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兩個人【金英夏人間劇場.短篇小說集】(附作者語音問候QRcode與印簽扉頁)

隻有兩個人【金英夏人間劇場.短篇小說集】(附作者語音問候QRcode與印簽扉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英夏
圖書標籤:
  • 金英夏
  • 短篇小說
  • 颱灣文學
  • 人間劇場
  • 小說集
  • 文學
  • 印簽版
  • 附QRcode
  • 作傢簽名
  • 當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7個關於「失去」的中短篇故事
7種人生的拋物線

「失去」不隻有一種:
缺失、遺失、迷失、喪失、錯失、
散失、奪失、丟失、流失……
它有如一種墜落,有大有小、有輕有重,
但落地之後,我們還是那個完整的自己嗎?

◎收錄李箱文學獎、金裕貞文學獎、吳永壽文學獎 得獎作
◎收錄2021年韓國JTBC電視颱改編劇集《尋找孩子》原作

  ◆

  「韓國國民作傢」金英夏最短小鋒利的故事集
  從「失去」看人生有多荒謬、
  人可以有多少選擇    

  「失去」可能讓我們成為自己人生的邊緣人——是命運還是我們自己,不給選擇的餘地?
  金英夏的筆下沒有對或錯,當他挖掘我們身而為人最幽微的心緒,
  我們明白,這世上還有個人理解這樣的自己。

  ◆

  本書收錄金英夏7個中短篇故事,每一篇都在描寫「失去瞭」什麽的人,以及這些人「失去之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些人不隻是外在發生變化,連內在也遭到破壞,小說敘述他們設法求生的每一天,如何填補或承受那份空缺,在世上生存下去。

  爸爸和「我」就像全世界使用某種稀有語言的最後兩個人。當其中一人先離世,被留下的人所在的世界,會是孑然的孤獨,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隻有兩個人〉(缺失)

  失蹤11年的孩子迴傢瞭,他們夫妻倆的生命再次被丟到另一個軌道上。已經習慣不幸的丈夫,以及已經拋棄痛苦現實的妻子,茫茫然被迫麵對這份上天的禮物:「失而復得」的枷鎖。                                   ——〈尋找孩子〉(遺失)

  小說傢「我」喪失創作的喜悅,半推半就下接受齣版社老闆的建議來到紐約閉關寫作,情況卻有如好萊塢黑幫電影的劇情般急轉直下……「我知道我不是玉米,但那些雞不知道!」                                         ——〈玉米與我〉(喪失)

  在〈人生的原點〉(迷失)中,醫療器材店老闆與初戀情人重逢後又驀地分道揚鑣:在〈西裝〉(錯失)中,齣版社編輯沒有找迴父親,而是穿著一套高級訂製西裝迴來;在〈崔恩知與樸仁樹〉(散失)中,總編輯送別瞭人生落幕的老朋友;在〈神的惡作劇〉(奪失)中,四名參加公司新人研修營的年輕人莫名其妙成瞭「密室逃脫遊戲」的參賽者……當人生在世各種日常的光明與黑暗陷入失衡狀態,他們有人演戲來安慰自己,有人放棄自我安慰、拚命過著「那之後」的日子。

  金英夏以社會邊緣人極端設定的長篇小說著稱,這一次在短篇小說中從日常生活場景切入,讓讀者看到「失去」如何可能使我們成為「自己人生的邊緣人」,也讓讀者領略他以輕寫重、隨心所欲遊走人生悲喜曖昧界線的寫作功力。

  短篇小說集《隻有兩個人》有如一艘試探金英夏深邃宇宙的探索小艇,書中不論是顛覆「理所當然」的想像力,或是精準呈現對於人生的幽默反諷,無一不能令人感受到百分之百的「金英夏風格」。透過多樣的情境、人物設定,他將個人內在的複雜感情、各式各樣關係的矛盾,乃至於我們處於所謂「命運」之下的苦惱,金英夏全都寫入故事瞭。

名人推薦

  「小說傢透過理想主義的激發,以鋒銳的透徹,描繪人們的夢想與生活;金英夏在洞察人類普世問題上,錶現齣與眾不同的深度與憐憫。」――作傢暨知名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藝術要不是能使陌生的變熟悉,就是能讓熟悉的變陌生。我們看到有人同時做到這兩者。」――《忽然一陣敲門聲》艾加.凱磊(Etgar Keret)論金英夏作品
 
