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 (電子書)

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凱平
图书标签:
  • 幸福
  • 人际关系
  • 工作
  • 情感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人生哲理
  • 成长
  • 解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向心理學之父 馬汀.塞利格曼:
「這本書,是送給自己最棒的禮物!」
★★收聽次數突破22億,「樊登讀書」頻道專書介紹★★
★★當當網近萬名讀者「100%好評」激推★★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但真的要你完全不比較,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試著想像下列情境:
 
  ►社交媒體上的朋友買車又買房,一個比一個幸福美滿,難道我真的比別人糟?
  ►公司剛發年終獎金,意外發現一起做專案的同事領得比你多,你怎麼想?
  ►車禍撞斷腿或中樂透彩,三個月之後誰比較幸福?
  ►如果可以和股神巴菲特交換現在的人生,你會答應嗎?
 
  「比較」本身並沒有錯,但「該怎麼比」,很重要;
  人之所以覺得幸福一天比一天少,問題就出在「比錯了」!
 
  本書作者彭凱平是中國正向心理學之父,更是國際正向心理聯合會(IPPA)理事;
  他在書中說明了「正確比較」的技術,並以眾多科學原理解釋現代人不幸福的原因。
 
  ★幸福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金錢或許能帶來幸福,但錢賺太多,就會開始不幸福
  收入到達一定程度後,幸福感便會飽和,接著帶來更多煩惱;
  過於強烈的賺錢動機甚至會損害身心,降低我們的責任感並破壞人際關係。
  切記:生命中最珍貴美好的東西,往往都是免費的。
 
  ◎幸福並不難尋,就在你的大腦裡
  現代腦科學已證實,幸福感源自於大腦分泌的腦內啡、多巴胺、催產素等。
  養成固定運動習慣、與人維持良好互動、幫助需要的人,你會更幸福!
 
  ★幸福近在眼前,你只需開門迎接
 
  ◎正確的幸福,這樣比
  你的不幸福源自比較錯誤,世界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比不完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刻意找「比你差的人」來比,讓自己成為一隻小池裡的大魚;
  或者,你也可以跳脫出來,比一比金錢以外的項目,包括健康、家庭、年齡、外貌。
 
  ◎別讓比較變成焦慮
  擔憂是人的天性,能幫助我們趨吉避險,但現代人的焦慮,卻是壓力和負擔的源頭。
  試試書裡的CREAM法則,有效控制你的焦慮,騰出更多內心空間容納幸福。
 
  ◎設定目標,然後放開你的心
  耍廢、追劇很快樂,但若天天耍廢追劇,你還會快樂嗎?
  幸福必須是對有意義快樂的追求,為此,你得為人生設定目標,
  而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就會自然產生持久的幸福感。
 
  此書帶你釐清幸福本質、避免錯誤比較,打造正向積極的人生。
  你會發現,從不快樂到幸福,原來只有這本書的距離!
 
本書特色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重磅推薦;當當網100%好評、「樊登讀書」頻道專書介紹。
  ►國際正向心理聯合會理事彭凱平,帶領你正確比較幸福,不再人比人氣死人!
  ►涵蓋工作、人際、感情、家庭等面向,收錄超過30個經典心理實驗,用科學替幸福解密。
 
專業推薦
 
  海外讚譽
  正向心理學之父 馬汀.塞利格曼
  《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菲利普.金巴多
 
