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 (電子書)

春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簡莉穎/著
图书标签:
  • 春眠
  • 诗歌
  • 文学
  • 电子书
  • 现代诗
  • 情感
  • 治愈
  • 阅读
  • 放松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怎麼找回自己的書寫是艱辛的歷程,
明明生活在這裡,卻好像生活在他方。
  
  ★ 簡莉穎,台灣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劇作家,獲選2011年4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

  ★ 首部劇本集面世發行,全書收錄劇本四部《甕中舞會》、《第八日》、《春眠》、《妳變了於是我》+簡莉穎劇場對談集

  「我必須知道角色的身體感覺,會癢?或冷?房間裡有什麼東西?我必須知道這些細節,才有辦法寫她們為什麼吵架,她們會因什麼事而開始吵架?」劇作家簡莉穎僅僅透過一對伴侶、一間狹仄的套房、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道盡親密伴侶在身體與情感上無盡的僵持、纏繞,薛西弗斯式的愛戀徒勞。
  
  「日常是經過挑選與編排的,在舞台上的日常永遠不是真正的日常。」回顧劇本創作之路,簡莉穎如此說道。
  
  從小劇場圈出道開始,多年來簡莉穎一路堅持在地原創劇本。台灣原創編劇之困難、窘迫,借用戲曲編劇施如芳老師的描述,「原創作品要一出手就兼顧內容和形式,在台灣不只欠東風的環境,那真的,難到只能等待奇葩」,這個奇葩,指的就是簡莉穎──如今劇場界炙手可熱、票房與口碑兼具的劇作家。近年由其執筆的劇本搬演上舞台,場場售罄、檔檔加演,不論題材或形式上,簡莉穎都持續自我挑戰,也引領台灣劇場迎向新的觀眾群。累積二十部作品後,簡莉穎首次將劇本匯聚出版。
  
  本書內容包含劇本集及對話集:
  
  劇本集──收錄簡莉穎2008至2012年間的四部劇本《甕中舞會》、《第八日》、《春眠》、《妳變了於是我》與作品的演出資料、創作起源,揭示她如何從學院訓練出發,而後以個人實踐,轉向在地觀察,成為接地氣的早熟劇作家。
  
  對話集──包含簡莉穎與劇場資深觀察者于善祿的對談、藝文工作者蔡雨辰對作者的觀察及專訪,以及文化領域記者汪宜儒採訪十位簡莉穎的劇場合作夥伴,橫向縱深示現簡莉穎如何成為劇場新「現象」。
  
各方推薦

  王嘉明(劇場導演、莎妹劇團團長)
  朱宏章(北藝大戲劇系副教授、劇場演員、導演)
  易智言(電影導演、編劇)
  林如萍(表演老師)
  施如芳(戲曲編劇、戲劇老師)
  陳雪(小說家)
  童偉格(小說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應對一切商業機制居然仍不成熟的台灣劇場,在過往九年,簡莉穎一人,輻散出蔚成奇觀的創作能量,差不多獨力改寫,或重新定義了「編劇」這專業,對劇場的重要性所在。」──童偉格
  
  「莉穎最後讓觀眾看到聽到的,絕不是宣洩或炫才式的言志論理,而是人物,那『說』得冷靜淡然、卻『做』到令人不忍的苦辛;是編劇勘透人心的靈慧,和未必以愛名之的悲憫。」──施如芳
  
