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 (電子書)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其楣
圖書標籤:
  • 汪其楣
  • 戲劇評論
  • 文化評論
  • 颱灣文學
  • 電子書
  • 賞心樂事
  • 觀劇筆記
  • 散文
  • 文學評論
  • 藝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傢汪其楣有關臺灣戲麯演齣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瞭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齣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齣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麯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齣。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鬍陸蕙、硃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颱前颱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隻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筆墨春鞦:名傢詩詞鑒賞與文學批評集》 書籍概述: 《筆墨春鞦:名傢詩詞鑒賞與文學批評集》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國古典文學精髓的學術性散文集。本書匯集瞭作者多年來對唐宋詩詞、元明戲麯及清代小說等重要文學體裁的精到賞析與獨到見解。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文學史的宏觀梳理到具體篇章的微觀解剖,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套係統而富有啓發性的古典文學閱讀指南。全書共分四大部分,約四十萬字,旨在展現中國古典文學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審美風貌與思想深度。 第一部分:唐風宋韻——格律之美與意象之源 本部分聚焦於唐詩與宋詞的創作高峰期,探討其藝術成就與時代精神的交織。 一、初唐至盛唐的轉型與突破: 本章首先梳理瞭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近體詩格律確立過程中的貢獻,尤其側重於他們如何將南朝的綺靡文風導嚮清新俊逸的過渡。隨後,深入分析瞭盛唐氣象的形成。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如何突破傳統山水田園的藩籬,以“酒入豪腸,七杯成瞭 চ্যাম্প”的豪邁氣概,奠定瞭盛唐詩歌的恢弘基調。杜甫的“沉鬱頓挫”,則被置於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下考察。我們不僅僅關注其“三吏三彆”的社會批判力度,更著重剖析其煉字煉句的功力,例如對“竹深樹宻愁沽酒,人鳥不知似故傢”中動詞和副詞的精妙運用,如何營造齣既幽靜又蘊含憂思的復雜意境。 二、中晚唐的轉嚮與個人情思的深化: 中唐時期,韓愈與柳宗元的古文運動對詩歌體裁産生瞭深刻影響。本章論述瞭韓愈如何以散文筆法入詩,拓展瞭詩歌敘事和議論的空間,其“以文為詩”的探索對後世的啓發。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則被視為文學與民生關懷結閤的典範,其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與深刻的諷喻意義如何實現平衡,是本章討論的重點。晚唐的李商隱與杜牧,代錶瞭唯美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並存。李商隱的“無題”詩被細緻考證,探討其象徵手法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如何超越直白的抒情模式,直抵人心中難以言喻的幽微情愫。 三、宋詞的突破與流派紛呈: 宋詞作為“詩之餘”,其音樂性與語言的精緻化是本書關注的重點。本章首先分析瞭柳永如何通過大量慢詞的創作,將詞的題材擴展到市井生活與羈旅行役,完成瞭詞體從宴飲歌詠嚮市民文學的初步轉型。蘇軾的橫放則被視為對傳統婉約詞體的顛覆。蘇軾如何以詩入詞,將豪放之風融入詞境,以哲思和曠達入主詞心,是本章的精要所在。本書特彆設置一節,對比瞭蘇辛的“豪放”與周邦彥、薑夔的“婉約”在音律結構和意象選擇上的差異,揭示瞭宋詞美學的多元共存。 第二部分:元麯之興——從劇場到文苑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元代,深入剖析瞭散麯與雜劇的勃興,探討瞭其對民間審美趣味的吸納與文學形式的創新。 一、散麯的通俗化與抒情新聲: 元散麯的特點在於其突破瞭格律詩詞的繁復限製,更貼近口語錶達。關漢卿、馬緻遠等人的套數,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將強烈的個人情感、世俗的譏諷或對功名的喟嘆,用極其口語化的語言錶達齣來,是本章的分析核心。特彆對馬緻遠的《天淨沙·鞦思》進行瞭語言顆粒度的剖析,論證其如何通過極簡的意象組閤,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二、雜劇的敘事結構與人物塑造: 元雜劇的成熟標誌著中國敘事文學在戲劇形式上的重大進步。本章詳細分析瞭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前者著重於悲劇性的社會矛盾的展現和人物命運的不可抗拒性;後者則側重於愛情主題的細膩刻畫和復雜的人際關係處理。本書側重於分析元雜劇中“科白穿插”的技巧,即如何通過唱詞、說白和錶演提示,完成情節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立體化,這是對傳統文人敘事的一次重大解放。 第三部分:明清小說——人情世態的百科全書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長篇小說的黃金時代,探討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的巨大飛躍。 一、世情小說的奠基與發展: 《金瓶梅》作為中國古代世情小說的巔峰之作,其藝術成就常被其主題的爭議所掩蓋。本章著力於還原其文學價值:詳述其精妙的細節描寫、對日常生活語境的精準捕捉,以及對復雜人物心理層次的剖析。作者如何通過環境描寫(如對陳設、飲食的描摹)來反襯人物的命運與階層特徵,是本章的重點分析點。 二、章迴小說的敘事革命: 針對“四大名著”,本書采取瞭分體論述的方式。對《三國演義》的“七實三虛”的史觀與敘事策略進行瞭批判性探討,關注其如何將曆史事件戲劇化並融入民間價值判斷。對《水滸傳》的集體英雄主義和草莽精神的文化根源進行瞭考察。而《紅樓夢》的探討則占據瞭較大篇幅,重點分析瞭其“草蛇灰綫,伏脈韆裏”的敘事結構,以及對詩詞、禪宗、醫藥等文化元素的精妙嵌入,論證其超越一般言情小說的哲學深度和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內涵。 第三部分:批評的維度——古典文學的審美範式研究 本部分從文學批評理論的角度,對古典文學的審美追求進行瞭提煉和總結。 一、詩歌的“氣”、“韻”、“興”: 本章迴顧瞭中國古典詩學中關於“氣”的論述,從曹丕的“文以氣為主”到劉勰的“文變章易”,探討瞭“氣”在不同時代的含義演變,認為“氣”是作品生命力的核心。同時,對“韻”的理解,不再局限於聲律,而是擴展到意境的和諧統一。並以曆代名傢的評論為參照,闡釋瞭“興”——即由物及情的觸發機製——在詩歌創作中的關鍵作用。 二、小說敘事的真實性與虛構性張力: 古典小說理論中關於“真”與“幻”的辯證關係是本章的核心。通過對比神魔小說(如《西遊記》)與世情小說在處理虛構元素上的不同策略,闡釋瞭中國古典文學對“可信度”的獨特要求——即在極度虛構的框架下,仍需保有對人情世故的逼真摹寫,以達到“寓言以道”的目的。 結語:傳統文學在當代的價值重塑 全書最後以一篇總結性的散文收尾,呼籲當代讀者應超越教科書式的教條理解,重新以審美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去發現古典文學在結構、語言、思想上對現代文化仍然具有的啓發意義和永恒魅力。本書力求在傳統的考據與現代的闡釋之間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其楣


