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 (電子書)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薩波斯基
图书标签:
  • 行為生物學
  • 動物行為
  • 人類行為
  • 進化心理學
  • 暴力
  • 競爭
  • 利他
  • 生物學
  • 心理學
  • 社會行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關於人類的行為,前所未有的完整分析

  「要說《行為》是我曾讀過最棒的非虛構作品,也一點都不誇張。」──大衛.巴瑞許(David P. Barash),《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只有研究人類行為的世界級科學家薩伯斯基寫得出來,《行為》一書回答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的行為從何而來?
  
  上冊中,薩波斯基──神經科學家與靈長類動物學家──穿梭在數種學科之間,揭露我們的一舉一動背後的故事。從不同角度剖析人類行為,沒有一塊石頭忘了翻面,涵蓋從基本生物學到內分泌,到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演化理論等等的每一件事。他說故事的功力有目共睹,且深具內在邏輯。透過追溯一個行為發生前的不同時間段與系統,對目標多次出擊。

  他首先檢視在精準時刻之內,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人類行為,然後再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往前追溯,最終回溯到我們這個物種更深的文化、歷史和基因遺傳。

  於是,他以一秒之內的神經科學解釋開始著手,探討在行為發生一秒前大腦發生了什麼事?接著往後退一步,看到再前一個時刻,也就是兩秒到一分鐘之前,究竟我們看到、聽到及聞到什麼,促發了神經的反應而產生了行為?接著,又進一步回溯幾小時到幾天前,探討那些促使神經系統做出反應的荷爾蒙如何運作?在此,他擴大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思考神經生物學、內分泌學,以及我們環境給予我們刺激的感官世界,嘗試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情。

  薩伯斯基繼續推進,嘗試找出哪些環境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大腦,因此追溯到我們的青少年與童年時期、胎內環境,甚至追溯到精卵結合的那刻。最終,他試著解釋比起個人更大的種種影響因素,即文化如何形塑群體意識,而哪些生態因素又形塑文化,以此類推,最終回溯到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前,造成我們這物種演化的種種因素。透過匯總所有因素,瞭解人類的行為如何被創造出來。

  ✽✽✽

  下冊中,薩伯斯基著手探討人類最棘手的問題──分我群和他群、階層制度、從眾與服從、合作與競爭、同理心與慈悲心、自由意志的行使、人們對於隱喻和真實的混淆、戰爭與和平等等,從我們靈長類動物的生物起源,到人類獨特的行為模式,做了深刻、揪心但又不失幽默的分析。

  尤其,我們的大腦會快速把人分成我群和他群,而且這種分類往往基於微小的差異、隨機的標準,這種歷程會自動化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之後再透過認知來合理化。而這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分為我群之人做出最好的行為,卻對被分為他群的人做出糟糕的行為。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大屠殺與迫害等等,幾乎都源自於此。然而,這種區分異己的心理要如何治癒呢?生物學可以給我們什麼解方呢?作者告訴我們,儘管人類彼此傷害的行為普世皆然,但也非無可避免,透過大腦科學提供的洞見,我們可以避免讓傷害再次發生。薩伯斯基獨特的幽默,將本書寫的充滿智慧與人情味。長達近千頁的書,從頭到尾都趣味盎然,且例證豐富,無論各個領域的讀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穫。

  重點節錄:
  針對人類暴力、攻擊和競爭行為,分析得最好的一本書


  ・你不可能在尚未理解恐懼(杏仁核和恐懼及攻擊有關)時,就理解攻擊行為。
 
  ・基因的重點不是無可避免的命運,而是潛力和易受影響的程度。基因無法單獨決定任何事情。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無所不在。比起改變基因本身,改變環境對基因的調控作用,更能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在潛意識中把世界分成我群和他群,並偏好我群。我們很容易被操弄,在幾秒之內,就能決定誰是我群、誰是他群。

  ・說生物系統運作得「很好」是價值中立的評估;完成美好或惡劣的事情都需要紀律、努力與意志力。「做正確的事」永遠都視脈絡而定。

  ・人類發明了社經地位,等於創造出其他具階層的靈長類動物前所未見的從屬形式。

  ・若有人相信大家做出恐怖又傷害的事也沒關係,這不是好事。這世界的痛苦有更大一部分來自有些人雖然反對恐怖的行為,卻在一些特殊情況時,讓自己成為例外。通往地獄的道路由合理化鋪成。

