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

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濟群法師
图书标签:
  • 佛教
  • 瑜伽菩薩戒品
  • 菩薩戒
  • 佛教哲学
  • 修行
  • 佛学
  • 讲记
  • 经典解读
  • 自修
  • 菩提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發菩提心」就是開發覺醒的心

「行菩薩行」就是把菩薩品質變成自身人格

 

菩提心、菩薩行和空性見,是大乘菩薩道的三大內涵。其中,又以菩提心為核心,這是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是積極入世,幫助眾生解除輪迴痛苦,引導眾生走向覺醒的精神。

 

發起願菩提心之後,接著是行菩薩行。如何使菩薩行更有效,使願心真正落到實處?就形成了菩薩戒,以戒律對菩薩的行為作出規定。

 

「瑜伽菩薩戒」出自《瑜伽師地論》。按照漢傳佛教的觀點,作者是彌勒菩薩,因為這些內容是通過無著菩薩傳出的,根據藏傳佛教的觀點,就是無著菩薩所造。本論由玄奘三藏翻譯,共一百卷,介紹了菩薩的種種修行,如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等,瑜伽菩薩戒就出自〈戒品〉。當年玄奘排除萬難西行前往印度求法,在那爛陀大學戒賢論師座下聞法。最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

 

佛學經論中講到戒律的不少,例如出自《梵網經》的「梵網菩薩戒」,是盧舍那佛為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菩薩所說,其見地和要求很高,屬於大菩薩的境界,做起來自然也很難。相比之下,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所說,更為善巧,也更容易落實。本書引導我們完整學習〈戒品〉,可以使我們對瑜伽菩薩戒有深入了解,進而走向入世的大乘菩薩道。
《解构心灵迷宫:个体心理学的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用以理解和应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创立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这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旨在指导个人如何通过理解自身动机、生活风格和社会联结,实现更具意义和目的性人生的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个体心理学的基石——对人类行为的全新理解 个体心理学,区别于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动论,将人类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追求卓越和归属感的整体。本书的开篇将深入剖析阿德勒理论的核心概念,帮助读者建立稳固的理论基础。 1. 唯一性与整体观: 我们将探讨“整体观”(Holism)的含义——心智、身体、情感和行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任何单一的症状或行为都必须放在个体独特的生活背景和目标中去理解。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从整体角度解读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模式。 2. 优越性追求与超越: 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是“追求优越性”(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这并非指压迫他人,而是指一种朝向更完善、更具能力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冲动。我们会详细区分“健康的优越性追求”与“不健康的补偿性追求”,并指导读者如何将对完美的渴望,转化为建设性的自我提升,而非陷入永无止境的自卑情结。 3. 生活目的与人生目标: 个体心理学强调,所有行为都指向一个潜意识设定的“生活目标”。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工具,帮助读者“反向工程”自己的生活目标。通过识别日常的决策、情绪反应和人际模式,读者可以揭示那个驱动自己生活的核心“剧本”。理解这个剧本,是改变的第一步。 4. 生活风格的形成与体现: “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是个体独特的应对世界、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的总和。它在童年早期形成,并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动中。本书将详细描述不同生活风格的典型表现,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早期记忆”和“梦境叙事”,准确把握自己未被察觉的生活风格,从而评估其是否适应当前的人生挑战。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炼金术——社会兴趣与归属感 阿德勒理论的另一核心在于强调“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心理健康程度直接与个体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贡献意愿成正比。 1. 归属感的本质需求: 我们将深入探讨“归属感”如何取代性欲和权力,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缺乏社会兴趣会导致“自卑情结”加剧,表现为逃避责任、过度关注自我或权力斗争。 2. 职业、友谊与爱情的铁三角: 个体心理学用三个基本生活任务——工作、社交和亲密关系——来衡量一个人的适应性。本书将针对这三个领域,提供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在职业选择中体现真正的社会贡献,而非仅仅是地位的获取;如何在友谊中建立互惠和平等的联结;以及如何在爱情中从“索取者”转变为“给予者”。 3. 父母教育的艺术: 亲子关系是个体最早期的社会训练场。本书将详细解析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而非培养“特权感”或“自卑感”。我们将探讨“无条件的爱”与“明确的界限”如何并存,以及如何避免三种常见的教养陷阱:溺爱、专制和忽视。 第三部分:实践的工具箱——重塑自我叙事与应对挑战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本书的第三部分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个体心理学的智慧。 1. 勇气与不完整感: 我们将着重探讨“勇气”在阿德勒哲学中的地位——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尽管有恐惧也愿意采取行动,愿意承担风险去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克服“不安全感”,重新燃起面对挑战的勇气,是本章的重点。 2. 梦境的洞察力: 与传统精神分析不同,个体心理学视梦境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预演”或“情绪宣泄”。我们将教授一种简化的、面向未来的梦境解读法,帮助读者理解梦境在引导行动方向上的作用。 3. 幽默的力量与自我接纳: 幽默感被视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的表现。当一个人能够以幽默、不僵化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时,表明他已经具备了高度的心理成熟度。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这种自我接纳的幽默感,从而有效解构自身的“过度严肃性”。 4. 捕捉“不寻常的时刻”: 行为是目标的外显。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练习,即在个体感到压力最大、情绪波动最剧烈时,暂停并“捕捉”自己当下的想法和行为。通过对这些“不寻常时刻”的系统记录和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生活风格的运作机制,并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更具建设性的反应路径。 结语:走向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从“自我中心”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拥抱“共同体感觉”(Gemeinschaftsgefühl),即视自己为人性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积极为共同体的福祉做出贡献。通过理解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并将其导向社会合作,个体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心理健康和圆满。这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勇气重建和联结重塑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探索》《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超越「二」的智慧:《心經》、《金剛經》解讀》《開啟內在智慧的鑰匙:《六祖壇經》解讀》《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图书目录

