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橋正樹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科普
  • 趣味學習
  • 自然科學
  • 地理
  • 地質
  • 環境科學
  • 電子書
  • 知識
  • 兒童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地球、自然、氣象、地層等
  周遭環境的疑問完全解答!

  你可曾知道地球的半徑隻有6400km?過去的地球,1年其實有400天?我們身為「地球號太空船」的船員,漂浮在黑暗而廣大的宇宙中,不能對地球的事情一無所知!

  49個有趣主題、插圖解說,我們將告訴你地球的故事:
  ◎為什麼會氣象異常?
  ◎地球是否某天會停止自轉?
  ◎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
  ◎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
  ◎火山爆發的機製及富士山什麼時候會爆發?
  ◎焚風現象及聖嬰現象是什麼?
  ◎北極和南極哪個比較冷?

本書特色

  1、 中學生趣味圖解閱讀係列新作!大人也愛的科普係列書!孩子不愛讀書嗎?那麼就從趣味學習係列著手吧!有別於教科書的刻闆學習及流水帳式的敘述方式,讓孩子從有趣的圖片插畫建立起新的思維模式!同係列收錄《趣味化學》、《趣味生物》、《生活物理》、《趣味相對論》、《科學有趣之謎》、《飛機為什麼會飛》透過重點式的Q&A,結閤有趣的圖錶插畫,網羅科普知識的小百科,讓您愛不釋手輕鬆閱讀!

  2、 大傢或許在國高中時期就學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可以讓我們瞭解地球上各式各樣的事,然而,這門學科的分類十分繁雜,要詳盡地瞭解其全貌確實非常睏難。本書挑選瞭49個有趣的主題,輔以插圖解說,以說故事的方式把地球介紹給讀者們認識。

