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食悟2:從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覺關鍵的全食物料理 (電子書)

原味食悟2:從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覺關鍵的全食物料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佩玲
图书标签:
  • 食谱
  • 儿童食谱
  • 全食物料理
  • 食育
  • 味觉
  • 亲子料理
  • 健康饮食
  • 幼儿食谱
  • 家庭料理
  • 原味食悟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業化食品時代,
你如何讓孩子不陷溺於人工食味的誘惑,
教他們成為有擇食能力的健康食者?

身為孩子健康的掌舵者,
你又該如何把優質食物擺上桌,讓孩子願意吃健康菜?

孩子的第一口,是深植味覺記憶的重要關鍵;
但習慣可以培養,也可以打破。
好習慣養成了,營養、健康,自然水到渠成。


 


  邱佩玲Pei的第一本食悟--「從口慾到食癒」,扭轉了許多人對有機飲食的成見,原來吃健康菜不需要犧牲口味、虧待味蕾,還可以多元豐盛且滋味無窮!她的第二本食悟「從口慾到食育」,聚焦在餵養孩子上。

  在這一本兼顧教養與營養、理念和實務的實用育兒食書裡,作者從自身經驗出發!

  《Part1:我帶孩子這樣吃》分享她培養健康食者的方法,也不隱瞞她所遭遇的挫折挑戰;並觀察趨勢,參酌多方意見,深入探討現代人養小孩的難題和解套之法,筆調溫暖誠摯不說教。

  《Part2:我的全食物廚房》介紹全食物廚房的必備品,並有詳盡選購指南,教讀者如何在食安風暴陰影下選擇安全健康食材。

  《Part 3:給孩子、家人的全食物食譜》 帶領家長製作連嬰幼兒都能共享的美味健康食譜,是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起點,也幫家長省去不知該如何備食的困境。

  不論你是即將為人父母、希望孩子吃得更好,或是天天與孩子進行飲食大戰,只要你關心下一代的飲食教育,都能透過此書淺顯易懂、清晰可循的教養理念和作法,培養或改善孩子的飲食習慣。

  [ 核心精神.三養一趣 ]
  要孩子吃得更好更健康,不只牽涉到食物而已!只要爸媽體悟並實踐 { 餵養=(教養 + 營養)x 樂趣 } 的養兒原則,自然會養出有擇食能力,愛吃也能吃的健康孩子。而選擇友善環境且滋養身心的全食物,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 適用對象.有餵養困擾的育兒者 ]
  任何追求健康美食、有心漸進改善飲食內容,或純粹想讓自己和家人吃得更健康的人。但注重孩子飲食,或有以下困擾的爸媽,更應該趕快翻開這本書:
  ★孩子討厭吃的蔬菜很多,或根本不吃蔬菜
  ★孩子常常正餐吃不下,但飯後一直討零食
  ★家中有這個不愛、那個不吃的挑嘴兒、偏食族或不願嚐新者
  ★孩子對加工食品的興趣遠大過於真食物
  ★常為孩子吃不好感到焦慮
  ★想讓孩子吃得更好更健康,但不太會烹調和選購

  [ 擇食&識食.這樣帶孩子吃 ]

  》學習「有意識」地與孩子進行飲食互動, 這包括:
  了解孩子並非天生不愛吃蔬菜;
  覺察好父母如何在無意中教出壞習慣;
  找到孩子挑食、吃不好的原因和對策;
  認識兒童餐和加工零嘴甜食如何將孩子推離真食物;
  接受每個人(包括難養的孩子)都可以透過學習、再學習,成為健康食者。

  》想培養孩子的擇食能力,先檢驗買菜籃裡的內容,把優質食物端上桌
  以天然有機全食物為基底,Pei將分享如何運用全穀類、超級食物、催芽、發酵來提高孩子家人的營養效率,也詳解各類烹調用油和生鮮食材選購法。她悉心教家長分辨「偽健康食品」,也不忘分享讓孩子願意吃討厭蔬菜的變身烹調,並鉅細靡遺地引導在30分鐘內就可完成營養均衡、多彩多滋的午餐盒。

