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 (電子書)

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春木
图书标签:
  • 專題研究
  • 研究方法
  • 實作教學
  • 中學教育
  • 電子書
  • 學習指南
  • 研究計畫
  • 教學資源
  • STEM教育
  • 自主學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權威、最接學生地氣的專題研究終極攻略!

 

  教改浪潮來襲,課程重新建構,學測、指考轉型,「專題研究」成為熱門校訂必修選項。

  集結一線實戰教師群教學精華,從思考到實踐、從資料蒐集到成果展現、從學習到教學,完整解析!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 徐建國校長、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邱玉蟾參事 專文推薦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大考也將趨於重視多文字、長篇章、跨領域、混合文本型態的測驗。應試致勝的關鍵,不再是抱著課本強記死背;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論證寫作,才是必備的核心能力。

  而「專題研究」,正是自我訓練的絕佳工具。

繼《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首開先例,為中學生的專題研究目標畫下定義,建立正確觀念與態度;本次《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則進一步為中學師生量身打造,呈現具體執行的方法,零基礎也能循序漸進,探索專題研究的學習歷程。

  享受做專題研究的樂趣,讓你不再只是知識的消費者,更將蛻變為知識的生產者。

 

〈專家好評盛讚〉

「全書彙整了『專題寫作與表達』這門課程的理論架構與核心能力論述,也包含教材內涵、教學與評量方法,循序引導學生探究、發表與進行專題研究的流程,以及具體試行實踐再修正課程的經驗。因此,本書同時兼具課程理論和實務,是一本教師研發課程的參考指南,更可做為逐步指導學生『專題研究』的工具書。」—— 北市建國中學校長 徐建國

「書中充分展現對這波課程改革脈絡的理解。教導中學生循序漸進,從事獨立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提供教師在教學上的具體示範。從如何形成問題意識、瞭解質性與量化研究、執行研究計畫,到寫作及成果發表,幾乎涵蓋所有生手學生及老師可能的疑問。寫作深入淺出、圖表示例豐富,使用的語言剛好適合中學生的高度與經驗。」—— 教育部參事 邱玉蟾
 

【各界熱烈推薦】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 陳志柔副所長/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陳東昇教授/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所 陳佩英教授/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莊裕澤主任/社團法人台灣創教育協會 果哲理事長/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林哲立副研究員、林明佳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柯華葳教授/親職教育專家、資深媒體人 陳安儀/臺北市立中正高中 江惠真校長/臺北市立百齡高中 邱淑娟校長、章瑄文主任/臺北市立陽明高中 黃國益老師/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吳淑萍老師/臺北市立麗山高中 柯明樹校長/臺北市立內湖高中 許靜喆主任/臺北市立南湖高中 董家莒校長、張玉慧老師/私立靜修女中 賴怡伶老師/臺北市立北一女中 楊世瑞校長/臺北市立南港高中 劉葳蕤校長/國立蘭陽女中 曾璧光校長/新北市立樹林高中 雷秀慧老師/桃園市立壽山高中 徐宗盛校長、王凱弘老師/國立新竹高中 李明昭校長/臺中市立大甲高中 蕭建華校長/臺中市立中港高中 白穗儀主任/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中 陳木柱校長/臺中市立臺中第二高中 許耀文校長/臺中市立臺中女中 呂培川校長/國立中興大學附中 陳勇延校長/臺中市立大里高中 廖敏樂校長/私立明道中學 林雯琪副校長、徐文濤主任/國立嘉義女中 蔡枳松校長、連珮瑩主任/國立臺南一中 張添唐校長/高雄市立高雄女中 黃冠陵老師

