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完全典藏版】 (電子書)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完全典藏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海濤
图书标签:
  • 敦煌
  • 壁画
  • 佛教艺术
  • 石窟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丝绸之路
  • 敦煌研究院
  • 文物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會 千年的東方羅浮宮 精裝典藏
全新視野、深度細讀,走進文化與時空,欣賞敦煌藝術之精髓——

  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石窟,
  首部最完整、深入欣賞的敦煌專書,讓流傳千年的遺跡不再緘默,開始它獨特的訴說......
 
  /由敦煌研究院官方推出,248頁全彩,300多幅精選高畫質石窟圖及5張滿版拉頁大圖,呈現千年敦煌的動人之美。
  /內含大量雕塑及壁畫線描圖、透視圖及鑑賞指示圖,以創新角度賞析254窟,領略其藝術價值。
  /結合敦煌歷史文化情境、建築研究、宗教禪觀解析及雕塑鑑賞,深入254窟的誕生與精神內涵。
  /收錄254窟全景影片及《捨身飼虎》、《降魔成道》原創動畫QR-code,彷彿身歷其境。
  /內頁採用韓國進口芙蓉雪銅,紙材柔和平滑、適於閱讀,精美呈現高畫質敦煌圖像及滿版拉頁圖。
  /圓背硬殼精裝、穿線裝訂、17*24.5大開本,超值珍藏。
 
名人推薦

 
  許悔之  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蔣勳  作家、畫家
  謝哲青  作家、節目主持人
 
 
丝路瑰宝,石窟遗珍:一部关于敦煌莫高窟历史、艺术与精神的深度探寻 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洞窟的精细剖析,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脉络、历史演变、艺术成就及其所承载的宗教与文化意义。我们将共同探索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如何扎根、生长、融合与创新,最终铸就出独一无二的“敦煌现象”。 --- 第一卷:大漠孤烟,石窟的诞生与千年流转 第一章:敦煌的地理与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枢纽 敦煌,这片曾经被黄沙掩埋的戈壁绿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本卷首先详述敦煌作为河西走廊西端的战略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佛教东传的第一个重要立足点。我们将回顾汉代对西域的经营,以及佛教自印度次大陆经中亚传播至此地的具体路线与早期影响。理解敦煌的地理宿命,是理解莫高窟兴建的先决条件。 第二章:昙 সমাবেশ与莫高窟的肇始——十六国时代的信仰火焰 莫高窟的开凿并非一蹴而就,它起始于一个动荡而充满信仰热忱的时代——十六国时期。本章将重点介绍传说中乐僎(或称昙 সমাবেশ)开凿第一个洞窟的动人故事,分析早期洞窟(如早期的中心柱窟)的形制特点,它们在功能上如何适应早期僧侣的修行需求,以及早期壁画和塑像残存的犍陀罗和笈多艺术风格的痕迹。我们会探讨在政权更迭频繁的背景下,宗教信仰如何成为凝聚人心、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北魏的雄风与风格的奠基——中原审美的初步融合 随着北魏统一北方,敦煌艺术进入第一个高峰期。本章将深入剖析北魏壁画的特征,特别是“秀骨清像”的审美取向如何影响了敦煌的造像艺术。我们将对比分析早期北魏壁画与同期中原地区(如云冈、龙门)艺术的异同,探讨敦煌艺术家如何巧妙地吸收了来自中原的笔法和色彩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图像语言。着重阐释“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在这一时期的叙事方式的成熟。 第四章:隋唐盛世的辉煌与气象万千——多元文化的交融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本卷将用大量篇幅描绘这一时期敦煌艺术所达到的巅峰状态。