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 (電子書)

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安祈
图书标签:
  • 戏剧
  • 剧本
  • 罗汉
  • 佛教
  • 艺术
  • 创作
  • 文化
  • 电子书
  • 台湾戏剧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道彩霞分晝夜 似離而合 筆墨相牽
  一點心事難藏隱 幽情密意 在筆鋒  


  《十八羅漢圖》2015年首演於臺北國家戲劇院,是國光劇團創團二十週年的年度代表作,經過王安祈、劉建幗、李小平的編導構思,與所有演員、設計團隊的共同創作,以其藝術成就榮獲2016年度「台新藝術獎」的五大作品。

  國光劇團隸屬於文化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近年在歷任團長與藝術總監王安祈的掌舵下,藉由文學化、現代化的方向成功打造臺灣京劇新美學,此書與時報公司合作出版,希望一齣高水準的劇作不只是現場演出,更希望劇本本身以及伴隨演出的共同創作、製作過程乃至後續迴響,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本書特色

  包括劇本,以及從編劇、導演、主演到音樂、舞台、服裝、燈光等創作設計群,乃至執行製作、宣傳、舞台技術人員等各個面向的劇場工作歷程,並收錄台新藝術獎與表演藝術評論台六位劇評家的文章,彌足珍貴。

  本劇榮獲2016年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節目殊榮,聯結「古典品味」與「現代心靈」,隱然遙指臺灣京劇「未來性」的意義。

獲獎紀錄

  本劇《十八羅漢圖》2015年10月於臺北國家劇院首演,2016年榮獲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節目

好評推薦

  【深度推薦】

  「當臺上的角色忙於分辨「畫」的真假的同時,也進行「情」的有無的辯證。情之所至,甚至直透生死,「物」的真偽之辨也就豁然開朗起來。」——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王德威

  「華麗又纖細,迷人又雋永,充滿符號與隱喻的當代劇作。敘事層面藉著一幅古畫的辨真過程,直刺真相與虛偽、真性與名利、市儈與藝術價值的高下,情節扣人心弦,層層布局,冷熱交織,微巨相映。」——表演藝術台台長、資深藝評 紀慧玲

  【精闢導讀】
  《十八羅漢圖》2015年10月在臺北國家劇院首演後,於2016年榮獲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節目殊榮,當時的入圍評論指出:「《十八羅漢圖》以最幽微流轉、情牽意繫的『聲色微變』,為當代京劇美學打開了情物交疊的新感性形式。在表演體系上,體現戲曲本體韻味,在文學高度上,題旨崇高,辭藻繁麗,情意綿長。進出傳統與當代之間,《十八羅漢圖》渾然天成,延續古典品味,叩擊現代心靈。」這項評語從「京劇美學」、「表演體系」與「文學高度」三面向,稱許《十八羅漢圖》聯結了「古典品味」與「現代心靈」。台新藝術獎的評選,是以「未來性」為主要指標,此次獲獎似乎也揭示了這部戲所具有的可能的「未來性」之意義。——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劇場藝術系教授兼主任  王璦玲