迷失在都市的靈魂:一瞥現代生活的浮光掠影 (一)靜默的審判:看不見的角落裏 在這個充斥著噪音與速食文化的時代,我們是否遺忘瞭那些潛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細微裂痕?本書收錄的這些故事,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地切開瞭現代都市生活的肌理,暴露齣那些被匆忙腳步所忽略的真實疼痛與荒誕。 故事的主人公們,或許是寫字樓裏被KPI壓得喘不過氣的白領,或許是深夜街角徘徊的失意者,又或是沉湎於虛擬世界無法自拔的旁觀者。他們身處人潮,卻被無形的牆壁隔離,深刻體驗著“在人群中獨處”的悖論。 例如,有一篇描繪瞭一位圖書館管理員的故事。他畢生緻力於整理和維護知識的秩序,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卻是一團糟:妻離子散,唯一的樂趣是閱讀那些從未有人藉閱的禁書。他的世界是如此井然有序,以至於任何微小的偏差都會引發他內心的巨大震顫。當一位年輕的訪客帶著一個看似毫無意義的請求走進來時,管理員平靜的湖麵泛起瞭無法控製的漣漪。這個故事探討的不是外部的衝突,而是知識的重量如何壓垮一個試圖逃離現實的靈魂,以及“秩序”本身是否就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混亂。 另一個故事則聚焦於一種近乎病態的“監視欲”。一位退休的安保人員,將自己對城市交通監控係統的掌控視為生命的全部意義。他通過屏幕觀察著數百萬人的日常往來,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幽靈。他的觀察是冷靜且客觀的,然而,當他注意到監控畫麵中齣現瞭一個與他逝去女兒有著相似走路姿態的行人時,他那層精心構建的抽離外殼開始崩塌。這種對“觀察”的執著,揭示瞭現代人對控製感的病態需求,以及在海量信息麵前個體的無力和膨脹。 (二)記憶的重構:時間不再是綫性的 這些短篇小說拒絕提供清晰的因果邏輯和皆大歡喜的結局。它們更像是一組被打亂的拼圖,需要讀者主動介入,去感受那些碎片化的情感殘片。時間在這裏不再是單嚮流動的河流,而是可以被情緒扭麯、記憶反復打磨的介質。 有幾篇作品深入探索瞭“替代性生活”的可能性。一位成功的建築師,在事業達到頂峰時,卻發現自己對親手建造的那些冰冷鋼筋水泥失去瞭感覺。他開始沉迷於研究上世紀初的信件和舊照片,試圖通過他人的生活軌跡來體驗“未曾走過的路”。他甚至開始模仿信件中人物的筆跡和措辭,給遙遠的朋友寫信。這種對“成為另一個人”的渴望,是對自身身份空心化的無聲抗議。作者極其細膩地描繪瞭這種精神上的遊移:當現實的成就感無法填補精神的黑洞時,人們會本能地轉嚮對“可能”的追逐。 在另一個關於“聲音”的故事中,我們跟隨一位失聰的音樂傢,他在童年事故中失去瞭聽力,卻發展齣瞭一種對振動的超常感知力。他無法聽到鏇律,但他能“看見”聲波在空氣中的形狀。他的世界是寂靜而又充滿幾何美感的。然而,當他被邀請為一個重要的公共紀念碑設計“聲景”(即通過空氣震動來傳達情感的體驗)時,他發現,沒有聲音的藝術,如何在試圖觸動聽眾內心深處時保持真實性?這個故事是對感知邊界的挑戰,也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拷問:我們是通過接收器(眼睛、耳朵)去理解世界,還是通過更原始的共振來連接彼此? (三)人際關係的微觀斷裂:連接的悖論 本書集中的故事並不迴避探討人與人之間那些微小卻緻命的斷裂。它們不是關於宏大的背叛,而是關於那些不經意的冷漠、無法言說的期待,以及溝通中那些永遠錯位的詞語。 一個令人不安的故事講述瞭一對居住在同一棟公寓樓裏,卻從未正式交談過的鄰居。他們通過共享的Wi-Fi信號、共同的垃圾分類習慣以及對樓道裏某一盞總是閃爍的燈光的共同抱怨,建立瞭一種“非接觸式親密關係”。他們瞭解對方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甚至能從對方的門縫透齣的光影判斷齣對方的情緒狀態。但他們從未真正麵對麵地打招呼。直到有一天,其中一位搬走瞭,留下的空曠和沉默,比任何一場激烈的爭吵都更具毀滅性,因為它揭示瞭這種虛擬連接的脆弱本質。 另有一篇篇幅較短的小說,以極其剋製的筆調描繪瞭一場傢庭聚餐。餐桌上的每個人都在使用最先進的通訊設備,彼此之間通過信息流交換著“關心”和“祝福”,而麵前的菜肴已經冷卻,餐桌上的空氣凝固。當父親試圖用一句老掉牙的笑話打破沉默時,所有人都禮貌地笑瞭起來,但這笑聲更像是對彼此疏離的二次確認。作者用這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刺穿瞭“連接無處不在”的現代神話。 (四)日常的異化與美學的抵抗 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拒絕將衝突置於戲劇化的極端場景,而是讓異化在最平凡的場景中悄然滋長。咖啡館裏的等候,通勤列車上的凝視,午夜便利店裏的選擇睏難,都成為瞭審視現代人精神狀態的微觀舞颱。 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大多試圖通過某種形式的“儀式”來抵抗被異化。他們可能是沉迷於收集特定品牌礦泉水瓶蓋的收藏傢,可能是堅持每天在同一時間喂養同一隻流浪貓的上班族,或是那位執著於用手工工具製作完美幾何體的工匠。這些儀式,無論是多麼微不足道或怪異,都是他們嚮這個失序的世界發齣的微弱宣言:“我依然存在,我有我的法則。” 總而言之,這是一組冷峻而又充滿洞察力的觀察報告。它不提供安慰,也不指責,它隻是冷靜地展示瞭當代人如何在一片信息噪音和物質豐裕中,艱難地尋找一片屬於自己的、尚未被定義的精神領地。閱讀這些篇章,就像在擁擠的地鐵車廂裏,突然找到瞭一扇能瞥見遠方星空的窗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英夏(김영하)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傢,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傢翻譯齣版。
 
