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郭漢辰:1984-1996社會‧政治詩集:父親問我為何遲歸的那個晚上

少年 郭漢辰:1984-1996社會‧政治詩集:父親問我為何遲歸的那個晚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漢辰
图书标签:
  • 诗歌
  • 郭汉辰
  • 社会政治
  • 八十年代
  • 九十年代
  • 台湾文学
  • 诗集
  • 个人史诗
  • 成长
  • 家庭
  • 时代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創作而活的郭漢辰,1965年生,屏東人。

  我們知道的他,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是記者,也是作家,國立成功大學大臺灣文學系碩士,作品曾獲寶島文學獎、高雄打狗文學獎等。2008年,與同好成立屏東縣阿緱文學會;2019年,在張曉風舊居設立老屋書店「永勝5號」,推廣文學、閱讀。

  你不知道的他,從1985年發表〈研究生的課題〉開始,就勇敢地用筆革命數十年;1988年520農民運動,作〈父親問我為何遲歸的那個晚上〉,讓投稿的報社承受極大的壓力,即使已打好了大樣,還是被撤下來。2014年,更以報導文學《父親的手提箱:白色歲月裡的生命故事》控訴白色恐怖。

  因為,「我天生反骨。」他摸著自己的後腦勺說:「你摸!」

  這是他於1984-1996的社會‧政治詩集。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辰之下》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少年 郭漢辰:1984-1996社會‧政治詩集:父親問我為何遲歸的那個晚上》无关。 --- 《星辰之下》:一卷關於記憶、失落與城市邊緣的史詩 書籍簡介 《星辰之下》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長篇小說,它以一個逐漸被遺忘的工業小鎮為背景,編織了一幅關於時間流逝、集體記憶破碎以及個體如何在變遷的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定位的複雜畫卷。小說的核心圍繞著「石灰鎮」——一個曾經因採礦業而繁榮,如今卻在經濟轉型中日漸衰敗的邊緣地帶。 故事始於一封來自故鄉的信,揭開了主角,中年建築師陳默,重返石灰鎮的契機。陳默的家族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糾葛,他的祖父是鎮上的第一批拓荒者,他的童年記憶被定格在那個充滿煙塵與喧囂的輝煌年代。然而,當他重新踏上熟悉的街道時,映入眼簾的卻是鏽跡斑斑的廠房、無人問津的街道和一張張佈滿歲月滄桑的面孔。 小說結構採用了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在當下的回歸與過去的閃回之間不斷穿梭。陳默的每一次探訪,都如同撥開一層層被塵封的記憶薄膜,引領讀者進入石灰鎮黃金時代的幻象。那是一個由集體勞動、樸素情感和堅定信念構築的世界。然而,這種穩定的結構很快在時代巨輪的碾壓下開始崩塌。 核心主題:記憶的重塑與真實的探尋 《星辰之下》深入探討了記憶的本質——它是真實的記錄,還是我們為慰藉自我而精心編織的謊言?陳默在整理祖父遺物時,發現了幾本泛黃的筆記和一些模糊不清的照片,這些物件成為他解開家族秘史與鎮上重大歷史事件的線索。他試圖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圖景,卻發現歷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層次的、充滿矛盾的。 小說細膩地描繪了那些在時代轉型中被拋棄的人們。鎮上的老礦工、堅守傳統的家庭主婦、以及那些渴望逃離卻無力掙脫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群像。作者對這些邊緣人物的描寫,充滿了深刻的人文關懷,沒有簡化的悲憫,而是展現了他們在困境中展現出的堅韌與尊嚴。 地理空間與情感的交織 石灰鎮本身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更是一個情感的容器。小說中對鎮上景物的描寫極具畫面感:從轟鳴的採石場到幽靜的河岸,從擁擠的市場到空曠的礦井深處。每一個地點都承載著特定的故事和情感重量。陳默在重訪這些地方時,他並非僅僅在懷舊,而是在重新丈量自己與過去的距離,並試圖理解自己為何會選擇離開,以及離開後所承載的揮之不去的鄉愁。 文學風格與語言特色 本書的語言風格沉靜而富有張力,大量使用意象化的描寫來營造一種懷舊而又略帶憂傷的氛圍。作者擅長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內心的掙扎與成長。敘事節奏時而緩慢如河流,著重於場景的鋪陳與情感的醞釀;時而又突然加速,引爆潛藏已久的衝突,讓讀者在平靜的表象下感受到暗湧的激流。 《星辰之下》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一個小鎮興衰的小說,它更是一部關於「存在」的哲學探問。它提醒著我們: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珍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歷史?我們如何與我們所來自的土地和解?以及,在冰冷的星光之下,我們如何維繫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情感連結? 這部作品適合所有熱愛深度文學、關注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以及對記憶、鄉愁有獨特思考的讀者。它是一次深刻的內省之旅,引人深思,餘味悠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漢辰


