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

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珀姬
图书标签:
  • 南管
  • 曲唱
  • 闽南语
  • 传统戏曲
  • 音乐教材
  • 方言
  • 文化遗产
  • 戏曲
  • 教学
  • 音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傳統南管音樂在館閣的傳承,是以館先生的口傳心授為主軸,但隨著科技進步,口傳心授以無法滿足現代的年輕學子學習,數位化的發展,CD播放器也不再是聆賞音樂或學習的必需品,藉由多功能的手機聽音樂,已蔚成風潮,為了適應新世代的學習,本教材將有聲資料上傳至TNUA影音知識庫,每每首曲子右上角放置了一個QRcode,學生在閱讀這本小書時,配合樂曲分析說明,掃瞄QRcode,就可即時聆賞相關曲目的演唱,故將本書命名為《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

  南管是一個合樂的樂種,單獨個人的自彈自唱,不符合南管音樂的美學觀,故本教材能有相當數量的聲音檔,個人非常感謝歷年來參與奏樂的傢俬腳─我的碩士班學生以及華聲南樂團的老團員們。這個教材除了提供給本校傳統音樂系的南管組學生,同時也得到校方的許可,可以提供給學習南管的民眾一起來尋幽訪勝,探索南管古樂的優美及學習。故本教材是專為學習者設計,也兼顧南管音樂的樂語暨相關音樂理論的介紹,但並沒有南管音樂專著的嚴肅,避免讓學習者感到太深奧,希望引領愛好者走入千年古樂的祕境。
乐舞之韵: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探析 一、引言:历史的沉淀与艺术的重生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着重剖析不同剧种在唱腔、做功、念白、身段等方面的核心特征、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演变脉络,以期全面展现这一古老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旺盛生命力。 我们将从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梳理从唐代的“参军戏”到宋代的“杂剧”“南戏”,再到元代“元曲”的兴盛,以及明清两代昆曲、京剧等主要声腔体系的形成过程。理解了历史背景,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当下舞台呈现的艺术逻辑。 二、唱腔艺术:声韵之美的极致追求 戏曲的“唱”是其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它并非简单的歌唱,而是融合了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程式规范的高度综合性艺术。 2.1 腔体分析与风格流派: 本书将详细划分并对比分析中国主要戏曲声腔的体系。例如,京剧中的老生、小生、花旦、青衣、武旦等不同行当的代表性唱法(如西皮、二黄的板式运用、韵白与韵腔的结合),以及徽班进京后形成的独特声腔风格。同时,也将探讨地方戏曲的特色,如越剧的婉约细腻、川剧的高亢火爆、粤剧的南音韵味等,分析地域文化如何渗透并塑造了这些独特的声腔美学。 2.2 气息控制与发声技巧: 深入解析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气息深度、丹田运用、嗓音控制以及行腔的“润腔”技巧。如何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高低起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唱腔艺术的灵魂所在。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曲牌或锣鼓点,解析特定唱段中的发声难点与处理方法,强调“以情带声”的艺术要求。 三、做功与念白:无声胜有声的表演哲学 如果说“唱”是情感的外放,“做”则是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呈现。戏曲的“做功”(表演)和“念白”构成了人物形象的骨架。 3.1 程式化表演的内在逻辑: 传统戏曲的表演高度程式化,如“圆场”“亮相”“起霸”“按剑”等,这些程式并非僵化的套路,而是经过数百年提炼、凝练的人物情感符号。本书将阐述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程式,使之服务于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我们将重点分析“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探讨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动作来传递复杂的情感信息,例如“水袖功”在表达矛盾、哀怨、欣喜等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变化。 3.2 念白:韵味与语气的结合: 戏曲念白,尤其是京剧中的京白、韵白,以及其他剧种的方言念白,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它要求演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掌握特定的节奏和韵律感。我们将分析不同身份角色(如帝王、谋士、侠客)在叙事和对白时的语态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语速、停顿和重音的变化,增强念白的张力与感染力。 四、身段与武功:动静结合的舞台调度 戏曲的“武功”和“身段”(舞蹈性动作)是视觉冲击力的主要来源,尤其在表现战争场面、英雄气概或激烈冲突时,其作用不可替代。 4.1 武功套路与审美规范: 分析武戏中对“功架”的要求,包括翻、跌、扑、登、跳等高难度技巧的训练方法与舞台呈现规范。重点探讨武生、武旦等行当的武功特色,以及如何将写意的武打动作与写实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避免单纯的杂技化倾向。 4.2 舞蹈语汇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探讨戏曲舞蹈中“以舞叙事”的特点。例如,旦角的“水袖舞”“扇子舞”,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的延伸,弥补语言和动作的不足,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优美的舞蹈语汇表现出来。 五、脸谱与服饰:视觉符号的解码 戏曲的“行头”与“脸谱”是其最具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它们是高度凝练的符号系统,直观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命运。 5.1 脸谱艺术的象征意义: 详细解读脸谱的色彩学和图腾学,剖析“整脸”“三块瓦”“十字门”等不同脸谱类型的构成规则,以及红色(忠勇)、黑色(耿直)、白色(奸诈)等基本色谱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5.2 服饰的程式化与功能性: 探讨戏曲服装(如蟒袍、靠、帔、褶子)的设计理念。这些服装既要符合历史背景的想象,更要适应演员的表演需求,例如“靠旗”在武打时的视觉效果,以及不同行当服饰在舞台调度中的功能区分。 六、结语:当代传承与创新之路 在全球化和数字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本书最后将探讨当代戏曲艺术家如何在继承核心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实践。分析如何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舞美设计,来增强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力,同时保持其内在的文化气韵和审美高度。本书期望为戏曲爱好者、专业研究者及未来艺术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珀姬


