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 (電子書)

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曼達.瑞普立
图书标签:
  • 关系修复
  • 冲突管理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亲密关系
  • 家庭关系
  • 正向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書評》《書目雜誌》《科克斯書評》好評不斷
  ◆亞馬遜讀者4.6顆星絕佳讚賞
  ◆隨書傳授「走出高衝突必備三絕招」,識別與預防高衝突衝擊你的人生

  「充滿啟發性。任何曾與同事、家人發生爭執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
 
  「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將幫助人類從疫情中解放,這本書也可以使人類免於同樣致命的禍害:高衝突。」──強納森.海德,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教授

  這個越來越分化的時代,衝突無處不在。
  但是吵鬧爭搶得來的,有時不是糖,而是毒!
  學會辨認衝突的性質,就能將破壞力轉為修復關係的動力。
 
  高衝突正在焚燬我們的時代!但什麼是高衝突?
 
  它是親友反目、夫妻吵架、鄰居互罵、派系鬥爭、國際角力背後的陷阱;
  它讓衝突變質為善vs.惡、我們vs.他們、藍vs.綠的二元對立;
  它使陷入衝突的人覺得自己永遠不會錯,對方總是不可理喻、荒謬可笑。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屢獲殊榮的記者亞曼達.瑞普立,在本書中結合五段精采的故事、先進的科學證據與相關的調查研究,帶領讀者看見發生在個人、社區、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衝突,並進一步解釋:
 
  何謂高衝突?
  人們為何長年受困其中?
  又該如何找回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相互理解、獲得更好的回報?
 
  透過五段旅程,將看見如何成功反轉衝突、怎麼將自己從衝突的瀝青坑中拯救出來,獲得不同層面與領域的衝突修復力:
 
  ․世界知名的衝突協調專家,為何讓自己深陷社區派系鬥爭的衝突?
  面對衝突的解方:用心並真誠地聆聽他人,並滿懷好奇心。
 
  ․不喜歡上街頭抗爭的環保主義者,卻擅闖農地揮刀使勁大砍基改作物?
  面對衝突的解方:看見被自己妖魔化的他人觀點,不再浪費時間與擁有共同目標的人戰鬥。 
 
  ․渴求歸屬感的足球明日之星,卻加入衝突日夜不間斷的地方幫派?
  面對衝突的解方:爭取時間與空間,讓自己的身分認同重新飽滿豐富。
 
  ․熱愛正義,追求更美好、更公平世界的小女孩,卻加入與政府對抗的革命軍?
  面對衝突的解方:打破二元對立的敵意,與生活中的衝突點火器保持距離。
 
  ․想法不同的兩派人馬,卻能拒絕陷入張力不斷的螺旋式衝突?
  面對衝突的解方:深入衝突、面對誠實的分歧,並傾聽與自身立場對立的言論。
 
  讓我們以嶄新的方法去思考衝突這件事,反轉它的破壞性,將高衝突轉變為美好事物,就能化解大大小小的危機、擺脫困境,以迎向良性的改變與進步。
 
名人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丹尼爾・品克(知名趨勢寫手)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
  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
  強納森.海德特(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教授)
  歐逸文(《紐約客》王牌記者)
  羅伯・賴特(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
  羅伯特・席爾迪尼(談判領域國際權威)
  ——各界名家重磅推薦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給予》作者)
  充滿啟發性。本書帶我們到世界各地,去了解人們如何學會停止妖魔化對方,並開始有效地接受不同的意見。我認為在政治和媒體圈中打滾的每個人,以及任何曾與同事或家人發生爭執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丹尼爾.品克(知名趨勢寫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結合熟練的報導、深入的研究,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讓這本探討緊迫主題的作品顯得如此出色。在眾多美國人相互扼殺的時刻,這本就是我們國家需要的書。
  
  ●歐逸文(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野心時代》作者)
  我很少讀到像本書一樣,徹頭徹尾充滿洞察力的作品。當我們多數人都滿懷衝突的怒氣生活在自身文化裡,作者卻為我們畫出一張清晰、可讀性強的路線圖,讓我們通往能夠再次一起生活的世界。老實說,看完這本書,我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與人發生衝突了。
 
