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足球夢:從日治到戰後,臺灣百年足球記憶 (電子書)

我們的足球夢:從日治到戰後,臺灣百年足球記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欣楷
图书标签:
  • 臺灣足球
  • 足球史
  • 日治時期
  • 戰後臺灣
  • 體育史
  • 臺灣歷史
  • 百年歷史
  • 電子書
  • 運動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真的是足球沙漠嗎?
足球在臺灣的百年歷史,為何會被遺忘?
什麼力量中斷它的發展?如何再續足球在本土的生命力?

  二十世紀初,劍橋大學畢業的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萬榮華,帶著一顆足球來到南臺灣。不久,日本教師也把足球帶進北部的學校。臺灣一度常見年輕人在公園、在街頭踢球的景象。長榮中學校隊也曾遠征日本挑戰足球強校。

  然而,一度蓬勃發展的足球運動,在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後發生重大轉折。臺灣被納入中華民國的體育行政體制。受到國共對抗、國際外交處境影響,運動被賦予了功利的奪牌目標。足球運動在臺灣,從少年們的恣意奔跑,到在體制中夾縫求生,直到今天……

  一百年來,不同世代、族群、性別的人們,在臺灣懷抱過足球夢。我們的足球夢,穿越時代而綿延,與彼此共鳴。然而,這個夢也受到各種力量的干預。本書作者林欣楷挖掘出臺灣失落的足球記憶,勾勒深刻影響著足球發展的體制印記。這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為臺灣足球請命之書!找回足球生根於臺灣土地的生命力!

  ★在「足球沙漠」的標籤下,臺灣不曾被看見的百年風景
  ★跳脫競賽與運動明星光環,寫出一部屬於臺灣大眾的足球運動史
  ★萌芽的足球全民運動、女足力量、移工足球,正為臺灣足球增添色彩
  ★運動與足球在台灣,能否擺脫陳舊不合時宜的體制?
  ★當代足球俱樂部文化,將為臺灣足球界注入什麼樣的新生命力?

各界推薦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石明謹∣作家、資深球評  專文導讀
  邱義仁∣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前理事長、前行政院副院長  特別推薦
  呂桂花∣中華臺北足球女子隊主教練、臺中藍鯨總教練
  林亮君∣臺北市議員、臺北市體育總會足球協會理事長
  林楷倫∣作家、魚販
  苗博雅∣臺北市議員、臺灣石虎足球協會理事長
  倪重華∣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熱心足球家長
  楊力州∣臺灣紀錄片工作者、《奇蹟的夏天》導演
  詹偉雄∣《球手之美學》作者、資深媒體人
 
推薦好評
 
  「在作者林欣楷詳細地梳理下,從日治時期臺南長榮中學萬榮華校長將足球運動帶進臺灣開始,透過歷史、組織、國際關係與臺灣足球發展歷程,以及不同年代的臺灣足球參與者的介紹,鉅細靡遺地帶領讀者一起了解臺灣這塊土地與足球運動的百年因緣。這是我所知道第一本從歴史、國際觀點來剖析臺灣足球發展的書,我懇切推薦本書給每一位想更進一步了解足球運動是如何在層層積累下形成今日的樣貌的朋友。」──邱義仁∣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前理事長、前行政院副院長
 
  「可以說,這本書的可貴之處,是以歷史的架構,訴說著足球的故事,開拓了臺灣的未來。史料的繁瑣與枯燥,欣楷已經幫我們整理好了,我們唯一,也必須要做的,便是坐下來耐心的閱讀,沉浸在豐厚的記憶之中,靜靜的沉澱與思考,尋覓那屬於台灣足球的過去與未來。
  很多人都覺得足球在地球上是個很熱門、很酷的運動,但彷彿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但是因為有了這本《我們的足球夢:從日治到戰後,臺灣百年足球記憶》才發現其實足球離我們很近很近,夢想也並不遠。
  作為臺灣人、作為足球人,尤其是做為臺灣足球人,你不能不讀這本書。」──石明謹∣作家、資深球評
 