  民族音樂學者。1991年起進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擔任教職,至2014年退休。長期投入臺灣南管音樂、臺灣民歌、陣頭音樂、中國音樂文獻與傳統記譜法、戲曲唱腔等諸多領域之研究演出暨教學工作,有《梅蘭芳平劇唱腔研究》、《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陳三五娘有聲行動教材(一)》、《陳三五娘有聲行動教材(二)》等著作。並擔任臺北華聲南樂社、詠吟樂坊等教師。傳承南管藝術,實務與研究兼具,對於臺灣南管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研究、教育與傳承,貢獻心力。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單元認識南管音樂
南管音樂的演奏形式
南管音樂美學觀
認識南管樂器
南管音樂的內容
南管音樂的活動
第二單元穿越時空進入南管古樂的世界
樂語—南管的行話
入門—輕鬆學習南管
1-0∣推枕著衣【望遠行】
1-1∣風打梨【倍滾疊】
1-2∣中秋月【五供養疊】
1-3∣風打梨【寡疊】
2∣直入花園【尪姨疊】
第三單元輕鬆認識南管工尺譜
管門
門頭與牌名
譜字
撩拍記號
3∣南管入門工尺譜唱唸—綿答絮
第四單元南管曲唱
初級曲目
4∣春日景緻【水車】
5∣鰲山景緻【水車】
6∣看見前面【短相思】
7∣輕輕看見【短相思】
8∣我命行時【短滾】
9∣告蒼天【雙閨.虞美人】
10∣非是阮【雙閨】
11∣荼薇架【雙閨】
12∣念月英【雙閨】
13∣一望長安【短滾】
14∣聽閒人【短滾】
15∣梧桐葉落【短滾】
16∣今旦慶壽誕【短滾】
17∣ 隨官人【短滾】
18∣冬天寒【短滾】
19∣夫為功名【短滾】
20∣看牡丹【短中滾】
中級曲目
21∣一間草厝【望遠行】
22∣書中說【望遠行.五供養】
23∣山不在高【序滾】
24∣感謝公主【福馬郎】
25∣心頭傷悲【中滾】
26-1∣恨冤家【中滾.三遇反】
26-2∣恨冤家【短中滾】
27∣望明月【中滾】
28∣懶繡停針【中滾】
29∣今旦離群【寡北】
30∣暫時棄官【寡北】
31∣心頭悶憔憔【玉交猴】
進階曲目
32∣追想當日【相思引.八駿馬】
33∣思想情人【相思引.潮相思】
34∣只冤苦【北相思.北】
35∣聽門樓【潮陽春‧三腳潮】
36∣焚香爵禮【潮陽春】
37∣出漢關【長潮陽春】
38∣滿面霜【短滾】
39∣遠望鄉里【錦板.四朝元】
40∣輾轉亂方寸【錦板‧相思北】
41∣見許水鴨【長滾.潮迓鼓】
42∣恨王魁【中滾.十三腔】
43∣鵝毛雪【崑腔寡】
44∣點點催更【錦板】
45∣細思量【小倍】
46∣未寫二行【中倍外對‧催拍】
47∣月照芙蓉【山坡羊】
48∣莫煩惱【小倍】
49∣好緣份【大倍.不孝男】
50∣珠淚垂【倍工‧巫山十二峰】
結語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2262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9 x 26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傳統南管音樂在館閣的傳承,是以館先生的口傳心授為主軸,但隨著科技進步,口傳心授以無法滿足現代的年輕學子學習,數位化的發展,CD播放器也不再是聆賞音樂或學習的必需品,藉由多功能的手機聽音樂,已蔚成風潮,為了適應新世代的學習,本教材將有聲資料上傳至TNUA影音知識庫,每每首曲子右上角放置了一個QRcode,學生在閱讀這本小書時,配合樂曲分析說明,掃瞄QRcode,就可即時聆賞相關曲目的演唱,故將本書命名為《南管曲唱有聲行動教材》。