  「她的工藝,嗯,這樣形容沒錯,是高級訂製服的狀態。」──謝盈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内容完全不涉及“春眠 (電子書)”。 书名:《琉璃碎镜的低语》 作者:萧然 简介 第一部:迷失的序曲 《琉璃碎镜的低语》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史诗级奇幻小说,它将读者引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国度——亚瑟兰。这个世界并非由魔法统治,而是由一种被称为“记忆织纹”的古老力量维系着平衡。记忆织纹,是世间万物生命轨迹的无形印记,一旦出现断裂或扭曲,现实的根基便会动摇。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亚瑟兰最繁荣却也最压抑的“永恒之都”——晶都。晶都的统治者,光耀议会,依靠对历史的绝对垄断来维持其统治的“永恒”。他们宣称一切已知皆已被记录,任何未被记录或被禁止的知识,都属于“虚妄”。 我们的主角,伊莱亚斯·维恩,并非贵族,而是一名身份卑微的“碎镜匠”。他的职业,是在晶都的地下世界中,收集和修复那些因年代久远而破碎的古代玻璃制品、镜片和水晶雕塑。这份工作看似平凡,却让他得以接触到普通公民无法触及的、被议会清除的“碎片信息”。 伊莱亚斯的人生轨迹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彻底改写。他在修复一块来自失落文明“汐潮之裔”的黑色玄武岩镜片时,无意中激活了镜片中残存的记忆织纹。这并非一般的历史回溯,而是直接的感官入侵——他“看到”并“感受”到了一个被史书抹去的纪元,那里的人们并非崇拜光芒,而是敬畏深邃的黑暗与流动的潮汐。 这次事件导致他被议会秘密特工盯上。伊莱亚斯被迫带着那块玄武岩碎片逃离了晶都的掌控。他的身后,是拥有绝对信息优势和强大执行力的“缄默之手”——议会的秘密警察组织。 第二部:记忆的迷宫 逃亡的旅程将伊莱亚斯引向了亚瑟兰的边缘地带,那些被主流文明遗忘的角落: 1. 荒芜之地的吟游者部落: 伊莱亚斯首先寻求庇护于居住在沙海边缘的“风语者”。这些流浪者不相信文字,只信任口头相传的故事和歌谣。他们教会了伊莱亚斯如何辨识那些被扭曲的民间传说,以及如何在混乱的叙事中捕捉到一丝真实的“回响”。在这里,他遇到了莉雅丝,一位身负家族诅咒的年轻女猎手。莉雅丝的家族世代守护着一片关于“创世之初的混沌”的秘密地窖,并以此对抗着议会对“秩序”的绝对定义。 2. 沉睡的图书馆: 随着旅途深入,伊莱亚斯发现,碎片信息正在他脑海中形成一个复杂的地图。他必须找到传说中的“寂静之龛”——一个据说在万年前被彻底封闭的巨大知识库。这个图书馆并非由砖石构成,而是由一种半透明的、能够吸收光线的矿物构成,据说里面收藏了所有被焚毁和被遗忘的记忆织纹的原始记录。 然而,寂静之龛的入口被一个古老的谜题所守护,这个谜题不是语言上的,而是情感和道德抉择上的。伊莱亚斯和莉雅丝必须面对一系列令人心悸的考验,这些考验直指他们内心深处最深的恐惧和遗憾。每一次选择,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道德刻痕”,这些刻痕影响着记忆织纹的感应能力。 第三部:织纹的冲突与真相的代价 在寂静之龛的核心,伊莱亚斯终于接触到了记忆织纹的源头——一个被称为“原初之茧”的能量核心。在这里,他不仅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更触及了亚瑟兰历史的残酷真相: 光耀议会的建立并非基于“秩序的诞生”,而是基于一次“记忆的清洗”。 议会的先祖们,为了避免一种毁灭性的、源自“过度共鸣”的灾难,选择性地抹除了一切关于自由意志和原始情感的记忆织纹,将世界固定在一个人工的、静态的“永恒”之中。 伊莱亚斯意识到,他修复的不仅仅是镜片,而是那个被压抑的、充满变动的“真实世界”的碎片。而那块玄武岩镜片,正是当年那场清洗中,唯一幸存的、记录了“混沌”的媒介。 当伊莱亚斯试图将这些真相公之于众时,他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恢复完整的记忆织纹,意味着世界将重新暴露在毁灭性的“过度共鸣”之下——一种能让个体意识彻底消融于集体无意识的危险状态。 权力的本质与选择的困境: 故事的高潮,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抗,而是对“真相的必要性”的深刻拷问。 伊莱亚斯必须决定:是像议会那样,选择一个安全但虚假的“永恒”,继续压制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还是拥抱一个充满风险、波动不定但却真实的“流变世界”,哪怕这意味着自我和所有人的消亡? 莉雅丝则必须面对她家族的使命:守护地窖的秘密,等待“混沌”的回归,还是与伊莱亚斯合作,寻找一条介于“绝对秩序”与“绝对混沌”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最终,伊莱亚斯没有选择重建旧日,也没有屈从于议会的“永恒”。他利用自己碎镜匠的技艺,结合记忆织纹的原理,在“原初之茧”周围编织了一张新的、更加精细和多层次的“微观织纹”。这张新的织纹允许世界保留历史的深度(痛苦、错误、激情),但同时提供了一层缓冲,使“过度共鸣”的风险被分散和稀释。 尾声:流动的现实 《琉璃碎镜的低语》的结尾是开放而充满希望的。晶都的光辉开始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柔和、多变的晨光。记忆织纹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成为了个体间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动态网络。 伊莱亚斯和莉雅丝没有成为新的统治者,他们选择成为“织纹的守护者”——游走于新旧世界之间的桥梁,教导人们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方式去感受、记忆和生活。 本书探讨了历史的构建、记忆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在面对完美秩序的诱惑时,人类对自由和复杂性的不懈追求。它不仅是一场关于魔法与权力的斗争,更是一场关于叙事权的深刻辩论。读者将跟随主角,体验在破碎与完整之间,寻找真正的“自我”的艰难旅程。 主题关键词: 记忆碎片、反乌托邦、历史重构、道德哲学、身份探索。 适合读者: 喜欢深刻世界观构建、复杂人物心理描写,以及探讨哲学命题的史诗奇幻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簡莉穎


