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接觸、匯聚與開創,從全球史中的人物,看見現代世界的格局與變化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接觸、匯聚與開創,從全球史中的人物,看見現代世界的格局與變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正國
图书标签:
  • 全球史
  • 世界史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文明
  • 交流
  • 格局
  • 现代史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幾位誕生在1723年的人們,開展出世界史的11扇窗
關於他們以及世界的故事……

  十八世紀的世界是這樣的,大清帝國擴張至極盛、日本江戶幕府穩定統治、越南建立新的政權、歐洲啟蒙運動勃興、美洲獨立戰爭開打、法國大革命爆發……但這些事情的影響,都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牽動著整個世界。那是全球化初始發展的時刻,也是各地文化日益密切接觸、匯聚,並開創出現代文明的時代。

  《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是部全球微觀史的力作,由11位歷史學者共同創作,聚焦世界史中十幾位獨特多彩的人物──其中許多是中文世界鮮少、甚至未從研究過的。這些誕生於1723年的人們,看似生活於迥然相異的環境與文化脈絡,卻以不同形式共同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留下深刻的足跡,並創造出今日的全球社會。透過他們的生命歷程,本書以新鮮甚至帶有實驗性質的形式,呈現出世代、時代與世界史的多層意義。

國內外好評推薦

  《1723》一書,讓讀者從東至西,從中國到英國,管窺看到了十八世紀的文化、思想與政治大潮流,確實為世界史的一部佳作。──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伯嘉

