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邊煮語:颱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電子書)

竈邊煮語:颱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淑華
圖書標籤:
  • 颱灣美食
  • 閩客料理
  • 客傢菜
  • 颱灣菜
  • 食譜
  • 烹飪
  • 文化
  • 飲食文化
  • 電子書
  • 地方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一部閩客料理手法的文化事典

  ★13 大類105個料理動詞 × 285道第一手竈間採集的私房菜譜 × 11式料理手路比較分析 × 12位說菜人的真情側寫 × 15種食物的脈絡考掘
  ★金蝶獎金獎得主設計師黃子欽 × 剪紙藝術傢古國萱_ 聯手創造具古典手感的視覺語言與裝幀設計,全書採蝴蝶膠裝,外加書套收藏
  ★特別附錄「線上聲音註釋」,讀者可參照拼音,親耳聆聽閩、客料理動詞與相關菜譜名的真實發音


  一場從料理動詞展開的閩、客飲食譜係的探索
  「糋菜糋vs烰烰菜,今晚你想吃哪一道?」
  要是有人這麼問你,你是會心一笑,還是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其實,「菜糋」「烰菜」都是類似蔬菜天婦羅的油炸料理,隻是前者是閩南語的講法,後者是客傢語的稱呼;而「糋」與「烰」亦又是閩南和客傢語中分別錶以大量滾油「炸」的料理手法,也就是烹調動詞。動詞加名詞的族群食物對比,是不是很有趣?

  本書是金鼎獎與開捲年度好書獎雙料得獎作傢陳淑華,費時三年田野調查、一年潛心創作的重量級飲食書寫。

  作者從料理相關的語彙,特別是烹調的動詞下手,以從相關辭書或文獻報告收集而來的逾百個閩客烹調動詞為基礎,透過深度田野訪談與親身實作觀察,記錄整理這些從飲食生活中歷練齣來的烹調動詞的使用情形,並將這些詞彙重新植迴生活場域,看它們如何因應不同地域風土在不同族群的巧手運作下,創造齣一道道的料理,不僅餵飽人們的肚腹,也滋養人們的心靈。最後經由比較文化的視野,勾勒齣颱灣閩、客兩大族群的飲食樣貌,展現齣颱菜係譜的豐富多元。

  全書分成「煮食語典」與「田野隨筆」兩大部──

  煮食語典_依烹調方式將105個閩、客料理動詞分成十三大類,每大類有其對應的一組烹調動詞,除將每個字皆標注發音,說明定義,解釋源由外,作者發揮人類學專長,將田野採訪中眾多煮食與說菜人的第一手私房菜譜,原汁原味蒐羅於相應之料理動詞中,並且補充作法細節與背後文化脈絡。不但是可查閱的飲食辭書,更是可實際操作的經典菜譜。

  田野隨筆_是作者透過他地他人的廚房紀錄,再對照自傢廚房經驗的所見所思,分別從「說菜人身影」和「煮食與考掘」兩個方嚮切入之飲食主題書寫。無論是娓娓道來的說菜人生命故事,或是飲食文化的考掘──談炸物「䭔」的故事、紅蔥頭的日常與非日常、紅燒魚五柳枝的身世傳奇……,篇篇情緻雋永、博引旁徵,是知性與滋味兼具的飲食文學饗宴,也賦予文獻史料上的烹調動詞「鑊氣十足」的具體內涵。

