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藏傳僧侶×腦神經科學家如是說 (電子書)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藏傳僧侶×腦神經科學家如是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茹比‧韋克斯
图书标签:
  • 人生哲學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喜劇
  • 藏傳佛教
  • 腦神經科學
  • 幸福
  • 人生意義
  • 正念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意想不到的三人組合,笑談人生老問題,人生智慧×佛學×科學相互激盪,火花四射!
★將正念、佛學、科學、演化、心智與情緒運作等複雜難解知識原理,以輕鬆好懂幽默對話呈現。

  人類本該成為地球上最幸福快樂的物種,
  為什麼我們卻老是覺得不開心?


  一位笑果十足的喜劇演員,也是現代人心靈瘟疫──憂鬱症的倖存者;
  一位滿身佛味的藏傳僧侶,也是英倫男神BC的正念指導老師;
  一位高智商大腦專家,也是愛用實驗精神探尋一切情商問題的科學控;
  3人經歷迥異,齊聚一書,暢談你我都想知道的人生大哉問!

  助你有意識地幫大腦心智軟體升級,
  就能讓想法更貼近人性,
  活出美好的「人樣」!

  人生好難、不開心,到底哪裡出問題?

  ★喜劇演員如是說──
  這全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更像機器,而不像人!你以為心情不好、遇到難題時,只要像換支iPhone一樣,換得更新更好,就能解決?

  ★僧侶如是說──
  人們往往把糾纏著你的想法與念頭,看得比你自己更大更重要。西藏古諺說:「當你追著念頭跑,你就像在追逐棍子的一隻狗。相反地,要像隻獅子:轉身面對丟擲棍子的人。擲棍的人只敢朝獅子丟一次棍子。」

  ★科學家如是說──
  從想法衍生而出的更多想法,也就是大腦慣性的反芻式思考,會讓我們一再陷入情緒糾結。

  關於人生一切不解與困擾:
  不論是情緒與身體、愛與人我關係、如何同理與原諒、上癮、教養、未來何去何從……
  一本書回答你所有疑問!


  ★喜劇演員如是說──
  我還邀請了一位僧侶與一位科學家
  在這本書裡跟我一起暢談
  僧侶可以解釋
  心智如何影響我們
  科學家則可以解釋
  心智都在大腦當中什麼部位運作
  在每一章最後,我都會放他們出籠小玩一下,聊一聊
  讓大家輕鬆讀懂難解的情緒問題與人生課題~

  ★「僧侶」格隆圖登(Gelong Thubten)
  牛津大學文學系肄業。當過爵士鋼琴鼓手、演員,最後因為對佛教與正念的熱情,而出家成為僧侶,師承阿貢仁波切。為Google、LinkedIn、西門子等跨國大企業的正念老師,日前受迪士尼之邀,在《奇異博士》劇組拍攝過程中擔任正念顧問,貼身教授奧斯卡金獎演員蒂妲‧史雲頓與「英倫男神BC」班尼迪克‧康柏拜區正念的練習。

  ★「科學家」艾許‧藍布拉(Ash Ranpura)
  神經內科醫師與腦科學家。耶魯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學士,於俄亥俄州醫學院取得臨床醫學學位,於倫敦大學取得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現於倫敦大學任教。

國內外好評推薦!

  郎祖筠 表演工作者
  理科太太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許瑞云 身心靈醫師、作家
  溫宗堃 台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熊仁謙 大鼻子哲人
  劉 軒 哈佛心理學者、知名作家
  謝盈萱 表演工作者
  謝伯讓 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 臉書「心理師想對你說」共同創辦者、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喬‧卡巴金 正念減壓之父
  丹尼爾‧席格 兒童心理暨腦神經科學專家
  尼爾‧蓋曼 《睡魔》《美國眾神》當代奇幻大師,好評推薦
  史帝芬‧佛萊 英國知名演員

  ◎讓你一邊笑著讀、一邊療癒並轉化人生。──喬‧卡巴金,正念減壓之父

  ◎準備好又哭又笑、深入探索「成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了嗎?──丹尼爾‧席格,兒童心理暨腦神經科學專家

