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何時該寬恕?:從赦免、修復式司法到轉型正義,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寫給當代的法律思辨課 (電子書)

法律何時該寬恕?:從赦免、修復式司法到轉型正義,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寫給當代的法律思辨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莎‧米諾
图书标签:
  • 法律哲學
  • 倫理學
  • 赦免
  • 修復式司法
  • 轉型正義
  • 法律史
  • 人權
  • 政治哲學
  • 哈佛大學
  • 法律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平正義不是非黑即白,法律也不是什麼都管得到。
我們認同懲罰的規範力,卻也看見寬恕的正向引導力量。
然而,要讓寬恕成為司法實務的一環,牽扯到極為複雜的衝突。

◇◇─────────◇◇
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美國大法官候選人、哈佛三百週年校級教授瑪莎‧米諾
給眼下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一場充滿人性辯證的法律課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苗博雅(臺北市議員)、楊貴智(法律白話文網站站長)、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誰有寬恕的權利?
誰應該被寬恕?
在哪些條件下才能夠寬恕?

如果法律不從懲罰的角度制定,而是原諒與寬恕,
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寬恕的能力是一種資源,讓個人有辦法超越積怨與衝突。曼德拉領導南非的社會運動反抗種族隔離,再引領國家和平過渡到一個擁抱人權的民主政府,塑造出關注未來的寬大胸懷,而非耽溺於過去的怨恨。他曾說:「恨就像是自己喝下毒藥,然後希望你的敵人快死。」

寬恕,意味著打破冤冤相報的輪迴,並且拒絕個人內心「親眼目睹犯錯的人受苦」的慾望。
然而,寬恕的概念非常複雜,需要層層剝開釐清:

△ 寬恕必須出自個人意願,強迫他人寬恕,會帶來二次傷害。
△ 當事人選擇不寬恕是一種賦權,同樣能獲得尊嚴與力量。
△ 我們可以寬恕他人,而無須寬恕錯誤的行為。
△ 個人受傷可以選擇寬恕,但若傷害的是整個社群,正義仍需司法維持。


寬恕的人也可以主張懲罰犯罪者是一項公共行為,堅持公共規範。這證明法律與寬恕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寬恕屬於「人際領域」,法律體系則是取決於無關個人的過程。藉著寬恕,人們可以放下對那個傷害他們之人的憤怒與仇恨,但人們同時可能並不打算、也不可以改變秉公處理的需求,又或者是改變政策,試著遏止未來有類似的犯罪者。法律體系的寬恕帶來進一步的問題:

△ 法律如何能夠寬恕犯錯之人?
△ 法律上的寬恕與個人的寬恕有何不同?
△ 支持和反對法律寬恕的理由各是什麼?
△ 法律範圍內寬恕的限度在哪裡?


法律反映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而在一個比較不公正的社會裡,就會需要更多的法律。法律體系的目的本是用於懲罰違反者,但如果重新修正法律規則,將寬恕的可能性也納入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瑪莎‧米諾在本書提出「寬恕的力量」所具有的種種潛能,一方面探討寬恕的前提,另一方面則承認有些錯誤絕對不可饒恕。她深入不同領域的議題在法律、正義,與文化傳統的複雜交界,並拋出一個當代最為困難的問題:法律是否應該鼓勵人們寬恕?


米諾透過以下三大面向來處理法律中的寬恕議題:

1. 面對童兵與未成年犯罪者,修復式司法有何利弊?
2. 債務免除如何給予人們重新開始的機會?針對政府、企業與個別債權人,各國法律處理債務的方式有何不同?
3. 當赦免作為強大的法律工具,它何時能增強正義、和平與民主的價值,何時又會成為特權的打手,傷害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承諾?

有時候,放棄法律上的怨恨會讓法律更為公正。不過,由於法律是維護民主的重要框架,雖然宗教領袖、心理學家等都肯定寬恕是向善之動力,但要將寬恕落實為正式的法律施行細則,將牽涉到更為複雜的考量。瑪莎‧米諾身為鑽研寬恕議題數十年的哈佛法學院教授,藉由本書議題之探討,無論在實務與理論上都進一步提出了操作的輪廓與辯證。


【各界重磅推薦】

‧在這個充滿噪音以及困惑、由仇恨所賦予生氣的世界中,瑪莎‧米諾是一個具有道德清晰的聲音;她是一個鼓勵寬恕的律師,一名追求證據的學者,一個追求慈悲的人。
──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真理的史詩》(These Truths)作者