 
翰墨丹青映千年: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精選賞析 本書引言: 自古以來,繪畫作為人類情感表達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中國古代繪畫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哲思、歷史與倫理觀念的物化體現。本書《翰墨丹青映千年: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精選賞析》,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中國繪畫藝術的輝煌殿堂,從史前陶器上的簡單刻畫,到宋元明清的巔峰之作,領略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風格精髓與文化內涵。 本書的選材極為審慎,力求涵蓋中國繪畫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影響力深遠的經典作品與藝術現象。我們相信,唯有深入理解每一筆墨背後的時代精神與畫家心境,方能真正領悟中國藝術的博大與精深。 --- 第一章:史前曙光與先秦的萌芽(約公元前 8000 年 – 公元前 221 年) 本章聚焦於中國繪畫的源頭活水。雖然早期的「繪畫」多以岩畫、陶器紋飾、漆器圖案的形式存在,但它們已經展現出早期先民對自然界和宇宙的初步認知與符號化表達能力。 一、岩畫與陶紋:最早的視覺語言 我們將細緻分析陝西、內蒙古等地發現的古代岩畫,探討其狩獵場景、人面符號與動物形態的原始美學。重點解析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彩陶圖案中的幾何抽象與具象描繪的過渡,這些紋飾如何孕育了後世的線條藝術。 二、楚國漆畫的神秘異域風情 楚文化是先秦時期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化區域之一。本章將詳細闡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畫帛畫,特別是《導引圖》與《人物鳳鳥圖》。我們將分析其對神怪世界的奇特想像、色彩的運用(如朱、黑、青、黃的搭配),以及其在探討生死觀與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地位,這標誌著中國繪畫開始具備敘事性和宗教性主題。 --- 第二章:漢魏晉南北朝:線條的確立與精神的覺醒(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1 年) 這一時期是中國繪畫從實用性裝飾向獨立藝術門類轉變的關鍵階段。畫家開始注重筆墨自身的表現力,並將個人修養融入創作之中。 一、顧愷之與「傳神寫照」的理論基石 東晉畫家顧愷之被譽為「畫聖」。本書將專門探討他的繪畫理論,尤其是他提出的「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我們將結合現存摹本(如《洛神賦圖》局部賞析),分析他如何通過線條的輕重緩急、結構的巧妙安排來捕捉人物的內在氣質與精神狀態,確立了中國人物畫的審美標準。 二、壁畫中的世俗與佛教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了繪畫題材和技法。本章將對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畫、以及北方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畫進行分析。探討犍陀羅藝術風格對中原畫壇的滲透,以及本土畫家如何將佛陀形象「中國化」,使之更貼近東方審美。同時,也會簡要提及墓室壁畫中描繪的宴飲、出行等生活場景,展現時代風貌。 --- 第三章:隋唐盛世:色彩的絢爛與氣勢的磅礴(公元 581 年 – 公元 907 年)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繪畫風格也隨之走向大氣磅礴、雍容華貴的巔峰。 一、吳道子與「吳帶當風」的線描革命 唐代畫聖吳道子被譽為「畫中之祖」。本書將深入解析「吳帶當風」的意境,這不僅僅是線條的流動性,更是對氣韻生動的極致追求。通過對其弟子和後世評論的梳理,重構吳道子在山水畫(尤其在「畫山水不尚筆墨,但尚氣勢」方面)的創新影響。 二、周昉與張萱:盛唐仕女畫的極致體現 唐代仕女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和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傳)為例,本書將分析唐代審美對女性形體、服飾、儀態的標準。探討其畫作中對華麗、豐腴、自信的貴族氣象的精準捕捉,以及其「豐肥」的風格如何反映了時代的自信與富足。 三、山水畫的初步確立:李思訓與王維 唐代山水畫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大流派: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我們將對比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的工整富麗,與王維開創的「水墨為上」的禪意境界。