  國內推薦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心理作家 海苔熊
  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正向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顯然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相信他的新書會解答很多讀者對於幸福的困惑,它是你能送給自己的最棒禮物之一。——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正向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我所研究的社會性、利他性、合作性和英雄主義,是人們的幸福源泉。很高興我的好友兼同事彭凱平教授和閆偉博士的新書提倡與我的研究內容相通的理念。真正的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凱平教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心理學家,他的新書必會給讀者帶來幸福的體驗。——理查.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美國科學院院士、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好的,这里有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人際、工作與情感……可以這樣拆解,那樣取捨 (電子書)》的详细图书简介草稿,该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而是侧重于从一个心理学和自我成长的角度,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关于如何系统性地解决生活中普遍困境的理论框架。 --- 幸福的蓝图:重塑内在秩序与外部世界的实践指南 导言:在日常的迷雾中寻找清晰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过载的时代,然而,看似拥有一切的我们,却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层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如同一层薄雾,笼罩在我们的关系、职业抱负和内心平静之上,使我们明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始终无法触及真正的、持久的幸福。我们尝试了无数的“速效疗法”和外部装饰,却发现治标不治本。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旨在成为您手中的一把精密的解剖刀,以及一份实用的工具箱。它深刻探讨了一个核心命题:真正的幸福并非偶然降临的礼物,而是一种可以被系统性拆解、理解、并最终通过智慧取舍构建起来的“内在工程”。 我们致力于揭示,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在职场中感到迷茫、在情感生活中陷入重复性困境的底层逻辑。通过对这些复杂议题进行结构化的剖析,本书将引导读者从根本上理解自身的行为模式、情绪触发点以及价值体系的冲突,从而绘制出一条从“不快乐”走向“可持续幸福”的清晰路径。 第一部分:内在的解构——理解你的情绪代码 在迈向外部世界的优化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深入审视我们内部的操作系统。许多不快乐源于我们对自身驱动力和情绪反应的误判。 本部分将聚焦于“情绪的物理学”。我们将探讨情绪并非是随机的,而是有其明确的信号和功能。我们会深入分析: 确认偏差与认知滤镜: 你的大脑如何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强化你已有的负面信念?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并瓦解那些潜意识中限制你成长的“心理脚本”。 需求的层次与未被满足的空洞: 从基本的安全感到自我实现的渴望,我们将构建一个动态的需求模型。本书将引导读者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核心需求,哪些是社会压力投射的“虚假渴望”,从而停止在错误的方向上进行无效的能量消耗。 “拖延”的心理防御机制: 拖延往往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复杂的自我保护。我们将拆解其背后的焦虑、完美主义或对失败的恐惧,提供立即停止恶性循环的认知重塑方法。 第二部分:人际的博弈——重建连接的边界与深度 人际关系是幸福感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滋生消耗和误解的温床。本书将人际互动视为一场双向的能量交换,强调“清晰的边界”才是健康连接的基础。 我们将系统性地探讨以下关键领域: “讨好型人格”的代价与解绑: 识别出那些为了维持表面和谐而牺牲自我感受的行为模式。我们将教授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进阶技巧,清晰、坚定却不失同理心地表达真实想法,逐步收回被过度让渡的个人空间。 关系中的角色固化与动态调整: 在家庭、友谊或职场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被预设的。本书将提供方法论,帮助读者识别自己与他人(如“拯救者”、“受害者”、“批评者”)的角色绑定,并学习如何在不引发剧烈冲突的前提下,灵活地重塑互动模式。 有效隔离与高质量连接的平衡: 如何在信息超载的社交环境中,学会筛选出那些真正能够滋养你的关系,并果断地将精力从“无效社交”中撤出,将时间和情绪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深度连接中。 第三部分:工作的价值——意义、效能与职业身份的重塑 在现代社会,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清醒时间。工作上的不顺遂,往往直接转化为对生命整体价值感的侵蚀。本书倡导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而非单纯的生存手段。 本部分将提供一套系统的“职业效能与意义重构”框架: “任务驱动”到“意义驱动”的转变: 如何将日常的琐碎工作与个人的宏大愿景挂钩?我们将提供工具,帮助您清晰定义工作的“存在理由”,哪怕是最基础的岗位也能从中找到内在的驱动力。 效能的“杠杆点”识别: 大部分人的努力都用在了低回报的区域。我们将引入“关键结果领域(KRA)”分析法,教导您如何迅速锁定工作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的任务,并舍弃其余80%的“噪音”。 “职业倦怠”的预警与干预模型: 倦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忽略自身生理和心理信号的结果。本书将提供一套可量化的“精力负荷监测表”,帮助您在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中,预先进行压力缓冲和周期性“意义重校准”。 第四部分:情感的取舍——迈向成熟的爱与亲密 情感的复杂性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但成熟的亲密关系却建立在高度的可预测性和共同的成长意愿之上。本书关注的并非浪漫的幻想,而是如何建立持久、健康、相互滋养的情感联盟。 我们将深入探讨: “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的支配性影响: 剖析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等不同依恋模式如何在伴侣选择和冲突处理中自动启动。理解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沟通练习来“重建”更安全的依恋习惯。 “给予”与“索取”的平衡艺术: 亲密关系中,许多失衡源于一方过度付出而另一方过度索取。本书将清晰界定“付出”的边界——何时付出是爱,何时付出是控制或自我牺牲,并指导您如何温和地拒绝不合理的索取。 情感的“修剪”哲学: 并非所有关系都需要被挽救。本书将提供成熟的视角,帮助读者识别出那些基于恐惧而非爱建立的关系,并以尊重和清晰的方式,完成必要的“情感修剪”,为更健康的关系腾出空间。 结语:构建你的定制化幸福生态系统 本书最终的目标是赋能读者,使其成为自己生活系统的首席架构师。我们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教条,而是一套强大的“拆解-评估-取舍-重构”的元方法论。 通过系统地运用这些视角和工具,您将能够: 1. 看清迷雾: 穿透日常的表象,直达不快乐的深层结构。 2. 明确取舍: 知道哪些是必须放手的人、事、念头,哪些是需要全力投入的领域。 3. 持续优化: 建立起一个能够自我监测和自我修正的内在系统,使幸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过程。 准备好拿起工具,开始这场对你生命中最重要议题的精细化重构之旅了吗?幸福,始于清晰的拆解与勇敢的取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凱平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正向心理聯合會(IPPA)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IPEN)中國理事,並於2009年起擔任中國國際正向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
 
