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世紀史:閻宗臨史學經典再復刻,探究希臘、尋覓羅馬、剖析埃及、歷險波斯 (電子書)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閻宗臨史學經典再復刻,探究希臘、尋覓羅馬、剖析埃及、歷險波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閻宗臨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古代史
  • 中世紀史
  • 希臘
  • 羅馬
  • 埃及
  • 波斯
  • 歷史
  • 閻宗臨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探究希臘、尋覓羅馬、剖析埃及、歷險波斯
★閻宗臨史學經典再復刻★
 
  |希臘羅馬史稿|:希臘,是這樣開始的
  希臘羅馬的古人並不知他們歷史正確的由來,其先人藏於森林,「不知以磚建屋,運用木料,所居如蟻穴,只有陽光進去」,但是地中海對這些質樸的居民,有種永恆的不安促使其前進,形成一種普遍的理想,活潑健壯湊至一種形的完美,不允許殘缺,不允許模糊,構成地中海文化的特點。
 
  地中海歷史,經施里曼(Schliemann)、米克賀夫(Milchhoefer)及伊文斯(Arthur Evans)的地下開發,證明克里特及希臘有古遠的歷史,那些神話與傳說仍含有史事,他不是孤立的。愛琴海文化以克里特為中心;希臘初期與埃及和小亞細亞關係至切;迨至羅馬向南進展,地中海中心亦向西移,地中海的作用亦達到頂點。凱撒征高盧,軸心移動,古希臘羅馬史亦漸凋零,歐洲進入混亂與蠻野的時代,亦即歐洲大陸史發展的開始。
 
  |古巴比倫帝國|:漢摩拉比法典知多少
  西元前1759年,漢摩拉比攻瑪里,城陷,淪為廢墟。隨著北上,征服亞述,強大的巴比倫王國便建立起來。
 
  漢摩拉比吸取《蘇美法典》有用的部分,結合巴比倫當時的情況,制定新的法典,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這部法典是用巴比倫語寫的,1901年,這部重要的文獻在蘇撒城被發現,現藏在巴黎博物館中。
 
  漢摩拉比稱這部法典是「公正」的,實際上是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對貴族、僧侶與商人是有利的。法典內容,分序言、正文與結語三部分,共46欄,282條。現存的法典,有五欄已毀,除殘缺者外,尚有257條,涉及刑事、親屬、財產、繼承與債務等。這部法典是奴隸時代重要文獻之一。
 
  |16世紀經濟革命|:日漸成形的資本主義
  16世紀初,百年戰爭結束後,隨著時代的轉變,西方人愛生活,重物質,有無窮的欲望,發覺生命的可貴。
 
  16世紀經濟革命的特點,首在物價的提高。杜莫森認物價上漲係自1524年,他說:「從這年起,一切物價皆提高,那種高漲,不是偶然的,而是經常的。」這種現象,貨幣論者,咸以缺少抽碼流通故,各國囤積現金,不能流通,交易入停滯狀態。證據是在16世紀初,為了解決交易停頓的問題,各國有改革幣制的發動。
 
  從別一方面看,自新大陸發現後,許多現金流入歐洲。波丹在1568年說:「自從六十年來,物價提高在十倍以上。」有人猜想自1541年至1544年三年間,新大陸輸入歐洲,有1,700萬金佛郎,這雖不能視為定數,卻可說明現金大量輸入的現象。到1545年波多西銀礦的開發,構成一種過剩的危機,西方人心理上發生變化。
 
  總之,地理的新發現,加強了國際貿易,原有的經濟機構,不能去應付環境,勢必加以一種改革。
 
本書特色
 
  ‧由史學名家饒宗頤親自作序
  ‧本書集結閻宗臨數本史論講稿,濃縮其畢生鑽研的歐洲古代史精華
  ‧收錄閻宗臨親寫注釋近400多條,讓讀者重新親近一代史學大師
《帝國的興衰:從地中海到亞洲的文明交鋒》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世界歷史上幾個關鍵的文明興衰周期,聚焦於地理概念上的「東方」與「西方」的互動、衝突與融合。不同於傳統的斷代史編年,此書著重於分析這些文明在政治結構、社會組織、文化思想以及軍事戰略上的演變軌跡及其相互影響。全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觀而又細膩的視角,以理解古代至中世紀早期世界格局的奠定過程。 第一部:古典文明的餘暉與轉型 本部分將目光投向愛琴海文明的遺產,特別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後,希臘化世界如何與既有中東文明(如巴比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殘餘影響)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我們將分析這種融合如何塑造了後來的政治實體,以及文化傳播的機制。重點討論希臘哲學與科學思想在這一廣闊疆域內的流傳與變異,以及它如何為後續的知識積累打下基礎。 隨後,本書將轉向分析羅馬帝國的擴張及其內在的結構性矛盾。我們將仔細考察羅馬的法律體系、軍團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其統治範圍內社會結構的長期影響。特別關注帝國晚期,當政治權力中心東移,以及來自北方和東方的壓力如何迫使帝國進行根本性的調整。這裡的分析將強調,羅馬的衰亡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個多因素疊加的緩慢過程,涉及到經濟結構的僵化、人口變動以及帝國邊界防禦體系的崩潰。 第二部:中世紀的序幕:信仰、權力與邊界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正式瓦解,歐洲進入了一個由多個地方性政權主導的時期。本章節將詳述日耳曼部落在原羅馬疆域內的定居、融合與國家構建過程。我們將探討「蠻族國王」如何繼承並改造羅馬的行政和法律遺產,同時也分析基督教(及其東、西分支)在這一轉型期中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精神寄託,更是重建社會秩序和文化連續性的主要工具。 與此同時,本書將細緻描繪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延續與演變。查士丁尼大帝的努力、第六、七世紀的宗教爭議,以及帝國如何成功地在東方強權的夾擊下維持了其作為古典文明繼承者的地位,都是本部分的重點。拜占庭的法典整理與其對東歐斯拉夫世界的文化輸出,將被視為理解中世紀早期世界平衡的關鍵要素。 第三部:新興力量的崛起與交鋒 本部分聚焦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世界格局發生的劇烈變化。伊斯蘭教的興起及其迅速的軍事與文化擴張,是理解中世紀早期歷史的絕對核心。我們將分析阿拉伯帝國如何在一代之內征服了波斯薩珊王朝的大部分疆土,並對拜占庭構成致命威脅。 對波斯(伊朗高原)的分析將特別關注薩珊王朝的衰落,以及其深厚的波斯傳統如何被新興的伊斯蘭統治者所吸收和轉化。這不僅是宗教的替換,更是行政體制、宮廷禮儀和文學藝術的深刻繼承。 本書還將探討伊斯蘭文明在黃金時代(從倭馬亞王朝到阿拔斯王朝初期)的知識積累。科學、數學、醫學和哲學的復興與創新,是建立在對希臘、印度和波斯知識的系統性翻譯和批判性繼承之上的。這種跨文化的知識交流,將被視為中世紀「連接器」的作用。 第四部:歐亞大陸的邊界與互動 最後,本書將探討古典與中世紀的邊界是如何被不斷重新定義的。在東歐,羅斯諸邦的形成與拜占庭的影響;在西歐,加洛林帝國的短暫輝煌與其後的分裂;以及在亞洲腹地,草原民族(如匈人和後來的突厥部落)對定居文明的持續衝擊。 我們將探討這些邊界地區的衝突與貿易網絡如何塑造了後來的民族認同和地理政治。通過對比不同文明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所展現出的韌性與適應性,本書試圖揭示古代與中世紀並非截然二分的時代,而是一個連續的、充滿動態平衡與重塑的歷史進程。讀者將能從本書中體會到,權力的地理分佈、思想的傳播路徑,以及不同文化間的資源競爭,是如何共同編織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閻宗臨
 
