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 (電子書)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其楣
图书标签:
  • 汪其楣
  • 戲劇評論
  • 文化評論
  • 台灣文學
  • 電子書
  • 賞心樂事
  • 觀劇筆記
  • 散文
  • 文學評論
  • 藝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家汪其楣有關臺灣戲曲演出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了歷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歷歷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繡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出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曲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出。臺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胡陸蕙、朱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台前台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只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笔墨春秋:名家诗词鉴赏与文学批评集》 书籍概述: 《笔墨春秋:名家诗词鉴赏与文学批评集》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学术性散文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唐宋诗词、元明戏曲及清代小说等重要文学体裁的精到赏析与独到见解。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文学史的宏观梳理到具体篇章的微观解剖,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启发性的古典文学阅读指南。全书共分四大部分,约四十万字,旨在展现中国古典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风貌与思想深度。 第一部分:唐风宋韵——格律之美与意象之源 本部分聚焦于唐诗与宋词的创作高峰期,探讨其艺术成就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一、初唐至盛唐的转型与突破: 本章首先梳理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近体诗格律确立过程中的贡献,尤其侧重于他们如何将南朝的绮靡文风导向清新俊逸的过渡。随后,深入分析了盛唐气象的形成。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如何突破传统山水田园的藩篱,以“酒入豪肠,七杯成了 চ্যাম্প”的豪迈气概,奠定了盛唐诗歌的恢弘基调。杜甫的“沉郁顿挫”,则被置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考察。我们不仅仅关注其“三吏三别”的社会批判力度,更着重剖析其炼字炼句的功力,例如对“竹深树宻愁沽酒,人鸟不知似故家”中动词和副词的精妙运用,如何营造出既幽静又蕴含忧思的复杂意境。 二、中晚唐的转向与个人情思的深化: 中唐时期,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对诗歌体裁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章论述了韩愈如何以散文笔法入诗,拓展了诗歌叙事和议论的空间,其“以文为诗”的探索对后世的启发。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则被视为文学与民生关怀结合的典范,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与深刻的讽喻意义如何实现平衡,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晚唐的李商隐与杜牧,代表了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并存。李商隐的“无题”诗被细致考证,探讨其象征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如何超越直白的抒情模式,直抵人心中难以言喻的幽微情愫。 三、宋词的突破与流派纷呈: 宋词作为“诗之余”,其音乐性与语言的精致化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本章首先分析了柳永如何通过大量慢词的创作,将词的题材扩展到市井生活与羁旅行役,完成了词体从宴饮歌咏向市民文学的初步转型。苏轼的横放则被视为对传统婉约词体的颠覆。苏轼如何以诗入词,将豪放之风融入词境,以哲思和旷达入主词心,是本章的精要所在。本书特别设置一节,对比了苏辛的“豪放”与周邦彦、姜夔的“婉约”在音律结构和意象选择上的差异,揭示了宋词美学的多元共存。 第二部分:元曲之兴——从剧场到文苑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元代,深入剖析了散曲与杂剧的勃兴,探讨了其对民间审美趣味的吸纳与文学形式的创新。 一、散曲的通俗化与抒情新声: 元散曲的特点在于其突破了格律诗词的繁复限制,更贴近口语表达。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套数,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强烈的个人情感、世俗的讥讽或对功名的喟叹,用极其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本章的分析核心。特别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语言颗粒度的剖析,论证其如何通过极简的意象组合,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二、杂剧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 元杂剧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学在戏剧形式上的重大进步。本章详细分析了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前者着重于悲剧性的社会矛盾的展现和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后者则侧重于爱情主题的细腻刻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本书侧重于分析元杂剧中“科白穿插”的技巧,即如何通过唱词、说白和表演提示,完成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立体化,这是对传统文人叙事的一次重大解放。 第三部分:明清小说——人情世态的百科全书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探讨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巨大飞跃。 一、世情小说的奠基与发展: 《金瓶梅》作为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成就常被其主题的争议所掩盖。本章着力于还原其文学价值:详述其精妙的细节描写、对日常生活语境的精准捕捉,以及对复杂人物心理层次的剖析。作者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如对陈设、饮食的描摹)来反衬人物的命运与阶层特征,是本章的重点分析点。 二、章回小说的叙事革命: 针对“四大名著”,本书采取了分体论述的方式。对《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的史观与叙事策略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关注其如何将历史事件戏剧化并融入民间价值判断。对《水浒传》的集体英雄主义和草莽精神的文化根源进行了考察。而《红楼梦》的探讨则占据了较大篇幅,重点分析了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结构,以及对诗词、禅宗、医药等文化元素的精妙嵌入,论证其超越一般言情小说的哲学深度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批评的维度——古典文学的审美范式研究 本部分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古典文学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一、诗歌的“气”、“韵”、“兴”: 本章回顾了中国古典诗学中关于“气”的论述,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到刘勰的“文变章易”,探讨了“气”在不同时代的含义演变,认为“气”是作品生命力的核心。同时,对“韵”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声律,而是扩展到意境的和谐统一。并以历代名家的评论为参照,阐释了“兴”——即由物及情的触发机制——在诗歌创作中的关键作用。 二、小说叙事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张力: 古典小说理论中关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是本章的核心。通过对比神魔小说(如《西游记》)与世情小说在处理虚构元素上的不同策略,阐释了中国古典文学对“可信度”的独特要求——即在极度虚构的框架下,仍需保有对人情世故的逼真摹写,以达到“寓言以道”的目的。 结语:传统文学在当代的价值重塑 全书最后以一篇总结性的散文收尾,呼吁当代读者应超越教科书式的教条理解,重新以审美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去发现古典文学在结构、语言、思想上对现代文化仍然具有的启发意义和永恒魅力。本书力求在传统的考据与现代的阐释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其楣