  ◎這本不凡作品確立了作者地位,她絕對是個人心理健康、幸福與自我實現領域最具可讀性、激勵人心、魅力十足的作家之一。──史蒂芬‧佛萊,英國知名演員

  ◎演化、思考、情緒、身體、慈悲心、愛與關係、性、孩子、上癮、未來、原諒等,都是跟現代人密切相關的人生議題……融合了非常實用的正念練習,可直接用來處理前述這些面向的人生課題,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具、幽默與深度相容的作品。──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這也許是現今我所讀過眾多正念書籍裡,最詼諧令人莞爾,也是最口無遮攔的一部佳作。──温宗堃,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從懷疑到實踐,作者與她的兩名好友,試著以正念的不同元素為經、人生的各種難題為緯,編織出一張人生使用說明與導引地圖。──蘇益賢,臨床諮商師/臉書「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者
 
《镜中迷宫:意识、荒诞与存在的探寻》 一、序曲:在日常的裂缝中瞥见存在的重量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叙事作品,而是一系列关于“何为真实”的深入叩问,它巧妙地编织了哲学思辨、社会观察与个体心理剧场,力图揭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之下,那层薄如蝉翼却坚固无比的现实之网是如何被构建、被维持,又在何时悄然崩塌的。 故事的主角群像——一位长期沉浸于解构幽默、探寻笑点背后逻辑的舞台艺术家,一位身居古老寺院、致力于在禅定中超越二元对立的修行者,以及一位在顶尖实验室里试图用神经递质和突触连接来描摹心智蓝图的认知科学家——他们看似分处世界的两端,却被一股无形的、关于“意义缺失”的焦虑所牵引。 舞台艺术家,暂且称之为“亚历克斯”,他的喜剧技巧在于精准地指出生活中的荒谬之处,让观众在笑声中体验到一种暂时的解放。然而,当谢幕灯光亮起,他面对的却是自己无法消解的“为什么非得如此”的困境。他开始质疑,他所构造的每一个笑点,是否只是对更深层痛苦的精致伪装?他开始研究古典悲剧的结构,试图在极致的痛苦中寻找一种比喜剧更持久的、面对无常的勇气。 修行者,人称“丹增喇嘛”,他常年面对的是绝对的寂静与内观。他的世界里,烦恼如同水中的倒影,看似清晰,实则虚幻。然而,现代社会铺天盖地的资讯流,如同强酸腐蚀着心智的屏障。他观察到,现代人对“确定性”的渴求,已经异化成一种对外界刺激的无休止依赖。他的挣扎在于,如何将那份在空寂中体悟的“不二法门”,转化为对日常喧嚣的有效慈悲,而非逃避。 认知科学家,“艾莉丝博士”,她的工作是追踪“自我”的神经信号。她用最尖端的仪器绘制出大脑的地图,试图定位“意识的开关”或“信仰的回路”。她可以精确测量出恐惧和喜悦的生理指标,但越是深入探究,她越发感到一种寒意——如果“我”仅仅是电化学反应的集合,那么那些关于爱、牺牲和超越的宏大叙事,又该置于何地?她开始怀疑,她所量化的世界,是否遗漏了生命中最核心的、无法被数字化的“味道”? 二、结构与主题的交织:解构现实的三个维度 本书的叙事结构采取一种复调的、非线性的方式,三个视角不断地相互映射、相互质疑。 维度一:语言的陷阱与荒谬的结构。 亚历克斯的视角聚焦于语言的局限性。他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如何从传递意义的工具退化为制造噪音的机器。他研究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日常对话。例如,当一个人说“我很好”时,这个“好”的指代对象是什么?它是否只是为了完成社交契约而必须吐出的一个空洞词汇?书中收录了他大量未发表的独白片段,这些片段探讨了“幽默”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的本质:我们通过嘲笑世界的缺陷来证明我们自己尚未完全被世界同化。 