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不做決定,等於讓別人決定你。幸福,是有意識的思考、選擇和行動。【暢銷典藏版】

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不做決定,等於讓別人決定你。幸福,是有意識的思考、選擇和行動。【暢銷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迪絲.霍爾
图书标签:
  • 亚里士多德
  • 哲学
  • 幸福
  • 人生
  • 自我成长
  • 决策
  • 思考
  • 经典
  • 畅销书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無法保證自己所做的決定一定正確,
但你能保證的是,你為了這個決定所做的準備,可以最大化成功和幸福的機會。
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須為自己的「做」與「不做」負起責任。
 
★人文社科佳評作 ★暢銷萬冊典藏版
十場人生相談,將哲思提問融入現代日常,引領你探索生命路標、掌穩心之舵向。
 
  〈極端價值充斥的現世,最適合參照的「中道」實踐智慧〉
  「做對的事」,其實沒那麼了不起……
  ◎說什麼「要有勇氣」?
  只是面對你害怕的事物,訓練自己不要那麼害怕。
 
  ◎說什麼「實踐正義」?
  只是決定公平對待他人、負起該負的責任,同時幫助大家發揮人類潛能,包括你自己。
 
  ◎說什麼「決心自制」?
  只是想清楚何謂「中庸之道」,什麼是對強烈情緒、人際互動和欲望的適當反應。
 
  人生可以自動駕駛嗎?
  許多人往往都不假思索地活著,覺得這樣也很快樂!
  亞里斯多德卻深信:由自己主導,成為掌握控制面板的唯一駕駛,才是「活得好」的關鍵。
 
  「快樂」不只是追求片刻的討喜或開心,而是「一生持續的狀態」,
  而這種「幸福」或「滿足」的源頭就在於——
  運用人類獨有的理性思考,誠實面對自己的行與不行,
  找到目標、實現潛能,持續地「做對的事」,努力修正以成為更好的人。
  
  英國知名文史古典學者伊迪絲.霍爾,
  以淺近的現代語言和生活實例,為你我與古代賢哲之間搭起無礙的橋樑,
  精準闡釋亞里斯多德的哲思,用以因應各項現實課題——
 
  ●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如何在溝通和說服中達成目的?
  ●如何利用「美德與惡習」檢索表分析自己的性格、抗拒外在誘惑?
  ●如何選擇適合的伴侶與知己?如何面對死亡、喪親等失落體驗?……
 
  不論天地、不談神祇,從人類經驗出發的亞里斯多德,只是帶著你「好好想清楚自己」。
  從幸福、慎思、認識自己到群體關係,他層層探究「為人」的十個根本學問,
  那些原本看似高標的道德真理,在一步步推演、思索的路上,變得格外親切與實用,
  你也隨之內化了賢哲智慧,用更寬待的眼,面對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無論古典希臘或現代世界,或是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
  亞里斯多德回歸本質的人生忠告,永不過時。
 
  【亞里斯多德的人生相談】
  ◎如果我們培養美德、控制惡習,藉此訓練自己要良善,就會發現快樂的心態來自於「習慣性地做對的事」。
  ◎想要活得好、且公平對待他人,必須不惜代價地愛自己。幸福與自我厭惡並不相容。
  ◎找出你喜歡做、也有天分的事,然後堅持做下去。這一點可能說的比做的容易,但身為人類,比起一棵榆樹或一隻瞪羚,至少你可以做出理性的選擇。
  ◎不要急著考慮,慎思沒有衝動的容身之處。確認所有資訊,不正確的知識永遠不可能產生正確的決定。
  ◎我們是看某人有目的性的選擇,來判斷他的人格——不是看他做什麼,而是看他為了什麼而做。
  ◎如果你受到傷害而不覺得憤慨,這是道德功能失常的跡象。別人會認為你沒有自尊,無法挺身捍衛任何事。憤怒,有時是高尚且正當的。
  ◎第一印象很重要。靈魂高貴的人,必須在打扮浮誇到不修邊幅之間取得平衡。衣衫過度破舊邋遢,本身就是一種誇耀。
  ◎道德上的不作為跟主動作為一樣嚴重,在臨死前,我們會後悔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做什麼。
  ◎休閒並不是次要的事。要充分利用閒暇,甚至比工作更耗費心力。無聊不僅是和平的敵人,也是幸福的敵人。
  ◎改變想法永遠都來得及。如果你發現新的資訊,或出現某種情緒反應,顯示你可能錯估情勢,那就調整態度或行動,不論已經多晚。所有的意見都要保持開放,接受修正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亞里斯多德是最符合現世需求的哲學家
  以人類經驗為本,強調理性思考、主動作為、實踐良善,考慮個別差異、注重平衡中道……在資訊、價值倏變的不確定年代,亞里斯多德的哲思宛如一股穩定身心的雋永力量,引領我們在紛擾混亂中回歸本質,確立人生舵向。
 
