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橋正樹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學
  • 科普
  • 趣味學習
  • 自然科學
  • 地理
  • 地質
  • 環境科學
  • 電子書
  • 知識
  • 兒童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球、自然、氣象、地層等
  周遭環境的疑問完全解答!

  你可曾知道地球的半徑只有6400km?過去的地球,1年其實有400天?我們身為「地球號太空船」的船員,漂浮在黑暗而廣大的宇宙中,不能對地球的事情一無所知!

  49個有趣主題、插圖解說,我們將告訴你地球的故事:
  ◎為什麼會氣象異常?
  ◎地球是否某天會停止自轉?
  ◎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
  ◎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
  ◎火山爆發的機制及富士山什麼時候會爆發?
  ◎焚風現象及聖嬰現象是什麼?
  ◎北極和南極哪個比較冷?

本書特色

  1、 中學生趣味圖解閱讀系列新作!大人也愛的科普系列書!孩子不愛讀書嗎?那麼就從趣味學習系列著手吧!有別於教科書的刻板學習及流水帳式的敘述方式,讓孩子從有趣的圖片插畫建立起新的思維模式!同系列收錄《趣味化學》、《趣味生物》、《生活物理》、《趣味相對論》、《科學有趣之謎》、《飛機為什麼會飛》透過重點式的Q&A,結合有趣的圖表插畫,網羅科普知識的小百科,讓您愛不釋手輕鬆閱讀!

  2、 大家或許在國高中時期就學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球上各式各樣的事,然而,這門學科的分類十分繁雜,要詳盡地了解其全貌確實非常困難。本書挑選了49個有趣的主題,輔以插圖解說,以說故事的方式把地球介紹給讀者們認識。