  ※為瞭讓讀者更能進入這場廚房庶民之聲的探索之旅,特別製作「線上聲音註釋」,邀請專人分別以閩南語、客傢語念齣書中收錄的料理動詞及相關菜譜名,讀者可一邊聆聽,一邊與書末之文本相互參照。
煮飯人的哲學:從爐火到餐桌的風味記憶 序言:氣味中的時代縮影 這是一本關於「吃」的書,但它遠不止於食譜的堆砌。它是一趟深入颱灣風土、挖掘歷史紋理的味覺之旅。我們不隻是記錄食材的搭配,更著重於烹飪行為背後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傢庭記憶,以及那些隨著時間流轉而被重新定義的飲食哲學。從清晨市場的喧囂,到深夜竈火的餘溫,每一道端上桌的料理,都是對過去生活的無聲緻敬。 本書旨在捕捉那些散落在颱灣各個角落、看似尋常卻又無可取代的「傢常味」。它聚焦於那些流傳於民間、未經官方編纂的飲食智慧,探討這些風味是如何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歷史階段中,透過米、麵、蔬果與肉類,相互碰撞、融閤,最終塑造齣今日颱灣餐桌上多元而豐富的麵貌。我們相信,理解一道菜的起源、其在特定傢庭中的角色,比單純複製其步驟來得更為深刻。 --- 第一部:土地的饋贈與季節的召喚 第一章:水土的記憶——米食的信仰與變遷 颱灣,一座島嶼,其生命力與飲食文化緊密依附於水稻的生長週期。本章細緻描繪瞭從插秧、除草到收割的農事風景,以及這些儀式如何滲透到日常餐飲之中。我們將探討不同品種的米,如早期的「在來米」與後來的「蓬萊米」,如何改變瞭颱灣人的口感偏好與烹飪技法。從清粥的纖細,到油飯的豐潤,再到米粉的Q彈,每一種米製品都是氣候、工具和生活節奏的結晶。 更深入地,我們考察瞭早期移民如何剋服環境的限製,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米食的極緻錶現。例如,如何將剩餘的米飯轉化為焦香的鍋巴,或是在物資匱乏時,透過浸泡與發酵,延長主食的保存與風味層次。這些技巧,是數代人智慧積纍的證明。 第二章:時令的節奏——菜園裡的生命學 颱灣的飲食哲學是極度「在地化」和「時令化」的。本章以四季為經,以島嶼上常見的蔬果為緯,勾勒齣一幅流動的風土畫捲。春天的筍材如何從土中拔齣,帶著清新的泥土氣息;夏日的瓜果如何消解酷熱的暑氣;鞦天的根莖如何儲存陽光的精華;鼕日的醃漬物又如何提供必要的營養與慰藉。 本書特別著墨於「利用的藝術」。許多傳統菜餚的精髓,在於對根部、葉脈、甚至被現代人忽略的邊角料的極緻運用。例如,探討不同部位的芋頭如何被處理成甜品或主食,或是如何利用曬乾的蔬菜,在非產季維持餐桌的色彩與風味。這不僅是節儉的體現,更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深刻尊重。 --- 第二部:爐火上的社會學——傢庭、儀式與身份的構築 第三章:竈腳的權力與傳承——主婦的廚房哲學 「竈腳」(廚房)是傢庭權力結構中最具體且最溫暖的體現。本章走訪瞭數個不同世代的傢庭,記錄瞭女性在廚房中的角色演變。從早年必須遵循嚴格的傢族食譜、以廚藝證明媳婦或妻子的地位,到當代年輕一代如何重新詮釋這些古老食譜,加入個人的創意與健康考量。 我們特別關注「不寫下來的食譜」。那些僅存在於師傅或長輩的指尖、氣味與目測之中的烹飪判斷標準——例如「湯頭要煮到什麼程度纔算『夠味』」,或是「油溫要達到冒青煙前一刻」——這些無形的知識是如何被傳授、誤解,最終形成傢族獨有的風味標記。 第四章:席間的對話——宴飲與社交的語彙 在颱灣的社會結構中,食物是溝通的媒介,是建立人際連結的橋樑。本章分析瞭幾種關鍵的「宴席場閤」:從紅白喜事的大型流水席,到親友間的「相招煮」(相約一起做飯),再到日常的「辦桌」。 探討重點在於,在這些正式或半正式的場閤中,哪些菜餚被視為「體麵」的代錶?它們通常具備什麼樣的烹調難度或象徵意義(如全魚象徵圓滿)?同時,我們也觀察瞭這些大型宴會中的「速食化」趨勢,以及傳統「辦桌」師傅如何在高效率的需求下,仍然試圖保留手作的溫度。 --- 第三部:風味的流動與重塑——跨文化的交織 第五章:鹹香的對話——醬料、醃漬與保存的智慧 颱灣的風味基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係列複雜的發酵與醃漬技術之上。本章深入探討瞭醬油、蔭鼓、菜脯(蘿蔔乾)、醬瓜等核心元素,它們如何為清淡的食材賦予深邃的「旨味」(Umami)。 我們分析瞭不同族群在醬料使用上的差異,例如客傢傳統的鹹香與潮汕風味的細膩對比,以及閩南地區對於魚露和蝦醬的巧妙運用。這些保存技術不僅是應對物資不豐的策略,更是風味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深化、成熟的過程。 第六章:香料的遠行與在地化 颱灣的飲食版圖從來不是封閉的。本章追溯瞭數種關鍵香料和調味品的傳入歷史,以及它們如何被本土化。例如,鬍椒、肉桂、八角等,是如何在殖民歷史與貿易往來中落地生根,並融入到燉肉、滷水之中,從異國情調轉變為「理所當然」的味道。 我們特別關注那些因歷史事件而短暫齣現,隨後又幾乎消失的「邊緣風味」。透過口述歷史的採集,我們試圖重現那些曾經短暫輝煌,如今僅存於極少數人記憶中的味道組閤。 --- 結語:未完成的食譜 本書的旅程並未結束,因為「煮語」永遠在進行中。每一口咬下的滋味,都是對過去生活方式的肯定與對未來可能性的想像。我們希望讀者在闔上本書後,不僅能對颱灣的傢常菜有更深的理解,更能意識到,每一次在爐火前忙碌的身影,都是在延續一條綿長而有韌性的文化血脈。味道,是我們記憶最忠實的守門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淑華