  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997年獲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系,並獲終身教職。曾任加州大學社會及人格心理學系主任。2008年5月起任北京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連續2年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國際幸福日」(3月20日)紀念大會上發表演講。2016年當選《人民網》「健康中國年度十大人物」;著作《人心可鑑:現代科學心理學家的實驗與發現》於2017年獲選「人民網健康中國年度十大圖書」。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350多篇,2015〜2020連續6年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心理學家榜單,研究成果國際引用率年年穩居中國心理學家前列。
 
閆 偉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聯合培養社會心理學博士候選人、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學習中心副主任。

图书目录

作者序一 在後疫情世界,培養幸福力
作者序二 從憂鬱時代到幸福時代
 
第1章 幸福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正確的幸福,這樣比
金錢是手段,不是目的
關於幸福,腦科學這樣說
 
第2章 你的問題,正向心理學都能解答
可以樂觀,誰想厭世?
別讓焦慮控制你
情商,你的超能力
百毒不侵的挫折應對力,怎麼練?
 
第3章 工作和幸福,兩個我都要!
選擇本來就很難
工作一定很辛苦,為什麼?
幸福的元素:「正念」加「福流」
面對壓力,其實真的不用硬撐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第4章 幸福第一步,先讓別人幸福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五大絕招,讓敵人也愛你!
肢體洩漏了你的心
當世界只剩仇恨,怎麼辦?
關於同理心,你可能不知道……
 
第5章 關於愛情,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另一半絕不會來自星星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我的他╱她在哪裡?
愛在激情消散時
 
第6章 你的孩子,終究還是你的孩子
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正確鼓勵,養出孩子的成功性格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你害怕別人的注視嗎?
可以傳授的幸福技術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949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一
 
在後疫情世界,培養幸福力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無情地在神州大地肆虐。為了應對疫情,整個中國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封閉。疫情不光考驗著國家的應變管理水準和危機管理水準,也在考驗每一位人民在突然襲來的災難面前的一種文明定力。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幸福?
 
  我認為,導致人們幸福感偏低的有一些社會心態因素。
 
  第一,「急」。著急、焦慮,是很普遍的負面情緒。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人的心理影響非常大,我們都很著急,都在匆忙趕路,覺得如果不追趕就要被拋棄。
 
  第二,「飄」。我們覺得沒有底、沒有根,在做事情時沉不下心。幸福的一種特別重要的體驗叫作福流,即在做事時能夠物我兩忘,沉浸其中。但在「飄」的時候,我們根本感受不到快樂和意義。
 
  第三,「比」。很多人在城市裡生活,很容易互相比較,不少媒體也推波助瀾地把富豪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大眾面前,炫富現象增強了大眾的比較心理。
 
  第四,「戾」。「急生躁」,我們都很煩躁,壓力特別大;「躁生戾」,躁到極致,人就要發作。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網絡上、現實中有很多人因為一些小事就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然後,我們就會產生愁,例如憂鬱情緒、焦慮感普遍增加。
 
