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巴黎:典藏古美術讓法國成為日常 (電子書)

呼吸巴黎:典藏古美術讓法國成為日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聰洲
图书标签:
  • 巴黎
  • 法国
  • 艺术
  • 古美术
  • 生活方式
  • 文化
  • 旅行
  • 家居
  • 设计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華文世界第一本西洋古董PRO級知識圖文書

  「然而,巴黎是例外……。在其他任何大城市裡,流浪的孩子等於沒指望的人……,巴黎的野孩子卻不是這樣的……,不管他們外在有多少磨損、有多少傷痕,內在卻將近不沾世故。有一件神奇的事要好好地觀看,這件事每每在人民革命的耿直風采中,閃耀奪目,那就是有一種理念存在於巴黎的空氣之間,如同海水存在著鹽,鹽能防腐,這理念也能讓人不走向變質。呼吸巴黎,讓人靈性長存。」──雨果,《悲慘世界》

  本書書名來自雨果的《悲慘世界》:「呼吸巴黎,讓靈性長存。」將巴黎收藏於日常生活當中,巴黎的氣息就在呼吸之間。

  兩位愛好藝術的留法博士在巴黎待了十二年,他們唸書、交友、旅行、工作、吃美食、逛博物館、觀察政治、研究甜點、上街頭抗議、搜尋歷史事件的現場……,《呼吸巴黎》可說是一份報告書,講述一種介於休閒與營生的活動,也描述他們在異地實踐社會整合的方式。他們以個人的收藏為例,傳授在巴黎的實戰經驗,毫不藏私、深入淺出地談收藏的概念、收藏的知識、收藏的經歷、行業的故事、裝飾藝術史⋯⋯。

  《呼吸巴黎》從收藏經驗出發談法國的裝飾藝術,在巴黎時他們經常鎮日泡在裝飾藝術博物館。裝飾藝術的世界中心在巴黎,一波波風格演變的震央就在這裡,而且人才輩出,十八、十九世紀全世界最好的匠師大都在法國。裝飾藝術包括織毯業、細木匠業、金銀匠業、陶瓷匠業、彩繪玻璃匠業、珠寶業、織品業等領域,而書中提到的裝飾藝術,無論是桌椅、櫃子、燈具、時鐘、地毯、壁毯、畫作、瓷器、餐具、留聲機、鋼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裝飾藝術也帶來社交功能,創造人與人、世代與世代的連結;它具備功能,也具備藝術性。在不久的將來,兩位作者或許會以個人的收藏(大都是百年以上的布爾喬亞傢俱)復刻出一個藝文沙龍,讓人們可以在一個十九世紀傢俱所圍繞的環境裡討論美術、文化、社會科學、政治與國際時事,而這本身就是一道值得收藏的風景。

  對於愛好西洋古董古美術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馬上受用的工具書,可以拓展文化視眼、品味法國人的生活藝術,並進入收藏的世界。

本書特色

  ②作者累積十二年在巴黎的實戰經驗,毫不藏私、深入淺出地傳授收藏的概念、收藏的知識、收藏的經歷、行業的故事、裝飾藝術史⋯⋯。

  ③這是一本馬上受用的工具書,可以讓人拓展文化視眼,並進入收藏的世界。

  ④生動的文字搭配300張精彩的圖片,圖文並茂。

  ⑤全書編排設計別出心裁,展現精緻典雅的氣質。

名人推薦

  王興煥∣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
  史惟筑∣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史筱筠∣視覺藝術家、影像導演、第二屆台北電影獎首獎得主
  林莉菁∣旅法漫畫家
  林詩吟∣荷蘭鹿特丹大學歷史、文化暨傳播學博士、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容造型設計系助理教授
  林鴻麟∣旅法生活藝術家
  胡長松∣吳三連獎小說家
  姚文智∣湠台灣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千浩∣法國勃根地大學釀造學系 釀酒師
  陳奕齊∣荷蘭萊頓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候選人、台灣基進黨黨主席
  陳愷璜∣跨領域觀念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兼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馮光遠∣作家
  黃恩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推薦

