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堂國寶級美學課:日本藝術史權威高階秀爾帶你遨遊東洋美術世界 (電子書)

五十堂國寶級美學課:日本藝術史權威高階秀爾帶你遨遊東洋美術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階秀爾
图书标签:
  • 日本艺术史
  • 东洋美术
  • 美学
  • 艺术史
  • 文化
  • 高階秀爾
  • 国宝级
  • 电子书
  • 艺术欣赏
  • 日本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藝術史界第一人高階秀爾教授
全方位解析日本人審美意識與文化心理的美學鑑賞論

  對照西方與東洋藝術表現,提煉出「日本人眼中的美」
  追溯「日本人特殊的審美意識所為何來」
  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既生動又具系統性
  堪稱以「複眼般」的觀點構築成最多元的日本文化論
  超越了「美術」領域探討日本人審美觀的傑作

  ‧「和歌」即是「大和之歌」,以人心為種子孕育靈感,成就各式各樣的文學表現。有別於漢詩與西洋詩歌,採集日本和歌的著作《古今和歌集》,堪稱日本美學的獨立宣言。

  ‧豐臣秀吉曾經興沖沖地前往千利休的庭園賞牽牛花,沒想到利休卻提前將花朵摘盡,僅留一株在茶室──捨棄「數大便是美」,集中反襯出焦點,正是日本藝術「餘白」的力道。

  ‧「鳥居」是區隔神域與俗世的界線,一旦跨入鳥居,便是進入神之領域。和巴黎聖母院不同,沒有門鎖、得以任意穿行的鳥居,其實是在意識與概念上呈現日本人的信仰。

  ‧日本人絲毫不排斥機器人取代人力,甚至親暱地為機器人取名,連無機質的日常事物都視為心靈相通的夥伴,這樣的自然觀正源自視萬物皆有生命的「萬物有靈論」。

  日本的美學設計聞名世界,也有很多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但要是問起究竟「哪裡不同」,能明確回答出來的人卻少之又少。形塑日本文化這份難以言喻的「特別」,其本質到底來自何處?

  畢生貢獻於美學教養的日本國寶級藝術史家高階秀爾教授,在本書中以繪畫、和歌、音樂、文字、書法、建築、機器人、旅行等日常事物和藝術作品為切入點,運用自身專業與西洋的藝術表現相對照,生動細緻又系統性地講述日本文化與藝術特質,試著探究「日本人眼中的美」,追溯「日本人特殊的審美意識所為何來」,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堪稱以複眼般的觀點構築成最多元的日本文化論。

名人推薦

  高階教授像是利用帽子戲法變出鴿子那般,一一舉出連日本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有別於西方的獨特性,本書標榜是「以複眼般的觀點構築而成的日本文化論」,而這所謂「複眼般的觀點」,指的不正是日本人的感性嗎?

  我最感興趣的是日本與西方自然觀的差異,相對於西洋對可視之物的物質信仰,日本則關注物質背後不可視的神靈,也就是「泛靈信仰」,日本人的宇宙觀是將人類與自然併同思考,其中便蘊含著日本的獨特性,而這也正是本書所揭示的重點。──橫尾忠則(日本美術家、設計大師),引自《朝日新聞》書評專欄

讀者好評

  日本亞馬遜書店讀者五星推薦
  ★★★★★
  這本書對於非正統美術教育出身的人來說也非常受用。如果你是日本人,就算平常都穿西裝、吃麵包,想必也能透過本書察覺到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日本人獨有的美學;如果你不是日本人,那麼這本書可說是引領你了解日本人思想的最佳讀物,我敢說不管誰來讀肯定都會有新的發現。

  ★★★★★
  除了書法、建築、繪畫、工藝等正統美術領域,也提到手機的表情符號、漫畫等貼近現代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透過大量的例子具體簡明地講解日本人的審美觀,非常好懂又平易近人。

  ★★★★★
  堪稱從多方考察日本美學的名著。雖然作者是專攻西洋美術的權威,但這本書可以說是超越了「美術」領域探討日本人審美觀的傑出之作。透過與外國油畫等藝術的比較,更加突顯了日本美學的獨特與本質。

  ★★★★★
  第一次的五顆星就獻給這本書了。透過高階教授的解說我才首次深入了解日本人如何覺察所謂的美,讓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寺院屋簷的反翹、率性描繪的畫作中所鋪陳的文字、日本畫中餘白的含意,乃至歌舞伎等傳統藝能中的襲名文化等。不但讓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同時也初次發覺日本文化出色的美學意識,真的受益匪淺。請大家務必讀讀這本書,汲取高階教授所分享的美學知識。
 