维度二:时间错位与永恒的幻觉。 丹增喇嘛的沉思构成了全书的时间锚点。在修行中,时间感被拉伸、压缩甚至消融。他通过对比藏传佛教中对“轮回”的理解与现代人对“效率”和“未来规划”的痴迷,揭示了对时间的焦虑如何成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根源。书中穿插了他对古代经文的解读,这些解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教义阐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应对“瞬间即逝”的生命体验的早期心理学指南。 维度三:科学的边界与存在的黑箱。 艾莉丝博士的叙述是最为严谨,也最具颠覆性的。她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观察到“非理性信念”的激活区域,以及“心流”状态下大脑能量分配的奇特模式。然而,她的研究陷入了一个悖论:当她试图用科学方法完全解释人类的体验时,科学本身似乎也失去了它最初的、追求真理的纯粹性,变成了另一种需要被相信的“新神话”。她开始秘密地进行一些“非标准”的实验,试图在受试者陷入极度认知失调(如同时感知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时,观察到大脑如何“重写”现实的底层代码。 三、冲突与张力:当理性遭遇超越 本书的高潮并非一场具体的灾难,而是一系列认知上的“小爆炸”。 亚历克斯在一次公开演出中,试图用一个极其晦涩、只有哲学家才懂的笑话来颠覆全场,结果遭遇了彻底的冷场。这种失败让他意识到,他所能掌握的“解构工具”,在面对大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情感连接、简单的慰藉)时是多么无力。他开始寻求丹增喇嘛的指导,希望找到一种无需依赖讽刺就能与人沟通的方式。 与此同时,艾莉丝博士无意中接触到了亚历克斯的演出录像,她发现亚历克斯在制造荒谬时所展现出的思维模式,与她观察到的某些特定脑区活动惊人地吻合。她决定以科学的名义接近亚历克斯,试图将他的“喜剧天赋”模型化,这引发了亚历克斯对其“灵魂商品化”的强烈抵触。 三人的交集最终在一个关于“痛苦的价值”的跨界研讨会上发生。科学家试图量化痛苦的神经成本,修行者阐述痛苦是觉醒的催化剂,而喜剧演员则坚持,痛苦只有被分享和嘲笑后才真正失去力量。 四、最终的留白:我们都是未完成的草稿 《镜中迷宫》没有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它拒绝将人生简化为任何单一的学科模型。它最终暗示,我们之所以觉得“人生好难”,恰恰是因为我们被训练去寻找那个单一、清晰的“正确答案”。 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辩证法结束:或许,生活的“难”,正是其最本质的真实性所在。喜剧演员提供了笑声的暂时性庇护,僧侣提供了接纳无常的广阔空间,而科学家则提供了理解我们思维框架的工具。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找到终极意义,而在于能够娴熟地在笑声、寂静与数据之间切换,并意识到:每一个试图定义“存在”的努力,本身就是一次最动人的、注定失败的艺术创作。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深夜里感到困惑,试图用逻辑或信仰来捕捉流沙的人们。它不是慰藉,而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集体面对虚无时的复杂姿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茹比‧韋克斯(Ruby Wax)


