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故鄉:瓷器文化與藝術特色 (電子書)

瓷器故鄉:瓷器文化與藝術特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俊勇
图书标签:
  • 瓷器
  • 陶瓷
  • 中国文化
  • 艺术
  • 历史
  • 工艺
  • 收藏
  • 景德镇
  • 文化遗产
  • 传统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黏土或瓷石製品才被稱為「瓷器」。

  早在商代,中國就出現了原始青瓷,隨著時代演進,對原料的選擇、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窯等技術,都逐漸提高,並漸漸形成完整的工藝體系。到東漢晚期,終於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魏晉南北朝是各民族融合的時期,從北齊一些器物的特殊造型和圖案上都可以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跡。中國白釉瓷萌芽於南北朝,發展於隋朝。到了唐代早期,青、白瓷器物的特色為腹部豐滿,平底無釉;中、晚期則出現少量圈足器及滿釉器物。

  五代十國的瓷器造型多沿襲晚唐風格,但製作較前精巧,品種也更豐富多彩。陶瓷業至宋代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名窯在各地興起。

  元朝時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於世界各地。明朝時,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已獨占鰲頭,尤其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康雍乾時期陶瓷業最為輝煌,工藝技術複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但清晚期時陶瓷製造業卻漸趨退化。

  中國古代瓷器如今已是世界聞名的收藏品、藝術品,本書旨在為讀者詳細講解瓷器的歷史與技術演變,也列舉了許多歷代知名瓷器來向大家介紹,讓讀者能更加清晰地認識這門經典的古代工藝。
 
