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平等 (電子書)

健康不平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卓.格列亞
图书标签:
  • 健康不平等
  • 健康差异
  • 社会决定因素
  • 公共卫生
  • 健康公平
  • 弱势群体
  • 健康政策
  • 社会公正
  • 健康促进
  • 流行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居住地的郵遞區號,比基因更能預測我們的健康。」——山卓.格利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安適,不僅只是免於疾病或衰弱的狀態」。不過,一般民眾在提到健康問題時,多半先想到養生或運動,或是當今有哪些醫療或藥物發展。事實上,健康是取決於眾多的社會與經濟因素。
 
  舉例來說,居住在教育資源少、空污嚴重、公共設施少、難以買到生鮮食物的地區,不僅一出生健康受到影響,甚至連下一代陷入同樣的困境。以臺灣為例,住在劣勢地區的三十至七十歲男性,癌症死亡率比住在優勢區高出百分之五十。這些弱勢族群還會被污名化,認為是不夠照顧自己才會生病。
 
  民眾之所以會忽略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是因為堅信「健康純粹是個人問題」,但結果整個國家的醫療支出越來越高,但是全體人民沒有變得更健康。臺灣每年花五千四百億的醫療健康經費,百分之九十七都花在治病,只有百分之三在預防;癌症、糖尿病、憂鬱症對國人的威脅越來越高。
 
  尤其在二○二○年,新冠肺炎重創全球,世人更加體認到,健康狀況取決於眾多外部因素,沒人可以獨善其身。必須先改變觀念,才能知道如何談論健康、改善健康。作者格利亞教授目前是波士頓大學公衛學院院長,為了讓民眾重新理解這個議題,他列出二十個主題,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以及大眾心理,舉例而言
 
  經濟:在美國,比起最低層百分之一的窮人,金字塔頂端百分之一的富人能多活十至十五年。
  政治:無論是含糖飲料規定,或是瘦肉精使用的標準,我們選出的民意代表會決定所有人的健康。
  社會:孤獨對健康的負面影響,與抽菸或喝酒相去不遠;老人與弱勢族都會被迫住在環境不佳的地區。
  環境:在二○○四年的南亞海嘯跟二○一七年的大西洋颶風災情中,窮人都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大眾心理:如果沒有同情心,人們就很容易被自利心所影響,不想再花錢去打造公共設施來促進全民健康。
 
  透過各章生動、簡明的例證與說明,作者希望讀者體認到,所謂的健康人生,是活在低風險、支持功能完整的社會環境,並且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人生潛能。本書也提醒我們,在疾病肆虐、人與人依存度越來越高的今日,不論我們身處何處,其實都屬於「健康的共同體」。
 
健康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邱泰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余尚儒.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連加恩.國立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郭旭崧.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各界好評
 
  「面對健康不平等、公共衛生與環境的問題,臺灣人更需要更寬廣的視角,對科學知識更尊重,形成共識與對話。本書帶給我們許多政治經濟社會的觀點,增長我們的視野。」──余尚儒.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新冠疫情肆虐,一向醫療技術超群的美國,為何表現如此令人失望與吃驚?請您展讀此書,將有全新的體會。」──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健康不平等》一書告訴讀者,健康照護與社會是一體兩面,兩者若要一起發展,人類就得發揮同理心與惻隱之心。」──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本書引領我們了解,社會要更健康,有哪些必要的條件。格列亞憑著出色的學養,運用個人故事及生活經驗,讓這些議題更有人道精神,並鼓舞人們一同致力於改善全體健康。」──瑪格麗特•漢伯格(Margaret Hamburg),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前局長
 
