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花色:42件在地生長的美感物事

生活的花色:42件在地生長的美感物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奕妤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在地文化
  • 自然之美
  • 慢生活
  • 日常物件
  • 手作
  • 美感
  • 观察力
  • 生活态度
  • 台湾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設計品牌「印花樂」的靈感之源,
一本從「在地」生長出來的美感小書,
傳達對日常的豐富感受,
也邀請你,一同拾起生活中的片刻美好!
 
  「美」在哪裡?
  或許是漫步街頭、走上屋頂、流連於各種藝術展演的場域裡,
  但也可以是一面牆、一束花、一桌菜,甚至一場公車旅行……
 
  打開感官,你會發現,
  「美」並非過上多麼不一樣的日子,
  而是每個人敏銳而獨到的感受能力。
 
  ●一個美學工作者,如何從「心」挖掘對生活的熱情?
  一個愛畫牆壁而讓大人頭疼的小女孩,毅然決然進入男校美術班,大學畢業後更與高中同學一起創立設計品牌「印花樂」。身為創意總監的沈奕妤一手做商品設計,一手傳遞美學價值。
 
  會不會擔心沒有靈感的一天?在書中,她娓娓道來各種「創意發現」的過程,從書桌到陽台,從街道至辦公室,就算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仍能發掘出有意思的觀點,俯拾即是美。
 
  ●一座多元的島嶼,台灣的美,是什麼樣子?
  「你的靈感從何而來?」帶著品牌走向世界的同時,這個問題深深影響了奕妤的設計價值觀,也讓她反覆思考這片沃土的多元。
 
  其實餐桌上、山林間、菜市場……那些張開眼就看見的地方,便是滋養文化的土壤。書裡不僅有貼近我們生活周遭的文字,更將印象化為印花。42幅動人花色彷彿靈魂之窗,引發你我的浪漫想像!
 
  ●一如往常的日子,你也能為自己種下美的種子
  在過去,休閒嗜好、興趣消遣往往被視為不正經之事,不被鼓勵好好培植。但這些「獨特」反而能展現一個人的本質,也是培養美感的好方法。
 
  看一場電影、聆聽一首歌、跳一支舞、種一盆植物,甚至只是一場閒聊、一段散步,「美」並非獨善其身,而是對人事物的關懷與感同身受。到底什麼是美、怎樣才美?這本書想說:沒有絕對意義,人人盡享詮釋的自由。
 
  在AI趨勢開始鬆動人類自我價值認知的這個時間點,
  我認為感性與創意,才蘊含著最終能幫助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答案。──沈奕妤
 
美力推薦
 
  米力|生活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
  周慕姿|心理師
  敏迪|國際新聞界的天之嬌女
  陳頤華|《秋刀魚》總編輯
  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顏君庭|Pinkoi執行長
  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乘載著印花樂十五年的品牌積累,這本書不只是本美學養成的靈感書,更像是挖掘自我生命美景的重要暖心之作……也圈起我們這般深受美學感動的同行者,繼續往下個世代延伸彩色光譜。──陳頤華/《秋刀魚》總編輯
 