‧在這個被反動與嗆聲文化所形塑,對於他人總是採取嚴厲、道德指向性譴責的時代中,這本傑出的作品帶來了一個深刻的提醒:為了能夠讓一個分歧社會融合成一個人性社會,必須要具有根植於法律的寬恕,以及和解的能力。本書針對法律該如何做到這點進行了啟發性的討論,讓本書成為一個更具人性社會的燈塔。
──克勞德‧史提爾(Claude Steele),《韋瓦第效應》(Whistling Vivaldi)作者

‧除了瑪莎‧米諾之外,沒人能針對寬恕在法律上的角色及原諒的相關法律寫出這樣傑出、可讀的靜思之作……本書展示出如何在同時記住過去之時,也拋開過去前進並重建。」
──勞倫斯‧特萊布(Laurence Tribe),《終結總統制》(To End a Presidency)作者

‧「如果一個人的手裡仍抓著他犯罪所得的贓物,那他能夠被赦免嗎?」(語出哈姆雷特)。在這本充滿慈悲、細緻並實際的著作中,瑪莎‧米諾將一組初見似乎毫無關聯的議題進行了具有啟發性的連結:童兵所犯下的恐怖罪行、公司與學生債務,以及總統對不思悔改的罪犯所進行的特赦。米諾以傑出手法展示了這些議題全都引導出同一個急迫且具爭議性的問題:一個正直的司法系統能夠針對哪些犯行、在哪些情況下進行寬恕?《法律何時該寬恕?》就這個法律難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引。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普立茲獎得主

‧瑪莎‧米諾討論了社會如何從大規模的悲劇與違反人權事件中恢復的這部作品具有轉型正義的意義……她的見解根植於對司法要求的深入細緻理解,聰明而又深入。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平等正義倡議組織(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創辦人

‧瑪莎‧米諾慈悲、淵博且細緻的檢驗……具有突破性,應該會為未來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架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針對修復式正義的堅實可及文獻。
──《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法律何時該寬恕?》將幫助讀者理解法律之下原諒與寬恕的棘手複雜性。
──《書單雜誌》(Booklist)
 