  本書收錄的論文透過研究特定人物的傳記,解釋為何一個任意的日期──1723年──可以激發歷史反思:關於世界觀認知的改變,而這些轉變既來自先前的發展,也影響未來的事件。──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深入理解《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接觸、匯聚與開創,從全球史中的人物,看見現代世界的格局與變化》之外的書籍介紹 以下將介紹多部涵蓋不同歷史時期、主題與地域的書籍,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分析,為讀者提供理解人類歷史複雜性的多重途徑,但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1723,世界史的11扇窗:接觸、匯聚與開創,從全球史中的人物,看見現代世界的格局與變化》的具體內容、人物或論點。 --- 一、 古代文明的奠基與張力:聚焦美索不達米亞與地中海世界 1. 《兩河流域的黎明:從蘇美到巴比倫的權力與信仰》 這本著作專注於人類最早的城市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它細緻地描繪了從灌溉農業的誕生、楔形文字的發明,到城邦政治的興起與帝國的更迭。書中深入探討了烏爾、拉格什等古老城邦的社會結構,分析了《漢摩拉比法典》背後所體現的早期法律思想與社會階層劃分。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編年史的羅列,而是將重點放在“技術與神權”的互動關係上。例如,它如何探討尼普爾(Nippur)作為宗教中心的地位,以及月神南納(Nanna)崇拜如何影響了早王朝時期的政治聯盟。同時,作者對阿卡德帝國的擴張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將其與後來的亞述帝國的軍事策略進行了初步的對照,強調了在缺乏成熟文字記錄輔助下,早期統治者如何透過神諭和祭祀儀式來鞏固其世俗權力的過程。全書結構嚴謹,輔以大量的考古發現的圖像資料,力求還原一個既充滿智慧又飽含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 2. 《地中海的鹽與船隻:早期腓尼基人的商業網絡與文化轉譯》 本書將讀者的目光投向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它避開了對腓尼基作為“帝國”的傳統敘事,轉而聚焦於其作為中介者的關鍵角色。重點分析了腓尼基字母的傳播如何顛覆了近東地區複雜的書寫系統壟斷,並成為希臘、拉丁等文化發展的基礎。 作者利用海洋考古學的最新發現,重構了提爾、西頓和迦太基早期的貿易航線,分析了他們在錫、染料(泰爾紫)和木材等戰略物資貿易中的壟斷地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詳細剖析了腓尼基文化如何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後來的希臘文化進行“文化轉譯”——即外來元素被吸收、重組並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地中海沿岸,而不是簡單的文化挪用或征服。這本書對於理解地中海早期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跨越民族的商業共同體提供了極為精妙的線索。 --- 二、 中世紀的轉型與衝突:歐亞大陸的互聯性 3. 《絲綢之路的幽靈:唐宋時期粟特商人的金融體系與跨文化適應》 這部著作將視角聚焦於中世紀的亞洲腹地,專門研究了粟特人(Sogdians)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核心地位。它強調了粟特語系商幫如何在唐朝鼎盛時期,建立起一套超越國家邊界、依賴血緣和宗教(摩尼教、景教)紐帶的金融信用體系。 書中引入了“經濟邊界理論”,分析粟特人在政治動盪時期(如安史之亂後)如何迅速將其資本和網絡轉移至更穩定的地區,如回鶻和吐蕃,展現了其驚人的組織韌性。作者仔細梳理了敦煌文獻中發現的商業契約、借貸文書,揭示了當時的匯率機制、遠期交易的雛形,以及粟特家族在多個城市間維持的複雜生活模式。這本書有力地證明瞭,所謂的“中世紀孤立”,在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並不存在,而是一個高度活躍的金融與信息交換網絡。 4. 《十字軍東征之後:拉丁教會在拜占庭與伊斯蘭世界的知識遺產繼承》 本書探討了在傳統認知中充滿軍事對抗的十字軍時期,知識與學術是如何在東西方之間流動的。作者挑戰了“文化壁壘”的傳統觀點,指出拉丁世界的學者並非憑空創造了中世紀晚期(如經院哲學的復興),而是大量依賴於對拜占庭希臘文獻(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註釋)和阿拉伯文譯本的重新引進與消化。 書中詳細分析了托萊多翻譯學派(Toledo School of Translators)的工作模式,以及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希臘學者向西歐遷徙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思想的間接催化作用。作者尤其關注醫學和數學領域的知識轉移,展示了如“阿拉伯數字”的傳入,如何一步步改變了歐洲的商業計算和天文觀測方法。這是一部關於“間接影響”和“知識生態學”的嚴謹研究。 --- 三、 近代世界的建構:技術、環境與殖民擴張 5. 《大西洋的蒸汽與棉花:19世紀初期工業化對西印度群島社會的重塑》 這部作品關注的是工業革命對全球原料供應地的衝擊。