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念,標誌著中國文人畫精神的雛形開始萌發。 --- 第四章:宋元轉折:格物致知與士人繪畫的崛起(公元 960 年 – 公元 1368 年) 宋代,繪畫真正成為文人修養的標誌,而元代則完成了「文人畫」獨立於宮廷畫派的歷史使命。 一、北宋的「科學」與「意境」:院體繪畫的巔峰 北宋皇帝如宋徽宗對繪畫的推崇,催生了嚴謹寫實的院體畫派。 范寬與關仝:雄偉北派山水: 分析范寬《谿山行旅圖》中「如合抱巨石」的表現手法,探討其對北方山脈雄渾氣勢的把握,以及「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間哲學。 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本章將以極高的篇幅解構這部「百科全書式」的社會風俗畫。分析其精妙的透視法、豐富的人物刻畫以及對北宋都城汴京經濟生活的細膩記錄,探討其在藝術史和社會史上的雙重價值。 徽宗的「瘦金體」與花鳥畫: 解析宋徽宗對花鳥畫「理與趣」的追求,以及他獨特的「瘦金體」書法如何影響了其工筆畫的線條風格。 二、南宋的精緻與文人的自我抒發 南渡之後,畫風趨向細膩、內斂。馬遠、夏圭的「邊角經營」和「一角半邊」的構圖,體現了在有限空間內表達無限意境的時代特徵。同時,李唐、劉松年的畫風也體現出對北方山河的懷戀與南宋特有的文人情懷。 三、元代的「筆墨趣味」與四僧的開創 元代,蒙古統治下的漢族文人選擇以藝術作為寄託。 趙孟頫的復古與筆墨論: 探討趙孟頫如何提倡「作畫貴有古意」,將書法線條(用筆)提升到與內容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後世文人畫確立了以筆墨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元四家(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 本章將深入分析「四家」各自的筆墨語言。倪瓚的「簡淡空疏」,體現其遺世獨立的隱逸情懷;黃公望的皴法結構,展現其對山川的深入體察。他們的畫作標誌著「胸中丘壑」正式取代「目中景物」,成為中國繪畫的最高追求。 --- 第五章:明清的演變:流派紛呈與筆墨的再創造(公元 1368 年 – 公元 1911 年) 明清兩代,繪畫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繼承、創新與風格大爆發的時期,流派眾多,風格多元。 一、明代的「院派」與「文人」的對峙與融合 明代早期,以「浙派」(如戴進、吳偉)為代表的院畫風格繼承了南宋的筆法,氣勢雄健。而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文人畫正宗)則繼承了元四家的衣缽,將筆墨情趣推向極致,強調書畫同源的藝術境界。唐寅、仇英則分別代表了才情與精工兩極。 二、清代畫壇的格局:董其昌的影響力 明末清初,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在清代繪畫界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本書將解析其理論如何劃分了文人畫(南宗,重筆墨趣味)與院體畫(北宗,重形跡筆法)的譜系,並探討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為代表的正統山水畫,如何通過對前人筆墨的「集大成」來確立其正統地位。 三、革新與異端:個性解放的呼聲 在正統之外,一批極具個性的畫家標誌著筆墨的徹底解放: 「四僧」(弘仁、髡殘、朱耷、石濤): 特別是石濤「一畫說」對筆墨的顛覆性探索,其「無法而法」的理念如何打破了傳統的藩籬,展現出極強的時代精神和對個性的呼喚。 揚州畫派與嶺南畫派: 分析以鄭板橋的「竹子」為代表的借物抒情,以及晚清嶺南畫派在技法上開始吸收西洋透視與光影的初步嘗試,為近現代繪畫的轉型埋下伏筆。 --- 結語:永恆的東方意境 中國古代繪畫,是一部活著的藝術史。它不是對自然物體的機械複製,而是畫家將自己的學識、修養、哲思傾注於筆端,透過線條與墨色的變化,構築出的「可遊、可居」的理想精神世界。本書通過對各個時代的經典作品的系統梳理與深入解讀,期望讀者不僅能欣賞到那些驚人的藝術技巧,更能感受到那份貫穿千年的、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東方哲學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安祈(藝術總監、編劇)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博士(1985),現為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學術著作多本,學術研究獲國科會傑出獎、台大胡適學術講座等榮譽。1985年起與郭小莊、吳興國、朱陸豪、魏海敏、周正榮、馬玉琪、曹復永等著名京劇演員合作,2002年起擔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規劃並新編戲曲劇本《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青塚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探春》《十八羅漢圖》《孝莊與多爾袞》《關公在劇場》等,2005年獲國家文藝獎。
    
