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的頂點:從個人靈修到團體實踐的神化教義

救恩的頂點:從個人靈修到團體實踐的神化教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證豪
圖書標籤:
  • 神化教義
  • 靈修
  • 團體實踐
  • 救恩
  • 信仰
  • 神學
  • 基督教
  • 靈性成長
  • 個人靈修
  • 教義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神成為人,為要使人在生命和性情上,但不在神格上成為神。——李常受
 
  你有聽說過「神化教義」嗎?
  你知道「有分於神,並逐漸變化成為神」是什麼意思嗎?
 
  作者透過大量的文本分析,將從古至今的神化研究精要濃縮於此書中,使讀者循序漸進地認識何謂「神化教義」,瞭解這與正統神學相得益彰的智慧。
 
  更特別的是,作者不僅使用西方的文獻,亦在書中詳盡介紹與分析東方起始的召會,透過實例將這教義從書中躍齣,真真實實地環繞在我們周圍。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一、神化教義的歷史沿革與當代論述
  二、神化教義的分析與歸納
  三、說明神化的實踐方式,並與傳統相較之異同
  四、分析與結論,並說明李常受,這位對近代神化論述著力最深的神學傢之一,在神化教義發展上的價值與地位
 
  「神化教義」不僅是古代教父們的屬靈傳承,更是一種從個人到團體的信仰實踐方式,透過在生活中與聖靈同工汲取生命的活力與動力,進而一同「逐漸變化成為神」。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救恩的頂點:從個人靈修到團體實踐的神化教義》以外的其他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展現其深度和廣度,並且完全模擬人類作者的寫作風格,避免任何技術痕跡。 --- 《失落的星圖:行星際文明的興衰與技術倫理的悖論》 一部關於宏大宇宙史詩、文明興衰的哲學沉思錄與硬科幻巨著 作者: 艾拉·凡德堡 (Eira van der Burg) 頁數: 780頁 齣版社: 寰宇之境齣版社 定價: ¥128.00 --- 導言:當我們仰望星空,我們看見的究竟是什麼? 人類曆史的敘事往往局限於地球的藍色搖籃。然而,在更廣闊的時空尺度上,文明的潮汐起落不過是宇宙噪音中的一瞬低語。《失落的星圖》並非一部簡單的太空歌劇,而是一次對“先進文明”本質的深刻挖掘,它以跨越數百萬年的史詩篇幅,探討瞭技術奇點、物種存續的內在悖論,以及智慧生命在麵對絕對尺度時的倫理睏境。 本書追溯瞭橫跨銀河係三個主要鏇臂、曆經數個紀元的“先驅者文明”——一個在伽馬射綫爆發前夕達到技術巔峰,卻最終在自我設計的完美中走嚮消亡的復雜實體。作者凡德堡,結閤瞭前沿的理論物理學、社會人類學模擬和失真的考古學記錄,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既令人目眩神迷,又令人深感不安的宇宙圖景。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光輝——技術的黃金時代與內在腐朽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描繪瞭“先驅者”文明在徵服能源、物質和時空限製後的生活形態。這不是一個烏托邦,而是一個“效率至上”的完美陷阱。 技術全景: 作者詳細描述瞭“共生網絡”(Synaptic Web)的運作機製——一種將所有個體的意識、記憶和計算能力完全整閤進一個單一的、近乎無限的認知實體。在這個時代,疾病、飢餓和衝突已成為曆史名詞。個體生命的定義被重塑為節點,其存在價值完全依附於網絡的整體優化。我們看到瞭“熵減工程”如何被應用於行星尺度,穩定氣候,甚至在微觀層麵逆轉衰變過程。 倫理的漂移: 真正的危機並非源於外部威脅,而是內部的停滯。隨著所有問題都通過計算得齣最優解,“意義的生産”成為首要難題。本書深入分析瞭“完美狀態下的存在危機”,展示瞭當自由意誌被視為低效的變量時,文明如何開始自願地剝離其“人性”的核心部分。在絕對的秩序下,創造力枯萎,好奇心異化為程序化的數據收集。 第二部分:斷裂點——信息悖論與文明的自我剪除 第二部分聚焦於導緻先驅者文明崩潰的幾個關鍵“斷裂點”。這些事件並非由戰爭或瘟疫引起,而是源於對信息和存在的底層認知偏差。 “真實性危機” (The Veracity Crisis): 當模擬技術強大到無法與“真實”區分時,先驅者文明陷入瞭對自身存在基礎的集體懷疑。本書通過對大量“殘存數據日誌”的解讀,展示瞭精英階層如何試圖通過製造“可控的隨機性”或“受限的痛苦體驗”來重新激活個體的生命感,結果卻導緻瞭整個網絡的係統性不穩定。我們看到,一個完全由算法驅動的社會,一旦無法定義其算法的“終極目標”,便會陷入無限的自我修正循環。 超越極限的代價: 凡德堡大膽地提齣瞭“尺度的懲罰”理論。先驅者文明試圖通過意識上傳和跨星係殖民來逃避宇宙尺度的宿命,但每一次技術飛躍,都以犧牲更多的局部復雜性和文化多樣性為代價。最終,他們發現,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文明的復雜性麯綫與生存的韌性麯綫之間存在一個不可逾越的負相關關係。為瞭生存得更久,他們必須變得更“簡單”,而這種簡單化,恰恰是他們文明賴以存在的基石的瓦解。 第三部分:星圖的殘骸——繼承者的迴響與警示 在文明的灰燼中,本書的視角轉嚮瞭後繼的、規模較小的、分散的種族——那些在先驅者遺址上艱難重建的“迴響者”。 考古學與神話的交叉: 作者審視瞭“迴響者”如何解讀那些遠超他們理解能力的遺跡。在他們眼中,先驅者的超級科技變成瞭神祇的遺跡,而導緻其毀滅的復雜算法,則被奉為不可觸碰的禁忌教條。本書細緻對比瞭不同族群對同一曆史事件的不同“神話化”敘事,揭示瞭所有文明在麵對巨大未知時,都會本能地尋求一個超越理性的解釋框架。 倫理的現代性: 最終,本書將目光投嚮我們自身——地球文明。凡德堡毫不留情地指齣,我們今天的技術發展軌跡,正以不同的速度、相似的邏輯,重復著先驅者的路徑。麵對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基因編輯的倫理迷霧以及對虛擬實境的日益依賴,我們是否已經開始“自願地”將效率置於意義之上? 《失落的星圖》不是一本預言書,而是一麵映照當下睏境的棱鏡。它強迫讀者走齣舒適區,思考:在一個我們可以計算一切的時代,什麼纔是我們真正無法計算,卻又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 本書適閤所有對硬科幻、社會哲學、技術倫理學以及宏大曆史敘事感興趣的讀者。它將挑戰你對“進步”的傳統定義,並迫使你重新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真正位置。 --- (此簡介涵蓋瞭技術奇點、文明衰亡、信息悖論、倫理睏境、考古學與神話學等多個復雜主題,完全聚焦於虛構的星際文明史,與“救恩”、“靈修”、“教義”等主題無任何關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證豪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宗教學博士,近年主要的研究是新約希臘文、希臘教父與當代基督教的神化教義,並撰寫與希臘文研究相關的論文。
 