  ・不管是高深莫測的道德推理能力,或者能感受到強烈的同理心,都不代表能夠真正做出困難、勇敢又富有慈悲心的事情。

  ・人類願意為了象徵性的神聖價值而殺戮或被殺。透過協商,可以維持與他群的和平;理解和尊重他們神聖價值的強度有助於維持長久的和平。

  ・我們最糟的行為、我們譴責與懲罰的行為,是生物機制的產物。但別忘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最好的行為。

  ・有些人的作為提供了驚人的、展現最佳人性的例子,而那些人和我們其他人其實沒有多大的差異。

得獎紀錄

  ★ 《華盛頓郵報》十大好書
  ★ 《華爾街日報》最佳好書
  ★ 《紐約時報》書評最愛好書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洪  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黃植懋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
  許春金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教授
  趙儀珊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陳易甫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謝淑蘭 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好評推薦

  ‧關於人類行為高明的跨領域科學研究:我們的腺體、基因、童年如何解釋人類這物種為何可以同時展現利他行為與殘忍行徑?這本書針對這一大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以溫和的態度全面考察,又因為科學數據和傻氣玩笑的比例恰到好處而增添了趣味。我要投票支持這本書獲選年度最佳科學書。──帕盧.薩格(Parul Sehgal),《紐約時報》

  ‧薩波斯基創造出十分好讀,還不時引人發笑的作品,帶我們在心理學、靈長類動物學、社會學的世界裡四處遊走,探索我們的行為為什麼會是這樣。絕對是我這幾年來讀過最棒的書之一。我愛這本書!──黛娜.天普─拉絲頓(Dina Temple-Raston),《華盛頓郵報》

  ‧要說《行為》是我曾讀過最棒的非虛構作品,也一點都不誇張。──大衛.巴瑞許(David P. Barash),《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以跳脫傳統、充滿主見又權威性的方式綜合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將這個複雜的主題加以整合,達到前所未有的平易近人與完整……這趟瘋狂又大開眼界的旅行讓人更了解我們的行為從哪裡來。就連達爾文都會為這本書感到興奮。──理查.藍翰(Richard Wrangham),《紐約時報書評》

  ‧〔薩波斯基的〕新書是他的重要傑作……為科學文獻增添一項驚人成就與無價之寶,絕對會在未來幾年引起熱烈討論。──《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這本書既深又廣,多彩多姿、令人激動又感動人心。薩波斯基發揮他深厚的專業基礎,提出身而為人最基本的問題──從展現仇恨的作為到展現愛的作為、從我們強迫性剝奪人性的行為,到重拾人性的能力。──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博士、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作家、美國公共電視PBS《大腦》(The Brain)節目主持人

  ‧為科學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做出了重大貢獻,每個人的書櫃和許多課程大綱上都該有一本……這本書呈現出整合性思考的極致,可以和類似的權威性著作,如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人性中的良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相提並論。──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美國學人》雜誌(American Scholar)

  ‧《行為》是史上最精彩、也最重要的偵探故事。只要你曾經尋思某個人為什麼做出某件事──無論那是好事或壞事、邪惡兇殘或仁慈寬容──你就需要讀這本書。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知道為什麼人會做出那些行為,你也需要讀這本書。換句話說,每個人都需要讀這本書。應該要為這本書開處方簽(副作用:笑個不停、嚴重成癮)。旅館房間裡應該要放《行為》而不是《聖經》:然後這世界會變成一個更好、更明智的地方。──凱特.福克斯(Kate Fox),《觀察英國人》(Watching the English)作者

  ‧絕對是權威性著作……〔薩波斯基〕以這份針對人類行為科學的非凡考察,帶領讀者展開一趟壯遊……他讓本書始終充滿娛樂性,在解開謎題的過程中製造出能感染讀者的興奮感……不可思議地整合了許多學術領域。──史蒂芬.波爾(Steven Poole),《衛報》

  ‧很少有一本將近八百頁的書可以讓我從頭到尾專心讀完,如果世界上有任何人能把演化生物學從TED演說家和科普騙子手中拯救出來,那個人可能就是薩波斯基……《行為》涵蓋廣泛,從道德哲學到社會科學、遺傳學到薩波斯基的主場──神經元和荷爾蒙,都包括在內──但全都瞄準同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對彼此這麼惡劣,以及現狀是否已是疾病末期。──《Vulture》雜誌

