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詩畫.黃鷗波(附DVD)

樸實.詩畫.黃鷗波(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冬富
图书标签:
  • 黃鷗波
  • 詩畫
  • 書法
  • 水墨畫
  • 藝術史
  • 文化
  • 臺灣藝術
  • 書畫
  • DVD
  • 樸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黃鷗波本名黃寬和,1917年出生於嘉義。受到當時嘉義藝壇活躍氣氛的影響,1937年前往日本,進入東京川端畫學校日本畫科學畫。婚後接到殖民政府的徵調,前往中國揚州擔任通譯官,直到大戰結束之後返台。

  戰後初期,黃鷗波參考川端畫學校的體制,於台北市成立「新光美術補習班」,培育美術人才。同時也積極參加省展、教員美展,並多次獲獎,以膠彩畫、水墨畫嶄露頭角。黃鷗波曾加入春萌畫會,參與創立青雲美術會、長流畫會,以及綠水畫會;1973年協助長子黃承志創立長流畫廊,也就是長流美術館的前身。

  黃鷗波的創作來自深入觀察與寫生,將生活之中的所見所感,透過詩畫交融的方式,描繪台灣在地的風物景致,格外彰顯亞熱帶的台灣地方色彩。除此之外,別出心裁的題畫文學,在台灣前輩膠彩畫家之中獨樹一幟。黃鷗波創作時慧眼獨具,加上細膩的觀察和考證,樸實而敦厚地捕捉許多失傳的民俗采風,例如連結成結婚三部曲的作品:〈放性地〉、〈迎親〉和〈週歲測志〉。這一類深入台灣民俗的接地氣畫風,俗中見雅,成為其獨到鮮明特質。

  此外,創作生涯長達一甲子的黃鷗波曾多次上書直言並撰文發聲,極力爭取膠彩畫家的參展機會,凸顯其耿直的道德勇氣,對於催化膠彩畫重登省展的舞台,並得以發展的貢獻著力頗深,堪稱是一位捍衛戰後台灣膠彩畫的健將。