  ◎用現代精神詮釋古哲智慧的人文通識讀本
  作者以充滿現代精神的詮釋,引介古哲的思考智慧,可做為理想的人文通識讀物,提供讀者練習理性思辨、初探哲學理念的入門管道。
 
  ◎以人生關鍵十問完整匯聚亞里斯多德哲思
  亞里斯多德的論述常散見於各書,但少見有系統的解說,本書簡潔有力地呈現亞里斯多德的豐富思想,使讀者隨之推演、探究,感受賢哲思想與自身生活的緊密連結。
 
專文引介
 
  苑舉正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佳評推薦
 
  林靜君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創辦人暨執行長
  謝哲青 作家、節目主持人
  鐘  穎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作者以簡潔有力的方式,將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做了清楚的介紹。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因為對於經驗的掌握,一直都是哲學家面對的挑戰,而毫無疑問地,亞里斯多德是面對這些挑戰的哲學家中最成功的一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在亞里斯多德廣闊的視野中,孕育出雋永的人生智慧,本書可說是從他龐雜的鉅著裡挖掘出這些智慧,供我們自由拾取、運用。只要在閱讀中遇見任何對人生有幫助的觀點,都會覺得不虛此行;更何況這些智慧將在不同的階段,引領我們發現成長的契機,迎向更嚮往的生命型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冀劍制
 
  ◎作者將亞里斯多德經過兩千多年考驗後依舊真知灼灼的洞察,呈現給對幸福的真諦感到迷惘的現代人。向亞里斯多德諮商,不會獲得直接的解答,但可能找到幾個值得嘗試的支點,在尋求最終平衡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安頓心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林靜君
 
  ◎作者揉合亞里斯多德哲學與自身經驗,為迷失自我、尋求幸福指引的人們提供了一條亞里斯多德之道,一種哲學式的人生觀。相信不認識哲學的人,在讀過本書後,多少會對哲學改觀;願意因而嘗試哲學之道的人,也將獲得莫大助益。——哲學新媒體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凱元
 
  ◎關於幸福,亞里斯多德高度看重「理性」的作用,而做為群居生物,「互惠」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研究多已證實,人類的某些本能確實需要理性的介入與修正,遭遇困苦時,也需要如此理性、寬容的哲學為我們在逆境中找到意義與希望。——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鐘穎
 
  ◎人生有許多課題需要面對、思考、選擇、處理,它們看似平易,實則艱難。本書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為基底,化繁富深奧為親切平易的文字加以闡述,確實予人無限啟示!—— 2020年度國家文官學院「每月一書」獲選評語
 
  ◎亞里斯多德易入而難精,這本導覽之作倒是筆法清新,淺淺道來,無損其深。書中不斷把哲學提問置入今天的日常,為逍遙學派理出一套路標系統,頗有古今合一的用心——兩千年前的大哉問和今天的燃眉之急其實是零距離的。——《Openbook閱讀誌》
 
  ◎本書仔細描繪出有德生活的美好弧線——在青春的才能中萌發,在負責任的決定與自省中成長,在成熟的關係中展現,最後在愉悅的晚年和寧靜、肅穆的死亡中安歇。說的比做的容易,不過霍爾說明了,亞里斯多德會幫助你。——《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以最可親的方式詮釋亞里斯多德某些最深奧的概念,呈現他對各種事物的註解。說到幸福這件事,真的該是辭新迎舊的時候了。——《時代雜誌》
 
