁月的侵蚀、历史的变迁,使得许多珍贵的宋瓷留下了斑驳的印记,甚至支离破碎。 本书《古法新生:宋代瓷器修复与传承的当代实践》,并非是对宋代瓷器艺术成就的纯粹回顾,而是将焦点投向了一个更为精微、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如何以最严谨的古法精神,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宋代瓷器进行科学、艺术化的修复与再造。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伤痕”与“匠人责任”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分:穿越时空——宋瓷的材料、工艺与断代研究 在谈论修复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被修复者的“前世”。本部分将详细梳理宋代瓷器制作的复杂流程。从南方的龙窑结构到北方的馒头窑温度控制,从高岭土的选择到釉料的配比,我们追溯建窑黑釉的“兔毫”是如何在还原气氛中形成的,以及官窑“冰裂纹”的自然开片机理。 胎骨的秘密: 剖析不同窑口(汝、官、哥、定、钧)胎土成分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日后的物理性质与修复难度。 釉层的语言: 对比不同釉色(如汝窑的天青色、钧窑的窑变)的化学成分,理解其烧制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这是判断原状和制定修复方案的基础。 微痕分析与断代: 引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现代无损检测技术,辅助确认瓷器年代与产地,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最精准的背景信息。 第二部分:尊重与还原——古法修复的核心理念与技法演进 修复的核心,在于“修旧如旧”与“尽力复原”之间的微妙平衡。本书推崇的修复哲学,强调对原件的“最小干预”原则,以及对原作者意图的尊重。 传统金缮的精髓: 详细记录和图解日本的“莳绘”技术,以及中国传统的“锔瓷”工艺。重点解析使用生漆、天然矿物粉末(如朱砂、黄金、白泥)进行粘合与填补的过程。这些古老的技法,不仅是物理上的粘合,更是精神上的“再完成”。 结构修复的挑战: 针对重大缺失或多块碎片的重组,探讨如何利用树脂、无机粘合剂等现代材料在不影响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提供持久的结构支撑。书中收录了对一尊残损严重的哥窑碗进行超声波清洗、激光定位与结构复原的全过程案例。 色彩的重构与“不着痕”的艺术: 修复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缺失部分的色彩与纹理填补。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调配矿物颜料,模拟宋瓷特有的“润泽感”和“酥光感”,确保新填补的部分与千年胎釉完美融合,达到“以假乱真”却又“可逆溯源”的境界。 第三部分: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修复的伦理与未来 修复工作不仅是技术活动,更是一门伦理学。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进行“创新性修复”? 修复伦理的探讨: 深入分析国际文物保护的通行准则,对比东西方在“保持原貌”与“功能性修复”上的差异。对于那些因历史原因(如战争、水淹)造成的严重风化,本书提出了一套审慎的干预方案。 材料科学的介入: 介绍了新型生物陶瓷材料、纳米涂层技术在瓷器表面保护和微裂纹修复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旨在增强瓷器的耐久性,抵抗现代环境(如湿度、光照)的侵蚀,确保修复成果能够长久保存。 从修复到再造: 本部分也探讨了对修复技艺的“活化”——如何将锔瓷、金缮等传统修复工艺,融入当代艺术创作,形成新的审美风尚。我们不再仅仅是修复者,也是传统技艺的当代阐释者。 结语:匠心不朽 《古法新生》旨在为文物修复领域的专业人士、陶瓷艺术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传统手工艺抱有敬意的人士,提供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宝贵参考。它昭示着,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于将文物锁入恒温恒湿的展柜,而在于以最精湛的技艺,让这些穿越千年的“石头”,在新时代的光线下,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与历史温度。修复的过程,即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小心翼翼地触摸历史的脉搏,让古老的灵魂得以安息,让文明的薪火得以延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卜奎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曾主編《圖畫上下五千年》、《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彩圖中文版》。

图书目录


美輪美奐的廣州女樂師圖
廣州的街頭行業
亨利·梅森《中國服裝》
北京的市井風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7145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7 x 23 x 1.4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航海地理大發現,一些商團和傳教士來到了中國沿海。其時,宋應星《天工開物》作為中國的科技百科問世,被傳教士譯成西方文字而傳播到整個歐洲。於是更多的洋人知道了中國的物華天寶,這些探險家們紛紛乘船而來,也由此引發了西方對中國200多年的砲艦開放和貿易的爭奪。
 