  ‧羅伯‧薩波斯基的學生一定很愛他。這位靈長類動物學家、神經學家與科學傳播者在《行為》中行文如一位老師:機智、博學、對於清楚傳播知識充滿熱忱。感覺彷彿有幸在一門步調很快的大學課程上旁聽,老師透過主題性故事和流行文化典故,照亮了這些迷人科學發現的涵義。──《自然》期刊

  ‧薩波斯基的書細緻說明文化、脈絡與學習如何塑造我們的基因、大腦、荷爾蒙和神經元所做的一切。──《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London))

  ‧《行為》就像一本出色的歷史小說,加上優秀的文筆與廣博的知識。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追蹤報導。──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真是包羅萬象……詳細、易懂又引人入勝。──《電訊報》(The Telegraph (UK))

  ‧《行為》是一部精雕細琢的優美作品,談的是道德背後的生物學。薩波斯基用不同的時間段與系統,對目標多次出擊。他讓你看到這些觀點與系統之間如何連結,也在這一路上讓你發笑與驚嘆。薩波斯基不只是頂尖的靈長類動物學家,還是優秀的作家和超棒的人性嚮導。──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

  ‧這本書是一份範圍廣泛、知識淵博的考察研究,針對所有我們賴以運作,或好或壞,定義我們身為人類的東西……科普書的楷模,富有挑戰性卻也平易近人。──《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薩波斯基〕帶著幽默編織出科學的故事……〔他〕對科學的高見值得被廣大群眾聽見,而且很可能在思想上造成長期影響。──《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推薦

  ‧〔薩波斯基〕既清晰又幽默地將浩瀚文獻中數千個有趣研究匯集起來,完成得非常出色……這是一本傑作。──《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推薦

  ‧薩波斯基沒有從道德制高點看靈魂如何選擇善惡,而是從實際的生物學著手……這是一份了不起、包含廣博知識的考察研究,討論到所有觀照人類行爲的科學。──《書單》(Booklist)雜誌,星級推薦

  ‧只要一讀羅伯‧薩波斯基這本絕妙的《行為》,你就再也不會訝異,我們糟糕的行為竟然這麼深奧,又牽涉這麼廣泛。我們都有潛力在潛意識中產生偏見、受到童年傷害又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複製出同樣的傷害、形成『我群』的部落,把外來者當成次等的『他群』。但很奇妙的,閱讀這本書也能讓我們抱有希望,知道我們比原本所想的更能控制那些行為。而且《行為》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希望──也提供我們知識,關於怎麼做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可以表現出更好的自己並避免展現更糟的自己,不管是在個體或社會層面皆然。這真是非常好的消息。──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更聰明、更快、更好》(Smarter Faster Better)作者

  ‧這是一本不可思議的書,也是目前針對暴力、攻擊和競爭分析得最好的一本書……這本書在學術上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豔,奠基於薩波斯基自己的研究,以及他對神經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相關文獻的豐富知識之上。譬如,《行為》就我曾涉入的複雜爭論(例如與社會生物學相關的辯論)給予公正的評價,也處理了爭議性的問題,例如我們的狩獵採集者祖先有沒有互相打仗。他甚至提起自由意志這個話題,而他討論自由意志時,其思路清晰的程度勝過許多哲學家。以上所述的一切,薩波斯基都以輕巧有趣的筆觸、出色地辦到了,無怪乎人們公認他是今日科學界最棒的老師之一。──保羅.埃力克(Paul R. Ehrlich),《人類的演化》(Human Natures)作者
 