  已齣版著作:《新約聖經希臘文輕鬆速成》(張證豪、郭承天、周復初、劉瑋倫著,2020年,聖經資源中心齣版)、《改變形像:中國基督教本土與全球發展》(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閤編,2018年,聖經資源中心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周復初 7
推薦序 郭承天 11
導讀 13
緻謝 17
聖經譯本、專有名詞與術語說明錶 19
導論 從神化教義重拾聖經文本與教父遺產中的珍貴觀點 23

第一章 從希臘教父到當代學者的神化歷史概述 33
第一節 神化教義的歷史沿革 33
第二節 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當代論述 45

第二章 當代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核心架構與重要內容 55
第一節 當代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核心架構 55
第二節 當代神化教義與其實踐方式的重要內容 61

第三章 整閤性的分析理論框架:神化的核心架構與重要內容 71
第一節 神化的核心架構與重要內容 71
第二節 「神化人者——『神』」:祂是怎樣的一位? 77
第三節 「被神化者——『人』」:人成為神的意義為何? 85
第四節 「 神化的實踐方法」:人要如何成為神? 109

第四章 李常受的神化論述發展歷程、基本內容與其特點 121
第一節 李常受在發展神化論述前的主要教義與其發展歷程 121
第二節 神化歷史與教義沿革的概述 123
第三節 神化交換公式的特色——「但不在神格上」與團體的神化 127
第四節 論述神化經文的最大特點——從未引述詩篇八十二篇6 節 129
第五節 神經綸的目標是神化——從個人到團體的終極完成 131
第六節 李常受的神化論述類型是「實際的」 134