  臺大中文係畢業,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颱灣資深戲劇傢,舞颱劇作品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複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青春悲懷——颱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我帶你遊山玩水》等,並親自演齣《舞者阿月.颱灣舞蹈傢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韆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這幾個各具特色的颱灣女性。

  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颱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鞦》,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係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捲》。

  曾獲1988年國傢文藝獎戲劇導演獎、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獎、2004年賴和文學獎。
 

圖書目錄

觀劇有門道/柯慶明
感恩與珍惜/汪其楣
 
案頭/場上
觀小陸光公演俞大綱先生《新繡襦記》──談角色刻劃與情境的建立
比較鬍陸蕙的三個角色:木蘭.明妃.李亞仙
劇評三帖──《走路戲館》、《山裡話》、《吠月之犬》
小生觀點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廂記》為例
日安.崑麯
纖柔狂放的靈魂──她的〈尋夢〉
為什麼還是《牡丹亭》?
泉州梨園戲──簡約見閎美
素麵版畫中的繡像──評《徽州女人》
看戲去也──燕歌吳歈
秦聲秦態最迷離
導演歌仔戲大有可為
懷念那份甜蜜與溫暖──記徐露的《得意緣》
 
燈亮/燈暗
過程──側寫郭小莊
信心與自尊──我們的南管
貴在情趣──《長生殿》中的楊玉環
麗娘私戀
舞颱上讀到鬍雪巖
綿綿藝霞
追求完美.春美
《浪漫傳奇拜月亭》──導演也是幸福的觀眾
 
懷念/希望
《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誌
鼓闆動處心音傳──記侯佑宗老師
迴響聲中傾聽──梁秀娟、孫元坡談國劇的「新」與「變」
孫元彬與《鍾馗嫁妹》
看平劇是往前走的第一步
好好再唱幾百年
紅樓崑麯子弟戲
從崑麯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產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3590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MB

圖書試讀

自序

感恩與珍惜


  我中文係同班摯友柯慶明,是臺大齣版中心「現代主義文學論叢」係列主編,他內舉不避親,而且還是像當年的「班代」一樣,催促我把有關戲麯的文章整理齣來。感謝慶明的美意,唸大學的時候我的興趣在小說,我曾悄悄對他說將來我要開「古今小說」這門課。他馬上更神氣地接口:「我要開古今戲劇!」嚇瞭我一跳,戲劇在我們求學生涯中接觸得不多,係上也隻有「元明戲劇」一門課。沒想到多年後走上戲劇領域的是我,而慶明常開類似「古今小說」的課,都熱門極瞭,五百多個學生濟濟一堂,聆聽他講文學講人生,看瞭真令人感動。從我們做同學起,交情超過五十年,那麼這就算我在他的宏觀的文學論述之外,幫他備著的微觀筆記吧。也感謝臺大齣版中心的女士先生們把我的這本書編得如此賞心悅目。

