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化學的100個故事 (電子書)

關於化學的100個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珊
图书标签:
  • 化学
  • 科普
  • 故事
  • 电子书
  • 趣味科学
  • 知识
  • 教育
  • 学习
  • 化学史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啟發智慧火花,體驗驚奇結果。
寓知識於故事,讀出化學大腦。
 
  A擁抱B,變成了C,化學,就是這麼有趣。
  更有趣的,是那些課本上讀不到的化學故事。
 
  閱讀,從來就沒有身高的限制,
  寫給想長大的小孩和不想變老的大人!
 
  約五十萬年前,中國的「北京人」開始用火。
  西元前約3000-2000年,埃及人發明防腐劑,用來保存木乃伊。
  西元前約2000年,希伯來人學會釀製葡萄酒。
  西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徳的四元素說和徳謨克利特的模素原子說大行其道。
  西元前三世紀,秦始皇令方士獻仙人不死之藥,煉丹術開始萌芽。
  西元八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西方。
  西元九世紀,中國唐代的煉丹士發明火藥。
  西元1661年,波以耳發表《懷疑的化學家》,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提出元素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西元1703年,施塔爾提出燃素學說。
  西元1777年,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原理。
  西元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
  ……
《星辰彼岸的低語:宇宙探險家的航海日誌》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亞歷山大・費爾南德斯]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哲學思辨 字數: 約 150,000 字 --- 內容概要: 《星辰彼岸的低語》並非聚焦於元素與反應的微觀世界,而是將視線投向了人類文明所能企及的最遠邊界——星際空間。本書記錄了「奧德賽號」深空探測艦隊在執行「赫菲斯托斯計畫」期間,長達三十年的孤獨航行與史詩般的發現。 這是一部關於尺度、時間、孤獨與文明定義的宏大敘事。故事從人類首次實現超光速曲率驅動(Alcubierre Drive)後的第三代遠航船艦「奧德賽七號」出發。艦隊的任務是前往被命名為「塞壬星系」的未知星團,探測那裡是否存在著能夠支持複雜生命形式的宜居行星。 第一部:起航與寂靜(The Departure and The Quiet) 故事的開篇聚焦於艦隊指揮官,經驗豐富但內心飽受創傷的伊莉莎・瓦倫蒂娜。她必須在曲率航行帶來的時間膨脹效應下,維繫著數千名休眠船員與維持系統運轉的極少數輪值人員的心理平衡。 本書細緻描繪了星際旅行的哲學困境:當地球的數百年已成過往雲煙,船員們如何面對時間的流逝?他們如何處理與故土之間永恆的、不可逆轉的疏離感?第一部主要探討了艦隊內部的人際動態、對「家」的定義重塑,以及在絕對的真空面前,人類文明的脆弱性。此階段的「發現」多是天文學上的,例如對奇特中子星的引力波分析,或是對暗物質結構在星系際介質中的分佈建模。 第二部:失落的信標與迴響(The Lost Beacon and The Echoes) 當「奧德賽七號」穿過數個被稱為「虛空之門」的自然引力透鏡區後,他們接收到了一個微弱但結構複雜的信號。這個信號並非來自任何已知的智慧生物電磁波,而是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極度高效的資訊傳輸結構,其複雜程度遠超人類現有的數學體系。 調查信號源的過程,引領艦隊進入了一個被高能宇宙射線屏蔽的星雲深處。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個被稱為「迴廊」的巨大人工結構——一個疑似是數百萬年前一個先進文明遺留下來的、用於在不同星系間傳輸訊息的巨型網路節點。 這部分的核心衝突在於,科學家們試圖理解這個文明的「非線性邏輯」。他們所建立的數學規則似乎建立在四維空間之外的更高維度之上。當船上的語言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試圖用人類的工具解構這些符號時,導致了嚴重的認知失調,甚至引發了艦隊內部的信仰危機:如果我們的知識體系無法理解宇宙的基礎架構,那麼我們追求的「真理」是否只是地方性的偏見? 第三部:行星紀元與文明的倒影(The Planetary Epoch and Reflections of Civilization) 艦隊最終抵達了塞壬星系中唯一一顆被確認具備液態水和穩定大氣層的行星——「伊甸之殤」(Erebus)。 「伊甸之殤」上並沒有高等智慧生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基於矽基生命的、擁有集體意識的微生物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能夠以極慢的速度進行信息處理和演化,其生命週期以地質年代計。 主角團隊面臨的道德困境達到了頂峰:面對這種「慢速生命」,人類的干預是否構成一種暴行?他們嘗試建立橋樑,發射出包含人類歷史、藝術與科學的「時間膠囊」,但他們意識到,他們所傳達的一切,對於以百萬年為單位思考的生物來說,可能只是一瞬的雜訊。 更為震撼的發現是,在行星的深處地殼中,他們找到了另一個更早到達此地的文明留下的痕跡——一個已經滅絕的、但技術層級明顯高於人類的文明的遺跡。這個文明的滅亡並非由於戰爭或資源枯竭,而是「過度優化」的結果:他們將所有資源投入到對「存在意義」的計算中,最終導致了所有個體意識的自我瓦解與消亡。 結語:返航的選擇與永恆的遙望 在「伊甸之殤」上待了五年後,瓦倫蒂娜指揮官必須做出最終抉擇:是將所有發現帶回遙遠的地球(這意味著又需要數十年的航行和時間上的巨大代價),還是選擇在星系深處建立一個永久性的觀察站,成為新一代的「守護者」。 小說的結尾並未提供一個傳統的「勝利」或「失敗」,而是停留在瓦倫蒂娜凝視著塞壬星系的雙恆星系統時的沉思:當人類真正觸及宇宙的邊緣,發現的往往不是可以帶回的戰利品,而是自身渺小與無知的新維度。 本書探討了超越物質科學層面的問題:在浩瀚的宇宙中,什麼才是真正值得延續的「文明」?是科技的迭代,還是對未知的謙卑? --- 風格與主題: 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充滿科學細節(但專注於物理學、宇宙學和計算機理論,而非化學反應),同時融入了強烈的存在主義色彩。它借鑒了太空歌劇的史詩感,但其核心驅動力是哲學上的追問。本書適合對宏大敘事、時間悖論、以及人類在宇宙中地位感興趣的讀者。全書充斥著對「信號與噪音」、「信息傳輸的極限」以及「文明壽命」的深刻反思。它描繪了星際旅行的壯麗與犧牲,而不是技術的簡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珊