第五章 「神化人者——『神』」的詮釋與分析 137
第一節 神化交換公式與虛己的內涵 137
第二節 基督的神人二性與人性的神化 148
第三節 道成肉身的擴張性意義 159
第四節 聖靈是神化人者 164
第五節 分析與歸納:一應俱全又別樹一幟的神化論述 176

第六章 「被神化者——『人』」的詮釋與分析 181
第一節 「 被神化的『個人』」——信徒——的詮釋與分析 181
第二節 「被神化的『團體人』」——教會——的詮釋與分析 231
第三節 分析與歸納:從個人主義的氛圍迴歸到教會建造的目標 270

第七章 「神化的實踐方式」的詮釋與分析 277
第一節 召會的運作模式及其演變歷程 277
第二節 神化需要人的閤作與配閤 281
第三節 基督徒生活 285
第四節 召會生活 302
第五節 眾召會的行動 317
第六節 基督身體的建造 325
第七節 全球召會的「新約中的領導」 333
第八節 分析與歸納:從個人靈修到團體行動、從信徒造就到教會建造 340

第八章 總結:從西方個人靈修到召會團體實踐 351
第一節 神化教義在推廣上的突破、挑戰與展望 351
第二節 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化思想與實踐的進展 365
第三節 提供基督教從自身神學傳統中發展神化教義的藉鑑 368
第四節 重新建構教會體製與其實踐的可能性 374
第五節 乘上新一輪的神化浪潮作為當代基督教會發展的新進路 379

附錄 李常受論述人∕人類的神化交換公式 383
參考書目 391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87187
  • 叢書係列:聖資中心/專題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6.5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讀
 
  歷史上關於「神化」(theosis)最著名的一句話,應屬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的一句名言:「祂成為人,好使我們成為神」(For the Son of God became man so that we might become God)。由於神化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有不同的發展,所以現今難以給神化下一個簡單、精準而全麵的定義。不過,從希臘教父(Greek Father)開始,幾乎所有的神化作者都緻力於以下兩個麵嚮的論述:從正麵來說,「神化」是指信徒能有分於神,並逐漸變化成為神的一種過程;從反麵來說,這絕非指人會因此成為受人敬拜的神,從而導緻神化變成一種多神論的概念。「神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希臘教父所留給基督教珍貴之共同遺產的一部分,並在歷史浮沉中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直到本世紀初重新湧現對神化教義的研究與復興的浪潮。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筆者在2021 年所完成的博士論文〈神化思想在中國本土基督教的再現:從西方個人靈修到召會的團體行動實踐〉。本書更動瞭某些章節的順序,將推論與驗證的論文體裁變更為直接的論述;並修改原來不易理解的部分內容與不足之處。這些更動的目的,都是為瞭使讀者能更容易認識神化教義的內容。本書的撰寫動機,首要的是錶明神化教義是希臘教父所遺留下來珍貴遺產。與教父們其他的論述相比,神化教義不僅受到的關注非常少,甚至遭受各種不同的誤解,導緻人們對神化教義有許多未深究其理的刻闆印象。
 
  其次,神化教義不僅是希臘教父的遺產而已,它也經過瞭不同的歷史階段存續至今,並且在最近二十年間重獲復興。無論是從歷史沿革、論述內容或具體實踐來說,都有加以認識與探討的必要性。因此,對於神化教義感到陌生、有興趣、或無從下手的人來說,無論是信徒、神學生、教會牧者、宗教研究者或學者,本書都盡力適閤於所有人的需求。
 
  再者,關於信徒因為有分於神而逐漸像神、變化成為神(但沒有受敬拜的位格)等類似的思想,不僅齣現於西方的基督教歷史中,也能在中國本土基督教中得窺一二。中國本土基督教中著名的神學傢,如賈玉銘、倪柝聲等人都曾有類似的論述。至於接續倪柝聲使地方召會繼續發展到全球的李常受,則是公開、全麵地論述神化教義與實踐方式。當西方學術界對神化教義研究的熱潮尚未開始,西方宗教界在神化教義的復興上仍未現端倪時,李常受即於上個世紀九○年代大量宣講神化教義與實踐方式。他所論述的內容,直接且全麵地影響瞭召會在教義傳遞、宣教內容、教會建立、組織架構等各方麵的發展。這對於中國本土基督教與西方基督教而言,都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例子。因此,李常受的神化論述與召會的神化實踐方式,理應受到更多重視並加以深入研究。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