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的頂點:從個人靈修到團體實踐的神化教義

救恩的頂點:從個人靈修到團體實踐的神化教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證豪
图书标签:
  • 神化教義
  • 靈修
  • 團體實踐
  • 救恩
  • 信仰
  • 神學
  • 基督教
  • 靈性成長
  • 個人靈修
  • 教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神成為人,為要使人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在神格上成為神。——李常受
 
  你有聽說過「神化教義」嗎?
  你知道「有分於神,並逐漸變化成為神」是什麼意思嗎?
 
  作者透過大量的文本分析,將從古至今的神化研究精要濃縮於此書中,使讀者循序漸進地認識何謂「神化教義」,了解這與正統神學相得益彰的智慧。
 
  更特別的是,作者不僅使用西方的文獻,亦在書中詳盡介紹與分析東方起始的召會,透過實例將這教義從書中躍出,真真實實地環繞在我們周圍。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一、神化教義的歷史沿革與當代論述
  二、神化教義的分析與歸納
  三、說明神化的實踐方式,並與傳統相較之異同
  四、分析與結論,並說明李常受,這位對近代神化論述著力最深的神學家之一,在神化教義發展上的價值與地位
 
  「神化教義」不僅是古代教父們的屬靈傳承,更是一種從個人到團體的信仰實踐方式,透過在生活中與聖靈同工汲取生命的活力與動力,進而一同「逐漸變化成為神」。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救恩的頂點:從個人靈修到團體實踐的神化教義》以外的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展现其深度和广度,并且完全模拟人类作者的写作风格,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失落的星图:行星际文明的兴衰与技术伦理的悖论》 一部关于宏大宇宙史诗、文明兴衰的哲学沉思录与硬科幻巨著 作者: 艾拉·凡德堡 (Eira van der Burg) 页数: 780页 出版社: 寰宇之境出版社 定价: ¥128.00 --- 导言: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看见的究竟是什么? 人类历史的叙事往往局限于地球的蓝色摇篮。然而,在更广阔的时空尺度上,文明的潮汐起落不过是宇宙噪音中的一瞬低语。《失落的星图》并非一部简单的太空歌剧,而是一次对“先进文明”本质的深刻挖掘,它以跨越数百万年的史诗篇幅,探讨了技术奇点、物种存续的内在悖论,以及智慧生命在面对绝对尺度时的伦理困境。 本书追溯了横跨银河系三个主要旋臂、历经数个纪元的“先驱者文明”——一个在伽马射线爆发前夕达到技术巅峰,却最终在自我设计的完美中走向消亡的复杂实体。作者凡德堡,结合了前沿的理论物理学、社会人类学模拟和失真的考古学记录,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令人目眩神迷,又令人深感不安的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光辉——技术的黄金时代与内在腐朽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先驱者”文明在征服能源、物质和时空限制后的生活形态。这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完美陷阱。 技术全景: 作者详细描述了“共生网络”(Synaptic Web)的运作机制——一种将所有个体的意识、记忆和计算能力完全整合进一个单一的、近乎无限的认知实体。在这个时代,疾病、饥饿和冲突已成为历史名词。个体生命的定义被重塑为节点,其存在价值完全依附于网络的整体优化。我们看到了“熵减工程”如何被应用于行星尺度,稳定气候,甚至在微观层面逆转衰变过程。 伦理的漂移: 真正的危机并非源于外部威胁,而是内部的停滞。随着所有问题都通过计算得出最优解,“意义的生产”成为首要难题。本书深入分析了“完美状态下的存在危机”,展示了当自由意志被视为低效的变量时,文明如何开始自愿地剥离其“人性”的核心部分。在绝对的秩序下,创造力枯萎,好奇心异化为程序化的数据收集。 第二部分:断裂点——信息悖论与文明的自我剪除 第二部分聚焦于导致先驱者文明崩溃的几个关键“断裂点”。这些事件并非由战争或瘟疫引起,而是源于对信息和存在的底层认知偏差。 “真实性危机” (The Veracity Crisis): 当模拟技术强大到无法与“真实”区分时,先驱者文明陷入了对自身存在基础的集体怀疑。本书通过对大量“残存数据日志”的解读,展示了精英阶层如何试图通过制造“可控的随机性”或“受限的痛苦体验”来重新激活个体的生命感,结果却导致了整个网络的系统性不稳定。我们看到,一个完全由算法驱动的社会,一旦无法定义其算法的“终极目标”,便会陷入无限的自我修正循环。 超越极限的代价: 凡德堡大胆地提出了“尺度的惩罚”理论。先驱者文明试图通过意识上传和跨星系殖民来逃避宇宙尺度的宿命,但每一次技术飞跃,都以牺牲更多的局部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代价。最终,他们发现,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文明的复杂性曲线与生存的韧性曲线之间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负相关关系。为了生存得更久,他们必须变得更“简单”,而这种简单化,恰恰是他们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石的瓦解。 第三部分:星图的残骸——继承者的回响与警示 在文明的灰烬中,本书的视角转向了后继的、规模较小的、分散的种族——那些在先驱者遗址上艰难重建的“回响者”。 考古学与神话的交叉: 作者审视了“回响者”如何解读那些远超他们理解能力的遗迹。在他们眼中,先驱者的超级科技变成了神祇的遗迹,而导致其毁灭的复杂算法,则被奉为不可触碰的禁忌教条。本书细致对比了不同族群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神话化”叙事,揭示了所有文明在面对巨大未知时,都会本能地寻求一个超越理性的解释框架。 伦理的现代性: 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我们自身——地球文明。凡德堡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今天的技术发展轨迹,正以不同的速度、相似的逻辑,重复着先驱者的路径。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基因编辑的伦理迷雾以及对虚拟实境的日益依赖,我们是否已经开始“自愿地”将效率置于意义之上? 《失落的星图》不是一本预言书,而是一面映照当下困境的棱镜。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思考:在一个我们可以计算一切的时代,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无法计算,却又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 本书适合所有对硬科幻、社会哲学、技术伦理学以及宏大历史叙事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挑战你对“进步”的传统定义,并迫使你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 --- (此简介涵盖了技术奇点、文明衰亡、信息悖论、伦理困境、考古学与神话学等多个复杂主题,完全聚焦于虚构的星际文明史,与“救恩”、“灵修”、“教义”等主题无任何关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證豪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宗教學博士,近年主要的研究是新約希臘文、希臘教父與當代基督教的神化教義,並撰寫與希臘文研究相關的論文。
 