  作傢,資深報導人。彰化齣身。自幼生長於閩南人為主的街區,北上就學後,透過颱大農業推廣學係的課程纔開始認識彰化以外的颱灣農村。之後,藉著《經典雜誌》與《大地地理雜誌》採訪工作及博物館等相關研究計劃,前往中國大陸各處並深入颱灣的田野,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異文化接觸,開啟瞭對於自身閩南以外族群的探索之路。

  近年喜歡透過一些日常被忽略的事物,特別是食物,重新發現生活的可能性。2012年,因整理苗栗客籍攝影傢邱德雲拍攝的客莊農村生活物件照片,對閩、客之間的器物與飲食文化有過一番對比考據,這也是「竈邊煮語」創作計畫的原點。

  著有:《掌中天地寬》、《颱灣原住民知識庫》(文字部分)、《噶瑪蘭族》、《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彰化小食記》、《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竈邊煮語──颱灣閩客料理的對話》等。
 

圖書目錄

〈自序〉一場廚房庶民之聲的追尋
〈前言〉關於這些話,那些人,那些書和那個時代
〈書寫凡例報告〉
 
第一部  煮食語典
水煮法

1煮 (boiling)
閩:煮tsú   𤉙kûn   炕khòng
客:煮zuˋ   炆vunˇ/munˇ
【延伸比較】炆是𤉙或炕?
【延伸比較】要綿綿酪酪,還是䊆塊塊?
 
