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作者群簡介
推薦序1 中風後,自我復健時的必備書 周正亮
推薦序2 正確的醫療知識與觀念很重要 崔源生
推薦序3 易懂易學,一本適閤中風病友即翻即知的好書 邱顯學
推薦序4 復健不應該是生活的全部 鍾孟修
作者序1 匯集多元中風知識的復健運動書 王柏堯
作者序2 獻給腦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照顧指引 楊昀霖
Part1 認識腦中風與復健基本觀念
1-1關於腦中風的相關名詞
什麼是腦中風?
腦中風的盛行率
腦中風的分類
誰屬於容易中風的高風險族群?
1-2中風後的癥狀與影響為何?
中風齣現現那些徵兆與癥狀?
中風發生在不同腦區,會造成不同癥狀
1-3關於中風復健與神經恢復過程
透過復健運動找迴中風後失去的動作
為什麼做復健運動是有效的?
中風復健的科學觀點──神經動作誘發模式
中風患者的識別證──布朗斯壯動作治療模式
1-4 認識中風復健運動的類型
中風後的動作恢復時期與睏難
不同的能力,搭配不同的運動類型
誰能指導患者做復健運動?
Part2中風復健運動──上肢、下肢、軀體復健動作
2-1上肢功能很重要──肩、肘部復健動作
中風後上肢近端的動作損傷
上肢的居傢訓練運動──肩膀
案例1 肩膀軟趴趴,完全沒動作時該如何處理?
肩部關節運動1 舉手過頭式
肩部關節運動2 肩膀外展式
案例2 肩膀可稍微抬起,但動作仍不明顯,可以做哪些運動?
肩部關節運動3 雙手抬舉式
肩部關節運動4 手臂平移擦桌運動
案例3 患側肩膀有動作,但力量不足,如何改善?
肩部強化運動1 肩膀前舉式
肩部強化運動2 肩側舉式
上肢的居傢訓練運動──手肘
案例4 為什麼手肘無法伸直,該怎麼處理?
手肘抗痙攣運動1 RIP拉筋式
手肘抗痙攣運動2 交扣手肘前伸式
手肘關節運動1手肘前伸式
2-2 恢復手部細膩動作──手掌、手腕、手指復健動作
上肢的居傢訓練運動──手腕
案例5 手腕總是不靈活,該如何訓練?
手腕關節運動1 左右彎手腕式
手腕強化運動1 翹手腕式
上肢的居傢訓練運動──手掌與手指
案例6 手掌不太會翻動,該怎麼訓練?
手掌強化運動1 手掌翻動式
案例7 患側手指軟趴趴沒動作,怎麼辦?
手指關節運動1包拳式
手指關節運動2掌指關節彎麯式
案例8 手部有動作但是握力不夠,該如何訓練?
手指強化運動1 握拳運動
手指強化運動2 揉捏紙球
案例9 手指痙攣嚴重,可以如何改善?
對抗手指痙攣仰賴拉筋、運動以及副木穿戴
案例10患側手指靈活度不佳,可以做些什麼活動?
手指靈活度運動1 手指數字操
手指靈活度運動2手指對掌式
2-3 下肢功能很重要一一大腿、膝蓋、腳踝動作
下肢的居傢訓練運動──大腿
案例11 患側大腿無法彎麯抬起,該怎麼辦?
大腿關節運動1大腿伸彎式
案例12 大腿可以自主彎麯,但是力量不足怎麼辦?
大腿關節運動2 躺姿抬腳式
大腿強化運動1站姿抬腳式
案例13 大腿無法側抬,該怎麼練習?
大腿強化運動2 站姿側抬腿式
案例14 內收肌群的動作很弱無法閤併大腿,該怎麼訓練?
大腿強化運動3大腿夾球運動
下肢的居傢訓練運動──膝蓋
案例15 膝蓋總是硬梆梆的,不好彎麯,可以如何處理?
膝蓋抗痙攣運動 1前弓後箭式
膝蓋強化運動1小腿前踢式
下肢的居傢訓練運動──腳踝
案例16 腳踝齣現「垂足」的問題,該如何訓練?
腳踝關節運動1 躺姿腳背勾壓式
腳踝強化運動1 腳打拍子式
下肢的居傢訓練運動──腳趾
案例17 腳趾痙攣、彎麯問題嚴重,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腳趾抗痙攣運動 1腳踩彈繃式
2-4 軀幹訓練強化軀幹力量
案例18中風初期都躺在床上,該如何練習軀幹力量?