探索不朽的藝術之光:世界藝術史精選導讀 這本精選的藝術史讀本,旨在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深入探討自史前時期至當代藝術領域中,那些定義了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關鍵藝術運動、傑出大師及其不朽作品。我們將聚焦於西方藝術的發展主軸,同時兼顧全球不同文化圈的藝術成就,提供一個宏觀而細膩的視角,以理解藝術在不同社會、宗教與哲學背景下的演變。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古典的確立 (約公元前 30,000 年 – 公元 400 年) 本書的開端,將從人類最早的表達形式——洞穴壁畫開始。我們將仔細分析拉斯科(Lascaux)和阿爾塔米拉(Altamira)洞穴中那些充滿生命力的野牛與狩獵場景,探討早期人類的宇宙觀與符號系統。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向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研究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如何透過浮雕、印章和宏偉的空中花園遺跡,展現其神權政治的威嚴與對永恆的追求。 接著,重點將放在古埃及藝術的永恆性與規範性。從金字塔的幾何學精準,到圖坦卡蒙墓室中精緻的陪葬品,再到神祇與法老的肖像畫中,如何透過嚴謹的正面律和象形文字,確立來世的秩序。 高潮將是古希臘羅馬藝術的恢弘篇章。我們將拆解希臘藝術如何從早期的幾何風格過渡到古典時期的「理想美學」,分析菲狄亞斯(Phidias)雕塑中的完美比例與和諧感。接著,探討希臘化時期藝術的戲劇性與情感張力。轉入羅馬時期,我們將關注其實用主義的建築成就,如萬神殿(Pantheon)的結構奇蹟,以及現實主義肖像雕塑如何服務於帝國的統治宣傳。 第二部分:信仰、光影與中世紀的思維轉向 (約公元 400 年 – 1400 年)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藝術的重心轉向了宗教。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藝術。從羅馬地窖中的謙卑符號,到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中那令人屏息的金色馬賽克,探討光線如何被用來象徵神聖的臨在。我們將分析聖像畫(Icons)的嚴肅性和象徵性,及其在東西方教會衝突中的重要地位。 中世紀的歐洲,藝術成為了「無知者的聖經」。我們將考察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厚重、堅實的建築風格,以及其如何與朝聖路線緊密結合。隨後,我們將進入哥德式藝術的輝煌時期。從法蘭西的沙特爾(Chartres)和蘭斯(Reims)大教堂開始,探討尖拱、肋拱和飛扶壁如何將教堂結構推向極致,使光線得以穿透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創造出一個充滿天堂意象的內部空間。我們也將分析中世紀手抄本插畫的精細工藝。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的覺醒與巴洛克的戲劇 (約 1400 年 – 1750 年) 文藝復興是人類藝術史上一次決定性的轉折。本章節將從佛羅倫斯開始,詳細剖析早期文藝復興對古典人體結構和透視法的重新發現,重點剖析馬薩喬(Masaccio)和多那太羅(Donatello)的貢獻。 隨後,我們將進入盛期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篇幅將會集中於三位巨匠: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對 sfumato 技巧的掌握與解剖學的鑽研;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西斯汀教堂天頂畫和《大衛》像中展現的英雄氣概與人體力量;以及拉斐爾(Raphael)在和諧構圖與理想化人物塑造上的登峰造極。 接著,藝術風格開始轉向,進入北方文藝復興,著重於尼德蘭地區的油畫革命,如揚·凡·艾克(Jan van Eyck)對細節的極致描繪和象徵主義的運用。 巴洛克時期,藝術成為了反宗教改革的強大武器。我們將研究卡拉瓦喬(Caravaggio)運用強烈明暗對比(Chiaroscuro)所帶來的戲劇性與情感衝擊;貝尼尼(Bernini)雕塑中捕捉的瞬間動態;以及荷蘭黃金時代的獨特發展,如倫勃朗(Rembrandt)對人性深度和光影的捕捉,以及維梅爾(Vermeer)對日常生活寧靜時刻的描繪。 第四部分:啟蒙、革命與浪漫的激情 (約 1750 年 – 1870 年) 18 世紀的洛可可風格以其輕盈、歡快和貴族化的裝飾藝術,為即將到來的社會動盪提供了一絲優雅的逃避。 隨後,作為對洛可可矯飾的反動,新古典主義興起,它強調理性、道德和古羅馬共和國的簡潔,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是這一運動的標誌。 然而,理性主義很快被情感的爆發所取代。浪漫主義藝術家們將主題轉向了崇高(Sublime)、異國情調、自然的力量和個體的情感體驗。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色彩爆發和哥雅(Goya)對戰爭與黑暗的深刻洞察,將在本章節中得到詳細闡述。 在 19 世紀中葉,藝術家們開始將目光從歷史神話轉向當下社會。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庫爾貝(Courbet)以其「毫不美化」的姿態,展現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挑戰了學院派的傳統。 第五部分:現代性的誕生與光影的革命 (約 1870 年 – 1950 年) 本書的下半部將聚焦於現代藝術如何徹底顛覆了數百年來的視覺規範。 我們首先探討印象派,分析莫內(Monet)、雷諾瓦(Renoir)如何捕捉光線和瞬間的視覺感知,將畫室遷至戶外,專注於色彩的振動而非線條的描繪。緊隨其後,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巨匠們——塞尚(Cézanne)對結構的重構、梵谷(Van Gogh)對色彩的表現力以及高更(Gauguin)對原始形態的探索——為 20 世紀的抽象藝術奠定了基礎。 進入 20 世紀,藝術的碎片化與實驗性達到頂峰。野獸派的強烈色彩、立體派(Cubism)對多視角的分解,以及未來主義對速度和機器的頌揚,都標誌著藝術家對現實的全新詮釋。 我們將詳盡分析表現主義對內在心理狀態的極端表達,以及達達主義的荒誕與反藝術精神。最後,本書將探討超現實主義如何深入潛意識的領域,探索夢境與非理性,完成了從描繪可見世界到探索內在世界的現代藝術轉變。 透過對這些藝術流派、理論和藝術家的深入研究,讀者將能建立起一個清晰而有層次的藝術史認知框架,理解藝術是如何隨著人類思想的變遷而持續演化、革新,並最終反映出時代精神的複雜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階秀爾 Takashina Shuji


