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德國管理大師教你跳脫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覺察的快樂指南 (電子書)

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德國管理大師教你跳脫受害者模式,破解人性窠臼,自我覺察的快樂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柏裏斯.葛倫德
圖書標籤:
  • 幸福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德國管理
  • 受害者模式
  • 人性
  • 覺察
  • 快樂
  • 電子書
  • 個人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大喊「給我幸福」,將成為不幸的開始!

  如果你不齣色,那是因為你隻是夠努力而已
  如果你不快樂,那是因為你對自己太仁慈


  追求幸福與快樂是人生最大的目的。這個渴求讓人不停地追尋一帖放諸四海皆準的幸福處方。隻是,幸福的祕密究竟是什麼?柏裏斯.葛倫德在本書中,以獨到的觀點闡述影響人生的基本要件,並將觸角從「人際關係」延伸到「企業團體」與「社會發展」。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談個人。從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到人生目標;第二章談工作。動力何在?進步何在?報酬何在?第三章談社會。職業保障、教育製度、健康保險、退休福利……的意義為何?葛倫德將一一抽絲剝繭,一針見血地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幫你建構一個自我覺察、誠實麵對自己與自我負責的快樂人生。

  本書精華概念:
 

  當你懂得瞭覺察自我,並承擔起責任,在過程中練習調控的技巧時,你就會在關係與工作中成長。

  而當你發現自己成長瞭、能夠應對各種局麵時,你就會湧齣無法言喻的滿足。那纔是真實的快樂。

  當你找到瞭開啟快樂之鑰,就不會再把眼光放在追求外界所製造齣來的快樂,也不會在意他人眼光或與人比較。你會活得踏實、自律而自由,並找到生命的意義。

  自我負責,纔是快樂之鑰
 

  柏裏斯.葛倫德在二十五歲時一度失去瞭一切 —— 健康、學業、事業前景、人際關係、人生希望。他在墨西哥參與「峭壁自由墜跳」活動,從四十米高的斷崖墜跳大海,摺斷瞭頸椎,自此半身不遂,身體90%失去知覺,再不受大腦控製。他必須重新學習生活自理,從穿衣服到一切生活起居,並靠領取社會救濟金度日。

  一般經歷如此重大意外、死裡迴生的人,能夠活下去就算不錯瞭。柏裏斯.葛倫德卻不願意隻是苟且地活著,他要的,是有生命力的完整人生,不論殘疾與否,他想要擁有一個快樂的、有自覺、並且能自決的自由人生。他把從這段巨變中獲得的體認,建構成生命轉換的地基。他重新找到自己、定義自己,充分發揮僅剩10%的行動能力,不停地學習和進步,以及一顆誠實麵對自己的心。

  如今,柏裏斯.葛倫德過著超乎尋常的充實人生,他是一名父親、成功的企業傢、受歡迎的講師,享譽盛名的顧問。本書分享他奮鬥求存、獲得快樂的經驗,其文字深刻,發人深省。而他所要指引和啟發的,是一個充滿覺知、自我負責,將潛力發揮至極緻的快樂人生。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評語:
 
  ●柏裏斯.葛倫德不是在告訴我們快樂的七大步驟,這種東西反正也不會見效,反之,他分享的個人經驗富有深度,帶領讀者思考快樂背後的意義。

  ●柏裏斯.葛倫德說明瞭一般人總是在什麼情況下,搞砸瞭人際關係、工作成就以及社會發展。讀者如果已經做好檢視自己的準備,那麼讀完本書後,肯定會有所成長。

  ●想知道別人該如何讓我們快樂的讀者一定會大失所望。柏裏斯.葛倫德要告訴我們的是,世上隻有一個人能讓我們快樂,那就是「自己」。

  ●這本書幫助我瞭解自己,觀察反省自己的行為。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發展自我的人,特別是每天都要做「重要決定」的人。

  ●這是一本為自我省思者量身打造的書,如果那些老愛把自己當成被害者的人能看這本書,就最好不過瞭。
 
媒體/名人推薦

 
  柏裏斯.葛倫德有讓人「杜絕一切藉口」的能力,這本書讓你再無藉口。——《Events》雜誌
 
  開發人類潛能的專傢、獨一無二的勇者。──南德意誌報(Süddeutsche Zeitung)
 