軀幹強化運動1翻身
軀幹強化運動2抬臀運動
案例19患者想要坐起來,該怎麼練習?
軀幹強化運動3坐姿穩定訓練
軀幹強化運動4動態坐姿訓練
軀幹強化運動5從坐到站
軀幹強化運動6動態站姿訓練
2-5 恢復走路的能力──行走訓練動作
案例20走路時腳踝都垂下來該怎麼辦?
走路強化運動1踩階梯
案例21患腳齣現環狀代償步態,走路都會掃堂腿怎麼辦?
走路強化運動2跨步
案例22走路的時候,膝蓋會後頂怎麼辦?
走路強化運動3弓步麯膝式
Part3特殊後遺癥的自我復健法
3-1 肢體動作之外,其他常見後遺癥?
口腔後遺癥、吞嚥及語言障礙
患側胖一圈,肢體齣現水腫
頭腦不靈光,中風後的認知功能損害
「方便」不方便,中風後的排泄障礙
「感覺」不對勁,中風後的知覺與感覺障礙
3-2 中風後的口腔後遺癥,吞嚥及語言障礙
認識中風後的失語癥(aphasia)
認識中風後的吞嚥障礙
臉部、舌部、唇部的復健動作
臉部運動1 臉部按摩術
臉部運動2 閉氣嘟臉式
臉部運動3 臉頰微笑式
舌頭運動1 吐舌頭式
舌頭運動2 舔嘴唇式
舌頭運動3 彈舌式
唇部運動1 嘟嘴式
唇部運動2 「五一五一」式
麵對吞嚥睏難,我們應具備的觀念
3-3 改善肢體水腫,減少不適
為什麼腦中風後會齣現肢體水腫?
水腫會對中風患者帶來什麼影響?
如何改善偏癱肢體的水腫?
不當的習慣會使水腫更為嚴重
3-4 頭腦不靈光?認知功能障礙與復健
認知一旦損壞將嚴重影響生活
認知復健以日常生活為目標
3-5上廁所有睏難,排泄問題該怎麼辦?
4種不同型態的排泄問題
如何處理中風後的排泄問題?
抗失禁運動1 夾臀式
抗排泄障礙運動1 腹部增壓式
抗排泄障礙運動2 站立式
3-6「感覺」不對勁,改善知覺與感覺障礙
知覺障礙1──忽略癥候群
知覺障礙2──推倒者癥候群
感覺障礙
Part4中風後的生活調整原則
4-1復健課程該如何安排?
國內有哪些復健的資源可以使用?
住院復健
PAC計畫
不能住院復健瞭,改門診復健好嗎?
4-2居傢環境需調整,生活更安全
居傢生活無障礙,小心防跌
生活輔具的運用
善用輔具讓生活迴歸正軌
4-3中風患者的飲食建議
中風患者的飲食以均衡為目標
腦中風患者的進食方式視情況調整
中風三階段的關鍵營養
4-4中風患者的管灌飲食選擇
關於天然食物攪打配方
關於商業腸道營養配方
選擇適閤的產品
關於管灌配方的常見疑問
4-5調整生活習慣,遠離二度中風
造成二度中風的原因
二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控製三高,預防二度中風
調整生活的習慣也很重要
定期健檢的重要性
Part5 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壓力解方
5-1生活安排好,照顧壓力比較小
照顧中風患者是長期抗戰
發生在照顧者身上的繭癥候群
隻有一個照顧者怎麼辦?
5-2適切的互動技巧,減少雙方負麵情緒
人生驟變後心境改變
彼此相處時的情緒很重要
5-3安養機構也是減少照顧壓力的選項
這時候,可以試著選擇安養機構
挑選一間閤適的安養機構
選擇機構的綜閤考量
5-4擁抱自己的情緒──一個諮商心理師的生命故事
中風發生那刻起一切都不同瞭
身為患者可能會有的心情
照顧自己,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需要
5-5希望充電站:中風後重生的真實案例
真實而成功的案例給患者信心
分享1 生活即復健,廚房也是復健教室
分享2 永不放棄,完成獨自前往7-11的不可能任務
分享3 險為植物人,工程師奇蹟甦醒後的復健旅程
分享4 責任使她堅強,不能倒下的中風人生
Part6復健迷思大公開
6-1復健課程越多越好,而且一定要搭配復健器材?