  1932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畢業,1954至1959年獲得法國政府獎助學金前往留學。曾任東京大學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倉敷大原美術館館長等,亦榮獲天皇親授的文化勳章。研究專長為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洋美術史,對於日本美術也具有深度造詣,著作甚豐。

  著有《文藝復興的光明與晦暗》(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日本近代美術史論》、《梵谷之眼》、《法國繪畫史》、《畢卡索:剽竊的論理》、《20世紀美術》、《近代繪畫史》(上)(下)、《藝術的資助者們》等。此外,亦投入埃德加‧溫德(Edgar Wind)、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等人的著作翻譯,為美術啟蒙與教化盡心盡力。

譯者簡介

鄭夙恩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組畢業,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負笈日本求學。先後於神林恒道教授及藤田治彥教授指導下,取得國立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文化表現論專攻美學領域之碩士與博士學位。

  返台後,曾先後擔任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兼藝術組召集人、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兼現代美術館展覽組組長。

  著有《近代美術館發展之研究》、《新設計概論與設計基礎》等。另譯有《日本美術101鑑賞導覽手冊》、《茶之書:日本文化的神髓所在》等。
 

图书目录

譯者序:從東西方的對照比較,看見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意識
前言

Ⅰ文字表現與視覺意象──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文字表現與視覺意象──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古今和歌集》序文中所反映的日本人審美意識/勅撰和歌集的意義/圖像與文字的跨越/彎曲、反翹所帶來的造形感受性/歐洲曲線與日本曲線的差異/平假名的造形性/日本建築與西洋建築的比較/鳥居為何/與自然之妙相結合的日本人審美意識/日本畫所描繪的四季/繪文字的遊心玩藝/繪畫與文字的共同創作/散書與返書/日本漢字的特殊性/工藝設計中的圖像與文字/定家「否定的美學」/在原業平「八橋」的設計/小野小町「花兒的顏色」之設計/文字與圖像各自獨立──西洋的文字設計/漫畫的文字與圖像

Ⅱ日本的美與西洋的美
東方與西方的邂逅──日本與西洋繪畫中關於表現樣式的諸問題
被發現的日本審美意識/日本導入西洋繪畫技術的歷史/兩種表現樣式/捨去法(減法)的美學與放大特寫的手法/表現樣式原則的比較/日本美術作品所呈現的設計性
和製油畫論
感性與情念──支撐和製油畫的要素
栖鳳藝術裡所蘊含的西歐與日本