  3、 本書分成4大主題:地球物理學、火山學、氣象學及地質學,由5名專傢學者撰寫,帶你認識地球如何誕生?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地函為什麼會對流?北極星真的不會移動嗎?即將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裡?富士山什麼時候會噴發?日本有一天會消失嗎?
宇宙的低語:從原子到星係的宏大敘事 一部跨越時間與尺度的視覺盛宴,探索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的終極奧秘。 人類對腳下之土和頭頂星空的求知欲,從未停歇。從古代哲人對“四元素”的冥想,到現代物理學傢對基本粒子的精確定位,我們對地球及其所處宇宙的理解,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宇宙的低語》正是試圖捕捉這一宏大敘事精髓的力作。它並非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認知旅程,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隧道,審視物質的結構、能量的流動以及行星係統的演化規律。 本書的核心驅動力,在於揭示一個根本性的聯係:我們如何從最微小的基本粒子,構建起腳下堅實的岩石、頭頂變幻的大氣,乃至遙遠星係團的結構。 第一部分:微觀世界的基石——物質的構建 旅程始於比原子核還要微小的尺度。我們深入探索量子力學的奇異世界,揭示原子是如何通過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精妙組閤構築起來的。本書將詳細闡述電子軌道、化學鍵的形成原理,以及元素周期錶背後隱藏的宇宙法則。 粒子的舞蹈: 粒子物理學的最新發現,從誇剋到玻色子,描繪瞭一幅關於自然界基本力的動態圖景。我們將探討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和引力是如何協同作用,確保宇宙物質的穩定性的。 元素的起源: 恒星內部的核聚變,是宇宙中重元素誕生的熔爐。本書細緻描繪瞭從氫到鐵的閤成過程,並重點解析瞭超新星爆發如何將更重的元素(如金、鈾)拋灑至星際空間,為行星的形成提供瞭原材料。這部分內容將引導讀者理解,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都攜帶著遠古恒星死亡的印記。 晶體的秩序: 當原子聚集在一起,它們便形成具有特定結構的晶體。我們將探究矽酸鹽晶體(構成地殼的主要成分)的排列方式,以及這些微觀結構如何決定瞭岩石的物理特性——從石英的硬度到雲母的劈開麵。 第二部分:地球的脈搏——動態的行星係統 從物質的微觀世界過渡到我們生活的宏大尺度,本書聚焦於地球作為一個復雜動態係統的運作機製。這部分內容強調瞭地球內部能量的驅動力及其在地錶産生的劇烈影響。 地球的深層結構: 藉鑒地震波學和地球物理學的最新數據,我們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描繪瞭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層次結構。著重討論瞭地核中液態外核的流動如何産生地球磁場,這個看不見的保護罩如何抵禦緻命的太陽風,從而使得生命得以在錶麵繁衍。 闆塊的漂移與塑造力: 大陸漂移理論的發展曆程,以及對驅動闆塊運動的深層對流機製的深入解析。本書展示瞭俯衝帶、海溝、洋中脊等構造特徵是如何在地質時間尺度上重塑地球錶麵的。讀者將看到山脈如何被抬升,海洋如何被撕裂,以及火山爆發的能量來源。 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 探討地球錶麵水循環(包括冰川、海洋和大氣水汽)的機製,以及它與氣候係統之間的復雜反饋迴路。我們將分析溫室氣體在調節地球溫度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地質事件(如大規模火山噴發或小行星撞擊)如何瞬時地改變全球氣候。 第三部分:時間的刻度——地質史與生命演化 地球的故事並非靜止的畫麵,而是一部包含數十億年事件的編年史。《宇宙的低語》緻力於重建這段漫長的曆史,展示生命如何適應和改造瞭地球環境。 岩石的語言: 學習如何“閱讀”岩石記錄。本書詳細介紹瞭放射性定年法(如鈾鉛定年法)的基本原理,使讀者能夠理解地質年代錶的科學依據。我們將探訪地球曆史上幾個關鍵的轉摺點,例如“大氧化事件”如何徹底改變瞭大氣成分,以及雪球地球事件對早期生命的考驗。 生命與環境的共生: 生命並非隻是地球環境的被動居住者,它更是地質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我們將考察生物化石如何成為判斷古代環境(如溫度、鹽度、氧氣含量)的直接證據,並討論碳酸鹽沉積、石灰岩的形成與生物活動之間的深刻關聯。 小天體的撞擊與地質突變: 探討小行星和彗星撞擊事件在地球演化史中的作用。通過對希剋蘇魯伯隕石坑的研究,本書分析瞭此類災難性事件如何觸發大規模物種滅絕,並為新的生物群落騰齣生態位,從而加速瞭進化的方嚮。 第四部分:行星的大傢庭——太陽係透視 將視角從單一的地球擴展到更廣闊的太陽係鄰域,本書旨在比較地球與其他行星的異同,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獨特性。 內太陽係的熔岩世界: 對水星、金星和火星的詳細考察。我們將分析金星極端的溫室效應如何使其成為地獄般的煉獄,以及火星錶麵曾經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和當前尋找生命的努力。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比較類地行星的形成差異和大氣演化路徑。 巨行星與冰巨星的引力作用: 探索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氣態巨行星的內部結構、強磁場和衛星係統。我們將特彆關注木星的“清道夫”作用,即它對內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的引力捕獲和偏轉,這對保護地球免受頻繁撞擊的重要性。 搜尋係外生命與宜居帶: 展望現代天文學對太陽係以外行星係統的探索。本書介紹瞭開普勒和TESS等任務的發現,並解釋瞭“宜居帶”(Goldilocks Zone)的概念,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光譜分析來探測遙遠行星大氣中潛在的生物特徵信號。 《宇宙的低語》是一本結構嚴謹、視覺震撼的讀物,它將復雜的科學概念以清晰、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每一位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它邀請你跳齣日常的瑣碎,用一種全新的、更宏大的視角來審視物質、能量、時間和生命交織而成的恢弘畫捲。通過理解宇宙的低語,我們纔能更好地理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橋正樹


  1950年生。理學博士。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修畢。曾任茨城大學理學部副教授、教授,後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球科學係教授。專長為地質學、岩石學。著作有《從花崗岩所見的地球進化》(岩波書店)、《島弧、岩漿、構造學》(東京大學齣版會)、《毀滅性爆發》(祥傳社新書)、《火成作用》(共立齣版)、《日本火山圖鑑》、《火山構造最佳完全指南》(誠文堂新光社)等。

栗田 敬

  1951年生。理學博士。東京大學理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畢。曾任築波大學副教授及東京大學理學部、研究所副教授,後任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為地球物理學。著作有《探索地球內部》(岩崎書店)等。

鵜川元雄

  1954年生。理學博士。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畢業,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日本科學技術廳國立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現為國立研究法人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後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球科學係教授。專長為地球物理學。著作有《地球動力學》(朝倉書店)等。

加藤央之

  1954年生。Ph.D。北海道大學理學部畢業,北海道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修畢。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電力中央研究院,後任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地球科學係教授。專長為氣象學。著作有《日本的氣候Ⅰ、Ⅱ》(二宮書店)等。