  柏裏斯.葛倫德是德國最受觀迎的管理大師之一。──ARD.de
 
  這是最能代錶德國個人自由主義精神的一本書。──莊祖欣 旅居德國的藝術傢,作傢
 
  火星爺爺 (許榮宏)──作傢,企業講師
 
  鄭匡宇──激勵達人
 
翻轉命運的內在力量:心智重塑與人生躍遷的深度指南 一部直擊現代人精神睏境,提供切實可行轉變路徑的深度著作。 你是否常常感到,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內心的不滿和挫敗感總是如影隨形?你是否發現,自己似乎總是在重復相似的錯誤,陷入無謂的內耗與掙紮,感覺自己像被睏在既定的軌道上,難以逃脫? 本書並非提供空洞的勵誌口號,而是為你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你現在的狀態”與“你渴望的人生圖景”。我們深知,真正的改變並非源於外界的饋贈,而是源於對內在世界的徹底梳理與重構。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渴望從“反應者”轉變為“創造者”的探索者。 第一部分:洞察迷霧——拆解內在的限製性劇本 我們每個人都攜帶瞭一套無形的劇本,它由早期的經驗、文化的影響以及無意識的信念所編寫。這套劇本在不經意間,設定瞭我們對世界的解讀方式,並最終框定瞭我們人生的可能性。 深度剖析“無意識的腳本”: 本書將帶領你深入挖掘,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是如何悄悄地運作,並主導你的決策。我們探討的不是簡單的“積極思考”,而是結構性的認知重塑。例如,我們如何係統性地識彆那些讓你在關鍵時刻退縮的“內在批評傢”的聲音?這些聲音往往披著“理性”的外衣,實則是在捍衛舊有的、雖不完美但“熟悉”的舒適區。 “完美主義”的雙刃劍: 我們細緻解構瞭完美主義的本質——它往往不是對卓越的追求,而是對失敗的恐懼的極端錶現。書中提供瞭精確的工具,幫助你區分“高質量的追求”與“自我阻礙的拖延”。你將學會如何設定“足夠好”的閾值,從而釋放被“必須做到完美”所鎖住的能量,將行動力重新導嚮産齣而非自我審查。 人際關係的“能量黑洞”: 許多人的精力被耗費在維護那些消耗性的關係上。我們不會要求你切斷所有聯係,而是教會你如何識彆和構建“能量邊界”。通過清晰的情感識彆技術,你將學會如何在維護連接的同時,保護自己的內在資源不被無謂的傾軋和情感勒索所侵蝕。 第二部分:構建內核——重塑你的心理操作係統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自身情緒和反應機製的掌控。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如何升級你的“心理操作係統”,使其能夠更靈活、更具韌性地應對生活的復雜性。 韌性訓練的科學: 韌性並非天生的品質,而是一套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強化的技能包。我們引入瞭基於神經科學和認知行為的實踐框架,教授你如何構建“情緒防火牆”。當挑戰來臨時,你將不再是立刻被情緒淹沒,而是能創造齣一段寶貴的“延遲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你可以自主選擇最佳的應對策略,而非被自動化的防禦機製所驅使。 從“外部驗證”到“內在確定性”: 當代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往往是外在可見的,如職位、財富或贊譽。本書強調,這種對外部驗證的依賴是脆弱的根源。我們提供瞭一係列探索“核心價值觀”的練習,幫助你清晰地定義對自己而言真正有意義的“成功標準”。當你的行動與內在的價值指南保持一緻時,外界的評價便失去瞭過度的影響力,你的自信將建立在不可動搖的自我認知之上。 專注力的精細化管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注意力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摒棄瞭泛泛的“時間管理術”,轉而探討“精力分配的藝術”。這包括區分“高價值的深度工作”與“低價值的忙碌噪音”,並提供科學的循環工作法,確保你的認知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部署。你將學會如何主動設計你的環境和日程,以最大化你的心流體驗,而非被動地應對突發事件。 第三部分:實戰躍遷——將覺察轉化為持續的行動力 認知上的理解是第一步,但真正的轉變發生在行動之中。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重於如何將深刻的自我覺察,轉化為可持續、可衡量的生活改進。 “微習慣”的力量與係統設計: 宏大的目標往往因為啓動門檻過高而被擱置。我們倡導“微習慣”策略,即設計小到幾乎不可能失敗的初始步驟,通過高頻次的成功體驗來重塑大腦的奬賞迴路。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將你的長期願景分解成每日可執行的“微動作”,並設計反饋機製,確保這些新習慣能夠穩固地嵌入日常生活。 擁抱“不確定性”的藝術: 人生充滿瞭變數,試圖完全控製一切隻會帶來焦慮。本書提供瞭一種看待不確定性的新視角:它不是威脅,而是創造新可能性的溫床。我們將學習“情景規劃”而非“固定預測”,培養在動態變化中保持清晰戰略的能力。這種靈活性,正是未來領導者和生活掌控者的關鍵特質。 整閤與持續進化: 真正的成熟,在於將所學知識整閤為一個連貫的自我管理係統。書中提供瞭季度迴顧與年度重置的模闆,幫助你定期審視自己的成長軌跡,並根據新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迭代你的個人成長模型。這確保瞭你的自我提升是一個動態、螺鏇上升的過程,而非一次性的“頓悟”。 本書的承諾: 這不是一本讀完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書。它是一套嚴謹、深刻且充滿實踐指導的“內在工具箱”。通過與本書的深度互動,你將不再被動地接收命運的安排,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你相信的現實,並以結構性的方式,重塑你的思維模式、情感反應和日常行為。你將獲得超越環境限製的內在穩定感,開啓一段由自我覺察驅動的人生躍遷之旅。 準備好,從“受害者”的視角中走齣來,真正掌握自己生命敘事的下一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柏裏斯.葛倫德 Boris Grundl

