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

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濟群法師
圖書標籤:
  • 佛教
  • 瑜伽菩薩戒品
  • 菩薩戒
  • 佛教哲學
  • 修行
  • 佛學
  • 講記
  • 經典解讀
  • 自修
  • 菩提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發菩提心」就是開發覺醒的心

「行菩薩行」就是把菩薩品質變成自身人格

 

菩提心、菩薩行和空性見,是大乘菩薩道的三大內涵。其中,又以菩提心為核心,這是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是積極入世,幫助眾生解除輪迴痛苦,引導眾生走嚮覺醒的精神。

 

發起願菩提心之後,接著是行菩薩行。如何使菩薩行更有效,使願心真正落到實處?就形成瞭菩薩戒,以戒律對菩薩的行為作齣規定。

 

「瑜伽菩薩戒」齣自《瑜伽師地論》。按照漢傳佛教的觀點,作者是彌勒菩薩,因為這些內容是通過無著菩薩傳齣的,根據藏傳佛教的觀點,就是無著菩薩所造。本論由玄奘三藏翻譯,共一百捲,介紹瞭菩薩的種種修行,如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等,瑜伽菩薩戒就齣自〈戒品〉。當年玄奘排除萬難西行前往印度求法,在那爛陀大學戒賢論師座下聞法。最主要目的,就是學習《瑜伽師地論》。

 

佛學經論中講到戒律的不少,例如齣自《梵網經》的「梵網菩薩戒」,是盧捨那佛為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菩薩所說,其見地和要求很高,屬於大菩薩的境界,做起來自然也很難。相比之下,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所說,更為善巧,也更容易落實。本書引導我們完整學習〈戒品〉,可以使我們對瑜伽菩薩戒有深入瞭解,進而走嚮入世的大乘菩薩道。
《解構心靈迷宮:個體心理學的深度探索與實踐指南》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用以理解和應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創立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這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論層麵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旨在指導個人如何通過理解自身動機、生活風格和社會聯結,實現更具意義和目的性人生的實踐指南。 第一部分:個體心理學的基石——對人類行為的全新理解 個體心理學,區彆於弗洛伊德的本能驅動論,將人類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追求卓越和歸屬感的整體。本書的開篇將深入剖析阿德勒理論的核心概念,幫助讀者建立穩固的理論基礎。 1. 唯一性與整體觀: 我們將探討“整體觀”(Holism)的含義——心智、身體、情感和行為是一個相互關聯的係統。任何單一的癥狀或行為都必須放在個體獨特的生活背景和目標中去理解。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從整體角度解讀那些看似“不閤邏輯”的行為模式。 2. 優越性追求與超越: 人類行為的根本驅動力是“追求優越性”(Striving for Superiority),這並非指壓迫他人,而是指一種朝嚮更完善、更具能力的自我發展的內在衝動。我們會詳細區分“健康的優越性追求”與“不健康的補償性追求”,並指導讀者如何將對完美的渴望,轉化為建設性的自我提升,而非陷入永無止境的自卑情結。 3. 生活目的與人生目標: 個體心理學強調,所有行為都指嚮一個潛意識設定的“生活目標”。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的工具,幫助讀者“反嚮工程”自己的生活目標。通過識彆日常的決策、情緒反應和人際模式,讀者可以揭示那個驅動自己生活的核心“劇本”。理解這個劇本,是改變的第一步。 4. 生活風格的形成與體現: “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是個體獨特的應對世界、解決問題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的總和。它在童年早期形成,並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思維、情感和行動中。本書將詳細描述不同生活風格的典型錶現,並指導讀者如何通過觀察自己的“早期記憶”和“夢境敘事”,準確把握自己未被察覺的生活風格,從而評估其是否適應當前的人生挑戰。 第二部分:人際關係的煉金術——社會興趣與歸屬感 阿德勒理論的另一核心在於強調“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的重要性。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心理健康程度直接與個體對社會群體的歸屬感和貢獻意願成正比。 1. 歸屬感的本質需求: 我們將深入探討“歸屬感”如何取代性欲和權力,成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缺乏社會興趣會導緻“自卑情結”加劇,錶現為逃避責任、過度關注自我或權力鬥爭。 2. 職業、友誼與愛情的鐵三角: 個體心理學用三個基本生活任務——工作、社交和親密關係——來衡量一個人的適應性。本書將針對這三個領域,提供具體的指導。例如,如何在職業選擇中體現真正的社會貢獻,而非僅僅是地位的獲取;如何在友誼中建立互惠和平等的聯結;以及如何在愛情中從“索取者”轉變為“給予者”。 3. 父母教育的藝術: 親子關係是個體最早期的社會訓練場。本書將詳細解析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而非培養“特權感”或“自卑感”。我們將探討“無條件的愛”與“明確的界限”如何並存,以及如何避免三種常見的教養陷阱:溺愛、專製和忽視。 第三部分:實踐的工具箱——重塑自我敘事與應對挑戰 理論的價值在於實踐。本書的第三部分提供瞭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個體心理學的智慧。 1. 勇氣與不完整感: 我們將著重探討“勇氣”在阿德勒哲學中的地位——不是沒有恐懼,而是盡管有恐懼也願意采取行動,願意承擔風險去麵對不確定性。如何剋服“不安全感”,重新燃起麵對挑戰的勇氣,是本章的重點。 2. 夢境的洞察力: 與傳統精神分析不同,個體心理學視夢境為解決當前問題的“預演”或“情緒宣泄”。我們將教授一種簡化的、麵嚮未來的夢境解讀法,幫助讀者理解夢境在引導行動方嚮上的作用。 3. 幽默的力量與自我接納: 幽默感被視為一種高度發展的社會興趣的錶現。當一個人能夠以幽默、不僵化的態度看待自己的錯誤和缺陷時,錶明他已經具備瞭高度的心理成熟度。我們將探討如何培養這種自我接納的幽默感,從而有效解構自身的“過度嚴肅性”。 4. 捕捉“不尋常的時刻”: 行為是目標的外顯。本書提供瞭一個實用的練習,即在個體感到壓力最大、情緒波動最劇烈時,暫停並“捕捉”自己當下的想法和行為。通過對這些“不尋常時刻”的係統記錄和分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生活風格的運作機製,並開始有意識地選擇更具建設性的反應路徑。 結語:走嚮有意義的人生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從“自我中心”的睏境中解脫齣來,擁抱“共同體感覺”(Gemeinschaftsgefühl),即視自己為人性大傢庭中平等的一員,並積極為共同體的福祉做齣貢獻。通過理解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並將其導嚮社會閤作,個體纔能最終實現真正的心理健康和圓滿。這是一場關於自我發現、勇氣重建和聯結重塑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齣傢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裏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齣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係,令無數學人濛益。
1992年起,麵嚮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齣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齣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探索》《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超越「二」的智慧:《心經》、《金剛經》解讀》《開啟內在智慧的鑰匙:《六祖壇經》解讀》《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圖書目錄

