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新手的商空規劃課︰「未來的商業空間設計法則+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套書

設計新手的商空規劃課︰「未來的商業空間設計法則+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偉耕
图书标签:
  • 商业空间设计
  • 室内设计
  • 设计入门
  • 创业
  • 小企业
  • 空间规划
  • 设计法则
  • 商业设计
  • 设计实践
  • 店铺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未來的商業空間設計法則:餐飲、零售、民宿大進化╳22創新」
  想搶救老品牌? 想催生新風潮?
  傳統的商業空間設計已經不足以應付消費者的變化,
  必須從創新營業模式所設定的文化價值開始,
  同時融入現在與未來空間需求,
  塑造不可取代的品牌價值!
  好設計讓你的店成為網紅的熱搜店,
  但完美的設計才能讓你的店鋪長長久久,
  而最理想的店鋪設計,則是連價值文化、展店規模、品牌視覺,都幫你細心規畫!

  「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
  活得更好沒有錯!
  這是給職場設計菜鳥的第一本書,
  也是資深前輩走跳滾滾紅塵的最後一本書!
  致那些同業與半路轉念想闖設計的同路人,
  設計圈鳥事一大堆,人在江湖混,哪有不挨刀?
  其他設計師都不會告訴你的祕密是,
  當上室內設計師,不難;難的是當一個會談生意的藝術家!
  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滿街跑,盡心盡力的設計師到處都是,但他們未必都是好的經營者。
  因為忽略市場脈動,忘了「設計其實是一門生意」!

本書特色

  「未來的商業空間設計法則:餐飲、零售、民宿大進化╳22創新」
  ★以業主和設計師的雙重角度出發,解說店鋪會遇到的所有經營與設計問題。
  ★以生活中常見的品牌說明經營學概念與理論,搭配圖表解說更淺顯易懂。
  ★傳授裝修工法,讓業主信任設計師,也提供設計師考量各類材質的依據。
  ★分享改造成功的案例,包括傳統零售店、連鎖品牌、複合式家庭餐廳、極富歷史味的民宿等等。