  第五,「靠」。1980、1990年後出生的子女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很多人都忘了在現代生活中,幸福感是自己給的。不論是組織還是父母、配偶、朋友,誰都給不了你幸福,真正持久的幸福得靠自己去創造。
 
  ▍幸福和你想的不一樣
 
  還有許多對幸福的誤解,讓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
 
  幸福不是虛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質的、生理的基礎。幸福的感受源自我們大腦裡一些區域(包括邊緣系統、杏仁核、快樂中樞等)的活動,以及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
 
  幸福不是簡單的滿足。心理學家阿克巴拉利(Tasnime Akbaraly)等曾經調查了3400多人,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憂鬱症有時候反而是由於得到過度的生理滿足而產生的不愉快傾向,而非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
 
  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不是由金錢決定的。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做過一項很重要的研究,他發現中彩券一夜暴富的人的幸福指數在某種程度上比沒有中彩券的人低,因為他們對暴富沒有心理準備,暴富反而容易導致他們心理異常,跟親人的關係出現嚴重裂痕離――有很多人在暴富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離婚。
 
  還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一點。例如,富裕國家的幸福指數未必很高,美國、日本、韓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都不錯,但是其憂鬱症患者的比例反而比不那麼富裕的國家高。當人均GDP達到3000∼4000美元時,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提高,國民的幸福感會增強很多。然而過了這個「幸福轉折點」,幸福感就跟經濟發展水準關係不大了。當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時,國家財富與國民幸福感的相關性就消失了,而人際關係、平等、公正等指標對幸福感的影響開始明顯增大。
 
  幸福也不一定是獨善其身。高收入、高學歷、年輕貌美的人未必幸福。科學家發現,對幸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美好的人際關係,是至愛親朋的支持,是社會交往的技巧。
 
  有工作的人比沒工作的人不只是多了一份薪資收入。例如:一個不工作的有錢人若不與社會發生聯繫,沒有朋友和他來往,那麼他其實比一個工作的窮人更可能感到失落。社會聯繫與支持能讓人體會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進而產生幸福感。
 
  ▍幸福就在你身邊
 
  說了這麼多,幸福究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在英文裡,表示「幸福」和「快樂」的是同一個詞happy,而華人很早就知道幸福和快樂之間的不同。在中文裡,快樂是快樂,幸福是幸福,幸福絕對不是簡單的快樂。很多人一說起意義,就把它上升到一種哲學的、形而上的高度。其實,意義是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產物,是人類的智慧和理性創造的感受,它也來自各種神經機制的作用。
 
  工作累了一天,回家躺著休息很快樂,但如果一直這麼躺著,便會覺得無趣;念書太緊張,玩手機、玩遊戲,休息一下很快樂,但如果沒日沒夜地玩,人也會感到很空虛。有意義的快樂離不開目標與創造,當我們為生活設定積極的目標,勤於創造而非消耗時,我們就能在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溫暖而持久的幸福。當然,生活並非總是陽光燦爛,一定有挫折、痛苦,我們應該如何控制負面情緒,才能常享幸福這種有意義的快樂呢?我經常提到「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顏施和心施,也就是說,做五件簡單而平凡的事就可以獲得幸福的感受。
 
  第一是言施。
 
  語言是人類文化知識的載體,我們的語言和知識訊息從來不是印在我們大腦前額葉的符號,而是已融入我們全身。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當人們聊起社會不公平的話題時,往往越聊越憤怒,甚至拍桌子大罵。而當人們聊到快樂幸福的話題時,一會兒大家就都會笑起來。為什麼?人從來不是被動、抽象地理解概念的,而是帶著身心的體驗來理解的。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多進行積極的溝通,就能產生正面的效果。不信你看那些朝氣蓬勃、道德高尚的人,他們在說話時都抬頭挺胸、意氣風發,因為知行合一很重要。積極的表達和交流可以讓人產生心花怒放的感受。
 
  第二是身施。
 
  觸摸自己的身體也會使人產生幸福感。例如,鼓掌就是一種很好的觸摸形式,人們有時擊掌而呼,是因為雙手最敏感的觸覺區域是掌心,人們不斷拍打自己的掌心就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反應。同樣,人們在開心時與他人擁抱、擊掌等,也能給雙方帶來幸福的體驗。
 