 
  柏裏斯.葛倫德是知名的企業傢、領導人纔培訓顧問、教師及演講者。他的領導培育學院,每年平均輔導120傢企業,如: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SAP、O2及BMW等。他在大學擔任客座講師,義務參與許多學生事務。著有:2008年《站起來!》(Steh auf !),2010年《好人的獨裁主義》(Diktatur der Gutmenschen),以及2012年《實業傢的時代已過》(Die Zeit der Macher ist vorbei)。本書為柏裏斯.葛倫德第一本中文譯作。

譯者簡介:

張綱麟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慕尼黑日耳曼語言學碩士,精通中英德三國語言,現為旅居德國的自由譯者。
 

圖書目錄

推薦文  莊祖欣─自我負責,纔是開啟快樂之鑰
前  言  通嚮「不幸」的路,是一條單行道
 
第一部
你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破壞重要的人際關係
 

讓我快樂!
愛我!
重視我!
讓我維持良好形象!
讓我為你感到驕傲!
保護我!
尊重我!
 
第二部
你如何在無形中,阻擋瞭企業團體的成長

 
激勵我!
稱讚我!
迴應我!
確保我的工作!
加強我的在職訓練!
幫我加薪!
安頓我的生活!
 
第三部
你如何在非蓄意的情況下,妨礙瞭社會發展

 
給我一個避風港!
教育我!
告訴我,我應該做什麼!
給我一份工作吧!
讓我健康!
為我憂心解勞!
 
後  記  服務的精隨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832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圖書試讀

前言

通嚮「不幸」的路,是一條單行道

 
  如果我們能夠剔除一切導緻不快樂、不幸福、失敗的因子,那麼快樂幸福和成功是否就唾手可得瞭呢?根據近年流行的「快樂學」研究報告,快樂本身能刺激快樂的滋長,但是遠離負麵因素卻無助於製造快樂;就算沒有離婚,並不代錶你過的幸福美滿;就算討厭的同事離職,工作未必從此愉快;就算把弱點都藏起來,不見得就能立刻擁有齣眾優勢。

  既然對壞事敬而遠之沒有幫助,我們該怎麼做纔會快樂呢?

  請迴想那些令你快樂的時刻:完成工作、達到目標、障礙排除、問題解決,還有享受美食與親密關係,都能讓我們快樂。然而,愉悅的感受不算深刻,快樂也有保鮮期限。接踵而來的挑戰,很快就讓你喘不過氣,不再沉浸於昨日的歡愉裡。這種狀況彷彿似曾相識:纔慶祝過調薪或晉升,好勝心就驅策你去贏得更高獎賞;終於把孩子養到大學畢業,欣慰沒幾日,你不禁又擔心他畢業即失業、找不到結婚對象;度假酒店窗外的無敵海景使你心醉神迷,偏偏愜意時光總是短得教人心慌。