  1984 年生,彰化員林人。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自2009年至今,劇本創作及編導演作品超過三十齣,為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劇作家。曾獲選2011年4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

  如有演出需求,請來信:rheaz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簡莉穎作為一種意外 童偉格
【推薦序】陪人物深刻的活過 施如芳
【序言】我們都是用肉身去碰撞,腳踩進排練場的人

PART 1 劇本集
•甕中舞會
•第八日
•春眠
•妳變了於是我

PART 2 對談集
•說故事的人──簡莉穎與她的文字們 採訪撰文 蔡雨辰
•尋找新寫實──簡莉穎×于善祿 漫談台灣小劇場 對話主持/撰文 許哲彬
•同在一個排練場──簡莉穎的夥伴們 王安琪×吳修和×李育昇×李柏霖×柯智豪×許哲彬×黃緣文×劉柏欣×蔣韜×謝盈萱 採訪撰文 汪宜儒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2781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簡莉穎作為一種意外
童偉格(小說家)

  
  簡莉穎和我唯一一次超過寒暄程度的交談,我記得,是在2013年年底某日,在台北某咖啡館。那時,她好像是在提交研究所畢製作品這件事上,遇到了點問題,想找人幫看劇本,給點建議。所以我就去見她了。其實,她劇本寫得比我好,所以我也真不知道自己能給她什麼有用的建議。之所以仍去見她,只因我打算就去亂聊,也許聊著聊著,像她那樣聰明的人,就自己繞出去了也說不定。其次,我也想表達我個人的祝福,想跟她說,就請放輕鬆點吧,因無論如何,在我心中,她都已經是位相當好的創作者了。
  
  因我不是真的很能聊天,我希望當時那祝福,沒有顯得像是冰山一座。當然,至今我也沒能好好向她說明,其實,很多年過去,我不時還會想起自己,讀到她的《春眠》時的快樂心情。那明確就是看見有人,居然能翻過原典那座大山,將一路所見的珍貴殊異,細細在我們的日常語境中織理,卻又不減損其中殊異地,以一部重新而完好的作品,返還給很少有好消息的台灣舞台劇本創作。我猜想,對台灣舞台劇創而言,像這樣一部「突然」出現的好作品,總標誌了時間的兩重性:它既像是姍姍來遲的,又像是跟未來預支的成果,用一種結語樣態,開放了我們探索的歸向。
  