  「為了我們的健康權利,作者熱切地為眾人找出有力論點,建立重要的觀念架構。」──溫衍麟(Leana Wen),美國計畫生育協會前主席
 
  「作者巧妙地尖銳點出美國大眾的健康狀況。雖然它缺陷很多,但也給我們希望去打造更好的未來。」凱倫.狄薩弗(Karen DeSalvo),Google首席醫療官

深入剖析社会结构与个体福祉:一本关注当代健康挑战的著作 《生命线:探寻现代社会中的健康鸿沟与应对之道》 引言:无声的战场,可见的差异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医疗资源看似空前丰富的时代,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健康状况的差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疾病的发生率、预期寿命的长短、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机会,不再仅仅取决于基因的随机分配,而是深深地嵌入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之中。本书旨在撕开这层“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假象,深入剖析在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种族、性别等因素交织作用下,个体所面临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看不见的推手 健康的决定因素远超个体生活习惯的范畴。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系统地考察那些塑造我们健康命运的宏大力量。 第一章:经济基础与健康资本的代际传递 收入与财富是影响健康最核心的“社会决定因素”。本章详细阐述了低收入群体如何因为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恶劣(如空气污染、霉菌滋生)、工作场所风险高而首当其冲地面临健康威胁。我们不仅关注当下的收入水平,更着重分析“健康资本”的代际传递机制。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直接影响其子女获取健康信息、进行预防性医疗保健的能力。通过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贫困如何转化为慢性的生理压力,并在儿童时期就播下成年后疾病的种子。 第二章:地理隔阂与“医疗沙漠”的形成 健康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本章聚焦地理因素对健康公平性的冲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医疗机构往往向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形成了广大的“医疗沙漠”。对于居住在偏远乡村或资源枯竭型城市社区的居民而言,及时、专业的护理成为奢望。我们分析了交通不便、专业医生流失、以及地方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如何共同构筑起一道阻碍健康提升的物理和心理屏障。特别探讨了数字鸿沟在远程医疗普及中带来的新的不平等问题。 第三章:制度性歧视与身份的健康代价 种族、族裔和性别在许多社会中,仍然是预测健康结果的关键变量。本章剖析了制度性歧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偏见,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这包括医疗人员在诊断和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偏见、不同群体在临床试验中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以及历史上遗留的住房隔离政策如何持续影响特定社区的整体环境健康。我们用数据揭示了不同群体在癌症生存率、孕产妇死亡率上的显著差异,并探讨了如何从政策层面着手,进行结构性纠正。 第二部分:疾病谱的重塑——不平等如何具体显现 不平等不仅仅体现在谁更容易生病,更体现在谁能更好地应对疾病。第二部分聚焦于不同疾病领域中健康鸿沟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慢性病的“贫困化”趋势 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过去常被视为“富贵病”,但如今,由于加工食品的普及、运动空间的缺失以及压力管理能力的差异,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袭低收入人群。本章探讨了慢性病的管理难题——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健康膳食的高昂成本、以及缺乏时间和资源进行持续的健康监测,是如何将慢性病变成一个不断吞噬家庭经济的黑洞。 第五章:精神健康:被忽视的边缘地带 精神健康问题在社会中的污名化与资源匮乏,使得边缘群体承受了双重打击。本章深入探讨了社会压力、经济不安全感与焦虑症、抑郁症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分析了精神卫生服务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可及性差距——昂贵的私人诊疗与不堪重负的公共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许多急需帮助的人只能在绝望中挣扎。 第六章:生命尽头的差异:临终关怀与尊严的分配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平等依然存在。本章讨论了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的分配不均。资源丰富的家庭能够为亲人提供舒适、有尊严的告别环境,而资源匮乏的群体往往只能在条件简陋的机构中度过最后的时光,这反映了社会对生命价值判断的微妙差异。 第三部分:迈向公平的路径——干预、政策与社区的力量 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建设性的思考,探讨如何系统性地减少健康不平等。 第七章:超越诊所的健康干预:从“治疗”到“预防”的范式转移 真正的健康革命需要将重点从医院的急症治疗转移到社区的早期预防和健康促进上来。本章详细介绍了成功的初级保健模型,这些模型将医疗服务与社会服务(如住房援助、就业培训)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的根源。我们审视了“健康影响评估”(HIA)等工具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潜力。 第八章:政策杠杆:税收、劳动法与教育公平的健康红利 健康公平是多部门协作的结果。本章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健康结果的深远影响。例如,最低工资的提高、带薪病假法的实施、以及对不健康产品(如含糖饮料)征税的政策,如何能够有效转化为全社会的健康收益。教育公平,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的普及,被视为打破健康不平等代际循环的关键杠杆。 第九章:社区赋权与健康素养的重塑 最终的改变必须根植于社区内部。本章强调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即个体理解和运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社区组织和草根倡导,赋权给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群体,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影响自身健康的决策过程中来。成功的社区健康导航员项目、互助小组的建立,都是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个体抵抗力的有效途径。 结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 《生命线》的总结部分指出,解决健康不平等不仅是医学伦理的需要,更是构建更稳定、更具经济活力的现代社会的基石。真正的全民健康,要求我们直面社会结构中的不公,并以跨学科、跨部门的决心,重塑一个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有健康机会的未来。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社会活动家,以及所有关注社会正义的公民,提供了一份深刻的诊断书和一份可行的行动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卓.格列亞(Sandro Galea)
 