  快樂何難之有?來片巧剋力、收到明信片、運動後的大汗淋灕、親密關係、偶然被讚美、買瞭跑車、達到目標——這些簡單的小事情,都會促進腦內啡、催產素、多巴胺、血清素的分泌,它們在大腦科學中都被稱為「快樂素」。隻可惜不論製造齣多少種快樂素,沒有一種能持久,況且,大腦對同樣的外來刺激,反應也將變得遲鈍,動聽的流行新歌在重播數百遍後就喪失瞭吸引力,甚至讓人不想再聽。然而,人們對於「幸福快樂」抱著期待,於是不斷重複著尋找、失去、尋找、再失去的循環。

  這可不是好現象。畢竟再怎麼拚命製造快樂,都隻能淺嘗輒止。感受程度下降之外,部分慰藉物也帶著副作用;甜食造成發胖,就連被視為快樂泉源的金錢也非永遠萬能。「貪婪」是一條死鬍同,闖進去的結果往往是失去更多。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因收入增加而帶來的快樂,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滯瞭。追求物質的人,往往更容易為物質所製約;過猶不及,都是不幸。

  所以,快樂學是一門講究「平衡」的科學,重視的是在顛簸的人生道路中練習平衡的技巧。無論未來遭受什麼樣的打擊,良好的平衡感就能使我們從跌倒的地方迅速站起來。這種技巧就是「抗壓力」(Resilienz)。

  話說迴來,剋服逆境和感到快樂二者有關連嗎?戰勝風浪的船夫,難道就不會被地上的小水灘給打亂腳步嗎?再怎麼風平浪靜,一旦吃光存糧還是難以存活。這就像是情侶從狂熱的相戀、到結為夫妻,最後卻發現不閤適而貌閤神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時,那些讓人宛如置身幸福幻境的緣由,也具有將人推落深淵的反撲力道。感情無論再怎麼好,難保不會有觸礁的時候;船夫也無法在暴風雨來襲之時輕鬆微笑。攸關性命的時刻,船夫該怎麼做?祈禱神蹟降臨嗎?——研究指齣擁有信仰的人較快樂——也說不定真的逃過一劫呢!但是,下次呢?

  假如暴風接連齣現,他還能指望奇蹟式的救援嗎?還是算瞭,乾脆躲進房間,聽天由命、眼不見為淨,讓乘客自生自滅?如果這麼做能再次倖免於難,那可真的是好運成雙瞭。你想要的是好運不離身的快樂嗎?那麼闔上本書吧!我不會教你如何獲得這種淺薄的、無從掌握的快樂。就算世界上真有一本《好運指南》,它也無法賦予你深層的快樂。

  我想,這名船夫應該要走齣船艙,竭盡全力對抗暴風雨,唯有如此纔能使他發自內心的快樂,而且有益於他往後的人生。他想擺脫眼前的睏境,就必須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然後負起責任。隻有這樣纔能自救,或許還能救別人一命。

  倘若這艘遭難的小船就是你此刻的縮影——無論是剛失戀或被裁員,你會選擇逃避現實、祈求轉機,還是思考自己的責任並且勇敢地承擔呢?

  每個人的快樂方法都不相同,快樂本是一種個人經驗,所以麵對同樣處境,該怎麼抉擇,並沒有標準答案。勇敢麵對暴風雨也許會讓船夫耗盡體力卻很快樂,但它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我們經常以為成功經驗可以完全地移植到自己身上,其實不然。若你擅長遊泳,何不就縱身躍入海中、遊到附近小島上找人救援呢?這是否有效得多?再說那座小島上,可能有棕櫚樹(新大陸?)、金礦(高枕無憂?),甚至夢寐以求的伴侶(新煩惱?)等著你去發現。

  我並不是否定學習成功經驗,事實上,那確實是通往快樂的捷徑。德國的幸福指數在國際上僅居中段、不算亮眼,而丹麥、巴拉圭、不丹等國傢幾乎是幸福排行榜常客。優等生丹麥最近更緻力於研究「先天基因對快樂是否有影響」,希望能找齣所謂的快樂基因。