探寻知识的边界:科技前沿与跨学科探索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并聚焦于多个关键领域的深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 它并非聚焦于中学阶段的研究方法论本身,而是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探讨在当代复杂问题中,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前沿科技的脉动——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前沿 本部分致力于梳理和剖析当前驱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几个核心领域,为读者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理解技术变革的底层逻辑和未来走向。 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深层解析 我们将超越基础的算法介绍,深入探讨生成式模型(Generative Models)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复杂推理、代码生成和多模态数据处理方面的突破。重点将放在模型的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和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的整合上。我们审视当前AI伦理框架的构建挑战,探讨如何在保证模型高效性的同时,有效规避偏见和“幻觉”现象。此外,对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在缺乏大规模标注数据环境下的潜力进行详细分析。 2. 量子计算:从理论设想到工程实现 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计算范式的核心,本书将详细阐述其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如叠加态(Superposition)和量子纠缠(Entanglement)。内容涵盖目前主流的硬件架构——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以及拓扑量子计算的优劣对比。重点剖析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和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等在化学模拟和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潜力,并探讨如何构建能够有效抗衡经典计算机的“量子优越性”应用场景。 3. 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交汇 合成生物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命科学。本书将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的最新迭代)的精确度提升,以及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技术如何加速生物元件的发现和设计。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计算模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来预测和优化生物系统的行为,从而实现如可持续燃料生产、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等实际应用。 4. 材料科学的范式转变:智能与功能材料 本部分关注超越传统材料学的研究热点。深入探讨二维材料(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电子学和能源存储领域的应用潜力。重点介绍智能响应材料(Smart Materials)的设计原则,例如对光、热、电场做出特定响应的聚合物或金属有机框架(MOFs),以及如何在宏观尺度上调控这些材料的纳米级结构以实现特定功能。 --- 第二部分:跨学科研究的框架与实践 成功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交叉地带。本部分侧重于提供一套严谨的、适用于复杂研究项目的思维框架和操作流程,强调如何有效地整合不同知识体系。 1. 复杂系统理论与建模 现代科学面对的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金融市场波动、社会网络传播)都属于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s)。本书将介绍理解此类系统的核心工具,包括网络科学(Network Science)的基本概念(如小世界、无标度网络)及其在信息流分析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如何通过模拟个体间的简单规则,涌现出宏观层面的复杂行为,以及如何验证这些模型的有效性。 2. 数据科学方法论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拓展 当大数据不再局限于传统理工科时,如何应用严谨的量化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与文化现象?本部分探讨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大规模文本资料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挖掘,以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GIS)来研究社会经济地理分布。核心在于讨论如何确保数据驱动的结论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驱动的研究设计 全球挑战需要全球化的解决方案。本书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牵引,阐述如何设计具有“落地性”和“普适性”的研究项目。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技术,还需理解政策制定、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度之间的相互制约。案例分析将侧重于能源转型与环境工程的耦合研究,以及全球健康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应用。 4. 研究的伦理、透明度与开放科学(Open Science)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学术诚信与研究的开放性变得至关重要。本部分详细讨论研究数据的管理与共享规范(FAIR Principles),以及如何构建可重复的实验流程。特别关注跨国界、跨文化研究中,涉及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和知识产权的复杂伦理困境,并提供应对策略。 --- 结语:面向未来的知识构建者 本书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从“问题解决者”向“知识构建者”的转变。它要求研究者拥抱不确定性,学会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中寻找连接点,并将严谨的方法论应用于最前沿、最复杂的现实挑战中。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既定的操作手册,而是一个探索未知、整合知识的思维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春木
  摩羯座,期望自己成為一個溫和而堅毅的人。任職於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致力於為二十年後的臺灣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同時已經投入超過十年時間為原住民學生進行教育服務工作。身為社會學科教師,但也喜歡和數理學科教師互動,共同研發STS課程,讓學生具備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思考。已於中學任教逾三十年,但也在大學兼課十五年,可以協助School和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曾經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從此只好更賣力工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同時也不要對不起「遺珠之憾」。

  經歷:
  1999-2001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歷史科題庫研發委員
   2000-2008 國中、高中歷史科及社會科學教科書編寫
  2002-2004 教育部歷史科國家課程綱要(95課綱)修訂委員
  2003-2004 臺北市歷史科輔導團教師
  2003-200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
  2004-2005 臺北市各級學校資優班分組教師專業成長(高中人文社會科學)組長
  2005-2013 建國中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召集人
  2006-2008 建國中學教師會理事長
  2007-2008 教育部歷史科國家課程綱要(98課綱)修訂委員
  2007-2010、2011-2014建國中學執行國家科學委員會「高瞻計畫」STS課程研發
  2008-2009 教育部資訊融入教學歷史教材編寫委員
2008-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0-2013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校務評鑑教學訪視教師
  2010 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語文與社會科學類)
  2011 教育部師鐸獎
201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歷史科課程綱要前導研究工作小組成員
  2013-2015建國中學執行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領先計畫」副召集人
  2015- 臺北市特聘教師
  2016-2018 教育部課程審議會普通型及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分組審議委員
  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評審委員
  2017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選
  2018 非學校型態原聲國際學院高中部設置計畫主持人
  2018 臺北市第51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評審委員
  2018- 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學科中心諮詢委員
  2018-2019 臺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組評選委員
  