  此外,跑步15∼30分鐘,大腦就會分泌各種積極的化學物質,它們會讓我們感到開心、興奮,所以運動會使人上癮。人在聞到香味後會很開心,這也是身體的感受。
 
  第三是眼施。
 
  當你的愛人換了一件新衣服,或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時,你能及時察覺他們的變化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太忙了。然而,幸福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去關注、發現生活中的美;去表達、傳遞我們的愛。
 
  生活其實並不單調,如果我們老想著工作,我們就會丟失生活,也會離幸福越來越遠。下一次,請在通勤路上放慢腳步,欣賞沿途的景緻,發現生活的美好;回到家後,請放下手機和電腦,看看孩子的笑臉。你心中湧起的那種溫暖、滿足的感受,就是幸福。
 
  第四是顏施。
 
  科學家發現,人類每笑一聲,從臉部到腹部就約有80塊肌肉參與運動。笑一百次對心臟的血液循環和肺功能的鍛鍊相當於划船10分鐘的效果。可惜,成年人每天平均只笑15次,比未成年人少很多。
 
  法國醫生裘馨(Duchenne)發現,當一個人的三塊臉部肌肉同時活動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特別有感染力的微笑:一是嘴角肌上揚,二是顴骨肌上提,三是眼角肌收縮。幸福的人一定是經常面露這種微笑的人。
 
  第五是心施。
 
  中國有一個漢字叫「悟」,很多智慧來自「覺悟」。覺悟,就是要用心去感受。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只顧著培養做事情的能力,卻疏於培養內心的感受力,心靈的枯竭和貧瘠讓我們雖忙碌卻迷茫,越來越不開心。
 
  其實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的經驗正是在不斷跟各種天災人禍做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過程中累積的。2020年這場特殊的戰役或許也在提醒我們,幸福是對他人祝福和思念的傾注,幸福是對平安、健康的守護。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寧生活,彼此擁抱、攜手合作、快樂積極地生活,哪怕面對壓力與困難,我們也要活出心花怒放的感受。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幸福,也是我在寫作這本書時最深的感觸。
 
彭凱平 於北京清華園
 
作者序二
 
從憂鬱時代到幸福時代
 
  2008年,彭凱平老師接受清華大學的邀請,重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2012年,他放棄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終身教職回國工作,篳路藍縷一路耕耘,讓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達到新的高峰。在談到他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時,彭老師提到了兩點:第一是完成他的老師周先庚先生的遺願,正所謂「為人學子,當報桃李之恩」;第二是將他在海外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帶回中國,希望讓更多中國民眾了解應用心理學。正是基於這一公一私的兩個願望,彭老師來到清華大學,一待就超過了10年。彭老師經常說,他這一生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就是站在講臺上,把那些有關人性、人心、人情、人群的科學知識傳遞下去,並透過科學的積極認知與行動,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意義感,讓人們發現生活之美,登上生命巔峰。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了解並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尤其是當代的年輕人。
 
  這些年來我受益於彭老師的指導,對自己尚且年輕的人生有了明確而堅定的方向。作為這一代青年人的一份子,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幸運:成長在中國發展最快最好的年代,遠離了物質的貧困、生活的艱辛,告別了訊息的匱乏,享受到自由經濟來的紅利,與整個國家一起成長、發展。
 
  但我們同時又是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的一代:獨生子女的孤獨感、價值觀念的紛亂、讀書工作和生活的匆忙、電子娛樂的誘惑、網路和社交媒體中的疏離等,這些因素使得心理問題遠超其他任何身體疾病,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生存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的報告,中國15∼24歲的年輕人中,約有120萬人患有憂鬱症(編按: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有憂鬱傾向人數超過200萬人)。中國大學生憂鬱症發病率高達23.8%。我們享受著這個時代無與倫比的繁華,但內心又同時經歷著超越年齡的滄桑。
 
  我很榮幸能夠和我的博士生導師彭凱平教授共同完成這本正向心理學著作,並在中國中信出版集團的大力幫助下出版成書。我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受益良多,相信讀者也能與我一樣因本書而有所收穫。
 
  這是一本誕生於不平常時刻的不平常的書。時刻的不平常,是因為這本書的整理、重構和寫作都在肺炎疫情期間,這些工作讓我在這幾個月裡克服了疫情帶來的緊張、焦慮、孤獨和鬱悶,領會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發現了奮鬥與創造的昇華效應。
 
  書的不平常,是因為本書是我向導師彭凱平教授學習、致敬的作品。很多人認識彭老師是透過他的課程、專書、研究報告和文章,或者是他在世界心理學界的名望,但作為學生,我從更近的距離感受到了他的家國情懷與天下抱負,他的大愛之德與慈悲之心。
 
  子衿青青,風華藏棟宇之梁;世事流變,滄桑染少年之心。活出幸福的人生是我們的希望,也是信念,更是行動!讓我們一起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去憧憬偉大的生命吧!
 