  快樂基因究竟存在或不存在,仍然有待科學傢的証實。不過在那之前,光是盯著各國的幸福指數排行榜,我們是絕對找不到那把「快樂之鑰」的。

  我想和各位讀者分享我的快樂經驗:當我愈認識自己,我就不常迷失在外麵的世界;當我愈懂得分辨什麼對自己有益/無益,我就更不會和他人比較;當我看清自己的動機、能力的限度,我就可以視動機來衡量極限,再採取適當行動。

  瞭解自己就能主宰自己,不受環境左右,活得更自由。而活得自由的人,麵對選擇時也較為果決。自由的代價就是勇於承擔後果。快樂的代價也一樣。我們不能變成懦弱逃避的船夫,苦苦等待天降好運;不勞而獲的註定是輸傢。

  大部分的人,都是用下意識來思考、行動並反應的。父母希望孩子走他們走過的路,因為這條路已被證明萬無一失,雖然這是齣於善意,但也在無形中將弱點傳給下一代,抹殺瞭孩子本來可能發展齣的優勢。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老闆要求員工遵照同一套方法做事,政治傢提齣看似理想實則罔顧人民權益的政策等等。

  我寫下本書的目的,就是為瞭探照齣這類看似正確、實則偏誤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它們是通往幸福路上的絆腳石,而我們老是喜歡把這些石塊搬到路中央。

  高度的自我覺察,是一封寄給快樂的邀請函。愈有意識就愈能果斷地承擔,追求快樂就是追求更多的自我承擔。

  我得把醜話說在前麵,這本書真的不是在談「邁嚮快樂幸福人生七大祕訣」。我若是知道瞭當然會告訴你。同時,希望你知道「追求更多的自我承擔」、「勇於負責任」比字麵看來難上百倍。我也是費瞭好大的代價,纔發現「生活品質」和「自我承擔」有著互為影響的關係。

  接下來,就讓我話說從頭吧!故事得從我的人生齣現巨變的那一刻說起。

  當時,我因為一場意外事故而住進醫院,接受瞭長達九個月的復健。快齣院之前,我認為我已經做足瞭麵對現實世界的準備:接受半身不遂的結果。我相信我能應付得來,而且我也會更加珍惜仍未受損的好頭腦、健全的肩膀與雙手。反正隻要使生活恢復常軌,把剩下的人生過好,就心滿意足瞭——至少本來我是這麼打算的。

  抱著單純的想法,我迴到從前的公寓。公寓裡有幾道階梯,對於坐著輪椅的我來說並不方便。但我仍然想再看看房子、街道與社區最後一眼,如同舉行告別式般嚮往日時光道別。

  迴公寓那天,隔壁女孩和我巧遇。我們以前就常往來,她喜歡找我聊天、覺得我很酷、很幽默且與眾不同。我也很喜歡她。

  她看起來很驚喜,從馬路那端遠遠地朝我大喊:「柏裏斯!」接著從她的母親身邊大步嚮我跑來。

  在她快接近我的時候,我發現她突然愣住幾秒鐘,放慢瞭腳步,滿臉錯愕地看著我。現在她總算看清楚「柏裏斯坐著輪椅」的事實。

  她走到我身邊跟我打招呼,但不像剛纔那麼興奮,氣氛略顯尷尬。

  我們沉默瞭一陣子。

  她終於開口瞭:「柏裏斯,你⋯⋯」

  「怎麼瞭?」

  「你從此一輩子都得坐輪椅瞭嗎?」

  我的心在這一秒崩潰瓦解瞭。

  聽見這句話之前,我認為我早就準備好麵對這件事。然而此刻我的情緒還是不停地往下墜。我第一次如此沮喪。

  我說不齣話來,也無話可說。我無需旁人安慰或假裝沒事,隻要安靜地承受腦中的一片空白。

  我盯著她,她也直直望著我。

  不知過瞭多久,我們兩人同時笑瞭齣來。這真的沒什麼好解釋的。她輕輕拍瞭我的手,然後走迴母親身邊。

  從那天以後,我再也沒見過她。

  這位女孩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心靈導師。她一語驚醒瞭夢中人,讓我正視當時還看不清楚、也不願看清楚的艱難處境。她讓我麵對現實,能從他人的角度來看自己。她讓我意識到自己即將進入至今從未經歷過的——確切地說,是我「不想」經歷的生活。

  那一瞬間,我看見兩種責任的區別。一種是經過思考後,認知到的抽象責任;另一種是純然由情感承載的真實責任。簡言之,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區別。這二者多麼不同!我總算意識到在想像與真實情況之間,橫亙著一道鴻溝。她對我可真是殘忍,竟然如此誠實而犀利地一棒敲醒瞭我。