  「相較於棒球、籃球,臺灣足球運動並不興盛,甚至找一場能作為集體記憶的足球比賽,都遍尋不著。《我們的足球夢》此書提供另種視角,從國族、政治的角度觀看為何「不」興盛的足球史,從國家主導到沒人主導,至今體育班與地方私人俱樂部的興起,臺灣是足球沙漠?不,頂多是黃土,欠缺灌溉,這本書則是深層的根芽。」──林楷倫∣作家、魚販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百年足球历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日治时期到战后初期,详尽描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足球发展脉络与社会文化变迁。 --- 《汗水、荣耀与记忆的足迹:台湾足球百年风云录(日治至战后初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与梳理台湾足球自日治时期萌芽、发展,直至战后初期艰难重建与转型的百年历史轨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运动发展的编年史,更是一部通过足球运动折射台湾社会、政治与文化变迁的社会史画卷。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逐渐淹没的赛场、球星与普通球迷的记忆,试图再现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台湾足球生态。 第一部分:日治时期的播种与萌芽 (1895-1945)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现代体育的概念被引入台湾。足球作为一种新兴的西方运动,最初在日籍教育者和部分台湾知识分子群体中悄然流传。本书将细致考证,台湾最早的足球活动是如何在殖民政府的教育体系和社群组织中扎根的。 殖民现代性与体育引进: 探讨日本如何利用体育作为同化政策与现代化建设的工具。足球如何被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成为衡量“现代化”与“国民素质”的指标。 “高砂”足坛的早期面貌: 重点关注日治后期,特别是在台学校(如台湾总督府师范学校、台中州立台中第二中学校等)内部形成的强大校队,以及他们与日本内地的比赛往来。分析当时台湾足球的战术风格、训练模式以及在区域性赛事中的表现。 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审视在殖民体系下,台湾籍球员在面对日本本土对手时的心态变化。足球场成为一个复杂的中介空间,既是展现才华的舞台,也潜藏着民族情感的暗流。 重要的历史节点: 详述日治时期举办的几次关键性全国性赛事,它们如何塑造了台湾早期的足球文化基础。 第二部分:战后初期的重塑与艰难前行 (1945-1960年代初) 二战结束后,台湾进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社会结构与政治环境发生剧变。足球运动面临着接收、重组与身份认同的全新挑战。 从“日式”到“中华”的过渡: 分析战后初期,原有的日治时期足球体系如何瓦解与重建。物资匮乏、教练人选短缺、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对足球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 “复兴”的努力与“光复”的荣耀: 记载了战后台湾足球界如何着手恢复训练与组织比赛。重点描绘了1950年代,台湾足球队(多以省队或“中华民国”代表队名义)在亚洲赛场上初期取得的有限成就,以及这些胜利在当时政治氛围下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地方社群与学校足球的再起: 考察在缺乏中央强力支持的情况下,地方性的学校和俱乐部如何成为足球生命力的主要支撑。例如,台中、台南等地的足球传统如何在战后得以延续,以及新的足球人才的涌现。 教练群体的传承与断裂: 记录了那些坚守岗位的本土教练和从大陆迁移而来的体育教育者,他们在意识形态差异下如何共同维系着台湾足球的火种,以及他们所采用的训练方法论的演变。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与赛场记忆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赛事记录,更在于捕捉足球运动如何嵌入普通台湾人的生活图景中,成为一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 球迷的诞生与见证: 还原早期赛事的氛围。那些简陋的看台、热情的呐喊,以及人们对比赛结果的讨论,如何构成了战后初期朴素而热烈的民间娱乐。 “英雄”的群像: 通过对几位在日治末期或战后初期具有代表性的球员的深入访谈与资料挖掘,重现他们的个人奋斗史。他们的职业生涯往往跨越了两个时代,他们的故事是时代变迁最鲜活的注脚。 制度的变迁与足球的边缘化: 探讨在1960年代后,随着棒球等其他运动的崛起与政策侧重,足球如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本书将分析这一过程中的制度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动因,为理解台湾足球后续的发展提供历史背景。 核心价值 《汗水、荣耀与记忆的足迹》力求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还原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体育史侧面。它揭示了在权力更迭与身份认同模糊的年代,足球运动是如何作为一种跨越族群、连接世代的文化载体,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生命力。本书是体育史研究者、社会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台湾历史变迁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欣楷