  在「形式可以兒童化,但內容不打折」的原則下,Pei在書中設計了適合全家人(包括嬰幼兒)共享的近70道食譜,從自製基本常備食材、日常三餐,到孩子很難拒絕的抹醬、包捲杯塔類、零負擔飲品、點心甜食等,每一道都以兼顧營養與安全的全真食材製作,是有心培養健康食者的家長實用的烹調指南,也是追求健康美食者擴展飲食內容的靈感泉源。

  》培養「識食者」,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吃健康菜,才是一輩子受用的飲食習慣
  如果說有意識地與孩子進行飲食互動,並知道如何把安全健康的餐點擺上桌,是培養孩子擇食能力與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那教導孩子成為「識食者」,則是讓孩子從「不肯吃」到「願意吃」,從「願意吃」到發自內心「喜歡吃」蔬果等真食物的催化劑!飲食教育的根基,就從自家廚房和餐桌開始!只有通過味蕾與肚腹對美好食物的實際感知,及透過生產者與食物產生連結,才能啟發孩子真心去欣賞、珍惜每一口食物,自然學會去尊重莊稼人與供養我們的土地。

  》為孩子建立穩定可預期的家庭飲食文化, 是提高孩子學習能力、情緒管理和快樂指數的必要條件
  家庭餐不只是給孩子穩定成長、營養健康的能量來源,也是一種家庭治療。它形塑家庭飲食文化,讓親情的連結更緊密,也讓媽媽的味道成為孩子的飲食核心記憶。回家煮飯,永遠不嫌遲!

  1. 結合教養和營養、理念和實務,觸及現代家庭多少都會面臨的養兒困境,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2. 詳細解說全食物基底食材的特性、營養價值及使用方法,幫助你更有效率地執行全食物飲食。
  3. 提供0-99歲皆適用的有機全食物食譜。每道食譜作法詳盡,關鍵處更附有圖解,還規劃了「食材事典」、「廚事筆記」、「家有嬰幼兒」欄位,讓讀者使用更方便。

.聯名推薦.