《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的深度探秘与终结之谜》 引言:当神话与历史交织 人类文明的摇篮深处,总有一些故事如同幽灵般萦绕不去,它们挑战着我们对已知历史的认知。《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的深度探秘与终结之谜》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传说中岛屿的奇谈怪论,而是一次严肃的、跨学科的探险,旨在剥离数千年来沉积在亚特兰蒂斯传说之上的神话外衣,探寻其可能蕴含的真实历史、地理线索以及文明兴衰的深刻教训。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柏拉图的原始记载出发,追溯古希腊哲学、埃及的神秘学文献,乃至近现代考古学、海洋地质学和人类学领域的所有关键发现与争议。我们不满足于“黄金时代”的浪漫想象,而是深入剖析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如何在巅峰时刻走向彻底毁灭的,并探讨这种毁灭对后世文明可能产生的深远回响。 第一部分:起源的迷雾——柏拉图的叙事与历史的碎片 第一章:源头:对话中的亚特兰蒂斯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亚特兰蒂斯传说最核心的文本——柏拉图在《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篇》中的描述。我们不会将这些描述视为既定事实,而是将其视为一份需要解码的古代文献。详细分析了柏拉图对该岛国地理位置(位于“赫拉克勒斯之柱”之外)、政治结构(半神后裔的统治)、经济繁荣以及最终的道德败坏的叙述。 重点在于解析柏拉图叙事的目的:他是记录历史,还是进行哲学寓言创作?通过对比同期其他希腊作家的记载,我们试图重建一个更接近历史语境的“亚特兰蒂斯文本”,区分其神话色彩与潜在的史实基础。我们考察了传说中提及的历法、建筑技术(如神殿的同心圆结构)以及先进的冶金术,试图在古代技术史中寻找对应的参照点。 第二章:地理学的追寻:从大西洋到地中海 亚特兰蒂斯究竟位于何处?本书系统梳理了历史上所有主要的地理学假说。从最经典的直布罗陀海峡外大西洋假说,到日益流行的地中海模型——包括克里特岛文明(米诺斯文明)被火山爆发摧毁的可能关联,以及爱琴海上的圣托里尼岛(塞拉岛)的毁灭。 我们引入了现代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板块构造、海平面变化和史前海啸的证据。重点考察了那些符合“一夜之间沉没”描述的特定地质事件。这部分内容将严格依据地质年代学和海底测绘数据进行论证,探讨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对古代海岸线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可能被后世夸大为“文明的沉没”。 第二部分:文明的辉煌与崩塌——社会结构与技术崇拜 第三章:辉煌的国度:社会、权力与财富的结构 亚特兰蒂斯被描绘为一个物质极度富饶、技术先进的帝国。本章深入剖析了这种繁荣背后的社会动力学。我们研究了其独特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方式,以及“神裔”统治阶层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传说中的“秘银”)来巩固其绝对权力。 探讨了古代社会对奢侈品和军事扩张的依赖。通过比较古巴比伦、古埃及和玛雅等其他已知高度发达但最终衰落的文明,我们建立了一个对照模型,以理解亚特兰蒂斯在达到技术顶峰后,其社会结构如何因内部腐败或外部压力而变得脆弱不堪。 第四章:技术之光与道德之暗 柏拉图暗示亚特兰蒂斯人因过度沉迷于世俗权力与财富,最终失去了“神性”的指引,导致了灾难。本书将此视为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反思。我们探讨了古代文明中对“超越自然”技术的追求,例如对能源的掌控或对气候的干预(即古代的“魔法”或先进科学的模糊表达)。 分析了“傲慢自大”(Hubris)在文明衰亡中的作用。亚特兰蒂斯人试图征服世界,最终却被自然界的力量所吞噬。这部分将借鉴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当一个社会的技术能力超过其伦理约束时,会发生何种不可逆转的轨迹。 第三部分:终结的时刻——灾难的再现与考古学的挣扎 第五章:巨变:火山、海啸与气候冲击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是对亚特兰蒂斯终结之夜的“科学重建”。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沉没”叙事,而是聚焦于可能导致如此大规模、瞬间性灾难的自然力量。重点分析了公元前数千年发生的几次全球性或区域性地质灾难: 1. 巨型火山喷发: 以圣托里尼火山爆发为模型,分析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火山灰遮蔽天空、农业崩溃、海啸袭击周边海岸。 2. 剧烈的气候波动: 探讨了洪水泛滥和快速海平面上升对低洼岛屿文明的致命打击。 3. 小行星撞击理论(非主流但值得探讨): 审视了对特定时期地质记录中铱层异常的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如何映射到古代的“天火”传说。 第六章:寻找遗迹:现代考古学的挑战与误区 “亚特兰蒂斯在哪里?”是持续困扰探险家的核心问题。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声称发现亚特兰蒂斯遗址的考古项目。我们详细考察了那些最具争议的“证据”,例如在摩洛哥、加勒比海、甚至南极洲发现的几何结构。 本书强调,在没有确凿的、与柏拉图描述相符的文物证据之前,这些发现往往是对古代废墟的误读或想象的投射。我们通过聚焦于那些被证实为古代文明遗迹(如塔斯提尔、巴伊亚等)的考古学发现,来展示“真正的失落文明”是如何被时间掩埋和遗忘的,从而为寻找亚特兰蒂斯设定一个更高的科学门槛。 结论:亚特兰蒂斯的永恒回响 《失落的文明》的最终结论是:亚特兰蒂斯或许是一个真实历史事件的夸张记述,更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哲学工具,用以警示后人。它提醒着每一个崛起中的文明,无论技术多么先进,资源多么丰富,如果道德和政治结构出现根基性的腐败,自然的力量和历史的洪流终将无情地将其抹去。这本书不是寻找一个黄金城市,而是理解人类文明兴衰的永恒法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薩波斯基 ROBERT M. SAPOLSKY


