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光感.陳道明(附DVD)

無形.光感.陳道明(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鎧
图书标签:
  • 陳道明
  • 演員
  • 電影
  • 戲劇
  • 紀錄片
  • 光影
  • 無形
  • 藝術
  • 表演
  • 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道明1931年出生於山東濟南,中日戰爭爆發後遷往四川成都避難,借住於寺廟內兩年,因此廟宇和古佛的斑駁質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1949年陳道明跟隨家人移居臺灣,就讀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並師從李仲生習畫。1956年抽象油畫作品〈船歌〉、〈神祕吹笛者〉,入選「全國書畫展」。同年又與歐陽文苑、霍剛、蕭勤、李元佳、吳昊、夏陽及蕭明賢,組織「東方畫會」,藝壇上人稱「八大響馬」。陳道明曾兩度入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60年更榮獲「香港國際繪畫沙龍」展覽獎項。

  1964年陳道明與柯阿梅女士成婚,為求家庭經濟的穩定,夫婦遂於臺北天母開設「三星服裝店」,陳道明親自規劃建築與室內設計,並追尋其藝術創作自主之路。在這一段期間,仍然積極參與「東方畫展」。1975年起,他開啟以壓克力為主的媒材實驗,力圖尋找新的繪畫語言。沉潛了數年之後,1979年於臺北羅福畫廊,舉行「陳道明.楊興生聯展」。1996年作品〈兒童與馬〉,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的收購典藏。2012年則於臺北誠品畫廊,舉行生平首度的個展,再度進入藝術界的公眾視野之中。同年,作品〈26102010-1〉獲得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收購典藏。

  席德進曾經形容陳道明的作品:「有音韻般的柔和色彩」。陳道明擅長在抽象繪畫中,營造立體的空間感,畫作的肌理質感細緻,厚塗紋理亦能輕盈靈動,色彩豐富而協調。整體畫面既動感又從容,具有美妙的音樂性,晚年的作品更透著生命的光感,為臺灣美術史留下絢麗的篇章。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光影之间:现代摄影的视界探索》 一、书籍概述与定位 《光影之间:现代摄影的视界探索》是一部深度剖析现当代摄影艺术发展脉络、技术演进与美学思潮的专业理论著作。本书旨在为摄影爱好者、艺术院校师生以及专业摄影师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框架,以理解摄影如何从单纯的记录工具,蜕变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强大叙事力和观念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全书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批特定的艺术家,而是聚焦于“光”与“影”作为摄影本体语言的永恒命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向。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摄影的起源性技术基础,逐步深入到后现代语境下的观念摄影、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最终落脚于图像伦理与未来走向的哲学思辨。 二、内容详述:核心章节解析 第一部分:基石与觉醒——摄影本体的构建(约350字) 本部分回顾了摄影技术从达盖尔到焦平面快门的发展历程,但重点不在于技术的堆砌,而在于技术如何形塑了早期艺术家的“观看方式”。 光学的权力与观看的偏见: 探讨照相早期对现实的“客观性”主张如何成为一种新的主观建构。分析了早期肖像摄影(如纳达尔)中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捕捉,以及风景摄影(如安塞尔·亚当斯)中“区域曝光法”背后蕴含的主体情感投射。 纪实与诗意: 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上半叶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重点解析了马格南图片社的集体意识如何定义了“新闻价值”,并对比了美国社会纪实摄影(如沃克·埃文斯)的冷静克制与欧洲街头摄影(如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哲学。此处,我们将强调瞬间的捕捉不仅是时机的把握,更是对时间流逝的哲学反思。 绘画的阴影与摆脱: 讨论纯粹摄影运动(Pictorialism)向现代主义(Modernism)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分析了史蒂格里茨如何通过对焦点、影调的精细控制,力图使摄影登上艺术殿堂,以及随后他转向探索摄影的媒介特性,拥抱清晰、直接的视觉语言的决绝。 第二部分:观念的爆发——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塑(约450字) 进入后半个世纪,摄影不再满足于“记录所见”,而是开始探索“所未见的”和“被隐藏的”。 构图的革命与形式的探索: 详细考察了杜安娜·迈克尔斯(Dianne Arbus)作品中对“局外人”的凝视,她如何利用平视的镜头和强烈的现场光,挑战了观众对“正常”与“怪异”的界限认知。同时,分析了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无题电影剧照”系列,揭示了身份是如何被社会文化建构和扮演的,摄影成为一种对文化原型(Archetype)的解构工具。 景观的异化: 重点研究了“新拓扑学派”(New Topographics)对美国西部无机景观的冷静审视。这些作品抛弃了传统风景摄影的崇高感,转而关注人造物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与重塑,体现出一种后工业时代的疏离感。 技术异见: 探讨了汉斯·贝尔默(Hans Bellmer)的玩偶系列如何利用摄影的并置与拼贴,探讨潜意识中的欲望与禁忌,展示了摄影在介入超现实主义思潮时的潜力。 第三部分:数字洪流与伦理边界(约400字) 本部分直面21世纪摄影媒介的剧变,重点探讨技术进步对图像的本质性影响。 后真相时代的图像真实性: 深入分析了数字编辑技术(从Photoshop的普及到AI生成模型)如何彻底瓦解了“按下快门即为真实”的信念。讨论了在图像泛滥的时代,策展与文本说明如何重新赋予图像意义,以及摄影师如何利用这种“可塑性”进行批判性表达,而非仅仅是简单的美化。 项目制摄影的兴起: 考察了当代摄影实践如何更多地以长期、跨媒介的“项目”形式出现,而非单一的最佳瞬间。分析了例如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 Struth)的博物馆系列,如何通过长时间的现场观察,揭示了观看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仪式。 屏幕媒介的挑战: 探讨了从相册到社交媒体墙面的转变,光线如何从印相的物理属性,转变为屏幕自发光的数字体验。这要求摄影师必须重新思考作品的最终展示场域及其对观众的冲击力。 第四部分:未来的视线——哲学与伦理的交汇(约300字) 收尾部分将视野投向了摄影的未来方向,探讨其在哲学和伦理层面上的责任。 可见与不可见: 讨论了摄影在处理如气候变化、全球冲突等宏大议题时的局限性与可能性。当某些事物(如极度微观或极度宏大)无法被直接拍摄时,摄影如何通过隐喻、数据可视化或缺席来间接发声。 作者性与集体创作: 审视在网络环境下,图像的快速复制与再语境化如何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探讨了协作性摄影项目和开放源图像库对传统艺术权力结构的冲击。 摄影的诗学重申: 最终回归到摄影的本质——对存在的瞬间的捕捉与转化。总结了优秀摄影作品如何超越技术层面,以其独特的视线,为人类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不可替代的参照系。 三、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艺术史、媒介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多重视角,配有大量经典案例的详细解读(涵盖布列松、亚当斯、舍曼、艾尔格特等大师作品),旨在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现代摄影解读指南。附录部分包含了一份关键术语的解析和一份推荐阅读书单,便于读者进行学术延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盛鎧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教授兼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

