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的裝潢風格剛好換成比較簡約的日式禪風,想找一些能夠搭配這種氛圍的器皿,所以才對「美學」這塊比較感興趣。這本書的視覺呈現,坦白說,跟我的預期有點落差。我原本想像中,一本講述「藝術特色」的書,應該會有大量的高清彩圖,色彩飽和度高,能清楚看到瓷器釉面在不同光線下的光澤變化。然而,這本書的圖片選擇,似乎更偏向於文物圖錄的風格,很多都是黑白線稿或者光線比較平穩的文物側拍,重點似乎放在「結構」和「紋飾的演變」上,而不是「視覺衝擊力」。這讓我在快速瀏覽時,少了點「哇!好漂亮!」的驚豔感。不過,如果我們跳脫單純看圖的習慣,專注於文字對器型流線和紋飾寓意的解析,那又是另一番風味了。作者對於不同時期器型線條的細微差異,描述得非常細膩,像是「圈足的內收角度如何體現時代的審美轉折」,這種角度,確實需要非常專注地去感受。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挺有意思的,用了很柔和的米白色調,配上一些比較古樸的書法字體,看起來就很有「文化」的氣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剛好在整理家裡一些舊的陶藝作品,就想說來翻翻看,也許能找到一些靈感。不過,我得老實說,剛翻開的時候,還真有點…嗯,怎麼說呢,就是那種「學術感」很重,文字密度有點高。我本來期待能看到一些像是「如何賞瓷」或者「名窯故事」那種比較輕鬆的敘事風格,結果它開篇就開始講述某個朝代的燒製工藝如何受到氣候影響,技術層面比較深。對於像我這種只是偶爾欣賞、興趣點比較偏向生活美學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進入狀況。但仔細讀下去,你會發現作者的考究非常紮實,光是陶瓷釉色的化學成分分析,就寫了好幾頁,這對於想深入了解陶瓷技術原理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寶藏。總之,外觀精美,內容扎實到有點「硬核」,適合想做研究或深度學習的讀者。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於陶瓷史的知識結構其實很零散。我對宋代的汝窯有點概念,也知道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彩瓷很出名,但中間那些風格過渡期,我就完全是霧裡看花了。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按部就班」,它採取的是一種近似於編年史的結構,從源頭開始,一步一步推進。這種編排方式的好處是脈絡清晰,不會讓人混淆。缺點是,如果你只對某個特定時期感興趣,可能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章節間跳躍查找,翻閱起來不如主題式分類來得方便。我嘗試用「快速定位」的方式來尋找我最想看的青花瓷發展史,結果發現光是描述不同年代的鈷料色澤變化,就佔了相當大的篇幅,需要耐心坐下來仔細比對文字描述和附圖(如果有的話)。這本書的嚴謹度,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
评分我發現,現在出版的這類書籍,很少會去探討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收藏與市場脈絡」。我個人其實很喜歡跑去一些老舊的古董店或跳蚤市場挖寶,總覺得那種「偶然的發現」最有樂趣。這本書的論述,讓我感覺它完全是從學術典藏的角度出發,非常嚴謹,但卻缺少了一點「人間煙火氣」。我會想知道,某個時期燒製出來的瓷器,當時的社會階層如何使用它?它的壽命如何?有沒有一些關於修復或仿古的民間技藝可以一併探討?書中雖然提到了官窯和民窯的區別,但多半是從燒製地點和質量標準來區分,對於其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定位,著墨不多。或許這本書的定位本來就不是大眾普及讀物,但對於我這種希望將文化與生活連結起來的讀者來說,會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人與器」互動的故事。
评分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保存完好的古代檔案館,裡面的每一份資料都經過了層層的鑑定和編號,精確無誤,但缺乏一點點導覽員的生動解說。對於一個台灣的讀者來說,我們對於中國大陸的陶瓷文化,通常是從博物館的收藏品開始建立印象的,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更深層次的學理基礎來理解這些展品。我最欣賞它對不同窯口「材料學」的探討,很多過去我只是「聽說」的術語,在這裡得到了非常科學的解釋。但說真的,如果不是抱著「做功課」的心態,純粹想輕鬆閱讀來陶冶性情,可能這本書的專業度會讓人有點望而卻步。它更像是一本供人參考的「工具書」或「教科書」,而不是一本可以隨手拿來享受的休閒讀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