  「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
  ★【轉職創業】:作者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卻能屢獲國際大獎的室內設計師。
  ★【專業養成】:剖析設計法則及常見地雷,適合剛踏入室內設計界的菜鳥。
  ★【軟體使用】:分享經營FB、IG、YouTube等自媒體的經驗,適合想拓展客源的資深設計師。
  ★【人脈經營】:業界少見,深談與工班、廠商的關係維繫、和業主的溝通方法等實用技巧。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关于城市发展与未来公共空间设计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設計新手的商空規劃課”中的商业空间设计、小型公司生存法则等主题。 --- 书籍名称: 浮现的边界:城市肌理的重塑与未来公共空间的想象 内容简介 导论:在变迁中寻找锚点——城市公共空间的时代困境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在面对全球化、数字化浪潮以及气候变迁等多重压力下,其核心公共空间的形态、功能与社会意义所经历的深刻转变。我们不再满足于将公共空间视为简单的“空地”或“节点”,而是将其视为城市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场域——一个动态的、承载社会记忆与未来愿景的场所。 本书的起点在于对既有城市理论的审视: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到柯布西耶的功能分区,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场所精神的呼唤,这些经典理论在信息爆炸、人口快速流动的现代都市中,如何失效,又如何被重新诠释?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商业利益的驱动,而是市民福祉、生态韧性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一部分:城市肌理的解构与重建——从碎片化到整体性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的分析视角,探讨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社会互动与感知。 1. 隐形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公共性的再定义 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常常被交通、能源和数据网络所切割和定义。本书细致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如地铁系统、地下管线、数据中心)如何无形中塑造了地面上的公共体验。我们考察了“被遗忘的空间”——例如高架桥下的阴影区域、城市边缘的工业遗址——如何通过巧妙的介入,转化为新的社区核心或生态廊道。重点讨论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整合策略,强调韧性城市设计中对自然过程的尊重与学习。 2. 尺度与尺度的错位:微观社区的再生 大型的、宏观的城市规划往往忽略了人们日常生活尺度上的需求。本书提出了“场所生成设计法”,通过对特定社区历史、社会网络和地方性知识的深度田野调查,激活那些被遗忘的微观尺度空间(如街角、小型广场、社区花园)。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低干预、高参与度的设计手法,引导居民自我组织、维护和使用这些空间,从而培养真正的社区归属感,而非仅仅是功能上的填充。 3. 记忆的载体:历史文脉与未来叙事 公共空间是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本书探讨了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如何审慎地处理历史遗迹、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主张简单的复制或博物馆式的展示,而是倡导“时间叠合”的设计理念,让新旧元素在空间中进行对话,使公共场所能够讲述多层次的、不断演进的城市故事,避免“历史失忆症”的发生。 第二部分:体验的革命——技术、身体与场所精神的交织 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本部分着重于探讨人类身体感知与数字化环境在公共领域中的互动关系。 1. 沉浸式体验:从“观看”到“参与”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增强现实(AR)和物联网(IoT)技术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增强空间的可达性、信息传递和互动性,而非仅仅制造数字噱头。关键在于设计能够激发身体感知而非取代感知的媒介——例如,利用环境传感器数据来可视化气候变化对广场微气候的影响,从而驱动公民行为的改变。 2. 身体政治学:流动的公共性与包容性设计 公共空间的首要价值在于其作为“所有人可以平等到达和使用的场所”的承诺。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无障碍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深层含义,超越了简单的坡道和扶手。我们关注边缘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流动人口)在空间中的流动性、安全感与被看见的权利。设计必须主动消除结构性的、隐性的排斥,确保空间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 3. 自然的回归: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学 在日益混凝土化的城市环境中,引入自然元素不再是装饰,而是关乎生存的策略。本书详细介绍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前沿实践,包括雨水花园、垂直绿化墙、昆虫栖息地和微型湿地的设计原理及其对空气质量、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我们倡导将“自然”视为公共空间中的主要参与者,而非简单的背景。 第三部分:治理与参与——面向未来的公共空间运营模式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其生命力源于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持续的公民参与。本书转向空间管理和政策层面的探讨。 1. 临时的力量:弹性规划与“自下而上”的介入 面对快速变化的需求,僵化的长期规划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推崇“弹性规划”的哲学,即预留设计空间和操作弹性,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分析了“临时性使用”(Pop-up)项目、城市实验区(Urban Living Labs)在测试新功能、激发社区活力方面的成功案例,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临时性的成功经验制度化。 2. 共同治理:跨部门协作与公民科学 公共空间的维护和发展需要超越传统市政部门的协作。本书提出了“协同治理模型”,将政府、专业设计机构、社区组织乃至私营部门(在特定边界内)纳入一个共享的决策框架。重点阐述了“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在监测空间使用数据、评估环境质量中的应用,使居民真正成为空间的“共管者”。 3. 法律与伦理的边界:私人化与公共领域的斗争 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空间正面临日益加剧的“私人化”趋势(如付费区域、监控强化)。本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伦理和法律层面的审视。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更明确的城市法规和设计契约,捍卫“开放获取”的核心价值,确保公共空间在数字时代和经济压力下,依然能维持其民主性与包容性。 --- 结语:塑造尚未到来的城市 《浮现的边界》旨在为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命运的公民,提供一套审慎的工具箱和批判性的视角。它呼吁我们停止将公共空间视为既定结果,而是将其视为持续进行中的、需要精心照料的社会契约。这本书探索的不是如何让城市看起来更漂亮,而是如何让城市真正地、可持续地运作起来,为所有居民创造一个公平、有意义且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偉耕 Ken Li


  李偉耕設計事務所(台北)
  耕本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成都)-創意總監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系
  美國加州洛杉磯可波里州立大學 Cal Poly Pomona University L.A., U.S.A.

  <經歷>
  新兆成建築
  北京大肚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法國藍帶美食協會會員               
  法國國際美食評鑑裁判會員       
  廈門均昀耕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香港萬順昌企業有限公司品形象顧問             