  策展:
  .「生命的禮拜天:張義雄百歲回顧展」(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
  .「不完全變態:侯俊明創作與手稿展」(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2016)。

  著作:
  《巨岩.豐原.葉火城》、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4: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
  發表之學術論文,一類為藝術家專論,探究侯俊明、張義雄、李石樵、郭雪湖、陳澄波與黃土水作品的風格特色與社會意涵;另一類則是跨領域的研究,探討臺灣美術與文學中的公共空間、街景和後街意象,以及一篇英文論文闡論哪吒形象的演變與文化意涵。並撰有多篇藝評、期刊文章、專書論文、展覽解說與專業辭條等。
 

图书目录

1 自帶光與熱的陳道明………8
明星熠熠的東方畫會………10
童年與父親陳世璨的影響………14
眼觀世界………19

2 邁向抽象之路………28
追尋自由………30
罕見的具象畫作………34
自覺的藝術家………38

3 務實與理想之間……46
早年活動與作品………48
經營事業與家庭………55
追求經濟自主………58

4 蟄伏與再起………66
天母、美援與Pax Americana………68
美國對二戰後臺灣美術的影響………76
再起後的首次個展………81

5 無形之美………88
從線性探索到塊面與色彩………90
媒材的探索………105
大象無形與變形蟲………114

6 不是遺珠而是明珠………122
畫藝札記中的哲思………124
總體的協調:從線條、肌理到光感………134
立足東方、迎向全球………151

附錄
陳道明生平年表………158
參考資料………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好,读起来感觉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刻意为之的雕琢感,仿佛是与一位老朋友在壁炉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和心路历程。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自传,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片段和对特定场景的捕捉,构建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人”。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情感的流露往往蕴藏在对环境、道具或是某个眼神的细致描摹之中,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字里行间那些未尽之意。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是那种瞬间爆发的冲击力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品慢饮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体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人物的呼吸和思考的余韵,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魅力往往不在于他呈现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观看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成就或者回顾经典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艺术家在面对创作时的那种内在冲突、自我怀疑与最终的和解。那些关于表演哲学的探讨,那些对“入戏”与“出戏”之间微妙界限的描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它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表象,让读者得以窥见其背后那层坚硬的、由无数次尝试和失败淬炼出的内核。这种深度思考的展示,让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名人传记”范畴,而上升到了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层面,对于任何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极佳的思维体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展览。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没有试图用密集的文字去填满每一寸空间,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留白”和“间歇”来营造氛围。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信息量不足,而是因为你被引导去消化和品味刚刚读到的东西。这种节奏上的呼吸感,让阅读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成功地将一个公众人物的公众形象,与他私密的心灵世界进行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保留了公众人物应有的神秘感,又展现了人性光辉的温暖底色。这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很强的“耐读性”,我确信在未来不同的心境下重读此书,依然会有新的感悟和共鸣点浮现出来,这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具备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感真的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对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的“圈外观察者”而言。它非常坦诚地揭示了艺术行业光鲜外表下的那些真实挣扎——不仅仅是台前的荣耀,更有大量的案头工作、角色分析的焦灼,以及面对市场变迁时的沉稳与焦虑。作者没有回避那些被大众过滤掉的部分,而是将那些“无形”的努力和“光感”背后的汗水,用一种近乎透明的文字呈现出来。这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更加可触可感,不再是高悬于银幕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复杂内心世界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构建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经历与自己生活中的困境进行对照和反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独具匠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低调的质感。封面采用的哑光处理,触感温润,中央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隐隐闪烁,既不张扬,又透着一股沉淀下来的艺术气息。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调有效减轻了阅读疲劳,即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刺眼。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剧照和生活照,排版布局极具美学考量,每一帧画面似乎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仿佛自带一种电影的景深和光影效果。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平整而牢固,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对“光感”这个概念的体现,无论是文字的留白,还是图片的颗粒度,都在无声地诠释着那种朦胧而又清晰的存在感,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也在参与一场光影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难得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