  ◎這本引人入勝的作品對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全面而實際的評價,也是初探這位史上重要哲學家實踐智慧和思想的絕佳入門管道。——《出版者週刊》
 
  ◎作者將亞里斯多德經過兩千多年考驗後依舊真知灼灼的洞察,呈現給對幸福的真諦感到迷惘的現代人。向亞里斯多德諮商,不會獲得直接的解答,但可能找到幾個值得嘗試的支點,在尋求最終平衡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安頓心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林靜君
 
  ◎作者揉合亞里斯多德哲學與自身經驗,為迷失自我、尋求幸福指引的人們提供了一條亞里斯多德之道,一種哲學式的人生觀。相信不認識哲學的人,在讀過本書後,多少會對哲學改觀;願意因而嘗試哲學之道的人,也將獲得莫大助益。——哲學新媒體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凱元
 
  ◎關於幸福,亞里斯多德高度看重「理性」的作用,而做為群居生物,「互惠」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研究多已證實,人類的某些本能確實需要理性的介入與修正,遭遇困苦時,也需要如此理性、寬容的哲學為我們在逆境中找到意義與希望。——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鐘穎
 
  ◎人生有許多課題需要面對、思考、選擇、處理,它們看似平易,實則艱難。本書以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為基底,化繁富深奧為親切平易的文字加以闡述,確實予人無限啟示!—— 2020年度國家文官學院「每月一書」獲選評語
 
  ◎亞里斯多德易入而難精,這本導覽之作倒是筆法清新,淺淺道來,無損其深。書中不斷把哲學提問置入今天的日常,為逍遙學派理出一套路標系統,頗有古今合一的用心——兩千年前的大哉問和今天的燃眉之急其實是零距離的。——《Openbook閱讀誌》
 
  ◎本書仔細描繪出有德生活的美好弧線——在青春的才能中萌發,在負責任的決定與自省中成長,在成熟的關係中展現,最後在愉悅的晚年和寧靜、肅穆的死亡中安歇。說的比做的容易,不過霍爾說明了,亞里斯多德會幫助你。——《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以最可親的方式詮釋亞里斯多德某些最深奧的概念,呈現他對各種事物的註解。說到幸福這件事,真的該是辭新迎舊的時候了。——《時代雜誌》
 
  ◎這本引人入勝的作品對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全面而實際的評價,也是初探這位史上重要哲學家實踐智慧和思想的絕佳入門管道。——《出版者週刊》
 
  ◎內容清楚易讀,不見艱澀專業但根基深厚……幸福可以由美德而生嗎?這部精彩之作以肯定態度完成了一場有力辯證。——《柯克斯書評》
 
  ◎作者以溫煦的自信,跨越時空和文化的界限,果敢地為亞里斯多德的教誨注入新生命,讓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得以認識這些不好理解的概念。——《觀察家報》
 
  ◎作者將範疇廣大的素材熟練、靈巧地整編,成為因應各種現代生活困境的指引。本書散發的力量,有一部分就是來自她明確、真誠的語氣。——《美國學者雜誌》
 
  ◎「真想好好活一場、也準備好好死一次」的讀者,都應該先跳進這潭古老但也現代感十足的智慧泉源裡。——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 保羅.卡特利奇
 
  ◎本書兼具權威度和易讀性,展現了亞里斯多德既探討人類理性思維、也兼顧人類感性層面的特質。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既屬於他那個時代,也符合當前這個時代所需的亞里斯多德。——英國演員 史蒂芬.佛萊
 
