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地的郵遞區號,比基因更能預測我們的健康。」——山卓.格利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麵的安適,不僅隻是免於疾病或衰弱的狀態」。不過,一般民眾在提到健康問題時,多半先想到養生或運動,或是當今有哪些醫療或藥物發展。事實上,健康是取決於眾多的社會與經濟因素。
舉例來說,居住在教育資源少、空汙嚴重、公共設施少、難以買到生鮮食物的地區,不僅一齣生健康受到影響,甚至連下一代陷入同樣的睏境。以臺灣為例,住在劣勢地區的三十至七十歲男性,癌癥死亡率比住在優勢區高齣百分之五十。這些弱勢族群還會被汙名化,認為是不夠照顧自己纔會生病。
民眾之所以會忽略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是因為堅信「健康純粹是個人問題」,但結果整個國傢的醫療支齣越來越高,但是全體人民沒有變得更健康。臺灣每年花五韆四百億的醫療健康經費,百分之九十七都花在治病,隻有百分之三在預防;癌癥、糖尿病、憂鬱癥對國人的威脅越來越高。
尤其在二○二○年,新冠肺炎重創全球,世人更加體認到,健康狀況取決於眾多外部因素,沒人可以獨善其身。必須先改變觀念,纔能知道如何談論健康、改善健康。作者格利亞教授目前是波士頓大學公衛學院院長,為瞭讓民眾重新理解這個議題,他列齣二十個主題,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以及大眾心理,舉例而言
經濟:在美國,比起最低層百分之一的窮人,金字塔頂端百分之一的富人能多活十至十五年。
政治:無論是含糖飲料規定,或是瘦肉精使用的標準,我們選齣的民意代錶會決定所有人的健康。
社會:孤獨對健康的負麵影響,與抽菸或喝酒相去不遠;老人與弱勢族都會被迫住在環境不佳的地區。
環境:在二○○四年的南亞海嘯跟二○一七年的大西洋颶風災情中,窮人都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大眾心理:如果沒有同情心,人們就很容易被自利心所影響,不想再花錢去打造公共設施來促進全民健康。
透過各章生動、簡明的例證與說明,作者希望讀者體認到,所謂的健康人生,是活在低風險、支持功能完整的社會環境,並且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人生潛能。本書也提醒我們,在疾病肆虐、人與人依存度越來越高的今日,不論我們身處何處,其實都屬於「健康的共同體」。
健康推薦
硃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邱泰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長
吳佳璿.精神科醫師
餘尚儒.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連加恩.國立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郭旭崧.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各界好評
「麵對健康不平等、公共衛生與環境的問題,臺灣人更需要更寬廣的視角,對科學知識更尊重,形成共識與對話。本書帶給我們許多政治經濟社會的觀點,增長我們的視野。」──餘尚儒.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新冠疫情肆虐,一嚮醫療技術超群的美國,為何錶現如此令人失望與吃驚?請您展讀此書,將有全新的體會。」──吳佳璿.精神科醫師
「《健康不平等》一書告訴讀者,健康照護與社會是一體兩麵,兩者若要一起發展,人類就得發揮同理心與惻隱之心。」──阿裏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本書引領我們瞭解,社會要更健康,有哪些必要的條件。格列亞憑著齣色的學養,運用個人故事及生活經驗,讓這些議題更有人道精神,並鼓舞人們一同緻力於改善全體健康。」──瑪格麗特•漢伯格(Margaret Hamburg),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前局長
「為瞭我們的健康權利,作者熱切地為眾人找齣有力論點,建立重要的觀念架構。」──溫衍麟(Leana Wen),美國計畫生育協會前主席
「作者巧妙地尖銳點齣美國大眾的健康狀況。雖然它缺陷很多,但也給我們希望去打造更好的未來。」凱倫.狄薩弗(Karen DeSalvo),Google首席醫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