  「認識法國」是需要投資的。與聰洲、潔妮在法國比鄰而居十年,見證了他們從留法到知法的過程。他們對法國的迷戀具有深厚的知識基礎,正如他們編寫了一本資料夾,將巴黎地圖用密密麻麻的歷史事件標註;所以和他們穿梭巴黎,像極了時空旅人。除了歷史與藝術的專業領域,他們還將認知的觸角沈浸於法國的林林總總──政治、社會、媒體、時尚、美食,精神的、感官的,只要見聞所及,就會激起他們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好樂。《呼吸巴黎》是他們知法的結晶,但也只是冰山一角;期待他們持續將文化的法國投影到台灣。──王興煥(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

  讀著《呼吸巴黎》的字字句句,腦海中不斷地浮現自己和聰洲、潔妮在巴黎到處走跳的諸多回憶。就像書中提到以新藝術(art nouveau)為內裝的巴黎餐廳La Fermette Marbeuf,我也曾跟著他們進去一探究竟。嘴裡品嚐著美食、耳裡聽著聰洲訴說新藝術與餐廳的特色及歷史,這種生理與心理的同時滿足正是與他們夫妻倆一起玩耍時最寶貴的經驗。現在,這本書以豐富的圖片及精彩文字,讓更多讀者能跟著他們經歷一場盛宴,領著我們認識「品味」是如何需要不同要素的匯流才能建立出來的生活態度。
  《呼吸巴黎》不只是令人心神嚮往的文化觀光指南,更是啟發我們回頭想想台灣能如何在生活中增加與歷史對話、在生活裡根深文化底蘊的「品味」。因為,品味不是以競逐為目的展演,而是體現歷史與文化的日常。──史惟筑(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讀完《呼吸巴黎》之後,有一種想馬上搬去巴黎或是把巴黎搬回來的衝動。
  我有幸在巴黎居住過半年,更有幸去過當時聰洲和潔妮在巴黎的家,體驗了一點他們吃喝玩樂到非常極致又有品味的巴黎生活。好高興他們現在透過文字帶著我們經歷他們十多年來在巴黎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有機會和他們一起體驗收藏這些珍貴古物浪漫迷人的歷程,同時還讓我現在也擁有古物鑑賞力!
  能擁有與巴黎有關的記憶真的很幸福,誠摯的推薦你也一起來呼吸巴黎。──史筱筠(視覺藝術家、影像導演、第二屆台北電影獎首獎得主)

  《呼吸巴黎》展現了文化資本最日常的面貌。文化資本這個名詞對研究流行學的我而言,雖然放在語言表達上常顯得自然,但其實是一種熟悉又陌生的關係。幾次遊歷巴黎,相當幸運地借住聰洲和潔妮的家,透過他們的引介,讓我似乎與文化資本更靠近了一點。小從食衣住行的體會享受,大至社會、政治、哲學、文化討論的領略,我感受到原來文化的資本展現從來不只是書本上的詞彙,其實它更展現的是一種穿梭於呼吸間,優雅表達生活信仰的姿態。
  如果說日常的文化實踐是一種新的生命運動,那麼《呼吸巴黎》絕對是一本很好的指南。──林詩吟(荷蘭鹿特丹大學歷史、文化暨傳播學博士、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容造型設計系助理教授)

  身為「戀古物狂」,在巴黎逛跳蚤市場淘寶是我的週末生活日常;如果這本書能早幾年出版,有它陪我逛該有多好?
  我有幸曾經跟著聰洲和潔妮在巴黎逛過跳蚤市場,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品味給了我許多重要的建議;如今他們走得更遠,不但把法國(尤其巴黎布爾喬亞)的精髓搬回了台灣,更毫不藏私地把法國骨董古物舊貨商的私房撇步都整理、分享出來了,讓我邊看邊不停地做筆記!
  《呼吸巴黎》不只是一本從入門到進階的戀古物狂必備的工具書;它更是兩個法國藝術博士透過親身的、引人入勝與忌妒羨慕的經歷寫成的法國品味指南,讓我們彷彿走進了法國布爾喬亞人家、看到了讓法國人引以為傲的生活藝術。它教你也能把巴黎收藏於日常之中,甚至和作者一樣、把家變成美好年代的巴黎。即使只是在一個慵懶的下午讀本書,也彷彿能呼吸到巴黎的美好。──林鴻麟(旅法生活藝術家)

