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街:城市漫遊者班雅明的步行、探索與懷舊小物

單向街:城市漫遊者班雅明的步行、探索與懷舊小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華特.班雅明
图书标签:
  • 城市漫步
  • 怀旧
  • 文学散文
  • 旅行文学
  • 城市文化
  • 个人随笔
  • 台北
  • 班雅明
  • 散文集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碎片、垃圾、用過的郵票、玩具,這些邊緣、過時和短暫的東西,都在本書裡獲得獨特的地位。」──《洛杉磯時報》書評

  「本書的主旨是,即便無望,也要義無反顧地在既存事物的威力下,鑄造強硬的自我,一種『沒有所棄,就沒有所得』的原則。」――阿多諾

  「幸福就是能認識自己而不感到驚恐。」――班雅明

  邊緣人、失敗者、廢墟控、戀物癖的知音,永遠在現代性與舊時代邊界徘徊的哲學家。

  每當社會經歷重大轉變的時代,人類總背負著沉重的失落感,總想要拋棄觀念與概念,而回到事物中去感受真實世界,甚至產生懷舊、復古的情懷。而班雅明創作本書的1928年,德國正是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治與經濟的轉變時期。

  本書是班雅明眾多著述中最貼近大眾的一部。當中充滿他對微小事物或看似平凡景象的細微觀察,有些篇章就像即興蹦出的謎題,用隱喻表達出無以言說之物:

  「想要瞭解一個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抱希望地愛著他。」
  「破舊信封上蓋了郵戳的郵票,其訊息往往比信件內容還多。」
  「在報紙出現後,人們就喜歡豎著看文字,而電影和廣告則蠻橫地迫使文字立正站好。」
  「孩子的抽屜就像藏寶庫一樣,整理了就會破壞它。」

