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士・克里弗德
图书标签:
  • 文化人类学
  • 民族誌
  • 文学
  • 艺术
  • 文化研究
  • 20世纪
  • 文化冲突
  • 后殖民主义
  • 现代性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誰擁有替一個族群發聲的權力?
什麼是一個文化的「本真性」?
 
  「文化」差異不僅是本質的問題,更關乎權力與修辭。
 
  1977年秋天,美國波士頓聯邦法庭,一群住在梅斯皮「鱈魚角的印地安城鎮」的萬帕諾格(Wampanoag)印地安人後裔,為了拾回祖先失去的土地,被要求在法庭上證明他們的族群身分。這群在現代被標記為麻州公民的美國原住民,被要求證明他們的部落自17世紀起便已存在,並持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然而,這群印地安人的生活早已與普利茅斯港上岸的英國清教徒、麻州說著當地方言的居民,甚至其他美國原住民混合,產生極大的改變。
 
  20世紀這群站在法庭上的原住民,是否仍是17世紀同樣的印地安人?或者我們該問的是,當涉及權利/力時,究竟該如何表達、或是突顯所謂的族群特徵?法庭上,除了印地安人和共同生活的白人,歷史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社會學家,也以專家學者的身分出庭作證。「部落」、「文化」、「身分」、「同化」、「族群」、「政治」以及「社群」等概念都同時被擺上法庭接受審理。
 
  ++++
 
  1930年代,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的「非洲研究」,在當時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系系主任馬凌諾斯基的主導下,建制了這門學科自身知識體系的實踐方式。自此之後,所有人類學研究者都被要求經過「田野工作」這種儀式般洗禮方能獲得專業上的肯認:人類學家抱持文化相對主義立場「置身田野現場」,從而獲得話語的職權,獲得「在地者觀點」的發言人身分,闡述一個深信未受其他文明汙染的部落本眞性以及後續的「拯救」任務。
 
  然而,這種研究方式也同時反映了這門學科始終存在的憂慮:面對科學有效性指標的擔憂,以及殖民主義在倫理道德上的芥蒂。1980年代,美國詮釋人類學將單向的「在地者觀點」推展至在地者與人類學家雙向共塑的「地方知識」,使得這種「追求本眞性」的科學式命題獲得解脫。民族誌書寫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謄寫,而成為一項「編寫」(fiction)的文本。「民族誌眞實」僅是部分的眞實,同時彰顯了權力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給出的矛盾。
 
  什麼才是一個族群或是文化足以識別的「本真性」?(誰又擁有權威對此發言?)
  在這個既強調多元差異又移居混同的時代,「我們」和「他們」的界線為何?
  文化工作者憂心所謂「傳統」消失,但什麼是「傳統」呢?
  人類學者試圖從「在地」推向普世,是可能的嗎?
 
  這些討論都涉及文化的詮釋模式、群體的共識、距離的形態,以及歷史發展的不同故事。顯而易見,這不僅是文化議題,而是具有政治與法律性爭議以及歷史過程的討論。
 
  +++++
 
  本書分為「話語」、「移轉」、「收藏」與「諸多歷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話語」聚焦於書寫與再現的策略,試圖表明民族誌文本是在充滿政治主導情境中的多聲交流的編排(orchestrations),呈現民族誌職權(ethnographic authority)的歷史轉向與書寫中見證和記錄的現身;第二部分「移轉」描繪民族誌研究與前衛藝術和文化批判的結盟,第三部分「收藏」轉向收藏的歷史,所謂「異國情調」如今近在咫尺,界線難分;第四部分則試圖以非西方歷史經驗展現當代議題——屬於「東方」和美國原住民「部落」的經驗,是如何讓集體身分成為一種混雜且互相關聯的創造過程。
 
  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人們總是若干程度上顯得「不夠本真」(inauthentic),因為在全球權力體系下,話語是透過相互關係加以發展的,一個文化或傳統的連續性中,不可能只有差異或獨特性。因此,身分是關聯性的,而非本質性的。「文化」不再是穩定的異國情調般的差異,自我-他者的各種關係不是本質上的,是權力和修辭的問題。
 
  因此,誰擁有替一個族群發聲的權力?
 