  認識聰洲是二十多年前,我們曾委託他撰寫《戀戀鹽埕》、《看見老高雄》、《移民苦力落腳處:從布袋人到高雄人》……,他年輕樸實,就是當年台灣社會典型的文史工作者的樣子。多年重逢,當他和我聊起巴黎的種種,我簡直目瞪口呆,差點沒問出口:怎從布爾什維克搖身變成布爾喬亞?
  及至讀完《呼吸巴黎》,了解他們夫婦二人對歐洲藝術、博物、文史、美學的深入追索,「脫亞入歐」(他的用語),我心中的狐疑反差終於消解。理解當年他著力於高雄方志的精神,與他們在法國的浸淫投入,並無二致,而且更加博古通今。
  我回想高雄這些年,從鹽埕倉庫群變身駁二藝術特區,構築愛河文化流域,甚至保留舊火車站,實得力於聰洲方志寫作所埋伏的諸多指標與密碼。
  《呼吸巴黎》當然有更綿密的文化寶藏,但這只是聰洲的驛站,他將持續奔馳於古今台外;而讓台灣與世界一起均衡呼吸,是他唯一的方向。──姚文智(湠台灣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聰洲和蔡潔妮的這本《呼吸巴黎》,為我們打開了觀察的門戶,領我們登堂入室,幾百年來巴黎優雅生活的細節盡收眼底,透過專業的文明史與藝術史眼光,更不乏歐洲近代物質經濟與政治變動的精彩敘事。尤其它提供台灣人一把量尺,來讓我們衡量近代以來台灣整體物質生活美感高低的變動,也觸及了這些變動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藝、美學傳統等各層面,實是珍貴的出版,教人歎為觀止,愛不釋手。誠摯推薦大家都買來讀!──胡長松(吳三連獎小說家)

  「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一輩子跟著你,因為巴黎就像一場流動的饗宴。」我把海明威寫的這句話,用噴墨印在餐旅大學品酒教室的牆壁上。希望看到這段話的學生有機會和我一樣幸運,因為巴黎蘊藏在腦海裡,成為釀酒師創作靈感泉源,可以沈浸在酒瓶裡直到永恆。──陳千浩(法國勃根地大學釀造學系  釀酒師)

  誠如十九世紀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所言:「沒有來過巴黎的人永遠不會了解什麼是優雅。」但「巴黎」的偷兒治安與優雅氛圍所共構的反差混搭,總是讓人又懼又愛。於是,長年從相交、相知二十多年的聰洲&潔妮身上,悠哉樂活於巴黎的日常、生活與知識分享,也就成了個人最常間接「品味」巴黎優雅的方式。
  當聰洲&潔妮告知我帶回兩貨櫃行李時,我知道,他們真的如同海明威那句膾炙人口的「無論餘生何處,巴黎都將跟著你」的話語,果然「巴黎」也跟著他們一起回來了,這不只是知識上的,而且還有品味上的。《呼吸巴黎》一書,就是聰洲&潔妮帶回的十九世紀風格的巴黎布爾喬亞日常;這是一本看似關於巴黎布爾喬亞生活器物骨董收藏的閒書,但更是一本關於巴黎為何如此「優雅到值得高傲」的專書喔。──陳奕齊(荷蘭萊頓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候選人、台灣基進黨黨主席)