  郭漢辰,1965年生,屏東人。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是記者,也是作家,國立成功大學大臺灣文學系碩士,作品曾獲寶島文學獎、高雄打狗文學獎等。2008年,與同好成立屏東縣阿緱文學會;2019年,在張曉風舊居設立老屋書店「永勝5號」,推廣文學、閱讀。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馱負世界憂鬰的詩人  ◎翁禎霞
思緒遄飛 滄茫獨立  ◎謝政芳

卷頭詩
二十歲的感觸

1984
研究生的課題

1985
俠士篇
19XX──核爆告别式
社會新聞

1986
小風景──給小錦
二千零一年懷想
兩代
擔憂──致終身劬勞的母親
下班之後──現代夢靨
新菊花傳奇
世紀末少年心事
某臺北小民記事
可口可樂謠

1987
反對黨
按鈕的前一刻
某都市人惡夢二則
冬天最後盡頭
我有話要說──小金剛的話
我只是
飆車少年的告白
也是大家樂
巷口俯躺著男人的屍體
寂寞筆記

1988
落榜故事
馬桶
我無法掩飾的心情
父親問我為何遲歸的那個晚上──記1988年520農民運動
這是大學生活的最後一年
儀式

1989
哪裡有我美麗的家園
過往記事
國殤
沿著記憶的地圖
垃圾桶
冷氣機
血海棠
電視
錄影帶
電話
鐵窗
士官長的老人斑
第一件差事
綜藝新聞
表演

1991
無畏
滄桑
回家只能從夢境偷渡──給無法返鄉的台灣人
股市行情
上班族的政治觀
下班之後

1992
選舉萬歲
土改萬歲
回航──為陸續返國的黑名單人士而寫,尤其獻給彭明敏博士
骨灰──獻給二二八事變的受難者及家屬
島嶼的故事──「一中一臺案」有感
囚犯──紀念那個自由被囚禁的年代以及美麗島事件

1993
暗夜哭聲──為失蹤的小孩及其父母而寫
農民萬歲
原罪

1996
兩岸
重逢
給耶蘇的信
95年電器大展

拾回
大哥萬歲
在新世紀的一個端午
在三萬英呎的高空──2002.05.25記華航澎湖空難
選一首詩當總統
殉情事件

編者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陳錦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18259
  • 叢書系列:講台文化叢書
  • 規格:精裝 / 232頁 / 13 x 19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馱負世界憂鬰的詩人
翁禎霞


  一直很喜歡史蒂芬史匹伯(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電影《間諜橋》(Bridge of Spies),電影中被俘的蘇聯間諜曾分享一個故事,有個男人不管怎麼被打,都還是會站起來,他們因此稱他為「standing man」。那雖是一則小故事,卻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中心信念,不論是湯姆漢克斯(Thomas Jeffrey Hanks)飾演的營救律師或是被俘的蘇聯間諜,他們都因堅持信念而成為standing man;記得那年看完電影後,我就曾跟漢辰說「你也是standing man」。

  倒不是漢辰的人生際遇有多慘烈,而是文學之路原本就是人煙稀少的荊棘路,但我不曾看過他有絲毫退縮之心;早幾年他還是記者的時候,白天要工作、晚上要創作,我常叨唸著他注意身體,但他還是常常半夜摸到樓下的書桌前寫稿,我唸我的、他寫他的,只靜靜地在那條路上踽踽獨行,或許掌聲很少,或許荊棘很多,但我始終看到他跌倒再爬起的屹立身影,在文學的路上。

  從高中到大學再到踏出社會工作,他手上的筆從未停歇,很多人以為他只在地方書寫上著力,但其實他對社會議題一向關注,雖沒有上街衝烽陷陣,卻始終以他的筆和他的眼站到了第一線。

  1985年,他以〈研究生的課題〉榮獲鹽分地帶文藝營創作獎新詩組第二名,因詩的內容嘲諷凡事星條旗萬歲的社會現象,當時的評審還提醒他要特別注意以詩撞擊的力道,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可見他從來都不是一位只寫風花雪月的詩人。 1988年,發生520農民運動,郭漢辰寫了一首〈父親為何遲歸的那個晚上〉,間接描寫了當時的環境氛圍,多年之後他多次和我分享,當年臺灣才剛解嚴不久,他投稿的那家報社承受極大的壓力,即使已打好了大樣,這首詩還是被撤了下來;他始終完整保存編輯後來送給他那一張被撤的大樣,成了他以詩參與520的時代記憶,而這首詩後來在1988年的6月5日,改在《自由時報》刊出。