Ⅲ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從何而來
圖像與文字
漢字與日語
襲名的文化
餘白的美學
觀光景點明信片
沒有被全盤接納的雅樂
實體之美與情境之美
大觀與富士山
「流轉之春」的去向
唱歌與音樂教育
傳統主義者福澤諭吉
寄予白梅的情思
龍、虎以及美術館
詮釋將改變作品的形貌
作為創作行為的解讀與詮釋
日本人與橋
閃爍耀眼的朦朧體
旅行的東與西
東京車站與旅行文化
機器人與日本文化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富士山
後記
初出一覽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806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7MB

图书试读

譯者序

從東西方的對照比較,看見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意識


  從書名來看,不難想像這是一本拋出快速直球,兼具易讀性、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書籍。美術史出身的高階秀爾教授身兼美術館館長,以他豐厚的知識學養,以及犀利的洞察分析,將日本的美術、建築、文學、工藝、音樂、漫畫、歷史、社會等議題信手捻來,一方面建構出清晰的體系架構,另一方面以淺顯易懂的對照,來進行東西方的文化比較。

  書中集結了演講、論文(國際研討會、美術期刊、展覽圖錄)與隨筆(報章雜誌)三種形式。無論是對日本保有廣泛好奇心的讀者,或者是對於美術、文化有所涉獵、鑽研的讀者,相信都能各取所需,在書中找尋到興味盎然、回味無窮的篇章。以下針對讀者可能引發共鳴的部分,簡短作一些導讀與介紹。

  在第Ⅰ章〈文字表現與視覺意象〉當中,提及西方以不同的用具來進行文字與繪畫的創作,因此是壁壘分明的兩個獨立領域。反觀日本或是中國,自古以來文字與繪畫單憑一隻筆便能優游自在地表現,完全沒有藩籬或界線。例如與謝蕪村的書信、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版畫作品都使用了繪文字;時至現代,無論東西方,社交軟體的使用者也經常運用表情符號等文字繪,這些都是屬於日本特有、將文字與繪畫合而為一的匠心巧思。

  至於日本的漫畫,除了引人入勝的鮮明圖像外,經常會出現許多以平假名或是片假名來表現的擬聲詞或擬態詞。由於近年日本動漫當道,大量輸出國際,因此遇到一些棘手的翻譯問題。最極端的一個例子,是石乃森章太郎的作品《龍神沼》的一個分格畫面「シーン」(寂靜無聲貌)的表現。由於多數國家採用表音文字系統,所以無聲的字彙無法成立,也難以翻譯。這或許可以解讀為日本人特有的身體感覺,會將無聲的東西逆向操作,表現出聲音。而歌舞伎也會使用太鼓表現各種情境,戰爭場面激烈的「ドドーン」(咚咚)聲,白雪紛飛的輕緩「トン、トン、トン」(嗵、嗵、嗵)聲,讓觀賞者從中感受情境、氛圍,這是日本人特有的感覺系統,外國相當罕見。

  第Ⅱ章〈日本的美與西洋的美〉,說明西方的繪畫傳統以一點透視圖法為前提,著重遠近法與明暗法的表現;相對地,日本則偏向於多重視點的組合,把不同暨最佳視角所眺望的對象物體,適切地並置於畫面中,例如描繪京都城市景觀與歲時節令的〈洛中洛外圖〉,或是高橋由一的近代和製油畫〈豆腐〉等。這些日本與西歐在表現樣式的歧異,或許可以解釋成兩者對於藝術所蘊含的哲學思維上的差異。西歐藝術將主體的畫家視為絕對,所有人事物都統御在主體的單一視點下。日本的傳統則是尊重客體(被描繪的人事物),採用針對個別對象最適合的視點進行觀察與描寫。前者可說是絕對價值的西歐一元思想,而後者則是允許矛盾與包容的日本多元文化思想。

  第Ⅲ章〈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從何而來〉,網羅了許多有趣的議題與犀利觀察。〈餘白的美學〉以千利休夙負盛名的牽牛花軼事為開場,說明千利休大膽摘除了滿園的牽牛花,僅留下一朵最美的牽牛花女王,優雅綻放於茶室的壁龕中,讓原本怒氣沖沖,以為被惡擺一道的豐臣秀吉瞬間融化,心滿意足地喝完早茶愉悅回程。捨棄所有干擾、多餘的東西,營造出淨空、遼闊的空間感,正是日本餘白之美的精髓所在。最具代表性的範例,是尾形光琳的名作〈燕子花圖屏風〉,金色燦然的背景烘托出燕子花的華麗妍美,同時隱藏了不要之物。日本的金色屏風時至今日仍多用於婚宴或是祝賀類型的場合,而且清一色都是素面的金色屏風,沒有任何圖像的裝飾,這是其他國家、民族罕見的特例。