  <設計理念>
  以人為出發點,場域因為人的使用而生,相信人會被場域的形式,影響行為及思維。

  <案例>
  2005~2010 台灣HYUNDAI展示中心及企業總部總設計
  2006~2010 台灣蓋酷家族遊藝園總設計
  2012 PIIPIINOO鞋業品牌店總設計
  2012 胡同日式燒肉店  
  2013 台北沖咖啡設計案
  2015 台北橋頭麻辣鍋餐廳
  2015 RUF超跑展示中心
  2016 F&F 餐廳及央廚設計案
  2016 台北人之初拉麵旗艦店  
  2017 台北燒肉丼飯餐廳
  2017 成都置信芙蓉青城樣板房
  2017 成都泡桐樹九號院民宿
  2018 台北波西米亞星夜酒吧
  2018 寬窄巷蓉城芳華民宿
  2018 哈雷摩托車主題民宿園區建築及室內設計案
  2018 帽合山田園生態火鍋園區建築及室內設計案
  2018 香港萬順昌企業總部大樓
  2019 成都科電航宇企業總部大樓
  2019 成都井巷子籬下民宿
  2019 漢源九襄帳篷酒店園區規劃建築及室內空間總設計
  2019  LANEW台北旗艦體驗店

  「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

陳鶴元

  著作: 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
  超斜槓人生,無挑戰不歡。
  每天都不想做設計師,卻又天天泡在畫圖堆裡,挑燈夜戰。
  做過的職業何其多,攝影、MV美術指導、還推過茶飲品牌,部落格匿名寫愛情故事,超愛開發未嘗試領域,解鎖新技能。
  因為窮才入行室內設計,因為挑戰太多才一直入坑設計沒跳出來。

 

图书目录

「未來的商業空間設計法則:餐飲、零售、民宿大進化╳22創新」
推薦序
作者序  成熟設計師的考量—以商業模式為設計核心,抓住業主需求。
前言   給想認識設計的你
CH1. 設計啟動之前
策略POINT 01.
永遠以「銷售」為出發點
策略POINT 02.
協助業主更了解自家品牌
策略POINT 03.
商品/品牌的第五元素在哪?
策略POINT 04.
找到客人消費的目的
CH2. 新一代的創店設計計畫
觀念POINT 05.
給消費者一個認同品牌的理由
觀念POINT 06.
設計師不能不了解產品/品牌
觀念POINT 07.
設計的目的:在既有品牌風格上提升質感
觀念POINT 08.
設計師與自己的對話
觀念POINT 09.
設計出培養回頭客的品牌魅力
觀念POINT 10.
設計計畫會因店家規模而有所不同
CH3.  創意啟動的源頭
調查POINT 11.
理清法規限制
調查POINT 12.
設計師自己帶來的養分
調查POINT 13.
經過的路人VS服務人員的位置
調查POINT 14.
找到客群,再來規畫空間分配
調查POINT 15.
定調VI或是遵循原來的VI?
CH4. 開始進行空間場域規畫
規畫POINT 16.
載客量+翻台率:對設計的重要性
規畫POINT 17.
隔絕空間手法的差異
規畫POINT 18.
讓品牌設計深入店鋪
規畫POINT 19.
吸引原本不屬於你的客人
規畫POINT 20.
在預算內完成設計
規畫POINT 21.
店鋪與週遭環境的配合
規畫POINT 22.
保留店面/品牌擴充的彈性
CH 5 工裝施工時的叮嚀
丈量及放樣/保障工程及拆除工程/水電工程/泥作工程/輕隔間及天花板工程/鐵製及結構工程/建築外觀工程/石材工程/鋁窗及帷幕工程/木作工程/油漆工程/燈具工程/訂製家具及設備工程/地板工程/壁紙及窗簾工程/玻璃工程/空調工程/五金及雜項工程/垃圾清運及清潔工程
CH6. 示範案例
老品牌更新:萬順昌
全新體驗感受:LA NEW
共享空間:兩種產業╳兩組老闆:星夜Starry night Bar
對話的方式:泡桐樹街
與在地文化結合:長順上街

