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與教育 (電子書)

倫理學與教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德思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教育学
  • 道德教育
  • 教育伦理
  • 价值教育
  • 教育哲学
  • 电子书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倫理學與教育 (電子書)》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吸引读者并准确传达图书的价值,同时确保其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超越规范的边界:当代伦理学思潮与教育实践的深度对话 一部深植于实践、放眼于未来的教育哲学思考录 【书籍简介】 在知识爆炸与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已远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更深层次地关乎“人如何成为人”的终极追问,而这正是伦理学对教育领域投下的最为深刻的目光。本书并非一本陈旧的伦理学教科书,亦非一套僵硬的教学指导手册,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横跨哲学史的深度对话,旨在揭示当代伦理学思潮如何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与批判性工具。 本书的撰写者以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一线经验为依托,清晰地勾勒出从古典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到康德的义务论,再到后现代批判理论对教育权力的解构,直至当代环境伦理与技术伦理对未来教育形态的塑造。我们拒绝将伦理学束之高阁,而是力求将其置于日常的课堂、课程设置乃至教育治理的核心之中,探讨其在现实操作层面的复杂性和张力。 第一部分:奠基与溯源——伦理学的“是什么”与教育的“为什么”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理解教育伦理学的思想框架。我们从对“善”的探寻开始,追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想人格”的界定,并以此为参照,探讨传统“成人教育”的内在目标——即培养具有完善德性的公民。 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启蒙运动及其带来的范式转移。康德的先验主义和普遍理性观如何重塑了教育的“平等性”与“尊重性”原则?我们深入分析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伦理律令在现代教育评估体系、师生关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与潜在的僵化风险。我们探讨了,当教育日益趋向工具理性时,义务论如何提供一种必要的内在约束力,防止教育沦为纯粹的效率机器。 但纯粹的义务论也面临着情境化的挑战。本书继而引入功利主义的视角,审视教育政策中常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祉”原则。这不仅涉及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如何衡量教育成果的“效用”——是考试分数,还是公民的幸福感与社会贡献度?这种审视迫使读者直面教育决策中的利益权衡与价值冲突。 第二部分:主体、关系与权力——当代伦理学对教育现场的解构与重建 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与人的互动。本部分聚焦于教育场域中的主体性问题,并引入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关键伦理学转向。 1. 话语与他者:列维纳斯与福柯的视野 本书大胆地引入了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概念。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面孔”时,所承担的最初的、无条件的责任是什么?这挑战了传统的权威教育模式,强调了教师对“无助者”的先在关怀义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权力的渗透。福柯对知识-权力结构的批判被系统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不再仅仅探讨教学方法,而是追问:谁定义了“合格”的标准?何种知识被认为是“正统的”?本书详细分析了标准化考试、学科设置以及“成功人士”叙事背后潜藏的规训力量,引导教育者警惕自身无意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压制。 2. 德性伦理的回归与实践智慧(Phronesis) 面对现代伦理学的碎片化,本书呼吁德性伦理的回归,但不是对古代的盲目复古。我们关注阿里斯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Phronesis)——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智慧意味着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超越预设的规则(Duty),兼顾当下的情境与关系,做出“恰如其分”的教育行动。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教师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培养自身的道德直觉与判断力。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新兴伦理议题与教育的范式转型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环境危机的加剧,教育的伦理边界正在被推向新的前沿。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探讨。 1. 科技的异化与数字公民教育 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正深刻地改变着学习的形态。本书深入探讨了算法偏见对教育公平的威胁:如果用于评估学生的算法本身内嵌了社会偏见,教育的正义性将如何维系?我们提出了构建“数字伦理素养”的必要性,强调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技术,更要教会他们批判性地质疑技术、理解技术的社会后果。这要求教育者重新定义“知识的获取”与“心智的成熟”之间的关系。 2. 环境伦理与世代正义 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要求教育承担起“存续的责任”。本书探讨了生态伦理学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根本性冲击。教育目标必须从侧重个体成就转向关注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关系。我们论述了“世代正义”的伦理要求——当代教育决策必须考虑到未来世代生存环境的质量,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解深度和实践力度。 3. 多元文化与身份政治中的伦理张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室成为文化和身份交汇的熔炉。如何处理不同群体间的价值冲突?本书引入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概念,探讨如何在承认差异性的同时,为所有学生建立一个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公共伦理基础。这要求教育在包容性(Inclusion)与价值清晰性(Clarity)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 总结与展望:教育的“成人礼”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所有关注教育的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希望培养出拥有何种道德品格的下一代?我们所推行的教育实践,是否正在朝向一个更公正、更具人性关怀的未来? 《伦理学与教育》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穿透教育改革的喧嚣表象,直抵其伦理内核。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教育本质的庄严承诺——教育是一项持续不断的道德实践,其成功与否,最终将由我们培养出的人的道德质量来衡量。 本书适合所有教育学、伦理学、公共政策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一线校长、教师,以及任何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决策者深入研读。它将引导您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定义教育的价值与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皮德思(R. S. Peters)


