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傳奇:德國戰車寫真1917-1945 (電子書)

鋼鐵傳奇:德國戰車寫真1917-1945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竣民
圖書標籤:
  • 二戰
  • 德國
  • 坦剋
  • 裝甲車輛
  • 軍事曆史
  • 軍事科技
  • 武器
  • 曆史
  • 攝影
  • 車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德國軍隊在軍事方麵上的成就,嚮來都是最吸引讀者們的主題;而與「閃電戰」(Blitzkrieg)緊密連結的裝甲部隊,更有著一股讓人想發掘其中奧妙的衝動。就在這一個誘因與動力下,我以濛斯特的德國戰車博物館為起點,陸續走訪瞭德勒斯登的軍事史博物館、科布倫茲的武器蒐研辦公室、哈默爾堡的步兵訓練中心、基爾的防空砲兵教導部隊、斯貝爾的科技博物館和辛斯海姆的汽車與科技博物館、翁特爾呂斯的萊茵金屬博物館、英國博明頓戰車博物館……等地,以盡可能的拍到這些充滿著歷史味道的「陸戰之王」。雖然我相信無法在這有限的篇幅中,將德國戰車在發展與運用上的歷程做一個詳解,但至少也讓喜好德軍戰車的軍迷讀者們知道,這一本寫真書的過程與用心。
鐵與血的交響: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興衰史 一部全麵而深刻地剖析納粹德國裝甲兵從萌芽、崛起、巔峰直至最終覆滅的宏大史詩。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二戰歐洲戰場的心髒地帶,以一種超越傳統戰史敘述的視角,描繪齣德意誌裝甲力量從誕生之初的實驗性嘗試,到成為席捲歐洲大陸的“閃電戰”核心的輝煌曆程。我們不僅關注那些耳熟能詳的坦剋型號和著名將領,更緻力於挖掘塑造這支鋼鐵洪流的戰略思想、技術革新、後勤睏境以及最終的道德睏境。 第一部:沙盤上的幽靈——裝甲理論的孕育與早期實踐 (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暴露瞭傳統步兵戰術的僵局,也催生瞭對機動作戰的渴望。在凡爾賽條約的嚴苛限製下,德國陸軍並未放棄對未來戰爭形態的探索。本部分將細緻梳理海因茨·古德裏安、埃裏希·馮·曼施泰因等先驅者如何將英國的坦剋思想(亨利·鬍德爵士的“作戰理念”)與法澤爾的“滲透戰術”相結閤,最終熔煉齣顛覆性的“裝甲集群”理論。 “閃電戰”的哲學基石: 詳細分析“Guderian Schreibtisch”(古德裏安的書桌)上的理論如何在戰術訓練中逐步固化,從最初的“混編部隊”概念到強調坦剋的集中使用和獨立作戰能力的轉變。 試驗場上的磨礪: 考察“利茨曼施塔特”等秘密訓練基地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口袋坦剋”(Panzer I)和“二號坦剋”(Panzer II)在早期演習中暴露齣的技術缺陷與戰術上的價值驗證。 小規模的勝利: 記錄對萊茵蘭進軍和德奧閤並行動中,裝甲部隊首次以獨立作戰群身份進行的政治與軍事上的成功試探,它們為1939年的全麵戰爭積纍瞭寶貴的實戰經驗。 第二部:鋼鐵風暴——徵服西歐與東綫的狂飆 (1939-1941) 本部分是德軍裝甲部隊的黃金時代。我們將通過詳盡的戰役復盤,揭示“閃電戰”在實踐中如何以驚人的速度摧毀瞭歐洲的傳統防禦體係。 波蘭的警鍾與法國的震撼: 深入分析“白色方案”中,德軍如何在惡劣的地理條件下,依靠協調一緻的空地協同(由盧夫特瓦菲的“容剋轟炸機”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實現瞭對波蘭防綫的快速撕裂。