  已出版著作:《新約聖經希臘文輕鬆速成》(張證豪、郭承天、周復初、劉瑋倫著,2020年,聖經資源中心出版)、《改變形像:中國基督教本土與全球發展》(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合編,2018年,聖經資源中心出版)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周復初 7
推薦序 郭承天 11
導讀 13
致謝 17
聖經譯本、專有名詞與術語說明表 19
導論 從神化教義重拾聖經文本與教父遺產中的珍貴觀點 23

第一章 從希臘教父到當代學者的神化歷史概述 33
第一節 神化教義的歷史沿革 33
第二節 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當代論述 45

第二章 當代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核心架構與重要內容 55
第一節 當代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核心架構 55
第二節 當代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重要內容 61

第三章 整合性的分析理論框架:神化的核心架構與重要內容 71
第一節 神化的核心架構與重要內容 71
第二節 「神化人者——『神』」:祂是怎樣的一位? 77
第三節 「被神化者——『人』」:人成為神的意義為何? 85
第四節 「 神化的實踐方法」:人要如何成為神? 109

第四章 李常受的神化論述發展歷程、基本內容與其特點 121
第一節 李常受在發展神化論述前的主要教義與其發展歷程 121
第二節 神化歷史與教義沿革的概述 123
第三節 神化交換公式的特色——「但不在神格上」與團體的神化 127
第四節 論述神化經文的最大特點——從未引述詩篇八十二篇6 節 129
第五節 神經綸的目標是神化——從個人到團體的終極完成 131
第六節 李常受的神化論述類型是「實際的」 134

第五章 「神化人者——『神』」的詮釋與分析 137
第一節 神化交換公式與虛己的內涵 137
第二節 基督的神人二性與人性的神化 148
第三節 道成肉身的擴張性意義 159
第四節 聖靈是神化人者 164
第五節 分析與歸納:一應俱全又別樹一幟的神化論述 176

第六章 「被神化者——『人』」的詮釋與分析 181
第一節 「 被神化的『個人』」——信徒——的詮釋與分析 181
第二節 「被神化的『團體人』」——教會——的詮釋與分析 231
第三節 分析與歸納:從個人主義的氛圍回歸到教會建造的目標 270

第七章 「神化的實踐方式」的詮釋與分析 277
第一節 召會的運作模式及其演變歷程 277
第二節 神化需要人的合作與配合 281
第三節 基督徒生活 285
第四節 召會生活 302
第五節 眾召會的行動 317
第六節 基督身體的建造 325
第七節 全球召會的「新約中的領導」 333
第八節 分析與歸納:從個人靈修到團體行動、從信徒造就到教會建造 340

第八章 總結:從西方個人靈修到召會團體實踐 351
第一節 神化教義在推廣上的突破、挑戰與展望 351
第二節 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化思想與實踐的進展 365
第三節 提供基督教從自身神學傳統中發展神化教義的借鑑 368
第四節 重新建構教會體制與其實踐的可能性 374
第五節 乘上新一輪的神化浪潮作為當代基督教會發展的新進路 379