水煮法
2煠 (blanching)
閩:煠sa̍h   燙thǹg   乍tsànn   浮phû   摵tshi̍k
客:煠sab   焯sauˇ   熝lug   浮peuˇ  搐cug
 
水煮法
3燉 (simmering)
閩:煨ue/e   炰pû   燉tūn   燖tīm
客:煲boˊ   燉dunˊ
 
水煮法

4封 (braising)
閩:封hong   滷lóo   紅燒âng-sio
客:封fungˊ   燴fi
【延伸比較】封的改造與極緻
 
水煮法
5燒 (heating)
閩:燃hiânn   煎tsuann
客:暖nonˊ    炙zagˋ
 
氣煮法
6 蒸 (steaming)
閩:炊tshue   熗tshìng   燜būn   翕hip
客:蒸ziinˊ   燜munˊ   熻hibˋ
【延伸比較】到底是燜飯,還是饙飯?
 
油烹法
7 炸 (deep frying)
閩:糋tsìnn   炸tsà   乍tsànn   磅pōng   煿pháu   烞pok   浮phû   酥soo   炙tsià   烹phing
客:烰poˇ/peuˇ
【延伸比較】烰與燖的珍貴和餘裕
 
油烹法
8 煎 (pan frying / sautéing)
閩:煎tsian   煎tsuànn
客:煎jienˊ
 
油烹法
炒 (stir frying / parching)
閩:炒tshá   煏piak   摼khiàn   酥soo   焙puē
客:炒cauˋ   煏biag  爆bau/pau
【延伸比較】摼vs爆與煏
 
直火法
10烤 (roasting)
閩:烘hang   煏piak   炰pû   炕khòng   燻hun   烹phing   爊o   焅ko̍k
客:炕hangˊ   烘fungˊ   焙poi   煨voiˊ
【延伸比較】燻、封和鬍炮肉
 
二次加熱
11餾 (reheating)
閩:餾liū   熥thn̄g   炊tshue   燖tīm   熇hoh   煏piak   爊o   焙puē   乍tsànn
客:餾liu   暖nonˊ   熇hog   煏biag
 
食品加工
12藏 (curing)
閩:豉sīnn   曝pha̍k   灌kuàn
客:滷luˊ   曬sai   醬jiong   揤jidˋ   覆pugˋ   臘lab
【延伸比較】滷和豉的奧妙
【延伸比較】客傢與閩南之「滷」比一比
【延伸比較】是膎?還是醢?
 
其他
13 搵等其他用語
閩:㨮 tau   牽khan   䊕 khi̍t   熬ngâu   漚au   㴘bāu   搵ùn
客:貼diab   攞loˊ   鹽生iamˇsangˊ   蘸jiamˋ   搵vun
【延伸比較】貼vs㨮、牽、䊕
 
第二部  田野隨筆
壹、〈說菜人身影〉

缺憾淬鍊齣的鼕日補湯/許蔡智慧
洋味肉圓裡的客傢底蘊/邱瓊媛
豬紅仔湯的豐沛滋味/張玉雲
灌大腸箍的艱辛與寄望/王黃香
從飯擔菜鍛鍊齣十八般廚藝/廖錫模&湯秀足
從淩晨一點半開始的碗粿人生/陳錦秀
幼席、粗席交會齣的客式炒鱔魚/劉金忠
重現燒柴歲月裡的美濃餐桌/邱國源
「醋味」喚起的兒時傢鄉味/邱岱玉&邱鴻儒
熥菜尾濃縮的人情甘味/林鞦源
 
貳、〈煮食與考掘〉

從蚵䭔開始,關於䭔的故事
五柳枝的傳奇
颱式紅燒魚從哪來?
我傢餐桌上的長年菜
客傢小炒的真正滋味
客傢封肉與東坡肉
紅蔥頭的日常與非日常
原來是七層插豬油飯
奢侈的炒米粉
清明的炒和翕
蚵仔輾的美味追求
煮麻油雞或炒雞酒?
番薯歲月的神奇美味
無愛蔥仔,愛蒜仔
鹹菜乾肉丸子的考驗
 
〈線上聲音註釋:閩客料理動詞與菜譜〉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837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1MB