它不再將焦點放在曼徹斯特的工廠,而是聚焦於加勒比海的甘蔗種植園。本書探討了蒸汽動力和新式機械(如蒸汽壓榨機)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極大地改變了奴隸勞動的強度和效率。 作者基於殖民地檔案、船運記錄和種植園主的日記,分析了奴隸貿易廢除前後,種植園勞動力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新契約工制度(如印度和中國的契約勞工)的引進與原住民勞動的衰落之間的複雜關係。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了單一作物經濟(如蔗糖)如何使這些島嶼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結構變得極度脆弱,為後來的經濟危機埋下了伏筆。 6. 《從水文學到國家安全:19世紀末美洲大河的治理與國際法爭議》 本書聚焦於大型河流系統(如密西西比河、拉普拉塔河)在近代國家建設中的關鍵作用。隨著測繪技術和水文科學的發展,河流不再僅僅是自然的屏障,而是成為國家資源、航運和軍事控制的對象。 作者詳細考察了19世紀末美國與加拿大之間關於五大湖航運權的談判,以及阿根廷、烏拉圭、巴西之間圍繞拉普拉塔河入海口的激烈外交角力。本書的重點在於分析:知識精英(工程師、測量員)如何透過科學數據和地圖,為國家擴張提供“客觀”的合法性基礎,以及這種基於技術的治理觀念如何塑造了現代國際法中關於“共同水域使用權”的雛形。 --- 四、 20世紀的思潮與權力重組:思想的邊界與衝突 7. 《戰間期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工程:從維也納學派到法蘭克福學派的路線之爭》 這部專著深入剖析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思想界在面對群眾社會、技術官僚制興起時所表現出的焦慮與嘗試。書中對比分析了兩大思想流派的根本差異:維也納學派試圖以邏輯實證主義建構一套不受意識形態干擾的科學基礎,而法蘭克福學派則認為,科學本身已經被工具理性所異化,需要進行更激進的文化批判。 本書透過分析早期期刊、秘密會議記錄和私人信件,展示了這些思想家們如何試圖在科學的嚴謹性與社會的道德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及最終,政治的極化如何迫使許多人(特別是猶太裔學者)離開歐洲,將這些未完成的辯論帶到了新的大陸。 8. 《第三世界的覺醒:不結盟運動初期,非政治精英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本書將目光投向冷戰高峰期的“非西方世界”,探討了在美蘇兩極體系之外,亞非拉國家如何嘗試構建自己的外交空間。它強調了第三世界領導人(如不丹的國王、加納的知識分子群體等,而非傳統上被過度聚焦的幾位大國領袖)在不結盟運動初期的具體貢獻。 作者分析了1955年萬隆會議前後,來自小型國家和新興政權的代表,如何運用國際法原則、反殖民主義的道德制高點,以及對後殖民發展道路的共同焦慮,成功地將區域性問題提升為全球議程。本書對比了戰略結盟與中立自主這兩種不同策略下,這些國家在獲取經濟援助和技術轉移時所採取的不同外交語言和實踐。 --- 五、 當代挑戰與全球互依性 9. 《數位時代前夕的資訊控制:早期網際網路架構中的權力分配》 這本書回溯到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交換系統(如ARPANET的早期階段)的技術與哲學基礎。它探討了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工程師、軍事決策者和早期學術社群之間關於“去中心化”與“可控性”的權力拉鋸戰。 書中詳細分析了封包交換技術的設計哲學,以及這種技術如何被內生地賦予了某種政治潛力。作者追蹤了早期標準化組織(如IETF)的內部辯論,揭示了在設計 TCP/IP 協議時,關於數據包優先級、安全加密和用戶身份驗證等問題上,所隱含的對未來資訊流動的預期與限制。這是一部關於技術規範如何預示未來政治權力分配的深層研究。 10. 《氣候移民與邊界重塑:21世紀初的環境人道主義危機》 這是一部結合了地理學、環境科學和國際關係的當代研究。本書聚焦於全球暖化對特定地理區域(如孟加拉三角洲、薩赫勒地區)造成的人口流動,並分析了接收國對“氣候難民”的法律與倫理困境。 作者透過對數十個案例的研究,區分了因自然災害引發的短期遷移與因緩慢環境退化導致的結構性遷徙,指出後者對接收國的基礎設施和社會融合構成了更長期的挑戰。本書的核心在於質疑現有的國際難民公約是否能適應以環境為主要驅動力的跨國移動,並探討了主權國家在面對全球性環境責任時,其邊界控制權的合法性受到了何種程度的侵蝕。 11. 《新興經濟體中的地方性創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技術轉移路徑》 本書關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案例。它主張,純粹依賴外來技術引進或模仿的模式注定會遇到瓶頸。真正的突破發生在地方性的、針對特定環境挑戰的“適應性創新”(Adaptive Innovation)被成功產業化和規模化的情況。 研究聚焦於巴西的生物燃料工程、韓國的半導體工藝微調、以及印度本土制藥業的仿製藥開發等具體案例。作者分析了這些成功背後,地方大學、國家研發機構與私人企業之間,如何在知識產權保護較為薄弱的環境下,建立起有效的、非正式的協作機制,從而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到“自主創造”的關鍵轉變。這本書為理解非西方背景下的技術現代化提供了切實可見的藍圖。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正國