  一九九三年出生,新北市鶯歌人。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長年投入臺灣足球史研究,多篇運動報導散見於「故事」、「報導者」等網站。現在就讀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用踢十二碼球的態度寫足球  謝仕淵
推薦序  歷史是記憶的總結  石明謹
序言

第一部  殖民地臺灣與足球少年
第一章     飄洋過海的足球
第二章     在東京異鄉的臺灣足球青年
第三章     大正時代,遍地開花的臺灣足球
第四章     軍國陰影逼近,神社參拜事件和運動主導權的競奪
第五章      遠征日本的長老教中學足球隊

第二部  不踢球的臺灣?臺灣戰後體育的政治地理重劃
第六章    戰爭結束了,我們可以再踢球嗎?
第七章    足球救國:現代中國足球的起源
第八章    港腳與兩岸體壇的對抗
第九章    各取所需的認同:海外華人足球社群
第十章    戰後初期運轉失靈的臺灣體育行政體系
第十一章    「全民」體育:業餘運動中的專業運動員
第十二章    意料之外的足球熱

第三部  內外交迫的一九七年代:臺灣足球的挑戰與突破
第十三章    兩岸在國際足球舞臺戰火再起
第十四章    在臺灣初試啼聲的世界盃
第十五章    木蘭女足:臺灣足球的下一個希望?
第十六章    運動是榮譽、生計還是自我實現?

第四部  臺灣的世界盃:當代臺灣足球新視野
第十七章    在世界盃中尋找臺灣
第十八章    世界盃的效應
第十九章    世界足球落地生根
第二十章    足球沙漠:臺灣足球揮之不去的詛咒
後記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52488
  • EISBN:97862670525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3MB

图书试读



  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被人問到為什麼要攀登聖母峰的時候,他回應「因為它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同樣的,為什麼我會想寫一本與臺灣足球有關的書?因為它就在這裡。

  相比於足球席捲世界的浪潮,在棒球與籃球夾擊的情況下,臺灣足球被認為是邊緣到不能再邊緣的運動,甚至被戲稱為「足球沙漠」。但在臺灣即使是其他不被重視的各項運動,也很少得到如此殊榮的雅號。這樣的生活經驗開啟研究者敏感的雷達,究竟是從什麼時候臺灣開始被認為是「足球沙漠」?

  從此以後,「誰在踢足球?」成為我心中不曾消失的疑問,隨著從圖書館、資料庫中一步又一步的爬梳種種過往,相簿、文字、影片、畢業紀念冊、校刊、報導,近百年來與足球相關的資料簡直如過江之鯽,豐富的程度令人不禁困惑為什麼從未有人將他們好好地整理過。

  而晚近十年內,西太平洋各地吹起一股區域足球史書寫的風氣,不僅在日本、中國、香港、菲律賓、澳洲等地都陸續出版屬於該地的足球史專書,講述屬於自己的足球故事,那臺灣就沒有屬於自己的視野嗎?

  受到早期師範大學體育系的教授影響,早期的臺灣體育史被納入中國體育史的架構下書寫,臺灣的許多運動傳統源自戰後的一九四五年,再往前有關日本時代的運動發展則逐漸被遺忘,直到解嚴後,臺灣本土化風氣漸漲,才陸續有相關的討論被納入其中。

  日本時代的臺灣足球運動在這樣的風氣下同樣未受到重視,一九九八年足球協會出版的《中華足球年鑑》甚至對於戰前的臺灣足球隻字未提,在臺灣體育史研究付之闕如的情況下,不免讓人好奇是真的、完全沒有任何臺灣人在運動全球化的浪潮下接觸足球這個世界文明的代名詞嗎?