  才女加美女,化學系高材生,自小對化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是分子式的「夥伴」,元素的「朋友」,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化學知識。目前,致力於科普書籍的編寫與研究工作。

图书目录

前言 2
自序 5

第一章 化學的起源與發展
1、燧人氏取火 ── 世界最古老的化學傳說 14
2、五行學說 ── 中國古典化學的基礎理論 18
3、總統發家的第一桶金 ── 煉金術發展史 21
4、杜康釀酒 ── 流傳五千年的動人故事 24
5、水與火的恩賜 ── 製陶業的興起 28
6、令皇帝欣喜的錯誤 ── 肥皂的誕生 32
7、獲得永生的木乃伊 ── 埃及的防腐技術 35
8、千金難求的高貴紫色 ── 古代染布史 38
9、愛泡溫泉的埃及豔后 ── 美容與化學 41
10、蔡倫的廉價造紙術 ── 平民百姓的福利 45
11、流行中世紀的四元素說 ── 亞里斯多德的貢獻 49
12、將化學應用於醫學的第一人 ── 帕拉塞爾蘇斯 53
13、打破古代煉金術的桎梏 ── 阿格里柯拉與《論礦冶》 57
14、實驗化學的鼻祖 ── 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 60
15、元素概念的首次提出 ── 近代化學第一人波以耳 63
16、燃素論的破產 ── 近代化學奠基人拉瓦錫 66
17、充滿大膽想像的天才 ── 道爾頓與原子論 69
18、學術罵戰啟發的靈感 ── 阿伏伽德羅的分子論 72
19、整理撲克牌的大師 ── 門捷列夫與化學元素週期表 75
20、與脂肪烴進行死亡之舞 ── 有機化學創始人肖萊馬 78
21、是軍火大王也是和平元凶 ── 諾貝爾的遺憾 81