  彭菊仙/人氣教養專家
  何琦瑜/親子天下執行長
  莊祖宜/知名飲食作家
  番紅花/知名親子教養作家
  黃瑽寧/人氣小兒科醫師
好的,以下是一本完全不涉及“原味食悟2:從口慾到食育,形塑孩子味覺關鍵的全食物料理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专注于其他领域,力求详实自然,篇幅在1500字左右。 --- 《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宇宙图景的重建》 导言:当时间之沙遭遇未知的频率 浩瀚宇宙中,人类文明如同沧海一粟,仰望星空,我们试图在无垠的黑暗中捕捉那些微弱而古老的信号。然而,真正的谜团或许并非遥远星系的诞生,而是那些在我们脚下,甚至在我们血脉中早已被遗忘的低语——失落文明留下的最后印记。 《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宇宙图景的重建》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或天文学著作。它是一场跨越数万年的侦探之旅,试图解开一个困扰了数代学者的核心命题:在智人历史的早期阶段,是否存在过一个超越我们现有认知范式的、统一的全球性文明?如果存在,它如何消亡?更关键的是,它留下的“密码”——那些隐藏在神话、巨石阵、以及深海地质结构中的规律——如何能帮助我们重构对宇宙运行机制的理解?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五个截然不同却又惊人相似的古代遗址:南美的纳斯卡线条、中东的哥贝克力石阵、印度洋底部的某些声呐异常点、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下的某些金属合金结构,以及北欧神话中反复出现的“世界之树”的几何模型。我们将挑战主流考古学对“原始部落”的刻板印象,引入前沿的量子考古学和信息熵分析方法,去解读那些被时间、自然侵蚀和人为误解层层包裹的真相。 第一部:碎片的汇集——被历史忽略的共振点 我们故事的起点,是质疑“线性进步史观”。传统的历史叙事将人类文明视为从蒙昧到开化的单向发展。然而,本书的分析团队——一个由考古学家、信息论专家和粒子物理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小组——发现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共振点”。 1. 纳斯卡的几何语言: 纳斯卡线条远非简单的地面标记。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和数学拓扑分析,我们揭示了其中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序列,这些序列与20世纪中期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的特定脉冲星的周期性信号惊人地吻合。这是否意味着,这些线条是某种针对特定宇宙事件的“坐标锚点”? 2. 哥贝克力石阵的“时间胶囊”: 哥贝克力石阵的年代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文明数千年。本书详细分析了石柱上T形雕刻的排列规律。我们提出,这些雕刻并非描绘狩猎场景,而是一种基于天文历法的复杂算法,它精确地标记了地球磁场极移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恰恰与地质记录中一次全球性海平面剧烈上升的时期相吻合。 3. 深海的异质信号: 利用先进的海洋声学探测技术,我们在深海平原采集到了周期性、低频的非自然声波。这些声波在频率上与地球核心的某种已知振动模式不符,反而与某些高能物理实验中粒子衰变时产生的“尾迹”有微妙关联。我们大胆推测,这可能是某个沉没都市留下的、未完全消散的能量残余。 第二部:密码的解读——信息熵与宇宙学的交汇 失落文明的“密码”并非文字,而是隐藏在物质结构和空间布局中的信息密度。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引入了“信息熵衰减模型”来量化这些古代遗迹所承载的知识量。 1. 算法的递归性: 通过对不同地域古代度量衡体系的深入比较,我们发现了一种普适的“基础常数”——一个由古代建造者使用的长度与时间单位构成的比率。这个比率,在经过复杂的数学逆向工程处理后,竟然指向了当前物理学中尚未完全统一的某几个基本常数。这暗示了该文明可能掌握了比我们更早、更完整的自然法则框架。 2. “世界之树”的拓扑结构: 借鉴北欧、凯尔特乃至某些中亚文化的创世神话,我们构建了一个三维的“世界之树”拓扑模型。令人震惊的是,该模型与弦理论中的某些高维空间映射结构,在数学上表现出极高的同构性。这是否说明,这些古代的“神话”实则是对高维物理现象的直观描绘? 3. 材料的悖论: 我们对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的、不应在当时技术水平下存在的镍铬合金样本进行了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晶格结构具有高度的有序性,远超自然冶金的范畴,更接近于现代材料科学中的“自组装”过程。这种材料,被认为是该文明用于信息存储或能量传输的关键介质。 第三部:重建与警示——被抹去的历史与我们的未来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关注宇宙规律的早期文明,那么它的消亡绝非简单的内部冲突或气候变化所能概括。本书提出了一个基于“认知饱和点”的灾难模型。 该文明可能因为对宇宙基本力量的过度开发或某种信息反馈回路的失控,导致了“信息结构崩溃”。他们并非被毁灭,而是自身的信息结构与我们所处的时空连续体产生了“脱钩”。 1. 遗留的“警示系统”: 我们认为,纳斯卡线条、巨石阵等遗迹,并非纪念碑,而是一种被动激活的“校准系统”,只有当现代文明达到某种特定的技术或认知水平时(例如,具备了精确的卫星定位和高频射电探测能力),这些信号才能被正确解读。 2. 宇宙图景的新视野: 通过整合这些失落文明的“知识碎片”,我们尝试绘制出一幅全新的宇宙图景。它暗示了时间并非一个简单的单向箭头,而更像一个可被编码和重置的场域。这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根本定义。 3. 对未来的启示: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促使现代科学界重新审视那些被贴上“迷信”或“伪科学”标签的古代知识。失落文明的密码,不仅仅是历史的幽灵,更是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无声指引,警示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必须伴随着对存在基本结构的敬畏与审慎。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挑战既有认知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历史框架,用一种全新的、跨越学科的视角,去聆听那些沉睡于岩石、星光与深海中的古老智慧。我们所寻找的,或许不是“他们是谁”,而是“我们本可以成为什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佩玲


  政大新聞系畢業,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傳播碩士。

  曾任新聞工作者,如今是深度研究養生、自然療癒和廚藝的健康美食者。定居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她,多年前因個人健康危機和一場孩子的病變,開始追隨兼顧健康與環境責任的有機樂活飲食。作菜對她來說,不純是美味的探索與追求;一道好料理,也不僅止於滋養身心。透過對食材的認識,了解成就美味背後的因緣,以及人食地物依存的關係,是她在視覺、味蕾間尋求創意和樂趣之餘,致力實踐的一種生活態度,也是她冀望留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食育根基。

  2010年開始,她利用每月一次的廚藝課,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以有機、天然、在地、當令全食物為主的零負擔健康烹調法。她的原創料理兼具東西方口味,是「食材在地化,口味國際化」的力行者。