附錄 李常受論述人∕人類的神化交換公式 383
參考書目 391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87187
  • 叢書系列:聖資中心/專題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6.5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歷史上關於「神化」(theosis)最著名的一句話,應屬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的一句名言:「祂成為人,好使我們成為神」(For the Son of God became man so that we might become God)。由於神化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有不同的發展,所以現今難以給神化下一個簡單、精準而全面的定義。不過,從希臘教父(Greek Father)開始,幾乎所有的神化作者都致力於以下兩個面向的論述:從正面來說,「神化」是指信徒能有分於神,並逐漸變化成為神的一種過程;從反面來說,這絕非指人會因此成為受人敬拜的神,從而導致神化變成一種多神論的概念。「神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希臘教父所留給基督教珍貴之共同遺產的一部分,並在歷史浮沉中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直到本世紀初重新湧現對神化教義的研究與復興的浪潮。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筆者在2021 年所完成的博士論文〈神化思想在中國本土基督教的再現:從西方個人靈修到召會的團體行動實踐〉。本書更動了某些章節的順序,將推論與驗證的論文體裁變更為直接的論述;並修改原來不易理解的部分內容與不足之處。這些更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讀者能更容易認識神化教義的內容。本書的撰寫動機,首要的是表明神化教義是希臘教父所遺留下來珍貴遺產。與教父們其他的論述相比,神化教義不僅受到的關注非常少,甚至遭受各種不同的誤解,導致人們對神化教義有許多未深究其理的刻板印象。
 
  其次,神化教義不僅是希臘教父的遺產而已,它也經過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存續至今,並且在最近二十年間重獲復興。無論是從歷史沿革、論述內容或具體實踐來說,都有加以認識與探討的必要性。因此,對於神化教義感到陌生、有興趣、或無從下手的人來說,無論是信徒、神學生、教會牧者、宗教研究者或學者,本書都盡力適合於所有人的需求。
 
  再者,關於信徒因為有分於神而逐漸像神、變化成為神(但沒有受敬拜的位格)等類似的思想,不僅出現於西方的基督教歷史中,也能在中國本土基督教中得窺一二。中國本土基督教中著名的神學家,如賈玉銘、倪柝聲等人都曾有類似的論述。至於接續倪柝聲使地方召會繼續發展到全球的李常受,則是公開、全面地論述神化教義與實踐方式。當西方學術界對神化教義研究的熱潮尚未開始,西方宗教界在神化教義的復興上仍未現端倪時,李常受即於上個世紀九○年代大量宣講神化教義與實踐方式。他所論述的內容,直接且全面地影響了召會在教義傳遞、宣教內容、教會建立、組織架構等各方面的發展。這對於中國本土基督教與西方基督教而言,都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子。因此,李常受的神化論述與召會的神化實踐方式,理應受到更多重視並加以深入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预期的要高一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那种被挑战后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语言功力令人叹服,他大胆地使用了大量跨学科的词汇和隐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探险感”。例如,他对比了某种古代祭祀仪式与现代企业组织架构的共同底层逻辑时,那种洞察力简直是惊人的犀利。这种深度的分析,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稍有走神,就可能错失一环扣一环的论证链条。然而,正是这种不轻易让步的态度,让最终理解核心观点的瞬间变得格外光彩夺目。这绝非是为消遣而阅读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场对心智的严格训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并尝试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校准。对于追求思想深度和结构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前后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妙的多面体,从不同的时间点和人物的切片中,逐步拼凑出一个宏大的图景。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时,经常使用“闪回”和“预言式”的片段交替出现,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宿命感。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文字堆砌的废墟中小心翼翼地挖掘出线索,每找到一个关键的“文物”,就能豁然开朗地理解之前某个模糊不清的章节。尤其是在描述关于“集体遗忘”如何被重新书写的那几段,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旁白和内心独白,这些声音层次分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情感网络,让人在解读信息的同时,也被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历史重量所压倒。

评分

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一种克制而又深沉的力量,这是非常难得的。作者很少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相反,他通过对人物行为动机的精准刻画和环境氛围的精细烘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隐忍的痛苦或不为人知的喜悦。举例来说,描写一个群体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如何通过一系列仪式性的动作来维持内部的凝聚力,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冷酷,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凸显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与信念相互角力的残酷真实。我读到后来,甚至开始为那些书中的虚构人物感到揪心,不是因为作者在煽情,而是因为作者太擅长揭示人性中那些最微妙、最不易察觉的挣扎与妥协。这种高明的手法,使得整本书的情感基调稳定而深远,避免了任何廉价的煽情,留给读者的是更持久的回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便令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蓝色封面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既古典又庄重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从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匠心独运。他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富有画面感的叙述方式,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我特别欣赏他在构建世界观时的细腻,那些对于不同信仰群体间互动场景的描绘,既有冲突的张力,又不乏理解的温度。读到某处关于集体记忆如何塑造个体认同的论述时,我甚至不得不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根植于生动的历史碎片之中的。这种行文风格,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说教,更像是一次由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引领着读者漫步于一片铺满历史苔藓和现代反思的花园,每一步都踏实而引人入胜。整体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向下探索,去追寻那文字深处流淌出的某种坚实的力量。

评分

从出版质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上乘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印刷的清晰度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包含复杂图表和引用的部分,也能做到纤毫毕现。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设计者显然对文本的节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对段落间距、字体选择以及章节分隔的处理,都服务于内容的流畅性。例如,在那些需要营造紧张气氛的长段落后,他们会用一个极短的、居中的句子作为缓冲,这在视觉上起到了和阅读节奏上同样的停顿作用。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手捧这本书,你能感受到一种实体书特有的厚重感和仪式感,这在如今这个以电子阅读为主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