历史的沉淀,艺术的辉煌:《东方之韵:陶瓷工艺与美学流变》 一书概览:一部纵贯古今、横跨地域的陶瓷文明史诗 《东方之韵:陶瓷工艺与美学流变》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产地或朝代的瓷器,而是一部宏大叙事般的通史著作。它以全球视野为基点,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史上,制陶术从原始陶器萌芽,逐步演化为精妙绝伦的瓷器艺术的全过程。本书致力于揭示陶瓷材料、技术、装饰、功能与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展现陶瓷艺术如何成为记录人类历史变迁、民族精神内核与技术革新的重要载体。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四大核心篇章,层层递进,力求描绘出陶瓷艺术发展脉络的完整图景。 --- 第一部分:陶器的黎明与技术的奠基 (The Dawn of Potte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echnique) 本篇将时间轴拉回至史前时代,探讨人类最早对泥土进行改造的行为。我们不讨论特定的“瓷都”,而是着重于制陶术的普适性与早期地域差异。 一、泥土的驯化:从实用到审美的初步跃迁 早期陶器的诞生与功能性: 分析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区域(如中国仰韶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陶器的基本形制、烧造温度与用途(储藏、烹饪)。重点阐述早期陶土的选择、淘洗与成型技法的起源,如手捏法、泥条盘筑法。 装饰语言的诞生: 深入探讨绳纹、划纹、刻划纹、彩绘等早期装饰手段背后的社会意义。这些图案是自然崇拜、图腾信仰还是早期叙事活动的物证?本部分将对比不同大陆早期陶器在装饰主题上的趋同与迥异。 从陶到原始瓷的过渡: 探讨烧成温度、胎体致密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剖析铅釉、石灰釉等早期低温釉的出现如何为后世瓷化奠定基础,关注早期高温试验的地理分布与技术瓶颈。 二、釉料的秘密与窑炉的革命 釉的化学本质与功能: 探讨釉料(氧化物、助熔剂)在不同文明中是如何被发现和应用的。对比天然釉料(如火山灰)与人工配方釉料的差异及其对器物表面的影响。 窑炉形态的多样性与温度控制: 详述原始的平地窑、竖穴窑到后来的馒头窑、龙窑等结构演变,分析窑炉结构如何直接决定了烧成气氛(氧化/还原)和最终的器物品质。这不是关于哪里的窑最有名,而是关于如何通过工程学手段实现对火焰的掌控。 --- 第二部分:全球性陶瓷体系的形成与交流 (The Formation and Exchange of Global Ceramic Systems) 本部分将焦点从单一文明内部转移到跨区域的技术传播与艺术影响上,重点分析世界主要陶瓷发展轴线的交汇与竞争。 一、硬质瓷的突破与技术壁垒 不同路线的“白玉”追求: 探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如何独立或相互影响地解决了瓷化问题。详细对比高岭土-长石-石英配方体系(东亚模式)与早期玻化石英岩体系(中东/欧洲早期尝试)的技术差异与美学倾向。 透明釉的实现与精度的提升: 分析玻璃质釉层如何从粗糙的覆层转变为与胎体紧密结合的半透明乃至透明层。这不仅是美学上的飞跃,更是对烧成气氛和冷却速度精确控制的结果。 二、装饰技法的全球扩散与本土化 釉下彩的革命: 深入研究铜红、钴蓝等难于控制的金属着色剂的应用原理。分析钴料(如苏麻离青)的地理来源、运输路径及其在不同烧制环境下的呈色变化,展示贸易网络对艺术风格的塑形作用。 釉上彩的复杂化: 探讨低温二次烧成的装饰技术(如粉彩、珐琅彩、金彩等)如何极大拓展了陶瓷的色彩表现力,使其能够模仿油画的层次感与细节描绘,并讨论这种技术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吸收与再创造。 三、陶瓷在世界贸易中的角色 “白金”的流通: 分析古代陶瓷如何作为全球贸易的硬通货,其流通网络如何重塑了沿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格局。这不是单纯地罗列贸易路线,而是分析瓷器作为载体的文化意义。 --- 第三部分:艺术形式的多元变奏与风格转型 (Diverse Variations and Stylistic Transitions in Art Forms) 本篇着重于陶瓷造型语言、装饰母题和艺术功能性的演变,强调陶瓷如何从单纯的器皿转变为纯粹的艺术品。 一、从“器”到“境”:造型哲学的变迁 比例与和谐: 分析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对器物口、颈、肩、腹、足的比例关系的理解。探讨实用性限制解除后,造型如何趋向于纯粹的雕塑感和几何抽象美。 装饰主题的象征谱系: 梳理器物表面纹饰的深层含义——从早期的动物、植物、几何符号,到后世复杂的神话叙事、山水意境或抽象几何图案,揭示这些母题在不同文明中的文化解读。 二、材料的极限挑战与新兴艺术形式 素三彩与无釉雕塑: 研究不施透明釉、依靠材料本身色彩对比或雕刻技法来体现艺术性的陶瓷品类。探讨这些作品如何挑战传统对“光亮釉面”的偏爱。 陶瓷装置与空间艺术的先声: 探讨早期如瓷板拼贴、大型陶塑、甚至应用于建筑装饰(如琉璃瓦、贴片)的案例,分析陶瓷材料在构建大型视觉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四部分:工业化浪潮下的陶瓷艺术重塑 (Ceramics Reshaped Under the Tide of Industrialization) 本部分探讨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加速,陶瓷艺术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机遇以及身份的重构。 一、标准化的挑战与艺术的坚守 模具与批量生产: 分析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制坯和快速烧成技术如何改变了陶瓷的生产模式。探讨大规模生产对传统手工艺人技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标准化流程中保持个性化表达。 新的原料与化学品: 研究化工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型稳定釉料、人造颜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艺术家的调色板,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工艺的冲击。 二、现代陶瓷观念的革新 从“日用品”到“纯艺术”: 探讨二十世纪以来,陶瓷从实用器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与绘画、雕塑并列的独立艺术门类。关注艺术家如何利用陶瓷的泥性、釉的流动性进行抽象表达。 全球视角的融合与再诠释: 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跨越地域界限,将全球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和审美元素进行混合、解构与重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陶瓷语汇。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非地域中心化的陶瓷艺术与技术发展框架,让读者得以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洞察人类对泥土进行艺术加工的无尽智慧与美学追求。它提供的不是某一地的产品手册,而是一部关于材料科学、工程学、设计美学与人类文明互动关系的综合性学术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版權訊息
序 言 瓷器故鄉