  波士頓大學公衛學院院長,《時代雜誌》讚譽為「知識界的開創者」,路透社稱他「擁有世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心靈」。他出生在馬爾他島,曾經在無國界醫師團服務,並先後於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以及紐約醫學研究院任職。
 
  2019年格列亞到臺灣參加第一屆「ASPPH亞洲學術區域會議」,並與陳建仁院士一同參與座談。《健康不平等》是他第一本為大眾所寫的公衛入門書籍。
 
譯者簡介
 
廖偉翔(作者序至第八章)
 
  台南人,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政治系輔系。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服務研究碩士。現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合著有《島國關賤字》,譯作有《精神病大流行》與《在懸崖邊緣,接住你》,並協助審訂《瘋狂之所在》。
 
楊元傑(第九章至二十章,謝辭)
 
  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倫理學、政治哲學與美學,現正進行疫苗分配正義與防疫政策透明度之研究。興趣為學術翻譯。本書翻譯與相關研究特別感謝國立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MOST 109-2321-B-010-007)的支持。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公共衛生的新視野  連加恩
推薦序  從更寬廣的角度理解健康 余尚儒
作者序  打造健康的世界
導言  威利強森是怎麼死的?
第一章  疾病透露的過往經歷
第二章 有錢就有健康
第三章  權力的功用
第四章  政治歸政治,健康歸健康?
第五章  居住地是無形的致病因素
第六章  人際關係是解藥
第七章  用愛治癒仇恨的社會
第八章  以慈悲心展開行動
第九章  知識就是解方
第十章  用謙卑的態度面對健康議題
第十一章  自由不是憑空得來
第十二章  選擇的侷限
第十三章  創造好運氣
第十四章  群體健康,個人就更健康
第十五章  弱勢族群是社會進步的犧牲者
第十六章  健康是種公共財
第十七章  沒有社會正義,就沒有全民健康
第十八章  長久的愉悅才是健康之道
第十九章  勿忘人終有一死
第二十章  以健康為社會的核心價值
 
謝辭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46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從更寬廣的角度理解健康
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余尚儒
 
  我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活的比較久?而有些人卻很短命?甚至終日在生病與死亡之間徘徊?導致健康不平等,造成死亡的原因,究竟是醫療水準?是經濟條件?是性別?族群?還是出身階級?群體健康是公共衛生的終極關懷,也是本書所要探討,影響公眾健康的諸多原因,包括表面上的原因和被隱藏的原因。
 
  本書作者格列亞博士(Dr. Sandro Galea )任職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透過簡單的文字,讓我們完整地認識群體健康的重要性。事實上,影響群體健康包含傳統的社會因素,甚至還有政治因素及經濟因素。作者以美國為例,指出追求群體的平等健康權,所遭遇的諸多挑戰。
 
  此外,我認為,面對全球高齡化,作者提出幾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例如居住環境,不僅是空間的污染,也談到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談到人際關係的重要。作者也談到互助的網絡、老年孤獨、失能、經濟弱勢、以及污名的問題,改善健康不僅是醫療方法本身,社會性的活動也有幫助,例如對孤立老人的幫助,又稱為社會性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
 
  正因為造成群體不健康的致病原因,往往又導致個人的不健康。本書中以「 女王與貧民窟 」 為例子,說明公共衛生的基本假設,格列亞博士改寫沙特名言為「健康即他人」,我非常認同,我們要打造一個他人也可以健康的環境。 
 
  不僅如此,個人的不健康,也會導致群體受害,跨國界、跨社會的大流行,眼前的新冠病毒全球流行是最好的例子。經歷了二○二○年新冠病毒帶來的紛紛擾擾,全球已經五百八十多萬人確診,造成一百三十九萬人死亡,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族群。 
 