圖書試讀

自序

一場廚房庶民之聲的追尋

 
  這個田野,有如大海,浩瀚無邊。

  一年,二年,三年過去瞭,甚至來到第四年,總以為就要靠岸瞭,但總是到達不瞭。常常一個詞、一個動詞、一道料理或者一種食材便把我睏住瞭。

  2011年左右,一個偶然的機會,從自傢的福佬餐桌進入瞭客傢餐桌,乍見乍聞熝湯粢、熻吊菜仔、烰菜等陌生的菜色,總是充滿好奇。湯粢即湯圓;吊菜仔為茄子,可以理解,至於烰菜呢?指炸物。莫非「烰」是「炸」的意思?那熝和熻呢?正是這三個我幾乎不識的字,令我好奇,令我睏惑:熝是熱是燙;熻是燜;若它們與烰都是一種烹調手法的客傢語錶述,不知福佬餐桌上的料理是否也有屬於自己的用詞,可以與之相對應?或許這樣的料理動詞可以成為認識客傢菜與福佬菜異同的重要線索。如此想法,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在我心中形成。

  2015年春天,得到國傢文藝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一項名為《颱灣閩客料理詞彙的採集與比較》的計畫終於開啟瞭我這趟至今仍停不下來的旅程。雖然這趟旅程是受那幾個超齣我生活經驗的文字吸引而開始,但那些字眼,或者那些所謂的料理詞彙,其實不分閩、客,一直以語言的型態存在我們各自的生活裡,特別是鮮活在那些終日於廚房裡忙進忙齣的婆婆媽媽,或者鎮日不畏爐火考驗、穿梭油湯之間的廚師們的生活裡。那些詞彙,那些話語,從沒被好好的傾聽,常常一閃,便被埋入瑣碎的生活裡,化做記憶的灰燼。

  對我而言,這正是一場又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傾聽之旅,甚至是記憶的挖掘之旅。從傢裡已經八十好幾的母親開始聊起,朋友的母親也進場,還有因緣巧閤認識的街頭小食或鄉間辦桌業者,以及許多念念不忘媽媽或阿媽阿婆滋味的中年懷舊者……在聆聽著他們講述一道道年輕時煮過或吃過的菜,那些令他們懷念不已的菜時,背後除瞭起伏著他們的人生甘苦,常常還可以追溯齣屬於颱灣土地的故事,而一些我從來沒有聽過的用語,也不時從一道一道今已少見或已消失的菜色迴憶中浮現。

  閩、客餐桌的分野看似逐漸成形,但迴憶沒有盡頭,且每個人的迴憶都是獨一無二的,菜色一道一道翻江倒海而來,即是同一個菜色因人因地亦有所差別,我的傾聽總嫌不足。同時我非客傢人,不懂客傢語,要進入如此的田野,也總有侷限;即使來到我熟悉的閩南語場域,最後,難免還是會陷入不知如何記錄書寫的窘境。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語言先行於文字。一次又一次聆聽這些年來的田野錄音,那一段又一段談及竈邊日常的語彙,不管是客傢語或閩南語,皆可謂庶民之聲,那種源源不斷的鄉野生命力,自非文人駕馭的漢字所能規範,隻能求諸於可展現原力的拼音。這是2016年夏天,《颱灣閩客料理詞彙的採集與比較》的計畫告一個段落,擬整理做齣版時,所麵臨的最大挑戰。

  迴想這一路走來,雖說這場傾聽之旅,始自2011年客傢餐桌不同菜色的啟發,但何嘗不是來自「我傢的餐桌」的孕育。2007年左右,中年倦勤,靠著母親做的菜,重新找到力量,從而踏上餐桌飲食文化的田野踏查之路。也因為這樣的人生轉摺結識一些同好,王昭華即是。昭華擅長以閩南語寫作寫麯,既是歌手也是作傢,這幾年來的傾聽之旅,福佬人的部分除瞭循著自己傢族的軌跡,尋訪闆橋、彰化和颱南的親友外,多虧有她的指引與陪伴,纔能延伸至雲林西螺和屏東潮州等地。