  已出版作品:《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商周出版)


相關著作:《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

吳昌政
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現任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曾任臺灣大學寫作中心學術論文寫作課程助教;建中人社班專題研究指導教師。曾開設含有探索實作性質的課程:專題研究、基礎寫作與簡報、語文表達訓練、當表演遇上文學(合授)、專題寫作與表達(合授)。
認為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師生以互為主體的方式相處,在反思與實踐中成長。期待自己和學生都能「通情」而且「達理」,唯有自我的情感與理智充分發揮,人才有可能獲致幸福與智慧。
書會過去,人會過去,時代也會過去,但重要的價值會延續,也必須延續。


曾慶玲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家政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系、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博士。
曾經任教「研究法」課程,並在家政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家政議題探究報告,目前參與建中校訂必修「專題寫作與表達」課程建置。
認為「教育,是預約未來幸福。」AI數位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自主學習。面對爆炸資訊,要能閱讀理解、批判思考;面對未知問題,要論證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專題探究,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最好的開始。


童禕珊
建中生物科教師,畢業於臺大動物系、臺師大生物研究所碩士班。
曾任數理資優班、科學班專題指導老師,亦曾共同開發多元選修課程「生物研究法導論」及校訂必修課程「專題寫作與表達」,目前參與高瞻計畫,嘗試將新興科技(生物科技)融入高中課程中。
面對專題研究,我認為專業素養與研究方法同等重要,藉由閱讀理解獲得足夠的專業背景,是發現問題的基石;而運用適切的研究方法,則能夠有效地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釋,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簡邦宗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輔導教師,畢業於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曾經任教「研究法」課程,目前則與本書作者共同建置校訂必修課程「專題寫作與表達」,另嘗試跨科合作開設統計相關微課程,以協助學生正確選用統計方法於專題研究。
深信研究方法應該被善用,才能有效於資料分析以得到妥適的結論。期待學生培養多元視角、邏輯論述能力,以及相互尊重的討論態度。


葉芳吟
任教台北市民生國中英語科。年過半百,面對不公平的事,仍是「憤青」一枚,不平則鳴是一定要的,但是深知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經歷挫敗後,伴隨而來的昰更寬的心與更多元的視角。
2008年接觸國際教育,和學生開始了從教室啟航的世界壯遊之旅。無論是豐厚的文化資產或是讓人憂心的議題,唯有透過持續探究的歷程,年輕的世代才能在覺知中成為有fu、有腦、給力的公民。期許學生凡事盡興,work hard 也play hard;受人點滴、當思湧泉以報,有生之年,永保一顆炙熱的心,付出行動,成就更美好的世界。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課程研發三年有成   建國中學 徐建國 校長
推薦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育部 邱玉蟾 參事
 因緣際會 快意而行
寫作緣起 來一份屬於自己的「企鵝報報」吧!
如何使用本書 從資料、資訊到知識