分析隋代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如何为唐代艺术的博大精深奠定基础。重点研究唐代壁画的宏大构图(如全景式佛会图)、饱满的人物造型(丰腴健美)、浓郁的色彩运用以及对世俗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探讨唐朝开放的国策如何吸引了来自西域、印度乃至更远方的僧侣和工匠,使得敦煌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艺术熔炉。 --- 第二卷:艺术的变奏与宗教的演化——宋、元时期的转型 第五章:五代与宋代的地域特色——地方政权的文化延续 安史之乱后,敦煌一度脱离中央王朝的直接控制,进入五代和宋代。本章将关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敦煌艺术展现出的地域性和保守性。分析五代于阗风格的影响,以及宋代壁画在笔触、线条和色彩上所表现出的“程式化”倾向,探讨在这一时期,敦煌艺术家如何坚守传统,并对已有的唐代母题进行继承与微调。 第六章:元代统治下的新气象——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 元朝的统一为敦煌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本卷详尽分析了藏传佛教(萨迦派)在敦煌艺术中的体现。重点研究这一时期洞窟中出现的新题材、新造像风格,如大量密宗图像的涌现、手印和坛城的复杂化。通过对比元代壁画与唐宋壁画在人物比例、面部表情和装饰元素上的显著差异,揭示敦煌艺术如何适应新的统治阶层的宗教需求。 第七章:壁画的衰落与塑像的转型——技艺的传承与断裂 随着明清时期对敦煌的关注度降低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莫高窟的开凿活动逐渐停止。本章聚焦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分析在壁画创作趋于衰弱时,塑像艺术在技法上如何进行最后的挣扎与创新。研究明代对早期洞窟的“重塑”现象,以及这种修缮行为对原真性带来的挑战与影响。 --- 第三卷:敦煌的再发现与文化遗产的未来 第八章:尘封的秘境——藏经洞的发现及其世界意义 本卷将叙述1900年王圆箓道士偶然发现藏经洞的惊心动魄过程,以及随后的“敦煌劫难”。我们将客观梳理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探险家对敦煌文书的掠夺与研究历史。深入探讨藏经洞文书(包括佛经、契约、户籍、史料等)的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中古历史、语言学、民族学和艺术史的认知。 第九章:文献与图像的互证——理解敦煌艺术的钥匙 敦煌的魅力在于其图像与文献的完美结合。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如供养人题记、变文、俗讲文本)来反向解读和印证洞窟壁画和塑像所要表达的宗教内涵和世俗场景。重点分析“变相”艺术如何成为普通民众理解佛教教义的重要媒介。 第十章: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当代敦煌学的构建 面对风沙、盐碱、气候变化以及游客压力,敦煌的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本章介绍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如病害监测、防风固沙工程。同时,总结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在敦煌学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展望未来敦煌研究在数字化、跨学科合作方面的潜力与方向,确保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能够永续流传。 --- 总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敦煌莫高窟全景图。它不仅是对精美艺术的视觉欣赏,更是对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种坚韧不拔的信仰,以及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理解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海濤