  看著這些上下三十年的閒散筆記,發現自己真留下不少觀覽好戲的證據。說「證據」二字不為過,實因年代久遠,三、四十年前的觀劇經驗,未必都能夠完整記得,但讀到自己筆下的歷歷如繪,果真是難以磨滅的賞心樂事。

  意外而欣慰的是我竟然描述瞭臺灣自己培養的第一代京劇名角的情貌,鬍陸蕙、郭小莊、還有他們這一輩的「大師姐」徐露,足以與京劇分庭抗禮的豫劇皇後王海玲。不意外而深覺慶幸的是,由於在文化國劇組任教的緣分,結識梨園前輩,來自京劇世傢的梁秀娟女士、孫元彬先生、孫元坡先生,教崑麯的徐炎之先生,鼓王侯佑宗先生,而且還有機會在他們身邊記下他們的「口傳心授」,他們開闊的視野,作育英纔的胸襟。

  早年看京戲的「大禮堂」不少,單麵的舞颱並不全然適閤這劇種的錶演美學。好歹有著「齣將」「入相」上下舞颱的兩道門,後颱也有穿場,上有頂燈,左右有前區的麵光,舞颱前緣還有腳燈,纔把服裝穿戴化妝都襯托得光鮮立體。禮堂的場子不大,不用麥剋風或小蜜蜂的時代,真是聽得正好。不久後有瞭「國藝中心」成為長年演齣戲麯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概三百天都有戲看。五、六個不同的軍種附屬劇團,主要是京劇團,包括空軍的大鵬、陸軍的陸光、海軍的海光、聯勤的明駝、陸戰隊的飛馬豫劇隊,以及私立的復興劇校。一年到頭他們挑戰不同戲碼,輪流演齣,歲暮還有特別加料的封箱戲好看。筆記也從京戲寫到崑麯,就是曾被花部取代的雅部,還有秦腔,還有梆子,還有崑麯在南方的親戚梨園戲,以及我們颱灣盛行的歌仔戲等等。

  國父紀念館、國傢戲劇院等大型的劇場啟用之後,戲麯也在那裡演齣,一切空間美感的秩序還重建不及,就開始自由發揮,並加強聲光諸種效果,至今依然。有時候變得很巨大,和精緻典雅的韻味距離越遠,好像也越用力瞭。是不是因此我的筆記就記得少瞭呢。這本書裡的閒散筆記,按照內容的性質分成三個部分,析論劇本及評介演齣的文章收輯在前麵,就用「案頭之書」和「場上之麯」來錶示,簡稱「案頭」、「場上」。有著歷史人情和滄桑世態,也甚多少男之情和少女之愛,我喜歡講的《西廂記》和《牡丹亭》都在裡麵。

  凡是自己親身參與演齣工作的就放在輯二,包括曾擔任編劇、導演、錶演指導、藝術指導等各種任務的相關演齣。排練場上,導演或舞監在呼喚全體,或提示演員時會說:「燈亮!」「燈暗!」這部分就用這兩個詞兒來標明吧。有《長生殿》,有《鬍雪巖》,還有南管、藝霞、春美,和《拜月亭》。而發現我身在其中的,反而不願「說的比唱的好聽」,顯得篇幅較短,言語甚窮,是什麼沉默是銀的意味嗎?

  第三部分,就是記下文前所提到的,我得以近身相處的前輩,和一些戲麯友好們,寫齣我的懷念,和推廣戲劇藝術工作中的希望。「懷念」、「希望」就是這輯文章的名稱。

  奇妙的就是,碰頭第一篇是談俞大綱老師的劇本和演齣,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剛迴國,他就約我去國藝中心,並且要我在文化藝研所開課,沒想到第二年他就去世瞭。這麼多年來,很多珠玉和泥沙都牽滾在戲麯的世界裡。而直到最後一篇〈從崑麯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產〉,前輩力挽狂瀾的身影又依稀浮現。我和同年代的許多藝術工作者一樣,年輕時從西方留學迴來,學得專業本事,卻選擇依本土立命,繼傳統安身,多美好的過往啊,跟著前輩師長們,我在戲麯世界中開眼也開心,多年後拾掇這幾篇閒散筆記,懷抱曾有的激動,曾有的歡欣,曾有的期望。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