  ◎這本書像是自助勵志書和入門哲普書的綜合體,將兩方的素材精妙融合,想更瞭解古代哲學、或尋求人生建議的讀者,都會感到滿意。——《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作者 唐納.羅伯斯坦
深入探索人類心靈與社會秩序的宏偉篇章 《文明的律動: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的權力、道德與自由意志的演變》 這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學術專著,旨在剖析人類文明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於「良善生活」(The Good Life)的理解如何隨著權力結構、道德體系和個體自由意識的發展而產生劇烈轉變。本書並非簡單的歷史編年,而是試圖在跨越數千年的哲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交匯點上,勾勒出一幅關於人類心靈如何建構其共同體和自我認同的複雜圖景。 第一部:城邦的基石與理性的誕生 本書的開篇將目光投向愛琴海邊的輝煌時代,探討古希臘城邦(Polis)如何成為西方思想的搖籃。我們將細緻考察雅典民主的興起及其內在的矛盾性——那種基於公民權的集體參與,與其排斥奴隸和外邦人的本質之間的張力。 雅典的辯證法與早期倫理學的雛形: 我們深入剖析蘇格拉底對城邦道德基礎的詰問,他如何將焦點從宇宙的本源轉向人類自身的靈魂。隨後,本書著重分析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政治哲學建構,特別關注他對於「正義」(Dikaiosyne)的定義,以及這種基於知識與理性的精英統治觀,如何挑戰了純粹的群眾意志。這部分將詳細闡述,在柏拉圖的框架中,個體的美德(Virtue)是如何與城邦的健康緊密綁定的,而所謂的「幸福」實質上是達到與宇宙秩序和諧一致的狀態,而非主觀的情緒滿足。 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與目的論: 緊接著,本書將重心轉向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與政治學。我們不再停留在對其《尼各馬可倫理學》的表面解讀,而是探討其核心概念「目的論」(Teleology)在社會結構中的體現。作者認為,亞里斯多德對「實踐智慧」(Phronesis)的強調,實質上是對一種複雜情境下,需要經驗累積和道德判斷力的領導模式的肯定。他所主張的「中道」(The Golden Mean),不單是行為上的平衡,更是對政治社群中各階層利益調和的深刻洞察。本書的論點在於,對亞里斯多德而言,政治生活是實現人類最高潛能的必要條件,而非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第二部:帝國的擴張與個體性的覺醒 隨著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起和羅馬共和國的轉型,城邦的共同體概念開始瓦解,人類的關注點從「我們是誰」(城邦公民)轉向「我該如何自處」(個人在廣大世界中的位置)。 斯多葛主義的內在堡壘: 本書詳細分析了斯多葛學派在動盪時代提供的精神庇護。對於愛比克泰德或馬可·奧勒留所宣揚的「順應自然」和「內在自由」,本書提出了一個批判性的解讀:這是否是一種在政治上無能為力的時代,個體為維護心理完整性所發展出的精妙自我防禦機制?我們探討了他們對「控制二分法」(The Dichotomy of Control)的強調,如何無意中為後世的政治冷感埋下了伏筆,即將焦點從外部世界的改造轉向了內在心靈的修煉。 羅馬法與普世秩序的建構: 羅馬帝國的制度化努力,特別是其在法律體系上的建樹,為理解權力如何超越地域限制提供了重要範例。本書探討了羅馬法中「自然法」(Jus Naturale)的思想如何試圖建立一個超越任何單一政體的普遍道德框架,這種對普遍性的追求,是人類對混亂世界進行秩序化管理的一次偉大嘗試。 第三部:中世紀的神權束縛與文藝復興的呼喚 中世紀的千年,權力結構被重塑為縱向的、由神授權的階層體系。本書將考察在這種體系下,個體道德抉擇的空間是如何被極度壓縮的。 信仰與理性邊界: 我們審視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如何將希臘的理性遺產與基督教神學進行融合。在這一時期,「幸福」的概念幾乎完全依附於來世的救贖,現世的努力(包括政治參與和理性思辨)的價值被降至次要地位。本書重點分析了這種「雙重真理」的張力,以及它對中世紀知識分子心態的塑造。 人文主義的突圍: 文藝復興標誌著人類意識的「向內轉」。本書認為,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本的重新發掘,實際上是重新肯定了人在現世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性。馬基雅維利的作品,儘管常被誤解為對權力的頌歌,但其對政治現實的冷酷解剖,實質上是將政治決策從神學的道德光環下解放出來,回歸到對「結果」和「效率」的實用主義考量,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為激進的「選擇」宣言。 第四部:啟蒙運動的激進自由與現代性的困境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近現代,探討啟蒙運動如何將個體的「理性自主性」推向極致,並由此引發了關於自由意志和社會責任的深刻辯論。 契約論的權力遊戲: 霍布斯、洛克和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為理解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礎。本書著重比較這三位思想家對人類自然狀態的不同描繪,以及他們如何據此構建出不同的政治模型。特別是盧梭對「公意」(General Will)的闡述,它體現了一種對集體自由的追求,但同時也隱藏著將個體意志完全吸納進集體意識的危險性——這對理解現代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源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 康德的義務論與自律: 康德哲學是這部分的高潮。他的「絕對命令」和對「自律」(Autonomy)的堅持,為個體在一個日益世俗化的世界中確立道德權威提供了強大的內在錨點。本書強調,康德哲學的真正突破在於,它將道德責任的重量完全置於個體本身,要求個體必須依據普遍法則來行動,這與單純追求個人快樂或群體認同形成了鮮明對比。 現代的異化與虛無的邊緣: 結尾部分,本書將觸及尼采對傳統價值的顛覆,以及後現代思想家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在一個科學主導、價值相對化的時代,個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缺乏普遍性指導的情況下,為自己的存在和選擇賦予意義。本書總結了從城邦公民到現代個體,在追求「善」的過程中,權力、道德和個人能動性之間永恆的、充滿張力的關係。這是一場關於人類如何定義自身、如何面對選擇重負的史詩級追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
 