  3、 本書分成4大主題:地球物理學、火山學、氣象學及地質學,由5名專家學者撰寫,帶你認識地球如何誕生?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地函為什麼會對流?北極星真的不會移動嗎?即將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裡?富士山什麼時候會噴發?日本有一天會消失嗎?
宇宙的低语:从原子到星系的宏大叙事 一部跨越时间与尺度的视觉盛宴,探索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终极奥秘。 人类对脚下之土和头顶星空的求知欲,从未停歇。从古代哲人对“四元素”的冥想,到现代物理学家对基本粒子的精确定位,我们对地球及其所处宇宙的理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宇宙的低语》正是试图捕捉这一宏大叙事精髓的力作。它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认知旅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审视物质的结构、能量的流动以及行星系统的演化规律。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揭示一个根本性的联系:我们如何从最微小的基本粒子,构建起脚下坚实的岩石、头顶变幻的大气,乃至遥远星系团的结构。 第一部分:微观世界的基石——物质的构建 旅程始于比原子核还要微小的尺度。我们深入探索量子力学的奇异世界,揭示原子是如何通过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精妙组合构筑起来的。本书将详细阐述电子轨道、化学键的形成原理,以及元素周期表背后隐藏的宇宙法则。 粒子的舞蹈: 粒子物理学的最新发现,从夸克到玻色子,描绘了一幅关于自然界基本力的动态图景。我们将探讨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是如何协同作用,确保宇宙物质的稳定性的。 元素的起源: 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是宇宙中重元素诞生的熔炉。本书细致描绘了从氢到铁的合成过程,并重点解析了超新星爆发如何将更重的元素(如金、铀)抛洒至星际空间,为行星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这部分内容将引导读者理解,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携带着远古恒星死亡的印记。 晶体的秩序: 当原子聚集在一起,它们便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晶体。我们将探究硅酸盐晶体(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的排列方式,以及这些微观结构如何决定了岩石的物理特性——从石英的硬度到云母的劈开面。 第二部分:地球的脉搏——动态的行星系统 从物质的微观世界过渡到我们生活的宏大尺度,本书聚焦于地球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地球内部能量的驱动力及其在地表产生的剧烈影响。 地球的深层结构: 借鉴地震波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最新数据,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描绘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层次结构。着重讨论了地核中液态外核的流动如何产生地球磁场,这个看不见的保护罩如何抵御致命的太阳风,从而使得生命得以在表面繁衍。 板块的漂移与塑造力: 大陆漂移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驱动板块运动的深层对流机制的深入解析。本书展示了俯冲带、海沟、洋中脊等构造特征是如何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重塑地球表面的。读者将看到山脉如何被抬升,海洋如何被撕裂,以及火山爆发的能量来源。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探讨地球表面水循环(包括冰川、海洋和大气水汽)的机制,以及它与气候系统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我们将分析温室气体在调节地球温度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地质事件(如大规模火山喷发或小行星撞击)如何瞬时地改变全球气候。 第三部分:时间的刻度——地质史与生命演化 地球的故事并非静止的画面,而是一部包含数十亿年事件的编年史。《宇宙的低语》致力于重建这段漫长的历史,展示生命如何适应和改造了地球环境。 岩石的语言: 学习如何“阅读”岩石记录。本书详细介绍了放射性定年法(如铀铅定年法)的基本原理,使读者能够理解地质年代表的科学依据。我们将探访地球历史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例如“大氧化事件”如何彻底改变了大气成分,以及雪球地球事件对早期生命的考验。 生命与环境的共生: 生命并非只是地球环境的被动居住者,它更是地质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我们将考察生物化石如何成为判断古代环境(如温度、盐度、氧气含量)的直接证据,并讨论碳酸盐沉积、石灰岩的形成与生物活动之间的深刻关联。 小天体的撞击与地质突变: 探讨小行星和彗星撞击事件在地球演化史中的作用。通过对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研究,本书分析了此类灾难性事件如何触发大规模物种灭绝,并为新的生物群落腾出生态位,从而加速了进化的方向。 第四部分:行星的大家庭——太阳系透视 将视角从单一的地球扩展到更广阔的太阳系邻域,本书旨在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异同,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独特性。 内太阳系的熔岩世界: 对水星、金星和火星的详细考察。我们将分析金星极端的温室效应如何使其成为地狱般的炼狱,以及火星表面曾经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和当前寻找生命的努力。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比较类地行星的形成差异和大气演化路径。 巨行星与冰巨星的引力作用: 探索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些气态巨行星的内部结构、强磁场和卫星系统。我们将特别关注木星的“清道夫”作用,即它对内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的引力捕获和偏转,这对保护地球免受频繁撞击的重要性。 搜寻系外生命与宜居带: 展望现代天文学对太阳系以外行星系统的探索。本书介绍了开普勒和TESS等任务的发现,并解释了“宜居带”(Goldilocks Zone)的概念,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光谱分析来探测遥远行星大气中潜在的生物特征信号。 《宇宙的低语》是一本结构严谨、视觉震撼的读物,它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它邀请你跳出日常的琐碎,用一种全新的、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物质、能量、时间和生命交织而成的恢弘画卷。通过理解宇宙的低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橋正樹


  1950年生。理學博士。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修畢。曾任茨城大學理學部副教授、教授,後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球科學系教授。專長為地質學、岩石學。著作有《從花崗岩所見的地球進化》(岩波書店)、《島弧、岩漿、構造學》(東京大學出版會)、《毀滅性爆發》(祥傳社新書)、《火成作用》(共立出版)、《日本火山圖鑑》、《火山構造最佳完全指南》(誠文堂新光社)等。

栗田 敬

  1951年生。理學博士。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畢。曾任筑波大學副教授及東京大學理學部、研究所副教授,後任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地球物理學。著作有《探索地球內部》(岩崎書店)等。

鵜川元雄

  1954年生。理學博士。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畢業,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日本科學技術廳國立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現為國立研究法人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後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球科學系教授。專長為地球物理學。著作有《地球動力學》(朝倉書店)等。

加藤央之

  1954年生。Ph.D。北海道大學理學部畢業,北海道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修畢。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電力中央研究院,後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球科學系教授。專長為氣象學。著作有《日本的氣候Ⅰ、Ⅱ》(二宮書店)等。

磯崎行雄

  1955年生。理學博士。大阪市立大學理學部畢業,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博士前期課程修畢。曾任山口大學理學部助教及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部、研究所副教授,後任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長為地質學。著作有《生命及地球的歷史》(岩波新書)等。