  ●羅伯特.席爾迪尼(談判領域的國際權威、《影響力》作者)
  本書出色地闡明了一道力量,它既能驅使我們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建造一道堅不可摧的牆,也可以幫助我們跨越這道牆,建立橋梁。這些教訓來得及時,也非常吸引人。
 
  ●強納森.海德特(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教授、《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
  這是二〇二一年出版的重要書籍之一。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將幫助人類從疫情中解放。如果大家都能讀這本書,將可以使人類免於同樣致命的禍害─高衝突。
 
  ●奧馬爾.愛普斯(美國演員)
  這本書中令人難忘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意見分歧很大的人們,仍然可以相互聯繫並取得進步。一本讓你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書。
 
  ●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
  一本精彩的作品。不僅點出問題,揭示高衝突中的最後一搏如何毒害彼此,還提供了解決方案。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們的個人生活,也為這個兩極分化的時代提供了導航。
 
  ●羅伯.賴特(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作者)
  作者在本書中表明,讓我們陷入痛苦部落戰爭的想法,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自由。透過不同背景下,各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城市黑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美洲國家、動盪的社區政治─這本書向我們證明,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幸福快樂的結局。
 
  ●《紐約時報書評》
  富有洞察力又迷人,並罕見地結合趣味與嚴謹的科學證據。作者瑞普立還透過這本書,解釋頑固的軍事人員,如何擺脫曾經定義他們核心身份的衝突。
 
  ●《書目雜誌》
  作者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世界歷史,以及來自地方政治的對話,讓這本書顯得生氣勃勃。對於衝突管理、談判、決策過程感興趣的讀者,一定會很想知道作者怎麼深思熟慮地解釋衝突的強度和細微差異,以及任何環境中的高衝突癥結點。
 