  相信大家也發現,同一個社會,越貧窮、越高齡,越弱勢的地區,新冠病毒受害越嚴重。 這個世界未免太不公平,有錢人才有健康,沒錢人會生病,是真的嗎?的確是真的。此外,真的有可能「政治歸政治,健康歸健康」,可能嗎?當然不可能。
 
  看看美國,反思台灣
  儘管臺灣秋冬的空氣污染依舊不減,每年勞工持續鬥爭健康權,大國政治下,萊豬美牛儼然成為島內新的爭議話題。但我真心覺得,臺灣是一座幸福的寶島 。
 
  我們居住在一個比美國更幸福的地方,我們有一個全民健保,儘管不完美,醫護痛恨,但至少它保障基本的就醫人權。其二,我國有強力的衛生行政與傳染病防治,特別自SARS之後,臺灣的疫苗接種項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加上臺灣資訊科技發達,島嶼與世界分離的先天優勢,讓我們成功防疫,沒發生封城。今天還有餘裕可以對其他議題好好爭吵,還有機會練習用愛治癒仇恨 。 
 
  理性的西方社會,過去以來一直強調有同理心(empathy),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但同理心太含蓄,作者呼籲面對健康不平等,發揮慈悲心(compassion)更值得讚許,唯有慈悲心才能驅動道德價值的行動。 
 
  實際上,本人在偏鄉從事醫療工作,四年的觀察,臺灣不缺乏善心義舉,發揮同情心早就和呼吸一樣自然而然。但是,臺灣社會大眾,往往見樹不見林,對個人充滿同情關懷,卻漠視大環境的健康不友善,總覺得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維護健康和社會條件存在著某種關係,也就是健康的社會性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 of health)。面對健康不平等、公共衛生與環境的問題,臺灣人更需要更寬廣的視角,對科學知識更尊重,形成共識與對話。本書帶給我們許多政治經濟社會的觀點,增長我們的視野。例如,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公民如何運用其權利,營造有利於群體健康的環境。行使「 積極權利 」也就是透過公共政策和公共投資的集體承諾。 
 
  社會學常說,個人即政治(person is political),個人的健康問題,必須看見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個人的不健康,來自社會性致病因素。社會追求群體的健康,人民須培養足夠的素養,練習看見結構因素。因此我認為,建立追求群體健康的民主素養,是臺灣社會進入民主化以來,最需要再努力的地方。
 
  我和本書譯者廖偉翔醫師,恰好都是公醫時代的成員。公醫時代是一群有理想的夥伴,希望台灣建立一個具有公共性的健康照護體系。公醫時代的關懷,與公共衛生的原初,基本上是一樣的目標,隨著時代演進,人口結構高齡化,勞權日益受重視,許多成員投身公共衛生之外,也進入職業醫學與在宅醫療等領域。我想,醫療的民主化,公共衛生的民主化,應該是我們更加努力追求的目標,本書也給了相當大的啟發。
 
  最後,非常感謝時報出版,願意出版格列亞博士大作,推薦所有關心公眾健康的夥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我最近的心頭好,那絕對是一本探討台灣本土文學中「邊緣書寫」的文學評論集。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跳脫了過去主流文學史的框架,重新審視了那些在特定時期被邊緣化、聲音較弱的作家的作品。評論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許多早期描寫外省族群、原住民族群或是客家族群生活的作品,是如何在特定意識形態的篩選下,被「簡化」或「符號化」的。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幾位重量級作家的作品,揭示了他們文本背後潛藏的自我審查機制,這讓我對過去熟知的那些文學經典產生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其中關於「南方書寫」的論述,探討了氣候、地理環境如何形塑出不同於北方知識分子的書寫視角,那種對土地情感的細膩捕捉,真是讓人讀得心頭一暖。唯一小小的遺憾是,因為篇幅所限,有些作者的介紹相對簡略,讓我對這些被「重新發現」的聲音感到意猶未盡,很希望評論者能再多寫幾本專論來深入探討。