陳琦

 
  畢業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其後分別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並取得碩士學位。二OO六年畢業後同赴敦煌,從事敦煌藝術研究、闡釋影片設計、文化創意工坊策劃工作。主創完成《捨身飼虎》與《降魔成道》兩部文教數位動畫影片,合作發表〈魏晉南北朝美學的具體呈現——以莫高窟第254窟壁畫藝術為例〉、〈中國漢魏六朝美學史研究與莫高窟北魏壁畫藝術鑑賞〉、〈莫高窟第254 窟捨身飼虎圖的數字闡釋及影片創作〉等論文。

图书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背景:敦煌的艱難歲月

1. 一場發生在北魏時期的朝堂議辯
2. 西元五世紀前後敦煌的歷史與地理
3. 莫高窟的修建與禪觀
 
第二章  南壁: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1. 捨身飼虎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發願救虎
3. 局部二:刺頸跳崖
4. 局部三:虎食薩埵
5. 局部四:親人悲悼
6. 局部五:起塔供養
7. 「勢」之運行
 
第三章  北壁:尸毗王割肉貿鴿
1. 割肉貿鴿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試煉與考驗
3. 局部二:眷屬的勸挽
4. 「勢」之相合
 
第四章  南壁:釋迦降魔成道
1. 降魔成道的故事與圖像
2. 局部一:釋迦
3. 局部二:魔眾
4. 局部三:魔女
5. 「勢」之抗衡
 
第五章  整窟:禪觀的精神
1. 中心塔柱
2. 千佛
3. 列龕
4. 天宮、天頂
5. 禪修
 
第六章  結語:風雲時代的254窟
1. 北魏時代的敦煌與南朝美學的關聯
2. 從254窟壁畫藝術看時代美學範疇
 
附錄1 一座石窟的開鑿過程
附錄2 《捨身飼虎》的顏料分析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24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8.4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引 言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裡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四-十四世紀)綿延一千餘年的石窟藝術,中華、印度、希臘、伊斯蘭等幾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歷代虔誠的僧侶、供養人與匠師團隊為它傾盡心血。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共同作用,形成了這座集壁畫、彩塑、石窟建築於一體的文化藝術殿堂。

  時至今日,敦煌仍有四百九十二座石窟保留有壁畫及彩塑,它們集中分布在敦煌市往東南方向25公里,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宕泉河邊一片平整的長1700餘尺、高30餘尺、坐西朝東的山崖上。為了對應方便,研究人員為每座石窟都指定了編號。每年有百餘萬遊客不遠萬里來到這裡旅遊參觀,希望一睹古代石窟藝術的風采。在敦煌研究院講解人員的引導下,一隊隊遊客被分組帶到窟區,在崖壁蜿蜒的棧道上往來穿梭,時而會在一扇緊閉的窟門前駐足。窟門平時都是關閉的,只有當解說員用鑰匙將鎖打開時,觀眾才有機會深入到洞窟中一探究竟。入口處相對窄小,但走進一看呢,真是來到另一個世界。洞窟內的空間往往比從外面看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像一個長方形的走廊,有的像一個寬敞的大廳,有的前後左右帶有套房,有的還有四方塔柱,人可繞行。再往上看,窟頂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平頂,有的是穹頂,有的是四坡頂,有的還結合了人字披頂。環顧四周,與窟外滿眼單調的黃色砂石岩壁形成鮮明對比,窟內從下到上、從四壁到建築構件都布滿了裝飾。由於修建時代和修建者不同,每座石窟形成了不同的色調,有的是土紅色調,有的是石青色調,有的是石綠色調,也有的是年久氧化變色後的暗鬱灰色調,而在整體的色調下,又盡是生動細膩的色彩搭配變化,讓現代專業的美術家、設計師也連連稱絕;每座窟內又充滿了豐富的圖案和形象,有佛,有菩薩,有神獸,有人,有動植物……眾生以不同的方式組織穿插在一起,在荒涼寂靜的幽暗洞窟中化現出一幅幅蘊含靈性與生機的畫面。被眼前這一切所震懾的觀眾,在驚嘆之餘,或許也會感到有些茫然無措,面對鋪天蓋地的圖像,眼睛不知該從哪裡看起,該如何去欣賞、理解這些圖像的含義。它們為何出現在這裡?描繪了什麼?又想向觀眾傳達怎樣的資訊?人們不禁想要去解開這些千百年來留下的謎題。

  如果要把這四百九十二座石窟都帶領大家看一遍,那真是項太艱鉅的任務,遠遠超出了一本書的容量和我們的能力。這本不厚的小書希望做到的,是特別引導讀者走進其中的一座石窟,讓我們的目光定下來,靜靜地、仔細地去欣賞一鋪壁畫,進而可以有序地循著古代畫師的營造方式去觀看同一石窟內的其他兩鋪壁畫,再進而能夠與窟內的其他圖像、塑像結合起來,理解它們的整體意涵和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超越一般常見的知識性介紹,使讀者和觀眾更深層次地領會這些紛繁圖像背後的精神與思想,更具體地體驗到敦煌石窟的創建者構思每座石窟時的匠心和意圖,我們深信,這些正是莫高窟留給後世的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將要選出的,是修建於北魏時期的第254號洞窟。它正處於崖壁中間,採光良好,受流沙與潮濕影響較小。在它周圍,分布著莫高窟修建時代較早的一批洞窟,著名的北涼275窟就在其北面不遠處。由此可見,這一帶也是被最初的營建者所相中的黃金位置。由於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藝術價值珍貴,254窟很少對公眾開放,希望透過這本小書,透過我們的講解和描述,可以使您領略它的精粹。