  【關於《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三部曲】
  《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是一系列持續的反思,以及對時代變遷的回應。
 
  這三部作品試圖討論當代原民社群在世界主義與全球現代性的過程中所涉及有關現代跨國活動、殖民經驗、政治記憶與文化身分等議題,並且透過實用主義手段與全球化勢力,周旋於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和特定的國家霸權。
 
  克里弗德延續《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中「部分眞實」觀點,提出「諸多歷史」(histories)作為貫穿整個三部曲的核心思想——在《文化的困境》裡反駁文化「非存即亡」的有機論述;在《路徑》裡闡述羅斯堡的諸多過往;在《復返》裡賦予「偶然性銜接」的歷史辯證。
 
  因此,當代的原民文化復振從來不是一個從「殖民壓迫」朝向「解放獨立」的簡單過程,而是在「殖民/解殖/後殖民」轉換的不確定關係中的各式接觸、交換、抵抗和衝突。在這種民族誌現實主義之下,我們終會領悟到原民文物復返運動與博物館收藏正義,有賴於殖民歷史與後殖民原民主張的彼此協商與合作。
 
好評推薦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開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高俊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當文化接觸與變遷常被簡化為同化或抵抗的二元對立,克里弗德提出了把「猶豫」和「抵抗」區分開來的重要性。除了抵抗的歷史,我們也需要一個猶豫的歷史,在警覺的猶豫中,身分並非要去劃出邊界,而是一種積極參與的、主動交流的位置。──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意圖拆解民族誌單單作為(較為神聖的)口述資料文字化,以及本土(原住民)田野工作者身分優先於書寫職權的迷思。透過上述反思,我們才能夠面對當代許多可能出現的田野書寫認識論問題,諸如:如何處理田野工作與身分政治正確的倫理矛盾、對保存歷史(傳統)文化或是提倡流行混合與創新的衝突。──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編完掀起人類學後現代批判風潮的《書寫文化》後,克里弗德緊接出版了《文化的困境》,不僅延續對民族誌的反省,更涉足藝術、博物館、原住民等領域,至今在評論展示或剖析身分政治時仍廣被引用,文化研究經典著作的地位無庸置疑。──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文化的困境》是克里弗德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也是其中探索主題最多面向,理論見解最具創意的一本論文集。我們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他的知識遊歷是如何開始,也看到他如何透過一個個精采的文化展演例證,不斷地質疑、暴露當代的各種原住民論述的假設;並且透過並置與反諷,抽掉腳下站立的地毯,讓我們難以保持平衡。──林開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在現代性造成的混亂與熵增論中,本真性、經驗、存在這些修辭,多已石化為虛詞,而我們需要的是動詞。民族誌書寫尤然。超現實主義藝術進入博物館,已經例示了視覺文化驅力的真實回返。本書譯筆曉暢,對於當代藝術、書寫與展示的批判處境,深具啟示。──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文化的断裂与重塑:现代性危机下的艺术、思想与社会变迁 本书聚焦于20世纪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文化形态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内在张力。我们并非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志的实践或文学艺术的流派,而是深入剖析在现代性逻辑全面铺展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艺术家以及社会大众如何应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与新兴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是一部关于“断裂”与“重建”的文化史考察,旨在揭示在剧烈变革中,人类精神景观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悖论与知识的重构 20世纪,被誉为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伴随科学理性主义高歌猛进的,却是对启蒙运动宏大叙事的深刻怀疑。本卷首先考察了这一时期知识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知识的碎片化与专业化困境: 随着学科边界的日益清晰,知识生产变得高度专业化。这在技术进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却也在无形中制造了知识的“巴别塔”。我们审视了人文科学领域如何试图跨越这种鸿沟。例如,哲学领域对语言学的日益关注,试图通过分析语言的内在结构来把握现实,这标志着对传统本体论探求方式的根本性转移。我们考察了现象学思潮在欧洲的扩散,及其对主体性经验的还原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纯粹客观主义的一种反拨。然而,这种还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经验如何能被普遍化?个体的感官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性在哪里? 历史观的转向:从线性进步到循环与断裂: 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彻底粉碎了“历史必然走向更美好未来”的线性乐观主义。本书探讨了历史哲学家和理论家如何重建历史叙事。我们关注到,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挖掘非西方或前现代文明中的时间观念,寻求替代性的历史循环模型。