  原本,我以為聰洲與潔妮伉儷的這本書,是一本從藝術觀點寫的法國古董家具介紹書,可是看了之後,老實說,我有點驚嚇到。
  這本書,根本就是對文化有感覺的人,應該要有的一本工具書,不是,我的意思不是大家要去研究法國古董家具,我的意思是,從這本書裡,台灣人可以拓寬自己的文化眼界,重新思考為什麼文化在我們的人生(大方向)、生活(小視角)裡,被如此地忽視。
  最後,我想說的是,真的,不要想著這本書談的是古董家具,其實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裡,光是文章裡觸及的文化脈絡,或者回溯至某個歷史現場,甚至在品味這件事情上的不經意提及,讓好奇的我邊讀邊google,都受益良多。
  更別講,圖片好精彩!──馮光遠(作家)
书名:《艺术的永恒回响:从古典到现当代,一场横跨时空的视觉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而广阔的视觉探索,穿越艺术史的长河,从古典主义的辉煌奠基,到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再到现当代艺术的观念颠覆,全面梳理西方艺术美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精神。我们不将艺术视为遥不可及的博物馆陈列品,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情感、社会变迁和哲学思考的直观载体。 第一部分:古典的秩序与理想之光 本部分聚焦于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时期,探讨艺术如何服务于人文主义的觉醒与对完美形式的追求。我们将详细解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在透视法、解剖学和理想化人体塑造上的革命性贡献。重点分析《蒙娜丽莎》中微妙的“晕涂法”如何捕捉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如何将神圣叙事转化为宏大的人文史诗。 巴洛克艺术的兴起,标志着艺术从宁静的理想转向戏剧性的情感表达。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如何通过强烈的视觉张力,将神圣题材拉入凡间,赋予人物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贝尼尼的雕塑,如《圣特蕾莎的狂喜》,如何将瞬间的情感爆发凝固于大理石之中,展现出宗教体验的极致与震撼。 随后,我们将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分析雅克-路易·大卫如何运用古典的严谨结构来宣扬启蒙思想和共和美德,探讨其作品中对清晰线条、冷静构图和道德说教的执着,这既是对洛可可轻浮的反叛,也是对理性至上的呼唤。 第二部分:光影、瞬间与感官的觉醒 步入十九世纪中叶,社会结构与科学发展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部分重点剖析印象派的诞生,解析其如何摆脱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将关注点从“描绘什么”转向“如何观看”。莫奈在吉维尼花园中的系列创作,不仅仅是对光影在不同时间点的记录,更是对“视觉经验本身”的赞美。我们分析德加如何捕捉现代都市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场景,以及雷诺阿笔下巴黎中产阶级的休闲与喜悦。 后印象派的先驱者们,则开始对印象派的松散结构和对客观光线的迷恋进行反思。塞尚对几何形体的挖掘,预示着立体主义的到来,他试图在自然中寻找永恒的结构;梵高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将内在的情感投射到画布之上,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心灵的景观;高更则通过对原始艺术和象征意义的探索,寻求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表达路径。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艺术的解构 二十世纪初,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和动荡时期。立体主义的诞生,以毕加索和布拉克为代表,彻底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单点透视法则,将三维空间和时间性融入二维平面,挑战了观众对现实的既有认知。 野兽派的色彩解放、表现主义对内心焦虑的直白宣泄,以及未来主义对速度与机械时代的狂热崇拜,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张力和矛盾的现代艺术图景。 达达主义的出现,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荒谬性的激进回应,杜尚的小便池(《泉》)不再寻求美学愉悦,而是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问题: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行为为观念艺术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抽象的纯粹与战后的多元探索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特别是行动绘画的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将创作过程本身提升为作品的核心。画布成为一个“行动场域”,滴画和泼溅不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艺术家生命力和潜意识能量的直接记录。 相较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内向探索,波普艺术(Pop Art)则以一种反叛的姿态,拥抱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符号。安迪·沃霍尔对玛丽莲·梦露和金宝汤罐头的重复与复制,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商业图像的界限,精准地反映了战后社会的物质性与符号化倾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审视后现代艺术思潮,探讨摄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新媒介的崛起,以及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继续解构媒介、身份与真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结: 《艺术的永恒回响》不仅是一本艺术史的导览手册,更是一场深入人类心智和美学演变的深度对话。它旨在揭示,无论是文艺复兴的严谨比例,还是抽象表现主义的肆意挥洒,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特定时代的人们如何感知世界、表达情感,并试图赋予生命以意义。通过理解这些艺术成就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技术革新,读者将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视觉文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聰洲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歷史與文明博士,南藝大藝術碩士,台大理學士,是一名知識、文化與政論工作者。負責本書主要撰稿。

蔡潔妮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藝術社會學博士,紐約普拉特(Pratt)藝術學院美術創作碩士,洛杉機歐蒂斯(Otis)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士,是一名知識與藝術工作者。負責本書企畫及攝影布置。

攝影者簡介

馬赫起南


  本書商業攝影及室內外風景攝影。

 

