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文學評論傢埃德濛.威爾森評論珍.奧斯汀:「近一百多年來,英國文學史上中發生瞭幾次品味革命,這些革命幾乎影響瞭所有作傢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珍.奧斯汀歷久不衰……。」
【傲慢與偏見】
★毛姆譽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2003年BBC大閱讀票選第二名,僅次於《魔戒》
19世紀浪漫偶像劇,永恆的愛情經典
班奈特太太畢生的唯一心願是,她的五個女兒都能風風光光地齣嫁,並且嫁得門當戶對。
在一場舞會裡,班奈特傢的大女兒珍與新鄰居賓利先生相識,並一見鍾情;班奈特傢的二女兒伊麗莎白卻對賓利的朋友達西的傲慢感到厭惡,因而對他懷有偏見。後來,因為賓利的離去及威剋姆的誣衊,更加深瞭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直到達西嚮伊麗莎白求婚遭拒,重挫他的傲慢,他不得不寫信說明所有的真相。伊麗莎白也因此明白瞭威剋姆的為人,更為當初的偏見感到羞愧。
此時,伊麗莎白的小妹莉迪亞被威剋姆拐騙私奔,由於達西放下姿態大力協助,也讓伊麗莎白對他漸生情愫。最後也因為達西的幫忙,讓賓利和珍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最終,達西和伊麗莎白也擁有幸福美滿婚姻。
【好評推薦】
珍在她微觀的小領域裡善盡她生活觀察傢、描繪傢之責,成就部部精雕細琢的小品,這些小說本身難道不也映照當時社會極度的性別、階級分化成小圈圈的實況嗎?如此一來,珍.奧斯汀的作品本身就具形瞭這樣的氛圍,不僅她以小說達到針貶如此窒礙的社會結構的目的,也可以說她的作品其實就是如此分化的社會一個最直接的譬喻瞭。——臺大外文係教授 曾麗玲
【理性與感性】
「英國最傑齣的現代小說傢之一」珍.奧斯汀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唯一一本描寫「失戀」的書。
深刻描繪愛情與姊妹情深的經典之作
內斂而理智的姊姊,雖然跟初戀相互愛慕,卻因對方年少輕狂時的錯誤而分開;
浪漫而熱情的妹妹,愛上瞭一名浪子,卻因對方的貪婪和風流,徒留傷心和遺憾……。
在愛情裡,理性與感性,究竟孰輕孰重?
在愛情裡,到底該理智節製,還是要恣意隨心?
達胥伍傢因為父親過世,長兄約翰繼承瞭傢產。
長嫂芬妮勢利,鼓動丈夫不再遵守他在父親過世前的承諾:好好照顧繼母達胥伍夫人和她的三個女兒。
浪漫感性的達胥伍夫人於是帶著三姊妹,搬到瞭親戚租藉給他們的巴騰小屋。
大女兒艾蓮諾聰穎大方,是一傢四名女性的精神支柱,她總是剋己復禮。
芬妮的弟弟愛德華去探視姊姊的時候,認識瞭三姊妹,並與艾蓮諾最有共鳴。
然而愛德華似乎有苦衷無法言明,遲遲沒有對艾蓮諾錶白,艾蓮諾隻能將情感隱藏心中,默默祝福他。
二女兒瑪莉安情感豐沛,浪漫無比,認為愛情絕無第二次的可能。
她遇上瞭英雄救美的威勒比,兩人墜入愛河,瑪莉安認為自己已然找到瞭真命天子。
直到有一天威勒比因為長輩的命令離開,最後傳來瞭他即將結婚的消息,
他並給瑪莉安捎來瞭一封不假辭色、抹滅兩人情感的信函,令她悲痛欲絕......。
這對姊妹的感情路坎坎坷坷,但她們彼此扶持,給對方精神支持,是彼此的好閨蜜;
她們因為秉性而用不同的態度麵對愛情,到底是理性還是感性在愛情裡更重要呢?
【好評推薦】
一八一九年,奧斯汀逝世兩年後,浪漫詩人濟慈於倫敦居所李子樹前譜齣名作〈夜鶯頌〉。《理性與感性》漫長的齣版過程足以讓一棵理性時期種下的李子新苗茁壯成樹,在浪漫時期開花結果時引來濟慈眼中那隻冷眼旁觀人間疾苦的夜鶯。〈夜鶯頌〉開頭第一句「我心痛」冥冥中呼應瞭《理性與感性》女主角的心聲,也讓後世讀者領悟作傢擱置書稿的時代意義。──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係副教授│鄧鴻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