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由,不自由? (電子書)

我的自由,不自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光明
圖書標籤:
  • 自由
  • 哲學
  • 個人成長
  • 自我反思
  • 社會批判
  • 電子書
  • 思考
  • 人生
  • 獨立思考
  • 存在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道德必定會限製我們的自由嗎?
  西洋諺語:「言論不會傷人,隻有石頭會傷人。」真是這樣嗎?
  網路霸淩越演越烈,政府能不能以「言論對他人造成精神傷害」為理由,來限製言論自由呢?
  政府是否有閤理理由,限製猥褻言論、禁止A片流通呢?
  智慧財產權是否侵害瞭言論自由?

  本書以應用倫理學的有趣議題,直擊言論自由問題的核心。透過宅憤青、小狗阿力、卡洛琳等人物的校園哲學激辯,帶領讀者一起思考自由的限度。
自由的邊界:個體選擇與社會約束的辯證 導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對“自由”推崇備至的時代。從個體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到國傢層麵的政治選擇,自由似乎是衡量現代文明的黃金標準。然而,當我們試圖觸碰、定義和實踐這種自由時,一個深刻的悖論逐漸浮現:我們所追求的絕對自由,是否終將導嚮另一種形式的束縛? 本書並非對任何特定齣版物——特彆是名為《我的自由,不自由? (電子書)》的作品——的評論或概括。相反,它是一次對“自由”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剖析,旨在探究個體意誌的邊界,以及社會結構、技術進步和文化規範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重塑我們對自由的感知與體驗的。 第一部分:自由的哲學根基與曆史演變 人類對自由的思索貫穿瞭整個西方乃至東方思想史。從古希臘城邦中公民的權利,到啓濛運動對天賦人權的宣揚,自由的定義一直在變化,並深受其所處時代政治形態的影響。 一、古典自由主義的奠基與局限 洛剋、密爾等人構建的古典自由主義框架,強調消極自由——即免於外在乾涉的自由。它將國傢權力視為對個體自由最主要的威脅,主張最小化政府乾預,保障私有財産和言論自由。然而,這種模型忽略瞭一個重要事實:缺乏資源和教育的個體,即使在法律上“自由”,在現實中也可能無法行使這些權利。市場競爭的殘酷性,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非國傢的約束力。 二、積極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引入 麵對古典自由主義的缺失,盧梭、黑格爾及其後來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傢提齣瞭積極自由的概念,即實現自我潛能、有能力去選擇的能力。這要求社會提供教育、醫療和經濟保障等基礎條件。自由不再僅僅是“不被禁止”,而是“能夠實現”。這種轉變,不可避免地帶來瞭對國傢乾預的擴大需求,從而在“自由”與“平等/保障”之間製造瞭永恒的張力。 三、康德的道德自由與自律 在道德哲學層麵,康德將自由的最高體現置於“自律”之上——即遵循自己為自己製定的道德法則,而非受欲望或外力驅使。這種內在的自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它揭示瞭自由的悖論:真正的自由要求我們承擔起理性選擇的責任,並服從普遍的道德律令,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個體衝動的限製。 第二部分:現代社會的無形枷鎖 進入二十一世紀,束縛個體的力量不再僅僅是顯性的法律或暴政,而是更加隱蔽、更加結構性的力量。 一、消費主義的誘惑與選擇的飽和 現代市場經濟通過無限供給的“選擇”來包裝“自由”。從早餐的麥片到職業規劃的路徑,我們被教導“一切皆有可能,你隻需選擇”。然而,心理學研究錶明,選擇的“過度飽和”往往導緻決策癱瘓和滿意度下降。更深層次的看,這種選擇的自由是建立在經濟能力之上的,它將個體推嚮持續的消費循環,使人為瞭維持這種“自由選擇”的能力,不得不依附於生産係統,成為一種被市場定義的“自由人”。這種自由是工具性的,而非目的性的。 二、算法統治與信息繭房 數字時代的到來,以效率和個性化推薦的名義,構建瞭前所未有的信息控製係統。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和流媒體平颱通過算法預測用戶的偏好,並不斷推送強化這些偏好的內容。這看似提供瞭“定製化”的體驗,實則構建瞭“信息繭房”。個體的視野被局限在自己已知的舒適區內,接觸異質觀點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種“被投喂”的體驗,削弱瞭個體主動探索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人沉溺於一種舒適的、被預測的“僞自由”。 三、身份政治與歸屬的壓力 在追求多元和包容的社會中,身份認同(基於性彆、種族、階層等)變得愈發核心。雖然這極大地解放瞭長期被壓抑的群體,但同時也帶來瞭“身份的義務”。個體在錶達自我時,往往被期望嚴格遵守其所屬群體的“正確錶達”模式。偏離群體規範的風險,可能導緻被排斥或被指責為“背叛者”。這種來自同儕群體的壓力,構成瞭比國傢法律更難逃脫的社會製約。 第三部分:自由與責任的再平衡 如果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健康的自由邊界? 一、承認相互依賴性 個體自由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對他人自由的尊重之上,並承認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相互依賴性。我的自由不是絕對的,它在他人的鼻子處止步。這種相互性要求我們內化一種社會契約精神,即為瞭共同的福祉,自願放棄部分衝動性自由。 二、培育“自由的肌肉”:批判性思維 真正的自由,越來越依賴於個體擁有識彆和抵禦無形約束的能力。這需要培養強大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質疑信息來源、分析權力的運作邏輯、辨彆消費陷阱和算法操縱。隻有當我們能看清束縛的結構時,我們纔能更有效地選擇抵抗或調整我們的行為模式。 三、行動的自由與意義的追尋 最終,自由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選項,而在於我們用這些選項去創造瞭什麼意義。一個擁有無限物質選擇的人,如果找不到存在的目的,其自由感依然是空虛的。因此,自由的實現需要導嚮有意義的行動和對更高價值(如真理、美、公正)的追求。這種對意義的追尋,本身就是一種超越物質和技術限製的、更高層次的自我立法。 結語: 自由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是選擇與約束的永恒對話。我們既要警惕外在強權的侵蝕,更要審視內心是否已被習慣、消費和算法所馴化。在理解瞭自由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之後,我們纔能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擁有的,究竟是真正自主的選擇,還是被精心設計的幻象。真正的解放,在於理解限製,並在此限製中,做齣有意識的、負責任的抉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光明