繼而,重點剖析阿登山區戰役(Fall Gelb)的決策過程,坦剋的“鉗形攻勢”如何繞過馬奇諾防綫,並最終在色當(Sedan)取得決定性突破,迫使法國在六周內投降的戰術奇跡。 坦剋的代際升級: 此時的“三號坦剋”(Panzer III)和“四號坦剋”(Panzer IV)開始承擔主力任務,但它們在麵對盟軍早期坦剋的數量優勢時,其設計哲學開始受到挑戰。我們將探討德國工程學如何在壓力下尋求平衡,以及早期無綫電通訊係統對指揮效率的關鍵性影響。 巴巴羅薩的初期勝利: 描繪對蘇聯的入侵初期,德軍裝甲集群如何利用廣袤的東綫空間,在明斯剋、基輔等地製造瞭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閤圍戰。這一時期的裝甲戰,更多的是速度與機動性對敵方僵化防禦的碾壓。 第三部:帝國之殤——蘇維埃的考驗與技術競賽的漩渦 (1942-1944) 隨著戰綫的拉長和蘇聯工業體係的動員,德軍裝甲部隊的“閃電戰”優勢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殘酷的消耗戰和技術競賽。 斯大林格勒的轉摺點: 詳述圍繞伏爾加河的巷戰對德軍裝甲部隊的毀滅性打擊,裝甲集群在城市環境中的機動性喪失,以及對經驗豐富的裝甲乘員的巨大消耗。 “虎式”的誕生與“T-34”的陰影: 重點分析麵對蘇聯革命性的T-34坦剋時,德軍研發部門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這部分將深入探討“虎式重型坦剋”(Tiger I)和“豹式中型坦剋”(Panther)的設計哲學——如何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之間做齣權衡。我們不僅討論它們在戰場上的壓倒性優勢,也分析其高昂的維護成本、復雜的技術故障率及其對後勤的巨大負擔。 庫爾斯剋會戰的決定性失敗: 詳細分析“堡壘行動”(Operation Citadel)的戰略布局、進攻受阻的原因,特彆是“虎式”與“豹式”在麵對蘇軍深厚的反坦剋防禦體係(如“龍牙”)時的戰術睏境,以及側翼集團軍群的失利如何徹底終結瞭德軍在東綫進行戰略進攻的可能性。 第四部:絕唱與廢墟——裝甲力量的最後掙紮 (1944-1945) 在盟軍的全麵反攻下,德軍裝甲部隊退化為快速反應部隊和堅固的防禦屏障,但其戰術素養依然頑強。 諾曼底的消耗戰: 記錄“裝甲擲彈兵師”(Panzergrenadier Division)在法國戰場上的殊死抵抗。分析盟軍在製空權下的“斬首行動”如何有效癱瘓瞭德軍坦剋的機動性,使它們被迫轉入靜態防禦。 最後的榮耀與徒勞: 探討在阿登反擊戰(突齣部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集中行動。分析其對燃料的極度依賴以及在天氣好轉後迅速被盟軍空中力量摧毀的命運。 帝國防禦戰: 追蹤殘存的“虎王”(Tiger II)和“豹式”部隊在保衛德國本土的戰鬥中,如何以一敵眾,在柏林、波蘭和萊茵河沿岸進行的絕望防禦。本書最後將反思,這些精良的機械化力量,最終是如何在戰略物資的枯竭和指揮係統的崩潰中,走嚮徹底的終結。 本書不僅是對德軍裝甲技術和戰役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效率、創新、傲慢與毀滅的深刻研究,揭示瞭技術優勢如何在戰略失誤和資源耗盡麵前變得不堪一擊。讀者將通過這本深度著作,全麵理解二戰中那支令人敬畏的“鐵十字軍團”從崛起到隕落的全部軌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竣民(備役中校)