  假如你也願意,我會像那女孩一樣,用毫不保留的銳利、誠實與敬意點醒你。

  幸福快樂的人生即是成功的人生。當你凡事順遂,你的人生可說是成功的;倘若一生中都沒有太大阻礙,那就更完美瞭。但是成功的訣竅並不是把日子過得疲於奔命,這會加重你的心理負擔;也不是要想方設法填補心靈空缺。

  你隻需要挪走那些擋在半路上、使你無法前行的石塊;剋服心理障礙、放鬆心情,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少數事情上,幸福就會像好朋友般主動來探望你,甚至不待你的邀請。

  而在幸福來按鈴之前,我的故事會繼續說下去⋯⋯

後言:

服務的精髓

 
  幾年前,我和傢人到科隆購物血拼,在滿載而歸之後,我們走嚮車子,準備離開。這時有一群年輕人經過,他們的眼神充滿瞭不確定,正無助地東張西望。他們就像鄰傢的大男孩般,其中有一人跟我攀談,含糊地敘述他們如何錯過瞭一班火車,還欠一些錢纔能買車票,問我能不能藉錢給他。

  我看著他,不假思索地從錢包裡掏齣一張五十歐元的紙鈔給他。

  他遲疑瞭一下,盯著我看:「什麼?你怎麼這麼乾脆的就給錢?」

  我迴答:「不然呢!」

  「如果我沒有還你呢?」

  「那是你的問題,我做我能做的,你做你想做的。」

  我給瞭他公司的地址和網站名稱,好讓他有機會還我錢。「如果你想還錢,就聯絡我。」

  他還是無法置信:「但是……你無法保證我會不會還你錢!」

  「沒錯,我沒辦法。」

  他拿瞭錢,和那群人繼續往前走,而我們上瞭車後就迴傢瞭。

  他到現在都沒有把錢還給我。但是對我來說,這五十歐元並不算浪費。我是否讓他變得快樂呢?也許完全沒有。不過,他將會以某種方式成長,因為欠人的總有一天要償還,而所有的一切也都有代價。

  那位年輕人要為他的沒有償還而付齣代價。我不必評論或譴責他,他會付齣代價: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而我也確信:這筆債至今仍是他無法擺脫的沉重負荷。

  反觀我,活得輕快而自由。

專文推薦

自我負責,纔是開啟快樂之鑰


  三年前我不經意地拾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的前幾天,纔發生German Wings航班的憂鬱癥機長為瞭自殺而引領飛機撞山的悲劇事件,一百五十位乘客連機上服務人員全部罹難。當時我的大兒子在英國上學,每三個禮拜都搭乘German Wings的班機迴傢。發生這樣的人為意外,我和身邊大部分的人一樣,看到新聞及逐漸水落石齣的病態謀略,都驚嚇得手足無措,想到如果不巧讓我兒子登上他駕駛的飛機,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可是還是神經質地忍不住去想,越想越汗濕背脊。

  當時外子安德烈纔去參加瞭一個企業經營座談會迴來,感覺受到講者的無限鼓舞,且帶迴這本主講人柏裏斯.葛倫德(Boris Grundl)寫的《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Mach mich glücklich,直譯為:讓我快樂),擱在飯桌上。反觀我,被媒體裡的災難報導嚇得神經虛弱,加上親友間的病痛、齣軌、爭執、離異、破產......等消息,深覺人生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什麼是穩當、肯定、順遂的,自處之策要不就是長齣厚厚一層皮繭,抑製天生的易感易動,隻求堅忍承受,並無奈地讓壓力對身心蠶食鯨吞;要不就是找人宣洩煩惱,一吐為快,藉著互吐苦水確認:我不是唯一的不安和懼怕者,似乎就稍微得到安慰和遺忘的可能性。隻是,這種安慰和遺忘既消極又短暫,吐槽一旦結束,憂愁恐懼又再度湧上,再次陷入無助。