  黃鷗波擁有深厚的漢學素養,同時也涉獵台語文學、童謠及話劇劇本,參加瀛社、鷗社等詩詞團體,創辦漢文、古詩文班,推廣傳授古典文學。他在書法方面也頗具造詣,在其畫中蘊含文學的底蘊,深化了畫境的內涵。黃鷗波病逝於2003年,是將詩、書、畫三位一體,充分發揮相輔相成的前輩膠彩畫家。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艺术的蜕变与哲思的沉淀:中国当代水墨的创新之路 (此简介旨在探讨与“樸實.詩畫.黃鷗波(附DVD)”在艺术理念、创作风格或历史背景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展脉络,不涉及黄鸥波先生本人的具体作品和创作内容。) --- 引言:时代的洪流与水墨的重生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水墨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关乎“身份”与“表达”的革命。传统的笔墨语言,这座承载了数千年文人精神与东方哲学的巍峨殿堂,在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以及全球化语境的审视时,不再能以固有的范式安然自处。这本集结了多位重量级艺术家的文献集(或专著),并非聚焦于个体艺术家的“樸實”与“诗画”的传统回归,而是着眼于水墨如何挣脱历史的桎梏,走向更广阔、更具批判性的当代语境。 第一部分:观念的转向——从“写意”到“在场” 传统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写意”,强调主体精神的抒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其载体是宣纸与毛笔所能承载的传统笔墨规范。然而,当代水墨的探索者们,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既定的审美框架内进行精微的“再创造”。 1. 媒介的解放与拓界: 许多先锋艺术家开始解构“水墨”这一概念本身。他们不再将水墨视为一种固定的材料组合(墨、水、纸),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视觉语言”。这导致了材料的大胆介入:从矿物颜料的重彩化应用,到非传统载体(如树脂、金属、布料)的试验,再到利用影像、装置甚至行为艺术的元素与水墨图式的嫁接。作品不再是案头的清赏之物,而是具有强烈物质性和现场感的“在场物”。 2. 叙事的重构: 传统的山水、花鸟主题,在当代语境下,其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山水不再是寄托隐逸情怀的避世之所,而成为了对现代都市景观、环境污染、历史记忆碎片化的批判性反思载体。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解构传统山形,用大面积的黑色或粗粝的线条来表达现代文明带来的焦虑与疏离感,这与黄鸥波先生可能追求的“诗意栖居”的传统审美情趣形成了鲜明对比。叙事的主体从“文人自况”转向了对“公共空间”的介入和对“社会现实”的介入。 第二部分:笔墨的实验——形式的解构与重构 当代水墨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笔墨自身技法的“反叛式继承”。继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种笔触背后的历史权重。 1. 线条的权力转移: 在传统语境中,线条是骨架,是气韵的依托。当代水墨中,线条的意义被颠覆。有的作品中,线条被彻底“打散”,以喷洒、滴流或刮擦的方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近乎抽象表现主义的力度与随机性。这种处理方式强调的是创作瞬间的爆发力和身体的介入,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笔法精到”。他们探索的是“非人手可控”的笔墨效果,以此来探讨当代艺术家在高度控制的社会结构中的自由边界。 2. 墨色的张力与厚度: 传统水墨追求“墨分五色”的微妙层次感,强调虚实相生。然而,为了对抗媒介的“轻盈感”和“透明性”,许多当代水墨作品追求极度的墨色堆积和视觉的“厚重感”。他们使用高密度的墨层,使画面产生雕塑般的实体感和压迫感。这种对厚度的追求,直接挑战了传统“淡雅”为尚的审美趣味,转而追求直面人心的原始力量。 第三部分:文化身份的焦虑与超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的价值正在被国际艺术市场和评论体系重新定义。当代水墨艺术的实践,也内含着对“中国性”的不断追问。 1. 对西方现代性的对话: 这批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在与抽象表现主义、激浪派(Fluxus)乃至极简主义进行跨文化的对话。他们借用西方艺术的结构和哲学基础,反过来提炼和强化水墨自身的潜力。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挪用,而是将水墨的“气”与西方的“形”进行结构性碰撞,试图在东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具普适性的现代视觉语言。这与仅仅在传统文人圈内自我完善的路径截然不同。 2. 符号的泛化与陌生化处理: 传统符号如松、竹、云、雾,在当代语境中往往被剥离其原有的道德或哲学含义,被重新置入陌生化的场景。例如,一个巨大的、被扭曲的墨团,可能象征着被遗忘的历史真相,或者是一个被过度工业化的自然意象。这种符号的“陌生化”,旨在激活观众对熟悉视觉语言的新鲜感和警惕性,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结语:在继承与颠覆之间寻求新的“格致” 这本文献所呈现的当代水墨图景,是一片充满张力、实验性极强的艺术疆域。它不再是宁静的“诗画”,而是带着时代烙印的、喧嚣的、甚至带有批判色彩的视觉宣言。它所追求的“格致”,不再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体悟,而是对当代社会结构、媒介语言以及文化身份的深度勘察与结构性重塑。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可能显得“不古朴”、“不内敛”,但其内核,是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责任与表达自由的执着探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冬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碩士

  現任:
  ‧國立屏東大學藝術講座教授、臺南市美術館董事
  ‧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諮詢委員
  ‧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高雄市立美術館之典藏品審議委員
  ‧國立國父紀念館申請展審查委員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教授

  經歷:
  曾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副校長,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總務長、教務長、美教系主任、藝教所所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兼副校長。也曾應邀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和臺南市美術館之典藏品審議委員,以及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品審議委員、展覽審查委員。

  著作及專文:
  《踏實.穩健.韌性:戰後臺灣小學美術師資養成教育》、《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2: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中國美術教育史》、《呂佛庭繪畫藝術之研究》、《高雄縣美術發展史》、《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屏東地區》、《臺灣省展國畫部門之研究》、《謙和.兼能.蔡草如》、《筆墨.詩境.周澄》、《優雅.傳神.梁秀中》、《南部展:五○年代高雄的南天一柱》等專書二十餘種,專文百餘篇。

  獲獎: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美術理論獎、臺灣省文獻會研究著作優等獎。
  ‧國科會研究甲等獎助三次、國科會研究乙種獎助三次、省教育廳師院教師研究甲等獎三次。
 