  因此在書中筆者以臺灣作為地理空間的主體試著去探尋日本時代臺灣足球人的身影,去重新建構日本時代的臺灣足球史,這並不意味著戰前中華民國的足球對臺灣就不重要,戰前中國的足球發展大致可以分成北派和南派兩個不同的系統,南派足球以李惠堂為首的港滬球員為代表,北派則是以環渤海灣的平津、東北球員為主,代表人物是和李惠堂並稱兩李,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隊總教練的「北李」李鳳樓。而臺灣的足球文化和專業術語仍多少可以看到南派足球的痕跡,比如十二碼罰球(對岸稱為點球)、世界波(波為粵語的球,意思為精彩的進球)。

  同樣的以諸多篇幅書寫日本時代的臺灣,並非想證明臺灣足球的普及或競技水準有多高,畢竟沒有實際上場交手過,沒有人知道勝負會如何。但對於臺灣的足球文化而言,它是一個起點,也蘊含著為什麼不同時代的臺灣人想要參與足球運動,甚至如今許多足球社群還可以透過教練的系譜往上連結,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運動史的分野

  過去臺灣的運動史書寫,往往圍繞在兩個模式,第一個是單項運動的競賽史,除了賽事從何而來、為何而來,還有來自臺灣的選手參與這些比賽獲得的競技成績,以此回應當下面對的挑戰,期待未來一樣可以締造輝煌的故事,因此比起運動史,以運動競賽史來稱呼會更為貼切;第二種書寫方式是以運動員的生命故事切入,透過選手的成長、茁壯,面對困境仍然勇於挑戰,進而在競技賽事中發光發熱,期許這樣的精神能夠帶給其他人面對生活、運動的勇氣。

  一時之間,運動好像都是這些實際參與比賽的人的事情,甚至僅侷限在成功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運動員,這樣的運動史能不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

  足球界的人有時候會開玩笑的說:「在臺灣可能認識夏維耶的人,比知道臺灣有足球的人還多。」作為一位海歸的華裔(也可以說臺裔)歐洲職業球員,夏維耶具備華人血統、按照中式家族傳統取的中文名字陳昌源(昌來自於家族的字輩,源意味著追本溯源),讓社會大眾分外親切。具備高學歷、入選過比利時青年隊的背景,讓媒體找到一個又一個關注的焦點,即使沒有親自下場踢球,也已經吸引到臺灣社會的眼球,相比於此,運動賽事本身反而不是重點。

  而在職業棒球的舞臺,我們很清楚在臺灣之外,美國與日本的職棒聯盟比起中華職棒的水準高了不少,但這仍然無損於我們對於中華職棒的關愛程度,徐若熙連續八次三振、古林睿煬一百五十公里火球連發往往在球迷之間引起的討論都高於德保拉取得三冠王或其他洋將出色的表現。為什麼?比起運動競技,運動背後顯然有更多的要素驅動人們關心運動賽事。(不管是啦啦隊、流行文化或是國族主義)

  運動需要明星、需要國際競賽的成績,但它不會是運動的唯一目標,也不是拯救單項運動發展的唯一解答。

  義大利史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事歷史研究不只是必須在故紙堆中翻滾,同時歷史學家也必須回應當代社會,究竟我們關心的事務是為何而來,它是如何構成我們所熟悉的環境,又是如何成為我們面對的挑戰。

  因此在寫作上,雖然中華民國的足球隊不論在二戰前後在遠東運動會、亞運、默迪卡盃等多項國際賽事都曾取得過相當輝煌的成績,也多次打進奧運足球項目的會內賽,但相關的賽事細節不會是筆者書寫的重點,比起這些,運動賽事如何捲動公眾參與的過程更需著墨。

  體育培訓系統作為全控機構

  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以來,受到國際政治環境驟變的影響,三級棒球成為臺灣社會大眾轉移在國際失勢的重要解藥,也將一九六〇年代全民體育的熱潮推上又一波的高峰,關注棒球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也成為當代的共同記憶。從此之後,不管是中華棒球隊、瓊斯盃、木蘭女足、亞奧運的國家英雄,一場又一場的國際賽成為民眾精神寄託的好所在,透過坐在客廳的電視機前面感受運動競賽的酣暢淋漓。