  文化創意工作者如奕妤及印花樂,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尋常人生抽取出哲學的醍醐,再化成藝術。《生活的花色》是我近年看過最動人的生活書寫之一,推薦給每位熱愛生活的你。──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所有的新科技、新事物等,還是得回到人類對於生活追求的美好,於是,藝術與文化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養分……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朋友認識印花樂與Ama,成為彼此生命裡的精彩。──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寻迹者手记:流动的边界与日常的隐喻》 第一章:城市的脉搏与未曾言明的契约 本书深入剖析现代都市空间中,那些被忽略的、潜藏于日常肌理之下的结构性张力与个体经验的交织。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宏大叙事的描摹,而是将焦点转向那些“非正式”的场所——地铁站台的角落、老旧社区的公共水龙头、被霓虹灯切割的街道交汇口。这些地方,如同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维系着日常生活的运转,却鲜少被纳入主流的景观审美或城市规划的视野。 我们将探讨“流动性”在当代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它不仅指代物理上的迁徙,更关乎信息、资本以及身份认同的瞬息万变。城市居民在快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如何构建起一套稳定而又具有适应性的生活策略?书中的田野调查部分,着重记录了在城市边缘地带进行微观经济活动的个体,他们如何利用信息差、时间差和空间错位,构建起一个独立于官方叙事的生存网络。这些网络是脆弱的,却也充满了韧性,是理解当代社会结构复杂性的关键切口。 我们特别关注“等待”这一行为在公共空间中的意义。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等待”似乎是一种效率的缺失。然而,通过对公交站、银行排队区以及医院候诊室的细致观察,我们发现“等待”本身演化出一种独特的社会仪式。在这些被固定的时间点上,陌生人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短暂、默契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临时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无关乎阶级或背景,仅基于共享的“被悬置”状态。我们试图解构这种短暂的社会契约是如何在无声中达成,以及它如何缓解了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疏离感。 第二章:时间的碎片化与记忆的考古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眼于时间感知的重构。数字时代的洪流使得线性时间的概念逐渐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同步化和超链接化的时间体验。我们引入了“非同步性”的概念,探讨个体如何在被期望“实时在线”的社会压力下,主动或被动地退回到私密的、慢节奏的时间流中。 记忆的考古工作贯穿了本章。我们通过对一系列被废弃或改造中的工业遗址的考察,来审视物质文化如何承载集体与个体的历史叙事。这些场所,曾经是生产力的核心,如今成了被遗忘的纪念碑。我们访谈了那些曾在这些工厂工作的老工人,他们的口述历史构成了对官方历史叙事的有力补充与修正。每一次对锈迹斑斑的机器、褪色的标语的触碰,都是一次对逝去劳动价值的重新确认。 特别设立的章节聚焦于“未完成的建筑”现象。这些停工的项目,如刺穿城市天际线的僵硬骨架,象征着经济预期的中断和未来承诺的落空。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失败案例,而是成为一种关于希望与幻灭的具象隐喻。通过对这些“半成品”的长期观察,我们可以洞察到资本流动与社会信心的微妙关联。 第三章:符号的侵蚀与意义的再生产 在符号饱和的时代,我们所见的图像和文字是否还具有原初的意义?第三章深入研究了视觉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商业广告、公共标识系统与街头涂鸦之间的“符号战争”。 我们分析了城市景观中无处不在的品牌标识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这些符号如同无形的围栏,界定了公共与私域的边界。然而,我们也记录了对这些既定符号进行“挪用”和“反转”的实践。街头艺术家如何巧妙地利用官方宣传的字体、色彩或口号,注入颠覆性的新义,形成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文化抵抗。 本章还详细考察了“手写体”的复兴现象。在普遍依赖电子屏幕输入的环境下,人们对亲手书写的渴望,不仅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对“物质性”和“独特性”的重新追求。我们收集了各种形式的手写痕迹——从临时告示到私人信件,分析它们在信息噪音中如何恢复其原有的情感穿透力。 第四章:在地之“物”的非物质价值 最后一部分,我们跳脱出宏大的社会学视角,转向对具体“物”的细致考察,但重点在于这些物如何承载和传递“非物质”的价值。这些“物”并非艺术品或奢侈品,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工具、容器或日常用品。 我们研究了那些在特定地域传承了数代的手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人与材料互动的哲学。例如,对一种特定区域用来修补工具的古老接合方式的记录,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对“持久性”和“可修复性”的集体信念。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共享的物件”的社会功能。例如,特定社区中公共使用的工具箱、邻里间互相借用的餐具,它们的存在超越了其实用价值,成为维护社区信任和互助精神的物质载体。当这些物件不再被视为纯粹的商品,而是被赋予了人际关系的意义时,它们便成为了连接个体经验的坚固纽带。我们通过对这些“在地化”的物件进行人类学式的深描,试图描绘出一种在快速全球化浪潮中仍能坚守的、基于场所的、细微而深刻的“存在方式”。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审视日常现实的全新透镜,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留意那些在喧嚣之下默默运作的结构、语言和物体,从而理解我们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反向塑造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奕妤
 