  FB專頁:www.facebook.com/peilincook?fref=ts

  相關著作
  《原味食悟:從口慾到食癒,讓有機更美味的真食物料理(2015年封面改版全新上市)》
  《原味食悟:從口慾到食癒,讓有機更美味的真食物料理》

图书目录

自序

Part 1我帶孩子這樣吃
引言:三養一趣,餵養(健康食者)=(教養+營養)x 樂趣
文1:吃飯非本能,靠學習而來
文2:飲食是習慣,不脫教養
文3:兒童餐,動物界奇觀
文4:加工零嘴甜食的反作用力
文5:養成溯源,從零開始
文6:埋樁紮根,建立飲食架構
文7:永遠不嫌遲,挑食小孩重新開機
文8:食慾,食育
文9:孩子可參與的廚務

Part 2我的全食物廚房

引言:不算卡路里,不數營養素;講究顏色和種類,營養健康自然垂手可得。

我的儲食櫃 – 全食材打底,美味滋養少不了
全穀 – 破除全穀障礙,從心理開始
超級食物 – 現代人的營養特快車
Recipe/超級食物撒粉
油品 – 今日之是,明日之非?烹調用油再認識
Recipe/印度傳統酥油
[ 自製食材&萬用常備菜 ]
懶人豆漿
堅果種籽奶
催芽
韓式泡菜
油漬烤蕃茄
甜菜根紅蘿蔔蘋果沙拉
冷熱皆宜的羊栖菜沙拉
[ Column ] 偽健康食品

Part 3給孩子、家人的全食物食譜

3-1早餐&抹醬
椰汁黑米紅豆粥
香草海苔蛋捲
無麵粉香蕉煎餅
免煮燕麥杯
晨光玉米粥
優格堅果地瓜
酪梨吐司
懶人果醬兩款
榛果巧克力醬
優格起司抹醬
八角毛豆泥抹醬
[ Column ] 生鮮全食物選購指南

3-2季節時蔬
義式鮮菇青豆玉米粥
香草烤杏鮑菇
南洋風四季豆
烤茄條
櫛瓜胚芽煎餅
咖哩馬鈴薯沙拉
芝麻菜南瓜沙拉
香橙甜菜沙拉
椰香南瓜泥
印式豆腐蔬食咖哩
[ Column ] 先斬後奏的完美變身菜

3-3肉品海鮮
橙香蜜汁烤雞翅
泡菜炒肉片
海帶根蔬燒小排
香料烤里肌
慢煨牛腩
摩洛哥風味燉羊肉
希臘風味烤羊排
香煎海蝦
芫荽香茅蝦
醬漬鯖魚燒
羅勒番茄中捲
烤鮭魚佐阿根廷青醬
香煎干貝佐鮮磨青豆仁
[ Column ] 能量滿滿午餐盒

3-4包捲杯塔類
芝麻菜番茄蛋塔
多彩多滋越式米捲
咖哩蝦杯
無派皮櫛瓜鮭魚迷你鹹派
甜菜葉藜麥塔

3-5全穀飯麵乾豆
毛豆香菇薏芢拌飯
零麩質筧籽玉米麵包
明蝦鮮酪全麥螺旋麵沙拉
半全麥蘭州拉麵
半全麥核桃葡萄乾歐包
彩虹豆子沙拉佐味噌酪梨醬
基本款扁豆湯

3-6零負擔飲品點心甜食
奇亞籽檸檬飲
發酵菌菇茶
香煎玉米糕
小黃瓜捲
爆米花
超級種籽蛋白棒
枸杞種籽脆片
奇亞籽布丁
椰香莓果奶酥
免烤布朗尼
水果拉昔冰棒
[ Column ] 利益眾生的廚活良習
[ Food memories ] 媽媽的味道:孩子飲食的核心記憶
Recipe/劉媽媽的淡菜羹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808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2.8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老實說,在2014年夏天看到麥浩斯出版社邀約的新書提案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要寫一本關於餵養孩子的書。

  一方面,我認為「餵養小孩」和「餵養全家」不應該在內容上有差別,也不認同「兒童餐」、「兒童食譜」的存在;另一方面,任何牽涉到教養孩子的事,包括飲食習慣的培養,難免見仁見智,各種理論、專家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不也都說過「我們家的孩子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嘛!」?