  愛丁堡大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英國商業與殖民歷史。

作者簡介

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暨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世界史視野下的元明清中原與域外交流史、滿蒙藏語文學。

王汎森 

  中央研院院士,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

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汪采燁

  英國伯明翰大學歷史學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思想與文化、近代英國婦女與文化史。著有〈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各派對於出版自由之辯〉和〈法國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等論文。

張存一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主要研究興趣為十八世紀法國思想與知識史,尤重「百科全書作者」(Encyclopédistes)知識編纂與思想發展間的關係。

張省卿

  臺北輔仁大學博館所所長及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為東西交流史,著有Natur und Landschaft、《台北城官廳集中區》、《東方啟蒙西方》、《新視界》等專書。

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歐美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歐洲史、當代政治理論等。

鄭永常

  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專長明史、東南亞史、東亞海洋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謝佳娟

  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包括近現代歐洲藝術史、印刷文化、收藏與展示史、藝術史學史。

藍弘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中,著有《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帝國」概念在漢文圈的翻譯與流傳:從幕末日本到清末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1分,2022)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七二三:世代、世界觀,與世界史/夏伯嘉
推薦序│歷史的視角看一七二三年/狄宇宙
主編序│從移動的微渺個人到世界歷史的結構/陳正國
01 三浦梅園與十八世紀日本思想史:西方知識的接受與陰陽五行說/藍弘岳
02 依違於清俄帝國之間:歐亞史視野下的阿睦爾撒納與準噶爾汗國/孔令偉
03 《四庫全書》與清代官方意識型態/王汎森
04 甘薯與經世:陸燿與盛清時期的治理知識/李仁淵
05 從隱士到帝師:十八世紀越南理學家阮浹與西山阮惠之關係/鄭永常
06 編纂世界:霍爾巴赫的《百科全書》自然史詞條/張存一
07 自由與革命年代:理查.普萊斯的寰宇視界/汪采燁
08 錢伯斯的跨洲壯遊:從東方園林到全球化城市景觀/張省卿
09 英國畫派發展的關鍵年代:雷諾茲與其藝術世界/謝佳娟
10 憲政自由的開創:布萊克史東與普通法/陳禹仲
11 威瑟斯本、史密斯、佛格森:蘇格蘭、北美殖民地、大英帝國/陳正國
│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71913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節錄)

一七二三:世代、世界觀,與世界史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伯嘉


  通覽一七二三年前後出生的眾人生平,自然想起了輩代(Generation)一詞。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他一九二八年〈輩代的問題〉(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一文定義說:「作為社會現象,代的意義只不過是一種身分的定位,包括了在一個歷史與社會演變的『同年輩』」。「代」這一個概念有兩重涵義—生理上的定義與歷史中的定位,「同時代不一定有社會學上的重要性,只有參與同樣的歷史與社會過程才是」。曼海姆對「世代」的定義與另一個相關的概念「世界觀」(Weltanschauung),在理論上有互動的作用。「世界觀」的形成是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在某一個時空下,積累的經歷、感受,和知識構成一種主觀的意識形態。曼海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將理論上從某時代的客觀事實去解釋一個整體的精神,一個『世界觀』。」

  《一七二三》一代人的世界觀,反映的不單是同年代一輩的生活經驗,更重要的是在西歐與東亞這兩個中心地域構成的空間條件下產生的意識形態。書中八位歐洲人生活在英、法、美,在北大西洋,西歐的地域中養成了他們的世界觀。在他們生活的西方,不單經歷了快速的經濟成長,更體驗了大時代的政治動盪: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西歐人的世界觀包含了東亞,在《國富論》史密斯指出當代中國經濟的兩大特點: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形成了一個相當富裕的社會;可是,中國限制國際通商,而下層民眾工資低下,造成長遠經濟增長的隱憂。相對史密斯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印象,在英國的文化圈卻發起了「中國熱」(chinoiserie):在宮廷、園林、瓷器、美術捲起了一陣的中國風,如錢伯斯和雷諾茲的生平可見。這一陣中國風從歐陸吹到英國,其發源地和發起者卻是遠在中國的耶穌會士。在他們的書信中,中國被吹噓成為文明第一大國,而耶穌會士正努力傳播基督福音。當中國風吹越英倫海峽之際,在法國卻興起了反潮流。《百科全書》七萬一千八百十八條目中有一百二十三條有關中國,其大部分出於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男爵的手筆。受到了狄德羅的影響,有志於技術和工藝的霍爾巴赫從早期的欣賞中國轉變為負面評論中國,《百科全書》有關中國最重要的條目是狄氏書寫的「中國哲學」,文章批判了儒、道、佛思想,對儒家的道德倫理上有讚譽之詞,卻認為儒家在形而上哲學和自然哲學毫無貢獻。在一件一七六○年的書函中,狄氏回憶起一段對話:「關於中國人,顧神父(pére. Hoop)與男爵(按:霍爾巴赫)都是仰慕者,也許描述中國人的智慧有些是真的,可是我不太相信有智慧的國家。」狄德羅的中國知識主要來自耶穌會士的書籍,但是他的懷疑態度和負面的看法正好跟比他長一代的伏爾泰形成強烈的對比。耶穌會在十八世紀中、後期在歐洲遭受的打擊,造成了對耶穌會中國知識的整體批評。威瑟斯本在美洲費城簽屬,〈獨立宣言〉那一年,耶穌會已被葡、西、法三國鎮壓,並於一七七三年被教皇解散禁會。