  霍爾在二十歲時初遇亞里斯多德,她的人生也就此改變。如今她已是英國頂尖的文史古典學者,現任杜倫大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也是第一位贏得歐洲學院伊拉斯謨獎章(Erasmus Medal)這項學術殊榮的女性。2017年她並獲頒雅典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而這所大學和亞里斯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院(Lyceum)只相隔幾條街。除了本書,霍爾另著有多部古希臘羅馬歷史的相關作品,並致力透過教學、藝術、媒體、活動等方式,向現代世界廣泛引介古典文化與智慧。
 
  個人網站:edithhall.co.uk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為專職翻譯。近期代表譯作有《夢土》、《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等,另亦從事影視字幕翻譯十餘年,累計節目時數上千小時,類型廣泛。
 
  翻譯作品:csf1970.blogspot.com
  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以人類經驗為本的實踐科學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推薦序〉德性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冀劍制
地  圖
年  表 
前  言   
第一章  幸福 Happiness
第二章  潛能 Potential
第三章  決定 Decisions
第四章  溝通 Communication
第五章  認識自己 Self-knowledge
第六章  意圖 Intentions
第七章  愛 Love
第八章  群體 Community
第九章  休閒 Leisure
第十章  面對死亡 Mortality
謝辭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全書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77013
  • 叢書系列:Mentor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以人類經驗為本的實踐科學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在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有兩位,一位是柏拉圖,另外一位就是亞里斯多德,他們是師生的關係。雖然是師生,不過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據傳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目的也就在強調,他與老師柏拉圖之間的不同。
 
  不管亞里斯多德有沒有說過這句話,這確實能夠突顯柏拉圖與他的學生在理念上的差別。而最重要的差別是,在建構系統的過程中,這兩位偉大的哲學家,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基礎理念。
 
  簡單來講,柏拉圖的哲學系統強調的是超越經驗的理念,而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系統中,一切都以人生的經驗為主軸。因為這個差別,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永遠著眼於人在世間可以感受到的經驗。
 
  在漫長的歷史中,柏拉圖的系統一直是主流,但是到了現在這個講求多元的時代,大家都承認,經驗內容比超越經驗的理念更具體。不過,理解經驗是很難的,因為經驗內容伴隨個人認知而生,每一個人的認知都不同。亞里斯多德是科學知識的原創者,因此他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來區分經驗內容。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亞里斯多德的科學分類中,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解釋所有經驗。這些科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講求理論的,另一類是講求技藝的,還有一類是講求實踐的。這一本關於人生的書,講的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
 
  跟我們一般對於科學的認知不同,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強調的是,在日常的道德經驗中,如何讓自己達成人生應該實現的目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因為整體來講,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就是目的論;目的論可以解釋天上的各種天象,也可以解釋地下的所有生物,包含了人、動物與植物。
 
  人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對於亞里斯多德而言,人因為擁有理性的緣故,透過理性的發揚,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以追求幸福為主。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人要依靠什麼才能夠確定,自己一直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對於這個問題,亞里斯多德的答案非常具有彈性,基本上只要自己覺得所做的事是對的、不討厭,就符合理性行為的基本要求。這個說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訴所有人,面對各式各樣的經驗,對於事情的掌握只有自己最清楚,不是嗎?
 