  生於1919年,英國人。1938年進入牛津大學主修古典文學。畢業後擔任講師,活躍於成人教育界,後來成為教育研究院哲學講座教授;1956年4月開始在英國廣播公司開辦演講節目;1962年任倫大教育研究所教育哲學講座教授。1964年擔任教育哲學會主席,認為教育哲學應建立在哲學家與教育學家的互助合作上,所以常邀請哲學家們共襄盛舉。1983年退休後,倫敦大學特別授予名譽教授的榮銜,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使教育哲學在教育及哲學領域皆受到認同。

譯者簡介

簡成熙


  1964年生於臺灣苗栗,祖籍四川省江北縣(今重慶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系學碩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哲學博士,曾任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教育哲學,兼及品德教育、公民教育與性別教育。近年致力於文化研究中的電影教育推廣。多次獲國科會成果獎助,著有《理性、分析、教育人》、《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電影與人生》等書。譯有J. F. Soltis之《教育概念分析導論》、J. Maritain之《十字路口的教育》等教育經典。

图书目录

譯序
導讀

壹、緒論
貳、皮德思其人學術事功
參、皮德思教育學說的時代背景
肆、皮德思教育的概念
伍、教育、倫理之證成──先驗式論證
陸、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 皮德思年表及學術事功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規準

第一章 教育的規準
第一節 教育的概念
第二節 教育的規範面
第三節 教育的認知面
第四節 教育歷程的標準
第五節 「教育」與「博雅教育」
第一章譯注

第二章 教育即引領入門
導言
第一節 心靈的發展
第二節 教育內容的學科整合性
第三節 教育的個別化強調
第四節 教育和人際關係
第五節 教育和動機
第二章譯注

第一篇附錄 「教育」之概念應用於當代英國之學制
導言
第一節 大學
第二節 技術學院與技術專科學校
第三節 教育學院
第四節 中小學
第五節 非正式教育
第一篇附錄譯注

第二篇 教育的倫理學基礎 古典證成理論

第三章 古典證成理論
導言
第一節 倫理學與教師
第二節 自然主義
第三節 直覺主義
第四節 情緒主義
第五節 邁向一積極的證成理論
第三章譯注

第四章 平等
導言
第一節 平等的考量
第二節 平等原則的證成
第三節 平等原則的應用
第四節 教育中的平等
第五節 社會不平等
結語
第四章譯注

第五章 合價值性活動
導言
第一節 願望的證成
第二節 快樂和痛苦
第三節 活動及其證成
第四節 課程活動舉隅
第五章譯注

第六章 益趣的考量
導言
第一節 益趣的概念
第二節 證成的問題
第三節 基本規則
第四節 實際活動
第六章譯注

第七章 自由
導言
第一節 自由原則的證成
第二節 自由原則的具體實行
第三節 自由的弔詭
第四節 形式與實質的自由
第五節 教育的自由
第七章譯注

第八章 尊重人、博愛與人的概念
導言
第一節 尊重人
第二節 「博愛」的影響
第三節 教育和人的概念
第四節 對人類價值中立的可能性
第八章譯注

第三篇 教育與社會控制

第九章 權威與教育
導言
第一節 「權威」的概念
第二節 形式權威和實質權威
第三節 權威的證成
第四節 教師們的正式權威
第五節 教師的實際權威
第九章譯注

第十章 懲罰與紀律
導言
第一節 「懲罰」的意義
第二節 懲罰的證成
第三節 懲罰的形式
第四節 特定犯行的懲罰
第十章譯注

第十一章 民主與教育
導言
第一節 「民主」的意義
第二節 民主論者的預設
第三節 制度的與心理的需求
第四節 民主的證成
第五節 教育中的民主
第十一章譯注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98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自序