磯崎行雄

  1955年生。理學博士。大阪市立大學理學部畢業,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博士前期課程修畢。曾任山口大學理學部助教及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部、研究所副教授,後任東京大學大學院綜閤文化研究科教授。專長為地質學。著作有《生命及地球的歷史》(岩波新書)等。

譯者簡介

盧宛瑜


  輔大日文所畢,取得輔大翻譯學程證明。求學期間曾參與2006年中經院舉辦之颱日科技高峰論壇研討會會後成果編譯。後陸續擔任多場活動口譯,如日本留學說明會口譯、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颱北國際旅展中日口譯等。曾任秀峰高中、聖心女中、新莊高中兼職第二外語日文教師。譯有《血管年輕,就能延年益壽》、《提高免疫力的關鍵》、《飛機為什麼會飛》等書。
 

圖書目錄



Part 1  地球物理學

01  地球如何誕生? 〜由多種隕石分2階段閤體而成
02  圍繞太陽的行星,為何公轉軌道為橢圓形? 〜發現行星的橢圓運行軌道可謂科學革命
03  地球的地軸運動時會發生什麼事? 〜因為自轉軸傾斜,纔產生瞭季節
04  磁場的起源及是否曾經發生倒轉? 〜地球的磁場會移動,北極和南極也會倒轉
05  地球是否某天會停止自轉? 〜地球自轉速度愈來愈慢,月球就會離地球愈來愈遠
06  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 〜太陽是中規模尺寸的星球,不會像大質量星球那麼短命
07  地函為什麼會對流? 〜地函會因熱膨脹上升,熱放射而下沉
08  月球為什麼會繞地球公轉? 〜原行星忒伊亞撞擊地球後,產生瞭月球
09  月球為什麼分正麵和背麵呢? 〜神祕的月球,正麵和背麵擁有截然不同的地貌
10  北極星真的不會移動嗎? 〜由於自轉軸進動,當地球的自轉軸移動時,北極星也會跟著鏇轉
11  深海底部的水壓與金星的氣壓幾乎相同? 〜等同於深海900m的金星地錶氣壓
12  夏季和鼕季的太陽高度不同,為什麼呢? 〜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太陽近子午線的高度纔產生變化
13  地震會發生的地點和原因是什麼? 〜地震會發生在闆塊邊緣,月震則發生在800km深處
14  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 〜地震不會隻發生一次就結束,會反覆發生

Part 2  火山學
01  岩漿究竟是什麼? 〜岩漿成分為矽酸,可分為4類
02  火山噴發的機製是什麼? 〜噴發就跟慶功宴上啤酒噴齣的泡泡一樣
03  環太平洋為何有那麼多火山? 〜岩漿是因闆塊隱沒而產生
04  富士山為什麼會在那個地方? 〜矗立於3個闆塊交界處的富士山
05  富士山什麼時候會噴發? 〜若達到寶永大噴發的爆發規模,日本首都圈將受重災
06  破火山口究竟是什麼? 〜像個大鍋子一樣的巨大塌陷口,就是破火山口
07  普林尼式火山噴發何時會再襲擊日本? 〜即將來襲的普林尼式火山噴發,已進入倒數階段
08  超級火山的驚人威力有多大? 〜當平均氣溫下降10℃時,人類還能生存嗎?
09  闆塊構造運動是什麼樣的現象? 〜闆塊是讓地球內部冷卻的散熱器
10  熱點火山是什麼? 〜夏威夷和黃石火山是地球的偉大作品
11  頻繁噴發的神祕冰島 〜中洋脊與熱點間的密切關聯

Part 3  氣象學
01  暖化的機製是什麼? 〜人類破壞自然平衡,使溫室效應急遽增加
02  暖化讓北極的冰融化,會發生什麼事? 〜海水吸收暖化產生的熱而膨脹,導緻海平麵上升
03  北極和南極哪邊比較冷? 〜是否為陸地,在兩極圈內的相異條件
04  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是什麼? 〜南美和印尼的氣壓就像蹺蹺闆
05  高氣壓與低氣壓如何生成? 〜北半球的低氣壓風嚮為逆時針鏇轉,高氣壓為順時針
06  吹過地球的風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北半球的副熱帶上空吹西南風,陸地卻吹東北風
07  為什麼會發生焚風現象? 〜用越過山頂空氣的乾絕熱率及溼絕熱率來說明實際狀況
08  颱風為什麼會直撲日本? 〜與夏季的北太平洋高壓和西風帶有密切關聯
專欄 科裏奧利力
09  為什麼會發生遊擊式暴雨? 〜豪雨增大,降雨日數卻減少的詭異現象
10  靠近太陽的山上為什麼反而比較冷? 〜失去熱能的空氣溫度會下降
11  雲是如何形成的? 〜飄浮在空中的雲,就是空氣中飽和的水蒸氣
12  為什麼會發生龍捲風? 〜龍捲風又分為超級胞與非超級胞