  亞里斯多德的答案和他的哲學系統完全符合。他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而且有潛能經由理性實現自我。在理性與潛能這兩個條件結合下,人可以不斷地透過理性逐步實現潛能,而實現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但是,亞里斯多德並不會天真地認為,透過理性的力量加上潛能的實現,人就會自然達到幸福。不!人是受到各種欲望所引誘的動物,還會有其他的引誘,讓理性的決定未必可以發揮效能。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要遵守理性做出決定,人必須發揮慎思的能力,對於外在的情況,配合自我的認知,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在慎思的過程中,亞里斯多德非常強調語言的功能,尤其是溝通能力的展現。說話能力使我們的想法以及要做的決定,都能透過語言,傳遞到他人的心靈之中。
 
  亞里斯多德對於溝通與寫作所呈現的成果是《修辭學》。這部著作具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學習演說;第二、他認為,人展現演說能力的主要目標是政治,因為政治的願景,就是每一個人實現幸福的必要途徑。
 
  在學會演說之後,人所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處境,進行最適當的判斷。「適當性」這個名詞,在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就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遭遇各種多元與複雜的情況。如果在這些情況下,無法以固定的標準或規則做出最佳決定,那要依靠什麼呢?
 
  事實上,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而這些決定所依循的原則就是適當性。亞里斯多德認為,對於適當性的掌握,是實踐智慧中最主要的部分。而追求適當性的唯一方針,就是所謂的「中庸金律」,意思是指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應當選擇不偏不倚,以避免極端為主。
 
  對亞里斯多德而言,一個行為被認知為好或壞,最主要的關鍵是這個行為中所包含的意圖。意圖使得一個行為的價值能夠彰顯出來,而亞里斯多德並不認為,我們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可以判斷意圖。他甚至認為,即使說了謊,但有善良的意圖,這依然是正確的行為。我們必須承認,這是日常經驗中往往會發生的情形。
 
  要瞭解他人的意圖,一定要有友誼。在本書中,友誼這一部分稱之為愛。對亞里斯多德而言,友誼分為三種:實用的友誼、享樂的友誼,以及主要的友誼。亞里斯多德針對友誼做的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因為他認為,人如果沒有朋友,就沒有辦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之中。
 
  對他而言,人是政治的動物,主要就是指人必須活在一個群體當中,但群體的聚集還是不足的,因為人需要友誼以形成社群。理想國家的基礎,是主要友誼關係的放大,讓城邦的公民形成生命共同體,而個人在其中可以達成追求幸福的目的。
 
  亞里斯多德對休閒也很重視,因為對他這麼一個經驗主義者來說,人的生活追求休閒是很自然的事,在休閒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放鬆情緒。觀賞戲劇時,緊張的情節不但不會讓我們更加緊張,還會去除掉原有的情緒,亞里斯多德將這種心理上的狀態稱為「淨化」,是他在戲劇理論中最重要的發明。
 
  本書最後用經驗主義的態度,來面對死亡的問題。死亡並不是我們擁有過的經驗,但是透過刻意回想的能力,我們得以有機會加深對於死亡親友的印象。作者在最後說,當人積極運用智力,就是我們最接近神的時候,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卻能夠表明亞里斯多德以經驗的態度直接面對死亡,超越了宗教,也展現了他積極的人生。
 
  本書作者以非常簡潔有力的方式,把亞里斯多德實踐科學的內容,分為十個章節做清楚的介紹。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因為對於經驗的掌握,一直都是哲學家面對的挑戰,而毫無疑問地,亞里斯多德是面對這些挑戰的哲學家中最成功的一位。
 