  演藝資歷超過25年的英國喜劇演員、電視劇作家。牛津大學正念認知療法碩士。

  十年前被診斷患有憂鬱症,並以令人欽佩的精力和幽默感,敦促我們結束對精神疾病的汙名。而後因其致力於推廣心理健康領域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勳章。著有《精神問題有什麼可笑的》(Sane New World)、《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A Mindfulness Guide for the Frazzled)。

譯者簡介

王如欣


  英國巴哈中心註冊花精諮詢師,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講師,臉書粉絲團「露露花苑」負責人。曾任中央社、總統府英文編譯。譯有《亞特蘭提斯密碼》《路西法密碼》《親愛的某某》《她的私密日記》等書。譯作賜教:ruth.w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跨界的智慧火花 陳德中
推薦序 活得更像個人 温宗堃
推薦序 逗趣、好笑,卻也認真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蘇益賢
前 言 在人工智慧時代,活得更像人
 
CH1關於演化

──「為什麼得到再多,也不滿足?」
人類演化得更適應環境,卻沒有變得更幸福,究竟哪裡出問題?
 
CH2關於思考
──「為什麼做再多,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腦中的想法和念頭,不代表真正的你。廢棄壞思維,專注在有助於你的好思維。
 
CH3關於情緒
──「為什麼別人可以過得快樂又積極?我真是魯蛇。」
情緒就像你的另一半,你不能忍受他/她,但又不能沒有他/她。
 
CH4關於身體
──「為什麼別人都長得比我高、比我漂亮、身材又好?」
大腦與身體其實是不停溝通的雙向道,想法會影響身體,做出反應,生理也會回頭影響心理。
 
CH5關於慈悲心

──「為什麼在別人成功時,我也該感到開心?」
我們忙於工作生活,卻忘了發展悲憫之心。但人做為一個物種,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慈悲心。
 
CH6關於愛與關係
──「為什麼我老是受到爛男人的吸引?」
痴痴等待總有一天會到的王子,人生可能變得更悲慘。
 
CH7關於性
──「如何一次講完神祕的性事?」
本書最幽默的一章,你看了就知道。
 
CH8關於孩子
──「如何把孩子塞回子宮裡去?」
你就是孩子心智的最佳建築師。
 
CH9關於上癮

──「好想砍掉我那滑個不停的手指!怎麼辦?」
這世界是場充滿誘惑的自助盛宴,唯有改變念頭,才能戒掉癮頭。
 
CH10關於未來
──「機器人是人嗎?以後機器人會取代我們嗎?」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看見自己內心在想什麼。
 
CH11關於解決人生難題的正念練習
──「我老是分心,事情都做不完,怎麼辦?」
為前面各章提到的人生難題,提供實用的正念練習。
 
CH12關於寬恕
──「我無法原諒傷害我的那些人,怎麼辦?」
這是人生最難的一門課,所以放在最後一章。唯有先原諒自己,才能原諒別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27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跨界的智慧火花 


  大約二十年前,我曾看過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內容是一對父子的思辨與對話。父親是法國知名哲學教授,有著典型西方文明背景;兒子則是在喜馬拉雅山區向西藏大師修學數十年的僧侶,有著來自東方的傳承。這本書激盪了東西方的智慧火花,對當時尚年輕的我影響很大,而該書後來在法國暢銷了三十多萬冊,台灣也再版超過四十刷,深獲好評!

  二十年後的今天,同為東西方智慧結合的正念(Mindfulness)在全球蔚為風潮,很高興此時又有一本跨界對話的書籍即將出版。本書更為特別,主角是歐美知名的喜劇女演員,她在書中也邀請兩位特別來賓,一位是神經科學家,另一位則是藏傳僧侶,他們在各自領域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傑出人才,三人齊聚對談。全書探討的面向十分廣泛,包括了演化、思考、情緒、身體、慈悲心、愛與關係、性、孩子、上癮、未來、原諒等,都是跟現代人密切相關的人生議題。更重要的是,該書第十一章介紹並融合了非常實用的正念練習,可直接用來處理前述這些面向的人生課題,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具、幽默與深度相容的作品。

  邀請我撰寫本書推薦序的編輯,過去曾和我在另一間出版社有過正念書籍的合作,想不到她轉換新單位之後,又跟我因這本正念新書而有了連結;此外,她服務的新單位,剛好就是二十年前出版《僧侶與哲學家》一書的同一間出版社。想想因緣也是很奇妙,希望這些善的因緣,能帶給更多讀者豐盛的心靈、深度的智慧,與涵容的慈愛。

陳德中
(本文作者為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推薦序

活得更像個人


  「老師,你自己練習正念的收穫是什麼?」

  有時候,正念課的學員會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問我這麼一個問題。這是難以三言兩語回答的問題。最初被問及時,我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才答說:「活得更像個人」。於是,這成為我對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回應。有人一聽便了解,有些人是過了一陣子後跟我說,現在他懂了。

  是的,人本應該活得像人,而不是像機器,或者更糟,像其他動物,或草木無情物,或者像個鬼,無論是討厭鬼,或吝嗇鬼、勢利鬼……。然而,事實是,人常被內在的想法、態度或外在環境因素制約,而不自覺地活得人不像人,不過人應有的生活,不做人應做的事,丟失了做人本有的快樂和應有的溫度,也忽略了做人可有的高度與深度。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原名「How To Be Human: The Manual」(可以直譯為「如何活得更像人樣的手冊」),我便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當然,看了之後,更覺得如此。

  此書作者英國喜劇演員茹比.韋克斯以幽默風趣的口吻,描寫正念相關的人生哲理、神經科學以及正念覺察練習。這也許是現今我所讀過眾多正念書籍裡,最詼諧令人莞爾,也是最口無遮攔的一部佳作(也許,除了她的第一本著作之外)。