 緒論

  一、菩提心和菩薩行

  二、瑜伽菩薩戒

  三、作者和譯者

第一章 總頌

第二章 自性戒

 第一節 自性略標

  一、功德數量

  二、功德所作

  三、此諸功德因果道理

  四、德數決定

 第二節 戒的殊勝

  一、妙善

  二、無量

  三、饒益

  四、大果勝利

第三章 一切戒

 第一節 釋所受戒──三聚淨戒

  一、戒的差別

  二、戒的自性

   1.攝律儀戒

   2.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

  三、三聚淨戒的圓滿之因

   1.攝律儀戒圓滿之因

   2.攝善法戒圓滿之因十種

   3.饒益有情戒十一相

  四、攝義

 第二節 釋受戒法

  一、請白

  二、修集資糧

  三、勸速授戒

  四、修勝歡喜

  五、問障難

  六、正行法

  七、結行法

   1.請證

   2.讚揚勝利

   3.禮謝供養

   4.讚戒功德

   5.策勵修學

   6.選擇授者

   7.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8.率先瞭解戒法

 第三節 釋守護法──戒相差別

  一、四種他勝處法

   1.他勝處法──四重戒

   2.他勝所作或過患

   3.三纏差別

   4.可還淨之殊異

   5.捨戒因緣

  二、惡作類──四十三輕戒

   1.障布施

   2.違犯持戒

   3.違犯忍辱

   4.違犯精進

   5.違犯靜慮

   6.違犯般若

   7.違犯饒益有情

  三、從犯護心之法

  四、犯已還齣之方便

  五、無師自受法

  六、佛說貪心罪輕之密意

  七、犯罪輕重之差別

  八、安樂住緣

第四章 釋其差別

 第一節 難行戒

  一、第一難行

  二、第二難行

  三、第三難行

 第二節 一切門戒

 第三節 善士戒

 第四節 一切種戒

 第五節 遂求戒

 第六節 此世他世樂戒

 第七節 清淨戒

第五章 屍羅勝利

第六章 屍羅總攝

第七章 屍羅所作

 受持瑜伽菩薩戒的意義

  一、請師

  二、唱爐香讚

  三、戒師開示

  四、請聖

  五、大乘皈依

  六、受持七支供

  七、發心乞戒

  八、審查受戒條件

   1.動機是否清淨

   2.對菩薩戒的認識

   3.審查發心

   4.是否發起願菩提心

   5.當下決定

  九、正行儀軌

  十、啟白請證

  十一、迴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8693
  • 叢書係列:Open mind係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3 x 17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