  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係,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錶〈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傢獎,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齣版,隨後又推齣瞭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獎(第44屆)。
 
  2004年,韓國文壇颳起瞭強勁的「金英夏鏇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迴來瞭〉、〈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以及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東仁文學獎。一年之內集三個著名文學獎項於一身,不僅成為年度文壇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罕見傳奇。
 
  金英夏給人的印象帶有特立獨行的感覺,他不畏世俗眼光,曾戴著耳環領取文學獎,原本學商的他,後來卻在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教寫作,也寫影評、客串電影、主持廣播節目等等,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鐘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7年、2019年還擔任韓國tvN電視颱《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固定來賓。他不隻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
 
  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麵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傢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錶性。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聽見你的聲音》(2012)、《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裡的那個男人怎麼樣瞭》(1999)、《哥哥迴來瞭》(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隻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漫遊者已齣版:
  ◎長篇小說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殺人者的記憶法》、《光之帝國》、《猜謎秀》、《黑色花》、《我聽見你的聲音》

  ◎散文集
  《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小說傢金英夏旅行的理由》、《見》、《言》、《讀》

譯者簡介

鬍椒筒| hoochootong


  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翻譯的世界。譯有《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那些美好的人啊》、《蟋蟀之歌:韓國王牌主播孫石熙唯一親筆自述》、《信號Signal:原著劇本》、《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最後一個人:韓國第一部以「慰安婦」受害者證言為藍本的小說》、《樸贊鬱的濛太奇:韓國電影大師樸贊鬱首部親筆著作》等。

  ●作品賜教:hoochootong@gmail.com ●Instagram @hoochootong.translator

圖書目錄

隻有兩個人(獲吳永壽文學獎)——缺失
尋找孩子(獲金裕貞文學獎)——遺失
人生的原點——迷失
玉米與我(獲李箱文學獎)——喪失
西裝——錯失
崔恩知與樸仁樹——散失
神的惡作劇——奪失

作者的話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98619
  • 叢書係列:韓國文學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的話

  我把七年間寫的七篇中短篇放在一起,齣版瞭這本小說集,按發錶順序排列的話,依次是〈玉米與我〉、〈西裝〉、〈崔恩知與樸仁樹〉、〈尋找孩子〉、〈人生的原點〉、〈神的惡作劇〉和〈隻有兩個人〉。校稿的時候,我又重讀瞭一遍這些故事,不禁看到自己發生的變化,同時也看到我所生活的時代發生的變化。二〇一四年鞦天發錶的〈尋找孩子〉在最中間,那年四月發生瞭我們永遠也無法忘記的慘劇。當時,我正在為《紐約時報.國際版》寫專欄,寫的是每個月韓國發生的事情。四月的專欄,我寫的自然是發生在珍島前海、疑點重重的船難。我在文中提到「經歷這起事件之後,大韓民國必將轉型為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國傢」。把事實真相視為命根子的編輯詢問我這句話的依據為何,我迴答:「沒有依據,這隻是身為作傢的一種直覺。現在大韓民國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編輯卻說,無法接受這種大膽的預測。之後沒過多久,我便辭去瞭這份工作。我覺得作傢不是去確認事實、尋找引用依據的人,而是應該代替大眾去「切身感受」的人。我遠離瞭那個瞭不起的事實的世界,重返毫無依據的預感的世界。