第二章 各顯神通的化學元素
22、最後一個被發現的金屬元素 ── 錸 86
23、愛迪生艱難尋覓的寶貝 ── 鎢 89
24、世界第一個飛人之死 ── 易燃的氫 92
25、拿破崙三世喜愛的銀色金子 ── 鋁 95
26、日本福島核洩漏的致命逃逸 ── 銫137 98
27、差一步就可改變化學史 ── 舍勒與氧 101
28、生男不生女的元凶 ── 鈹與「女兒國」 104
29、南極科考隊的危機 ── 不堪嚴寒的錫 108
30、化學元素中的「貴族」 ── 惰性氣體 111
31、用雙手掰開原子彈 ── 斯羅達博士和鈾 114
32、王水啃不動的硬骨頭 ── 最重的金屬鋨 117
33、形影不離的兩兄弟 ── 鈮和鉭 120
34、指紋破解兒童遇害案 ── 「名偵探」碘 123
35、破舊小屋中誕生的奇蹟 ── 居里夫人與鐳 126
36、全球最長壽的唱片 ── 黃金的功用 129
37、揭開「鬼谷」之謎 ── 置人於死地的硒 132
38、一把沉睡千年而不朽的名劍 ── 越王勾踐劍與鉻 135
39、戰場上士兵們的救星 ── 吸收毒氣的碳 138
40、讓無數化學家心酸的元素 ── 氟 141
41、廁所裡突發的中毒事件 ── 令人窒息的氯 145
42、拿破崙的死因揭祕 ── 危害人體的砷 148
43、生意頭腦造就的另一種結局 ── 磷的發現 151
44、未卜先知的門捷列夫 ── 鎵的屬性更正 154
45、奸商的致富經 ── 以假亂真的鉑 157
46、古羅馬走向衰亡的原因 ── 美味的鉛 160
47、奪命水源引發的痛痛病 ── 恐怖的鎘 163
48、重量少了百分之三的祕密 ── 活躍的鋰 166
49、回龍村的「鬼剃頭」事件 ── 喜愛毛髮的鉈 169
50、「吃人」的銀色鏈子 ── 銥 172
51、瘋子村的祕密 ── 廢舊電池中的錳 175
52、守財奴的黃金夢 ── 充當騙子幫凶的汞 178
53、神奇的救命泉 ── 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 181

第三章 神祕莫測的化學作用
54、當狼愛上羊 ── 神奇的氯化鋰 186
55、巧藏諾貝爾獎章 ── 王水騙過納粹追捕 189
56、曾是奪人性命的殺手 ── 火柴的發明 192
57、煉丹不成反煉豆腐 ── 淮南王的陰差陽錯 195
58、遭到恥笑的魏明帝 ── 西域的火浣布 198
59、啤酒廠裡的意外收穫 ── 風靡世界的蘇打水 201
60、一個作家拯救了數萬士兵 ── 鯊魚的剋星 204
61、天神的憤怒 ── 戰船上的神祕之火 207
62、蜘蛛吐絲的啟示 ── 人造絲的產生 210
63、防偷吃造就的殺菌劑 ── 波爾多葡萄的遭遇 212
64、阿摩神的賞賜 ── 神廟中離奇出現的「鹽」 215
65、銀橋上的慘案 ── 奪命酸雨 218
66、缺乏化學知識引發的悲劇 ── 阿那吉納號的沉沒 221
67、用火燒出來的紙幣 ── 戲弄餐館老闆的魔術師 224
68、能在海面上燃燒的「魔火」 ── 拜占庭帝國的神器 227
69、令人大笑不止的氣體 ── 一氧化二氮 231
70、得了怪病的觀音菩薩 ── 鈉的氧化 234
71、為火山背黑鍋的管家 ── 馬提尼克島上的銀器 237
72、讓白娘子招架不住的酒 ── 避邪的雄黃 240
73、恐龍滅絕與光化學汙染事件 ── 需嚴格控制的臭氧 243
74、世界上第一顆人造鑽石的誕生 ── 碳的轉化 246
75、會呼吸的石頭 ── 煤氣的誕生 249
76、煲湯燒出的美味 ── 「味精之父」池田菊苗 252
77、第一塊安全玻璃的問世 ── 神奇的乙醚 255
78、浪費掉的財富 ── 雨衣創始人麥金杜斯 258
79、紅酒杯中的魔術 ── 貝采利烏斯與催化劑 261
80、灰燼裡的明珠 ── 「混血兒」玻璃 264
81、挽救瀕死之人的福星 ── 抗菌的苯酚 267
82、偷懶調出風靡全球的飲品 ── 可口可樂 270
83、紡織女的豪門夢 ── 石頭織布的神奇 273
84、「玩火」的瘋狂科學家 ── 嚐出來的糖精 276
85、故宮裡的白面女鬼 ── 頑皮的四氧化三鐵 279
86、撲滅大火的葡萄酒 ── 救命的二氧化碳 282
87、誰偷了商人的化肥 ── 愛玩失蹤的碳酸氫銨 285
88、倫敦的致命煙霧 ── 從煤中跑出的二氧化硫 288
89、被冤枉的重刑犯 ── 腳氣病與維生素B1 291
90、英國女王竟遭騙局 ── 虛假的紅寶石 294
91、引發三國關注的一瓶「啤酒」 ── 玻爾保護的重水 297