Part 4  地質學
01  日本列島是如何形成的? 〜於2000萬年前誕生,2億5000萬年後消失
02  岩漿冷卻後會形成寶石嗎? 〜寶石很難從岩漿中生成,但鑽石是例外
03  地層為什麼可以呈現地球錶層的紀錄? 〜從地層可以解讀地球初期錶層環境的變遷
04  透過化石,我們可以知道什麼? 〜地層紀錄是地球歷史最棒的紀錄媒介
05  日本現在還是「黃金之國吉龐」嗎? 〜1t的礦石隻要含1g黃金,就算是有經濟效益的金礦
06  不可思議的地景是如何形成的? 〜以岩石為材料,經自然風化作用而成的藝術
07  盤古大陸(超大陸)與不可思議的大陸分裂? 〜大陸的誕生與分裂都是闆塊構造運動的力量
08  曾經有過雪球地球嗎? 〜整個地球完全冰凍,就是雪球地球
09  史上最大的生物大滅絕發生原因是? 〜生物大滅絕後,哺乳類誕生
10  白堊紀末的恐龍滅絕真相是? 〜隕石撞擊帶來的暗星雲是最大原因嗎?
11  產氧光閤作用的起源是? 〜大氣中的氧濃度急速增加,構成地球特有的大氣層
12  為什麼地球上有這麼多種岩石呢? 〜地球是一間持續產齣各種岩石的工廠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93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8MB

圖書試讀



  各位可知6400km是什麼樣的距離?從東京到宇都宮之間的距離約為100km,6400km就是它的64倍。此外,日本本州的總長雖因測量方式而有不同,但大約為1300km,所以6400km是它的5倍。因此,這距離絕對不短,但也稱不上非常長。

  實際上,6400km是地球半徑的長度。或許有人會驚呼:「咦,地球這麼小啊!」沒錯,地球真的是一個很小的行星 。

  46億年,1年的46億倍。如此漫長的時光,就是地球的年齡。據說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與此相比,地球還算年輕,但也已走過相當悠遠的光陰。

  長時間生存著的小星球,這就是我們的地球。

  這個地球,可不是失去活力的死寂行星。它不斷發生地震,動搖著大地;時而有火山爆發,噴齣灼熱的岩漿。颱風侵襲時,強風及豪雨肆虐;而大地也孕育著我們生活必需的石油、煤炭等能源,以及各式各樣的金屬資源。

  這些現象,都是地球內部的能源活動、或來自太陽的能源所導緻。地球充滿豐沛的能量,簡直就是充滿活力的星球。

  地球大部分由固體地球組成,周圍由流體地球所環繞。流體地球由水圈及大氣層構成。水是賦予地球特徵的物質,因此,地球又被稱為水行星。

  大氣層中,空氣濃厚且會發生氣象現象的對流層,其厚度僅有10 km。和地球的半徑相比,這儼然隻是薄薄的一層皮。然而,我們就是被夾在這圈大氣層和固體地球的錶麵之間,生存的空間相當狹小。

  你可曾知道地球的半徑隻有6400km?我們身為這個小巧的行星「地球號太空船」上的船員,漂浮在黑暗而廣大的宇宙中,不能對地球的事情一無所知。

  各位或許在國高中時期就學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可以讓我們瞭解地球上各式各樣的事,然而,這門學科的分類十分繁雜,要詳盡地瞭解其全貌不是不可能,但確實非常睏難。本書不是一本將地球科學的種種分類,以有體係的方式條列的教科書。本書挑選瞭49個有趣的主題,輔以插圖解說,盡可能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給讀者。

  本書的組成分為Part 1「地球物理學」、Part 2「火山學」、Part 3「氣象學」和Part 4「地質學」,直接採用一般的領域名稱做為各章節的命名。附帶一提,本書並未囊括地球科學的所有領域。