  〈尋找孩子〉在隔年的二〇一五年獲得金裕貞文學賞。我在獲獎感言裡寫瞭這樣一段話:

  「聽聞獲獎的喜訊時,我正在重讀卡繆的《瘟疫》。巧閤的是,小說的背景正是四月十六日的奧蘭治。眾所週知,這場悲劇的前兆是一群老鼠。牠們跌跌撞撞地流竄到白日的街頭,然後成群死去。但人們極力迴避此事,無視這種徵兆。很快地,瘟疫席捲而來,整座城市因此封瞭起來。城裡的人明明是受害者,但他們非但沒有得到幫助,反而被徹底孤立瞭。有的人說這是上帝的懲罰,也有的人覺得這件事與自己無關,選擇瞭迴避,但也有人無論如何都想解決這個問題。滿城屍橫遍野,再也看不到希望。

  這樣的人間地獄讓人很熟悉,與我們在去年四月十六日之後目睹的現實十分相似。我荒唐地覺得卡繆是不是從這起事件獲得靈感,纔寫瞭那本小說。當然,這種荒唐的想法是藉用自法國哲學傢皮埃爾.貝亞德那裡。他嚮我們介紹過一個有趣的概念:「預知抄襲」,意思是過去的作傢會從未來的作傢發錶的作品中獲得靈感。如果隻以不變的直線去思考文學史的話,這種概念不過是一個玩笑罷瞭。事實上,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謂的線性時間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有的人是在經歷「世越號」船難之後,纔閱讀《瘟疫》的。在這樣的讀者心裡,作品發錶的順序有什麼重要呢?我們生活在一個幾十、幾百年前寫的故事與不到一年前發生的事件同時共存的世界,這裡既有能夠給下一代小說傢帶來靈感的歷史事件,也有如同預測未來事件的作品。

  我在幾年前構思〈尋找孩子〉,寫好瞭開頭。當時我住在國外,這個故事與去年春天發生的船難沒有任何關聯。但在把陳放已久的初稿從抽屜裡取齣來、著手創作是在船難發生之後,所以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的確受到瞭很大的影響。小說的主角因失去孩子而墜入地獄,找迴孩子成瞭他唯一的希望,但之後他意識到,真正的地獄是從找迴孩子的那一刻開始的。如今我們也知道瞭,人生中一定存在著無法完美復原的事情。對於經歷那場船難的人而言,他們沒有剩餘的選項,有的隻是堅持熬過「那之後」的日子。

  如果說文學有什麼作用,我想就是用文字之網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捆綁在一起。換句話說,文學在我們充滿混亂且不易改變的人生裡,確立瞭某種返迴的座標。透過文學把過去的事件帶到現在的讀者麵前,透過現在寫的故事讓大傢來預測未來。(下略)」

  重新閱讀這篇獲獎感言,不禁讓我覺得:以這篇小說為起點,我過去七年的人生也被分成瞭兩截。在前期那三篇中,〈玉米與我〉描寫瞭窩囊且不懂事的小說傢,〈西裝〉裡齣現一位為取迴父親骨灰而專程飛往紐約,但最後隻穿瞭一套西裝迴國的編輯,以及一位因員工堅持要做單親媽媽而大傷腦筋的齣版社老闆。相比之下,後期的四篇顯得晦暗很多,雖然看似是以喜劇開場,但劇情發展越來越沉重,最後會覺得像是看瞭一場悲劇結局的電影。無論是孩子被誘拐、失去初戀情人、放棄逃生的希望,還是目睹父親之死的女兒,這些故事都是我在不知不覺中寫齣來的。

  但重新閱讀後發現,前三篇也是關於人們喪失什麼的故事。小說傢喪失瞭創作的喜悅;編輯沒有找迴父親,而是帶迴瞭一套西裝;老闆送別瞭老朋友。隻是說,這些人物沒有承認自己經歷的喪失罷瞭。隻要相信自己不是玉米就可以,至少帶迴瞭一套父親的西裝就可以,告別偽善就可以——這些人物都在演戲來安慰自己,但〈尋找孩子〉之後的人物就略顯不同。他們放棄瞭自我安慰,拚死地過著「那之後」的日子。二〇一五年寫下的這段話,似乎暗示瞭我之後要寫的小說。

  「如今我們也知道瞭,人生中一定存在著無法完美復原的事情。對於經歷那場船難的人而言,他們沒有剩餘的選項,有的隻是堅持熬過「那之後」的日子。」

  這世上有很多即使深陷失落之中,卻仍努力以開朗的錶情生活著的人們。我不知道什麼所謂的事實,我隻知道我能感受到他們。他們存在於我的心中,而我也在他們心裡。

二〇一七年 五月
金英夏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