  ●《科克斯書評》
  對「高衝突」具有啟發性的一項研究。這個棘手的問題似乎像病毒一樣在美國社會中蔓延……作者的觀察很具挑釁意味,但她也同時向讀者們介紹調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能付諸實踐, 將能擺脫悲慘的生活。學習調解、社會心理學和衝突解方的學生們,會發現這本書裡滿滿都是寶藏。
深入人际互动与有效沟通的艺术:一本探索冲突转化与关系重建的指南 图书名称: 《沟通的炼金术:化解矛盾,重塑联结的实践手册》 图书简介: 在人际互动的复杂迷宫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常态,它既是关系的试金石,也蕴含着深层成长的契机。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如亲密关系或职场管理)的冲突处理,而是构建了一套宏大而精微的“沟通哲学”与“互动模型”。我们致力于揭示冲突背后的驱动力,并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将破坏性的对峙转化为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最终实现关系的质的飞跃。 本书将读者从传统上将冲突视为“需要被避免的负面事件”的认知误区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将其视为“信息传递的强力信号”和“深化理解的黄金机会”。我们相信,冲突的能量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和塑形这种能量。 第一部分:冲突的本质与认知的重塑 在开篇,我们将深入剖析冲突的底层逻辑。这不仅仅是关于“谁对谁错”的争论,更是深层需求、未被满足的期望、以及不同认知框架碰撞的结果。 1. 冲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我们会探讨大脑在压力和对峙情境下的反应机制,例如“战或逃”反应如何劫持理性思考。理解这些生理基础,能让我们在冲突发生时,学会即时降温,避免情绪的螺旋式升级。我们将介绍“情绪锚定”技巧,帮助读者在激烈对话中保持自我觉察的中心点。 2. 认知的地图与现实的碎片化: 本书强调,我们所经历的“现实”是高度主观建构的。冲突往往源于双方持有不同的“现实地图”。我们会用大量的案例和思想实验来阐释“视角切换”的重要性——不是简单地去“理解”对方的观点,而是尝试“进入”对方的体验框架。 3. 隐性议程的显性化: 许多冲突表面上围绕着一件小事(比如谁忘记倒垃圾),但其核心议题往往是更深层次的价值感、尊重或安全感。本书提供了一套“冰山模型分析法”,指导读者穿透表层争执,准确识别出那些真正驱动行为的“隐性议程”和“核心需求”。只有触及核心需求,沟通才能真正生效。 第二部分:构建建设性对话的结构模型 本书的核心部分在于提供一个可操作、可复制的对话流程,这个流程设计旨在确保双方在表达自我、倾听对方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看见。 4. “非暴力陈述”的精细化运用: 我们将超越基础的“我感觉……”句式,引入更高级的表达结构,重点在于如何清晰、具体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而非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区分“你总是迟到”和“上周三和周五,你比约定时间晚了二十分钟”,后者为后续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讨论的基础。 5. 主动倾听的三个层次: 倾听并非被动接收信息。我们将其分解为三个层次:确认性倾听(复述以确认理解)、共情性倾听(识别并命名对方的情绪)和探索性倾听(提出探究性问题以挖掘更深层信息)。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同理心暂停”机制,在接收到攻击性语言时,有意识地暂停回应,转而专注于理解信息背后的需求。 6. 提问的艺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换: 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对话走向合作的关键。本书收录了数十种能够有效解冻僵局的开放式提问模板,例如如何将“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转化为“为了共同达成目标,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整合彼此的意见?”重点在于使用那些邀请对方参与共同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 第三部分:关系修复与未来协作的蓝图 冲突解决的终点不应是休战,而应是更坚固的联结。本部分关注如何将解决方案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关系维护机制。 7. 差异性欣赏与优势整合: 很多关系在冲突后会陷入“互相指责”的怪圈。本书倡导一种“差异性欣赏”的视角,即将对方的“弱点”(或你视为的缺点)重新解读为其独特优势的另一面。例如,一个过于注重细节的人的“固执”,可能是其对质量的坚定承诺。学习如何将双方的差异整合到共同的行动计划中,形成“合力”而非“阻力”。 8. 建立“修复协议”: 关系中的裂痕需要明确的“愈合程序”。我们将引导读者设计个性化的“冲突后修复协议”——包括设定冷静期、指定恢复联结的仪式(例如,一个特定的非语言信号表明和解开始),以及定期的“关系体检”会议。这些协议确保了下次冲突来临时,双方都有明确的路径可以遵循,避免重蹈覆辙。 9. 跨文化与跨代际的沟通适应性: 考虑到现代社会互动的多样性,本书专门辟出一章讨论不同文化背景(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和不同代际(如成长于不同信息环境的群体)在表达需求和解读信号上的差异。这部分内容为跨领域合作和多元环境下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包。 总结与展望: 《沟通的炼金术》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药的指南,它是一场对人际互动深层规律的探索之旅。通过本书提供的系统性思维框架和大量可实践的技巧,读者将学会驾驭冲突带来的巨大能量,将其转化为滋养关系、促进个人成长的肥沃土壤。它教会我们,每一次看似艰难的对话,都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和更强大人际联结的必经之路。阅读本书,就是选择主动塑造你的人际关系,而非被动接受冲突的摆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調查記者。累積在紐約、華盛頓和巴黎的《時代雜誌》共工作10年,並為該雜誌獲得2次美國國家雜誌獎。
 
  記者職涯中,她都在試圖釐清複雜的人類,挖掘人類行為和心理變化的故事。擅長結合故事與數據來闡明難題與解決方案,探討內容從如何擺脫功能失調的衝突,到各國如何教育孩子獨立思考。
 
  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雜誌》《衛報》《哈佛商業評論》《倫敦時報》等平面媒體,也會在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廣播公司(NBC)、福克斯新聞(FOX)、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等節目中討論她的作品。更曾於五角大樓、參議院、眾議院、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及有關領導力、解決衝突和教育的會議上發表演講。
 
  著有《教出最聰明的孩子:向腦力強國學習教育之道》《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皆改編成紀錄片。
 
  但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她還有很多其他身分:她是訓練有素的衝突調解員、表現普通的足球運動員、母親、妻子,也是華盛頓特區中某社區的住民。
 
  amanda@amandaripley.com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北一女中自然組、臺大財務金融系畢業,法國蒙彼利埃美院當代藝術創作碩士,專職影像與文字創作,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
 
  譯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自信的躍進》等書。
  gin22135@gmail.com