  學歷/

  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碩士
  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助理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係主任 (2015-2017)

  專長/
  英美分析哲學
  言論自由議題
  倫理學

  得獎紀錄/
  國科會96年度「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得獎人

圖書目錄

自 序
人物簡介/人物關係圖
1 第一章 當宅憤青遇見自由
17 第二章 一切都是為我好?
35 第三章 我的A級娛樂
47 第四章 威尼斯商人及達爾文演化論
61 第五章 亞裏斯多德的謬誤與哥白尼的真理
85 第六章 新納粹黨冒犯瞭誰?
105 第七章 思果奇的猶太人及其敵人
143 第八章 我思故我賣
163 第九章 牛頓運動定律的所有權
185 第十章 軟體與菠蘿麵包背後的邏輯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60338
  • EISBN:97898655849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圖書試讀

自序

  蘇格拉底說:「未經檢驗的人生不值得活。」19世紀著名的英國哲學傢密爾 (John Stuart Mill) 也曾說:「寧可做一個不快樂的蘇格拉底,也不要做一隻快樂的豬。」過著未經檢驗人生的人或快樂的豬,無法脫離理盲及濫情;相較之下,透過哲學思辨,我們可以脫離理盲及濫情,而成為蘇格拉底及密爾所期許的理性的人。

  理性的人以追求真理為職誌;然而,理性的人卻也可能因求知慾無法獲得滿足而不快樂。既然如此,何苦追求真理?這真是大哉問!所幸對此問題,著名哲學史傢威爾˙杜蘭 (William James Durant) 曾提齣瞭下列終極答案:「真理不會使得我們富有,卻會使得我們自由!」

  「自由」很可能正是哲學探究的終極目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

  在哲學探究中,「應用倫理學」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最貼近的領域之一。它探討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麵臨的實際道德問題,例如最近臺灣社會為多元成傢法案爭吵得不可開交,反對者斥贊成者違反自然,而贊成者視反對者漠視人權,兩造都認為對方的主張站不住腳。又,宗教教義或法律規定是倫理道德的最終解答嗎?如果不是,那麼倫理道德的基礎又是什麼?此外,我們還常睏惑難解:當道德和自由、平等或人權產生衝突時,究竟應該選擇何者?以上,均是應用倫理學探討的問題。

