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空軍那些年(1956-1983) (電子書)

我在空軍那些年(1956-1983)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光豫
圖書標籤:
  • 空軍
  • 迴憶錄
  • 軍事曆史
  • 冷戰
  • 颱灣
  • 飛行員
  • 自傳
  • 1950年代
  • 1980年代
  • 空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成長於抗日戰爭初期,經歷過戰亂的顛沛流離;齣生在空軍世傢,在充滿理想抱負的青年時代,跟隨父親與兄長的腳步,加入瞭空軍,從此註定擁有精彩豐富的一生。

  1959年自空軍官校畢業,派至作戰部隊,正值颱海軍事緊張時期,共執行過三百餘次颱海偵巡作戰任務,也曾與米格機在空中交纏。

  1972年赴菲律賓三軍大學,遇上內亂,全國戒嚴,夜間枕邊一定得放把手槍戒備。

  1975年越南淪陷前,在西貢擔任駐越南大使官的武官,親睹百萬的難民逃亡,在北越共軍進城前夕,戴著鋼盔倉皇逃齣。

  1978年派舊金山領事館,次年遭逢颱美斷交,親歷遽變的局麵。

  退役後,於1983年進入華航服務,到退休為止,飛行生涯長達三十九年,一生中有一萬多個小時,停留在碧藍的天空中。

  在不平凡的年代,每個人的故事都像傳奇一樣精彩。

名人推薦

  航空歷史研究專傢 傅鏡平
跨越世紀的共和國畫捲:聚焦社會變遷與個人命運的時代群像 本書並非一部聚焦於特定職業生涯的紀實錄,而是一部雄心勃勃、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社會風俗史與思想變遷的宏大敘事。它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勾勒齣二十世紀中葉至末期,一個國傢在劇烈變革中的復雜肌理與深層脈動。敘事視角橫跨廣袤的地理空間,從改革開放初期南方的熱土,到北方工業基地的沉寂與復蘇,再到現代化都市的崛起與迷惘,構建瞭一個立體而多維的時代鏡像。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低語與萌動的力量(1950s末至1970年代初) 本捲著重描繪瞭在一個特定曆史階段下,社會結構如何被重塑,以及個體如何在集體洪流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掙紮與探索。作者將目光投嚮那些處於社會底層卻充滿生命力的群體——鄉村的知識分子、城市中的第一代産業工人,以及在特定曆史事件中命運幾經沉浮的知識青年。 鄉村的哲學與土地的記憶: 敘事從廣袤的田野開始。這裏不僅是糧食的産地,更是傳統倫理與新式思想激烈碰撞的試驗場。書中詳盡記錄瞭集體化進程對農村社會關係的重構,農民對土地的依戀與對國傢指令的服從之間的張力。通過對幾戶典型農傢生活細節的描摹,如春耕時的號子、鼕夜裏的說書、以及對稀缺物資的精打細算,勾勒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樸素與堅韌。其中穿插瞭對地方方言、民間信仰和節日習俗的深入考察,展現瞭地域文化在時代浪潮下的頑強生命力。 工廠的脈搏與螺絲釘的頌歌: 鏡頭轉嚮初具規模的工業城市。本書細緻刻畫瞭第一批産業工人階層的生活圖景。他們的工作環境、生活設施、乃至他們的“成分”如何決定瞭他們的社會流動性。通過對車間裏的班組生活、技術革新的初次嘗試、以及工人文化宮裏的業餘活動的描述,展示瞭那個年代特有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對“新主人翁”身份的認同感。同時,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物資匱乏、層級森嚴以及技術停滯所帶來的內在壓力。 思想的暗流與知識的渴望: 這一部分對知識分子的命運給予瞭深切的關注。在特定年代背景下,他們所受到的衝擊、他們的自我審查、以及他們對外界信息的飢渴構成瞭時代復雜情緒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通過對私人信件、未發錶的手稿以及非正式讀書會的追溯,還原瞭知識分子群體在壓抑中尋求思想自由的努力。這裏探討瞭“啓濛”的代價,以及一代人知識儲備如何成為未來社會轉型的潛在能量。 第二部分:轉摺之年的喧囂與個體覺醒(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葉) 隨著社會基調的鬆動與觀念的解放,個體敘事開始占據中心舞颱。本捲聚焦於“開放”帶來的衝擊波如何滲透進社會肌理的每一個角落。 都市的霓虹與商品的誘惑: 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城市的麵貌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生動描繪瞭第一批“萬元戶”的齣現、第一批個體戶的摸爬滾打,以及第一批進口商品進入市場時引發的民眾狂熱。從“三轉一響”的渴望,到對“洋貨”的追捧,反映瞭消費主義思潮的萌芽,以及人們對物質生活改善的迫切願望。對海鮮市場、百貨大樓和新興的錄像廳的描寫,構成瞭那個年代都市文化的全景圖。 教育的復蘇與青春的迷茫: 恢復高考的影響是本捲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書通過對幾位當年落榜後又成功考入大學的年輕人的跟蹤記錄,展現瞭教育對個人命運的巨大杠杆作用。然而,這種希望也伴隨著新的迷茫——大學裏湧入的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麵對專業選擇、就業前景以及西學東漸帶來的文化衝擊,如何重新定義“成功”與“理想”。書中記錄瞭對西方哲學、文學和流行音樂的狂熱吸收,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本土價值體係的反思。 傢庭倫理的重塑與代際差異: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傳統的大傢庭結構開始瓦解。書中詳細分析瞭新的傢庭模式,例如“丁剋”現象的初現、獨生子女政策對傢庭關係的深刻影響,以及老一輩與新生代在價值取嚮上的巨大鴻溝。從對傢庭聚餐時交流話題的分析,到對婚戀觀念轉變的考察,本書展現瞭社會變革在最微觀的單元——傢庭中留下的復雜印記。 第三部分:時代的側影與未竟的探索(1980年代中後期) 本捲試圖捕捉那些在主流敘事中略顯模糊,但對時代氛圍至關重要的側麵元素。 民間藝術的復興與亞文化的萌芽: 這是一個文化噴薄的時期。本書關注瞭在官方藝術之外悄然興起的民間藝術團體、地下音樂場景(如搖滾樂的初步介入)、以及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努力。這些邊緣的聲音,雖然力量微弱,卻預示著未來文化多元化的方嚮。對這些早期亞文化的描繪,著重於其反叛精神與審美追求的復雜性。 製度的演進與觀念的碰撞: 法律體係和管理製度在轉型期的不完善與探索被置於審視之下。書中通過對幾起涉及産權、閤同糾紛和行政效率的案例分析,展現瞭市場經濟規則導入過程中齣現的摩擦、尋租行為的萌芽,以及民眾對“規則”的理解與適應過程。 個體精神世界的深處: 最終,本書迴歸個體。在物質生活逐漸改善的背景下,人們開始轉嚮對精神世界的追問。書中收錄瞭大量當事人在日記、訪談中流露齣的對“意義”、“自由”和“身份認同”的焦慮與思考。這種從關注“集體生存”到關注“個體存在”的轉變,是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思想烙印。 本書以其豐富的案例、紮實的細節和宏大的曆史視野,為讀者提供瞭一份關於共和國特定發展階段的生動、多維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切片。它不是對曆史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時代精神與個體命運交織的深度解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光豫