  正當歐、美走過了啟蒙運動、美洲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大動盪,盛清中國、德川日本和李氏朝鮮享有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中國的人口於乾隆一朝急速直增,境內的小動盪,如陸耀經歷過的山東王倫之亂,輕易平定。在清朝鼎世,代表西方文化衝擊的傳教士中文譯著在帝國統治與儒家思想構成的世界觀中,只佔有邊緣的地位。西方傳教士於明清之際著譯的四百五十餘本書籍,只有利瑪竇的幾本科學著作被《四庫全書提要》收錄,其影響力尚不及「蘭學」在日本的地位。西方傳教士在日本、朝鮮與越南絕跡,在中國,除了在地方有少數教士祕密傳教,只有在北京仍然有歐洲神父在欽天監和宮廷服務。曾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天主教傳教士變成了在歷史潮流中的漂泊者。

  ……

  陳正國先生主編的《一七二三》一書,讓讀者從東至西,從中國到英國,管窺看到了十八世紀的文化、思想,與政治大潮流,確實為世界史的一部佳作。

以歷史的視角看一七二三年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生活在二〇二三年的我們,三十年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都不太記得了,又要如何評估三百年前發生的事?一九九三年,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促使冷戰結束;奧斯陸協議簽署,可望推動中東和平;歐盟正式成立,同時科學家正在制定評估氣候變化影響的指引。那個時候的世界看起來多麼不同,甚至還未考慮技術如何改變日常生活、資訊生產與流通發生的革命、全球化如何衝擊國家和人民的經濟等,不勝枚舉。歷史學家的任務是篩選歷史的殘骸,辨識意義重大的變革,探問變革為何、如何發生,以及事件的長期影響。今日的我們是見證者,見證了一九九三年的所想像的,但如今許多方面未能實現的世界,以及實際取而代之的世界。既然從三十年前的世界看待未來,有許許多多的可能,便不應僅從今日的情況分析歷史人物的行為。雖然我們難免透過實際的結果看待過去,並在那樣的基礎上尋找重要事件和轉折點,然而經歷那些事件的人們,他們的許多行動,無法以同樣的方式理解。我們若要完全理解某個時代的意義,便不能不考慮那些事件的主角認為他們的行為將如何改變他們的現在和未來,不論後果如何。正如我們就個人的經驗都會發現,合理解釋「發生何事」的時候,僅僅考量結果並不是良好的作法,而在歷史研究中,這樣的取徑也使我們容易陷入「目的論」的解釋,即相信人們的行為和事件的發生都有某個目的――然而,這是歷史學家的重大謬誤和致命之罪。

  因此,當我們反思歷史,回到三百年前的世界,我們可以回顧一七二三年出生的人們,而不必要求一致的框架:他們認為自己對於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的世界可能做出什麼貢獻,他們又是如何參與當下的時代精神。自然而然地,我們便有榮幸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當時發生的事,在那個概括的視野中,連結人民、國家和大陸,並超越那些主角可能看到或經歷的範圍。本書收錄的論文透過研究特定人物的傳記,解釋為何一個任意的日期──一七二三年──可以激發歷史反思:關於世界觀認知的改變,而這些轉變既來自先前的發展,也影響未來的事件。每個時代都必須面對本身特定的問題:經濟、社會、政治、精神或物質、地方或國際。詮釋自己的時代,並選擇如何為時代所需的變革做出(或不做出)貢獻,是每個時代出生的人的責任。