图书目录

◆ 推薦序
① 法蘭西的迴喚/陳愷璜
② 肥鵝肝下肚之前/黃恩宇
③ 時代的提問.Sî-tāi the thàm-mng/林莉菁
 
◆ 自序
 
● 第一部分/關於收藏這個圈子 
01 凡爾賽宮沙發上的弒父事件
02 赴法採購指南
☆Tip Box:會在法國古董店與拍賣場買到假貨嗎?
03 拍賣官的養成
☆Tip Box:拍賣場在經濟上是如何運作的?
04 和風主義作為一場百餘年的迷戀
 
● 第二部分/關於收藏的概念
05 品味的脫亞入歐
☆Tip Box:1936年的台灣客廳
06 收藏是一條比自己生命更長的路
07 有著年代光澤的老傢俱 
08 布爾喬亞品味,從kitsch到平反
☆Tip Box:古今傢俱的混搭
 
● 第三部分/關於各類收藏品 
09 來自封邑城堡的寫字檯
☆Tip Box:拉開抽屜找燕尾
10 有一種貴氣要靠地毯與壁毯
11 版畫,庶民嘲諷美學的載具 
12 巴黎是場流動的饗宴
☆Tip Box:迷戀老水晶
13 含著銀湯匙出生
☆Tip Box:清潔老銀器的注意事項
14 用一百年盛裝今晚的大餐
☆Tip Box:產地就是風格
15 留聲機的最後一首曲子 
16 1878年萬國博覽會作為一種因緣 
17 有些古董不會靜靜待在那裡
 

結語
參考文獻
推薦語
巴黎古董商與拍賣場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01640
  • EISBN:97862695354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7MB

图书试读



肥鵝肝下肚之前
黃恩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2007年夏天,在歐洲認識了聰洲與潔妮以及其他幾位在巴黎的台灣留學生。當時對他們有一個隱約印象:很會挑剔,但卻也很會欣賞;聰洲特別是如此。那幾年,聰洲和潔妮偶爾會來荷蘭和我們小聚,每次見面,聰洲都會把來荷蘭沿路遇到的事物都批評一遍,從天氣、地景、車站、車廂、餐廳、咖啡到路人衣著都不放過;當然,他那幾天若在荷蘭看了什麼博物館或吃了什麼餐廳,也一定不吝於和我們分享他所看到的精彩畫作或所吃到的可口食物。然而,荷蘭食物鮮少被他誇獎,就算有,大概也是荷蘭某間法國餐廳的某道菜。

  對他來說,似乎只有法國的食物才算食物。有一回新年假期他和潔妮千里迢迢帶了巴黎的鵝肝過來分享,還帶了兩種;我們以恭敬的態度吃那高貴的鵝肝,一邊聽他說明這兩種鵝肝的製作方式、孰優孰劣、該如何判斷、兩種鵝肝該分別搭配什麼酒,甚至還提到該用什麼刀子切鵝肝。聽了之後,對於我們這些在荷蘭用筷子吃義大利麵的人來說,只覺得將兩種吃起來差不多的鵝肝吞進肚內是一種褻瀆。不過,就算分不出兩種鵝肝的差異,但那美好滋味配上聰洲的精闢講解,已成為身體與心靈的記憶。

  聰洲請我寫《呼吸巴黎:典藏古美術讓法國成為日常》的推薦文,一來深感榮幸,二來則頗有壓力。壓力的來源,在於不知我的品味能否跟得上他的書寫;食物已如此,何況古美術,而且是與十九世紀布爾喬亞強烈連結的古美術。雖然自己在藝術史系讀博士,但重心是建築史;就算曾稍微接觸美術史,也非本書提到的裝飾藝術(arts décoratifs)。

  或許因自己所受的建築教育,打從內心敬佩Le Corbusier、Gropius、Mies等現代建築運動大師,致力擺脫十九世紀布爾喬亞的品味糾纏,將二十世紀的建築帶向呼應時代的方向;也因過去接觸的建築設計,總是將空間與形式視為建築舞台的主角;至於屋內的桌椅、燈具、地毯、壁紙、花瓶、藝品等等,總將它們視為舞台配角,而配角應低調,不應壓過主角;就連考慮照明,在意的多是光與空間的關係,而非燈具本身。有意無意之下,書中的古美術和我沒有太多緣分。