  齣身空軍世傢,祖孫三代皆從事飛行,其弟葛光越為前空軍副總司令。1959年空軍官校畢業後派至作戰部隊服務,在颱海兩岸軍事緊張時期,一共執行過三百餘次颱海偵巡作戰任務;也曾奉派齣國三次(菲律賓、越南、美國舊金山),經歷菲律賓國內大動亂、越戰、及美國與颱灣斷交之影響深遠之國際事件。在空軍服務二十餘年後,於1983年退役進入華航服務,飛行生涯長達三十九年。

圖書目錄

傅鏡平 序
自序

初到颱灣
學習飛行的迴憶
飛機跑道上的那所「私塾」──記空軍至公中學
願錯誤不再發生
大娘,您好!
彈落荒郊
我遇見李覺
「密斯脫」得很
訪美國航艦中途島號
談方便
摸底
城牆下
一串珍珠的思念
眷區中彈瞭
閃著金光的夾剋
照片能說故事
尋狗
老總到!
在序麯中落幕
機長有一套
紗帽巷憶舊
夢迴土橋
老墨的報曉雞
落地有點衝力更較安全──讀者投書
那年 我離開越南時
我和楊尚昆空中有緣
燕趙之風──憶董啟恆老師
空軍菲律賓颱風救災
我在邦尼法秀堡──憶菲律賓三軍大學

勝利返鄉,北韓過客
一次空軍海洋長途訓練
假如我武力用颱──一些想像空間
憶一次國慶空中閱兵舊事
飛行風雲難測
我在空軍的軍服
化龍橋樹下──為紀念傢兄殉職四十年作
也談何容老師
讀纔女林徵因想起一些瑣事
又是空軍子弟小學年會
我認識的王錫爵
我認識的王兆湘烈士
我迫降落那小跑道上
從黃植誠想迴颱灣說起
和颱南基地有緣
讀〈獨子楊逸民烈士〉一文
飛燕新村舊事
訪筧橋航校到巫傢壩機場
耀漢和我七十年
我的空軍入伍
跳傘的小插麯
王董搭機轉降
範園焱飛來那天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7297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圖書試讀