  作者撰寫本書希望達成兩項功能。其一是為倫理學、社會哲學領域中的教育哲學提供上手的導論性教科書;其二是也期望能為教育和倫理學理論提供一家之言。作者希望能同時吸引教師們和哲學系學生的興趣。

  本書撰寫旨趣的特性也必然會招致其所欲吸引的兩類型讀者的批評。對實務型的中小學老師而言,他們會抱怨這本書過於抽象,沒能觀照教育現場中的具體問題。但對哲學系的學生而言,他們也會抱怨許多哲學觀點的論證不夠仔細。作者對第一類型讀者批評的回應是本書在盡可能具體之餘,並未放棄初衷即自許為哲學作品。讀者期待要夠具體或能為實際問題提供答案,是誤解了哲學探索的功能,也未諳哲學對教育理論貢獻之所在。對第二類型讀者的批評而言,作者承認對一些哲學議題的處理的確簡化,這是本書的特性使然,但作者衷心期待本書不致淪為膚淺。易言之,許多更進一步的哲學立場與相關議題,在其他純為哲學系學生所出版的刊物上,都有更詳細的說明。投身於政治哲學或教育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其所處理的議題本來就與實務息息相關(immersed in matter),要學會處理實務議題所遭受的批評,這也是該領域學者必須承擔的職業風險。假如太在意這種批評,使得其學術著作無法讓一般人理解,那政治理論或教育理論就無法自拔於長久以來的晦澀不明(an undifferentiated mush)。如此一來,政治哲學和教育哲學對政治和教育理論就無法提供預期的貢獻。

  成書過於倉促是本書可能遭受之最大的批評。作者原擬用五年來撰述,實際上三年草成。書中的許多觀點都是邊寫邊形成,新的觀點仍有待後續更進一步來呈現。許多書中探討的領域並無前例,作者內心悸動不已,這也是儘管本書未臻成熟,卻先行出版的原因之一。作者期待本書能夠對他人發揮些許路標功能,能為他人擘畫一個教育哲學學科的輪廓,使後繼者能以更從容、更翔實的方法探索教育哲學。教育哲學發展中重要的事物莫過於要有人指出教育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提供一個明確的架構,讓學子得以訓練其批評的心能。教育哲學的發展不如人意,吾人實不能延宕相關著作之出版。假如一些哲學家願意在正確的方向上開墾拓荒,教育哲學才會發展成為一門嚴謹的研究學門。

  哲學本質上是一共同合作的事業,有賴三五好友運用共同的語言相互切磋,彼此和而不同、善意提點,才會進步。在此種探究情境中,有時很難將某種論點精確歸功於出自何人的提點,但我要在此特別感謝班恩,我曾與他共事五年,合力完成《社會原則與民主國家》(Social Principles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一書。本書第三篇的許多觀念,主要得力於與班恩共事五年期間的討論。班恩新任職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他仍不吝對本書第二篇給予評論意見。

  本書的其他觀點,特別是倫理學及心靈哲學方面,可回溯到我在伯貝克學院服務時的寧靜時光,與邵(Ruth Saw),漢姆林(David Hamlyn),葛利菲斯(A. Phillips Griffiths)等同事的互動。我要特別感謝Griffiths對本書第二篇「先驗式論證」的深入修正。我們二人對倫理議題又持續了多年,並在《心靈》(Mind)期刊上發表相關的論文〈謹慎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Prudence),是本書第五章論「合價值性活動」極致探討的取法來源。葛利菲斯教授目前服務於華威克(Warwick)大學,也對本書第二篇提供翔實的評論。漢姆林教授則對本書第八章「尊重人」提供了許多卓見,該章也是我在撰寫時最感棘手的章節。

  許多嚴謹的教育議題,我得力於赫斯特(Paul Hirst),他甫擔任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教育學教授,也是我過去三年在倫敦大學教育學院(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的同事。本書第一篇的許多議題,也是與赫斯特共事時相互問學的成果。我也從倫大教育學院服務的柏恩斯坦(Basil Bernstein)那兒學到及相互討論了許多社會學的議題,承蒙他替本書第九章提供翔實的評論。我也要感謝倫大教育學院院長(Director)艾文(Lionel Elvin)評論第四章。此外,我也要在此向哈佛教育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的謝富樂教授對本書第一篇草創之時提供之評論,申致謝忱。