瓷之源起 商周原始瓷器
從彩陶到商代的原始瓷器
西周原始瓷器逐漸興起
春秋時原始青瓷得到提升
造型精美的戰國原始青瓷

瓷成精品 秦漢時期瓷器
秦朝從陶到瓷的過渡時期
古代瓷器走向成熟的漢代
魏晉南北朝瓷器不斷創新

瓷韻玉質 隋唐時期瓷器
青瓷白瓷共存的隋代瓷器
多種風格並存的唐代瓷器
釉薄透明的五代十國瓷器

瓷國氣象 宋元明清瓷器
以五大名窯為主的宋代瓷器
創製絕世青花的元代瓷器
景德鎮一統天下的明代瓷器
集歷代之大成的清代瓷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14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家裡的裝潢風格剛好換成比較簡約的日式禪風,想找一些能夠搭配這種氛圍的器皿,所以才對「美學」這塊比較感興趣。這本書的視覺呈現,坦白說,跟我的預期有點落差。我原本想像中,一本講述「藝術特色」的書,應該會有大量的高清彩圖,色彩飽和度高,能清楚看到瓷器釉面在不同光線下的光澤變化。然而,這本書的圖片選擇,似乎更偏向於文物圖錄的風格,很多都是黑白線稿或者光線比較平穩的文物側拍,重點似乎放在「結構」和「紋飾的演變」上,而不是「視覺衝擊力」。這讓我在快速瀏覽時,少了點「哇!好漂亮!」的驚豔感。不過,如果我們跳脫單純看圖的習慣,專注於文字對器型流線和紋飾寓意的解析,那又是另一番風味了。作者對於不同時期器型線條的細微差異,描述得非常細膩,像是「圈足的內收角度如何體現時代的審美轉折」,這種角度,確實需要非常專注地去感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挺有意思的,用了很柔和的米白色調,配上一些比較古樸的書法字體,看起來就很有「文化」的氣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剛好在整理家裡一些舊的陶藝作品,就想說來翻翻看,也許能找到一些靈感。不過,我得老實說,剛翻開的時候,還真有點…嗯,怎麼說呢,就是那種「學術感」很重,文字密度有點高。我本來期待能看到一些像是「如何賞瓷」或者「名窯故事」那種比較輕鬆的敘事風格,結果它開篇就開始講述某個朝代的燒製工藝如何受到氣候影響,技術層面比較深。對於像我這種只是偶爾欣賞、興趣點比較偏向生活美學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進入狀況。但仔細讀下去,你會發現作者的考究非常紮實,光是陶瓷釉色的化學成分分析,就寫了好幾頁,這對於想深入了解陶瓷技術原理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寶藏。總之,外觀精美,內容扎實到有點「硬核」,適合想做研究或深度學習的讀者。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於陶瓷史的知識結構其實很零散。我對宋代的汝窯有點概念,也知道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彩瓷很出名,但中間那些風格過渡期,我就完全是霧裡看花了。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按部就班」,它採取的是一種近似於編年史的結構,從源頭開始,一步一步推進。這種編排方式的好處是脈絡清晰,不會讓人混淆。缺點是,如果你只對某個特定時期感興趣,可能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章節間跳躍查找,翻閱起來不如主題式分類來得方便。我嘗試用「快速定位」的方式來尋找我最想看的青花瓷發展史,結果發現光是描述不同年代的鈷料色澤變化,就佔了相當大的篇幅,需要耐心坐下來仔細比對文字描述和附圖(如果有的話)。這本書的嚴謹度,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

评分

我發現,現在出版的這類書籍,很少會去探討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收藏與市場脈絡」。我個人其實很喜歡跑去一些老舊的古董店或跳蚤市場挖寶,總覺得那種「偶然的發現」最有樂趣。這本書的論述,讓我感覺它完全是從學術典藏的角度出發,非常嚴謹,但卻缺少了一點「人間煙火氣」。我會想知道,某個時期燒製出來的瓷器,當時的社會階層如何使用它?它的壽命如何?有沒有一些關於修復或仿古的民間技藝可以一併探討?書中雖然提到了官窯和民窯的區別,但多半是從燒製地點和質量標準來區分,對於其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定位,著墨不多。或許這本書的定位本來就不是大眾普及讀物,但對於我這種希望將文化與生活連結起來的讀者來說,會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人與器」互動的故事。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保存完好的古代檔案館,裡面的每一份資料都經過了層層的鑑定和編號,精確無誤,但缺乏一點點導覽員的生動解說。對於一個台灣的讀者來說,我們對於中國大陸的陶瓷文化,通常是從博物館的收藏品開始建立印象的,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更深層次的學理基礎來理解這些展品。我最欣賞它對不同窯口「材料學」的探討,很多過去我只是「聽說」的術語,在這裡得到了非常科學的解釋。但說真的,如果不是抱著「做功課」的心態,純粹想輕鬆閱讀來陶冶性情,可能這本書的專業度會讓人有點望而卻步。它更像是一本供人參考的「工具書」或「教科書」,而不是一本可以隨手拿來享受的休閒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