  此時正值中國大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州開始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埔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這裡有風靡世界的絲綢、陶瓷、造紙、茶葉等,這些物質文化是西方人最需要最夢想的東西。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當時還沒有照相技術,英法傳教士和商團來到東方中國,用繪畫記錄他們的見聞。在他們眼裡,中國是全世界最文明富饒的樂土,所以他們用畫筆寫實繪製了清朝市井人物、民俗百業的畫卷。這些彩繪圖栩栩如生,美輪美奐,即便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今天看來,都會驚豔於古代中國之美。
 
  為了滿足外國人的好奇心,在西方畫家的傳授下,在十三行地區出現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製外銷畫的職業畫工。他們的創作涉及西方各種繪畫形式,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被後世稱之為外銷畫。由於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外國來華人士的歡迎。
 
  英法使團和傳教士把這些作品帶給本國的王室,王室後來將這些繪畫轉交給法國國家圖書館以及大英圖書館保存,也有一些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
 
  本書選刊的這些外銷畫,其中廣州部分的女樂師畫和北京部分的民俗畫即選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廣州的民俗畫則選自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院藏和1800年英國人亨利·梅森出版的《中國服裝》一書。這些外銷畫不但重現了18、19世紀中國廣州、北京南北不同的風貌,圖說裡還保存了兩地當時的許多方言,彌足珍貴。
 
  感謝中國民俗學會首席顧問宋兆麟先生和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先生撰文詳述了這些外銷畫所表現的已消失200多年的風俗,讓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沉思。我通常阅读速度很快,但面对这本画册,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去细品每一个画面所蕴含的深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绘制出史诗般的厚重感。比如其中描绘的江南水乡晨雾中的景象,那种湿润、朦胧的氛围,即便是最顶级的摄影作品也很难捕捉到如此诗意的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光”的运用,那光线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塑造氛围、引导视线的核心元素。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经历一次短暂的旅行,那种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满足了。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品味的装饰品,但它的价值远超于此,它是一份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致敬与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考量,从外封的材质选择到内页的排版布局,无不体现出制作者的匠心。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目录的设计,那种古朴的字体选择和留白的处理,瞬间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氛围。装帧工艺的精湛,使得这些古老场景的复原更具说服力,那种纸张纤维的触感,配合油彩颜料在上面的质感呈现,让人感觉仿佛触碰到了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肌理。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翻阅,生怕动作稍大破坏了这份精心保存的视觉体验。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印刷品”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可以被收藏和珍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翻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空气里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捕捉,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无论是挑着扁担的小贩,还是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文人,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光是看那些服饰的纹理和色彩搭配,就足以让人沉醉其中,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对手工艺和审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都很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种对待珍品的敬畏感。我花了很长时间仅仅是欣赏那些画作的构图和光影处理,那种古典韵味和写实功力结合得天衣无缝,绝非一般的速写或写生所能比拟。它不仅仅是图画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社会风俗史,通过视觉的语言,讲述了那些消逝的故事和生活方式。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的历史题材绘画一直抱有审慎的态度,总担心流于表面或过度美化。然而,这本画册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展现出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严谨态度,对描绘对象的尊重溢于言表。无论是市井的叫卖声,还是庙会的盛况,都处理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没有那种刻意的戏剧化处理。我注意到一些非常细微之处,比如不同阶层人物的鞋履差异、家具的摆放习惯,这些细节的考据深度,让这本书的文献价值也大大提升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视觉享受,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心”去看,才能领悟其中精髓的深度作品。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细节感兴趣的痴迷者来说,这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宏大的叙事或强烈的冲突,而是源于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非凡”之美的极致展现。作者的观察力是极其敏锐的,他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微妙的平衡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我反复摩挲着其中几幅描绘室内场景的作品,家具的榫卯结构、墙壁上的装饰画,乃至案几上摆放的文玩物件,都透露出一种精致到近乎苛刻的品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画册的观赏体验层层递进,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惊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和欣赏古代艺术的独特视角,那种跨越百年依然能激起情感共鸣的能力,是真正伟大艺术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