  我也要對國王學院的畢爾斯(A. C. F. Beals)教授、倫大教育學院研究院院長(Dean)尼布列特(W. R. Niblett)教授及倫大教育學院前教育哲學講座雷德(L. A. Reid)教授,盡表謝意。雷德在全書付梓前,針對全書手稿又作了一完整的評論。作者前面已提及,本書是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步成形,對作者而言,固然倍感興奮,但可能苦了文書處理的同仁,我最後要感謝我的祕書Stella Worsfold,她的耐心、幽默與精準,完成了這份並不討好的工作。

導論

  皮德思(R. S. Peters, 1919-2011)是20世紀二次大戰後英國教育哲學的開山大師,受當時分析哲學盛行的影響,提倡以「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的方法,在倫敦大學(下稱倫大)教育學院與一群同僚子弟,共同致力於教育用語的澄清,時人譽為「倫敦路線」(London Line),不僅使教育哲學的學術建構受到英國皇家哲學會的認可,也讓教育哲學成為師資培育機構最核心的科目之一,不遑多讓於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謝富樂(I. Scheffler, 1923-2014),二人共同締造了英美教育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的一片天,廣泛影響全世界。不過,在1980年代以後,無論是在方法論上,或是在教育概念上,英美教育分析哲學也飽受來自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教育學者的批評。千禧年之後,倫敦路線自皮德思以降之教育理念,雖然其第一代弟子不斷推陳出新,卻似乎欲振乏力,且幾位傑出第一代弟子也陸續凋零,如狄阿典(R. F. Dearden)及麥克羅荷林(T. H. McLaughlin, 1949-2006)等。當年引領風騷的歲月不再,令人唏噓不已。就在皮德思辭世前,他當年一手創辦的刊物《教育哲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有一份紀念專號,後由Cuypers與Martin(2011)合編出版成專書。稍早之前,第一代弟子戴根哈德(M. A. B. Degenhardt)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中,即曾緬懷即將消逝的哲人皮德思(Degenhardt, 2010),讓我們在習慣後現代紛擾、解構、去中心化、邊緣游擊的陣地氛圍中,還能夠重新領略這位當年革命色彩濃厚又深具古雅風格的哲學家。若說1960年代是「見山是山」的開山時期,到1990年代接近人去政息的「見山不是山」,乃至2010年後的餘韻繚繞,倫敦路線分析的教育哲學典範能否反璞歸真「見山還是山」,恐怕不只是學者們單純舞文弄墨式的學術操演,更應是我們所有關心教育者對所處時代的深層思考了。美麗、哀愁與淡定,應是皮德思與倫敦路線五十年來的寫照。