图书目录

1 日治時期的成長與學習 8
日治時期的「畫都嘉義」 10
漢學詩文的啟蒙與學習 15
川端畫學校的專業美術訓練 21

2 成家立業與職業歷練 26
戰時任職揚州日軍通譯 28
返臺初期的任職和多元藝文的開展 30
新光美術補習班的社會美術教育 41

3 畫藝的開展 50
於全省美展和全省教員美展中嶄露頭角 52
藝文團體的參與 67
首次個展 76

4 致力於膠彩畫的存續與發展 84
為膠彩畫爭取官展舞臺 86
長流畫會的成立 89
催化膠彩畫重登省展舞臺 93
綠水畫會與長流畫廊的催生 96

5 詩畫交融的藝術生涯 100
詩文書畫,相輔相成 102
擬人托物,遷想妙得 110
民俗采風,樸實敦厚 118
雪泥鴻爪,反映生活 124

6 在地的詩畫健將 142
樸實的臺灣在地畫風 144
戰後捍衛臺灣膠彩畫的健將 147
膠彩畫家中的典範學者兼詩人 153

附錄
參考資料 155
黃鷗波生平年表 15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能让我如此反复摩挲、细细研读的艺术类书籍了。这本书的“樸實”二字,绝非浪得虚名,它所散发出的不是一种刻意的简陋,而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淡然与高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只是凝视着某一幅山水或花鸟,试图去捕捉画家笔锋下的那一瞬灵感。书中的配文,特别是对黄老先生创作理念的阐释,常常寥寥数语,却直指核心,让人回味无穷。它成功地将一种中国古典文人的情怀,用现代的出版工艺完美地保存了下来。这本书的出现,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喧嚣艺术市场的一种温柔提醒:真正的艺术,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最朴素的本真与最深沉的诗意之中去寻找力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东方美学的朋友们。

评分

收到这本厚重的画册时,我首先被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朴素而又极具张力的美学风格所吸引。书中对于黄鸥波先生作品的收录极为全面,从早期的青绿山水到晚期那种“一笔入禅”的写意水墨,跨度很大,但主线却异常清晰——那就是对自然本真的捕捉与抒发。我平时喜欢自己也随手勾勒几笔,深知在水墨中做到“形神兼备”的难度,而这本书里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静止的音符,充满了生命力。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像是一次对画家精神世界的深度访谈。那些关于他如何看待留白、如何与宣纸对话的文字,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传统水墨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被无形中拔高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炫技,而是开始追求那种源自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评分

这本《樸實.詩畫.黃鷗波(附DVD)》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一份宝藏,光是书本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和雅致,拿在手里份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极好,看得出是精心制作的。我本来对黄鸥波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画册片段,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从文字到图像,都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内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高清的画作复刻,色彩的还原度非常惊人,仿佛能感受到画家笔触下的温度和气韵。文字部分的探讨更是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让我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在书中的解读下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黄老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创作心境变化的梳理,那种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空灵的笔墨,读来令人心神为之一振,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佳作,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就能领会的速食读物。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当代水墨发展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承认,市面上关于名家画集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但《樸實.詩畫.黃鷗波》无疑站在了精品之列。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大量珍贵且清晰的图像资料,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叙事框架。书中的编排很有匠心,并非简单的时间顺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对比和呼应,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画家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自己的独特路径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其诗词题跋的独立章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种跨媒介的融合,恰恰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通过阅读这些题跋,我仿佛能与百年前的黄老先生隔空对话,感受到他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大大提升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沉浸”。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翻阅的书籍,更像是一扇通往黄鸥波先生艺术宇宙的门。无论是从印刷质量还是内容深度上来看,它都体现出一种对艺术原貌的尊重。特别是附带的那张DVD,虽然我只是粗略看了一下,但那些动态的展示和口述历史的片段,为静态的画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这让我体会到,艺术品的生命力是流动的,不是凝固在纸上的。书中的一些评论角度非常新颖,没有落入传统赞美的窠臼,而是敢于剖析画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突破,这种真诚的记录,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能让初学者感到亲切,也能让资深藏家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