  自己後來從事建築史研究與教學,時常告訴自己與告訴學生,建築的價值與意義,往往來自它們與時代、地域、價值體系、意識形態與創作者的連結;但其中,自己卻有點刻意避談與創作者的連結,因恐導向歌功頌德的結論。另外,自己也盡量不從品味來理解建築的價值,因認為品味往往是個人感官經驗下的膚淺判斷。雖知前述種種皆可能來自我侷限人生的偏見,但始終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翻轉我的偏見。這本書既談作品與創作者的連結,也談品味的重要性,整個打中我的要害,強迫我面對自己的偏見。

  為了寫推薦文,只能硬著頭皮把這本書讀了一遍,我被說服了。於是又換個心態讀了第二遍,我的偏見不僅翻轉,高興的是,翻轉並沒有帶來自己認知體系的巨大重整,有的只是溫和的填補與修復。

  《呼吸巴黎》提到的裝飾藝術,無論是桌椅、櫃子、燈具、時鐘、地毯、壁毯、畫作、瓷器、餐具、留聲機、鋼琴,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如聰洲在書中所說,這些裝飾藝術因其話題性,帶來了社交功能,創造了人與人的連結,也創造了世代與世代的連結;它們具備功能,也具備藝術性。具備功能的藝術,或是讓藝術具備功能,或是打破藝術與功能的藩籬,不就是現代建築與設計推手包浩斯所強調的精神嗎?當然,包浩斯所追求的或許超越了十九世紀裝飾藝術所能提供的;但相反地,十九世紀裝飾藝術所帶來的意義,也不見得少於包浩斯所追求的,諸如象徵性。

  不少包浩斯的設計師刻意讓其作品擺脫象徵性,以符合時代與大眾的需要,並呼應藉標準化、工業化與大量生產以降低造價的理念。但他們沒想到其作品留給後人的,象徵性卻往往大於賦予這些作品的其它理念。諸如Mart Stam設計的cantilever chair,目前一張要價台幣數萬元,這個售價已違背創作者的理念;現在願意花這個錢購買這張椅子的人,絕對不是認同標準化、工業化與大量生產以降低造價的理念,而是想要藉此收藏與創作者Mart Stam的連結,或是象徵包浩斯所代表的品味。這就是象徵性,藝術永遠擺脫不了象徵性,具備功能的藝術也是如此。

  雖然這本書中強調作品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因其乃真確性與價值的來源,但也強調這不是作品與人或其它意義的唯一連結。每位創作者都反映了特定時代的工匠技藝、美術運動、社會處境、階級認同與文化氛圍;作品連結至創作者,不只是連結至創作者本身,而是連結至廣大群體的生命經驗。每件作品的每次售出與轉讓,都是在創造更多的連結,也都是在累積更多故事與記憶,這已遠遠超越新成品的原始意義。如同書中提到的,收藏是條比自己生命更長的路;也如書中提到的,時間替作品帶來特有的光澤,懂得欣賞的,才算是進入紅酒的大人世界。

  自己有不少建築師好友,他們在創作反映時代的作品之餘,願意找間老屋做為自宅或工作室,原因是這些老屋具有紅酒般的色澤與氣味,也承載了前人的故事與記憶。他們在老屋置入新的空間元素,重新詮釋房子的機能,為的不是推翻過去的故事與記憶,而是要讓故事繼續說下去,也創造未來的記憶。當代美國建築評論家Paul Goldberger在《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中提到,建築可以帶來超越人一生時間的連結,讓彼此見不到的世代與擁有者,得以對話。十九世紀英國建築與藝術評論家John Ruskin也在《建築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闡述了記憶之燈(The Lamp of Memory),因建築的生命遠遠超過人類,故能承載許多世代的記憶。《呼吸巴黎》所闡述的古物價值,就和老房子一樣。

  這本書還帶來一些我等待已久、關於十九世紀布爾喬亞品味的說法;其實也不是等待,而是根本沒機會讀到。《呼吸巴黎》引用社會學家Richard A. Peterson的分析:「彼時的雜食性反映了一個過程,從知識上的冒充高雅──歌頌藝術並賤視平民娛樂──出發,這雜食性走向成為一種文化資本,愈來愈是一種欣賞稟賦,其所得的美感經驗異於廣大的各種文化型式,不只異於美術,也異於林林總總的民俗與平民表達型式。」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布爾喬亞們,不僅成功擺脫法國官方藝術所宰制的美感經驗,最後更實現己身認同與特有品味的關聯;這階級品味不再是惡劣與負面的代表,甚至還具備了進步性。一旦獲得平反,我們也更能用開放的心胸,理解與欣賞書中提到裝飾藝術的豐富性。