第一部 遠眺——接軌國際教育
單元1  看世界(上)——核心能力的培養
單元2  看世界(下)——核心能力的檢核

第二部 藍圖——從小論文到專題研究
單元3 學術寫作的價值與特性——內容充實、結構嚴謹、體會深刻、取譬適切?
單元4 學術寫作的類型與要件——甚麼是論文?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又是什麼?
單元5 五個月內完成小論文——不就是「小」論文嘛!
單元6 用六個月以上完成的作品——真的要玩這麼大喔?
單元7 專題研究計畫——先評估清楚再開始!
單元8 專題研究成果寫作體例——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第三部 扎根——必須具備的能力
單元9 自主學習的價值——啊?學習有不是自主的嗎?
單元10 「解題」或「解決問題」——這兩個有甚麼不一樣嗎?
單元11 問問題——沒問題是沒有問題,還是問題大了?
單元12 閱讀理解——讀書不只是「讀」書而已
單元13 批判思考——那簡單,就是把它K一頓!?
單元14 跨領域思考——哈伯法是化學的研究題目?
單元15 筆記——不要太相信你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單元16 討論——激盪智慧的火花
單元17 寫作——我們何時的思考最有脈絡或邏輯?
單元18 歷事練心——離開舒適圈,才能認識自己
單元19 學習歷程檔案——有「過程」來連結與證明的成果更重要

第四部 茁壯——進入專題研究
單元20 形成一個問題——從「好奇寶寶」到「問題學生」
單元21 掌握問題意識——百思之後的不解,才能形成問題意識
單元22 撰寫摘要——例如把3000字文章縮寫成300字?
單元23 分析評論——別擔心,這不是要你寫「作文」
單元24 事實、意見與論證——起、承、轉、合?拜託,別再搞那一套了﹗
單元25 檢視論證——再看一眼,這是有效的論證嗎?
單元26 確認證據——《艦隊收藏》(艦隊これくしょん)是證據嗎?
單元27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我正在讀的這本書屬於什麼?
單元28 量化資料——Big Data怎麼翻譯成「大數據」?
單元29 文獻、文件、文本——「維基百科」是不是文獻?
單元30 信號字——首先、因此、不過、總之……
單元31 善用關鍵字——找對Key,就能打開寶庫
單元32 蒐集文獻——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單元33 文獻探討(上)——我這個題目,有沒有人做過?
單元34 文獻探討(下)——我能夠清楚呈現自己的研究基礎!
單元35 研究題目——「全球暖化」是一個好題目嗎?
單元36 註明參考來源——不註明來源,顯得自己比較厲害?
單元37 主題:善用圖表——一張圖或表,可以抵過1000字?
單元38 擬訂研究計畫——幸好只是完成「研究計畫」?
單元39 實驗法——我知道,理化課本教過
單元40 觀察法——這也是一種研究方法?
單元41 調查法——就是發問卷的意思嗎?
單元42 訪談法——就是聊天加上錄音的意思嗎?
單元43 文獻分析法——就是剪貼加上文書編排的意思嗎?
單元44 文書處理——製作一份易於閱讀、能被看懂的研究成果
單元45 統計——我想看懂數字密碼!
單元46 結果討論、結論與完稿——永遠要記得logic、context
單元47 成果發表——有POWER又有POINT
單元48 成果發表會——「研討會」是最好的形式嗎?