  秉持著這樣的心理前提,我開始翻閱《沒有一種幸福是說好的》一書,一讀就被釘住瞭,再也停不下來。在作者柏裏斯.葛倫德書中所舉的例子裡,我在在地找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們,換個麵貌、換個名字、換個場景和時間,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重演,人性是跨越地域和文化藩籬的。有時候覺得,葛倫德他好嚴厲啊!直直逼視我內心的軟弱、虛榮和媚俗,把它們一一揪齣來攤在陽光下釐清。他(在課堂上) 曾跟我說,氾濫和沖昏頭的熱情、可歌可泣的悲慟並不值得追求;倔強的嘴角、含恨的眼神、憂鬱的容顏,除瞭唱歌時押韻好聽外,也不淒美,不必效法;傷春悲鞦或冷漠無情都不是人生榜樣,也許值得寫入小說、劇本或詩歌裡,更受狗仔隊和八卦報導的歡迎,但是,都不是你我直視生命本質後的醒悟,也非為追求自由自主、終極快樂的選擇。

  讀著這本書,心慌逐漸平靜下來,繼續讀下去,就感到從內在升起的一股力量:我,掌握不瞭世事和命運,但是絕對可以掌握自己。掌握自己,就不再把種種抑鬱、失望、病痛......的責任推委給別人、推卸給環境,而是對自己的心情、處境、前途、健康......完全負責!負責是什麼?他說:「就算懷疑,仍然堅持。」

  整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章談個人。從男女感情、親子關係到個人目標,第二章談工作。動力何在?進步何在?報酬何在?第三章談社會。職業保障、學校製度、健康保險......意義為何?近年來網路上經常齣現一些把德國人、德國製度捧上天的文章,接著無濟於事地說,看,人傢就做得到如何如何,我們華人就是扶不起的阿鬥,樣樣不如人。德國人絕不是各個都像葛倫德,有關懷的眼光和振作的動力,但是如果有人問我,摒除那些天方夜譚的「超級德國」文章外,可否推薦一本腳踏實地的、最能代錶現代德國精神的書?我會毫不猶豫地說,那先從這本開始吧。

  為瞭忠實原文,譯者維持瞭所有書中提到的、許多近年來發生在德國社會、經濟、文化中的例子,也許華人讀者會覺得事不關己,起不瞭共鳴。我在此懇請諸位讀者拿齣「人心隔肚皮」的想像力,把這些例子裡的人名、地名換一換,就發現,沒有什麼所謂「強勢德國的專利」或「華人沉重的歷史包袱」之必然性。事實上,每一個人天生都被賦予瞭「選擇」的自由,即使我們是無選擇地被降臨在這個傢庭、這個國傢,也永遠不要加入無意識的集體悲情,而要有意識地活齣個體的甘甜。每一份個體的甘甜,都是鼓舞集體生活的能量。

  以前有位長輩好心諄諄教誨我:人生的好運厄運之多寡都是早就註定好的,開心、走好運的時候也要省著點用,別樂昏瞭頭,記得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啊!我像大部分的同齡人士一樣,沒經過大戰、饑荒或逃難的厄運,卻總覺得衣食無憂、網路暢通、資訊爆炸的現代也不好過啊!小顛小跛不斷,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勉強湊到今日。如今的我不懵懂也不顫抖瞭,終於鼓起勇氣,大聲反駁這種「永遠活得不全然」的人生觀:快樂不能省著點用,快樂就在此時此刻,一錯過就沒有瞭;心胸敞開、頭腦冷靜,就算做些習以為常的小事,舉手投足都要充滿當下意識──齣太陽的時候曬太陽,風起的時候去兜風,就是最好的未雨綢繆。居安就享受「安」,不必杞人憂天地「思危」;網球選手教我的道理,看準球勢,等球到瞭眼前纔揮棒,太早「綢繆」和「思危」都隻會讓你看不清楚且錯過當下,浪費精力而已。快樂不是每天講笑話、哈哈大笑,而是選擇現在、就是從這裡開始:我,為我的快樂、我的健康、我的愛情,負責!

  校對此書中譯文之際,三年前閱讀時的願望又一次次地重現:真想把這本書介紹給我颱灣的傢人XXX、颱灣的朋友YYY和ZZZ啊!葛倫德說:「唯一能帶你抵達目的、受人尊重的路,就是逐漸接受自己,慢慢地深入瞭解自己......並幫助別人找到和接受自己,且開啟一個有建設性的迴圈。」

  他說,這就是愛!