第四章 曾經滄海的名家軼事
92、遇見她是一個錯誤 ── 諾貝爾的愛情悲劇 302
93、誠實的代價 ── 「波蘭蕩婦」居里夫人 305
94、紫羅蘭花的意外花語 ── 酸鹼試紙的發明 309
95、 條條大路通羅馬 ── 侯氏製鹼法 312
96、願得一人心,白首不離分 ── 法拉第的幸福婚姻 315
97、八年宿敵泯恩仇 ── 定比定律的爭議 319
98、到處索要眼淚的麻煩鬼 ── 弗萊明和青黴素 322
99、女人需富養 ── 成功發現分子結構的霍奇金 325
100、天才也得為自己造勢 ── 批判老師的羅蒙諾索夫 32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5602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5MB

图书试读

前言

化學 ── 與人類一起成長的學科

  化學的歷史有多長?

  我想,它應該比人類存在的時間更長,因為在人類起源前,火,這一最古老的化學作用就已經出現了。

  火是燃燒現象,用化學名詞講,就是氧化還原反應。簡單地說,就是燃燒的物質奪得氧原子,而大氣中的氧氣失去氧原子的過程。

  什麼是原子呢?

  原子這個概念是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的,這位腦袋裡充滿了鬼點子的科學家甚至都沒見過原子長什麼樣,就洋洋灑灑拋出一篇萬言論,說原子長得像個皮球,結果讓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話,口才真是一流。隨後,分子論也出來了,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發現,光用原子解釋物質的組成不夠科學,因為那些原子相同卻明顯不是同一結構的物質該怎麼區分呢?

  於是他殫精竭慮,提出了分子論,又屢次上書學術界,可悲的是,一直到他去世,始終沒人理會他。

  可憐的阿伏伽德羅,在他死後的第四年,化學界才承認了他的分子理論。

  分子長什麼樣?

  這個沒有統一的標準,總之就是由不同數目的原子團聚在一起的物質。

  其實化學這門學科,要往微觀上講,還能細分出很多課題,比如原子雖然是化學元素的最小物質,但它也能被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再往細分,又到質子和中子了,總之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這裡又講到元素了,元素是什麼東西呢?

  它是由英國化學家波以耳提出的概念,被當成組成一切物質的最基本要素。

  當然,波以耳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元素的人,事實上,在古希臘,哲人們就提出了「四元素論」。

  古人不懂科學常識,頭腦裡總會冒出很多奇怪的想法,比如他們會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同樣,他們也會認為天地萬物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的,這就是西方的四元素論。

  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學說,不過不是四元素,而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此外,古人對煉金術也特別熱衷,而中國的古人還另添了一項需求──長生不老,所以他們除了煉金,還要煉丹。

  就這樣,古樸的元素說加上煉金術和煉丹術,構成了古代化學的基礎理論。

  直到十五世紀末,一位名叫阿格里柯拉的德國化學家站了出來,化學的知識體系才發生了變化。

  阿格里柯拉喜歡研究礦物,他出版了一本書──《論礦冶》,告訴大家:隨便用幾塊金屬是煉不出黃金的!

  這無異於將古人點石成金的美夢擊得粉碎,那個時候,煉金術士們還滿心幻想著讓廉價的銅變成黃金,好發大財呢!

  到了十八世紀,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了氧氣,這就使得「四元素論」中的「火氣」說無法立足了。因此,拉瓦錫建立了近代化學的最初理論,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煉金術和四元素論的破產,宣告了古典化學邁向近代化學的新階段。

  此後,人們不斷發現新的元素和化學作用,使得化學體系越來越豐富,最終成為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化學的模樣。