  推開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莊嚴偉岸的交腳佛像,他穩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圓券龕下,面朝東方。清晨初升的陽光透過門楣上方的明窗,正好照落在他的身上,也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線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發出深邃的藍紫色調。高敞的窟內空間布滿各類圖像:前室南北兩壁的中下段,繪有四鋪表現釋迦本生、佛傳故事的精彩壁畫;中上部的闕形龕、列龕裡塑有犍陀羅風格的禪修佛像;環繞四壁,繪滿排列整齊、榜題名號的千佛形象;中心塔柱除了正面的主尊,其餘三面都是雙層龕,也塑有佛像及菩薩像;後室窟頂繪有平棋藻井,前室的人字披頂則利用豎條形的分割,繪製了三十四位天人菩薩,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枝曼妙的植株。其他還有天宮伎樂、地神、說法圖、白衣佛等,幾乎所有的空隙都填滿圖像,彷彿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容納下一個宇宙。

  敦煌壁畫在現代印刷品中往往被單獨截取,實際上它們當年都不是純粹為了審美目的創作,而是與整窟的建築、塑像和圖像共同作用,構成一座佛教宣教修行的殿堂。本書主要解讀的一鋪壁畫――〈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圖〉,就位於254窟南壁中段,它被公認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件絕世佳作。不過很可惜,關於它的作者和具體的創作背景,都已隨著大漠黃沙湮沒在歷史中,最多也只能根據目前有限的資料來冒昧揣測。但這並不妨礙藝術本身強大的感染力,無數觀眾為之動容,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許多著名藝術家,都曾在這幅作品前潛心臨摹。一千五百年前的畫師,是如何以他真摯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藝,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進而深深地觸動人心?他透過畫面想要表現怎樣的內容?這幅壁畫與整窟其他的豐富圖像又有著怎樣的聯結?它們是在怎樣的情境中被組織在一起?這些都是我們將要去探討的話題。在進入畫面的具體分析之前,有一點需要特別提請讀者注意:敦煌的藝術與它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若能不局限於目光所見,增加對古老文明的感受和理解,那麼這些流傳千年的遺跡便不再緘默,從而開始它獨特的訴說。因此,為了更好地認識理解這鋪壁畫和這座洞窟,讓我們做好準備,穿越時光隧道,去開啟一場心靈的探尋旅行……
 
推薦序

  「敦煌的每一窟,都是一個奇蹟,將虔誠供養諸佛菩薩的心,化為圖繪和雕塑,恭敬心生養更大的慈悲心,乃至清淨心一瞬閃現⋯⋯。

  佛,並不須要人拜他;人拜佛,是因為自己也有可能成佛。

  多年前,和作家李昂、劉克襄等多人同去敦煌。劉克襄看到我進入一窟之中,就掉了淚,並寫在他一篇文章裡。

  但當下,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掉了淚。

  『我佛慈悲,無上慈悲,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看到這本書,想起自己年輕時的詩句。」       

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藝術瑰寶,由漫長的時間、開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所共同造就。兩位作者被敦煌藝術吸引,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一載。他們結合原本所學的美術與電影專業背景,運用新的視角、新的媒體,致力於新時代敦煌藝術研究、闡釋與傳播。很高興看到他們將多年的工作成果付梓,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是敦煌北朝石窟藝術的經典,相信透過本書的整窟細讀,廣大讀者會更具體從一座石窟的精神內涵出發,發現古代無名匠師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窺見敦煌石窟的浩瀚璀璨,體驗到敦煌做為人類文明寶藏所具有的歷久彌新的價值與意義。」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二五四窟」,這是一個讓敦煌研究者津津樂道的數字,它代表的意義非凡,是佛教藝術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因此,這本書若能將重點放在專門分析二五四窟的藝術成就,那絕對是深度閱讀者的福音。我個人對這個時期的造像風格特別感興趣,那種介於北魏的秀骨清像和隋唐的豐滿圓潤之間的過渡美學,非常耐人尋味。希望作者能夠針對二五四窟的塑像,進行多角度的剖析,比如它們的「面相學」特徵、動態的表現手法,甚至是與同期其他洞窟的比較分析。如果能附帶一些考古挖掘或修復過程的記錄照片(雖然這在電子書裡可能較難呈現,但仍值得期待其文字描述的細膩度),那就更具備資料的參考價值了。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專精而不失宏觀」,將二五四窟置於整個敦煌脈絡中進行論述,那它就不是一本普通的導覽書,而是一部具有學術厚度的專著了。