第五部 灌溉——指導老師的21堂必修課
單元49 一般中學生能做專題研究嗎?——幹嘛找這個麻煩?
單元50 專題研究只有一種模式嗎?——讓基本能力與多元學習成為焦點
單元51 學科背景重要嗎?——這個題目我不懂,去找別人!
單元52 老師一定要比學生行嗎?——再厲害的選手也需要教練
單元53 如何檢測學生的研究潛力?——所有的學生都有做研究的潛力
單元54 合理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從「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論證寫作」中發掘
單元55 如何指導學生閱讀?——不要驚訝,多數學生不會閱讀!
單元56 如何指導學生討論?——如果學生能討論,我也不想「一言堂」啊!
單元57 如何指導學生寫作?——什麼?原來不是起、承、轉、合!
單元58 如何指導學生口語表達?——囝仔人,有耳,也有嘴
單元59 要讓學生分組進行嗎?——善待學生或善待自己?
單元60 如何選取文本與設計問題?——先畫出靶心,才知道箭要往哪裡射出去
單元61 要給學生題目嗎?——找題目是很重要的學習!
單元62 研究歷程最關鍵的階段是什麼?——不用懷疑,就是確認問題意識!
單元63 只寫研究計畫可以嗎?——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單元64 該要求學位論文的規格嗎?——其實,小論文就夠了
單元65 如何檢核學生的進度?——不能等到學期末把學生當掉
單元66 如何設計評量規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單元67 如何提供學生回饋與引導?——老師不應該只給學生一個分數
單元68 誰是最佳指導老師?——老師動心忍性,增益學生所不能
單元69 如何訂定一份課程綱要?——審時度勢、量身打造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582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再從實用性這個角度來衡量,這本書簡直是為台灣的教育環境量身打造的。它裡面的許多範例和情境,都是我們在學校老師要求下經常會遇到的場景。例如,如何跟學校的圖書館員有效溝通、如何取得校內外的審核許可,甚至連申請研究經費時可能需要注意的小細節都有提到。這不是那種翻譯過來的、理論大於實務的書籍可以比擬的。它充分考量到了我們在台灣的升學體系下,如何將專題成果最大化地轉化為申請大學的亮點。那種貼近生活、貼近校園行政流程的細膩度,讓我感覺作者真的深入了解我們這些做研究的學生的實際處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提供理論指導。可以說,它幾乎是一本涵蓋了從「想法萌芽」到「成果發表」全流程的實戰手冊。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指南的切入點非常貼近我們高中生在實際操作層面會遇到的痛點。它不像其他書籍只是空泛地談論「研究方法論」有多高深,而是直接丟出一個「實作」的骨架,讓你從零開始一步一步搭起來。例如,它對於如何「定義一個可行且有意義的研究問題」這一塊著墨甚深,這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卡住的地方。我記得我第一次嘗試寫研究計畫時,總覺得自己的主題太大、太廣泛,抓不到重點。但書裡提供的那些案例和拆解步驟,就像是把一個複雜的機械結構拆成了幾個簡單的齒輪,讓我清楚知道哪一步該用哪個工具,哪一步該產出什麼成果。這種「手把手教學」的風格,對於剛接觸專題寫作的新手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鉅細靡遺地展示「如何」做到,這中間的差別,我想做過專題的人都能體會。

评分

從內容的廣度來看,這本指南展現出的視野非常開闊,它並沒有將「專題研究」侷限在特定的學科領域內。我驚訝地發現,它涵蓋了從基礎的問卷設計、訪談技巧,到進階的統計軟體初探,甚至還提到了跨領域合作的潛在可能性。這對於我們這些還在摸索自己興趣所在的高中生來說,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譬如,原本我只覺得自己對歷史有興趣,但書中提到如何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來分析歷史聚落的空間分佈時,我立刻被啟發了。這種將不同學科工具整合應用的思路,是傳統單科教材很難給予的。它鼓勵的不僅是研究的深度,更是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讓「專題研究」這件事變得不再是枯燥的報告撰寫,而是一場充滿創意的問題解決過程。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跟排版真的是一絕,封面選色大膽又搶眼,很有現代感,拿在手上完全不像傳統教科書那種呆板的感覺。特別是內頁的編排,我覺得作者群在視覺引導上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圖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閱讀起來感到疲乏。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網路資訊速食的年輕一代來說,這種清晰、有層次的版面設計,簡直是救星!我記得以前做專題報告,光是整理資料、排版就要花上我一整天的時間,光是字體大小、行距調整就能讓我抓狂。但這本書的版面設計似乎就是預設好了一切,讓讀者可以更專注在內容的吸收上,而不是被排版細節綁架。而且作為電子書,它的響應式設計做得很好,在手機、平板切換瀏覽時,內容的流暢度幾乎沒有打折,這點對需要隨時隨地查閱資料的我來說,超級加分。總體來說,光是從視覺體驗來看,它已經遠遠超過我對一般學術輔助材料的期待了。

评分

令人激賞的是,這本指南對於「資料倫理與學術誠信」的處理,可謂是相當嚴謹且不失彈性。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抄襲和不當引用真的是層出不窮,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如何有效地利用數位資源。書中並沒有用過度恐嚇的語氣來談論學術不端行為,而是著重在「如何正確地與他人知識對話」的技巧上。它詳細說明了不同引用格式(APA、MLA等等)的實際操作細節,並且更重要的是,它還探討了網路時代下,如何辨識資訊來源的可靠性,以及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個人見解與正式研究成果之間的界線該如何拿捏。這部分內容,我覺得即便是對已經有一定研究經驗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回顧與提醒,它讓我們意識到,好的研究不只是結果漂亮,過程的嚴謹度更是根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