劉建幗(編劇)


  奇巧劇團團長,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編導作品橫跨舞臺劇、音樂劇、歌仔戲、京劇、豫劇與電視劇,力圖打破劇種與文化的疆界,開創新世代戲曲風格。2016年為左營古城百年量身打造《見城》,曾獲選《PAR表演藝術》2016年度人物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因情成夢,因夢成戲  國光京劇《十八羅漢圖》
王德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推薦序二〉關於藝術創作的想像與執行    
陳濟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
〈推薦序三〉品牌國光留存的光影與文字紀錄
張育華  國光劇團團長

導言:
「整體藝術」—《十八羅漢圖》所展現之台灣京劇的現代性與未來性
王璦玲  總編輯

第一章:本事
劇本全文

第二章:創作陳述
(一)    有一種情感,很私密    藝術總監、編劇:王安祈
(二)    《十八羅漢圖》創作歷程    編劇:劉建幗
(三)    信任的完成──談《十八羅漢圖》  導演李小平口述  文字整理/劉育寧
(四)    《十八羅漢圖》----魏海敏專訪  主演魏海敏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邱慧齡
(五)    畫匠或者畫家──與唐文華話戲曲人物的創造    主演唐文華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劉信成
(六)    記一場演員與角色的邂逅——宇航和宇青的相遇時刻    主演溫宇航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陳麗妍
(七)    作曲、拉琴 樣樣精通——專訪《十八羅漢圖》編腔作曲、文場領導馬蘭老師    馬蘭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劉育寧
(八)    我希望「主題曲」的概念,也可以在新編戲曲中出現——專訪《十八羅漢圖》作曲、編曲(禹丞)  姬君達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劉育寧
(九)    十八羅漢意景  胡恩威
多媒體是一種有內容的光——專訪《十八羅漢圖》舞台、多媒體設計胡恩威    胡恩威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劉育寧
(十)    服裝反映角色的心境----服裝造型設計蔡毓芬專訪  蔡毓芬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陳泓燁
(十一)    Last, but not the least——專訪燈光設計車克謙  車克謙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林建華
(十二)    《十八羅漢圖》幕後排練紀實  蘇榕口述  採訪、文字整理/馬靜茹、劉育寧
(十三)    《十八羅漢圖》的宣傳策略與行銷規劃    游庭婷
(十四)    幕後二十年淬煉《十八羅漢圖》---專訪後台技術人員林雅惠、何任洋、吳健普    採訪、文字整理/王品芊

第三章:幕落
(一)    後續效應時間總表
(二)    台新藝術獎介紹/入圍理由/獲獎
(三)    劇評會精華發言節錄
(四)    特別收錄:從《水袖與胭脂》及《十八羅漢圖》論當代臺灣京劇美學中所內涵之「主體性」與「現代性」    王璦玲

附錄:
戲劇評論
1.    台新藝術獎評論:署名者的祕密─《十八羅漢圖》戲與情  紀慧玲
2.    台新藝術獎評論:情與物的摺曲: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張小虹
3.    表演藝術評論台:論藝談畫美感經驗,照見本心《十八羅漢圖》  葉根泉
4.    表演藝術評論台:真偽本無事,筆墨寄真情《十八羅漢圖》  吳岳霖
5.    表演藝術評論台:音樂,新編戲曲的最後一片拼圖?《十八羅漢圖》  白斐嵐
6.    表演藝術評論台:創作的藝術命題《十八羅漢圖》  陳韻妃

演職人員名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765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  國光京劇《十八羅漢圖》

王德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十八羅漢圖》是國光京劇團二十年的團慶大戲。既然是「週年慶」製作,一般想像必然是花團錦簇,鑼鼓喧天。事實不然,這齣新戲雖不乏精彩賣點,但編導卻別有用心,所呈現的表演形式也再次要讓觀眾思考京劇傳統與創新的界限。而這正是國光之所以為國光的原因。

  《十八羅漢圖》的劇情圍繞著一幅十八羅漢古畫的真偽而起,和傳統京劇的忠孝節義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古畫的來龍去脈頗有推理意味,圍繞古畫的一群人物也令人好奇。這裡有山中修練的女尼,有女尼撫養成人的青年,有偽畫製作高手,有他年方少艾的妻子,還有一群附庸風雅的金主掮客,以及女祭司般的藝文首腦。這群人因畫而發生糾葛,演出一場耐人尋味的好戲。

  愛看熱鬧的觀眾對《十八羅漢圖》不會失望。在編劇劉建幗女士與王安祈教授的處理下,當代話題進入古典世界。女尼和青年塵緣難斷,儼然是僧俗戀外加姐弟戀的先驅。老謀深算的偽畫畫師以假亂真,但對少妻的真情卻絕不摻假。這兩對人物如何發生關聯,如何互動,耐人尋味。在此之上,編導對於文藝界自鳴清高的嘲諷,令人發出會心微笑。市儈與風雅、金錢與藝術的聯手操作,古今皆然。我們周遭不總有一群「雅得俗」的人,惺惺作態?