  成績突出的運動員成為一個又一個「臺灣之光」、「中華英雄」,一舉成名天下知,但在踏上賽場、繳出好成績之前,這些運動員又是在怎麼樣的環境之下鍊成的呢?多數人的生命經驗中,都曾經在學校中碰過體育班的同學,他們有不一樣的課表、班級,從早到晚都不斷的接受訓練,鮮少與其他同學相處,成為校園中特殊的一群人。偶爾在學校的朝會中,會看到他們上臺接受表揚、頒獎,似乎是參加了比賽得名,為校爭光,但這和我們的校園生活似乎關聯甚少,透過競技成績,這些人進入下一間學校,讀書、運動從此分道揚鑣。

  一九六〇年代,為了免除升學主義的弊病,教育部和臺灣省教育廳試圖建構一套運動績優升學的制度,讓運動員能夠專心訓練,提昇競技水準,有機會在將來為國爭光,選手也能透過進入大學體育系、專科學校取得相關學歷,在結束選手生涯後轉任體育教練、教師培育下一代的選手,形成良性循環。

  但在進入大學、專科學校,甚至畢業後的教職名額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加上為了取得教育部補助體育績優學校的誘因,運動競賽轉變成激烈的生存競爭,為了提高訓練效率和競技水準,運動競賽的樂趣逐漸被沒日沒夜、枯燥乏味的訓練取代。要練多久?沒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沒人保證。唯一確定的是,選擇放棄需要更大的勇氣。

  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提出全控機構的理論,全控機構主要的特色在於將區分生活三大領域—睡覺、玩樂、工作—的障礙一一崩解,主要分為以下四點:

  一、所有的生活都在同一個地方由同一個權威指導下完成
  二、所有成員的日常生活都和其他人一樣,而且要和其他人一起做同樣的事
  三、每天的生活都被緊密第安排妥當,由上面所安排,有官員來管理,有正式
的規則制度來規範
  四、所有的強制活動都是經過單一理性計畫所策劃,以便完成制度的正式目標

  透過剝奪過去的社會角色,重新建構一個新的社會角色,進入體育制度的學生,男生理著平頭、女生剪短頭髮,穿著統一的隊服、訓練服,進行相仿的訓練,甚至吃住都在一起,以參與學校對外競賽為目標,與學校、家庭區隔開來,競賽成為他們公開對外展示的機會,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表現好的得到青睞入選培訓隊、國家隊,進一步進入左營訓練中心進行培訓,形成一個鮮少和社會接觸的系統,也造成離開體育後,難以回到社會的巨大鴻溝。

  臺灣體育培訓系統的建構,使得臺灣選手在學生時期累積極高的技術水準,也提供偏鄉學生一個升學管道,但系統的封閉性和以參與競賽為唯一指標的任務導向,運動技術與體能成為衡量選手優劣的指標,不僅讓對運動有興趣的人若非從年輕就立定志向要成為運動員,便難以進入這個體系,也讓外界對於體育生有了許多刻板印象。

  為什麼一般人不能像個選手一樣接受正規訓練,參與適合自己水準的運動競賽?參與競技的方式只剩下觀看運動賽事,或者從事不須與其他人競爭的慢跑、爬山、健身、瑜珈、自行車等運動。

  近年運動風氣逐漸拓展至社會大眾,是否一般社會大眾也有參與運動競技的機會?足球俱樂部的出現成為校隊與體育班以外的另一種可能。運動俱樂部源自於歐洲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文化,透過逐級由下而上的競技金字塔,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水準的對手,進而找到自我成長、探索的可能性。

  透過了解臺灣的體育制度,以及觀察俱樂部的出現,臺灣足球或許正站在兩種不同運動制度碰撞的十字路口上,這不僅凸顯臺灣足球正在歷史性蛻變的當下,也可能提供臺灣各項運動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進而促成更廣泛參與的運動產業,而不再是以錦標為唯一目標、教職為體育人出路的窠臼。
  
