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周育仁
颱灣位處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間,自古便是東亞大陸的海上屛藩,更是往來日本、南海必經之路。就地理而言,颱灣與中國大陸隔著海峽,自有ㄧ定關連性;加上各時期政治、經濟與移民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更使颱灣與大陸間有相當深的歷史糾纏。
不可否認的是,國共內戰帶來的歷史問題,以及二戰後的國際情勢變化,使颱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必須放置於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區域安全之上來看待;更精確的說,必須要更加廣泛思考世界各國(包含美國、中國與日本)如何看待「颱灣問題」。如同前美國在颱協會颱北處長、現任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主任司徒文博士在颱北的演講中曾提及:「Locaton is everything !」(位置決定ㄧ切)。就此而論,颱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瞭!
從全球地理角度看,颱灣或許隻是西太平洋與東亞大陸間的一個大型島嶼;惟從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看,則颱灣戰略地位與重要意涵就深深的影響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美國與中國在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之濱的權力平衡遊戲。而我們生於此、立於此、安於此,又怎能不關注颱灣地緣戰略重要性,以及地緣政治學科在颱灣發展的現實需要呢?
如同玉洤書中所述:「地緣政治(或政治地理)研究的齣現,最早可以迴溯到距今2300年前亞裏斯多德(Aristotle)的時代。亞裏斯多德在研究城邦國(City-State)時提齣攸關人口與領土的比例及品質問題,以及首都的必要、陸海軍的組成、邊疆及其它特質,都受到物質環境的本質所影響,尤其是氣候因素的決定。正因為亞裏斯多德的基礎概念的提齣,其後像是希臘羅馬時期的地理學者Strabo、以及十八世紀的法國學者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都深受到亞裏斯多德關於國傢規模大小及氣候因素所對統治問題帶來的影響。一直到瞭十九世紀中期時,古典的政治地理思想仍深受其影響。」
而且,「到瞭19世紀時期,德國學者Carl Ritter發展齣「國傢成長的循環論」,他在《比較地理原理》書中提齣類似「有機體」(organism)的觀點說明國傢成長,使他成為當代第一位在政治地理建立模式的學者,雖然他的研究涉及民族優越論與決定論的責難,但從他開始確也建立瞭現代地理研究。受到Carl Ritter的影響,有「地緣政治之父」之稱的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結閤亞裏斯多德以降的概念與Ritter的方法論,開啟瞭政治地理學的新頁,也因為他的研究使得政治地理研究受到後來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s)所支配。」
此外,作者也指齣後來的麥金德陸權學說、馬漢的海權思想,更近一步建構瞭地緣政治學的理論內容,對後世研究產生極大的開創性影響。例如,在美國所謂的「新地緣政治」(New Geopolitics)便是在國傢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帶領下真實的進駐到美國外交政策領域,使地緣政治學進入到國際關係研究的具體實踐。
颱灣地緣政治研究與教學工作者,或許沒能像美國的專傢能透過理論從而邁嚮「學而優則仕」,但很欣慰還有許多年輕學者願投入這一冷門學科的研究行列,為颱灣、亞洲甚至全世界貢獻一己心力。
我與玉洤的師生緣份始於十餘年前的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颱北大學)公共行政學係。在他爾後取得颱灣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以及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的過程中,我都是他的指導教授之一。我也是他大學時期的班導、工作上司與證婚人,非常欣慰他能在經濟不甚寬裕情況下,一邊教書、讀書,終於取得博士學位。
玉洤將博士論文改寫齣版,轉眼離論文口試也過瞭一年。這段期間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地區國際爭議也有瞭新的變化,像是颱、中、日三方高度爭議的釣魚颱群島(日方稱尖閣列嶼)問題,以及美國與中國為瞭南海的公海自由航行而爭議等,都顯現齣國際關係裡諸多爭議的瞬息萬變。在原本論文基礎上,玉洤也針對近一年來的國際時事變化與發展態勢,作瞭不少增修,對於關心颱灣與周邊國傢間諸多發展的學者專傢與讀者,相信這本書能帶給大傢新的視角。
《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一書隻是玉洤「中國地緣政治三部麯」的第一部,在此基礎上,希望他能再接再厲,儘早完成另外二部麯,對地緣政治研究作齣進一步學術貢獻。
前國立颱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國立颱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教授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秘書長
周育仁
中華民國一○二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五 於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