閆偉 於北京清華園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看起來很完整,從人際、工作到情感,幾乎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主要的壓力來源。我注意到副標題用到了「拆解」與「取捨」這兩個詞,這給了我一種感覺:作者不會跟你說「凡事都要往好處想」,而是更傾向於教你如何做「艱難的選擇」。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選擇太多的時代,學會「放棄」其實比學會「擁有」更重要。我特別期待看到「取捨」的部分是如何被闡述的。例如,當工作上的升遷機會與家庭時間產生衝突時,我們該如何用一套清晰的邏輯去權衡利弊?這種「理性分析」的筆觸,比起純粹的心靈雞湯,更能讓像我這樣習慣用邏輯思考的人接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決策模型,讓我們在面臨兩難時,能夠更果斷,而不是在原地打轉。

评分

最近工作上的壓力真的大到有點喘不過氣,常常覺得自己在職場上像個陀螺一樣,停下來就感覺會被淘汰。我一直在尋找如何在這高壓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而不是一味地硬撐。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了「工作」,讓我眼睛一亮。我蠻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現代人普遍的「過勞」現象,以及如何在這其中找到平衡點的。是不是有哪些章節專門在教我們如何設定界線?例如,面對那些似乎永遠做不完的任務,我們該如何優雅地拒絕,而不是讓自己變成便利貼阿姨?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務實的、不那麼理想化的解方,畢竟在現實的辦公室生態中,完全不捲是很難生存的。如果書裡能分享一些高階主管的心法,教我們如何在維持績效的同時,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那就太棒了,我真的很需要這種「職場生存智慧」。

评分

我總覺得,所謂的「幸福」,其實不是某個終點,而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校準」過程。這本書名中的「解答書」這個詞,給了我一種很強烈的「實用工具書」的預期。我不是要尋找人生的終極奧義,而是需要一套可以隨時翻閱、在心情低谷時可以快速找到對應章節的「急救包」。我希望這本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是很友善的,可能會有重點整理,或是提供一些可以隨手寫筆記的空間。畢竟,知識如果不能被內化成自己的行動,那看再多本書也沒有用。我期待讀完後,我的生活可以少一些無謂的焦慮和內耗,多一些清晰的行動方向。這本書對我來說,應該會是一本可以放在床頭,隨時提醒我如何「優化」自己生活策略的寶典。

评分

哎呀,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太吸引人了,「不快樂到幸福的解答書」聽起來就像是人生的說明書啊!我最近在人際關係上真的卡住了,總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對方似乎沒有感受到,或者說,我好像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在經營。看到書名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本書會不會直接點出我那些「自以為是」的盲點?畢竟,我們常常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覺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卻忽略了別人看事情的角度。我特別好奇,書裡面會不會有一些很具體的「情境模擬」,像是「當你覺得被忽略時,應該如何回應」這種實用的腳本。我希望它不只是提供一些空泛的道理,而是真正能給我一些操作性的建議,讓我在下次遇到類似狀況時,不會又慌了手腳,只能默默地在心裡上演內心戲。這種從「不快樂」到「幸福」的轉變,感覺需要的不只是心態調整,更需要一套實戰演練的SOP。

评分

說到情感,我常常陷入一種「患得患失」的狀態,總是在猜測對方的心意,把很多小事無限放大。這種不安全感,真的非常消耗心力。所以,當看到書名中包含「情感」的解答時,我幾乎可以確定這本書一定會觸及到我最脆弱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討「自我價值感」與親密關係的連結。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感情裡患得患失,不就是因為我們不夠愛自己嗎?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由內而外的重建自我價值的方法,而不是教我們如何去「討好」對方,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的兩性書籍了。我希望讀完之後,可以更有底氣地面對感情中的不確定性,真正做到「愛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那種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口號式的空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