  書中介紹的裝飾藝術,也不僅只有那些代表上流階級品味的藝術型態,諸如版畫。版畫因其可複製性,故意味著廉價,就算其不是功能性的藝術,也能輕易由庶民持有,甚至成為庶民嘲諷的美學載具,以填補中下階層社會的不滿。版畫這種有點古老又不會太古老的藝術型態,不僅在十九世紀由布爾喬亞主導之社會的夾縫中蔓延與存在,還成功進入了二十世紀的包浩斯。一幅Lyonel Feininger替1919年包浩斯宣傳刊物封面製作黑白版畫The Cathedral of Socialism / Cathedral for Program of the State Bauhaus in Weimar,以中世紀大教堂的形象,象徵包浩斯社會主義的精神,也象徵包浩斯初期所強調的工匠精神與技藝統合。

  當然,《呼吸巴黎》也提到的許多裝飾藝術類型,如瓷器、餐具、留聲機、蟲膠曲盤等等,也不見得只停留在純手工藝的時代,它們也與現代工業結合,成為機械的製品。但好的製品,仍能保有一定手工藝成分,或延續傳統工藝美術的精神,重視材料關係、構成細節、以及不受機械宰制的線條。我們欣賞它們的方式,就應如欣賞工業時代之前的工藝美術,甚至還有更多的欣賞方式。

  巴黎人有一種傲氣,而且是會讓人有點討厭的傲氣,但這是他們理所應得的。巴黎人的傲氣很大成分來自他們的兼容並蓄,但這個兼容並蓄不意味著照單全收,而是品味的選擇。書中提到的許多裝飾藝術,不僅代表巴黎或法國自身的豐富歷史,也可與世界連結。如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帶了一群學者同行,他們也帶回了古埃及熱(égyptomanie),反映在十九世紀的各類裝飾藝術與建築上。1867年日本在巴黎萬國博覽會參展,各類參展的工藝美術在展後被一掃而空,進而帶動了法國的和風主義(Japonisme),也影響了法國的印象派畫家。

  這種由品味選擇的兼容並蓄,相當程度也反映在瑞士裔法國建築師Le Corbusier所創建的現代國際建築會議(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簡稱CIAM的現代國際建築會議,在瑞士舉開第一次集會,成員來自歐洲各國,但Le Corbusier的主要舞台是在法國,如果沒有法國這個由品味支持的兼容並蓄舞台,CIAM不可能產生影響世界的力量。聰洲在書中提到,品味是保守的;但巴黎人的傲氣,能夠帶來調整既有品味的力量,但也只有由品味支持的兼容並蓄,能夠持續吸納各種外來的事物。在呼吸之間,讓美好的外來事物,逐漸內化成自身的傳統;台灣人也不該如此思考嗎?

  品味不只是個人感官經驗下的膚淺判斷,而是對事物充分理解下的欣賞與選擇。對於工藝美術的品味,需建立在理解其與時代、地域、價值體系、意識形態與創作者的連結,也需建立在創作者所反映的工匠技藝、美術運動、社會處境、階級認同與文化氛圍,不管這些創作者是具名的個人,或是匿名的群體。