  公眾記憶的運動書寫

  相比起以運動為興趣的人群,在臺灣更多人的主要興趣與核心關懷並不是運動本身,多是以被動的方式接收到與運動相關的資訊。比如我們會開玩笑的說早餐店的阿姨能夠背出王建民時期洋基隊的先發打線,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與足球元年,投手大古或打者翔平又在大聯盟創下什麼驚人的紀錄。

  但除了作為談資,運動在多數人的生命中如同過客般曇花一現,除非親歷於生活周遭,二零一七年臺北世大運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透過零時差、近距離的接觸與報導,加上鄭兆村、楊俊瀚奪金,世大運從乏人問津瞬間轉變為一票難球的全民運動,不僅紀念品被搜刮一空、運動員更如同明星一般受到追捧,直到今天相關的記憶仍然在各個場合不斷被召喚出來。

  如同前述兩項運動史的書寫方式,大眾又是如何記憶、重新召喚出與運動有關的過去?在臺灣,運動作為一項全球文化,一方面意謂著與世界接軌,參與運動代表著接觸世界文明,同時又因為一九七〇年代的三級棒球熱潮,運動在臺灣與國族主義息息相關,也最容易吸引大眾的關注。但比起這些,與親朋好友一起參與運動賽事的個人生命經驗顯得更為深刻,而這樣的經驗不一定與運動賽事本身有關聯。

  筆者曾經在與不常接觸運動文化的長輩聚會中詢問關於三級棒球和木蘭女足的印象,但得到的回應往往止於「他們很厲害」、「好像一直贏球」的記憶。相比於此,他們更清楚、仔細的描繪如何一群人三更半夜時擠在客廳小小的電視機前面,搭配著熱騰騰的湯圓、鹹粥,或者在賽後一群人飢腸轆轆的時候,只能到清晨就開始營業的永和豆漿就食。而這樣的生命經驗構成他們對三級棒球熱潮的印象。

  這些運動記憶揭示著運動受到世界性、國家性、個人生命經驗的三方拉扯,構成複雜而多元的印象,這些記憶不一定與運動直接相關,但是運動卻是深刻牽動個人情感的觸媒。每個人都有能力說出屬於自己的運動故事,而這些關於運動的小事,構成了我們對於運動的想像。