 
宽恕的边界:从个人道德到制度正义的艰难抉择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宽恕”这一古老而复杂的道德议题,如何在现代法律体系与社会治理中寻求立足之地。我们不再将宽恕视为单纯的个人情感或宗教美德,而是将其置于国家权力、法律原则和公共伦理的交叉点进行审视。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思辨,引导读者穿越法律条文与人性深处的迷雾,探寻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宽恕应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其边界究竟何在。 第一部分:古典正义的困境与现代转折 在法律哲学的漫长历史中,“惩罚”始终是正义实现的核心手段。古典刑罚理论强调报应的必然性与比例性,认为只有通过对罪行的精确量刑和痛苦的施加,才能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然而,本书开篇即指出,这种以“眼还眼,牙还牙”为基石的报应正义,在面对当代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新型犯罪形态时,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作者首先梳理了惩罚理论的演变,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到康德的绝对命令,清晰地勾勒出西方司法思想的主流脉络。随后,他将焦点转向宽恕的引入,探讨宽恕如何作为一种对传统报应逻辑的潜在修正。宽恕并非意味着对错误的漠视,而是一种主动的、有条件的道德行动,它要求受害者(或代表受害者的社会)超越对惩罚的本能需求,转向一种更具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和解姿态。 本书强调,在法律语境下讨论宽恕,必须首先界定其内涵:它既不是法律上的“免除刑罚”(那是赦免的范畴),也不是对受害者精神创伤的简单抚平。真正的法律宽恕,是关于权力与责任的重新分配,是审视国家机器在执行惩罚时,是否仍保有“仁慈”的空间。这种仁慈,如果缺乏审慎的制度设计,极易滑向对受害者权利的二次侵犯,或成为滥用权力的借口。 第二部分:宽恕的制度化挑战——赦免、减刑与特赦的张力 宽恕的制度化尝试,最直接地体现在赦免(Pardon)和特赦(Amnesty)的实践中。本书对这些国家层面的干预工具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在政治动机与法律后果上的巨大差异。 赦免,通常是国家元首或特定机构在司法程序结束后,基于对特定个体“悔过”的评估而给予的道德和法律上的恢复原状。作者质疑:谁有资格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悔改?这种判断标准是否容易受到政治风向和舆论压力影响?本书通过剖析一系列历史上的赦免案例,揭示了赦免权在行使过程中,如何被异化为政治交易或情感宣泄的工具,而非基于对正义的深刻理解。 而特赦,往往针对大范围的群体,常出现在冲突后的政治过渡期。它关注的是社会的“止血”与重建,而非对个体罪行的精细衡量。本书认为,特赦的困境在于其“一刀切”的性质,它可能迫使受害者接受无法弥补的创伤,以换取表面的和平。这种和平是否是持久的、正义的,是本书着重探讨的伦理难题。 作者提出,制度化的宽恕必须建立在一套清晰、透明的程序正义之上,否则,它将成为对受害者沉默的命令。真正的宽恕性制度,需要明确界定宽恕的“成本”与“收益”,确保这种超越性行为不会侵蚀法律的严肃性。 第三部分:超越惩罚的路径——修复式司法的对话与重塑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探讨如何通过“修复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框架,将宽恕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修复式司法摒弃了“谁犯了错”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伤害在哪里”以及“如何弥补”。 修复式司法的核心机制——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直接对话(或通过中介的间接对话),为宽恕提供了一个私密、但又具有公共后果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加害者被迫面对其行为对真实个体造成的具体影响,从而超越抽象的法律责任,进入人性层面的和解。 然而,作者并未将修复式司法浪漫化。他尖锐地指出,这种模式对受害者提出了极高的情感要求。如果受害者没有能力或意愿去“原谅”,法律体系是否应该强加这一过程?本书批判了将“和解”等同于“宽恕”的趋势,强调修复式司法更应聚焦于“责任的承担”和“关系的重建”,而非强迫的道德升华。当对话成功时,它带来的宽恕是自然的副产品;当对话失败时,司法系统必须提供替代性的、非宽恕性的正义路径。 第四部分:集体记忆与宽恕的终极考验——转型正义的伦理重量 在面对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暴行时(如战争罪、种族灭绝或威权统治的遗留问题),宽恕的讨论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即“转型正义”(Transitional Justice)。转型正义的目标,是在一个新旧政权交替的脆弱时期,平衡追责、赔偿、真相发掘与社会和解的复杂需求。 本书深入分析了真相与宽恕之间的永恒矛盾。真相的揭示,往往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但揭示的真相可能过于残酷,以至于宽恕显得遥不可及。作者探讨了“宽恕的政治学”:一个新政权是否应该或有能力要求前政权的受害者“向前看”并“宽恕”施暴者,以便于政治稳定?本书倾向于认为,在转型正义的语境下,宽恕不能被用作掩盖真相、逃避问责的手段。 真正的转型正义,要求建立起一种“记忆的公共伦理”,即社会必须共同承担历史的重量,而不是将宽恕的重担完全抛给受害者群体。作者强调,在处理集体创伤时,宽恕是最终的、长期的目标,但它绝不能取代对制度性错误的彻底清算和对受害者的物质性补偿。 结论:在正义与仁慈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全书的论述导向一个核心观点:宽恕在法律中的应用,不是一个“是”或“否”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校准的动态平衡过程。法律的目的不是实现完美的道德,而是构建一个尽可能公正、稳定且具有人性的社会秩序。 本书为法律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社会正义的读者提供了一套审慎的工具箱,用以思考以下关键问题:何时制度性的干预(赦免、减刑)是恰当的?修复式对话应在何种条件下被鼓励?以及,在一个充满历史创伤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区分必要的遗忘与危险的健忘?最终,对宽恕的审慎讨论,是对法律本身人性化程度的终极考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莎‧米諾Martha Minow
哈佛三百週年校級教授,二○○九年至二○一七年間擔任哈佛法學院院長。在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約翰‧保羅‧史蒂文斯(John Paul Stevens)退休後,米諾是繼任大法官的候選人之一。

數十年來,她研究並書寫關於法律與原諒的相關議題,研究範圍包括科索沃的獨立國際委員會以及聯合國高級難民署的想像共存計畫。著有Between Vengeance and Forgiveness: Facing History after Genocide and Mass Violence(暫譯:報復與諒解之間:在種族滅絕與大屠殺後面對歷史)等作。



譯者簡介

李宗義
畢業於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近年關注災難中的政府與災民的決策,翻譯的作品包括《叛離、抗議與忠誠》(商周)等近二十本。

許雅淑
畢業於台大圖資系、清華大學社會所,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金融、文化財富等,翻譯作品包括《窮人的經濟學》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寬恕年輕人
寬恕債務
大赦與特赦
反思
謝辭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44849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