图书目录

各界推薦
詞彙參照
主要人物

引言:高衝突正在焚燬這個時代

第一部分 踏進衝突
◤第一章 衝突底下的伏流◢

陷入衝突的人們,多半不了解自己故事中的伏流。他們太專注於假信號,以至於被困在爭吵的泥淖中。高衝突就是這樣一種鬼打牆的狀態,深陷其中的人很難看到真相……

◤第二章 二元對立的力量◢
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歸入黨派陣營,並妖魔化對立的另一方:善與惡、紅色與藍色、種族主義者與非種族主義者的分類變得異常清晰,甚至太清晰了。人們實際上根本不認識彼此,卻相信自己可以了解對方的道德核心價值……

◤第三章 點火器◢
群體會在衝突中煽風點火。一旦因為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分心,群體就會提醒我們衝突的存在,其他成員也不斷地條列出你所經歷的不公不義,不讓憤怒稍有消退。群體的煽動性使衝突長存,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

第二部分 走出衝突
◤第四章 爭取時間◢

在菲律賓,婦女和其他保護者透過調查和扼殺虛假謠言來爭取時間,避免衝突升級為暴力;對於協調專家蓋瑞的客戶而言,進行「理解迴圈」則有助於他爭取時間、放慢談話速度,並確保人們被傾聽……

◤第五章 達成和平◢
心理學家朱莉和約翰.高曼多年來研究了大約三千對已婚夫妻之間的衝突,發現最能使衝突保持健康的夫婦,日常中積極互動的次數超過消極互動,比例大約為五比一。這就是他們所提出的「神奇比例」……

◤第六章 逆轉工程◢
「我們可以在無需染血的情況下讓人們擺脫衝突,而宣傳是讓人們擺脫困境的好方法。」在哥倫比亞,根據調查結果,廣告播出後九年內,因足球計畫而脫離革命軍復員的人數,超過二〇一六年與革命軍簽署正式和平協議的效果……

◤第七章 讓敘事豐富起來◢
所有「人」都是複雜的。在激烈的衝突中,總是想要錯誤地過度簡化事情。在這種被扁平化的簡單敘事中,大家只會聽到自己想聽的聲音,所以此時讓敘述複雜化,可以從無到有地激發人們好奇心,而好奇心會隨之為人們帶來成長。這個做法不是為了掩蓋真相,而是為了完整地說出實話……

致謝

附錄一 如何識別世界上的高衝突
附錄二 如何識別自己內心的高衝突
附錄三 如何預防高衝突

註釋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14448
  • EISBN:97862670144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引言

高衝突正在焚燬這個時代


  一般來說,馬克.林納斯不喜歡去招惹別人。他的興趣是閱讀歷史學相關著作和玩終極飛盤。他的工作是一個小型慈善機構的網站編輯。身為科學家的兒子,他熱衷於環境保護議題。但比起走上街頭激烈地大吼大叫,他更願意提筆寫下自己的論點。

  然而,在一九九九年的某天晚上,馬克闖入位於英格蘭東部自己住家附近的一座農場。當時他穿著一身黑衣, 手裡拿著一把大砍刀,覺得使勁揮刀把欣欣向榮的玉米一株接著一株砍倒,實在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

  幾年前,馬克在英格蘭一座海濱小鎮中,參加了一個年輕環保主義者的聚會,遇到了很多像他這樣的人。他在聚會中學到一種叫做「基因工程」的東西,也聽說一間名為孟山都(Monsanto)的大型化學公司為了種植出更好的農作物,已經開始著手改變種子的DNA。對馬克來說,這聽起來相當毛骨悚然:為什麼他們要做這種事?

  一間大型跨國公司正在干預人類的糧食供應,企圖在自然界中扮演上帝的角色。馬克學得越多,就越是憤怒,並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麼。

  現在回過頭來重新思考,馬克想知道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走歪的。他知道事情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糟糕,他的確有充分理由懷疑孟山都的作為,但在行動過程中的某一個關鍵節點上,他似乎開始一步步犯下錯誤。後來回首往事,馬克心中很是震撼,但他真的不是一開始就錯得這麼離譜。

  那天晚上,警察突然出現在田裡。馬克跌倒在地,心臟在胸膛裡猛烈跳動,他這輩子從來沒有被警察追捕過。警用手電筒的強烈光束在田裡反覆探照,還能聽到警用對講機裡的雜音和靜電聲,以及當警員走近時,身邊警犬的喘息和低吠。