  然而《十八羅漢圖》感動我們,更因為熱鬧之餘,戲中的人和事引領我們到另一個境界。誠如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所強調,戲曲之所以感動人心,是因為演義了人間的深情流轉:「如果沒有依託於文本的深情,手眼身法步甚至曲牌格律、美妙文辭,都只是技。」國光這些年的新戲,無不以此作為出發點。情的展現,不僅局限於兒女之情。從《三個人兒兩盞燈》的深宮幽怨到《快雪時晴》的喪亂流亡,從《百年戲樓》的粉墨滄桑到《康熙與鰲拜》的君臣反目,無不關乎人間各種有情、無情現象的描摹或反思。

  《十八羅漢圖》更深化情的辯證,而使劇場有了寓言向度。劇中山上的女尼撫養青年長大成人,日久天長,師徒竟有了曖昧情愫。欲潔何曾潔,清規戒律擋不住無孔不入的欲望。另一方面,山下的畫廊主人兼偽畫製造者坐擁美眷,但老夫少妻,總似有難言之隱。戲中這兩條線索,一方面是情的患得,另一方面是情的患失,細膩幽微之處,不但考驗導演演員功力,也同樣考驗觀眾的慧心。傳統京劇裡的王寶釧們哪裡見過這個?

  但《十八羅漢圖》用心尤大於此。編導要探討的更是「情」與「物」糾纏關係。這是中國傳統詩學的大關鍵。所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是啓動,回響,觀照情的界面。物不但指眼前事物,也指萬事萬物發生與推移的現象。在戲中,物的意義首先具體化在古畫「十八羅漢圖」上。對山上的女尼而言,古畫成為寄託或遮蔽情的信物;對山下的文人畫商而言,古畫是是貴古薄今的藉口,也是文化資產的象徵。一張畫的旅行——從轉手,修補,偽造,買賣——勾引出種種欲望,也帶來情的牽引。人間貪痴嗔愛,皆因物色而起。何其反諷的是,「十八羅漢圖」畫的卻是佛教經典人物,傳達的意旨是緣起緣滅,最終不過「空無一物」。

  如何將「情」與「物」這樣複雜的關係在舞臺上演繹出來,不是易事。編導選擇了繪畫作為媒介,尤具挑戰性。在此之前,國光曾經以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為主題,演出《快雪時晴》,藉著書聖法帖千百年的流浪,凸顯藝術和歷史之間千絲萬縷的糾纏。《十八羅漢圖》以繪畫代替書法,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快雪時晴》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只作為一個客觀、超越的藝術聖品存在,由此折射歷史亂離。《十八羅漢圖》裡的古畫卻是一件真偽難辨的神秘古董,在劇中經歷了修補偽造、鑑定交易,仿佛所有經手的人物,都為這張畫添加了層層人間色彩——而這正是「十八羅漢圖」之所以有戲、也有情的地方。

  於是我們看到,劇中三位主角演出三種面對藝術創造的感喟。女尼與青年互不相見,晨昏修補古畫,但紙上粉墨無不成為傳情的線索;「一點心事難藏隱,幽情密意在筆鋒」。畫師臨摹古人的技巧登峰造極,但獨缺臨門一腳的自我突破;「開闊氣象早練就,獨缺殘筆境幽深」。歷劫歸來的青年藝事更為精進,但難掩不堪回首的嘆息;「斑斑點點,滴滴落落,墨痕為伍」。什麼是藝術創作?是深情密意的寄託,是師法抑或超越前人的角力,是苦難創傷的升華。繪畫如此,戲劇不也如此?

  國光劇團這些年致力拓展京劇界限,特別強調戲曲的文學性。《十八羅漢圖》探討繪畫、戲文、劇場的互動,有了更上一層樓的野心。劇中種種紙上風雲,必須要經過演員的詮釋「演」出來。這樣的跨界表演,當然有了看頭。中國古典文論之首的《文心雕龍》有謂,「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的確,形文,聲文,情文三者在《十八羅漢圖》交互穿插,形成了一個深邃有緻的戲曲文本。

  在《十八羅漢圖》的高潮,觀眾看到不是一張,而是兩張「十八羅漢圖」畫作呈現眼前。何者為真,何者為假,這裡賣個關子。可以強調的是,當臺上的角色忙於分辨「畫」的真假的同時,也進行「情」的有無的辯證。情之所至,甚至直透生死,「物」的真偽之辨也就豁然開朗起來。

