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開闔.陳幸婉(附DVD)

原形.開闔.陳幸婉(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敏甄
图书标签:
  • 艺术设计
  • 绘画
  • 水彩
  • 技法
  • 教程
  • 示范
  • 陈幸婉
  • 原形
  • 开阖
  • DVD
  • 艺术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幸婉1951年出生於台中,其父親是台灣著名的前輩雕塑家陳夏雨,因此從小親近藝術、喜愛繪畫。197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西畫組。

  陳幸婉在三十歲前後辭去教職工作,改以教導兒童美術為業,並致力於藝術創作。1981年師從李仲生,創作大量的「現代素描」,成為她日後藝術創作的基底,也形成她藝術生涯的轉捩點。1984年榮獲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及「抽象繪畫競賽獎」,備受台灣現代藝術界的肯定。

  從1990年代起,陳幸婉開始參與國際藝術家的交換計畫,赴瑞士巴塞爾瑪莉安基金會(Christoph Merian Stifung)工作室,開展現代水墨的試探;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開拓視野及反思創作的理念;赴美國舊金山海得蘭藝術中心(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受到人類歷史上的屠戮、災難,引發對於苦難的觸動,因而創作「戰爭與和平」系列作品。她先後在紙上水墨,和複合媒材之上著力,繼而將兩者交互運用,作品的形式跨越繪畫和雕塑的邊界,訴說對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以及對人類處境的省思觀照,尤以象徵真理精髓的「原形」意象,以及充滿生死張力的「開闔」造形,最為深刻顯著。

  由於多年的海外創作與行旅經驗,使陳幸婉拓展了藝術視野的深度及廣度,在創作上迭有精進,複合媒材和紙上墨水雙線進行,從平面發展為立體,從立體復歸於平面,形式相互推演轉化,逐漸走向內斂通透。到了後期的作品,色調趨向厚重而沉穩,創作媒材則是結合皮革、紗網、麻布、獸骨等多種現成物。

  2004年陳幸婉因乳癌病逝於巴黎,年僅五十四歲。對於生命的探索,是她一貫的創作理念,追尋一種純粹、真實、合乎自然的原形與精神性,尤其對時間、生命、死亡、人類的戰爭殺戮等主題,有著深刻的省思與觀照。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艺术的边界与重塑:当代台湾视觉艺术中的地域、身体与观念实践 一部深入剖析战后台湾视觉艺术发展脉络的重量级著作,聚焦于如何超越既有的艺术范式,探讨地域性经验、身体的能动性以及观念的深刻介入,如何共同塑造了台湾当代艺术的独特面貌。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特定艺术家或单一艺术流派的梳理,而是一次宏大而细腻的田野调查,旨在揭示自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台湾视觉艺术场域中,那些最具颠覆性、最富争议性、也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实践。全书以时间为经,议题为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探讨艺术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成为个体与集体身份重塑的关键场域。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回响与本土性的焦虑——战后艺术的基石与断裂 本部分追溯了战后台湾艺术如何从外来美学的影响中寻求独立。我们探讨了从具象写实到抽象表现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现代主义”在台湾语境下的复杂张力:它既是追求国际接轨的愿望,也是对本土文化根源的疏离。 地域身份的第一次叩问: 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艺术家群体如何运用 paisaje(风景)和人物志异(人物风貌)等题材,试图在现代形式中植入台湾特有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写生,而是一种在政治高压与文化认同模糊期中,对“我是谁,我身在何处”的集体焦虑的艺术投射。重点分析了在西方抽象艺术形式的骨架上,如何尝试填入本土经验的纹理,例如对民俗符号、传统工艺的非传统挪用。 材料与技术的实验: 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显示出强烈的探索欲。从传统架上绘画到对雕塑材料的拓展,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本土随处可见的工业残骸、自然物料,试图通过材料的“陌生化”处理,赋予日常物品以批判性的光芒。这预示着观念性正悄然渗透到创作肌理之中。 第二部分:身体的政治性与空间的重构——行动艺术与身体介入的先声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社会运动的兴起,艺术的场域从封闭的画廊和工作室,猛烈地转向了公共空间和艺术家的自身存在。身体不再是描绘的对象,而成为了最直接、最尖锐的媒介。 行动的伦理与美学: 我们深入分析了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在台湾的萌芽及其鲜明的政治色彩。这里的行为艺术,往往与“禁忌的解除”、“身体的异化”以及“权力空间的挑战”紧密相关。艺术家们挑战了社会对身体的规范化叙事,通过忍耐、暴露、重复性的动作,揭示了社会结构对个体生命的压迫。这不仅是对西方激浪派(Fluxus)的回应,更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言论自由受限的一种替代性表达。 空间的“在地化”与“去中心化”: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质疑艺术作品的“可收藏性”和“永恒性”。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非传统的展示空间——街道、废弃工厂、田间地头。这种对艺术空间边界的侵蚀,是对传统美术馆中心主义的一种强力反拨,也是对艺术品市场逻辑的初步抵抗。对“在地性”的强调,使得艺术创作与特定的地理坐标和社群记忆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三部分:观念的转向与批判的深度——后现代语境下的符号学解构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加速,台湾艺术的关注点逐渐从外在的社会行动转向了内在的观念建构和符号的解构。 身份政治的复杂性: 这一阶段,对“身份”的探讨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微和复杂。性别研究、酷儿理论、族群关系等议题被引入视觉艺术的创作。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展示一个身份标签,而是致力于解构这些标签是如何被建构、被规训,以及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一场关于“我是谁”的哲学思辨,常常通过挪用大众媒体的图像、流行文化的碎片,来进行高明的戏仿与颠覆。 图像的生产与消费: 摄影和影像艺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对“真实”的质疑达到了高潮。艺术家们娴熟地运用拼贴、多重曝光、数字编辑等技术,揭示了媒介如何构建出我们所接受的“现实”。他们挑战了传统纪实摄影的客观性,转而探索被权力过滤、被消费主义过度包装的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 历史叙事的重写: 在观念艺术的驱动下,对宏大历史叙事的不信任感日益增强。艺术家们开始挖掘被主流历史遗忘的边缘声音、被压抑的记忆。他们通过装置艺术和录像装置,创造出碎片化的、多义性的历史场景,迫使观众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意义重构之中,强调历史是由不同的视角和未完成的叙事共同构成的。 结语:在张力中持续生成——当代艺术的未来张望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当前,总结了台湾当代视觉艺术如何在一个高度全球化、但又持续面对内部身份拉扯的复杂环境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探讨了新兴媒介(如新媒体艺术、生物艺术的初步尝试)如何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工具,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伦理、生态和存在议题。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实践的细致考察,展现了台湾视觉艺术如何在吸收外来观念的同时,坚定地扎根于自身的历史困境与文化土壤,形成了一种既具有普世性对话价值,又极具地域辨识度的艺术语言。它是一部关于“生成”(Becoming)的史诗,记录了艺术如何不断地打破自身的边界,并在不断的自我质疑中寻求突破与重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敏甄