  臺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台灣資深戲劇家,舞台劇作品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複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青春悲懷——台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我帶你遊山玩水》等,並親自演出《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這幾個各具特色的台灣女性。

  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台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秋》,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卷》。

  曾獲1988年國家文藝獎戲劇導演獎、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獎、2004年賴和文學獎。
 

图书目录

觀劇有門道/柯慶明
感恩與珍惜/汪其楣
 
案頭/場上
觀小陸光公演俞大綱先生《新繡襦記》──談角色刻劃與情境的建立
比較胡陸蕙的三個角色:木蘭.明妃.李亞仙
劇評三帖──《走路戲館》、《山裡話》、《吠月之犬》
小生觀點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廂記》為例
日安.崑曲
纖柔狂放的靈魂──她的〈尋夢〉
為什麼還是《牡丹亭》?
泉州梨園戲──簡約見閎美
素面版畫中的繡像──評《徽州女人》
看戲去也──燕歌吳歈
秦聲秦態最迷離
導演歌仔戲大有可為
懷念那份甜蜜與溫暖──記徐露的《得意緣》
 
燈亮/燈暗
過程──側寫郭小莊
信心與自尊──我們的南管
貴在情趣──《長生殿》中的楊玉環
麗娘私戀
舞台上讀到胡雪巖
綿綿藝霞
追求完美.春美
《浪漫傳奇拜月亭》──導演也是幸福的觀眾
 
懷念/希望
《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誌
鼓板動處心音傳──記侯佑宗老師
迴響聲中傾聽──梁秀娟、孫元坡談國劇的「新」與「變」
孫元彬與《鍾馗嫁妹》
看平劇是往前走的第一步
好好再唱幾百年
紅樓崑曲子弟戲
從崑曲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產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3590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MB

图书试读

自序

感恩與珍惜


  我中文系同班摯友柯慶明,是臺大出版中心「現代主義文學論叢」系列主編,他內舉不避親,而且還是像當年的「班代」一樣,催促我把有關戲曲的文章整理出來。感謝慶明的美意,唸大學的時候我的興趣在小說,我曾悄悄對他說將來我要開「古今小說」這門課。他馬上更神氣地接口:「我要開古今戲劇!」嚇了我一跳,戲劇在我們求學生涯中接觸得不多,系上也只有「元明戲劇」一門課。沒想到多年後走上戲劇領域的是我,而慶明常開類似「古今小說」的課,都熱門極了,五百多個學生濟濟一堂,聆聽他講文學講人生,看了真令人感動。從我們做同學起,交情超過五十年,那麼這就算我在他的宏觀的文學論述之外,幫他備著的微觀筆記吧。也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的女士先生們把我的這本書編得如此賞心悅目。