  2004年的總統大選前夕,他聽聞朋友失業的消息有感而發,在那一年的5月20日寫下了〈選一首詩當總統〉這首詩:

  當天氣冷涼時
  燒一首詩來取暖
  當慌忙尋覍工作時
  煮一首詩來果腹
  當每四年他們爭執得面紅耳赤時
  我們決定
  選一首詩當總統……

  同樣的520,相隔16年,社會始終有缺憾,他的心與他的筆依舊沒有變,還是以觀照之眼寫眾生,還是那個很寂寞地走在那一條寫詩路上的standing man。

  漢辰有嚴重的脊椎側彎,身子骨並不挺直,站姿些許還斜著肩,但那嚴重脊椎側彎的身軀其實藏著天生反骨的基因,以前他常摸著自己的後腦勺說:「你摸,我天生反骨。」他的後腦頭骨確實外凸了一塊,我屢次懷疑那是曾撞擊後的傷痕,但他說從小如此,而且也未見他頭痛過,現在想想,他的創作意志如此堅定,或許真的和他藏在頭髮裡的天生反骨有關,與生俱來,就是要和書寫走到底。

  錦昌大哥說要幫漢辰整理他的政治詩,我原本擔心漢辰寫政治的詩恐怕不多,但仔細翻閱過去他自己為自己整理的稿件,泛黃的報紙上早早就收納著他對社會亂象的憂心,還有對政治紛擾的不平,一向斯文的他,其實早已在筆下革命數十年。

  1988年,他在寫給好友謝政芳的賀年卡上寫著:

  悲傷憂鬰是我一生的宿命,
  即使聖誕鈴聲響起,
  我仍然懷抱那塊奇譎的墓碑,
  橫走過浪漫的草原,
  將自己埋葬在繆斯家的後院原野。
  而那塊我攜來的碑石,
  忽然站起來訴說我傳奇的身世:
  這裡葬的是個詩人,
  是個將世界的憂鬰馱負肩上的詩人。

  這位將世界的憂鬰馱負肩上的詩人,不知道在另一個世界是否仍觀照著每天帶著一點遺憾在轉動的地球,仍然馱負著世界的憂傷?

推薦序

思緒遄飛 滄茫獨立──詩序郭漢辰詩作的青年時代
謝政芳


  慣於
  你仍在窗戶緊閉的
  房裡靜靜底寫詩
  外面的風吹得太狂
  你知道,太狂的風
  使人容易衰老……
  你仔細藏好「自由中國」後
  悄悄底,你把沸騰的
  評論埋藏心底。靜靜底
  彷如時間終於靜止下來。

  這是我寫過的形塑時代的詩〈六○年代〉的結尾。這也是郭漢辰出生的年代。在表面靜肅卻隱隱湧動思潮噴發的萌芽期,我們的詩人郭漢辰呱呱墜地了。

  童年的他當然趕不上「鄉土文學論戰」,也無法親臨美麗島事件的現場;或許他哼著幾句《龍的傳人》,上課時老師帶著全班看了幾次《梅花》、《八百壯士》、《英烈千秋》……;他知道臺北有個雲門舞集,恆春有個「月琴傳奇」……;媽媽、阿姨們看著瓊瑤小說和電影,爸爸、叔叔們談起鄰縣的余登發……。慢慢的,他開始鑽進文學的國度。他跳進瘂弦的「深淵」,沿著達達的馬蹄拜訪鄭愁予,他跟著劉克襄守望著「測天島」,隨著苦苓吟啞著「我不再等你回來」……。

  高中的時候,他沈迷於「存在主義」。他總是想像生命的意義何在,存在的意義何在,所以他接觸了李敖與文星,試圖從西方的文化思潮中找到答案。終於他大學聯考落榜了……,但是在重考的困厄裡,他仍不斷的寫詩,他用寫詩來療癒自己,用寫詩來跟自我對話。

  最後他選擇讀新聞,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加入「本土寫實詩刊最後堡壘」的洛城詩社。他開始走入真實的人間,用銳利的雙眼觀察歷史與時事,以如手術刀般鋒芒的文筆解剖社會沈疴。

  當時有個趣事,郭漢辰和同學一起去幫中國國民黨的候選人打工發傳單,然後領了薪水後跑去聽黨外的演講,買黨外雜誌,這也是變相的國民黨資助黨外吧!