  對我而言,一如她的作品,劇作家簡莉穎的出現,也像是台灣現代劇場的一則悖論,不容易適切描述;起碼,不適合僅就線性系譜來定位。簡單說:就自身發展斷裂重重、意外橫生的台灣現代劇場而言,她亦是那種早該出現,卻又過早出現的特例。這是因為一方面,應對一切商業機制居然仍不成熟的台灣劇場,在過往九年,簡莉穎一人,輻散出蔚成奇觀的創作能量,差不多獨力改寫,或重新定義了「編劇」這專業,對劇場的重要性所在。
  
  另一方面,這些年來,簡莉穎也示範了一種自我養成的工作方式:所有那些為作品而做的扎實研究,在反證於個人體驗時,也進一步,更新了她對自身體驗的知解;從而,一位作者能夠持恆的創作,而不自我耗損或耽溺。也許是這樣,在一個明確無法給編劇更多奧援的環境裡,簡莉穎艱辛的開放,並鍊成她自己,成為一個對所有戲劇創作者,都獨具啟發意義的明喻。
  
推薦序
陪人物深刻的活過
施如芳(戲曲編劇、戲劇老師)

  
  編劇這條路,我和莉穎各在一方匍匐前進,原本並不相干。如今,我心裡默默引她為同類,遇到劇場界的朋友,常情不自禁提起簡莉穎(類似「你簡莉穎了沒」的概念),感激其人其劇帶給我的安慰,彷彿就是得拿年輕人說說嘴,才能拾起信心和力氣揹自己的犁,繼續往下拖磨。
  
  自己寫戲的關係,看戲多少帶著「內行」的知見。這個時代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劇場裡熱熱鬧鬧,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可很少搔到我痛癢處,但凡作品說服不了我的,其戲外的言之鑿鑿都是多餘的話,說與做落差之大,我但願它不是國王的新衣,而是無奈眼高手低。改編之作,掠前人之美,容易得基本分,原創作品要一出手就兼顧內容和形式,在台灣不只欠東風的環境,那真的,難到只能等待奇葩。四顧茫茫太久了,我不免想,就當戲法人人不同嘛,幹麼放自己這麼孤單?就在開始懷疑自己是老了還是度量不夠的時候,我看到簡莉穎的戲!
  
  第一次是2012年5月25日,在牯嶺街小劇場的女節節目,三個角色、六十分鐘,劇名我沒能記住,但朦朧又真切的感觸到這個編劇關心人也會寫人,擲中我的要害,「簡莉穎」這個名字於是貼在了心上。兩年後,再到水源劇場看《新社員》,老實說,進場之前,對主訴觀眾充滿符號形象的關鍵詞:搖滾音樂劇、BL腐女文化、動漫執事新社員,我幾乎是不懂也沒興趣的。沒想到觀劇過程中,我沒被遺落在腐女腦動大開的世界之外,先是驚訝於莉穎第一次寫音樂劇,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訴諸大眾,就能寫到歌/戲相互添色,並行無礙;接著便被她寫人的手筆以及全場嗨到爆的氛圍席捲,如癡如醉的入了戲……
  
  待回過神,我拍案而起:是啊,你不是從寫戲的經驗體驗到並信奉著嘛,戲法再怎麼變,重中之重就是要寫「人」啊,說什麼世代差異,戲劇/戲曲有別,只要有本事寫通人的渴求、人的恐懼,不管在哪個時空用哪種形式哪種語言,誰也隔離不了誰!
  