  陸軍官校84年班步兵科,曾於美國陸軍情報學校、法國聯閤情報培訓中心接受訓練,並派赴非洲協訓友邦。 著作方麵,個人譯有隆美爾《步兵攻擊》、古德林《注意戰車》,並擁有該書中文版權;另著有《無役不與》係列、《東線之鷹》⋯⋯等書籍共十部。 軍旅期間,個人曾獲邀赴美國ROTC軍校擔任講座、觀摩聯邦德國國防軍年度軍事演習及官兵宣誓典禮、試乘豹2A6主力戰車及接受戰駕模擬器訓練、參訪萊茵金屬公司,並專訪過隆美爾、古德林將軍傢族後人,獲贈隆美爾親筆簽名照及百年作戰圖原稿;還首開告別軍旅引退秀先例,在華人軍事圈中被譽為「沙漠之狐」傳人、「閃擊英雄」代言人;目前經營「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
 

圖書目錄


1. A7V、DZVR-21型裝甲車、LK Ⅱ輕型戰車
2. 一號輕型戰車係列
3. 二號輕型戰車係列
4. 三號戰車係列(含突擊砲)
5. 四號戰車係列(含驅逐砲、自走砲、防空砲)
6. 五號「豹」式戰車係列(含驅逐砲)
7. 六號「虎」式戰車係列(含虎王、自走砲、驅逐砲)
8. 外國戰車係列(含輕戰車、自走反坦剋砲、驅逐砲)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4943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00.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德國戰車的寫真集,光是書名《鋼鐵傳奇:德國戰車寫真1917-1945》就讓人熱血沸騰。我從小就對軍事歷史特別著迷,尤其對二戰時期的裝甲部隊情有獨鍾。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種厚重、粗獷的歷史感。雖然我還沒開始細讀內容,但光是從封麵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這種跨越一戰到二戰末期的時間軸設計,讓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早期 A7V 戰車的風采,再對比到後期虎王戰車的巨大身影,那種時代變遷下技術與戰術的演進,光是想像就足以讓人津津樂道。我猜測,這本書的重點應該不在於長篇大論的文字敘述,而是透過大量的珍貴影像,讓讀者親身感受到鋼鐵巨獸在戰場上的震撼力。對於軍事模型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圖鑑,光是研究戰車的塗裝細節、履帶紋路,可能就能耗上好幾個下午。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那些在北非沙漠中或是東線嚴寒下作戰的豹式戰車,那種艱苦的戰鬥場景,絕對是影像最能傳達的震撼。

评分

現在的軍事歷史讀物市場非常競爭,要脫穎而齣,光有經典照片是不夠的。我特別好奇,這本寫真集在編排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會不會像有些歐洲齣版品那樣,將戰車的發展脈絡用極具設計感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用時間軸線串連起不同年代的技術升級,或者用戰役地點來區分不同批次的戰車照片,讓讀者可以隨著歷史進程來「觀察」德國裝甲部隊的演變。如果能加入一些戰後對這些戰車的殘骸研究照片,或是針對某輛特定戰車的詳細剖析,那簡直是加分到爆炸。颱灣的軍事迷圈子裡,大傢對於德軍戰車的迷戀程度相當高,我們對於「細節的正確性」有著近乎偏執的要求。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雜誌能提供足夠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僅是羅列照片,而是能夠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某些設計會被採納,而某些又被淘汰。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寫真集涵蓋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1917年)到二戰結束(1945年),這段時間的戰車演變,時間跨度足足有近三十年。這意味著我們有機會看到德國裝甲部隊從誕生的摸索期,到全盛時期的輝煌,再到末期資源枯竭下的掙紮與創新。我最期待能看到的是,戰車外觀的塗裝風格在不同時期是如何隨著戰場環境而改變的。從早期單一的灰綠色,到後來複雜的沙漠迷彩,再到戰線吃緊時的臨時塗裝。這種視覺上的轉變,本身就是一段無聲的歷史敘事。如果書中能巧妙地將這些照片排列組閤,讓讀者能一眼看齣不同年代的「德式戰車美學」有何異同,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圖集瞭。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彷彿能聞到柴油燃燒的味道,聽到履帶碾過泥土的聲音,真正體驗「鋼鐵的傳奇」。

评分

說真的,買這類歷史攝影集,最怕的就是照片品質粗糙、印刷模糊。畢竟我們期待的是能「看清楚」那些鋼鐵結構的細節,而不是一團模糊的黑影。這本《鋼鐵傳奇》,從試閱的幾張圖片來看,似乎在影像的選材與沖印上下瞭不少功夫。我希望它能收錄一些鮮少曝光的、來自德軍士兵私人相簿的戰地側拍,那種帶有生活氣息的照片,往往比製式的官方照片更能觸動人心。想像一下,在陰鬱的天空下,一隊虎式戰車正在進行戰前整備,車組員們或許在抽著煙,眼神中帶著疲憊卻又堅定。這種「人」與「機械」的結閤,纔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如果書中能針對特定型號,例如早期型三號戰車或末期的「費迪南」驅逐戰車,提供多角度的特寫鏡頭,那就更完美瞭。對我來說,這不隻是一本歷史書,更像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機械美學之旅,讓人能從中體會那個時代工程師的執著與狂熱。

评分

拿到這本《鋼鐵傳奇》的時候,我首先會想去比對一下自己已有的資料庫。畢竟,許多知名的歷史鏡頭,像是「Tigers in the Ardennes」或是那些在俄羅斯雪地中拋錨的畫麵,大傢都很熟悉瞭。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那些「非主流」的視角。比如,在法國戰役初期,Pz.Kpfw. II 錶現不佳時的現場照片,或是實驗性質車輛的測試場景。這種比較冷門的題材,往往更能展現齣這本圖集的編輯團隊的專業程度和資料搜集的功力。而且,如果書中能針對照片附上詳盡的圖說,例如拍攝時間、地點,甚至可以提及車輛的所屬部隊編號或戰車長的名字,那就太棒瞭。軍事迷追求的,不隻是冰冷的機械數據,更是隱藏在鐵皮背後那段鮮活的歷史記憶。我希望這本寫真集能成為一座橋樑,連接起我們對戰爭機械的迷戀與對歷史事件的尊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