  羅伯.薩伯斯基是位神經生物學家(研究大腦的人)加上靈長類對物學家(研究猴子和猩猩的人),從小喜歡閱讀,花長時間閱讀和想像與銀背大猩猩一起生活的樣貌。他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父親是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

  1978年,薩伯斯基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生物人類學學位,之後前往肯尼研究野外猩猩的社會行為。之後回到紐約並在洛克菲勒大學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目前是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暨神經學教授,麥克阿瑟基金會授予研究資助,也是好幾本書的作者。著有數本非虛構作品,包括《一隻靈長類動物的回憶錄》(A Primate’s Memoir)、《睪固酮的麻煩》(The Trouble with Testosteron)和《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他與妻子、兩個孩子和他養的狗住在舊金山。
  
  許多人說,《行為》一書只有這位研究人類行為的世界級科學家薩伯斯基寫得出來,它一書回答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的行為從何而來?

譯者簡介    

吳芠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畢業。

  譯有《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如何說,如何聽》、《當我即將離你而去》。
  
  譯注:美國瓊斯鎮(Jonestown)於1978年發生宗教信徒喝下含毒飲料而集體死亡的事件,之後「drinking the Kool-Aid」成為固定說法,常用來形容有人盲目相信他人或從眾。

图书目录

行為(上)
前言   
第一章    行為
第二章    一秒之前
第三章    數秒到一分鐘之前
第四章    數小時到數天之前   
第五章    數天到數個月之前
第六章    青春期,或者說是「老兄,我的額葉皮質跑哪去了?」
第七章    回到搖籃裡,回到子宮裡
第八章    回到你還只是個受精卵的時候
第九章    數百到數千年之前
第十章    行為的演化

行為(下)
第十一章  我群 vs. 他群
第十二章  階層制度、服從與反抗
第十三章  道德與做正確的事──在你搞清楚那是什麼之後
第十四章  感受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痛苦、減緩別人的痛苦
第十五章  我們賴以殺戮的隱喻
第十六章  生物學、刑事司法系統與(喔,有何不可?)自由意志
第十七章  戰爭與和平
結語

致謝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考資料
圖片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545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行為的出現其來有自,學習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少見的內容豐富,又能深入淺出地把複雜的大腦和行為的關係解釋得很清楚的好書。假如我還沒有退休,我會選它作為我在中央大學開的「大腦與行為」這門課的教科書。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有關人類行為各個層面和大腦關係的書都沒有找到,現在它出來了,我卻已經退休了,失之交臂,很是可惜,現在寫這篇推薦序,希望所有的學生都享受到這本好書帶來的智慧。

  這本書的原文版有七百九十頁,厚到讓許多學生不敢去碰它。其實它的文字很淺(用現在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是接地氣),讀起來並不辛苦,只是不適合躺在床上讀,因為書太重,手會酸。

  這本書很適合醫學院的學生,修心理學、社會學、犯罪學、人類學,甚至商學院的學生去讀,因為它用大腦實驗的證據來解釋行為發生的原因,對想要瞭解一個行為有實質的幫助。

  本書作者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內分泌學教授,也是少數人文素養,尤其在演化和宗教方面,造詣很深的神經科學家。他寫過好幾本書,其中《斑馬為什麼不會得胃潰瘍?》台灣有翻譯(遠流,二零零一年出版)。