單次復健的時間多久為宜?
製度麵的復健時數是多少?
理想上的復健時數是多少?
使用復健器材纔有療效嗎?
一定要天天到治療室使用器材做復健嗎?
6-2年輕人復原快,老年人自然復原較差?
動作的復原
功能的復原
6-3中風有特效藥嗎?打一針癱瘓就會復原?
中風真的有特效藥嗎?
從學理層麵分析
從現實層麵分析
中風的正規藥物注射治療
6-4黃金復健期真的隻有6個月?
黃金復健期的由來
用快速復原期取代黃金復健期
超過六個月還會進步嗎?
6-5有人說大腦可以復健,這是對的嗎?
復健大腦有可能嗎?
動作復健不是練手腳而是練大腦
強化大腦跟動作連結的復健練習
日常生活的任務導嚮訓練
復健要設定目標,讓大腦知道動作的正確性
6-6中風新科技輔療種類多,真的有效嗎?
功能性電刺激
重複性顱外磁波刺激治療與跨顱直流電刺激
動態矯具
復健機器
體感與虛擬實境訓練
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 王柏堯
距離上次在原水文化齣版專書已經是兩年前,那是一本癌癥復健的書籍,齣版之後,業界、媒體、演講等各種邀約,使得生活逐漸忙碌,寫作似乎就被排在工作行程中比較後段的事項,但這段時間,我仍不斷地在思考,可以撰寫什麼衛教文章給廣大的讀者朋友,在我的臨床工作中,以中風患者與癌癥患者為大宗,相較於癌癥患者,復健對中風患者來說,可說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幾乎所有的中風患者,都必須透過長期的復健,纔能逐漸恢復身體的動作以及日常生活的能力,進一步的迴歸到病前的生活。
當時在發想這本《中風復健跟著做,提升生活好品質》時,我參閱瞭市麵上多數的中風書籍,發現很多都以講解中風的原理與預防的部分為主,甚少有專書講解如何做復健運動,這很有趣,中風復健是最重要的事,但卻沒有一本適閤大眾閱讀的復健運動書,所以著手設計讓這本書得以問世。過程中,我又邀集瞭不少中風復健的專傢一起參與,提供中風患者各方麵的復健知識,希望打造一本給中風患者得以直接用來改善中風後遺癥的復健書籍。
這本《中風復健跟著做,提升生活好品質》的目標是讓讀者知道為何要復健、該怎麼復健。從Part1開始講解中風的原因以及重要的復健原理,很多患者做復健時都不知所以然,本書在一開始就讓讀者知道復健為何而做。而該做什麼我們安排在Part2,匯集瞭上、下肢、軀幹的居傢復健運動,這些都是臨床常見且實用的動作,本書的特色是除瞭精美的圖文介紹,還搭配瞭影音檔案,讓可以多方參考,重點是這些運動不需要太多設備器材,讀者們在傢中就能直接參考練習。
接著Part3延續瞭中風問題的處理,鎖定幾個常見的中風後遺癥以及處理方法,像是吞嚥問題、感覺障礙、排泄問題等等,有的是靠策略調整,有些是靠運動改善,讓大傢能夠跟著做看看。有人說,中風之後會生活大亂,的確是,人生的驟變讓大傢一時手忙腳亂,所以Part4介紹中風後生活調整的原則,像是無障礙空間規劃、輔具使用、飲食調整、生活習慣的調整,透過這些處理原則,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中風是一傢人一輩子的功課,照顧者的壓力會非常大,我們在Part5介紹瞭照顧者的調適技巧,減少照顧的負擔。另外也分享瞭四個患者在中風後,重生的真實案例,讓大傢知道其實一切的努力都是有成果的。最後在Part6整理瞭數個關於中風復健的迷思,讓患者打破這些迷思,執行正規的復健。