  此時此刻,他意識到這一切是多麼的荒誕。「你知道,我一向很守法,而且我戴眼鏡,不會想被警棍打臉……我一點也不喜歡處於這種對抗性的情境中。」然而他當時卻身處自己剛破壞的農田中,眼鏡被踩斷在剛翻過的泥土裡,並遭到警犬追捕。

  高衝突

  這本書旨在探討意識形態紛爭、長期政治仇恨或幫派仇殺中,煽動人們失去理智的那股神祕力量。它導致我們夜不能寐,沉浸在與同事、與兄弟姐妹,甚至是與從未謀面的政客之間的衝突。

  「高衝突」與具備建設性意義的「健康衝突」不同。健康衝突是種好衝突,能推動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好的衝突並不等同於寬恕,亦與投降無關;一次健康的衝突可以緊張激烈,但依然無損於我們的尊嚴;好的衝突不會使雙方被嘲謔或遭到扁平化。我們必須接受一件事實:沒有人擁有所有問題的答案,你我之間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需要健康的衝突來保護自己、相互理解、彼此改進。尤其在今天的環境中,對健康衝突的需求只會多不會少。

  相較之下,「高衝突」指的是一場衝突變質為善與惡之間的爭執,人們會劃分「我們」與「他們」 兩種陣營。

  高衝突是怎麼發生的?理論上,大多數人都能夠意識到,妖魔化自己的兄弟姐妹或鄰居是件危險的事。很少有人願意與其他人永遠處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中,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陷溺在高衝突裡? 為什麼即使我們有意願,卻依然無法回到良好的衝突模式中?

  這就是本書將探討的第一個謎團。故事開始於北加州海岸邊一個天堂般的小鎮。我們會在這裡見到世界知名的衝突專家蓋瑞.佛里曼,他決定涉足地方政治,希望能改善自己的社區。

  我們會從小處開始,分析在意想不到之處悄悄升級的衝突,以了解高衝突現象中的層次。這種喜歡劃分「我們」與「他們」的衝突,表面上很少直接涉及背後核心,是因為故事底下通常有道伏流, 而這正是最有趣的部分。玉米田絕不僅僅是玉米田而已。

  接著,我們將調查衝突是如何暴發的:為什麼有些衝突會被點燃、變得激烈並持續延燒幾代,另一些則慢慢減退甚至消失?我們將與柯蒂斯.托勒會面,他是前幫派頭目,多年來一直糾纏於一場芝加哥的幫派仇殺中。從他身上,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引發衝突的四種助燃劑,而這些引燃衝突的因素在全世界一體適用。

  我們的目標是更理解高衝突,以便預見它的到來。如果我們願意的話,甚至可以進一步幫助自己或他人擺脫高衝突─而「擺脫」是高衝突過程中最有趣的謎團。

  人們確實能夠從高衝突中逃脫。個人或整個社群都可以找到辦法,讓衝突的反饋短路失效。人們不會突然同意原先否定的某件事,我們也必須認知到:人們同樣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信念,也不會瞬間背叛立場,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切換到相反的另一端。

  但人們可以做出一件更有趣的事:在不同意的狀況下,依然理解對立方的意見。這就像是學習第二語言,在不改變自己信念的情況下,聆聽對方的聲音。而這種心態會改變一切,讓好奇心重新歸位、使人們再度得到活力、合理運用理智去思考。在這種狀況下,衝突不再僅僅是種消耗,而能變得必要且有益。

  從高衝突到健康衝突的轉變是怎麼發生的?有哪些線索可循?我們該如何規畫走出高衝突的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我們有辦法促進這個過程嗎?

  城鎮或國家能否有規模地預防或阻止高衝突的發生?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將前往哥倫比亞波哥大,與桑德拉.米萊娜.維拉.布斯托斯會面,她是一名游擊戰士,選擇以正式、合法的替代道路取代內戰,並且找到方法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完成這一條旅程。

  最後,我們將探討如何從一開始就進行預防性規畫,阻止高衝突的發生。我們會返回美國,前往紐約市中央公園外一座不尋常的猶太教堂。這座教堂裡的會眾們學會以不同方式處理衝突,願意忍受一段可能非常不舒服的過程,但仍然帶著好奇心並堅持著自己信念,深入調查衝突。我們將跟隨一群自由派猶太人,從這座猶太教堂前往密西根州的鄉下,在任職於當地監獄的保守派且同時是川普支持者的家中度過三天。這是一個令人混亂且容易引發事端的場景:兩個群體都接觸了違反自己信念的事物,試圖讓政治衝突恢復健康,而不是讓衝突「走高」。