  這些文字片段所呈現的新世界(或舊日子),能撫慰被邊緣化、疏離而充滿困惑的現代人。班雅明曾經感嘆攝影的可複製性令藝術的靈光消失了,但如今連底片攝影都也變成老派的興趣。他作為時代交會的觀察者,其作品就是如此歷久彌新、在新世紀仍可得到無數漫遊者的共鳴。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單向街:城市漫遊者班雅明的步行、探索與懷舊小物》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星辰的迴響:古典天文學的黃金時代與宇宙觀的變遷》 探索理性之光與人類視野的拓展 書籍主題概要: 《星辰的迴響:古典天文學的黃金時代與宇宙觀的變遷》是一部深入探討自古希臘奠基到文藝復興前夕,西方世界如何理解、測量和描繪宇宙的編年史。本書聚焦於那些在地球中心說(地心說)的框架下,以無比的精確度和哲學思辨,構建出宏大宇宙模型的偉大思想家和觀測者。我們將一同追溯從巴比倫泥板上的早期記錄,到托勒密星表的集大成,再到阿拉伯學者的細緻修正,最終抵達哥白尼革命的前夜,解析人類理性如何在有限的觀測基礎上,搭建起一座複雜而優雅的、以人為中心的宇宙殿堂。 核心內容結構: 第一部:起源與奠基——光與影的測量者 (約公元前600年 – 公元前100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天文學如何在古代文明中作為宗教儀式、曆法制定和航海導航的基礎工具而發展起來。 美索不達米亞的遺產: 探討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對天體週期的精確記錄,特別是他們如何利用天文學預測日月食,以及這些知識如何影響了後來的希臘數學家。 希臘的幾何學革命: 核心章節將分析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等早期思想家如何試圖以自然法則而非神話來解釋天體現象。重點介紹埃拉托斯特尼測量地球周長的經典實驗,展示了早期科學家如何利用簡單的幾何學原理,將地球視為一個可測量的球體。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宇宙圖景: 詳細闡述亞里士多德的「天上與地下」的二元宇宙觀,即由完美、永恆的天體(以完美的圓周運動環繞地球)和易變、腐朽的物質世界構成的結構。探討「本輪與均輪」概念的哲學內涵,即對運動完美性的追求如何推動了模型的複雜化。 第二部:集大成與精確化——托勒密的星表與地心系統的巔峰 (約公元1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將集中於亞歷山大港的科學成就,特別是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的貢獻。 《至大論》的結構與影響: 全面解析《至大論》(Almagest)如何成為未來一千多年西方和中東地區天文學的標準教科書。我們將詳細解構托勒密如何運用本輪、均輪、偏心點和均輪上的均輪等數學工具,以驚人的準確性預測行星的位置,從而維護了地心說的穩固地位。 行星的怪異運動: 深入探討行星的「逆行」現象在托勒密體系中的數學解決方案,這不僅是天文學的技術難題,更是哲學上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深刻詮釋。 天文儀器的演進: 考察象限儀、星盤等精密儀器的發展,這些工具如何幫助天文學家驗證和細化托勒密的預測模型。 第三部:跨越邊界——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繼承與修正 (約公元800年 – 公元1400年) 當歐洲陷入相對停滯時,伊斯蘭世界的學者們不僅保存了希臘的知識,更以嚴謹的數學方法對其進行了實質性的修正與推進。 巴格達的智慧匯集: 描述「智慧宮」在翻譯和研究希臘典籍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天文學如何與占星術、伊斯蘭教的朝向(Qibla)計算緊密結合。 瑪拉加學派的挑戰: 重點分析了中東地區(如馬拉加)的天文學家如何發現托勒密模型中存在的小誤差。特別是伊本·沙蒂爾(Ibn al-Shatir)等人,他們發展出「沙蒂爾的等角點」替代了托勒密的偏心點,在不改變地心框架的前提下,極大地提高了預測的準確性。這預示著對完美圓運動假設的微妙鬆動。 天文台的建立與觀測的標準化: 探討從撒馬爾罕到馬拉加建立的大型專業天文台,它們如何推動了觀測數據的系統化和標準化。 第四部:黎明前的低語——文藝復興與舊秩序的瓦解 (約公元1400年 – 公元1543年) 本書結尾將聚焦於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地心說體系內部累積的矛盾與對新觀念的需求。 哲學的張力: 探討中世紀晚期對「以太」和「完美天體」概念的質疑,以及大眾對於曆法精確度的實際需求,如何讓學術界開始尋求更簡潔的解釋。 哥白尼的醞釀: 概述尼古拉·哥白尼在閱讀古代文獻時(如阿里斯塔克斯關於日心說的零星記載)所受到的啟發。分析他試圖簡化複雜模型(擺脫過多的本輪和均輪)的初衷,這更像是一個數學上的優化選擇,而非激進的物理學革命。 舊宇宙觀的偉大句點: 本書以哥白尼於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作為古典天文學黃金時代的終結標誌,一個體系在近兩千年後,因其自身複雜性的極限而被新的、更簡潔的視角所取代。 本書特色與價值: 《星辰的迴響》不僅是一本歷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認知極限的哲學沉思錄。它細膩地描繪了古代和中世紀的天文學家,如何在面對有限的工具和堅固的形上學框架時,展現出驚人的數學智慧和觀測毅力。本書強調,古典天文學的成功在於其內在的邏輯自洽和數學的優雅性,而非最終的物理真實性。通過對這些「非凡的猜測」的考察,讀者將深刻理解科學知識是如何在文化、哲學和數學的交匯點上緩慢而堅定地演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國哲學家、文化與藝術評論家,其作品包羅萬象,對於古典藝術與大眾文化的演變有其獨到的觀察,其代表作為《德意志悲劇的誕生》、《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譯者簡介

王涌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藝術學博士,卡爾斯魯厄(Karlsruhe)造型藝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後。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藝學美學研究中心教授。

 

图书目录


01加油站
02早餐室
03 113 號
04致男人們
05標準時鐘
06回來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諒!
07擺有豪華傢俱的十居室住宅
08中國貨
09手套
10墨西哥使館
11用「植栽」來保護大眾
12建築工地
13內務部
14 旗幟
15 降半旗
16全景幻燈
17地下挖掘工程
18為謹小慎微女士服務的男理髮師
19注意臺階!
20宣誓就職的審計員
21教學用具
22德國人喝德國啤酒!
23禁止張貼!
24 13號
25武器與彈藥
26急救
27室內裝飾
28紙張和文具
29時髦服飾用品
30擴展
31古玩
32鐘錶和金飾
33弧光燈
34內陽臺
35失物招領處
36最多只能停三輛車的計程車候客處
37陣亡戰士紀念碑
38火災警報器
39旅行瑣憶
40配鏡師
41玩具
42綜合診所
43供出租用的牆面
44辦公用品
45單件托運貨物:運輸和包裝
46內部整修,關門歇業!
47「奧吉雅斯」自助餐館
48郵票交易
49有人說義大利語
50緊急技術救助
51縫紉小用品
52納稅諮詢
53給沒有資金者的法律保護
54醫生家夜間急診用的門鈴
55阿里亞娜夫人住在左邊的第二個庭院
56供人脫下面具的更衣室
57競賽登記處
58站著喝酒的啤酒館
59禁止乞討和兜售!
60到天文館去