  學無止境,化學這門學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化學元素週期表上仍有很多元素沒有被發現,而這一切,都依賴於人們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化學才能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福利和貢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設計和閱讀體驗,對於我這種長時間盯著電腦或平板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救贖。試想,如果內容的字體太小、行距太擠,光是閱讀本身就成了一種負擔,哪還有心思去吸收那些化學的奧秘呢?我對電子書的期待是,它必須在視覺上給我足夠的舒適感,最好是能自由調整背景色溫和字體大小,讓閱讀過程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對眼睛的折磨。而且,化學故事的呈現方式,如果能輔以適當的圖表或示意圖,哪怕只是簡單的線條圖,相信也能大幅提升理解的效率。我希望作者在敘述那些著名的化學發現時,不只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能帶領讀者「親身體驗」那種從迷霧中撥雲見日的過程——那種實驗室裡的挫折、靈光乍現的興奮,以及最終突破的喜悅。如果這一百個故事都能成功地捕捉到科學家的「人性」層面,而非僅僅是科學的冰冷公式,那麼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就會直線飆升。這種結合了人文關懷和科學深度的作品,才是真正打動台灣讀者的關鍵。

评分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好奇心大起,「關於化學的100個故事」,聽起來就不只是枯燥的教科書內容嘛!我最近剛好在找一些可以拓展視野、又不會太過嚴肅的讀物,尤其電子書攜帶方便,隨時隨地都能翻閱一下,這點非常加分。想像一下,在通勤的捷運上,或是睡前放鬆的時候,不是滑手機,而是進入一個充滿奇聞軼事的化學世界,那種感覺一定很棒。我特別期待那些「故事」的部分,畢竟要把複雜的化學反應、歷史上的科學家,甚至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分子結構,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敘事,這對作者的功力是個極大的考驗。如果內容能像說書人一樣,把那些看似遙遠的化學概念,透過生動的例子和歷史脈絡串聯起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科學探索精神的啟發。希望它不會讓我讀到一半就想睡著,而是能讓我一邊讀,一邊發出「原來如此!」的讚嘆聲,並且忍不住想找身邊的人分享幾個有趣的小知識。這年頭,能把硬知識軟著陸做得這麼漂亮的書,真的很難得。

评分

從市場定位來看,「一百個故事」這個數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完滿感,讓人有一種「挑戰清單」的成就感。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在結構安排上是具有巧思的,也許是按照時間軸推進,也許是按照「元素週期表」的順序來編排這些故事,這樣讀者在閱讀完畢後,不僅僅是獲得了知識碎片,而是能拼湊出一個更宏觀的化學世界地圖。我最欣賞那些能將科學與哲學思辨結合的科普作品,如果這一百個故事中,能有幾則故事探討化學發展對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帶來的衝擊或啟示,那這本書的層次感立刻就提升了。例如,某種重要化學品的發現如何改變了戰爭型態,或者新材料的出現如何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總之,我期待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知識彙編,而是一本充滿人情味、歷史厚度,又能順暢數位閱讀的化學百科全書。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科普書很多,但真正能讓人從頭到尾讀完的比例並不高,常常是開頭幾章很有趣,後面就開始陷入術語的泥沼。我的直覺是,一本能用「故事」包裝起來的化學書,它必須具備極高的敘事連貫性和節奏感。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分配這一百個故事的廣度與深度?是平均分配給一百個不同的主題,讓讀者對各領域都有涉獵,還是會著重於幾個重大的化學里程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如果能巧妙地在日常用品的成分分析和重大的元素發現之間跳轉,製造出新鮮感,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棒的閱讀體驗。例如,從我們每天使用的清潔劑背後,追溯到幾百年前的鹼性物質研究,這樣「古今交會」的寫法,能讓讀者感受到知識的傳承與演變。我比較不希望看到那種為了湊數而生硬塞進來的內容,而是每一個故事都像是經過精心篩選、具備獨立亮點的珍寶。

评分

對於一個自認為對科學有點興趣,但高中化學成績就停滯不前的「半吊子」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重新建立連結」。很多時候,我們對化學的印象還停留在試管、燃燒和酸鹼中和這些基礎概念上。我期待這一百個故事能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讓我看到化學是如何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醫藥到材料科學,甚至到我們呼吸的空氣。如果能有一兩個章節專門講述「錯誤的化學觀念」是如何被修正的歷史,那會非常吸引我,因為了解錯誤的過程,往往比直接知道答案來得深刻。而且,身為習慣使用數位工具的讀者,我希望這電子書的版本能提供一些超連結的功能,讓我在讀到某個感興趣的專有名詞或歷史人物時,可以快速點擊跳轉到相關的補充資料或維基百科頁面,這樣我就不必中斷閱讀的流暢感去手動搜尋,大大提升了資訊的即時串接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