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字季平,生於鹹豐二年(一八五二),卒於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四川井研縣人。廖平一生以研究經學、推闡孔子之道為本願,欲把經學扮演成時代的舵手,為中國開導新的方嚮,在清末民初時期於學術思想史上別開生麵。
廖平思想轉摺歷經六變:初變,論「平分今古」。二變,論「尊今抑古」。三變,論「大統小統」。四變,論「人學天學」。五變,論「人天小大」。六變,以《黃帝內經》解《詩》、《易》。廖平早期的經學一、二變之著作,在其當世已享有聲譽。至於經學三變以後(約甲午戰後)的理論,卻常讓學者們覺得穿鑿附會或不知所雲,這是造成廖平經學中晚期的思想甚少被問津的主因。事實上這個時期正是他學術的亮點,交織著深刻的時代性,也是《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探討的重心所在。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共分六章:
〈從今古之辨到麵嚮世界的經學之路〉:勾勒廖平經學一變到三變的產生因緣、轉摺過程,以及各經的今古文論述,最終歸結到其三變以後的經學觀與特色。
〈讓孔子走入新世界〉:闡述廖平如何將經學含攝整個地球、與海外世界打成一片,並預示未來世界閤一的願景。
〈經學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間藍圖──兼論近代學術上的意義〉:廖平以《尚書》為孔子昭示大一統的藍圖,討論中國文化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在經典重釋的過程也涉及到經史關係、陰陽五行宇宙觀等學理在近代的轉變。
〈傳統與西學交會下的天學新論〉:來自傳統「天人閤一」的信念,以人事價值必定有天道的根源,這是廖平在提齣大統秩序的學說之際,還要架構一套屬「天」的理論之原因。內容包括哥白尼對廖平的影響,以及對廖平傳統天學的轉化性詮釋。
〈《春鞦》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現實下,廖平反思要以經典重構不同於西方主導下《萬國公法》的國際關係圖景;他以《春鞦》的製度設計瞭一套國際新秩序模式,《春鞦》的「二伯」是這個秩序模式下的核心製度內容。
〈文質彬彬──大統理想的經學實踐進路〉:在說明世界必可依照孔經的普世價值線性臻於大統的境地時,廖平也有一套支持自己想法的史觀,以及中國當下該如何實踐經典的方式。而且他的實踐方式理論也隨著時間而轉變,透露瞭經學於近代所麵臨的問題。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呈現兩個層麵的重點:首先是廖平如何運用經典以安排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與位置,其次是廖平學術在近代的意義。作者魏綵瑩細密探討根植於經學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在受到西學(特別是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碰撞之後,所產生的新舊知識的交涉過程;而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四川的廖平,又如何迴應時代的挑戰?魏綵瑩指齣,廖平的經學其實隻有兩大階段:從「今古之辨」到「以經學麵嚮世界」。積極謀求經學麵嚮世界,此即廖平個人心靈與生命誌業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