  看著這些上下三十年的閒散筆記,發現自己真留下不少觀覽好戲的證據。說「證據」二字不為過,實因年代久遠,三、四十年前的觀劇經驗,未必都能夠完整記得,但讀到自己筆下的歷歷如繪,果真是難以磨滅的賞心樂事。

  意外而欣慰的是我竟然描述了臺灣自己培養的第一代京劇名角的情貌,胡陸蕙、郭小莊、還有他們這一輩的「大師姐」徐露,足以與京劇分庭抗禮的豫劇皇后王海玲。不意外而深覺慶幸的是,由於在文化國劇組任教的緣分,結識梨園前輩,來自京劇世家的梁秀娟女士、孫元彬先生、孫元坡先生,教崑曲的徐炎之先生,鼓王侯佑宗先生,而且還有機會在他們身邊記下他們的「口傳心授」,他們開闊的視野,作育英才的胸襟。

  早年看京戲的「大禮堂」不少,單面的舞台並不全然適合這劇種的表演美學。好歹有著「出將」「入相」上下舞台的兩道門,後台也有穿場,上有頂燈,左右有前區的面光,舞台前緣還有腳燈,才把服裝穿戴化妝都襯托得光鮮立體。禮堂的場子不大,不用麥克風或小蜜蜂的時代,真是聽得正好。不久後有了「國藝中心」成為長年演出戲曲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概三百天都有戲看。五、六個不同的軍種附屬劇團,主要是京劇團,包括空軍的大鵬、陸軍的陸光、海軍的海光、聯勤的明駝、陸戰隊的飛馬豫劇隊,以及私立的復興劇校。一年到頭他們挑戰不同戲碼,輪流演出,歲暮還有特別加料的封箱戲好看。筆記也從京戲寫到崑曲,就是曾被花部取代的雅部,還有秦腔,還有梆子,還有崑曲在南方的親戚梨園戲,以及我們台灣盛行的歌仔戲等等。

  國父紀念館、國家戲劇院等大型的劇場啟用之後,戲曲也在那裡演出,一切空間美感的秩序還重建不及,就開始自由發揮,並加強聲光諸種效果,至今依然。有時候變得很巨大,和精緻典雅的韻味距離越遠,好像也越用力了。是不是因此我的筆記就記得少了呢。這本書裡的閒散筆記,按照內容的性質分成三個部分,析論劇本及評介演出的文章收輯在前面,就用「案頭之書」和「場上之曲」來表示,簡稱「案頭」、「場上」。有著歷史人情和滄桑世態,也甚多少男之情和少女之愛,我喜歡講的《西廂記》和《牡丹亭》都在裡面。

  凡是自己親身參與演出工作的就放在輯二,包括曾擔任編劇、導演、表演指導、藝術指導等各種任務的相關演出。排練場上,導演或舞監在呼喚全體,或提示演員時會說:「燈亮!」「燈暗!」這部分就用這兩個詞兒來標明吧。有《長生殿》,有《胡雪巖》,還有南管、藝霞、春美,和《拜月亭》。而發現我身在其中的,反而不願「說的比唱的好聽」,顯得篇幅較短,言語甚窮,是什麼沉默是銀的意味嗎?

  第三部分,就是記下文前所提到的,我得以近身相處的前輩,和一些戲曲友好們,寫出我的懷念,和推廣戲劇藝術工作中的希望。「懷念」、「希望」就是這輯文章的名稱。

  奇妙的就是,碰頭第一篇是談俞大綱老師的劇本和演出,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剛回國,他就約我去國藝中心,並且要我在文化藝研所開課,沒想到第二年他就去世了。這麼多年來,很多珠玉和泥沙都牽滾在戲曲的世界裡。而直到最後一篇〈從崑曲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產〉,前輩力挽狂瀾的身影又依稀浮現。我和同年代的許多藝術工作者一樣,年輕時從西方留學回來,學得專業本事,卻選擇依本土立命,繼傳統安身,多美好的過往啊,跟著前輩師長們,我在戲曲世界中開眼也開心,多年後拾掇這幾篇閒散筆記,懷抱曾有的激動,曾有的歡欣,曾有的期望。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