  《倫理學與教育》是皮德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筆者在本導論中,擬大致按照原書架構,予以鋪陳。首先,不能免俗的先介紹皮德思的生平大要,歐陽教(1988)、林逢祺(1992)、洪仁進(1998)的大作都提供了方便的法門。在第參節,筆者就個人的體會,列出皮德思學說時代背景的三個重點,一則協助讀者掌握時代背景,再者,也先聚焦於皮德思教育的基本立場,希能有助於讀者快速掌握皮德思學思大要。在第肆節中,則交代《倫理學與教育》一、二章〈教育的規準〉及〈教育即引領入門〉,這是皮氏最核心的教育概念。《倫理學與教育》第二篇「教育的倫理學基礎」,則見諸第伍節的討論,我僅列出皮氏最鮮明,也最引起批評的地方,即皮氏企圖證成各種程序原則如平等、自由、考量益趣(interest),尊重人等的法寶─先驗式論證(transcendental argument)。第陸節則鋪陳社會哲學中,皮氏所關心的「社會控制」一權威、懲罰、民主等概念。皮氏之著成於1966年,羅爾斯(J. Rawls)的《正義論》尚未問世。讀者以今天所累積的社會或政治哲學來審視皮德思,可能覺得過於素樸、了無新意。筆者仍然期待年輕的讀者能以一種「同情理解」的立場,來回味前賢的哲思。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皮德思的教育哲學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倫理學與教育》電子書,說真的,我本來是抱著一點點好奇心點開來看的,想說現在這個數位時代,傳統的倫理教育要怎麼跟上腳步,或者說,會不會只是老生常談的那些道德說教。結果讀下來,發現它確實有些蠻引人深思的切入點,特別是在探討當代社會的價值觀衝擊時,作者的觀點並不是那種非黑即白的教條式論述。舉例來說,書中有提到關於人工智慧倫理在校園中的應用潛力與風險,這部分寫得挺紮實的,它沒有直接告訴老師該怎麼做,反而是拋出了一系列倫理兩難的案例,讓讀者自己去思辨。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強迫你跳脫出過去那種「師者如父」的框架,而是將教育視為一個持續演進的「價值協商」過程。不過,對於一些初次接觸倫理學概念的讀者來說,書中的術語可能需要多花點時間去消化,畢竟學術論述的嚴謹性有時候會犧牲一點點閱讀的流暢度。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讓教育工作者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核心價值觀。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簡直就像是精密的鐘錶,環環相扣,但中間有幾個環節的銜接處,我個人覺得有點生硬。我指的是從「個體倫理」轉向「社會倫理」的那過渡章節,感覺像是硬生生地把兩個不同的學術取向塞在了一起,讀起來略顯突兀,需要讀者自己去填補一些邏輯上的空缺。但一旦度過了這個小小的障礙,後續關於「教育的最終目的」的探討,就相當精彩了。作者拋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觀點:教育不應該只是為了培養「有效率的勞動力」,而應該是為了形塑「具備批判能力的自由人」。這讓我反思,我們現在的升學主義壓力下,到底犧牲了多少學生的心靈自由和道德自覺。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非常穩健、不帶情緒的學術筆調,所以讀起來需要高度專注,不太適合通勤時隨意翻閱,它需要你找個安靜的角落,慢慢咀嚼作者的每一個論證步驟。

评分

我得說,這電子書的排版和介面設計,真的有待加強,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我手機的問題,翻頁的時候偶爾會卡一下,這點對於強調「沉浸式閱讀」的數位教材來說,是個小小的扣分項。但撇開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談,書中關於「公民道德的培養」那幾個章節,簡直是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氛圍量身打造的。你知道的,現在社群媒體上意見越講越極端,年輕人對於「對與錯」的認知越來越碎片化。這本書很巧妙地把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跟功利主義的實用性做了個溫和的拉扯,它並沒有試圖給出唯一的答案,而是強調在多元價值共存的環境下,教育者如何引導學生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負責任的道德判斷系統。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段落,它討論到「同理心」在數位溝通中的脆弱性,這讓我立刻聯想到最近發生的幾起校園霸凌事件,讓我對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的對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如果你是希望找到快速解決方案的人,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想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它絕對是個值得細讀的文本。

评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畢竟「倫理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讓人想打瞌睡。但這本電子書的亮點,竟然在於它對「文化相對主義」的處理方式。在我們這個島嶼社會,不同世代、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對於「什麼是好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分歧,這本書沒有試圖去裁決誰對誰錯,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讓我們能理解這些分歧背後的倫理基礎是什麼。它讓我意識到,許多教育衝突的表象下,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倫理優先順序在角力。雖然書中引用的學術文獻列表相當龐大,看起來有點「學術味過重」,但這也證明了作者下了很多功夫去梳理學術脈絡。對於想在複雜的教育場域中,找到一個堅實的道德立足點的夥伴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一個觀點,更是一種思考的「方法論」,非常紮實,推薦給所有關心教育本質的人。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種探討「學理」的書籍通常敬而遠之,總覺得太過虛無飄渺,脫離實際教學現場。但這本《倫理學與教育》的作者,似乎很清楚讀者(尤其是一線教師)的痛點。它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高懸理論,反而大量引用了近十年來台灣本土的教育案例作為論證基礎。例如,它在討論「學生的自主權」時,舉了幾個高中課綱微調的爭議事件,分析不同利益關係人(家長、校方、學生)的倫理立場,分析得非常透徹,讓人讀起來很有共鳴。不過,我認為在處理「教師專業倫理」的部分,深度稍嫌不足,或許是因為要顧及全域的倫理基礎,導致在「教師的權力界線」這塊,論述上顯得有些保守,少了點批判的力道。總體來說,它像是一份紮實的工具箱,雖然有些工具看起來很學術,但當你真正遇到難題時,會發現它們的結構性思考非常有幫助,能讓你從混亂中理出頭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