  這本書醫學院的學生要去讀,因為一個好的醫生是醫人而不是醫病,要醫人,必須知道病人這個病或行為的由來,尤其精神科的學生更要去讀。

  至於心理學、社會學、犯罪學的學生要去讀它,因為行為跟環境有直接的關係,環境甚至會影響基因的展現與否(這叫表觀基因學,Epigenetics)。比如說台灣最近頻頻發生虐童案,政府的做法是加強社工人員對高危險家庭的訪視,以及暢通醫生和老師通報的管道。但是這些都是事後的補救,對孩子來說,身心的傷害已經造成了,而且這個傷害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代價太大。政府的重點應該放在事前防範,立法使國家的幼苗來得及長大(尤其現在少子化嚴重,好不容易生出來了,又受虐而死,對國家真是損失),所以要根絕虐童必須治本才能事先防範。但是要事先防範必須知道它發生的原因才可能對症下藥。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大腦的實驗說明家暴跟父母或施虐者承受的壓力有關,壓力會提升動物的攻擊性,而攻擊性能減輕壓力。

  譬如實驗者在電擊一隻老鼠後,發現這隻老鼠的糖皮質素濃度和血壓上升,牠會猛吃東西或啃木頭來緩解壓力(人類也會猛吃油炸的高糖分食物來抒解壓力)。但是老鼠發現最有效的抒解方式是去咬另外一隻老鼠,實驗發現越用替代性攻擊,施虐者體內的糖皮質素越低。

  動物觀察者發現高階的公狒狒在打輸了以後,會去打另外一隻低階的公狒狒,這隻公狒狒又會去打在旁邊的母狒狒,母狒狒轉頭就去打小狒狒出氣。

  人類也是這樣,最近有一個母親在受到丈夫的家暴後,打她的親生兒子,強迫他吃地上的食物。這件事被傳上網後,很多打抱不平的網民用人肉搜尋方式找著她後,圍攻她。

  研究又發現經濟衰退時,配偶和孩子受虐的比例就升高。有一個研究更發現本地足球隊無預警輸球時,家暴的比例就上升10%(如果贏球或本來就預期會輸就不會上升),賭注越高,家暴越兇。如果輸給對頭的球隊,家暴上升20%。所以政府應該把施政重心放在改善經濟,減少失業,並且匡正社會風氣,譴責外遇等危害家庭幸福的因素上,若不從根本去改善,只是加強訪視與通報是於事無補的。

  本書有很多實驗使讀者瞭解過去看到的現象是為什麼會發生,我在念研究所時,研究指出美國的智力測驗有文化上的偏見,對偏鄉或非西方主流文化的孩子不公平。譬如把香蕉、猴子和熊三張圖片給孩子看,請他們找出誰和誰應該放在一起,結果西方的孩子會把猴子和熊放在一起,因為都是動物,但是東方的孩子會把猴子和香蕉放在一起,因為猴子吃香蕉。這實驗顯現出的是西方人注重的是類別,東方人注重的是關係。但是為什麼是這樣,不知道。在當時,對很多現象我們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但是在看了這本書後,就知道原來人的觀念受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凡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的社會,人們偏重理性分類,而集體(collective)主義強的社會因為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他們重視關係。作者舉例說一樣是中國人,有著相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但中國南方因為種稻,需要大量人力,必須全村人力一起插秧、一起收割,結果發展出集體文化的社會,而北方缺水,只能種小麥,小麥不像水稻需要群力群策,就發展出個人主義――我只為我的行為負責,所以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圍巾、手套和手」的配對上有不同:北方的孩子會把圍巾和手套放在一起,因為它們是衣物類,類似西方人;而南方的中國人把手套和手放在一起,因為手套是給手戴的,它們有關係。

  作者從大腦和實驗的證據上指出了東西方文化在行為上差異的原因,這些知識讓我們學會包容,瞭解行為的出現是其來有自,從而懂得用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再有像過去那種沙文主義的偏見出現。