譯者簡介

盧宛瑜


  輔大日文所畢,取得輔大翻譯學程證明。求學期間曾參與2006年中經院舉辦之台日科技高峰論壇研討會會後成果編譯。後陸續擔任多場活動口譯,如日本留學說明會口譯、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台北國際旅展中日口譯等。曾任秀峰高中、聖心女中、新莊高中兼職第二外語日文教師。譯有《血管年輕,就能延年益壽》、《提高免疫力的關鍵》、《飛機為什麼會飛》等書。
 

图书目录



Part 1  地球物理學

01  地球如何誕生? 〜由多種隕石分2階段合體而成
02  圍繞太陽的行星,為何公轉軌道為橢圓形? 〜發現行星的橢圓運行軌道可謂科學革命
03  地球的地軸運動時會發生什麼事? 〜因為自轉軸傾斜,才產生了季節
04  磁場的起源及是否曾經發生倒轉? 〜地球的磁場會移動,北極和南極也會倒轉
05  地球是否某天會停止自轉? 〜地球自轉速度愈來愈慢,月球就會離地球愈來愈遠
06  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 〜太陽是中規模尺寸的星球,不會像大質量星球那麼短命
07  地函為什麼會對流? 〜地函會因熱膨脹上升,熱放射而下沉
08  月球為什麼會繞地球公轉? 〜原行星忒伊亞撞擊地球後,產生了月球
09  月球為什麼分正面和背面呢? 〜神祕的月球,正面和背面擁有截然不同的地貌
10  北極星真的不會移動嗎? 〜由於自轉軸進動,當地球的自轉軸移動時,北極星也會跟著旋轉
11  深海底部的水壓與金星的氣壓幾乎相同? 〜等同於深海900m的金星地表氣壓
12  夏季和冬季的太陽高度不同,為什麼呢? 〜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太陽近子午線的高度才產生變化
13  地震會發生的地點和原因是什麼? 〜地震會發生在板塊邊緣,月震則發生在800km深處
14  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 〜地震不會只發生一次就結束,會反覆發生

Part 2  火山學
01  岩漿究竟是什麼? 〜岩漿成分為矽酸,可分為4類
02  火山噴發的機制是什麼? 〜噴發就跟慶功宴上啤酒噴出的泡泡一樣
03  環太平洋為何有那麼多火山? 〜岩漿是因板塊隱沒而產生
04  富士山為什麼會在那個地方? 〜矗立於3個板塊交界處的富士山
05  富士山什麼時候會噴發? 〜若達到寶永大噴發的爆發規模,日本首都圈將受重災
06  破火山口究竟是什麼? 〜像個大鍋子一樣的巨大塌陷口,就是破火山口
07  普林尼式火山噴發何時會再襲擊日本? 〜即將來襲的普林尼式火山噴發,已進入倒數階段
08  超級火山的驚人威力有多大? 〜當平均氣溫下降10℃時,人類還能生存嗎?
09  板塊構造運動是什麼樣的現象? 〜板塊是讓地球內部冷卻的散熱器
10  熱點火山是什麼? 〜夏威夷和黃石火山是地球的偉大作品
11  頻繁噴發的神祕冰島 〜中洋脊與熱點間的密切關聯

Part 3  氣象學
01  暖化的機制是什麼? 〜人類破壞自然平衡,使溫室效應急遽增加
02  暖化讓北極的冰融化,會發生什麼事? 〜海水吸收暖化產生的熱而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
03  北極和南極哪邊比較冷? 〜是否為陸地,在兩極圈內的相異條件
04  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是什麼? 〜南美和印尼的氣壓就像蹺蹺板
05  高氣壓與低氣壓如何生成? 〜北半球的低氣壓風向為逆時針旋轉,高氣壓為順時針
06  吹過地球的風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北半球的副熱帶上空吹西南風,陸地卻吹東北風
07  為什麼會發生焚風現象? 〜用越過山頂空氣的乾絕熱率及溼絕熱率來說明實際狀況
08  颱風為什麼會直撲日本? 〜與夏季的北太平洋高壓和西風帶有密切關聯
專欄 科里奧利力
09  為什麼會發生游擊式暴雨? 〜豪雨增大,降雨日數卻減少的詭異現象
10  靠近太陽的山上為什麼反而比較冷? 〜失去熱能的空氣溫度會下降
11  雲是如何形成的? 〜飄浮在空中的雲,就是空氣中飽和的水蒸氣
12  為什麼會發生龍捲風? 〜龍捲風又分為超級胞與非超級胞