  本書的內容雖然力求淺顯易讀,但執筆者都是活躍於各領域的第一線研究者。一共有5位研究者參與,纔成就瞭這本小小的書,內容相當緊湊精實。

  如果各位讀瞭這本書,對地球科學相關學問產生興趣,請一定要繼續針對有興趣的領域深入學習。本書可謂是地球科學的入門,歡迎打開這扇門,進入地球科學這個驚奇的世界。

  最後,要再次感謝企劃本書的日本文藝社書籍編輯部的阪將誌先生,充滿熱情、參與本書編輯的米田正基先生,以及負責精美插圖與書籍設計的室井明浩先生。
 
作者代錶 高橋正樹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個人對於科普讀物的要求,除瞭內容的準確性之外,更重視它能否激發讀者對科學的熱情。然而,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在敘事風格上,似乎採取瞭一種比較平鋪直述的報導模式,缺乏那種讓人拍案叫絕的「哇!」的時刻。例如,在講述地球的形成過程時,雖然步驟都很完整,但缺乏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描述,像是如果能加入一些歷史上的科學傢如何發現這些秘密的麯摺過程,或者用更具畫麵感的語言去描繪早期地球的景象,讀起來肯定會更生動有趣。現在的呈現方式,比較像是一本標準的教科書摘要,雖然知識點都有涵蓋到,但總覺得少瞭一點「靈魂」,沒有真的讓人感受到地球科學的博大精深與其帶來的震撼力。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設計,坦白說,看得我眼睛有點酸澀。身為一個習慣在平闆上閱讀的讀者,我非常注重字體大小、行距和頁麵留白這些細節。可惜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到位。字體偏小不說,行距也擠得有點密,尤其在閱讀長篇的敘述性文字時,很容易就迷失在密集的文字堆裡,讀個幾頁下來,真的需要休息一下眼睛。而且,電子書的好處是方便攜帶和隨時閱讀,但這本書的章節劃分似乎有點隨意,沒有明確的知識點標示,讓我很難快速找到我感興趣的特定主題,像是海洋學或是大氣科學的部分,想跳著看都不太方便。對於想利用零碎時間快速充電的朋友來說,這種結構上的不便性,確實會大大降低閱讀的意願。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在內容的「廣度」上似乎還行,從地質到氣象都略有提及,但我覺得在「深度」的挖掘上明顯不足,特別是針對一些熱門的當代議題,比如氣候變遷的最新模型或是地震預測技術的突破等等,著墨不多,感覺內容有點滯後於目前的科學發展速度。我買這本是希望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瞭解最新的科學進展,但讀完後,總覺得學到的知識點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麵。對於已經具備一定地球科學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挑戰性或新知。希望未來能看到增訂版,加入更多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更尖端的科學探討,這樣纔真正符閤「趣味」這個標題所暗示的,對新知識的追求與熱情啊!

评分

說到電子書的實用性,我一直覺得它應該要比紙本書在「檢索」和「標註」的功能上更強大纔對。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在我的閱讀體驗中,關鍵詞的搜尋功能錶現得不太理想。我嘗試去搜索幾個我記得讀過的特定名詞,結果係統給齣的匹配結果有時會偏離我真正想找的內容,或者乾脆找不到。更別提筆記和高亮標記的功能,它不像我用過的其他電子書App那樣順暢,有時候標記完後跳齣頁麵再迴來,標記的範圍會跑掉,這對於需要反覆閱讀和整理筆記的讀者來說,是非常睏擾的一點。如果電子書的軟體介麵和功能設計不能跟上內容的品質,那這「電子書」的優勢就蕩然無存瞭。

评分

哎呀,最近我入手瞭好幾本新書,但這本《趣味地球科學 (電子書) 》真是讓我有點小失望呢。說實話,我本來是對地球科學很有興趣的,想說書名聽起來這麼生動有趣,應該能讓我輕鬆瞭解一些地質構造、火山爆發那些酷炫的知識吧?結果翻開電子書,內容感覺有點偏學術,很多專有名詞沒有好好解釋,讀起來挺吃力的。比如說講到闆塊運動那一段,我得反覆看好幾次纔能大緻理解闆塊邊界那種複雜的關係,圖片的解析度也不是很高,讓人看得有點霧煞煞。要是能多加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闡述,可能對我這種半路齣傢的讀者來說會友善很多。畢竟是電子書,希望能多點互動性或多媒體資源輔助,不然單純的文字和靜態圖片,對於理解這麼宏觀的科學概念,實在是稍嫌單薄瞭些。總之,如果期待輕鬆入門,這本可能要再考慮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