「小設計公司的生存之道」
作者序 獨一無二的我,你也同樣
CH1  致那些同業與半路轉念想闖設計的同路人們
室內設計到底有什麼魅力?
你有什麼贏過人家的特質?
獨特的你,找到自己的盲點了嗎?
CH2  27個室內設計職場生存法則
心態篇: 還是菜鳥就別嫌,有案件就做!
形象篇: 別說沒能力接,要說我有辦法cover
技能篇: 室內設計師個個身懷絕技,靠的都是龐大資料庫
風險篇: 有效控管風險才能避開危險
法規篇: 裝修法規是來保護你的,不要因此傷人又害己
行銷篇: 起步轉型全看新媒體,學習當網紅
創業篇: 營業登記證在手,準備接大企業案
交友篇: 工班和廠商是夥伴,來幫你爭取最大利益
定位篇: 業主會愛你,是因為你的獨特設計力
人脈篇: 貴人一直都在,小心別錯過他
溝通篇: 進退有據要技巧,沒在分菜鳥或老鳥
成長篇: 人往前走,技術也要向前走
CH3  專業養成才是決勝關鍵點
CASE 1 沉靜之家
CASE 2 唯芯牙醫  
CASE 3 樂立杯LOLLICUP加州概念店
CASE 4 新莊國小數位圖書館
CASE 5 Garmin示範店
CASE 6 柒品茶英倫茶飲店
CH4  從痛中學 N件設計圈會碰到的鳥事
地雷在這!12項無痛拆雷法

 

图书序言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组织结构极其清晰,逻辑性强到让人佩服。它似乎是按照一个项目从概念诞生到落地执行的完整流程来编写的,这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框架。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像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告诉你每一步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特别是关于小型设计公司如何在新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那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创业避坑指南”。它坦诚地谈论了预算的控制、与甲方的有效沟通技巧、以及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大化的设计效果。这些内容在其他纯技术性的设计书里是很难找到的,它们往往只停留在“做什么”,而这本书细致地补充了“怎么做,以及做完之后怎么办”。那种务实到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让我觉得作者真的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把设计理想转化为可执行、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有一种沉稳且富有洞察力的“老前辈”的语调,但又完全没有架子。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说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旁边耳提面命,分享他走过的弯路和总结的黄金法则。它的文字富有画面感,即使是描述那些相对枯燥的规范和标准,也能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对比,让人一下子抓住重点。比如,它在谈到灯光设计时,会将其比喻为“空间的化妆术”,强调光线对情绪和产品展示的关键作用,这种类比一下子就让知识点活了起来。我发现自己阅读的热情很高,常常是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并且会反复回味那些关于“设计哲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专业设计师的内在修炼”的指南。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行业的敬畏感和期待值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只是盯着软件的某个工具按钮,而是开始思考设计背后的深层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些案例图的展示方式,真的能让人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良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小的探险,那些精心挑选的材质纹理和光影效果,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直观地告诉你“哦,原来高级感是这么做出来的”。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设计新手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学习入口。它没有一下子就把你拽进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拆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核心要素。我特别喜欢它对“流线组织”那部分的阐述,图文并茂,让我这个以前只知道画平面图的小白,开始懂得如何从人的行为路径去思考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很多设计书籍都会强调美观,但这本书更注重实用性和商业逻辑的结合,这对于未来想在职场立足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仿佛在说:漂亮是基础,好用、能赚钱,才是王道。这套书的装帧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感觉分量十足,绝对是案头常备的工具书。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和实操性的学习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过多地渲染那些遥不可及的“概念艺术”,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处理不同楼层间的动线衔接?如何利用隔断墙在不牺牲空间感的前提下划分功能区域?它给出的建议都是非常具体、可以立刻在图纸上尝试的。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模块化设计”的那一章,作者用非常生动的图例演示了如何通过标准化构件的应用,来提高设计效率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这种既关注美学表现又紧盯成本效益的平衡感,是很多新手设计师容易缺失的。它让我意识到,商业空间设计最终是要对投资回报负责的。读完之后,我立刻回去审视了我手上的几个小项目,发现了很多之前因为思维局限而忽略的优化点,感觉自己的工具箱一下子丰富了不少,准备度量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商业空间”的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商业设计无非就是堆砌一些潮流元素,把灯光打得足够炫目就行了。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品牌与空间之间的“对话”关系,让我明白了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应该服务于品牌的定位和目标顾客的心理预期。它里头关于“氛围营造”的章节特别有启发性,不仅仅是谈论色彩搭配,而是探讨了声音、气味乃至触感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消费体验闭环。举个例子,它分析了几个不同业态的零售店,告诉你为什么这家店要用深色木材来营造私密感,而另一家快时尚店则要用大面积的白色和镜面来追求效率和年轻活力。这种基于商业目标的“反向设计”思路,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画图,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像一个商业策略师一样去思考空间规划,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从“画图匠”蜕变为“设计师”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思维训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