  佛里曼(Thomas Frieman)說:在世界是平的,在天涯若比鄰的現代,人必須知己知彼,才能海內存知己。這是一本值得閱讀,值得深思的好書,請好好地享受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和論證邏輯,處理得相當高明,讓我這個非生物學專業的讀者也能大致跟上。它並沒有一開始就丟出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通過一系列極具說服力的案例和實驗設計來鋪陳觀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平衡「科學的客觀性」與「人性的複雜性」。在探討「暴力」這一敏感議題時,作者非常謹慎,一方面承認了它作為物種延續工具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又強調了文化和社會規範對其的強大約束力,這避免了讓讀者陷入簡單的「人皆為獸」的宿命論。我覺得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的「中立性」,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類行為光譜的兩端,無論是光輝的利他,還是陰暗的自私,它都嘗試提供一套統一的解釋框架。這對於我們反思社會制度的設計、法律的制定,乃至於教育的方向,都有極大的啟發性。如果我們對人類行為的根源有更精準的把握,我們就能設計出更符合「人性」的系統,減少不必要的內耗與衝突,這已經超越了一本單純的科普讀物所能達到的範疇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圖表設計,對於理解複雜的演化模型非常有幫助,它讓那些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變得具體可視化。我特別欣賞它處理「道德兩難」問題的方式,不同於哲學書的辯證推敲,它提供了一個更為硬核的參考點:哪些行為在漫長演化中被「獎勵」了,哪些被「懲罰」了。這讓我在評斷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時,多了一層生態學的濾鏡。例如,對於群體內部的排他性(In-group favoritism)與對外群體的敵意(Out-group hostility),書中清晰地展示了這兩者在保障小團體生存中的共生關係,這遠比單純地貼上「偏見」或「仇恨」的標籤來得深刻。它提供了一種「去道德化」的視角來看待這些現象,不是要我們接受它們,而是要我們真正理解它們為何存在,只有理解了機制的運作,我們才可能設計出更有效的社會機制去引導行為朝向更良性的方向發展。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且會不斷在腦中回響的重量級作品,它讓你看待「人」這個主題,進入了另一個層次。

评分

這本《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真的讓我對人類行為的理解有了一次徹底的洗禮。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後天環境和社會文化塑造出來的,生物學因素似乎只是個次要的背景板。但讀完之後,那種震撼感是難以言喻的。書中闡述的觀點,像是從一個全新的、更基礎的維度切入,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人性」。尤其是在談到暴力與合作這兩個看似極端的行為模式時,作者並沒有給出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們在演化歷史中扮演的角色,這讓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讓人費解的社會現象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像是為什麼我們會對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保護欲,而對陌生人又表現出近乎冷漠的態度,書裡都有對應的機制解釋,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紮根於生理和遺傳層面的邏輯推演。這對於像我這樣,平時喜歡觀察人際互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能以更宏觀、更具科學基礎的視角去解構這些複雜的人類戲碼。我現在看新聞或者討論社會事件時,腦中總會不自覺地浮現書中提到的那些演化壓力下的取捨與權衡,彷彿擁有了某種「透視眼」。

评分

說到閱讀體驗,這本關於人類行為生物學的書,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很好,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帶有一種抽絲剝繭的懸疑感。尤其是當作者講到不同物種之間行為的類比時,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經常出現。舉例來說,對於人類在資源稀缺時會表現出的囤積與排他性,書中能追溯到遠古祖先面對不可預測環境的生存策略,這讓現代社會中許多看似非理性的經濟行為忽然有了清晰的脈絡。這本書並沒有滿足於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不斷地追問「為什麼會這樣演化出來」,這種對因果鏈條的執著探求,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迫使讀者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我們或許以為自己是完全自主的決策者,但我們的許多底層偏好,其實是刻在DNA裡的「預設程式」。這對習慣了「自由意志」至上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一種解脫——因為理解了限制,才能更聰明地去運用自由。我會推薦給所有對「知己知彼」有興趣的朋友,這裡的「己」指的是人類這個物種的深層結構。

评分

說真的,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那就是「顛覆性認知」。我之前總覺得,人類的「利他行為」是道德的最高體現,是文明進步的標誌,但在生物學的框架下看,連最無私的奉獻行為,似乎都能找到其背後隱藏的「基因利益最大化」的影子,這點讓我花了很長時間消化。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一直以為愛情是純粹的靈魂交融,結果有人拿出一份詳細的化學配方表告訴你,其實都是荷爾蒙在作祟。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本書否定了情感的價值,恰恰相反,它讓你明白,這些看似非理性的情感,其實是經過千萬年篩選後,最有效率的生存策略。書中對競爭機制的剖析也特別到位,它沒有美化競爭,也沒有過度譴責,而是把它放在一個生態系統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了競爭如何驅動創新,同時也如何導致毀滅。對於我們在職場上或是生活中的各種較量,如果能用這種生物學的視角去理解對手的動機,或許就能少一些情緒化的反應,多一些策略性的應對。這種從內核層面去理解行為驅動力的能力,遠比單純學習社交技巧來得紮實有力,它改變的是你看待世界的底層邏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