自序
  
我們都是用肉身去碰撞,腳踩進排練場的人

  
  「如果有人需要,我就出版它吧!」一開始只是這麼單純的想法。
  
  過去我在文化大學修導演課時,苦於翻譯劇本(特別是當代翻譯劇本)搬演時,還需再做一層轉譯,或只能做到表面形式的處理,總覺得劇中更深層的文化肌理、社會脈絡,終究是隔了一層。這幾年,陸陸續續有幾個同樣是劇場圈的友人、學弟妹跟我索討劇本,拿來做教學、導演呈現或表演呈現,這才知道我的劇本被列入台北藝術大學導演進廳畢業製作的甄選清單。學生們可以挑希臘悲劇、莎劇,也可以挑我的當代劇本。如果有人需要,那就出版吧!
  
  寫劇本時,永遠都會面臨幾個問題:我想跟誰說話?迷住我的感受、畫面、那瞬間究竟是什麼?不管什麼題材,它能不能找到與我生命經驗融混的部分?創作一開始多半只是個提問,做戲並不是找答案,而是經由這個提問而展開的旅程。
  
  今次出版的《甕中舞會》、《第八日》、《春眠》、《妳變了於是我》,是我碩士班時期的作品,透過印刷面世,希望讓劇本的選擇更多元,同時也留下階段性的工作成果。
  
  《甕中舞會》是我在大學時的編導畢製,它處理了家庭內無法言說的性暴力,這個性暴力在成長過程中孵化成多重的夢魘,同一個痛苦不斷繁衍的夢中夢中夢;再現劇團委託創作的《第八日》,我從關注的糧食議題出發,試圖掌握田野調查、資料搜集的能力,以布萊希特(BertoltBrecht)為師,用寓言體處理我關注的議題,磨練喜鬧劇手感;《春眠》啟發自我心愛的作家孟若(AliceMunro),受益於金士傑老師的課後討論,探究記憶與愛,如何在漫長的時空跨度中磨出一場場戲,讓角色的血肉足以成形;《妳變了於是我》,則是將困擾我自己的疑問轉化成一齣雙人小戲,想討論……不,想哀哭或吶喊,愛人與愛人之間怎可無以為繼。這些故事都包含我持續至今的關注:性別、身體、社會議題、人與人的關係、尋找自己的語言跟角色。
  
  相較於小說、散文這些一旦付梓就可視為「完成」,且凝結於紙上的文類,戲劇是一門透過實踐才得以實現的藝術,絕對無法永恆不變。我所寫的每個劇本都是為了演出而寫,初期我身兼編導,後來也與不同導演、劇團合作。初稿完成後,隨著演員的特質以及排練狀況再三調整,形成如今印在紙上的版本。
  
  劇場,除了創作初衷,許多時候也必定會面臨種種跟人、資源有關的限制;在創作與外界限制之間的拉扯,就是劇場中的實踐──在台灣尤其如是。
  
  比如,《妳變了於是我》是女節的節目之一,資源有限、長度有限,因此我決定就是雙人戲演完到底(後來再因劇情所需,加入了第三個角色)。又比如《春眠》,初始呈現是校內讀劇──帶著一種敏感的直覺,我彷彿可以感知到適合該呈現媒介的敘事方式──於是我用了兩名敘事者,正適合讀劇。相反的,靠對話、環境與生活細節堆疊而成的戲,只聽讀劇則會錯過太多東西……
  
  有時候,「限制」同時也是這齣戲該往何處去的徵兆,或說,作為一個劇作家必須懂得將條件限制納入創作中一併思考。對我來說,堅持自己想要表達的感受,但在現實考量下,感受要怎麼變成劇本,則有千百種路徑。劇場工作並不是突然有一天靈感降臨,我們都是透過不斷實踐,不斷討論,不斷經歷無助到要放棄的時刻,試了好幾條路卻無路可出(真該把那些演員排過的,我看了直冒冷汗的一稿二稿三稿也給大家看看),經歷這麼多痛苦,才終於有那麼一點點什麼。
  