  私立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肄業

  經歷:
  曾任雜誌社採訪編輯、報社副刊文字編輯、自由撰稿人、藝術空間展覽策劃,擔任「開闔之間─陳幸婉的原型探求」策展人,並參與靜宜大學藝術中心主辦之「心象.原型.無垠之境」系列展覽。

  著作:
  撰文〈創作中的悠遊者─陳幸婉訪談錄〉,著作《象王行處落花紅─陳幸婉紀念集》、《埃及冊葉》。
 

图书目录

1 搖籃與推手 8
相同的血脈,精神的引領 10
從同學到戀人、從家人變朋友 22
辭去教職、投入創作、師從李仲生 31

2 新展望與新視野 44
歐遊,帶著一雙會看的眼睛 46
發現真實之旅 50

3 沉澱後的再出發 66
瑞士巴塞爾瑪莉安基金會工作室 68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工作室 79
美國舊金山海得蘭藝術中心工作室 84

4 你越做就越趨近它 94
原形的探求 96
一場材料的演出―大地之歌、迸裂、林無靜樹、羽化 110

5 凝視死亡.接近真實 120
向漢娜.威爾克致敬 122
傷和孕藏 128
羽化 132

6 以材質靈魂譜曲.用繪畫創作音樂 136
原形象徵真理精髓.開闔隱喻自然生死 138
傾注生命熱情.走出框架局限 146
生活與創作不分.心和大地連成一片 151

附錄
陳幸婉生平年表 157
參考資料 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对于那些动辄就强调“创新”的著作常常抱持怀疑态度,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建立在对既有体系的深刻理解之上。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扎实的、近乎考古学式的研究方法,去解构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原型”。开阖之间,是否藏着某种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结构的碰撞火花?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工具和方法论的书籍,而不是简单提供答案的书。如果它能在我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提供一个可以反复参照的底层逻辑框架,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而是一件陪伴成长的伙伴了。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视觉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审美倾向非常明确。我能从封面和侧边书脊的微小细节中嗅到一种高度的克制与精准,这对于探讨“形体”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内容也是如此的精雕细琢,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品。我常常在想,最好的设计理论书,不仅要教你“如何做”,更要让你“如何看”。我正在寻找那种能重塑我观察世界方式的文本,那种能让我看到一片树叶时,不再只是看到绿色,而是看到光影、结构和生长的必然性。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设计圈摸爬滚打的人,我们总是被各种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所裹挟,有时候反而迷失了追溯“本源”的动力。这本似乎就带有一种回溯原点的企图心。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陈幸婉”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个体经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全然的个人叙事,还是通过个体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法则?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既有温度又不失学术严谨性的论述。尤其是在当前的数字时代,实体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些需要静心沉淀和深度消化的知识,而不是那些稍纵即逝的信息碎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加上封面上艺术性的留白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探索欲的氛围里。我特地在拿到手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去感受那种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气味,这是一种久违的、实体书独有的仪式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文,但光是捧着它,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排版和视觉呈现上花费的心思。特别注意到DVD的配置,这让我对后续的体验充满了期待,毕竟有些概念和技巧,通过动态影像的展示,远比纯文字来得直观和有效。这种多媒体的结合方式,无疑拓宽了传统阅读的边界,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工具包。

评分

最近沉迷于研究一些关于空间结构与意象转化的理论,手边堆了不少资料,但总感觉缺少那么一个将“形”与“意”有效链接起来的桥梁。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原形”和“開闔”这两个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们暗示了一种动态的、辩证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僵硬的符号堆砌。我习惯于在阅读时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模型,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最基础的形态出发,推导出复杂的功能和美学表达的。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也正说明了内容承载量的巨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带领我穿梭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最终触及到设计背后的深层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