Part 4  地質學
01  日本列島是如何形成的? 〜於2000萬年前誕生,2億5000萬年後消失
02  岩漿冷卻後會形成寶石嗎? 〜寶石很難從岩漿中生成,但鑽石是例外
03  地層為什麼可以呈現地球表層的紀錄? 〜從地層可以解讀地球初期表層環境的變遷
04  透過化石,我們可以知道什麼? 〜地層紀錄是地球歷史最棒的紀錄媒介
05  日本現在還是「黃金之國吉龐」嗎? 〜1t的礦石只要含1g黃金,就算是有經濟效益的金礦
06  不可思議的地景是如何形成的? 〜以岩石為材料,經自然風化作用而成的藝術
07  盤古大陸(超大陸)與不可思議的大陸分裂? 〜大陸的誕生與分裂都是板塊構造運動的力量
08  曾經有過雪球地球嗎? 〜整個地球完全冰凍,就是雪球地球
09  史上最大的生物大滅絕發生原因是? 〜生物大滅絕後,哺乳類誕生
10  白堊紀末的恐龍滅絕真相是? 〜隕石撞擊帶來的暗星雲是最大原因嗎?
11  產氧光合作用的起源是? 〜大氣中的氧濃度急速增加,構成地球特有的大氣層
12  為什麼地球上有這麼多種岩石呢? 〜地球是一間持續產出各種岩石的工廠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293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8MB

图书试读



  各位可知6400km是什麼樣的距離?從東京到宇都宮之間的距離約為100km,6400km就是它的64倍。此外,日本本州的總長雖因測量方式而有不同,但大約為1300km,所以6400km是它的5倍。因此,這距離絕對不短,但也稱不上非常長。

  實際上,6400km是地球半徑的長度。或許有人會驚呼:「咦,地球這麼小啊!」沒錯,地球真的是一個很小的行星 。

  46億年,1年的46億倍。如此漫長的時光,就是地球的年齡。據說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與此相比,地球還算年輕,但也已走過相當悠遠的光陰。

  長時間生存著的小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地球。

  這個地球,可不是失去活力的死寂行星。它不斷發生地震,動搖著大地;時而有火山爆發,噴出灼熱的岩漿。颱風侵襲時,強風及豪雨肆虐;而大地也孕育著我們生活必需的石油、煤炭等能源,以及各式各樣的金屬資源。

  這些現象,都是地球內部的能源活動、或來自太陽的能源所導致。地球充滿豐沛的能量,簡直就是充滿活力的星球。

  地球大部分由固體地球組成,周圍由流體地球所環繞。流體地球由水圈及大氣層構成。水是賦予地球特徵的物質,因此,地球又被稱為水行星。

  大氣層中,空氣濃厚且會發生氣象現象的對流層,其厚度僅有10 km。和地球的半徑相比,這儼然只是薄薄的一層皮。然而,我們就是被夾在這圈大氣層和固體地球的表面之間,生存的空間相當狹小。

  你可曾知道地球的半徑只有6400km?我們身為這個小巧的行星「地球號太空船」上的船員,漂浮在黑暗而廣大的宇宙中,不能對地球的事情一無所知。

  各位或許在國高中時期就學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球上各式各樣的事,然而,這門學科的分類十分繁雜,要詳盡地了解其全貌不是不可能,但確實非常困難。本書不是一本將地球科學的種種分類,以有體系的方式條列的教科書。本書挑選了49個有趣的主題,輔以插圖解說,盡可能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給讀者。

  本書的組成分為Part 1「地球物理學」、Part 2「火山學」、Part 3「氣象學」和Part 4「地質學」,直接採用一般的領域名稱做為各章節的命名。附帶一提,本書並未囊括地球科學的所有領域。