溫宗堃
(本文作者為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親自認證之正念減壓課程老師)

推薦序

逗趣、好笑,卻也認真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老天真是不公平啊!」
  「怎麼說?」
  「祂都沒問過我願不願意,就讓我來到地球上了!」

  是的,沒簽過同意書,也沒做過意願調查,我們就這樣呱呱落地,來到世上。更糟的是,在此之前,我們也沒拿到一本名為《人生使用說明書》的手冊,告訴我們可以怎樣好好度過這一輩子。

  為什麼頭腦總愛鑽牛角尖? 為什麼青春這麼苦澀、青春期這麼失控? 我該跟他走下去嗎? 失戀為何這麼痛苦? 親人去世的痛,我何時才能走出來、為什麼是我生病⋯⋯各種貫穿人生的難題,其實正構成我們的人生。

  除了大嘆「活著好難」之外,本書作者韋克斯再次「化悲憤為力量」,找來了兩個朋友,一位僧侶與一位神經科學家,透過彼此不同的經歷,試著解開「我們該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好好過生活」的謎題。

  如果你讀過作者的上一本書《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你大概會記得作者在書裡的詼諧幽默,外加一點人來瘋。她有時自顧不暇地陷入沮喪與愁雲慘霧中,其他時候,又化身為引導大家認識正念的嚮導,並且樂意成為白老鼠,和讀者分享自己實踐正念「改變前」與「改變後」的對照。

  兩年後,作者的第二本書《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出版了,帶著一樣幽默的調性;但在閱讀書稿時,我總感覺哪邊不一樣了。啊! 原來,相較於上一本書,這本書讓人感覺更「沉穩」了。這種沉穩,並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安排,而是一種散發在字裡行間的轉變。

  雖然無法親口詢問作者,但我大膽臆測,這隱微的轉變,可能是因為作者長期而規律練習正念後所帶來的成果。

  從懷疑到實踐,作者與她的兩名好友,試著以正念的不同元素為經、人生的各種難題為緯,編織出一張人生使用說明與導引地圖。

蘇益賢
(本文作者為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臉書粉絲團「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者;著有《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練習不壓抑》等心理自助書籍)

前言

在人工智慧時代,活得更像人


  我常跟人說,寫書就像生孩子,寫完上一本書後,我告訴自己,絕不重來一次,因為實在太痛苦;生產的痛讓我只想斷尾求生,而寫書的產道擴張期甚至拉長到一年之久!

  然而,當最後作品完成,還大獲好評、登上暢銷排行榜第一時,天啊!妳只想趕快懷孕,然後再來一次。於是就有了這本書,我的下一個孩子。

  一開始僅有隻字片語,然後才有了我的書。這次我將從所有人類的起源開始,回到渾沌未明的沼澤之地,以一把細密的齒梳來爬梳清楚,看看人類演化之初究竟發生什麼事,才造就今日的我們(我在上一本書提過一些,這回會更深入挖掘)。

  現在的人類已符合演化對我們的期待了嗎?如果沒有,又該怪罪於誰?我指的並非人類能夠改變什麼,而是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生命體的話,外星人可以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

  就拿生存這件事來說,人類物種得以存活至今,可謂奇蹟。如果你還活著,而且碰巧讀到本書,那你在名為「演化」的飢餓遊戲中,已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金牌得主,並且擁有將近一兆分之一的超低機率不會生而為青蛙。

  照理說,這般罕見又難得的幸運,應該會讓我們成為活在地球上最開心得意的物種,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類反而不斷追求滿足感,日復一日,曠日費時,又在獲得滿足感一事上,保持觀望。究竟人類的未來將會如何?又該何去何從?