  印花樂共同創辦人、品牌創意總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藝術是興趣也是工作,鎮日遊走於浪漫與務實、圖像與數字之間。寫字是心靈的泡泡浴,每天堅持寫日記。
 
印花樂
 
  成立於2008年的台北大稻埕。從第一款「台灣八哥」圖案開始,持續推出具有台灣當代美感品味的「新台味印花設計」。印花樂的設計風格平易近人,注重生活實用功能,同時融入社會與環境共好理念,持續增加永續材質的使用,並與NGO合作,攜手在地社區工坊製作商品。2022年獲得國際B型企業認證。
 
  www.inBlooom.com

图书目录

推薦文 圈起世代,也繽紛了台灣的溫柔光譜/陳頤華
推薦文 過生活的超能力/劉冠吟
推薦文 尋常,也能有意思!/游智維
前言 最需要人類感性的時代

Part1美學工作者養成之路
畫畫與童年
美術班
手作的快樂
彩色的牆

Part2台灣是什麼樣子?
與芬蘭設計師對談
多元台味
我認識的台灣迷
腦袋裡的歷史缺頁
環島看見的古與新

Part3旅行在地方
手繪地圖、旅人書房、曼谷
荷蘭美感散步
法國沒有醜東西
遊牧畫家Luongo
伊斯坦堡的老奶奶領路人
京都才有的風景
旅行就在前往美術館的路上

Part4有時拍手,有時跳舞
梵谷的自畫像
音樂裡的畫面
舞蹈與生命
如果有部台灣藝術家影集
藝術真是讓人看不懂

Part5品味從小物開始
白桔梗
白日夢音響
紅色的畫
緬甸的紙燈籠
喜歡的東西
織物換季
絲巾
實體店的意義

Part6美在自然裡
薩爾加多的凝視
風之谷
露營的早晨
一日爬山
撫摸鯊魚
生態恐怖主義

Part7尋常生活的不尋常之美
換盆記
屋頂上
招待朋友
路樹
公車視角
街頭藝人
菜市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3928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3 x 19 x 1.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最需要人類感性的時代
 
  AI的時代來臨了,反而很多人開始討論:人類的價值是什麼?
 
  每篇文章、每場分析,最後所下的結論,幾乎都是「人類的價值在於創意、創造力、抽象思考能力」云云,也就是人類的「感性」能力。
 
  我們真的看重自己的感性能力嗎?
 
  每一個人天生都擁有感性,例如聞到香氣,會覺得愉悅;看到美麗的風景,會覺得舒暢。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感受,經過適當的啟發與培養,其實可以轉換成創造力與品味的提升。
 
  我是一個生活設計品牌的創辦人,品牌的存在目的,就是要激發顧客內心對生活產生熱愛、快樂與美的感覺。我們自己本身需要保持高度敏銳的感性能力,捕捉細微的美好感受,再疊加創意,轉譯成人們能理解、想親近的事物。
 
  平常我們都透過商品與人們溝通,但隨著AI的普及,如今已是個圖像都能自動生成的時代。如果只是需要一張圖,下個指令就能獲得。但這張圖是否能引發人們更深刻的啟發、更細微的情感、更豐富的想像等,其實需要創作者從源頭就注入更多創意思考。
 
  我開始想,或許我們捕捉靈感、設計、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時代,更能夠凸顯意義。
  會讓我感覺美好的生活小事,都是哪些事情、哪些時刻呢?
  什麼是屬於我們台灣人的美好呢?
  我曾用心感受過這些事物嗎?
  我們為什麼在那些事物上看見美?
  我們如何把感受轉譯成創意語言?
 