  郭漢辰跟當時的「五年級生」一樣,流連新興的MTV店,泡在「紫藤廬」的文藝氛圍裡。我們一起參加報社辦的文藝論壇,一起與不同立場的文友論戰。但是漸漸的,隨著郭漢辰退伍投入新聞職場,九○年代臺灣解嚴後風起雲湧的時代,郭漢辰反而開始沈澱下來,他開始把觸角伸向全方位領域,一本本的小說集、散文集、報導文學集如繁花般散落故鄉大地。

  五年級生
  聊起你們的花花青春
  老K的統一藍圖
  小綠的建國大業……
  你們在體制外 對撞
  衝進了體制內 對駡
  後來在對岸相遇
  攜手合作投資
  花花綠綠的
  人民幣。

  聊起你們的花花青春
  在KTV啜飲著XO
  談起六四 你仍然悲憤
  激情獨唱 龍的傳人
  說到二二八 你哽咽失聲
  悲情傾吐 黃昏的故鄉
  還好!你們的女人
  都愛唱:夢醒時分……
  你們的孩子。拱著
  大家合唱:五月天

  聊起你們的花花青春
  聊起那年追求的女孩們
  A女嫁給美帝越戰英雄
  B女情歸退休共匪高幹
  上回30年同學會
  美帝共匪都來了
  都說要跟老婆定居台灣

  聊起你們的花花青春
  聊起昨日黃花與明日天涯
  有人流淚有人打哈欠
  有個昨晚太累不小心
  睡著了……突然驚醒
  大叫:小心!
  小三就在你身邊!

  最後,謹以我寫的詩「五年級生」,獻給為我們紀錄一個時代速寫的青年郭漢辰詩人。也許跟所有的五年級生一樣……我們經歷了那個「年輕時代」。

  我們懷念,也致敬那些沈吟鼓吹歌詠那個時代的號手們……

  致青春!

  致青年郭漢辰的寫實主義現代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质感和略带沧桑感的排版,仿佛直接将人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编辑和设计师对这部作品的敬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墨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分隔处的那些留白设计,简洁却有力,为诗歌的意象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这种视觉上的美学体验,无疑是为后续的阅读做了一次极佳的铺垫,让人在接触文字之前,就已经对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心境有了初步的构想和敬畏。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对诗歌严肃性的尊重。

评分

如果说一部伟大的诗集能够提供一面镜子,让读者看清自己身处的时代和内心的真实面貌,那么这部《少年》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所描绘的1984到1996这段时期,对于许多年轻读者来说或许是遥远的背景,但诗歌所探讨的关于身份认同、社会期待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永恒矛盾,却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回避的议题。看完之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沉思,这种沉思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像一场漫长而精致的梦境,结束后仍留下清晰的轮廓和挥之不去的氛围感。这本书绝不是快消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耐心和同理心,而它给予读者的回报,将是远超预期的精神财富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

评分

初读诗篇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几乎让人窒息,但令人意外的是,作者的笔触却异常克制和冷静。他没有采用那种直白、控诉式的激烈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旁观者的疏离感,去描摹那些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细微挣扎与迷茫。这种“冷眼看世界”的视角,反而让诗歌的力量更具穿透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叙述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尤其是一些意象的运用,比如反复出现的“铁轨”、“钟声”和“未竟的信件”,都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坚硬的符号系统,需要读者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讽喻与无奈。这无疑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诗集,急躁的心灵很难捕捉到它幽微的光芒。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韵律感,透露出一种古典文学的底蕴,但其内核却是高度现代性的,这种古今交融的张力,是它最引人入胜之处。诗人的句法时常出乎意料地转折,从长篇的叙事性诗句突然跳跃到精炼的哲思短句,如同在平稳的河流中突然遇到了湍急的暗流,让人瞬间精神一振。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不是为了理解某个晦涩的词语,而是为了感受那种被精心雕琢过的节奏感,仿佛听到了某种失传已久的乐器在低吟。这种对声音和节奏的极致追求,让这些政治和社会主题的诗歌,摆脱了教条化的说教意味,提升到了纯粹的艺术高度。它证明了,严肃的主题,也可以通过最优雅的语言来承载。

评分

读到那些关于家庭和成长的篇章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范畴,更像是与一位故人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诗歌中对父辈复杂情感的捕捉,那种欲言又止、既疏离又依赖的微妙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关于“缺席”与“在场”的辩证思考,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代人如何在巨变的社会结构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困境。我特别留意了诗人对于“记忆”的处理方式,他似乎并不急于为过去下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将那段时光像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片散落在诗行之间,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完整的图景。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处理手法,反而赋予了作品更加广阔的解读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