  這本書未做年月順序,不是迴憶錄。我有幸生於這不平凡的時代,僅片段記下一些難忘的往事。

  我齣生於對中日抗初期,再經歷抗日戰爭,內亂,遷颱,求學,從軍,重訪中國大陸等,歷經艱辛睏苦,記憶深刻,終生難忘。

  民國三十七(1948)年到颱灣,讀小學六年級。我傢自大陸帶到颱灣一本大人讀的張恨水小說《虎賁萬歲》,先是好奇翻閱,後經斷斷續續整本看完。許是開瞭一扇門窗,此後無論人文地理、章迴古典、小人書《連環圖》等無不喜歡。書中故事、道理、知識、給我帶來好奇和快樂。

  我那時候和其他年輕人一樣,也有一番理想和抱負,有些是不切實的夢想。考大學時成績不佳,沒進理想科係。到英專去讀外文,淺讀瞭一些荷馬史詩、威京(Viking)海盜獨霸北歐的傳奇故事,也很喜歡。

  後來正規大專教育未讀完,又去空軍學習飛行,朋友說我什麼都喜歡。但是後來沒成為學者,軍旅中也未當上將軍,這有點像項羽那樣;少年讀書不成,改「學劍」,「學劍」不成,又學統率大軍的「萬人敵」術,後來失敗,烏江自刎,嘆他是個漢子。這比喻是句笑話,我沒有那種氣宇。

  1959年空軍官校畢業派到作戰部隊服務,那時候正是颱海兩岸軍事緊張時期。那些年裡一共執行過三百餘次颱海偵巡作戰任務,也與中共米格機在空中遭遇,相互糾纏過。那是我年輕時,豪情萬丈的歲月。

  服務空軍期間,三次奉派齣國,1972年赴菲律賓三軍大學。不久遇上那裡國傢動亂,全國實施戒嚴令。我如驚弓之鳥,夜間裡枕邊放著手槍。

  1975年派赴前駐越南共和國駐西貢大使館武官處工作。當時美國已撤齣南越,北越大舉南侵,親睹百萬的難民逃亡,流離失所的戰爭景象。我在北越共軍進城前夕,戴著鋼盔倉皇逃齣。

  1978年再派舊金山總領事館服務,次年遇美國與大陸建交,颱灣與美國斷交,麵臨這些遽變的局麵,無限感慨,難以忘懷。

  我在空軍先後服務二十餘年,1983年退役後進入華航公司,又再迴到飛機駕駛艙,重操舊業。在華航有機會飛航世界各國,遊覽許多大都市,感受不同國傢風土人情,增進瞭一些見識。

  我齣自一個空軍傢庭,祖孫三代有五人是飛行員。父親早年東北航校畢業,他是中國最早去法國學飛的飛行員。大哥光遼空軍官校畢業,在一次飛往大陸的偵查任務中,被中共米格機擊落而殉職。六弟光越也畢業於空軍官校。小兒寧傑自幼亦嚮往飛行,現任華航機師。此外,兩個女兒、女婿、媳婦,也都先後在華航服務。

  1989年我去大陸山東,尋到我大哥被擊落墜機的現場,一位陪同的中共地方官對我說:「你們一傢都是『搞』航空的啊!」對我傢庭居然都也瞭解,讓我意外。許多人說我們是航空世傢,我想算是。

  迴憶我自開始飛行,到滿六十歲退休,最後一次飛航為止,前後不覺地竟度過瞭三十九年的飛行生涯,其中派國外服務時雖停止,飛行時數也纍積瞭一萬餘小時,具體說,一生裡約有一年半的時間是停留在天空裡的。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許多同學、同事都不幸殉職,他們多是英年早逝,令人嘆惜。我如今能以全身而退,感謝上天的厚愛。

  我自1996年退休來美,本著年輕時那份豪情,展開退休生活。在友人鼓勵下,利用電腦的便利,軟體的神奇,將過去點滴瑣事,綴集隨興成文,整理集冊,附加一些相關照片,取名「我在空軍那些年」。

  我非作傢,電腦也是自學,這冊子無可與專業相比,但願和朋友分享我的迴憶。

葛光豫
謹識 2014年於洛杉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