  無論你嗑了什麼藥,都無法阻止人工智慧的高科技未來到來。不過即使人體的每一部分幾乎都機械化了,我們仍保有獨一無二的大腦心智,嗯⋯⋯但願如此啦。

  比起在硬體方面追求越來越高科技,我希望我們能更有意識地升級軟體,也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心智升級,讓想法更貼近人性,一言一行能表現得比較不那麼像機器人。

  好消息是,只要你有顆大腦,就可以練習正念,以及培養惻隱之心的心智訓練技巧,連手指或腳趾都用不上;透過練習得來的這些美好特質,是世上最高科技的鈦金屬也給不了你的。雖然正念這套靜心冥想方法不見得人人受用,但從我個人的經驗以及科學上的證據來看,正念真是棒透了。

  也許不久的將來,有人真能發明一種可穿戴式大腦智能手錶,幫助我們獲得真知灼見與覺察能力,但可惜目前這項發明尚未問世。

  自從我開始寫作上一本書《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我就每天練習正念。即使忙亂的生活裡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不練習的藉口,我也不斷掙扎,不過最後還是做到了。結果是,我變得更快樂、更平靜—除了被開罰單以外,那當下我肯定會發飆!我的大腦更能隨時隨地保持專注,而這也是使我感到快樂的重大來源。

  最重要的是,正念練習幫助我在沮喪來襲前,就能覺察它的到來。這不代表我能躲過情緒問題的侵擾,而是我得以正視它。當我察覺到絕望感從老遠那頭發出微弱的腳步聲響時,我就能及早做好準備,從世俗誘惑中快速抽身,包括從電腦螢幕或網路上與實際事務中抽身,好給我自己一個機會,戒斷各種上癮症狀。好比反覆查看電郵,企求每一個人、甚至是我不喜歡的人都能喜歡我。接下來還得擔心什麼—是擔心北韓發射核彈,還是這餐吃太鹹了?

  自從寫了上一本書後,我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但仍保有想盡悉萬事萬物那份貪得無饜的求知欲,而我不認為這欲望是什麼壞事。

  好在,我找到一位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和一位佛教僧侶,為我解答內心困惑。這位僧侶可以解釋,心智如何影響我們,而這位神經科學家則可以解釋,心智都在大腦當中的什麼部位運作。

  在跟僧侶和神經科學家相處了像是一輩子這麼長的時間後,我們感覺就像老夫老妻三人組,彼此戲謔、嘮叨、發牢騷,但關係益發活躍,因為我們都知道該如何讓彼此抓狂。

  我可能對僧侶說:「這聽起來太佛系了。我今晚不想再聽你從嘴裡吐出一個『佛』字。」而他會回我:「那可是兩千年的智慧呢,好生學著點吧,親愛的。」

  有一次,我們打算結合我們個別的智慧,來寫另一本書叫做《行如佛陀,思如猶太》,而神經科學家便開始對我們賣弄他的高智商,僧侶和我便要他「請說人話」,否則就把他從書裡踢出去。

  我從他們倆身上壓榨好料已超過一年,差不多全被我給擠乾榨光了,而我從他們身上生出了一本書,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每一章最後,我都放他們出籠小玩一下,聊一聊。

  各章主題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關於演化

  正如同我稍早提到,你大腦裡那些古老的叨叨絮語,會令我們生出一種動能,要我們成為各領域的頂尖人士,或至少也要緊抓著頂尖這標準而活。這些叨叨絮語,確實能讓我們做為一個物種而得以存活下來,但卻也會讓我們過上悲慘人生。這感覺就好像我們明明正參與一場重大賽事,卻不知為何而比。透過讓你知道人類是如何與為何演化成今天這副模樣,你將了解到,你之所以為你,並不是你的錯,其實都是演化幹的好事。這真是讓人鬆一口氣啊!

  第二章:關於思考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想法和念頭?以及,喔!它們為什麼這麼壞?關於這點,我希望你能明白一個重點,那就是,你腦中的種種想法與念頭,並不代表真正的你。如果它們真能代表你這個人,那又是誰在觀察並審視你的想法呢?