  因此藉由這本書的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帶起對於足球的記憶,進而譜寫出屬於自己的足球故事,不同時代的人追著同一個熱愛足球的夢,而每個不同的故事最終將構成今天與未來臺灣足球的風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帶有「記憶重構」性質的書總是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彷彿它在幫我填補腦海中那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歷史拼圖。台灣的足球,總給人一種「生不逢時」的宿命感,似乎總是在關鍵的轉捩點上功虧一簣。從日治時期那種由國家主導、成績斐然的黃金年代,到戰後初期,球迷們為了看一場球賽可以擠爆看台,那種全民參與的熱情,究竟是如何慢慢被消磨殆盡的呢?是國際政治的壓力?是資源分配的傾斜?還是單純的社會變遷,大家有了更多元的生活選擇?我期待書中能有細膩的社會觀察,不只是列舉賽事結果,而是去描繪當時的社會氛圍:那時候的球衣是誰做的?球場邊的應援口號是什麼?阿公阿嬤們在看台上會為誰加油打氣?這些細節,才是構築「集體記憶」的真正骨架。這本書若是能將這些生活化的層次描繪出來,我相信它就能跳脫出一般體育史的範疇,成為一部具有人文關懷的台灣史佳作。它承載的,是我們這塊土地上,那些不願放棄夢想的靈魂的縮影。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我們的足球夢:從日治到戰後,臺灣百年足球記憶」**,這幾個字裡頭包含了多少時代的重量啊!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從小耳濡目染的,總覺得足球這玩意兒,好像總是在那個「如果當初…」的時空裡打轉。我記得小時候看阿公、阿爸聊天,他們嘴裡偶爾會提到以前那個日本人教出來的球隊,那時候的台灣,好像對體育這塊是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投入。那個年代,能踢球,或許不只是為了運動,更是為了某種國家榮譽感,一種在國際場合上爭口氣的渴望。這本書光是這個時間軸的跨度就夠迷人了,從日治時期那種由上而下推動的體育制度,到戰後百廢待興,國族認同混亂的時期,足球是如何在民間生根、茁壯,又是如何面臨斷層和遺忘的?這不只是一本運動史,根本就是一部濃縮的台灣社會變遷史。我尤其好奇,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球員們是怎麼維持訓練的?他們腳下的皮球,是多麼珍貴的物件?光是想像那種熱血與艱辛交織的畫面,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了。這本書,我想,不只是給愛足球的人看,更是給所有關心台灣歷史如何被形塑的讀者,一個重新認識自己土地和集體記憶的窗口。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體育產業的讀者,我總覺得,我們現在談論台灣足球的困境時,常常流於表面,怪資源不足、怪青訓不佳。但如果能回溯到源頭,看看「百年來」的脈絡是如何形成的,或許能找到更深層的病灶。這本書的企圖心,顯然是想做一個全面的梳理。我猜測,它必然會揭示出幾次關鍵的「歷史錯位」。例如,日治時期建立起來的訓練體系,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後,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繼承或揚棄的?這種文化上的斷裂,對於球員的心理建設和技術傳承,會造成多大的衝擊?我非常好奇書中對不同時期「國家認同」如何與「足球」產生化學反應的論述。在某個時期,踢球或許是為了證明「台灣人也能行」,在另一個時期,可能又是為了迎合某種單一的國家意志。這種複雜的政治和身份認同的糾葛,才是讓台灣足球走得跌跌撞撞的核心原因。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梳理出這條線索,那麼它對當代台灣體育發展的啟示,將是無可取代的。

评分

從日治到戰後,這跨越數十載的足球故事,聽起來就像是一部史詩。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那些「人」的故事,是那些被歷史洪流推著走的個體生命。想像一下,那些在二戰前後,從學生球員變成必須面對戰後混亂局面的倖存者,他們心中的足球夢是如何被現實的風暴重塑的?書中是否收錄了大量的口述訪談?我衷心希望它不只停留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而是能讓我們聽到那些老球員的真實聲音:他們如何面對器材的短缺?如何處理與當時(例如國民政府體系下)體育官僚的關係?如何看著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球隊因為政治因素而分崩離析?對於台灣足球而言,或許最大的敵人從來都不是場上的對手,而是歷史本身不斷設置的障礙。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些「人」的奮鬥與掙扎刻畫出來,那它就不只是一本知識的整理,更是一種情感的召喚,喚醒我們對那一代前輩胼手胝足、刻苦耐勞精神的敬意。

评分

每次翻開討論台灣近代史的書籍,總覺得有些面向是被忽略的,體育,特別是足球,絕對是其中之一。我們談論政治、經濟、文學,但那種滲透到庶民生活,反映社會精神面貌的「運動記憶」,常常被輕輕帶過。這本厚實的著作,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企圖心——要把這段幾乎被塵封的歷史重新挖掘出來。我特別關注的是「百年」這個概念。一百年,橫跨了殖民統治、威權時期,直到民主化後,台灣的足球走了怎樣一條「孤兒」的路?要知道,日治時期留下的底子,在戰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銜接和資源挹注,這種斷裂感,對一個球員的生涯發展,對整個體育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猜測書中一定會觸及到那些在國際賽場上閃耀,卻在國內默默無聞的邊緣人物。他們代表的不僅是球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堅韌——在資源不足、體制搖擺不定中,依然選擇堅持心中那團火的台灣人特質。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願意深入到那些基層的、非主流的記憶深處,把那些被體制性遺忘的英雄,重新搬回聚光燈下,讓他們的汗水和淚水,不再只是過眼雲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