 緒論

  一、菩提心和菩薩行

  二、瑜伽菩薩戒

  三、作者和譯者

第一章 總頌

第二章 自性戒

 第一節 自性略標

  一、功德數量

  二、功德所作

  三、此諸功德因果道理

  四、德數決定

 第二節 戒的殊勝

  一、妙善

  二、無量

  三、饒益

  四、大果勝利

第三章 一切戒

 第一節 釋所受戒──三聚淨戒

  一、戒的差別

  二、戒的自性

   1.攝律儀戒

   2.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

  三、三聚淨戒的圓滿之因

   1.攝律儀戒圓滿之因

   2.攝善法戒圓滿之因十種

   3.饒益有情戒十一相

  四、攝義

 第二節 釋受戒法

  一、請白

  二、修集資糧

  三、勸速授戒

  四、修勝歡喜

  五、問障難

  六、正行法

  七、結行法

   1.請證

   2.讚揚勝利

   3.禮謝供養

   4.讚戒功德

   5.策勵修學

   6.選擇授者

   7.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8.率先了解戒法

 第三節 釋守護法──戒相差別

  一、四種他勝處法

   1.他勝處法──四重戒

   2.他勝所作或過患

   3.三纏差別

   4.可還淨之殊異

   5.捨戒因緣

  二、惡作類──四十三輕戒

   1.障布施

   2.違犯持戒

   3.違犯忍辱

   4.違犯精進

   5.違犯靜慮

   6.違犯般若

   7.違犯饒益有情

  三、從犯護心之法

  四、犯已還出之方便

  五、無師自受法

  六、佛說貪心罪輕之密意

  七、犯罪輕重之差別

  八、安樂住緣

第四章 釋其差別

 第一節 難行戒

  一、第一難行

  二、第二難行

  三、第三難行

 第二節 一切門戒

 第三節 善士戒

 第四節 一切種戒

 第五節 遂求戒

 第六節 此世他世樂戒

 第七節 清淨戒

第五章 尸羅勝利

第六章 尸羅總攝

第七章 尸羅所作

 受持瑜伽菩薩戒的意義

  一、請師

  二、唱爐香讚

  三、戒師開示

  四、請聖

  五、大乘皈依

  六、受持七支供

  七、發心乞戒

  八、審查受戒條件

   1.動機是否清淨

   2.對菩薩戒的認識

   3.審查發心

   4.是否發起願菩提心

   5.當下決定

  九、正行儀軌

  十、啟白請證

  十一、迴向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8693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3 x 17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看,作者的语言功力着实令人钦佩。它融合了古典的凝练和现代的通透,既有古籍的韵味,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障碍。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延,那些比喻既贴切又富有画面感,一下子就能点亮你思维中的盲区。与其说是在阅读文字,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看他如何用最精妙的工具,雕刻出思想的纹理。而且,全书的用词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没有一个冗余的词汇,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确地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细微差别。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和审美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作者对整体逻辑和细节支撑的周密考量。它不像是一篇简单的讲稿汇编,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各个章节之间既有独立的魅力,又紧密服务于整体的宏大主题。每一部分都有其明确的功能性定位,相互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转折。这种清晰的脉络感,帮助读者在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时,依然能够把握住核心的逻辑主线。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绘制出这本书的知识架构图,发现它内在的支撑体系异常稳固。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习的效率,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零散地获取知识点,而是在系统地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践行”这一主题的解读深度。很多探讨精神修养的书籍,往往止步于理论阐述,让人感觉高悬空中难以企及。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脚踏实地、甚至可以说是烟火气十足的方式,去解构那些宏大的概念。它似乎在反复强调,真正的修行不是逃离尘世,而是将那些崇高的理想融入到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将深奥的哲学与我们普通人日常面对的困境和选择连接起来。这种务实的精神,使得书中的教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可以在下一秒就尝试去实践的指导方针,极大地激发了读者将“知”转化为“行”的内在动力。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说教类的书籍那样急于灌输理念,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其舒缓、层层递进的方式,仿佛一位智者在黄昏时分,在你身旁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字句中,巧妙地嵌入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触及到核心的要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那些句子在脑海中久久回荡,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这种不疾不徐的节奏,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它不催促你“必须”理解,而是邀请你“自愿”进入那个深邃的思辨场域。读完一章,就像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深呼吸,感觉思绪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那种阅读后的回味无穷,是许多快餐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感的封面,初次上手就让人感到一种特别的安定。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独运,文字排布疏密有致,配合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整本书在视觉上达到了极高的平衡感。每当翻开新的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文字的重量感和精神的深度感扑面而来。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尊重,让阅读体验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而更像是一种与智慧的慢接触。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从书脊的装订到每一页的切口,都能感受到制作团队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经常摩挲把玩,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虔诚与精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