  另外,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覺譯者的文字能力極強,翻譯的成果很好,閱讀起來幾乎可以用賞心悅目形容。我要在此對國內愛好哲學的讀者鄭重推薦本書,也希望所有想要瞭解日常經驗的人,都能細細品味本書的內容。
 
推薦序
 
德性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冀劍制
 
  亞里斯多德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是有著「西方孔子」稱號的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的弟子,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博學者,研究領域幾乎遍及當時學術上的所有學科,除了哲學之外,還包含各種科學、政治、教育及藝術等。
 
  尤其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幾乎是在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創造出來,而且歷經兩千年的歲月屹立不搖,直到二十世紀才被超越,但至今也沒有完全被取代,仍舊保留在許多邏輯教科書中,具有學習的價值。而他的倫理學,更是在人們感覺道德淪喪的二十世紀再度崛起,被視為引領道德教育與追求幸福人生的燈塔。
 
  在亞里斯多德廣闊的視野中,孕育出歷久不衰的人生智慧,而這本書,可說是從他龐雜的鉅著裡挖掘出這些人生智慧,供我們自由拾取、運用。
 
  〈為何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我在美國念書時,教授曾要我思考一個問題——Why should I be moral?(為何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換個更生活化的方式來問,「當我不想遵守、或是想不到有什麼好理由遵守某項道德規範時,為何還要遵守?」教授說,這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事關重大的人生問題。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獲益良多。所以,在我的「道德推理」課堂上,第一堂課就會問學生這個問題,並且提醒他們,在找到個人信服的答案之前,理性上不能強迫別人遵守道德。因為如果連強迫自己遵守道德的理由都沒有,又如何能強迫他人遵守?而且,當別人不遵守道德而妨礙到你時,也沒什麼好生氣的,因為你自己也不會遵守每一項妨礙到別人的道德。
 
  現代人雖然從小到大都在學道德、講道德,並且用道德互相約束,有趣的是,就像我初次遇到這個問題時一樣,課堂上沒有人可以適切地回答。但在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就已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為了追求幸福人生。」
 
  〈堅守在道德路上,走向幸福未來〉
 
  亞里斯多德主張——「德性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簡單地說,唯有具備德性,才能獲得幸福人生。德性的範圍很廣,除了道德之外,擁有知識並善於使用,以及良好的思考力,都算是德性的一部分,因為這些都能讓我們自然產出好想法,有助於解決各種問題。而在道德方面,能夠自然產出好行為者,也都屬於德性的範圍,像是謙虛、喜愛助人、勇氣、寬恕、捍衛公平正義等。不難想像,擁有各式各樣的德性,必然有助於走向幸福人生。
 
  而獲得德性的方法,亞里斯多德主張,就是不斷地實行德性之事。例如,作者霍爾教授在書中這樣解釋:「許多人都有恐懼的事物,克服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去面對它。」也就是說,不斷地勇於面對恐懼,就是培養勇氣的最好方法。
 
  而常常寬恕他人,剛開始可能很勉強,但久而久之,便能培養出寬恕之心,轉化成內在德性,未來就越來越容易寬恕他人。所以行道德之事,剛開始可能覺得自己是犧牲、付出的一方,尤其自己遵守而他人不遵守時,好像遭受什麼損失一般,但實質上,這只是狹隘眼光衍生的錯覺。當我們堅守在道德路上,便等於走向一個更幸福美好的未來,而這是每個人在理智上、情感上,都渴望邁向的人生型態。
 
  如果可以提早看見這些人生智慧,就不會被眼前損失的短小利益所迷惑,不會去計較他人看似占了什麼便宜,因為在道德實踐中,真正占便宜的反而是遵守道德的人,這是亞里斯多德哲學帶給我們的重要洞見。
 
  〈將古哲智慧應用於現代生活〉
 
  除了講述道德與幸福人生之外,霍爾教授也嘗試將亞里斯多德的各種理論結合現代學說,應用於日常生活,像是從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探索如何發揮個人潛能,藉由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探討如何溝通,以及運用各種哲學觀點思考如何做決定、如何認識自己,甚至論述人生中重要的課題,像是「意圖」、「愛」、「群體」、「閒暇」,以及「面對死亡」。
 