  聰洲這位老友,當年剛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就像是書中提到的椅子教父Pallot,是一位dandy(講究衣著和外表的男子),熱愛食物、美酒與時尚;但認識久了,又覺得他像是Pallot的學生Hooreman(也是書中提到的),談吐拘謹、學究面容、以及看事物的火眼金睛,無論看的是工藝美術,還是政治與社會。聰洲和潔妮這本《呼吸巴黎》具有豐富知識量,但不會難以下嚥;嚴謹之餘,還有著他書寫所特有的嘲諷性;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挑剔,也教大家如何欣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中的「呼吸」二字,給我一種流動感,暗示了生活美學是一種持續的、有生命的過程,而非一次性的擺設。相較於許多強調「極簡主義」的生活書,我總覺得少了點溫度和歷史的厚度。巴黎的「古美術」之所以讓人著迷,是因為它容納了各種風格的交疊,從巴洛克到新藝術運動,時間的痕跡讓一切都顯得圓融無礙。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處理這些典藏品時,能展現出高度的包容性與層次感,而不是僵硬地劃分風格。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領悟到,原來「日常」不等於「隨便」,我們可以選擇在日常中保留一塊精緻的角落,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巴黎時間」,那種精神上的富足感絕對是無價的。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這種「穿越時空的美學」融入日常的呼吸之間,它將不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指南,值得我反覆翻閱與品味,真正做到將法式的優雅「內化」於心。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生活風格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大多都是在複製貼上歐美雜誌的視覺風格,缺乏靈魂。我對這本《呼吸巴黎》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因為「古美術」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帶點厚重感,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變成故作高深的說教,反而讓人產生距離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老道的策展人,但同時又像個知心朋友,用一種非常親切、不帶架子的口吻,去解構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典美學。巴黎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時間的沉澱,那些經過歲月洗禮的物件,本身就帶有故事性。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典藏」的深度與「日常」的溫度結合起來,讓我感覺到原來那些十八世紀的洛可可線條,或是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裝飾,其實可以和我們現代的生活場景無縫接軌,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挑選這些「典藏」的切入點,是從家具、織品、還是純粹是光線和空間感?這種篩選的過程,往往最能體現作者的個人品味與核心價值觀。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快步調、追求效率的台灣讀者來說,去想像「讓法國成為日常」,其實是一種挑戰,但也正是一種對現狀的逃逸與療癒。我們常常覺得,要營造那種氛圍,就得花大錢去裝潢、去購買名牌新品。但如果這本書強調的是「古美術」,那或許意味著它更注重「傳承」與「修復」,而不是「消費」。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一種「慢下來」的生活哲學,去理解器物背後工匠的心血,去珍惜那些可以長久使用的東西。這跟當前環保、永續的思潮其實不謀而合。如果它能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對待我身邊的物品,哪怕只是一把舊椅子或一個老花瓶,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一本單純的設計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富裕」,而不是純物質層面的炫耀,畢竟真正的優雅,從來都不是靠標籤堆砌出來的,而是從內在散發出來的氣場。

评分

坦白說,在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大家都在追求「網美風」或「極簡北歐風」,要能持續關注「古典美術」的主題,需要的不僅是興趣,更需要引導。我特別好奇作者是透過哪些具體的「場景」來建構這個「讓法國成為日常」的藍圖。舉例來說,是透過每天早晨拉開窗簾的儀式感?還是下午茶時光中,對光影投射在木地板上的欣賞?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微改造」建議,例如如何挑選一張古典風格的燈具,搭配現代化的書架,而不顯得突兀或老氣,那就太棒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提供知識,更是提供了一種「轉譯」的能力,讓我們這些身處東方文化背景的讀者,可以順利地將法式的古典精髓「翻譯」成適合自己居住空間和生活習慣的樣子。這需要極高的文字功力和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才能做到既地道又貼近人心,而不是一味的複製貼上。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呼吸巴黎:典藏古美術讓法國成為日常」,光是這幾個字眼組合起來,就已經勾勒出一幅充滿法式情調的畫面。我一直覺得,巴黎之所以迷人,不只是那些宏偉的建築和時尚,更在於那種深入骨髓的生活美學,是將藝術融入日常的態度。許多旅遊書會帶你去羅浮宮、奧賽美術館,教你怎麼在香榭麗舍大道血拚,但很少有書能真正帶你走進巴黎人的生活紋理裡,去體會他們如何看待身邊的器物、光影和時間的流轉。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優雅的巴黎老太太,牽著我的手,穿梭在瑪黑區的巷弄間,指著路邊不起眼的二手店,告訴我那些藏在舊物裡的歷史故事,而不只是冰冷的藝術史知識。這本書的調性,應該是關於如何將「法式優雅」這種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我們可以實際感受、甚至模仿的生活方式,讓那些遙不可及的典藏級美學,不再高掛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裡,而是真實地存在於我們喝咖啡的杯盤、閱讀時的光源,甚至是空間的佈局之中。這種由內而外的質感提升,遠比追逐最新的流行更令人嚮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