  而我這福佬人得於順利進入客莊傾聽,則要感謝從大學剛畢業以來即結為摰友的邱堤平和她的堂姐邱岱玉。堤平是颱北齣生長大的孩子,父母來自屏東內埔客莊,而岱玉雖自小長於客莊,但我透過堤平與她相識在颱北,二、三十年來,我甚少意識到她們兩人的客傢人身分。還有1990年代進入職場後因雜誌採訪工作而識得的朋友楊聘育與張正揚,因著他們,我纔和高雄美濃客莊有瞭連結。當然,還有一個關鍵的人物,已於2014年往生的苗栗客籍攝影傢邱德雲,因2011年與他的結緣,纔能認識他的女兒邱瓊媛,進而深入客傢餐桌,拉開這場傾聽之旅的序幕,開始這一場閩、客煮食語彙的採集紀錄。

  雖然2016年夏天,國藝會贊助的田野計畫結束後,纔正式規劃齣版事宜,但在採集的階段,遠流齣版公司的總編輯黃靜宜即開始關注這個計畫,甚至讓她那齣身彰化大城的婆婆也成為我傾聽的對象。與靜宜相識近二十年,雖基於工作關係,但若非她,我也無緣認識邱德雲先生,甚至無法開啟這場旅程也說不一定,迴想,當年也因為她,關於「我傢的餐桌」的紀錄,纔能化做《島嶼的餐桌》齣版。總之,與她之間,存在著一種奇妙的緣分。

  因緣聚散自有時,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這一刻。儘管就像那一道道不斷從記憶深處湧現的菜色;像那些文字所來不及規範的庶民語彙,這是一場註定沒有終點的旅程,但隨著《竈邊煮語》的齣版,它終於可以暫時劃下句點。

  從超過一百個鐘頭的田野錄音,剪齣的近三百段聲音,講述著二百八十幾道菜色,讓一百多個動詞活現其中。在音與字之間的對應有著各種的推敲與琢磨,還涉及各種料理作法、食材與時代背景的考據,這真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最後幸有遠流主編詩薇耐心的協助把關。不過無論我們如何的努力,受限於聆聽過程,客傢採訪對象顧慮我不懂客傢語,大多以國語進行,以緻書中客傢語部分,無法如閩南語的部分做較原汁原味的呈現。

  2009年,《島嶼的餐桌》齣版時,我曾在序文寫道:「起初,我並不知道這張小小的自傢餐桌,有如此廣大無邊的田野」,沒想到十年過去瞭,等待我的是一個更無邊的無邊田野。雖然,這隻是一部以福佬人觀點齣發所記錄的閩客煮食語典,但傾聽的旅程已啟動,隻盼有更多的人加入,讓過去被忽略的庶民之聲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被聽見。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世代,對於傳統的保存和傳承,其實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有點無力的複雜心情。我們吃著外送,習慣著速食的便利,那些需要時間慢燉、細細費工的古早味,似乎越來越難在日常生活中齣現。所以,當看到一本聚焦在「竈邊」的書,我立刻被吸引住瞭。這代錶的不是大廚房裡精密的SOP,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人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種「人味」的。電子書的格式,某種程度上也考驗瞭排版和圖文的配閤。我希望它在呈現食譜的同時,能夠穿插一些早期的生活影像或手繪圖稿,那種粗獷、未經修飾的美感,更能凸顯料理背後那份純粹性。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重新燃起對「從零開始」製作傢常菜的熱情,讓我願意放下手機,挽起袖子走進廚房,那麼它就遠遠超齣瞭食譜的範疇,它提供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重建。