  南管是一個合樂的樂種,單獨個人的自彈自唱,不符合南管音樂的美學觀,故本教材能有相當數量的聲音檔,個人非常感謝歷年來參與奏樂的傢俬腳──我的碩士班學生以及華聲南樂團的老團員們。這個教材除了提供給本校傳統音樂系的南管組學生,同時也得到校方的許可,可以提供給學習南管的民眾一起來尋幽訪勝,探索南管古樂的優美及學習。故本教材是專為學習者設計,也兼顧南管音樂的樂語暨相關音樂理論的介紹,但並沒有南管音樂專著的嚴肅,避免讓學習者感到太深奧,希望引領愛好者走入千年古樂的祕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构建得相当扎实,对于南管音乐的源流和不同曲牌的特点,都有非常深入的阐述。我过去看的一些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历史文献的罗列,显得干巴巴的,要么就是太注重表演技巧的描述,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但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你在学习如何“唱”之前,先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唱”。特别是对不同流派的唱法差异,教材里用对比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种层次感和深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南管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知识点,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一点。

评分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顶尖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有声”部分的呈现方式,那种将听觉体验融入学习流程的用心程度,是很多传统教材无法比拟的。对于曲谱的标记和解读,采用了既符合传统习惯又兼顾现代阅读习惯的方式,使得那些原本看起来有些神秘的符号变得容易上手。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去尝试演唱和演奏,发现它的步骤设计非常科学,循序渐进,避免了新手一开始就陷入复杂的节奏和腔调中而感到气馁。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态度,让原本感觉高不可攀的南管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评分

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传承”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技艺的书,更像是一份充满敬意的文化记录。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艺术家精神的捕捉,它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南管音乐的厚重和不易。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虔诚,是任何技术指导都无法替代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一些唱腔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热爱。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现代人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接触和学习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意义非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但又绝不故作高深。很多复杂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都被阐释得清晰明了,仿佛身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地为你讲解。我特别注意到书中使用的词汇选择,很多地方都带着浓郁的闽南文化色彩,这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地域性和文化认同感,也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没有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腔调,而是用一种讲述故事、分享心得的口吻,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比直接的灌输有效得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种传统韵味十足的氛围里。我一直对南管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传统的学习途径比较难以接触。拿到这本教材,我首先被它清晰的排版和丰富的图文资料所吸引。书里的插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乐器还是人物服饰,都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考证的,让人在学习过程中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引导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文化读物。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关键知识点上采用的留白设计,既不会让信息过载,又能引导读者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接受度的亲和力,看得出来编著者在平衡这两者之间下了不少功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