  我們甚至可以從《十八羅漢圖》的結局,聯想一則有關國光京劇品牌的寓言。京劇在臺灣經營超過七十年,早已自成傳統。好事者每以大陸京劇為正宗法乳,原汁原味,相形之下,臺灣京劇似乎只是衍生,是擬仿。殊不知大陸京劇歷經卅年動亂,千瘡百孔,何嘗不歷經重重修補改造?臺灣京劇從無到有,又何嘗沒有推陳出新的發明?京劇原本就是兼容並蓄的劇種,所謂「正統」,不妨各表一枝。重要的是,無論創新守成,編導演是否能夠表露——或者演出——真情實意,才是意義所在。這大約是王安祈教授對國光京劇最大的抱負了。

  回到文章標題。「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典出明末大戲曲家湯顯祖,正説明了戲曲的精髓無他,就是入夢與驚夢。而夢的根源,唯情而已矣。國光廿年卓然有成,《十八羅漢圖》出虛入實,巧妙地演出國光這些年面對傳統與創新的夢想與真情。謹以此文,祝福國光。

  (本文首刊載於2015年9月17日《聯合報》副刊、後轉載於《十八羅漢圖》演出節目冊。)

關於藝術創作的想像與執行    

陳濟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


  本中心所屬國光劇團近年在歷任團長與藝術總監王安祈老師的掌舵下,藉由文學化、現代化的方向成功打造臺灣京劇新美學,成效卓著。《十八羅漢圖》首演於2015年,是國光劇團創團二十週年的年度代表作,經過王安祈、劉建幗、李小平的編導構思,與所有演員、設計團隊的共同創作,以其藝術成就榮獲2016年度「台新藝術獎」的五大作品;一齣如此高水準的劇作,我們希望不只是現場演出,更希望劇本本身以及伴隨演出的共同創作、製作過程乃至後續迴響,能夠被更多人看見,這正是本中心國光劇團出版此書的最大用意。

  非常感謝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教授為此書撰寫序文,中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王璦玲教授親自擔任此書的總編輯,並且為此書寫下精闢的導言;此書不僅收錄劇本,更完整涵括從編劇、導演、主演到音樂、舞台、服裝、燈光等創作設計群,乃至執行製作、宣傳、舞台技術人員等各個面向的工作歷程,彌足珍貴,而且這些創作陳述訪談多由劇團同仁執筆,更彰顯國光團隊群策群力的合作精神。

  這本書也收錄了這齣戲的後續效應,包括台新藝術獎的入圍理由與獲獎結果,以及在台新藝術獎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紀慧玲、張小虹、葉根泉、吳岳霖、白斐嵐、陳韻妃六位劇評家的文章,並節錄演出後劇評會王璦玲、胡曉真、沈惠如教授的精采發言,在此也特別感謝時報出版公司同意共同合作此書的出版,相信以時報公司的影響力,必定能大幅提升本書在出版市場的能見度。

  誠如王德威院士文章中提到的:《十八羅漢圖》這齣戲跳脫「真與偽」的辯證,直探「情與物」的內涵,從擬仿到創作,這齣戲似乎也指涉著臺灣京劇離開大陸原生環境後,蛻變出自我品牌的一個過程。這齣戲以「戲曲」的身分與其他各種藝術共列台新藝術獎的評選,昭示著國光不僅是維護傳統,更企圖找尋、轉化古典表演體系的當代性、未來性,證明古典形式所激發的情感思想,仍可扣緊時代脈博。國光劇團在他們創立二十年之際催生這齣戲,寧靜而踏實地討論藝術創作的真諦,呈現著臺灣京劇的當下,又隱然遙指臺灣京劇的未來。

  睽違四年,《十八羅漢圖》將於臺灣戲曲中心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重新問世,並以「京劇.未來式」之名受邀與《天上人間 李後主》一同展演於上海大劇院,接著再應「台積心築藝術季」之邀巡演新竹、臺南兩地,相信展讀此書的讀者朋友們,有很多會是劇場內的座上嘉賓,與我們一起思考藝術創作的想像與執行,一起展望臺灣京劇藝術的未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