  在〈實體之美與情境之美〉文中,論及西方習慣以實體物來捕捉美的思維,只要依循美的原理原則(例如左右對稱、黃金比例)創造作品,便能成為表現出美的傑作。相對地,日本人自古便偏好思考什麼情境下孕生出美,這是相對於「實體之美」的「情境之美」,例如經典俳句「古池飛蛙水之音」,便是以五感來體驗、鋪陳美的狀況與情境。另外,如果觀察日本的觀光明信片,舉凡櫻花滿開的清水寺、白雪覆蓋的金閣寺,壓倒性地多為妝點著季節風情的建造物,這或許也是深愛「情境之美」的日本人,所顯露出來的審美意識。

  在〈機器人與日本文化〉中,談到一九七○年代的義大利將機器人導入生產線,引發人們心理上的抵抗與嫌惡。而日本因為長年將器具、機械視為人類友好夥伴,保有萬物有靈論的世界觀,因此能幸福地交互融合,建構出當代日本機器人的美麗新世界。

  最後一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富士山〉,說明富士山不僅是「信仰的對象」,同時也是「藝術的泉源」,衍生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藝術作品。她是日本人、外國人魂牽夢縈的聖山,而豐厚多元的跨海創作,讓富士山不只是自然瑰寶,更成為舉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全世界共榮共享,永續珍惜。

  這是一本議題豐富,具備廣度與深度的書籍,以龐大的資料分析與對比,進行日本美學與文化的再考證與再發現。對於日本讀者來說,許多人從中產生瞠目結舌的驚奇感,也有不少讀者孕生出恍然大悟的暢快感。衷心期盼藉由這本翻譯書,帶給我們華人重新認識日本美學文化的契機,一方面清晰看見日本的他文化,另一方面,也同步映照出我們的自文化。如果能從自身與彼此的真誠理解、對等尊重作出發,相信能邁向更理想、更融合的跨文化新世界。

前言

  這是在與來自法國的友人一同搭乘新幹線前往京都途中所發生的小插曲。當天天氣相對晴朗,但富士山周圍被厚實的雲霧籠罩,完全看不見富士山的樣貌。首度訪日的友人半開玩笑地說,搞不好富士山其實不存在於任何地方。我瞬間不假思索回覆:「不!她(富士山)可是非常善變、難以捉摸的。」此時法國友人的反應非常有趣,他似乎驚訝萬分地反問我:「富士山是女性嗎?」聽他這麼一說才讓我首次意識到,法文中的富士山(Mont Fuji)與白朗峰(Mont Blanc)、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同樣都屬於陽性名詞。當我以法文交談時,也會自然而然地以男性型態(Mont Fuji)稱呼富士山,然而在潛意識裡,富士山卻總是以優美的女性形象浮現於腦海。

  富士山如此根深柢固的形象,或許與種種聯想有關。例如以富士信仰為核心所興建的淺間神社,最初便是以富士山(山神=女神)為祭祀對象,後來演變為祭祀木花開耶姬,時至今日仍持續舉行祭禮。此外像是竹取公主的故事、天女羽衣傳說等,在在都強化、深化了富士山的女性形象。現存為數眾多的富士山繪畫作品中,描繪天女優美舞姿的範例不勝枚舉。

  然而,歐洲的情況有所不同。在西歐世界裡,自古希臘以來,「山神」便與雷神、風神、河神同樣被賦予了男性形象,在繪畫作品中也純然以男性之姿加以表現。我稱呼富士山為「她」之所以讓法國友人深感驚訝,恐怕與這般文化背景有關。

  人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容顏。而是透過鏡中的映射,才能捕捉到自身的形象與特徵。鏡中所映照出的形貌除了是對自我的認知,也反映了來自外部、以他人的視角所觀察到的容顏。同理,美術(建築、繪畫、工藝)或是文學(物語、詩歌、戲曲)等藝術表現如果能接納來自異文化(例如西歐文化)的視點,並透過相互的對照比較,或許更能清晰明確地掌握到自身文化的特質。

  本書所集結的各式文章,便是以類似複眼的多元觀點所構築而成的日本文化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