  此處涉及的每一項主題,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思自己的人生。只要能在閱讀中遇見任何一個對人生有幫助的觀點,都會讓人覺得不虛此行;更何況,其中所隱藏的各種智慧,將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引領我們發現成長的契機,迎向更加嚮往的生命型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温水煮青蛙那样,在你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滤镜。我个人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拒绝了那种浮躁的“快速解决方案”的心态。在这个充斥着“一分钟变精英”口号的时代,这本书却逆流而上,坚持认为真正的深刻理解和持久的幸福需要时间、耐心,以及最重要的——持续的、审慎的努力。它将“决定”的重负,转化为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书中对于“不决定”所隐藏的恐惧和惰性的剖析,简直像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在做案例分析,让人无法辩驳。我开始留意到自己日常中那些因为害怕犯错而选择拖延的瞬间,并意识到这些瞬间正在悄悄地为我的未来画上平庸的底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典雅,但又不失其穿透力,它不会让你感到阅读的负担,反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迎接一次智力上的小冒险。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指导,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这本关于人生的书,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老朋友在咖啡馆里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说教,反而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你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思考过的议题。比如,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那种无所适从的焦虑感,这本书巧妙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决定”,其实已经是一种被动的决定——把选择权拱手让人。我特别喜欢它探讨“幸福”的部分,它不像那些成功学书籍那样,把幸福描绘成一个需要靠外在成就堆砌起来的目标。相反,它强调了一种内在的觉察和持续的努力,让人意识到幸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存在和行动的方式。书中那些关于“美德”和“实践理性”的讨论,虽然根植于古老的智慧,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却显得尤为精准。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微小选择是如何累积成最终的人生轨迹的,那种被提醒要为自己的人生“担责”的感觉,虽然带着一丝沉重,但最终带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掌控感。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不咄咄逼人,却能精准地击中你的内心深处,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校准自己的人生指南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意义的渴求和对被动生活的恐惧。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迷茫的阶段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像是一艘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失去了罗盘的船。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往东开”或“往西开”,而是非常耐心地帮我修好了罗盘,并教会了我如何看懂星星。它强调的“有意识的思考”,在我看来,就是重新掌握对自己心智的控制权。许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是自动播放的旧程序,这本书则像是一个及时的系统更新,要求我们按下暂停键,问一句:“我选择相信和行动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对内在逻辑的不断追问,极大地提升了我应对外部压力的韧性。书中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人入胜,即使是对于哲学背景不深厚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让你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渴望探究事物更深层的运作机制。阅读体验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仿佛作者就在身侧,用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目光看着你,鼓励你站起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负起全部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无感的有效武器。在信息爆炸、选择过载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感到被淹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从而倾向于逃避抉择。这本书清晰地描绘了这种逃避的代价,它不是用恐吓的方式,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悲悯的口吻,指出错失决定权就等于选择了一种被塑造的人生。对我而言,它最核心的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行动”。行动不再仅仅是身体上的忙碌,而是一种深刻的意图表达。书中关于如何建立个人价值观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恰当”选择的讨论,是我此前从未在其他读物中如此清晰地领会到的。它鼓励的是一种持续的、内省的、面向成长的行动,而非盲目跟风或单纯的反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时间的感知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时间不再是线性流逝的消耗品,而是由我每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所构建的独特体验。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度思考的经典之作,它给予的不是一时的慰藉,而是长久的内在力量。

评分

读完此书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地“打碎”和“重塑”了一遍。这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立刻获得某种实用技巧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按摩。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回避人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反而拥抱它们,并将这些矛盾视为成长的温床。例如,关于“行动”与“沉思”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我过去总倾向于认为只有“做”才算数,但书中关于“有意识的停顿”如何深化行动价值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太习惯于被外界的喧嚣推着走,总是忙于应付“紧急”的事情,却忘记了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思考的空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渐深入到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塑造。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持续运行的“思维引擎”,让你能够自己去生成对你而言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感到生活停滞不前,却又不知如何启动改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觉醒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