莊祖欣│旅居德國的藝術傢,作傢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剛好處在一個職涯轉換的迷惘期,感覺四處碰壁,總覺得自己明明有實力,卻總是在最後一哩路被什麼無形的力量絆倒。朋友大力推薦這本,說它能幫人「跳脫框架」,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去翻閱的,想說又是哪本老生常談的心靈勵誌書。但翻開後發現,內容的深度遠超乎我的預期。它不是空泛地談「改變」,而是钜細靡遺地拆解瞭那些根深蒂固的認知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做決策的。特別是關於「控製感」的探討,讓我茅塞頓開。我以前總想控製所有變數,一旦失控就焦慮不已;書中卻提倡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然後將精力集中在前者,這個簡單的觀念,對我這種習慣性神經緊繃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讀完後,我學會瞭如何優雅地放手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物,轉而專注於優化我能掌控的行動,感覺心裡踏實多瞭,那種無助感也少瞭很多。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型的書籍通常敬謝不敏,總覺得市麵上的「自我覺察」主題多半是迎閤市場、內容空洞的產物,但這本的評價實在太高,讓我好奇心戰勝瞭我的偏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自我辯論。作者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不像有些書那樣拐彎抹角,而是直截瞭當地指齣問題核心。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書中提到許多源自童年經驗或早期社會化的「腳本」,這些腳本在我們成年後依然偷偷地操控著我們的反應。舉例來說,我一直以為自己很獨立,但讀完後纔意識到,很多時候我拒絕幫助別人,其實是因為害怕自己一旦依賴他人就會被視為軟弱。這種層層剝開偽裝的過程雖然有點痛,但非常療癒。它不是給你一帖止痛藥,而是教你如何處理慢性疼痛的根源。對於想真正搞懂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反應」的朋友,這本絕對值得投資時間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的文筆風格非常獨特,沒有過分煽情的語氣,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長輩,用一種既嚴謹又帶點幽默的口吻跟你娓娓道來人生的真相。我特別喜歡它在闡述理論時,總會穿插一些極具代錶性的心理學實驗或生活實例,使得那些原本有點學術性的概念變得非常生動易懂。我以前總覺得「覺察」這件事太過玄妙,難以捉摸,但書中把它拆解成具體可操作的步驟,讓你明白覺察不是冥想一小時的產物,而是日常生活中每一個選擇與反應的細微觀察纍積而成。最近我嘗試運用書中的幾個小技巧來觀察自己在麵對衝突時的第一反應,赫然發現自己的慣性反應模式真的有所鬆動。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工具箱,讓你自己去建構那個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實用性滿分!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職場打滾、被KPI追著跑的「社畜」來說,最消耗心力的就是無效的內耗。每天下班迴傢,腦子裡還在重複播放白天遇到的鳥事,然後閤理化自己的不快樂是「環境的錯」。這本書的齣現,剛好打破瞭這種惡性循環。它並沒有鼓吹要你立刻辭職或跟誰絕交,而是非常務實地教你如何在現有的結構下,調整你的心態和應對策略。書中提到「邊界設定」的重要性,讓我深刻體會到,過去我之所以容易被情緒勒索,是因為我從未清晰地劃定自己的底線。作者用非常中性的語言,解釋瞭這種「被動接受」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放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拿到瞭一張人際關係和自我管理的「使用說明書」,雖然說明書很厚,需要時間消化,但每讀一頁,都感覺自己對生活的掌握度提高瞭那麼一點點,那種從「被動」轉為「主動」的轉變,是無價的體驗。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在還沒讀之前,我總覺得很多事情都好像是老天爺在跟我作對,工作上不順心、人際關係上也有點卡卡的,心裡總有個聲音在嘀咕著「為什麼總是我這麼倒楣?」。讀瞭之後纔驚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纔是睏住自己的最大元兇。它不是那種假掰地跟你說「積極樂觀就是一切」的雞湯文,而是很紮實地從行為模式和心理慣性去剖析,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陷入那個「受害者迴圈」裡。書裡的案例很多都貼近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情境,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不是在我傢裝瞭針孔攝影機啊?特別是關於「歸因偏誤」那幾個章節,讓我對自己過去把所有不如意都推給外在因素的行為感到有點汗顏。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你不得不直視自己的盲點,雖然一開始有點刺眼,但長期來看,絕對是自我成長的催化劑,推薦給所有覺得人生卡住的戰友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