  高衝突呈現的現象令人著迷,但也容易被誤解。如果不學會如何識別高衝突,在其中為自己導航、甚至學會預防,我們遲早都會為其所困。我們可能會因激烈的衝突而迷惑,以至於沒有意識到自己站在錯誤的一邊,反對自己原本的立場,甚至最終犧牲掉自己最珍惜的東西。

  看不見的手

  我在大量衝突中長大成人,但這些衝突說不上極端。童年時代的我擁有許多食物、愛和犯錯後的第二次機會,但是我的母親時常在陣陣憂鬱和焦慮中掙扎,一感到威脅就變得易怒且喜歡責備人,而這個不幸的情況經常發生。

  隨著年齡增長,我找到一份以目睹衝突為生的職業。身為《時代雜誌》的一名記者,我報導過犯罪、災難、恐怖主義以及各種人類經受的苦難。而後我轉到教育線─儘管教育報導中有很多關於兒童和學習的正面消息,但在美國,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高衝突議題(在我收到的所有仇恨郵件中, 唯一叫我「婊子」的人是位教師,寫信回應我發表的教育改革故事)。

  記者這個角色帶給我一種奇怪的安慰。潛意識裡,我還是那個孩子,相信自己可以透過記錄衝突、永遠不讓衝突離開我的視線,以保護自己和他人。

  二〇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總體計畫失敗了:我無法預測衝突,甚至無法理解存在於自己國家中的衝突。為何有這麼多人用和我完全不同的觀點看待世界,且如此徹底地非黑即白?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者中,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對立政黨的支持者不僅愚蠢無知,還令人髮指。儘管美國人持續在許多政策問題上抱有一致看法,卻已經開始基於政治傾向將對方妖魔化。根據估計,有三八〇〇萬美國民眾因二〇一六年的總統選舉,不再與家人或朋友交談。

  有一段時間,我將此歸咎於美國社會獨特的病理狀態:大概是我們的種族主義歷史,加上極端的經濟不平等,創造了一場完美的政治兩極風暴吧。但這些元素僅僅是答案的一部分,因為環顧四周,很明顯的是,社會分裂的問題不僅限於美國。

  當然,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的興起,可以為這種現象做出部分解釋。這些社群網站的設計,從根本上助長了無休止的衝突循環,而媒體炒作在其中亦功不可沒,將群眾的憤怒轉化為利潤。所謂的「注意力經濟」大規模地煽動我們最糟糕的本能。在電視和網路上,無數人故意留下激怒他人的言論,並悄然慫恿著說:你是對的,以驅使我們繼續向前。

  所以我試圖尋找自己錯過的東西:我花時間與曾經處理激烈衝突的人相處,他們經歷衝突的地點從盧安達到哥倫比亞再到以色列;我完成了八十小時的衝突調解培訓,課程內容包括離婚、工作場所衝突和監護權爭執等議題。我因此開始看到,人們在截然不同的衝突中,做出的行為竟如此相似。

  經歷這一切的五年後,我寫了這本書,分享自己學到的事情。

  當衝突升級到一定程度時,衝突本身就會占據主導地位,而最初導致爭議的事實和勢力,卻逐漸隱沒在衝突背後, 被「我們」與「他們」的這種劃分機制接管。此時,人們對醫療保險政策或移民的實際意見分歧不再重要,衝突具象化成了現實。高衝突可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無形之手。

  良好的衝突至關重要,如果缺了它,我們的生活品質會大為降低。良好衝突就像是火,人們生存的同時需要一些熱量、一些照明,讓我們看到自己做錯的事情,並保護自己免受獵食者的侵害。因此爭論不休的市議會、劍拔弩張的晚餐、街頭抗議和罷工、理事會中的針鋒相對、學校輔導室裡的衝突等等,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些人試圖生活在沒有任何衝突的世界,從不爭論或後悔,但這樣遲早會導致自己情緒內爆,這是所有心理學家都同意的結論。沒有健康衝突的生活,就像沒有愛的生活:冰寒刺骨,令人難以忍受。然而一旦健康衝突轉變為高衝突,卻可能焚燬你擁有的一切,因此我們要學會明辨兩者。