阿多諾評《單向街》
譯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745742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3 x 18.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也頗為精妙,它沒有採用線性敘事,而是像一幅精心編排的拼貼畫,不同的城市片段和時間層次相互交織、互相映照。讀者就像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在城市迷宮中穿梭,時而鑽進狹窄的後巷,聽聞舊時代的低語;時而又登上高樓,俯瞰現代化浪潮的洶湧。這種跳躍式的結構,恰恰模仿了漫遊者(Flâneur)的思維模式——那種隨機、非目的性卻又充滿發現的探索過程。書中對光線、材質和氣味的描寫極為精準,彷彿觸手可及,這說明作者對觀察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敘事中流露出的那種清醒的疏離感,既深愛這座城市及其歷史,又清楚地知道一切都將消逝。這種複雜的情感,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既溫暖又帶著一絲無法排解的憂鬱,非常耐人尋味。

评分

坦白講,初次翻開時,我還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畢竟“班雅明”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相當的重量。然而,作者的筆觸出乎意料地輕盈且富有詩意。他有效地避開了艱澀的術語泥潭,轉而採用了一種近乎散文詩的抒情方式來闡述觀點。這種風格使得原本可能沉重的哲學思考變得非常“可感”。特別是當他描寫那些被遺忘的物件時,那種對“徒勞的保存”與“必要的遺忘”之間的辯證探討,簡直是神來之筆。這些小物件——或許是一張褪色的明信片,或許是一扇樣式奇特的門把手——在書中被賦予了超越其實用價值的意義。它們成了時間的載體,記錄著市民階層的起落,以及都市空間不斷自我更迭的殘酷事實。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懷舊”,絕非簡單的留戀過去,而是一種對當下狀態進行批判性反思的必要途徑。

评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體驗,那就是:這本書是一面映照都市靈魂的魔鏡。它不只是關於柏林(或任何一座可能被影射的城市),它關於的是所有在快速變遷的現代都市中尋找自己錨點的現代人。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班雅明的視角,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符號。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街道的方式徹底改變了。原來,那些我平時視而不見的舊式電線桿、生鏽的消防栓,甚至是一面剝落的牆皮,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情感張力。這本書強迫讀者從“使用”城市轉變為“閱讀”城市,將腳下的路途變成了一條通往自身記憶和集體歷史的潛意識通道。它讓我迫切地想拿起筆,記錄下我居住的這座城市裡那些即將消失的、正在消逝的“小物”,去挽留那些微小而珍貴的時代痕跡。

评分

那本《**單向街:城市漫遊者班雅明的步行、探索與懷舊小物**》的書名一擺出來,我就忍不住被那股濃厚的懷舊氣息和知識分子的疏離感給吸引住了。光是“單向街”這幾個字,就彷彿暗示著某種無法回頭的歷史路徑,以及對逝去時光的深沉緬懷。我總覺得,這本書捕捉到了一種城市中特有的、介於觀察者與參與者之間的微妙狀態——那種穿梭於現代水泥叢林,卻又不斷與歷史的幽靈進行私密對話的感覺。它讓我想起在一個多雨的午後,獨自一人站在一家老舊的二手書店門口,透過佈滿灰塵的玻璃窗,凝視著裡頭那些泛黃的書頁,心中湧起一股既清晰又模糊的記憶潮汐。書名中提及的“漫遊者”和“班雅明”,無疑是給了這趟文字旅程一個清晰的座標:我們要跟著大師的腳步,重新丈量那些被高速發展所遺棄的街角、招牌和物件。這本書似乎不是要講述一個宏大的理論體系,而是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城市考古學”實踐。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瑣碎的“懷舊小物”提升到哲學的層面,讓它們不再只是舊時的遺物,而是承載著集體潛意識的密碼。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時空錯位感”。作者的文字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像急促的鐘擺,記錄著現代生活無情的推進;時而又像老舊唱片機上的針尖,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片段上反覆打轉,細細摩挲著那些被時間打磨光滑的細節。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旅遊指南的書,反倒像是某位敏感的攝影師,用文字捕捉了那些黃金時刻的側光和陰影。那些對特定街區的細膩描摹,彷彿能讓讀者聞到空氣中混合著煤灰、舊木頭和咖啡豆的氣味。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拋出無數個開放性的問題,逼迫你停下來,去審視你腳下走過的每一塊磚石。例如,當提到某個已經消失的電車路線時,那種失落感是如此真實,以至於我會忍不住望向窗外,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那條線路曾經穿梭過的風景。這是一種高層次的“在場”體驗,即使人不在現場,心靈也已經被帶到了那個特定的歷史錨點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