  一旦明白這點,你便可以更有意識地揀選你想要的思維,以及應該捨棄的思維。這種辨別力就是通往快樂的黃磚路(注:典故出自《綠野仙蹤》,代表通往成功的輝煌大道)。

  第三章:關於情緒

  情緒就像一則關於另一半的老掉牙笑話:「你受不了他/她,卻不能沒有他/她。」我們之所以擁有情緒,是為了幫人生導航,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及為什麼你會在一片書海當中選擇購買這本書(為此我要大大感謝你)。要是我們沒有情緒,就跟活屍沒兩樣了。從這觀點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其實並非「我思,故我在」,而更像是「我感覺,故我在」。

  第四章:關於身體

  很多人不認為大腦與身體之間有任何關連,以致於這兩者到了夜裡總是各過各的。有些人(像我)認為,身體只是脖子下方一塊有待拉提的惱人皮膚,就像一片老派婚紗的裙襬。

  事實上,大腦與身體是個雙向道,一直不斷在溝通,彼此影響。如果你有快樂的想法,身體就會快樂,反之亦然。

  第五章:關於慈悲心

  社群媒體多不勝數,人際關係卻更加孤立,有部分原因出自於人們只面對螢幕,而沒有面對面彼此交流。

  現代人忙於緊湊日程,少有時間發展悲憫之心,但我們做為一個物種,若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同理心。別忘了,同理心是讓生命富有價值的一帖黏著劑。

  第六章:關於愛與關係

  試問,有誰找到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究竟該選性感男神,還是打安全牌?你我都曾陷入這般矛盾欲望中,左右為難,選哪一方都痛苦。

  在壞男人與好男人之間抉擇(看看《咆哮山莊》或《飄》或《六人行》任何一集),一直是女性擇偶的兩難課題。尤其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有種錯覺,以為有一天王子會來到你家門口。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麼我的許多女性友人如今都活得悲慘,因為她們從來沒找到白馬王子。

  不斷更新早成了現代人的一大習慣,iPhone 手機舊了,就換新的,毫不猶豫丟棄。就像我認識的許多人,已經更新另一半到太太第四代或老公第八代。座右銘是「越新越好」。

  第七章:關於性

  你肯定會愛上這一章。

  第八章:關於孩子

  你就是你孩子的心智雕塑家。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種反應,以及從嘴裡吐出的長篇大論,都會影響他們最終成為的樣子。在教養過程不順、滿心恐慌、想一口吞下鎮靜劑之前,你可以學著改變你的行為、思想與情緒,給孩子一次更好的機會,成為充滿韌性、身心平衡、從本質變成更好的人。要相信自己,老狗還是學得會新把戲。

  第九章:關於上癮

  綜觀歷史,總有些東西會使人上癮,大都是可以咬、抽或吸,也就是實體物質的癮頭。

  現代人也對飲食、賭博、購物、性、手機這一切上了癮,世界儼然成了充滿無盡誘惑的吃到飽餐廳。如今不只是實體的東西,我們也對強迫性的念頭上癮。在此你該知道一個重要觀念:如果能改變念頭,就能戒掉癮頭。

  第十章:關於未來

  我只希望,無論將來得仰賴哪一種應用程式或機器人等附屬物,人類才活得下去,我們仍不忘往內觀照自己,並對身心的種種想法與感受有所自覺。

  未來的走向令人感到不安之處在於,人們很可能會從一個歡愉之處漂流到下一個,好比從體驗水底性行為到讀懂樹木心思,這種種欲求只會讓人想得到更多,而世上永遠沒有足夠的玩具滿足無窮盡的欲望。

  第十一章:關於解決人生難題的簡單正念練習

  針對前十章各別提到的人生難題,僧侶與我會提供相應的正念練習。就像靠重訓用槓鈴幫助你強化身體肌肉,這些正念練習也會強化你的心智肌肉,使你變得更專注、不易分心、富有彈性、充滿覺知、不易上癮、更高效、更健康,還有最重要的,會更加慈悲。