评分

作為一個電子書版本,我對它的「典藏」二字有著更高層次的期待,那就是閱讀體驗的極致優化。傳統的線裝書固然有其美感,但在查閱和攜帶上總有不便之處。電子書的優勢在於檢索的便利性和多媒體的潛力。我期望這本電子書能做到超連結的無縫對接,比如點擊壁畫中的某個特定人物,能立即跳轉到該人物在其他洞窟的對應圖像,或是相關的學術註釋。此外,如果能內嵌一些藝術史學家的語音導讀片段,或是模擬光線變幻下壁畫色彩的動態展示,那就完全突破了紙本書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數位典藏」的價值。畢竟,敦煌的藝術是需要「活」起來的,單純的靜態圖片,很難完全捕捉那份靈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使價格稍高,對於追求效率和沉浸式體驗的現代讀者來說,也是物超所值。

评分

看到「圖說」這兩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的重點絕對是視覺饗宴,這對我這種「視覺系」讀者來說,是極大的誘惑。畢竟,敦煌的魅力,十有八九都展現在那些令人屏息的圖像上。我希望它在圖像的選擇上能有獨到的眼光,不只是挑選那些最常見的、明信片上會出現的經典畫面,更要挖掘一些比較少曝光、但藝術價值極高的細節特寫。比方說,那些菩薩的衣褶、供養人的服飾細節,甚至是那些微小的藻井紋飾,如果能用高解析度的照片呈現,那簡直是無價之寶。而且,「圖說」的精髓在於「說」,解說的文字不能是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要能讓一個對敦煌知識不多的人也能輕鬆領會其中奧妙。像是講解壁畫的層次結構、構圖的巧思,或是不同時期風格的演變,如果能用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來串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圖錄的範疇了。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可以隨手翻閱,每次都有新發現的「敦煌寶典」。

评分

整體來看,這套書名給人的感覺是「全面包抄」,試圖涵蓋敦煌研究的各個層面,這份雄心壯志令人敬佩。我希望它能真正體現出「完全」的承諾,也就是說,在圖版、註釋、背景資料、歷史脈絡等各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不留遺憾。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應該是一套建立基本認知體系的入門磚;而對於資深愛好者,它也必須能提供足夠的「新知」或「獨到觀點」來滿足他們對細節的探究欲。我尤其關注它對敦煌藝術「世俗化」面向的描寫,除了宏大的宗教主題,那些民間生活、風俗習慣是如何在壁畫中留下痕跡的,往往更能拉近我們與千年古人的距離。總而言之,一本好的敦煌書籍,不僅是藝術品的記錄,更是歷史的見證。我希望這本《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完全典藏版】》能夠成為那座連接我們與莫高窟精神世界的堅實橋樑。

评分

這本關於敦煌的書,光看書名就覺得「氣勢非凡」啊!「完全典藏版」這幾個字,對我們這種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定心丸,代表著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絕對夠份量。我特別期待它能把敦煌石窟的藝術精華,用現代的視角重新梳理一遍,畢竟敦煌的壁畫和塑像,那是橫跨千年的東西方文明交匯點,光是光影的變化和顏料的暈染,就足以讓人著迷許久。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圖錄的堆砌,而是能有紮實的考據和深入的解讀,告訴我們那些佛像背後的故事,那些飛天舞蹈的意涵,還有那些經變畫中隱藏的時代脈絡。如果能像導覽員一樣,帶著讀者走進那些斑駁的洞窟,感受那份歷史的厚重感,那就太棒了。尤其對於在台灣的我們,敦煌的訊息相對不像大陸那邊那麼唾手可得,一本像樣的典藏版,絕對是書櫃裡的鎮山之寶。我希望它在印刷和編排上也能達到「典藏」的水準,紙張的質地、色彩的還原度,都必須經得起反覆翻閱和細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