  本書的內容雖然力求淺顯易讀,但執筆者都是活躍於各領域的第一線研究者。一共有5位研究者參與,才成就了這本小小的書,內容相當緊湊精實。

  如果各位讀了這本書,對地球科學相關學問產生興趣,請一定要繼續針對有興趣的領域深入學習。本書可謂是地球科學的入門,歡迎打開這扇門,進入地球科學這個驚奇的世界。

  最後,要再次感謝企劃本書的日本文藝社書籍編輯部的坂將志先生,充滿熱情、參與本書編輯的米田正基先生,以及負責精美插圖與書籍設計的室井明浩先生。
 
作者代表 高橋正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於科普讀物的要求,除了內容的準確性之外,更重視它能否激發讀者對科學的熱情。然而,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在敘事風格上,似乎採取了一種比較平鋪直述的報導模式,缺乏那種讓人拍案叫絕的「哇!」的時刻。例如,在講述地球的形成過程時,雖然步驟都很完整,但缺乏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描述,像是如果能加入一些歷史上的科學家如何發現這些秘密的曲折過程,或者用更具畫面感的語言去描繪早期地球的景象,讀起來肯定會更生動有趣。現在的呈現方式,比較像是一本標準的教科書摘要,雖然知識點都有涵蓋到,但總覺得少了一點「靈魂」,沒有真的讓人感受到地球科學的博大精深與其帶來的震撼力。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在內容的「廣度」上似乎還行,從地質到氣象都略有提及,但我覺得在「深度」的挖掘上明顯不足,特別是針對一些熱門的當代議題,比如氣候變遷的最新模型或是地震預測技術的突破等等,著墨不多,感覺內容有點滯後於目前的科學發展速度。我買這本是希望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了解最新的科學進展,但讀完後,總覺得學到的知識點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面。對於已經具備一定地球科學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挑戰性或新知。希望未來能看到增訂版,加入更多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更尖端的科學探討,這樣才真正符合「趣味」這個標題所暗示的,對新知識的追求與熱情啊!

评分

哎呀,最近我入手了好幾本新書,但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真是讓我有點小失望呢。說實話,我本來是對地球科學很有興趣的,想說書名聽起來這麼生動有趣,應該能讓我輕鬆了解一些地質構造、火山爆發那些酷炫的知識吧?結果翻開電子書,內容感覺有點偏學術,很多專有名詞沒有好好解釋,讀起來挺吃力的。比如說講到板塊運動那一段,我得反覆看好幾次才能大致理解板塊邊界那種複雜的關係,圖片的解析度也不是很高,讓人看得有點霧煞煞。要是能多加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闡述,可能對我這種半路出家的讀者來說會友善很多。畢竟是電子書,希望能多點互動性或多媒體資源輔助,不然單純的文字和靜態圖片,對於理解這麼宏觀的科學概念,實在是稍嫌單薄了些。總之,如果期待輕鬆入門,這本可能要再考慮一下。

评分

說到電子書的實用性,我一直覺得它應該要比紙本書在「檢索」和「標註」的功能上更強大才對。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在我的閱讀體驗中,關鍵詞的搜尋功能表現得不太理想。我嘗試去搜索幾個我記得讀過的特定名詞,結果系統給出的匹配結果有時會偏離我真正想找的內容,或者乾脆找不到。更別提筆記和高亮標記的功能,它不像我用過的其他電子書App那樣順暢,有時候標記完後跳出頁面再回來,標記的範圍會跑掉,這對於需要反覆閱讀和整理筆記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困擾的一點。如果電子書的軟體介面和功能設計不能跟上內容的品質,那這「電子書」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設計,坦白說,看得我眼睛有點酸澀。身為一個習慣在平板上閱讀的讀者,我非常注重字體大小、行距和頁面留白這些細節。可惜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到位。字體偏小不說,行距也擠得有點密,尤其在閱讀長篇的敘述性文字時,很容易就迷失在密集的文字堆裡,讀個幾頁下來,真的需要休息一下眼睛。而且,電子書的好處是方便攜帶和隨時閱讀,但這本書的章節劃分似乎有點隨意,沒有明確的知識點標示,讓我很難快速找到我感興趣的特定主題,像是海洋學或是大氣科學的部分,想跳著看都不太方便。對於想利用零碎時間快速充電的朋友來說,這種結構上的不便性,確實會大大降低閱讀的意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