  中國史學大師,1924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後在巴黎、里昂工作。1929年入瑞士夫里堡大學攻讀歐洲古代史、歐洲中古史和拉丁文。1933年獲得瑞士國家文學碩士學位,留校講授中國近代史,同時入該校研究院深造,1936年獲得瑞士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閻宗臨辭去夫里堡大學教職,攜夫人回國。抗戰期間,他先後任教於山西大學、廣西大學、無錫國專、桂林師範學院。1946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1948年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歷史研究所所長。1950年夏,應張友漁、趙宗復之邀,返故鄉山西任教,先後任山西大學歷史系主任和山西大學教務長職務,直到逝世。
 
  著有《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中國與法國18世紀之文化關係》、《從西方典籍所見康熙與耶穌會之關係》、《康熙與格勒門德第十一》、《康熙與德理格》、《雍正與本篤第十三》、《關於麥德樂使節的文獻》、《澳門史料兩種》、《乾隆十八年葡使來華紀實》、《元代西歐宗教與政治之使節》、《身見錄》校注、《佛國記》箋注、《北使記》箋注、《西使記》箋注、《閻宗臨作品》三冊等。

图书目录

饒宗頤序
齊世榮序
編者語

希臘羅馬史稿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結論
附錄:關於希臘羅馬史主要資料

世界古代史講稿
原始社會
埃及古代史
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歷史
古代兩河流域西北部的歷史
古代腓尼基、巴勒斯坦與愛琴海區域
古代的印度
古代的伊朗—古代米底與波斯簡史
古代希臘
西元前後的中亞、印度與埃及
古代羅馬

論文
李維史學研究
16世紀經濟革命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特質
歐洲封建時代的獻禮
歐洲封建時代社會之動向
論歐洲封建時代的法律
關於西臺—軍事奴隸所有者
古代波斯及其與中國的關係
匈奴西遷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關於巴克特里亞古代的歷史
拜占庭與中國的關係
大月氏西移與貴霜王國的建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8273
  • EISBN:97862633289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饒宗頤序
 
  孫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此謀攻之要道,知勝之樞機也。治學之道,亦何以異是。西方之言學,其考論吾華文字史事者號曰漢學,以西方之人而熱心究遠東之事,蓋彼欲有知於我,此學之涉於「知彼」者也。
 
  返視吾國人之有志於究心西事者,乃寥若晨星。庸或有之,留學彼邦,略涉藩籬,歸國而後,棄同敝屣,多返而治漢學,稍為「知己」之謀,輒以兼通東西自詡,實則往往兩無所知,其不每戰不敗者幾希?
 
  近世學風,流弊之大,國之不振,非無故而然也。
 
  閻宗臨先生早歲留學瑞士,究心西方傳教士與華交往之史事,國人治學循此途轍者殆如鳳毛麟角。其所造固已出類拔萃,久為士林所推重。抗戰軍興,余任教(無錫)國專,自桂林播遷蒙山,復徙北流,與先生嘗共事,頗聞其緒論,心儀其人,以為如先生者,真有志於「知彼」之學者也。嗣先生回山西故里,終未能一展所學,憂悴而繼以殂謝,論者深惜之。哲嗣守誠世兄頃來書謂經已勼集先生遺書刊行在即,平生著述,自此可以行世,沾溉後人,為之大喜過望。不揣固陋,略序其耑,為陳「知彼」之學之重要,得先生書以啟迪來學,使人知不能以「知己」為滿足,而無視於「知彼」,則不免流於一勝一負。庶幾欲求操勝算者,不至於南轅而北轍;則吾文之作或為不虛,亦可稍慰先生於地下也乎。
 
丙子春於香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