這本書由一群中風復健的醫療人員,匯集瞭多元的中風知識,為瞭貼近患者的需求,撰稿前,我們還在網路上蒐羅患者與傢屬最在意的問題,再開始寫作,歷時許久纔完成這本書,惟中風的領域太廣太深,礙於篇幅,在內容上總須取捨,難以周全,若有疏漏,還請先進前輩們海涵。
特別感謝一同完成本書的作者們,也感謝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的長官周正亮主任及劉若蘭組長的支持,謝謝張慶光總經理、吳勝良總監、王玫婷專案工程師以及各閤作單位夥伴們對本書大力的支援,最後也感謝原水文化齣版社林小鈴總編輯、責任編輯梁瀞文的信任與協助,讓本書得以順利齣版,期盼本書能讓所有正因中風而苦的患者與傢屬感到溫暖且受用,是所至幸。
獻給腦中風患者與照顧者的照顧指引
愛迪樂治療所職能治療師 楊昀霖
腦中風來的很快,一夕之間患者的人生就會發生巨變,過去在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最常遇到的就是腦中風患者,有的是餐廳老闆,有的是是企業主管,腦中風伴隨的後遺癥,讓他們在職場上、甚至是照顧自己都有許多睏難,傢屬麵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往往會不知所措……。
確實,現今醫學中,還沒有辦法能夠完全逆轉腦中風對腦神經的傷害,唯一恢復功能的方式就是復健,但是復健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剋服心理障礙,需要學習正確的觀念,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及傢人背後的支持,這些,都是幫助中風患者復健道路上,持續前進的動力。
復健的道路上,一起走比較快
治療室的患者們,往往會互相勉勵,資深的學長姐鼓勵新來的學生,甚至互留聯絡方式相互交流,我覺得這樣的氛圍很好,因此在2017年,在臉書上成立瞭腦中風復健照護社團,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要建立一個可以讓中風患者們互相討論分享的平颱!
在社團裡,我們稱中風患者為風友,是一起努力奮鬥的戰友,社團成立三年多以來,纍積瞭許多討論與分享,有人已經成功畢業,而有人還在努力的路上,分享自己的復健心得,勉勵其他風友。記得三年前最常在社團內分享的風友,最近比較少在社團上互動,因為他已經考上身障公務員,返迴職場;也有風友和傢屬不定期的分享他們的復健進度,從在醫院的動作訓練,迴傢後的生活訓練,最近一次上傳則是他們一起到機構,擔任誌工服務其他衰弱長輩的照片呢!
此外,在社團裡也有許多和我一樣的專業醫療人員,會撥空解答風友們遇到的問題,讓風友們不會徬徨無助,所以你們真的不孤單!
一本中風復健照顧的指引書
確實,在臉書上資訊較雜論、不易查詢,因此我們整理瞭社團上韆則討論中,風友與傢屬最常詢問的問題,邀請醫療復健照護專傢,結閤瞭臨床上的經驗與醫學相關知識,將所有資訊整理成這本書,提供風友與傢屬動作、語言、認知、飲食、心理上的復健原則,也有分享實際案例,提供風友們參考。
復健雖然辛苦,但隻要堅持努力,一定有迴報
我自己常在臨床上和風友分享,中風後就像人生重新開機,重新學習走路、拿湯匙,幸運的是,這些技能是我們原本就會的,所以隻要每天持續練習,且將練習學習的應用在生活,學以緻用,身體一定會迴應你的努力的!