  當然,還有一個自從看到提案後就一直在心頭拉鋸,讓我欲言又止的心理障礙:我有資格寫這樣的書嗎?

  畢竟,我曾傾盡全力,天真翼望母愛加營養能夠力挽狂瀾,把罹癌的長女從死亡邊緣奪回,卻終究枉然啊!即使如今老二兒子豆豆健壯精實,我內心深處仍潛存「敗將無謀」的挫敗感。何況,豆豆從4歲開始在學校吃午餐後,偶爾會出現運動引起的輕微氣喘現象,雖說從不需藥物治療而在短時間內自動緩解,那可大大打擊了我這媽很努力要預防他氣喘基因(我先生小時候是嚴重氣喘兒)發作的用心!

  喪女傷痕之深,也讓我神經質地迷信了起來。「我這樣著書立言,大聲嚷嚷自己養的兒子多健康,會不會遭天忌?」我嘗試轉念,但隱浮於心中的恐懼,不時探出頭來威嚇。就在我向出版社編輯透露上述疑慮後, 一向免疫自療力強悍、6 歲以前不曾服用醫生處方藥的豆豆,熱天裡竟然發燒氣喘(這回無關運動!),首次接受吸入式氣管擴張治療。醫生堅持讓他加服類固醇藥物,卻因他無法接受濃嗆的化學藥味,一入口就回吐,試兩次吐兩次,好不容易吃進去的一點午餐,也跟著吐出來,最後以長長的午睡避過吃藥。誰知醒來時,燒退了、不喘了,晚餐像沒事人似地大口吃喝,還直嚷著餓。醫生重新開過比較不難吃的另一處方藥,自然不用給了。

  豆豆這場病,來得快,去得更快。堅信宇宙萬物(尤其是與最親近的家人)能量相通的我,這才意識到,我的自我懷疑、迷信和恐懼等負面能量,可能正透過「吸引力法則」,投射、應證到豆豆身上!為了孩子,我必須停止疑懼。我也清楚,驅逐黑暗和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迎向它,面對它,更好讓它攤曬在陽光底下,無所遁形。

  這本書,我寫定了!

  不過就是一個轉念,前路突然開闊了起來。誰說一定要是「完美媽媽」才能分享育兒心得?如果養兒路上一帆風順,孩子都不生病,或奇蹟式地只吃健康食物,主動拒吃垃圾食物,那這樣的經驗有何參考價值?成功和快樂固然值得分享,但挫折挑戰,以及穿渡其間的見招拆招,轉折起伏,恐怕更能引發同為父母者的共鳴吧。

  這麼合理化後,實際問題來了:我該怎麼寫?我的什麼經驗值得分享?

  我的第一個孩子在我這輩子最健康時受孕、出生,豈料5個月大被診斷罹癌。除了她短暫生命裡的前幾個月,是在我一手育兒書、一手擠奶器的新手媽媽胸腹間吸吮茁長,直到她4歲半離世之前,我都像頭猛跌了一跤,再起身已被甩出主流育兒潮的驚恐母獸,在女兒的頻繁療程和多過於奶瓶的藥罐間,奮力搜尋以食物延續襁褓中生命的可能。那是個一般育兒書無能觀照,周遭人少有經驗分享的場域,也是我祈願天下父母永遠不需要去探訪的絕荒之地。

  再度懷胎,我的天然全食物飲膳原則沒什麼改變,只是目標更堅定:「我要竭盡所能,捍衛新生命!」那表示食物不只用來溫飽、餵大孩子,最好吃下肚的都能滋養身心,強健體魄,生病時還能適時發揮療癒功能。而孩子是會長大的,我們不可能一直跟在身邊,只有從小培養他的良好飲食習慣及擇食能力,食物才能在滿足口慾和培養人際情感等社會功能之餘,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全快樂的飲食人生,那營養、健康,自然水到渠成。

  我不是個完美的母親,對孩子的耐心永遠比自己期望的少一些,體力也總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需求。但餵養孩子這件事,即使仍有改進空間,卻是我走得最用心不懈的一環。我沒有拉拔成群孩子的經驗,對養育眼前這個「唯一樣本」,仍如經歷一場進行中的大實驗,無法預測結果,過程也不完全平靜無波;但目前跡象顯示,比起多數孩子, 我這個大部分時候不拒喝綠蔬汁、2歲半初嚐榴槤就愛上它、習慣生啃芹菜甜椒胡蘿蔔當課後點心、對吃東西始終保持高度熱情和好奇心的強健兒子, 確實稱得上是不挑嘴、勇於嚐新,對多元飲食接受度極高的「健康食者」(healthy eater)。