  這些想法啟發我開始動筆寫下對生活的感覺,那就是印花樂電子報「花語週報」的開端──每週為你獻上一束芬芳。我以印花樂創意總監的身分,每週寫下一則對生活的感覺、新發現的靈感、正在思考的問題等,分享給訂閱者。
 
  文字固然能夠深度挖掘、傳遞想法,卻不若圖像能帶給人們更直覺的感受,因此,我們也在週報中獻上一幅由設計師自由發想、創作的圖畫。
 
  每週固定都要動筆書寫,促使我必須更加專注於挖掘題材,更關注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性。剛開始連載的時候,我很擔心有一天會沒有靈感、寫不出東西來。沒想到進行了一年多,從未發生過這種事。
 
  我發現,那是因為對生活的感受力提升了以後,靈感的來源也跟著多了起來。
 
  季節變換的街景、在書上讀到的句子、路上無意間聽到的一段對話、過往旅行中帶回的紀念品、陌生人給予的善意……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都能持續為我帶來靈感。
 
  大家一定常常聽到創意工作者的一種說法:「創意來自生活。」誤以為創意人的生活過得有多麼不同,但其實關鍵是對生活的感受力,讓我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仍能發掘出有意思的觀點。
 
  這本書是以我在「花語週報」的專欄文章為基礎,保留「傳達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核心精神,重新精選文章改寫而成,並搭配一幅印花樂設計師們創作的圖像與設計理念。
 
  整本書雖然脫胎自生活大小事,但實以「挖掘內在感性、培養美感創意的方法」為主題,建立章節脈絡:
  一開始,我先談個人的美學教育、美感養成過程。
  再談對文化工作者來說極重要的,關於自身文化價值與在地認同的探索歷程。
  接著,我從藝術作品、生活物品的選擇中,分享啟發靈感、提升美感品味的方法。
  人的感受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我們追尋美感體驗的過程,終究要面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反思。
  最後則是回到極其平凡的日常,與大家分享如何在生活中看見美。
 
  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以後,不只是了解我「作為美學工作者」的觀點,也能藉由這些方法,啟動自己的感性能力,提出自己的觀點。
 
  畢竟,在AI趨勢開始鬆動人類自我價值認知的這個時間點,我認為感性與創意,才蘊含著最終能幫助我們確認自身存在意義的答案。
 
推薦文
 
圈起世代,也繽紛了台灣的溫柔光譜
陳頤華/《秋刀魚》總編輯
 
  「請幫我在大稻埕購買『印花樂』的提袋好嗎?」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要送日本朋友伴手禮,也常透過日本情報來挖掘外國人眼中的台灣品牌。某一年,我開始收到許多代購訊息,這成了我認識印花樂的起頭。
 
  以前我們總是說:芬蘭有設計品牌「Marimekko」,日本有來自京都的「SOU.SOU」,台灣卻永遠是紅白塑膠袋。而隨著設計顯學的推波助瀾,那些曾經不太忍直視的台灣元素,像是血脈裡的DNA,逐漸長成「台灣圖騰」。
 
  二○○八年的印花樂,真切地開啟這趟色彩旅程,重新用台灣人張開眼就可以看見的窗花、餐桌上的米飯、走遠一點到山林間遇見的台灣特有種,幻化為「我們的輪廓」,讓印在布料上的圖像時髦了起來。
 
  所謂「台味」,或許就是用日常累積出的美感,定義對下一代述說的在地模樣。當「台灣的印花樂」成為日本客人口中的重要禮品時,即使是最習以為常的老磁磚花色,也能是外國人眼中的經典珍寶。後來的印花樂,甚至也以紅白塑膠袋外型設計出背心袋,成了環保袋的代表作之一。昔日忽略的常民用品,才是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紅白袋很好,如果可以永續不浪費,更好。
 
  與印花樂創意總監奕妤(Ama)的緣分,是我們分別在不同時間到日本福井市的小鎮東鄉「微住」(採取「旅行以上、定居未滿」的形式造訪一地,由《LIP》雜誌編輯長田中佑典提出,創造地方交流的新可能)。當我得知她將以印花樂設計替日本的地方車站換上新裝時,宛如台灣小鎮重金禮聘國際設計師前來展示作品般的光景,讓我再次替這項成就感到驕傲。沒有文字、沒有具體影像的圖案,反而成為跨越文化的共同語彙,眼前所看見的印花,都將各自解讀成自己喜歡的故事。我想,從這座車站出發的旅人,必將帶著印花樂的祝福,心滿意足地前往目的地。
 