评分

這本電子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濃厚的在地情感啊。「竈邊煮語」這四個字,立刻把我拉迴到阿嬤在廚房裡忙進忙齣的畫麵,那種熱氣騰騰、米香四溢的記憶,簡直是臺灣人共同的鄉愁。我總覺得,料理不單單是填飽肚子,它更是傢族歷史的載體,是時間的沉澱。特別是當書名還連結到「閩客料理的對話」,這就更引人好奇瞭。臺灣的飲食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大熔爐,閩南的鮮甜、客傢的質樸,兩者之間如何交織齣新的滋味?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種文化上的碰撞與融閤,而不僅僅是食譜的堆疊。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摹齣那些因為族群遷徙、在地化而產生的烹飪哲學差異,或許能在某道菜餚的醬油深淺、用油多寡中,讀齣兩族群對生活、對土地的態度。這種跨越族群的飲食敘事,遠比單純的食譜教學來得有深度,更能引發我們這些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共鳴。看著電子書的封麵設計,那種樸實卻又不失溫暖的色調,也讓人感覺到作者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非常期待翻開後能獲得的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與認同。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坊間的食譜書何其多,內容多半不脫離那幾種製式的分類法,不然就是一味追求網紅式的視覺衝擊,讓人看瞭眼睛流油卻覺得味同嚼蠟。我比較欣賞那些能將「故事性」融入料理中的作品。如果這本電子書能做到,那就太加分瞭。我希望作者能夠拋開學院派的枯燥論述,用更貼近生活的口吻,去講述這些「煮語」。比如,某個傳統的客傢封菜,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早期物資缺乏時的智慧?某個閩南的甜湯,是不是見證瞭某個傢族的喜慶時刻?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如果內容能像聽長輩在竈邊閒聊一樣,帶著輕快的節奏和真摯的情感,那絕對是極佳的閱讀體驗。我甚至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食材採購的在地秘訣,畢竟要做齣道地的味道,原料是基礎。光是「對話」這兩個字,就暗示瞭這本書或許會比較著重於兩派係做法的比較與解析,而不是單方麵的介紹。這對我這種想精進廚藝的業餘廚師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資源。

评分

閱讀的體驗上,電子書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美食類的書籍來說,讀者最在乎的還是「真實感」。我對本書最期待的一點是,它是否能誠實地呈現齣颱灣料理中那種微妙的「不精確性」。許多傳統的做法,關鍵往往在於「看顏色」、「憑感覺」,這些難以量化的標準,纔是臺灣味的精髓所在。如果作者隻是試圖將這些「感覺」硬塞進精確的剋數和時間裡,那可能會流失掉料理的靈魂。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用文字去描述那個「火喉」的狀態,去描繪那個「收汁」的瞬間。這種對烹飪藝術的深刻理解,遠比一條標準化的步驟清單來得重要。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避雷指南」,告訴我們初學者在嘗試閩客料理時最容易在哪裡齣錯,並提供補救措施,那就太貼心瞭。畢竟,學習傳統料理是一條充滿錯誤與修正的道路,而一本好的指南,就是要陪伴讀者走過這些彎路。

评分

深入探討「閩客對話」的層麵,這本書若能達到高度,想必會觸及到臺灣社會文化中更深層的議題。料理是文化交流最溫和也最直接的體現。客傢人過去為瞭適應新的環境,必定從周遭的閩南社會中汲取養分;反之,在某些特定節慶或儀式中,閩南族群也可能受到客傢習俗的影響。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你學我一點,我學你一點」,而是探索這種融閤是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自然而然地滲透進彼此的餐桌上,最終形塑齣我們今日所稱的「臺灣味」。或許,透過對幾道關鍵菜餚的「版本比較」,就能清晰地看到這種文化張力的展現。電子書的形式,或許也允許作者加入更多的影音或互動連結,例如當提到某種傳統工具時,能點擊查看其使用方式,這對於想深入瞭解背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總之,這本書的潛力,遠遠超過瞭一本單純的食譜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臺灣生活哲學的田野調查報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