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雖然紮實,但內容的編排想必是下瞭苦心的。我個人認為,復健的過程最忌諱的就是「挫摺感」。如果你一開始就麵對一堆高難度的、需要強大肌力的訓練,那絕大多數人會在第一週就想放棄,覺得「我果然沒救瞭」。所以,一本好的復健書,必須具備極佳的「分級製度」。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把內容劃分成急性期、恢復期、穩定期,甚至可能更細緻地針對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像是單側癱瘓、步態不穩、手部精細動作睏難等)提供客製化的訓練菜單。如果它能提供清晰的自我評估量錶,讓讀者可以準確判斷自己現在在哪個階段,然後選擇對應的章節開始練習,這會大大增加讀者完成療程的機率。重點是,那些圖解細節,我希望它能畫齣肌肉的走嚮、關節的鏇轉軸心,而不是隻有簡單的人形圖。隻有把基礎的生物力學原理講清楚,病患纔能從「機械式模仿」進階到「主動理解」,進而真正掌握自己的復健主導權。
评分我對這種強調「影音」輔助的齣版品一直抱持著高度關注的態度,因為文字描述的極限,在描述動態的物理治療動作時特別明顯。你光用文字說「手腕伸肌要放鬆,然後緩慢地嚮外鏇轉」,光想像就覺得很抽象,尤其對於神經受損後的肢體協調度較差的人來說,光是理解這個指令可能就要花費大量的認知資源。如果書裡附帶的影音檔,能請到專業的治療師親自示範,並且用慢動作、不同角度去解說每一個關節的受力點和肌肉群的啟動順序,那效果絕對是天差地遠。想像一下,當我在傢裡練習時,可以隨時打開影片,對照自己的姿勢有沒有跑掉,這簡直是請瞭一個隨身的、不打瞌睡的私人教練。而且,這種數位化的內容,通常也代錶著比較容易更新和迭代,如果未來有新的復健觀念齣來,也許可以透過線上的方式即時補充,這比傳統紙本書籍的僵固性要強大得多。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如何巧妙地將線上的互動性,融入到傳統的書籍體驗中,這纔是新時代醫療資訊傳播的王道。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健康書籍太多瞭,很多都是抓瞭幾個基本動作拼湊起來,然後用很誇張的標題來吸引人,讀完之後會覺得根本沒學到什麼新東西,或者就是那些動作根本不適閤自己當下的狀況。但這本《圖解&影音》係列,光是「提升自我照顧力」這個副標題就很打動我。因為中風後,最摺磨人的其實是那種生活上的無力感,不是隻有肌肉痠痛的問題,而是連穿個襪子、拿個杯子這種小事都變成一項艱钜任務。所以,如果這本書真的能係統性地引導讀者,從最基礎的抓握、平衡,一步步進階到日常自理能力的重建,那它的價值就不隻是一本復健指南,根本就是一本「重拾生活尊嚴」的手冊。我特別期待它在「避免再度中風」這塊的著墨,因為中風後的二次預防非常重要,不知道書裡有沒有涵蓋到飲食調整、壓力管理這類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內容。畢竟,光靠物理治療師一週兩次的治療是遠遠不夠的,病患自己在傢裡能不能持續、正確地進行預防措施,纔是長期抗戰的緻勝法寶,我很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SOP讓大傢照著做。
评分哇塞,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吸引人耶!那個圖解的風格,看得齣來是下瞭不少功夫在排版上麵,配色也很讓人舒服,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醫學書。光是看到那個標題,我就覺得「中風復健」這四個字其實聽起來很硬核,但他們用「圖解」和「影音」這種方式包裝,感覺親和力十足,這對很多需要這類資訊的長輩或是傢屬來說,絕對是個福音。我知道很多時候,醫學書的文字都太艱澀難懂,光是看圖可能還行,但如果能搭配影片輔助,那種肢體動作的呈現就會更到位,馬上就能理解那個動作的標準是什麼、力道要怎麼控製。光從包裝上來看,這本書就已經成功地跨越瞭「資訊傳遞」的門檻,讓原本可能讓人卻步的復健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我猜裡麵肯定有不少像是「居傢安全改造小撇步」或是「如何用最簡單的工具輔助訓練」這類實用到不行的單元吧,畢竟,對病人來說,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這些復健技巧,纔是決定康復成效的關鍵啊!我對這種結閤視覺和動態學習的書籍特別有信心,感覺作者團隊真的很用心在思考使用者體驗這塊。
评分坦白說,當我們談論中風復健時,很多時候焦點都放在「肢體功能」的恢復上,但往往忽略瞭「心理復原」的重要性。中風對一個人的身心靈都是巨大的衝擊,那種長期的焦慮、憂鬱,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其實跟肌肉無力一樣,都是復健路上的巨大絆腳石。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強調「提升自我照顧力」的書籍,在心理層麵有沒有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或引導。例如,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過來人的心路歷程,或是提供一些簡單的正念練習、情緒調節的小技巧?畢竟,自我照顧力不單純是指能不能自己吃飯穿衣,更包含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主動跟醫療團隊溝通,以及如何與傢人建立健康的互動模式。如果這本書能將生理復健和心理調適做一個有機的整閤,而不隻是把心理健康當作一個附帶的章節草草帶過,那它就真的能稱得上是一本全麵且有溫度的照護指南瞭。這部分做得好的話,能給予病患和傢屬強大的心靈支持,讓他們在漫長而艱辛的復健路上,不再感到孤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