  十八世紀是知識和政治充滿激烈變革的時代,是革命、大規模社會動盪的時代,是突破貿易和探險邊界的時代――但這也是剝削的時代。同時,十八世紀也產生新的世界視野,一個在物質、地理和智識上不斷擴展的世界。一七二三年大約處於光榮革命和美國革命戰爭之間;而在中國,是清朝雍正元年;在法國,路易十五的統治達到繁榮太平。出生於一七二三年的人似乎形成一個特殊的世代。在這樣的年代中,他們參與深刻的變革,覓得自由和空間,透過創造符合當時需求和渴望的新知識,提升他們為世界做出的貢獻。

  ……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熱烈讚揚本書的主編陳正國教授,以及本書收錄文章的所有作者。這些同樣在三百年前誕生的個人,他們了不起的故事,為人類歷史帶來特殊的維度和豐富的視角。在這個視角中,一個時代稍縱即逝的性質,即時代的精神,儘管有著非常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感知方式,在不同的大陸折射。我會主張,這種折射提高雅克・皮倫(Jacques Pirenne)所謂《普遍歷史的洪流》(Les Grands Courants de L'Histoire Universelle)的可見度,使得能夠將抽象的趨勢與具體、切實的生活聯繫在一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对我这种习惯于线性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有趣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思维训练。它摒弃了传统的年代顺序或地域板块划分,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加主题化、更具启发性的框架。这种“开窗”的比喻,非常贴切地概括了全书的精髓:我们不是被要求一口气看完整个全景,而是被邀请依次走进不同的房间,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片广阔的景观。每一次“推开一扇窗”,都有新的光线射入,照亮了之前可能被忽略的角落。我尤其喜欢它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文明议题串联起来,比如东方手工艺对西方工业革命的间接影响,或者某一种宗教思想在不同大陆上的变异与重生。这种非线性的、网状的叙事结构,迫使我的大脑以一种更具关联性的方式去思考,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去中心化的现代世界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镜头”。我以前阅读世界史时,总感觉自己像在看一张巨大的、但略显模糊的地图,知道哪里是欧洲,哪里是亚洲,但中间的连接点总是若隐若现。而这本著作,就像是给这地图装上了高倍的显微镜,让我们聚焦于那些“接触点”上的能量爆发。它描绘的不是静态的地理划分,而是动态的能量流动——思想的流动、商品的流动、以及人群的流动,正是这些流动塑造了我们所说的“格局”。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十分了得,行文间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洞察的锐利。读完后,我的脑海中不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清单,而是一幅幅相互交织、色彩斑斓的动态画面,让人对人类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异性,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敬畏与好奇。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类强调“接触”与“汇聚”的全球史著作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流于空泛的说教,充斥着生硬的理论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叙述语言异常的流畅且充满画面感,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策展人,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片段巧妙地并置在一起。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处理“开创性”变革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发明或政治宣言,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催化变革的“人”——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远见,以及他们与时代精神的微妙角力。书中的笔触极其擅长捕捉那些历史的关键瞬间,比如某个思想的首次传播,某种新航路的开启,或者一场文化冲突后的融合产物。这种聚焦于人物命运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年代标签,立刻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挣扎。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的结论,而是在亲历历史的生成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业余爱好者,我对这本书在探讨“现代性”的成因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深感赞赏。它没有将现代世界描绘成一个必然的、单向度的进步产物,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格局”是如何在不断的摩擦、误解、以及非预期的后果中形成的。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是区分优秀历史著作与普通通识读物的关键。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材料虽然丰富,但组织得井井有条,从未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它成功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社会规范、经济模式乃至思维定式,其根源埋藏在哪些跨文化的“汇聚”之中。这种历史的“溯源”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满足,更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语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史的著作,在我手中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雄心。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国家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宏大且精妙的视角,将人类文明的进程比喻成一系列“窗户”,每一扇窗都透射出不同的光景,而这些光景的交汇与碰撞,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格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环球旅行,从古老的文明交汇点,到近代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再到信息时代的来临,每一个转折点都被赋予了鲜活的人物群像作为载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既有对宏大历史趋势的把握,又不失对个体命运跌宕起伏的细腻描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看似孤立的事件或人物,通过作者的梳理,突然之间找到了彼此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脉络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让人忍不住要合上书本,沉思片刻,思考自己与这个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这种由点及面的观察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史”的理解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