  乘載著印花樂十五年的品牌積累,這本書不只是本美學養成的靈感書,更像是挖掘自我生命美景的重要暖心之作。每篇文章後都會放上一幅手感十足的花樣作品,呼應著文字間的景色,也「具象」了人生中無數個「抽象」的時刻。
 
  讀到Ama從小念美術班、用電影累積知識、以島嶼的山海景色,形塑成了如今的自己;以及書中篇章〈如果有部台灣藝術家影集〉,提及陳澄波、席德進,因前人之路才踏出的台灣文化,都讓我想起賈伯斯(Steve Jobs)時代的「蘋果」(Apple Inc.)品牌廣告,匯聚了如瘋子般的天才,成為推動人類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設計萌芽的年代裡,因美麗之島的多元價值,一群具有美感意識的工作者投入創作,滋養了創意的土壤。他們討論族群、性別、所有愛與被愛的理由,像是露水般,灌溉了生命的圖騰,長成此刻的模樣;而這些讓人愉悅的線條,也圈起我們這般深受美學感動的同行者,繼續往下個世代延伸彩色光譜。
 
  Ama在書中說到:「如果有來生,我真希望自己是個舞者。」我倒想說:「如果有來生,我希望我是一塊能讓人感到幸福快樂的印花啊。」
 
推薦文
 
過生活的超能力
劉冠吟/前華山品牌長
 
  在做《小日子》雜誌之前,我就已用顧客的身分愛上印花樂這個品牌,跟奕妤認識倒是這七、八年的事。我們一起參加了由手工皮鞋品牌「林果良品」老闆Gary及信儒舉辦的讀書會,與會的同學都是創業者,每個月聚會一次,成員約莫十五人,奉讀書為名行聚會之實,通常以宵夜或是喝一杯作為活動精髓。
 
  我參加讀書會的興致很薄弱,但與創業家們定期相聚倒很不錯,奕妤是吸引我參加的一大誘因。她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有趣」這個字有很多種定義,她的有趣是橫跨光譜的,可文藝可綜藝,就算只是閒聊,也可感受到她說出口的東西經過細緻思考。
 
  想法很多的人有時好為人師,有時令人感覺滔滔不絕,奕妤完全不會,她是那種可以長時間聽她講話,而絲毫不覺厭煩的人。而讀這本書,就彷彿端一杯茶與她在暖陽的下午閒聊,心中會不時浮現:「啊,我怎麼沒想過。」她觀察的事物很家常,但她的想法別有洞天。
 
  本書是一個從小有許多天馬行空想法的孩子,她一路的學思歷程,到創業之後的見聞。她說起高中美術班老師鼓勵同學勇敢去旅行,於是「還不到考機車駕照的年紀,我們常常手拿一本地圖、火車時刻表就上路……在高中三年裡,我與同學幾乎踏遍台灣各地。」
 
  那一篇的結尾,還搭配了一幅印花樂的作品,由設計師林匯芳繪製,說的是:「雖然有些人的旅途不見得會首尾相連,但仍有他自己的終點。所有的旅途點線面套疊,最終形成了我們的人生地圖。」我看見一件件人情物事,凝鍊成清澈的文字,再化成動人的畫作,成就這本我愛不釋手的書。
 
  印花樂的另兩位創辦人邱瓊玉(企鵝)、蔡玟卉(小花)與我也相熟,她們三位長年號稱自己是大稻埕的女子團體「S.H.E」,是我輩青創的楷模,並且真的與S.H.E一樣,各有特色,但相知相惜互補,感情長長久久。
 
  這三位女子還有一個神奇的共同點,就是「生活專業戶」,都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如同書中說的:「人生就是不斷為牆面上色、刷白、再上色的過程,消失的色彩就歸檔納入記憶的色票裡,而我永遠都能為自己刷一面象徵新生活的托斯卡尼黃牆。」這樣讓日子不斷浮現花色的,不正是過生活的超能力嗎?
 