  每一齣戲都是全新的嘗試,我至今也不確定我是否掌握了寫劇本的技藝,不同題材、不同角色、不同媒介,總會給我不同感受,產生不同的敘事方式。當劇本印成鉛字時,我並不希望忘記這些過程,我們都是用肉身去碰撞,腳踩進排練場的人──莎士比亞是劇作家也是演員,時時面臨「實踐」之必要。我所喜歡的戲劇,反應HereandNow,源於真實,轉化真實,講述了唯有劇場才能說出之詩意,使觀者回到那個角色的當下,我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專屬於他/她的失落與悲欣。假使一切都水到渠成,觀者就能看見,唯有劇場能說出的,一部分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坦白讲,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系列情绪的碎片拼贴,有点像意识流的运用,但又没有过度到让人难以理解的程度。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它挑战了读者对“故事”的传统期待。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你进入主角的内心迷宫,去体验那种在清醒与梦境边缘游走的混沌感。读到中间几章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佩服作者的叙事胆量,敢于在最关键的情节点上留下大段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这种互动性,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个人化。我身边的朋友读了,对中间那个关于“失语症”的比喻讨论得非常激烈,有人觉得过于晦涩,但我却觉得那是点睛之笔,精准地概括了现代人在信息过载下的精神状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用心去“听”而不是“看”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老实说,比我预期的要深刻得多。一开始以为它顶多算是一本散文诗集或者都市小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探讨的主题其实非常宏大——关于时间性、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身份的流动。特别是其中对于“重复”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主角周而复始的生活片段,构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时空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就在批判我们社会中那种对效率和进步的盲目追求。我特别喜欢他/她引用的一些西方哲学概念,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完全内化到了角色的困境中。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在小说中寻找人生指引或者哲学慰藉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它不是提供一张地图,而是给你一个指南针,让你自己去探索方向。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阅读台版畅销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阵清新的“外来风”。它没有迎合当下台湾读者普遍偏好的“疗愈系”或“爽文”模式,反而展现了一种更偏向于“存在主义式”的冷静和疏离。这种风格,或许会让部分读者觉得“不够接地气”,但正是这种非主流的姿态,让它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它讨论的议题,虽然是普世的,但其处理的角度和深度,显然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和自我反思的。我猜想,作者可能在创作时,并没有过分考虑市场反应,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声音。这种“不合时宜”的真诚,反而在今天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故事没讲完,而是因为你被拉回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却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已经被这本书微妙地修正了一点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很有那种老电影的质感,淡淡的灰蓝色调,配上有点手写体的书名,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种慵懒的、带着点私密感的氛围。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听起来就很“文艺”的书名有点保留,总觉得可能又是那种故作深沉、内容空泛的作品。但翻开目录和试读章节后,那种感觉就慢慢变了。作者的文字功力真的很扎实,他/她似乎很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碎片,不是那种强行煽情的叙事,而是像在你耳边低语,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微妙的起伏。尤其喜欢他/她对环境氛围的描绘,那种南方湿热的夏日午后,光线如何穿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光是想象那个画面,就让人感觉一下子被拉进了故事里。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很多新作家会欠缺的,它让整本书的质感非常高级。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或许是开篇节奏稍微慢了一点点,需要读者稍微有点耐心才能真正进入那个“春眠”的状态。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油腻化”。在现在的出版市场上,太多作品为了追求“网感”而牺牲了文字的质感,堆砌着华丽但空洞的辞藻。但这本书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克制的美感,用词精准,如同雕刻家在打磨一块璞玉。它没有太多复杂的长难句,反而大量使用短促、有力的句子,营造出一种疏离但又贴近现实的距离感。特别是在描绘人物对话时,那种“言外之意”比“弦外之音”更丰富,常常是几句简短的对话,背后藏着人物之间多年的恩怨或无法言说的情感。我甚至会时不时停下来,把一些句子抄写在便利贴上,贴在电脑旁——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让自己在写作或工作时,能保持这种对文字的敬畏感。这种“干净利落”的文字处理,是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