  高衝突具有磁鐵一般的吸引力,如果無法理解這一點,就會使我們與對方的分歧,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大、更不可避免。世代之間糾纏的仇殺會引誘、驅使我們違背自己的最大利益。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這一點:一旦陷入這種類型的衝突,視野就會變得狹窄,事情則變得涇渭分明,甚至太過於黑白分明了。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出於自身意願行事,且有能力根據確鑿的事實、成熟的價值觀做出判斷,但我們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世界的原貌

  我們必須承認,高衝突可能是有用的,它使人們覺得爽快,甚至可以賦予生命意義。但如今高衝突已經達到其用處的上限。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問題,似乎一次又一次地因爲高衝突而火上加油,而不是得到解方。

  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是在不妖魔化彼此的情況下,動員廣大的民眾做出改變。我們必須選擇這種溫和的做法,不僅因為這在道德上是良善的,還因為唯有這種做法才能夠真的帶來實效。能夠深入人心的持久改變,都必須透過結合壓力和良好衝突才能實現,而兩者在此所占的分量相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歷史進程中,非暴力運動成功的可能性,是暴力運動的兩倍。

  高衝突並不總伴隨著暴力,但它極其易燃,很容易誘使人們採取暴力手段,並導致反對派以更多的暴力回應,進而造成不斷升級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最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會快速逃離,讓極端分子接管現場。

  高衝突的慣性模式很難改變,但現代世界中,所謂「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界線不再像以往那麼清晰,因此更容易打破高衝突的慣性。

  「群體之間存在競爭和仇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心理學家戈登.阿爾波特(Gordon Allport)在他一九五四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偏見的本質》(The Nature of Prejudice,暫譯)的序言中寫道:「真正新鮮的是,現代科技使這些群體靠得太近,以至於彼此無法保有舒適的空間……而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應對精神和道德上的近距離接觸。」

  人們是彼此相互聯繫的,因此我們必須學會適應,這正是這個時代的核心挑戰。我們應該創建一個能提倡健康衝突而非高衝突的機構和社會,以便確實應對問題,不陷入妖魔化的陷阱中。這麼做雖然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正如我們即將探討的那些例子,人們已經在地球上以不同的方式,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成功做到了。

  為了在現代世界中茁壯成長,我們需要了解高衝突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需要從高衝突中往後踏一步,帶著驚嘆去觀察並辨認它的輪廓,以識別它扭曲我們視野的手法,大膽想像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在高衝突中,希望對方最終會見到曙光而進行改變是非常愚蠢的,這只會讓自己心力交瘁。細數對方的過錯可以變成一輩子的嗜好;關注下一次選舉則是一種拖延策略。單純告訴人們去拒絕仇恨並選擇愛是行不通的,因為深陷高衝突中的人們並不認為自己充滿仇恨(即使他們的仇恨情緒多到滿出來),他們只盲目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仇恨是一種重要的情緒,也僅僅是一項症狀,「衝突」才是造成仇恨的原因。而高衝突本身是個系統,不是一種感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我原本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抱持著一種「看過了、都懂」的傲慢心態,總覺得自己的情商已經足夠應付生活中的大部分挑戰。但這本《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雖然我不能提書名,但就是那本),它最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沉默」和「迴避」這兩種極為普遍的負面應對模式的深度剖析。許多關係的裂痕,都是在這些我們自以為是「和平」的沉默中慢慢擴大的。書中用生動的案例說明,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避免衝突」而採取的策略,最終都成了「製造更深層次衝突」的幫兇。它提出了一個很挑戰性的觀點:真正的成熟,不是學會忍耐,而是學會「有品質地表達不適」。我特別喜歡它在書末關於「長期維護」的部分,它提醒我們,修復關係不是一次性的修補工程,而是一種需要持續投入精力的「關係園藝」。你需要不斷地澆水、修剪,才能讓關係持續茁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人從「被動的衝突應對者」轉變為「主動的關係設計師」,對於提升生活品質,有著實質且長遠的幫助,我已經推薦給身邊三位正在經歷溝通瓶頸的朋友了。