同时,法国年鉴学派对“长时段”(la longue durée)的关注,强调地理、气候等结构性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实际上是在削弱宏大历史事件的主导地位,转而关注不易察觉的、潜意识层面的文化惯性。这种历史观的转向,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创作中对“永恒”与“瞬间”的捕捉方式。 民族国家叙事的松动: 现代民族主义在19世纪达到顶峰后,在20世纪初期的帝国解体和冷战对峙中暴露了其内在的侵略性和排他性。本书探讨了知识界对“民族”概念的批判性审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构建“我们”的共同体叙事,是否必然要以“他们”的对立为前提。这种反思,催生了对跨国界文化认同和普世人道主义价值的探讨,尽管这些探讨往往在实践中陷入了新的僵局。 第二部分:媒介变迁与艺术的“在场”危机 20世纪是大众媒介彻底颠覆传统审美经验的时代。印刷术主导的文化形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摄影与电影对“真实”的解构: 摄影术的发明,原本被视为记录客观现实的工具,但在20世纪,它逐渐暴露出其“建构性”的本质。通过蒙太奇理论、多重曝光和后期的介入,电影(尤其是先锋派电影)不再满足于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开始探索意识流动、梦境逻辑以及非线性叙事。我们分析了诸如立体主义对观察视角的颠覆如何影响了电影中对空间的处理,以及抽象表现主义对绘画中“对象”的放弃如何与电影中对纯粹运动和光影的迷恋相呼应。艺术不再是“描绘”,而是“呈现”一种观看的方式本身。 艺术的“光环”消逝与复制时代的审美: 瓦尔特·本雅明关于艺术品在技术复制时代“光环”消逝的论述,是理解20世纪艺术品地位变化的关键。当艺术品可以被无限复制,其独特性和神圣性何在?本书探讨了艺术家的应对策略:是拥抱大众文化,还是退回对工艺的极端强调?我们考察了达达主义和后来的波普艺术如何直接挪用商业符号和日常材料,模糊了高雅艺术与低俗文化的界限。这不仅是风格上的变化,更是对艺术作为一种精英特权的反抗。 声音景观的侵入: 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声音不再依赖于现场表演才能存在。音乐的“在场性”被打破。我们探讨了电子音乐的兴起,以及作曲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声音结构。这不仅是音乐创作手法的革新,更是对听觉经验本身的重新定义,使得音乐进入了纯粹的结构分析与技术实验的领域。 第三部分:城市化、异化与现代生存的体验 工业化和高度集中的城市生活,重塑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和内在情感结构。 异化的空间与符号的过载: 庞大的现代都市成为思想家们研究人类精神状态的“活体实验室”。本书分析了城市空间如何塑造了主体体验:匿名性、匆忙感和符号的密集轰炸。我们审视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主义尝试,其初衷是为社会提供高效、卫生的居住环境,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导致了人与环境的疏离感。这种空间上的疏离,转化为社会关系上的冷漠与原子化。 大众传媒对“经验”的替代: 随着广播和电视的普及,人们的经验越来越多地通过中介媒介获得。本书探讨了“经验”的概念如何被稀释。人们在屏幕上“观看”遥远的灾难或遥远的生活,这种远距离的同情,与直接的、身体性的参与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媒介化的生活,加剧了现代人对自身“真实生命力”流失的焦虑。 个体身份的流变与“面具”文化: 在一个要求个体不断展示和表演的社会中,身份变得更像是一系列不断更新的面具。我们考察了20世纪文学作品中,人物如何挣扎于维护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与社会对他们施加的多重角色要求之间。无论是存在主义哲学对“自由选择的重负”的强调,还是心理分析对潜意识动机的揭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困境:在现代化的压力下,那个稳定、内在的“本真自我”似乎越来越难以捕捉和确定。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文化诊断,它并不提供简单的答案或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试图通过梳理20世纪各个领域中关键的转折点和核心张力,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文化境地,是如何从那段剧烈动荡的时期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关注的是文化行动者们在面对巨大结构性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复杂、矛盾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反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1945~)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意識史系榮譽教授,於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克里弗德為當代人類學論述和文化反思重要學者之一,曾擔任American Ethnologist、Cultural Anthropology、Museum Anthropology、Cultural Studies、Material Culture、Collaborative Anthropology等重要人類學期刊的編輯委員,研究觀點包含人類學發展史、民族誌田野工作、原住民研究、原民藝術、博物館收藏與歷史。除了《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三部曲,尚著有:Person and Myth: Maurice Leenhardt in the Melanesian World(1982)、On the Edges of Anthropology(2003),並與馬庫斯(George Marcus)合編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1986)。
 