评分

最近沉迷於一部探討賽博龐克美學與東亞文化融合的科幻小說,那本電子書的體驗簡直是視覺與思維的雙重饗宴。作者的想像力簡直是天馬行空,他構築了一個極度發達、卻又充滿底層掙扎的未來台北,霓虹燈的顏色、街頭巷尾的電子噪音,都被他描寫得栩栩如生,我甚至能聞到那種潮濕悶熱的電子廢氣味。最精妙的是,他並沒有落入那種純粹的西方視角,而是非常細膩地揉合了台灣本土的宮廟文化和傳統儀式進入未來科技場景中,產生一種既魔幻又寫實的衝突感。像是主角為了修復植入晶片,竟然要到一間由老嫗經營、掛滿符咒的地下黑市診所求助,這種東西方、古今交織的敘事手法,處理得非常高明,一點也不生硬。書中的哲學思辨也很有意思,探討了當「人」的定義被數位化不斷侵蝕後,我們的「靈魂」到底還剩下什麼實質的重量?雖然情節推進速度有時候稍微有點過快,導致某些角色的情感轉折略嫌倉促,但那種沉浸式的世界觀建構,已經足以讓我願意忽略這些小瑕疵了。

评分

唉,最近手邊這本《健康不平等 (電子書)》實在是讓我有點感觸良多,但礙於規定,我得聊聊其他我讀過的書,那些讓我心頭小鹿亂撞的佳作。說到電子書,我最近剛啃完一本關於台灣早期移民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度研究,那本書的文筆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紮實,作者的考據功夫讓人肅然起敬。他從日治時期的地方仕紳檔案,一路爬梳到戰後土地重劃的影響,中間穿插了大量口述歷史的訪談記錄,讓人彷彿親身走進了那些塵封的歷史場景。特別是關於家族財產如何在不同政治風暴中進行巧妙的轉移與重組,那種精密的分析,讀起來比偵探小說還刺激。書裡還特別提到了幾個在地的民間信仰如何與地方經濟活動緊密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社會支持網絡,這對於理解我們現在社會福利體系的不足,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縱深。不過,也許是因為學術性太強,有些統計圖表的解讀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消化,畢竟不是人人都有社會學背景,但整體來說,這本絕對是想深入了解台灣社會肌理的人必讀的經典,它把宏觀的歷史趨勢,用微觀的家族故事串連起來,功力深厚,令人信服。

评分

前陣子為了準備一個講座,翻閱了一本關於台灣食品工業發展史的電子書。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簡直像是把台灣的經濟發展史濃縮進了一塊鳳梨酥的製作過程裡頭。它從日治時期糖業的興衰,一路講到戰後美援時期麵粉與香料的引進,再到近幾年來本土特色食材的復興運動,脈絡清晰得不得了。作者不是那種只會列舉數據的歷史學家,他非常擅長將社會變遷融入食品的變革中。例如,書裡詳細描述了「統一麵」在台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它不只是一種快速食品,更象徵著都市化進程中家庭結構的鬆動和傳統三餐制度的瓦解。還有關於珍珠奶茶從區域小吃到全球現象的演變,作者分析了其背後的全球供應鏈和在地文化符號的成功嫁接。讀完後,我對街邊小吃的那種尊重感都提升了好幾個層次,感覺自己不只是在吃東西,更是在品味一部活生生的經濟社會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電子書的排版在處理舊報紙圖片引用時,清晰度稍嫌不足,影響了部分歷史資料的閱讀體驗。

评分

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都市生態與建築哲學的專著,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著重於宏大的都市規劃理論,而是聚焦於「人與城市縫隙空間」的互動關係。作者以台北市為主要案例,探討了騎樓、頂樓加蓋空間、或是廢棄工廠轉型的臨時市集這些「非正式」的都市空間,如何成為市民情感連結與次文化發展的溫床。書中大量運用了空間攝影和詳細的田野筆記,那種對日常生活中被忽略角落的細膩觀察,真的會讓人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每天走過的街道。它挑戰了現代建築「效率至上」的思維,主張這些有點混亂、有點「髒亂」的角落,恰恰是城市生命力的體現。書中引述了一位老建築師的觀點:「一個城市的美,在於它允許多少不完美共存」,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對於那些關心城市記憶、土地情感連結的讀者來說,這本絕對是會引起強烈共鳴的作品,它讓我知道,設計不只是關於形式,更是關於如何安放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