评分

說真的,這本關於人際修復的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於「衝突本質」的解構。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要「和為貴」,好像只要一有摩擦,就是自己的錯,所以很多人寧願悶著、忍著,把不滿堆積成一顆不定時炸彈。這本書完全顛覆了這種舊思維。作者並沒有鼓吹毫無節制的爭吵,而是非常理性地指出,健康的衝突,其實是關係成長的催化劑。你看,那些長期關係裡出現的「僵局」,往往不是因為問題有多難解,而是雙方根本沒建立起一個安全的「戰場」來討論問題。這本書很強調「界線感」的重要性,什麼可以談、什麼不該碰,以及如何在表達自己需求時,同時尊重對方的防禦機制。我個人覺得,書中那個關於「需求層次對話法」的章節,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總是在談論「結果」,卻很少去深究彼此背後那潛藏著的、尚未被滿足的根本需求。一旦你能抓到那個核心的「為什麼」,很多看似無解的拉扯,其實就找到了和解的切入點。這本書的實用性,絕對遠超乎一般市面上那些只會喊口號的心靈雞湯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在的,第一眼看起來有點嚴肅,那種穩重的深藍色調配上白色的標題字體,給人一種「這是一本很學術、很理論」的感覺。我本來還在猶豫,畢竟現代人講求效率,誰有時間去啃大部頭的艱澀文本?但翻開內頁後,我才發現,作者在文字的鋪陳上非常細膩,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坐在你對面,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慢慢引導你進入狀況。例如,書裡提到夫妻間的「情緒銀行」,這個比喻實在太貼切了!我們常常只記得提領,卻忘了定時存款。整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很流暢,從基礎的溝通模型建立,到實際場景的模擬應對,循序漸進,不會讓你感覺到壓力。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非暴力溝通」的實踐細節著墨很深,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具體告訴你,當你感到怒火中燒時,該如何停下來,組織你的語言,讓原本可能演變成爭吵的對話,轉化成一次有效的交流機會。光是學會如何「描述事實而非評判」,這一個技巧,就已經讓我週末跟家裡那位「意見領袖」的對話品質大幅提升了,真的很值得推薦給所有覺得溝通很累的人。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度因為內容的精準而停下來,甚至還回翻了幾頁確認我是否真的理解透徹。這本書對於「權力平衡」的探討,可說是極其深刻且細膩。很多人際衝突的根源,其實都脫離不了「誰在主導」和「誰在妥協」的權力角力。作者並沒有用二元對立的方式去批判誰對誰錯,而是巧妙地將焦點拉回到「彼此如何共同建立一個健康的互動架構」。這對我這種在職場上需要帶領團隊,同時在家裡又扮演協調者角色的中年讀者來說,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視角。特別是關於「建設性批評」的章節,它教導的不是如何「批評得委婉」,而是如何將批評包裝成一個「共同解決問題的提議」。這讓我在下週的專案回顧會議上,成功地將原本可能變成互相指責的場合,轉化成了一次集思廣益的效率提升會。老實說,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是從心理學基礎到社會學觀察都有涵蓋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讀起來卻絲毫不費力,這證明了作者紮實的功力和高超的敘事能力。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對於我這種常常在通勤時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救星。雖然是電子書,但它的目錄設計得非常人性化,每一個主題的小標題都清楚標示了該主題的重點,讓我即便中途被打斷幾次,也能很快地找到上次閱讀的斷點,無縫接軌。內容上,我必須說,它處理「負面情緒管理」的方式,是非常務實的,沒有過度美化人性。舉例來說,書裡提到「憤怒是失控的信號」,這個說法讓我開始反思,我過去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有多麼的粗暴。作者並沒有要求讀者立刻變成一個「情緒絕緣體」,而是教你如何去「解碼」這些情緒,把它們當成一個可靠的警報系統,而非敵人。尤其在處理親密關係中「被誤解」的痛苦時,書中建議的「暫停與重啟機制」,非常適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我嘗試著在跟另一半發生爭執時,真的按下「暫停鍵」,給彼此十分鐘冷靜時間,回來再談,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爭吵的強度直接下降了五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被「執行」的SOP,而不是空泛的理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