  追根究底,值得分享的,也許就是我在可以掌控的情況下,打死不放飲食自主權的堅持,和相信自己是形塑孩子飲食習慣關鍵的那份自覺吧。

  這本書記錄了我以天然有機全食物餵養兒子的經驗與心路歷程,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故事,但它也觸及所有家庭和孩子都會面臨的飲食課題。例如大家都知道要多吃蔬果全穀、少吃加工品,但多數人做不到(或不知道怎麼做);父母都希望孩子吃得健康,但許多時候不是大人沒時間下廚,就是煮了孩子不肯吃;有些家庭連三餐溫飽都有問題,或負擔不起生鮮食材,但更多家庭是有條件吃得健康,卻貪圖便利,直接交出飲食自主權。

  為了寫製這本書,我花不少時間研讀相關文獻,既為自己的意見、做法「找證據」,提供理論基礎,也藉此修正、彌補過往的不足(總是有那種希望能重新來過的時候啊!)。也因這樣才發現,餵養小孩牽涉到的問題和眉角,還真多哪。

  我樂於分享適用於我孩子的成功餵養方法,也觀察趨勢,援引專家意見,討論如何從娘胎起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習慣。錯過黃金時期,孩子已經是挑嘴兒、偏食族?別急!這裡也有許多實用的教戰守策,讓每天和挑嘴兒奮戰的爸媽能重燃希望。

  當然,我也不隱瞞自己所遭遇的挫折、沮喪和挑戰。但願這些誠心的告白,以及穿插其間,或個人化或綜合意見式的實用原則和烹煮方式,能激發你養育健康食者的熱情與動力;也希望在餵養孩子這條路上,大家能因此少一點挫折煩憂,多一點信心樂趣。前面這兩句,說實在,我也還在學呢!

  再度成書,我要感謝麥浩斯出版社對我的看重、信任,和執編歆儀對我的極度耐心。還要感謝好友Michiko、Amar、Krista和Pedro在我需要時幫忙看孩子;Tomoko和Krista大方出借部分碗盤供拍攝。最後要感謝容忍度很高的家人。另一半在我無數週末工作日,耐心地陪伴孩子;兒子對我著書後期常缺席家庭活動的諒解,都是催生此書的重要推手。

推薦序.1

  當今嬰幼兒食譜書大行其道,但我輩父母當年忙於生計,根本無暇製作嬰幼兒食品,媽媽把全家飯菜取幾口,煮爛點、切細點,再淋點清湯,小小孩就吃得手舞足蹈。大人吃什麼,小小孩也吃什麼,不只長得圓呼肥壯,還自然而然把味覺廣度打開了。

  幼時沒什麼零嘴,常纏著媽媽煮玉米、蒸番薯解饞。這些熱騰騰的真食物滋味,真是任何三高加工食品無法取代的!讀畢此書才知道自己的幸運!

  這就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及早烙下正面的飲食印記,從第一口,以及往後的每一口,給孩子吃多元化的真食物!錯過了怎麼辦?本書也提供非常實用的方法,讓挑食偏食孩子能重新正確開機!我的孩子已進入青春期,我特別認同作者提出的「食育」概念。父母不可能把關食物一輩子,最終要讓孩子成為「識食者」,才有能力去判斷,親近好食。

─人氣教養專家 彭菊仙

推薦序.2

  在< 親子天下> 多年報導的經驗發現,食育向來是「理念上高度贊同,行動上極度軟弱」的題材。因為食育不僅是吃一餐飯,而是包含時間與資源的投入,父母的意志力與承諾。

  食育不同於其他形式的教育(養)。小孩英文數學不好可外包給老師和補習班;品格和道德教養非常形而上,通常也只能「靠一張嘴」嘮叨。食育卻需要父母高度力行的毅力,與家庭成員的行動力和示範:日日三餐,培育健康,沒有外包的可能。但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當下,食育已經不是家庭教養裡行有餘力才為之的選修課,而是生活必修學分。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提供作者親身實踐多年的行動建議,覺得這真是現代家庭極度需要的幫助。從全食物廚房的選購預備,到簡單營養充滿樂趣,友善兒童的食譜;對食育心嚮往之的親子家庭,都能找到非常務實的解決方案。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像好友一般分享自身經驗,或成功或挫折,充滿了同理心;也讓讀者有立馬起而行的信心。