  本書尤著力聚焦探討應用倫理學中的「言論自由問題」。我們要問:俗諺「言論不會傷人,隻有石頭會傷人」;然而某些言論 (例如網路霸淩言論) 卻會對他人造成精神傷害;若是如此,政府到底能不能以「言論對他人造成精神傷害」為理由來限製言論自由呢?政府是否有閤理理由限製猥褻言論 (例如A片)?智慧財產權是否侵害瞭言論自由?

  事實上,對於言論自由問題,臺灣社會可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言論自由」一詞是日常生活中人人朗朗上口的基本語彙,以至於誤以為言論自由問題根本不需要深入討論,僅需訴諸直覺即可;陌生的則是,對言論自由問題背後哲學傢對「自由」此一概念深刻、重要的哲學思辨。

  筆者探究言論自由問題多年,發現主張不能限製言論自由的哲學傢,大抵上是自由主義者,而這些自由主義者擁有的哲學必殺技威力強大,任何政府除非提齣相當充分理由予以駁斥,否則根本沒有閤理理由主張限製言論自由!四種必殺技如下:

  一、「消極自由說」:言論自由必須是一種「消極自由」,而不能是「積極自由」。

  二、「滑坡效應」及「寒蟬效應」:隻有當限製言論自由的政策或法律通過「滑坡效應」及「寒蟬效應」的檢驗,否則這些政策或法律就沒有閤理基礎,政府也就沒有閤理理由限製言論自由。

  三、「心靈中介說」:即使言論傷害瞭他人,然而由於言論的傷害是因「聽者的心靈作用」而起,說話者並不需為此負責;因此,政府不能以「言論傷害他人」為理由限製言論自由。

  四、「以更多言論迴擊說」:當A的言論傷害瞭B,此時B不是輸傢,因為B大可以言論迴擊A;換言之,對於言論所造成的傷害,我們總是可以利用言論來迴擊,並尋求救濟;由此可見:即使言論傷害瞭他人,政府也不一定要限製言論自由。

  本書中,筆者將對上述第一、二、三種哲學必殺技進行深入探討,並採取兩造對辯的方式,而非陷於泛泛教條宣示,訴諸八股陳腐之見。正好相反,有感於臺灣社會普遍不明瞭言論自由問題背後的哲學思辨及上述必殺技,其結果是在談論言論自由問題時,率皆落入理盲濫情、人雲亦雲的境地,以至於竟淪為自由的敵人而不自知!筆者希望讀者透過書中年輕學子對言論自由問題的理性爭辯、君子交鋒,得以反思、掙脫站不住腳的世俗偏見,而成為蘇格拉底及密爾所期許的理性的人,並獲得威爾˙杜蘭所說的自由。同時,更由衷期許能讓臺灣社會充滿更多自由的盟友及堅定的捍衛者。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歸功於政大哲學係係友陳羿蓉的幫助。羿蓉在就讀政大哲學係時擔任筆者的助理,常常不厭其煩的迴應(迎戰)筆者蘇格拉底式的詰問,並對故事情節和人物構思給予非常寶貴的建議。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政大同學們,不管是與筆者在課堂上打兵乓球(有時像躲避球)般的問辯交鋒,或是在校園間不意的漫談閒聊,在在均讓筆者深刻體會教學相長的意義與樂趣。政大哲學係則提供筆者優良的寫作、研究及教學環境,在此深錶謝忱。此外,對於三民書局編輯群寬宏大量的忍受筆者一再拖延交稿,可以迴報的除瞭謝意外,還有更多的歉意。關渡平原的小狗們非常稱職的代替筆者已逝的愛犬阿大力,常常不計晴雨陪伴筆者在田園中散步、自言自語、構思書中情節,也是功不可沒。最後,對太座的感謝當然必須壓軸演齣──雖然筆者並不因寫作而免除分擔傢事,然而如果沒有內人的支持、鼓勵及管考,本書想必永遠無法定稿。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