  第十二章:原諒

  我們都能做到寬恕,可問題是這世界有那麼多事等著我們去做,有這麼多人要贏過,往往很難顧及寬恕這點。

  唯有寬恕自己,才能寬恕他人。與其總是為了人生的種種不滿找個人來怪罪,我們也許可以透過將「不像我們」的人們視為「如同我們」的人,而最終與所有人產生連結並和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組合起來,給我一種非常「當代」的閱讀體驗感。它不逃避複雜性,反而主動邀請了三種看似互斥的知識體系來共同解構一個永恆的主題。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能吸引到的讀者群,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對傳統慰藉方式感到疲乏,並且習慣用多重濾鏡去觀察世界的年輕世代。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網路上搜尋不同的知識來源來解決問題,而這本書似乎提供了一個「一站式」的解方,雖然是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呈現。它挑戰了我們對於「嚴肅主題」的刻板印象,證明了嚴肅的探討不一定需要板著臉孔,幽默和科學的嚴謹一樣可以直達人心。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搭建起喜劇演員的「荒謬劇場」、科學家的「數據分析」,以及僧侶的「內在平靜」三者之間的橋樑,那麼它將不再只是一本書,而更像是一個多元視角的思維工具箱,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難」時,能夠靈活地切換視角,而不是被單一的框架困住。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買一本談論「人生好難」的書,其實潛意識裡就是在尋求一種陪伴感和認同感。我們都知道,很多心靈書籍常常會給出一些太過理想化的建議,比如「保持正念」、「感恩生活」,這些話聽起來很美,但在你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它們聽起來更像是一種道德綁架。因此,我對於這本書最核心的期待,是它的「接地氣」程度。我希望作者能描寫那些真正讓人抓狂的小細節:比如為什麼明明很累卻睡不著、為什麼總是在重要的時刻嘴笨,或是面對永無止境的待辦事項時那種癱軟無力的感覺。如果這本書能夠精準地描繪出這些令人沮喪的瞬間,並且提供一個非主流的、或許帶點荒謬的解決之道,那就太棒了。它不一定要給我一個大道理,但它必須讓我讀完之後,能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帶著一點自嘲的微笑說:「對啊,人生確實很難,但至少我不是唯一一個這麼覺得的人。」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直覺反應是:哇,這個組合太跳脫了!喜劇演員、藏傳僧侶、還有腦神經科學家——這三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視角,要如何融合成對「難」的共同解讀?這簡直就像在看一場跨界的思想碰撞實驗。喜劇演員的視角,我預期會充滿了黑色幽默和對荒謬的諷刺,用笑料包裝著痛苦,讓讀者在哈哈大笑之後,才驚覺背後的沉重。而藏傳僧侶,想必能提供一種超越世俗煩惱的、更宏觀的、關於接受與無常的智慧。最後是腦神經科學家,這就厲害了,他們可以從生物化學和機制層面,去拆解我們所謂的「焦慮」、「抑鬱」或「壓力」,告訴我們大腦在處理「難」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我非常好奇,當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工具箱」被打開時,會拋出什麼樣出乎意料的結論。這本書如果寫得好,簡直就是一本多維度的「人生疑難雜症」診斷書,光是想像那個對話的火花,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第一頁。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一直在揣摩作者如何處理「電子書」這個載體。如果內容真的是三種不同專業人士的對談或彙編,那麼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它的檢索性和互動性。但我更希望這本書的「語氣」能夠保持一致的流暢性,而不是像一份學術報告被生硬地拼湊在一起。尤其在處理「難」這個主題時,如果科學的冷靜與宗教的溫暖,或是喜劇的戲謔產生了斷裂感,那就很可惜了。我期待的是一種有機的融合,比如說,喜劇演員提出了一個日常的笑話,然後科學家從大腦獎勵機制來解釋為什麼這個笑話能讓我們釋懷,最後由僧侶總結出「放下執著」的必要性。這種層層遞進,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實踐的結構,會讓「人生好難」這個命題顯得有了解方,而不是光抱怨。如果能成功做到這一點,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提供觀點,更在於提供了一種「思考難題」的新模組。

评分

這本關於人生難題的書,老實說,光書名就讓人會心一笑:「人生好難」,這不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真實寫照嗎?我特別喜歡這種開宗明義的態度,好像作者一開始就跟你握了個手,說:「嘿,我知道,活著真的很不容易。」 這種真誠的連結,在當今這個什麼都要「正能量」、「快速成功」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它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哲學探討,而是直抵日常生活的痛點。我猜測,作者可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把那些我們常常掛在嘴邊,卻說不清道不明的困境,攤開來讓我們仔細瞧瞧。或許是關於職場的焦慮,家庭的拉扯,還是對於自我價值的懷疑。這種從「難」這個基礎點出發的敘事方式,反而能帶來一種釋懷感,畢竟,承認困難,就是解決困難的第一步嘛。我期待它能像一個老朋友在深夜裡陪你喝一杯,用一種幽默卻又帶點滄桑感的語氣,跟你聊聊那些說不出口的煩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