譯者簡介
 
王宏仁
 
  德國杜賓根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國際安全(亞太安全)、全球治理與國際秩序、兩岸關係、中國外交政策。
 
林徐達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詮釋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批判、當代文化研究、臨床醫療人類學。著有《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2015)、《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2022)。
 
  臉書專頁:詮釋鬼打牆

图书目录

推薦 文化的困境,也是文化的超越/方怡潔
推薦 「如是文化,如是困境」:從民族誌職權到歷史批評的壯遊/李宜澤
關於《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三部曲譯注計畫/林徐達
導讀 馬凌諾斯基遺產與當代民族誌覺察/林徐達

二〇二三年台灣版序
致謝
圖片說明

導論 純粹產物已然瘋狂

第一部分 話語
第一章 民族誌職權
第二章 民族誌的權力與對話:格里奧爾的初始經驗
第三章 民族誌的自我塑造:康拉德和馬凌諾斯基

第二部分 移轉
第四章 民族誌的超現實主義
第五章 移轉的詩學:維克多・謝閣蘭
第六章 述說你的旅行:米歇爾・雷里斯
第七章 新詞政治學:艾梅・塞澤爾
第八章 巴黎植物園:明信片

第三部分 收藏
第九章 部落和現代歷史
第十章 藝術和文化收藏

第四部分 諸多歷史
第十一章 論東方主義
第十二章 梅斯皮身分

各章來源
參考書目
注釋
譯名對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9677
  • 叢書系列:左岸人類學
  • 規格:平裝 / 648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意外地流露出一股强烈的现代主义的焦虑感。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充满了一种对时代病灶的深切关怀。我感受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投入的巨大心力,那种试图用文字去捕捉和固定那些稍纵即逝的文化变迁的努力。特别是当他探讨某些艺术形式如何挣扎于商业化和纯粹性之间的拉扯时,那种笔锋的犀利和情感的投入,让我几乎能听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叹息。这种叙事上的情感温度,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鲜活起来,它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贴上“文化”标签的东西,背后是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挣扎与选择,而非冰冷的定义集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巴洛克时期的某个宏伟建筑群,细节繁复,结构精巧,每走一步都需要细心辨认墙壁上的雕刻。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对话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卑的批判性”。他既尊重了前人奠定的理论基石,又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盲区或时代局限性。这种游刃有余的学理交锋,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靠。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某些术语的演变脉络,这过程虽然费力,但带来的知识积累感是无可替代的。它成功地将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迫使我去反思我自身的知识框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结构性缺陷。这是一本需要搭配笔记本和高亮笔来阅读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略显陈旧却又不失深邃感的字体排版,让人一下就联想到了某种严肃的学术探讨。我拿起它时,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思想的重量。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段简短的引文,虽然我一时想不起具体内容了,但它那种对现代性(或者说是对某种既定“文化”框架)提出质疑的姿态,立刻点燃了我对内部章节的好奇心。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旨在迎合大众娱乐的读物,它散发着一种强烈的“知识分子”气息,预示着一场关于复杂概念的深度对话。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一种既严谨又不失文采的方式,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的理论迷宫之中,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早已腐朽的文化结构。封面语言的克制与内里的潜力形成了极佳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看看这场智力冒险究竟会带我去往何方。

评分

初读几章,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采用的逻辑推演方式简直是一门艺术。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精明的棋手,小心翼翼地布置着每一个概念的棋子。这种详尽的铺陈,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学或社会学概念,在被他反复解构和重组的过程中,变得清晰而又富有张力。我尤其欣赏他对语境的把握,他总能将理论的探讨与具体的历史瞬间巧妙地缝合起来,避免了纯粹的学院派空谈。读到关于“他者”如何被构建和观看的那一段时,我甚至暂停下来,反复咀嚼了其中几句话,那种穿透人心的洞察力让人感到震撼。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是缓慢而坚实的,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走马观花,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久违的阅读享受,它挑战了我们当代社会对于即时满足的普遍渴望,坚持了深度思考的必要性。

评分

要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博物馆之旅,导览员(作者)的讲解专业且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的视角极具启发性。我惊叹于作者在跨学科领域之间穿梭的自如,他似乎毫不费力地将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与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技巧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每次翻过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但这种顿悟并非轻易获得,而是需要付出心智努力的。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因为它不直接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我们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这本书无疑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提炼出新见解的经典之作,它成功地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