  文化創意工作者如奕妤及印花樂,厲害的地方就是將尋常人生抽取出哲學的醍醐,再化成藝術。《生活的花色》是我近年看過最動人的生活書寫之一,推薦給每位熱愛生活的你。
 
推薦文
 
尋常,也能有意思!
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曾說,他若非旁聽過關於字體設計的課程,就無法創辦蘋果以設計與美學見長的麥金塔電腦。這個時代儘管在虛擬世界與人工智慧裡奔馳著,但所有的新科技、新事物等,還是得回到人類對於生活追求的美好,於是,藝術與文化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養分。
 
   Ama從藝術背景出發,將多彩繽紛的圖騰作為乘載台灣一切美好事物的載具,與高中同學創辦了令人愛不釋手的印花樂品牌。這一次則將她的美學觀察、生活所感,甚至工作之道一一書寫下來。原來旅遊異國、爬山露營,甚至只是坐公車通勤,注目著一如往昔的熟悉街道,都能觸發感官,讓看似平常的際遇,變得很有意思!
 
  我又想起,每次到訪印花樂店裡,總是遇見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開心地將這些記錄福爾摩沙島嶼的故事一一帶回家,成為連結彼此情感的橋梁。或許有人認為紀念品不過是某種形式主義,但這就如同我熱愛並從事的旅行一樣,體驗與物件都是創造感動當下的延續,讀到Ama寫美術館的禮品店、循著光找到傳統的紙燈籠、淘到一條改變個人風格的絲巾等,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我們總在其中有所收穫、備受鼓勵,而繼續朝著自己堅持的方向大步走去。
 
  期待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朋友認識印花樂與Ama,成為彼此生命裡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我刚读完一本关于如何在家中打造“慢生活”的指南,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这本书简直是生活美学的教科书,里面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全都是实实在在的建议,告诉你如何从日常的点滴中发现美。比如,它会教你如何用家乡的传统材料来制作一些小物件,既环保又充满了人情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光影的游戏”那一章,作者捕捉光线在不同时间段穿过窗户的瞬间,那种细腻的观察力让人感叹,原来平凡的日常也可以如此诗意。读完之后,我立刻动手整理了我的书架,尝试用一些旧物重新布置角落,整个房间的氛围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份沉静和质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分享她的生活小秘诀,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只想立刻去实践。它强调的不是拥有多少昂贵的东西,而是如何与你身边的环境产生更深的连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美。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对“地方感”的强调。它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家居装饰书,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我以前总觉得“美”是标准化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源于独一无二的在地性。作者似乎走遍了许多小镇和乡村,记录了那些手工匠人制作的器物,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色彩和纹理,真是让人心驰神往。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不完美”的推崇,那些手工的痕迹、时间的印记,都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读完后,我开始留意我周围那些被我忽略的本地手工艺品,甚至萌生了学习一门传统手艺的想法。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装饰你的家,更是关于如何安放你的心,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一个锚点,扎根于你所在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情绪调节手册”。它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宁静感。我特别喜欢它探讨“闲暇”的方式,不是教你如何填满每一分钟,而是如何享受那种无所事事的“留白”。作者对自然界中一些细微的美景有着惊人的捕捉力,比如清晨的露水、雨后泥土的气味,这些都被她用极其精准的文字描绘出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丰富了,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去留意身边的环境,甚至开始尝试在阳台上种植一些简单的香草。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可以随着你的生活经历不断产生新的共鸣。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抱着怀疑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太多了,大多是华丽的图片和空洞的口号。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充满了扎实的细节和真诚的分享。它深入到器物的制作过程、材料的选择,甚至是如何维护这些物品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去中心化”的视角,她没有把焦点放在名贵的古董或设计师作品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大众忽视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用品。比如如何用一种朴素的布料来缝制餐垫,如何让一件旧家具重新焕发生机。这些建议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且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品味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太了不起了,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它用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生活场景,读起来就像是喝一杯温热的红茶,缓缓地,但后劲十足。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急于让你“学会”什么的教材,而是更像一位哲学家在与你探讨“生活方式”的本质。它探讨了时间在器物上的痕迹,以及人与物之间那种看不见的联系。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它所有的深层含义,但我能感受到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生活节奏,是不是太快了,是不是错过了太多值得停留的风景。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日常琐事产生了新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