─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推薦序.3

  佩玲用食慾導引食育,不談死板的營養和規矩,僅以身教正向帶領孩子嘗試進而享受多元飲食,深得我心。此外書中對全食物生機飲食的理論和實務分享非常深入詳盡,且中西具備,絕不能以一般兒童餐食譜等閒視之。讀了此書我才發現,自己對孩子的飲食已做了太多妥協,緊急需要改進,但這改變是讓人興奮的,因為作者介紹的健康菜色看來都太好吃了!只要照著她的的方式做,我相信不只孩子吃得更均衡健康,全家都必然受惠,連家裡的餐桌、櫥櫃和菜籃子都會因為她大力推薦的五穀雜糧、生鮮蔬果,變得更多彩美麗。

─知名飲食作家 莊祖宜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實,對我這個有點廚藝基礎的人來說,很多食譜我一看就知道怎麼做,但最難的是「心法」。這本書的「食悟」兩字,讓我感覺到它背後蘊含了作者對食物深刻的理解和體悟,而不只是冰冷的步驟說明。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溫柔的導師,用充滿智慧的文字,引導我重新看待廚房裡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葉。這種精神層面的傳達,才是讓料理從「例行公事」變成「享受生活」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夠啟發我,讓我對準備食物這件事產生更深層的熱情和使命感,那它絕對是本值得收藏的寶貝,能陪伴我走過孩子成長中每一個重要的味覺里程碑。

评分

我對「全食物料理」這個概念特別有興趣,因為我總覺得在準備副食品或日常三餐時,常常會不小心丟掉很多有營養的部分,或者過度依賴現成的調理包。這本書如果能教我如何最大化地利用食材的每一部分,並且用最簡單、最天然的方式來呈現食物的原貌,那對我這個忙碌的職業媽媽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期待看到它如何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材,用全新的視角去詮釋,讓家裡的餐桌變得更豐富、更有層次感,而且是負擔得起的健康。這種務實又充滿智慧的料理思維,遠比那些華麗但不切實際的食譜來得珍貴。

评分

最近常在思考,現在孩子吃的東西是不是都太過於加工了?這本書光是書名裡的「原味食悟」和「全食物料理」幾個關鍵字,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覺得,味覺的養成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太大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習慣了重油重鹹,然後把這種習慣傳給了下一代。這本書,看書名就知道,它不只是教你做菜,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引導孩子認識食物、欣賞食物本味的思維框架。這種從「口慾」到「食育」的轉變,我覺得非常重要,它把「吃」這件事提升到教育的層次,而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光是這個概念,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非凡,它挑戰了我過去對「餵飽就好」的傳統觀念,讓我開始更深入地去思考,到底什麼樣的食物才能真正滋養孩子的心靈和身體。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讓人眼睛一亮了!封面那種樸實中帶著溫暖的色調,配上那種手繪感的插圖,讓人一拿到手上就感覺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仔細研究食譜內容,但光是看到封面的這種風格,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傳達的不僅僅是料理本身,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這種設計風格,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本食譜,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的啟蒙書。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追求快速、過度包裝的時代,這種回歸本質、強調「原味」的設計理念,非常觸動人心。我已經忍不住想像著,這些食譜做出來的食物,一定也是充滿樸實的溫度和誠懇的滋味。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成功地為這趟味覺之旅定下了溫馨而堅定的基調,讓人非常期待裡面的內容能帶給我什麼樣的驚喜。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育兒書和食譜已經多到讓人眼花撩亂,但真正能打動我的不多。這本書的「形塑孩子味覺關鍵」這個副標題,讓我立刻意識到,味覺的黃金期真的是有限的。我們總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吃,但事實上,他們早期的味覺偏好很可能影響他們一輩子。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這個關鍵期,用對的方法引導孩子,那真的是太棒了。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避免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到太多人工添加劑的味道,進而培養他們對天然食材的敏感度。這不只關乎健康,更關乎他們未來享受食物的層次,是種潛移默化的生活美學教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